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专职教师管理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送教下乡旨在通过直接在乡村就地就近建立教学班,让农民不离乡土就可学习,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自涉农中专教育工作实施以来,依据自身特点,在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把握好领导重视、科学招生、认真施教、严格管理四个关键环节,实现了涉农中专教育的稳健发展。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涉农中专教育属于校外全日制班,与校内班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成本相应增加,涉及部门比较多,需要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投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落实,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2009年,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在承担“送教下乡”教学工作之初,及时成立了“送教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副校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明确牵头科室,并建立有关科室协调联动的管理机构,职能科室下设计划学籍组、专业课程论证组、教学环节检查督导组等,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同时,出台鼓励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用于“送教下乡”工程,确保了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二、科学招生是基础
科学选择教学点,认真筛选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稳定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在招生之初就充分考虑有关制约因素,明确要求在教学点遴选上做到“三定”。一是产业定专业。为了提高涉农中专教育的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确定了“专业服务产业,产业深化专业”的主导思想。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科学设置专业。二是需求定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教学计划的刚性要求,更要兼顾教学班所在地的实际产业需求,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条件定规模。在教学点设置上,制定了教学点建设标准指导意见,严格遴选教学点,选择交通便利、学生相对集中的乡、村建班或依托产业经营合作组织所在地作为教学点。
三、认真施教是关键
为了提高施教效果,承德市农广校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重点围绕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校本教材开发、高起点开展师资培训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锻炼了教师的基本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水平。
(一)成立专业教研组。为保证涉农中专教学质量,学校积极整合师资资源,共选聘专兼职教师97名,其中专职教师75人,占总数的77%。与此同时,为高起点高质量开展教学活动,学校还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特聘知名专家,从市农林牧系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乡土技能人才组建一支专业实力强、实践水平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依据农民职业教育特点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
(二)加强教材建设。学校在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中,加大校本教材建设力度,由校长张学东主编的《冀北地区农业新技术集锦》一书,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中获二等奖。
(三)高起点开展师资培训。一是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培训。如2010年选派11名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培训;2011年选派16名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二是学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师资培训工作。如聘请原石家庄市职教中心副校长、石家庄市政府教育督学冯国强先生以“深化内涵建设,创建特色学校”为主线,围绕农业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能力建设、改革模式、教育培训环节、内涵建设内容”等方面,应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专题讲座。
四、严格管理是保障
(一)建立健全制度。一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定了涉农中专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点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班主任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课堂及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教学效果检查督导办法、结构记分管理办法等,坚持公示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强化跟踪服务和过程监督,保证涉农中专教育教学工作在制度约束下顺利实施。二是健全班级管理机构,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每个教学班成立班委会、学习小组,选配了课代表,明确班委会成员职责。三是加强班级管理力量,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制。即每个教学班有两名班主任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分别是基层班主任和校内班主任,通过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提高班级管理效果,教学班学生学习认真,到课率达90%以上。四是加强过程性考核、执行教学计划月报制。学校要求各教学点于每月25日上报下月教学计划及当月授课情况表,同时安排专人对全市各教学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并通报抽查情况。
(二)规范教学档案管理。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安排专人负责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学生注册档案、学生信息档案、专兼职教师管理档案、班主任管理档案、教学档案及相关管理制度、学生作业、实验实习报告、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开展“送教下乡工程”的第一手资料,统一标签,归入专门档案盒和档案柜。
关键词:就业 应用电子 技能训练 体系
就业乃是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应用电子教育的方向和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或是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等情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我院设立最早的骨干专业,由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宽,其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实训室多,实训的内容庞杂,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对实践教学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指导,虽然有实训教学计划,但对实训的具体内容与进度无明确规定,通常是由指导老师自己根据情况而定,随意性太大。
2.轻视实践教师队伍建设,造成实训室管理不规范
我院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早在很多年前就取消了专职实验员的编制,要求专业科任教师全员参与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程。通过实践证明这样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有益处的,但是,未设立专职实训老师,也给实践环节带来诸多难题,比如实训室管理不到位、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不高、实验与实训之间衔接不好等现象。
3.实践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
由于前些年各校都把精力放在“上规模、谋发展”上,不断扩招,造成了实训场所不够、实训设备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紧缺的情况。
4.实践教学过程不规范
实践教学过程与工厂实际生产过程差距较大,实训要求不规范,实训过程操作不规范,实训任务不饱满、不明确;教师监管和督促不力,实训纪律松散,实训考核不规范。
5.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由于扩招,班级人数增加,而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就自然出现了实践教学师生比例失调,甚至出现一个教师指导六七十个学生实训。
6.社会对高职实践教学支持不力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高职要适应社会需求,却很少反思社会对高职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这在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支持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单位视其为过场和形式,没有进行认真的投入和建设。高职学生实习难见成效,与社会支持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上图为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由图可知,以领导为核心,统管全局;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思想;强调管理层作用,让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同时还强调了服务层的作用,要求全员参与实践教学,不能像以往那样只由指导老师一个人单打独斗。
1.加强各级领导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领导
领导是一个单位的核心,既是决策者,又是指挥者和组织者,同时还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领导不能只喊口号、不抓落实,因为任何一项好的方案如果没有好的领导和监管都将束之高阁或流产。
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设
(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在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者缺失,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成为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保障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秩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全院实践教学、实现学院更好地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制度的建设包括实验课管理办法、课程设计管理办法、专周实训管理办法、毕业设计管理办法、项目教学管理办法、生产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技能大赛管理办法、实训室管理制度等。
(2)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实训基地管理以校内为主,校外也应该加强监管。
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行定岗定员制,各实训室由专人负责,并以实训开出率、设备完好率、利用率等进行考核。要求实训室管理员认真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仪器仪表维护,及时给实验实训提供相关设备和器材,协同相关教师编写出实训室必须做的、可开设的以及扩展的实验、实训内容及指导书,以供指导老师及学生参考。要协助任课老师督促学生遵守实训室有关规定,遵守实验、实训操作规程,培养学生“7S管理”的理念,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和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pare),养成良好的实训及工作习惯。要尽量采用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来教育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并且协同任课老师指导实践教学。
实训管理要引入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实训质量,要尽量采取一人一个工位进行实训。对于人数多的班级,可按有关规定分批实训,任课教师按课时享受相应报酬,而实训室管理员则按激励机制进行考核,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
校外实训,不能完全委托企业,要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到企业协同管理学生实训。
3.抓好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实际生产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校内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校外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建设的补充和扩展。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以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为基本构架,即以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为主线,设计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训的方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以国家投资的700万开放性实验室为契机,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实训室管理,提高实训教师指导水平等,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学校要主动与企业携手,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与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
当然,由于我国国情所限,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建立良好的校企“双赢”合作机制,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学校要改变观念、放下身价、创造条件,主动与企业合作,比如与企业合作办“订单班”、“委培班”,利用学校场地、设备及人力资源与企业合作搞生产加工,引进企业设备及技术进行生产加工等。特别是要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因为现在很多学校顶岗实习就像分配一样,实习期满就不再分配,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学生不是在实习,而是被分配了。从而使学生没法安心地实习,总是想方设法要找一个好的企业,结果导致顶岗实习的稳定率低,也就影响了校企合作。笔者认为学校应该考虑给不满意留在顶岗实习企业的毕业生重新就业分配的机会,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安心地在企业实习,并加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管理和考核,要从实现培养目标的角度审视实习目的、评价实习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动力手能力的高职生,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制定了相关专业课教师的培养规划,要求年轻教师考研、读博,积极参加网络课学习、写论文编教材著书立说的同时,创设激励机制,鼓励参加实训室管理、指导学生业余制作和技能大赛、申报科研项目、参与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和寒暑假在实训室对教师进行相关实训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
5.加强服务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搞好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由学校全员参与,相关的服务部门对实践教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材料采购不及时就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而采购的材料质量不合格也将会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很多服务部门养成了一些“官僚”作风,往往“人难求,事难办”。应该加强对服务部门的考核,要有主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的机械式训练教学,同时也必须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训及工作习惯,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创新实践教学。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采取得力措施,扎实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实践教学进行过程监控,既要坚持实践教学计划的严谨性,又要抓好实践性教学的过程管理,并且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良政 卢致俊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5。
[2]朱庆欢 赵永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3]任国灿 汪宋良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7)。
[4]尚亚蕾 杨彬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5]戚淮兵 肖顺文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咨询,2012,(15)。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推行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导方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教学对象、教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变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正成为阻碍现代学徒制有效推行的一大难点。
一、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中的“双导师”是指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作为兼职教师的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学团队。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与企业通过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机制,共同招生招工,学生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上学习,学和做同时进行,边教边做,边做边学,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职业院校的教师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职业岗位的实习操作知识与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现代学徒制要求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与师傅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通过“共培互聘”的方式,使双方能相互取长补短。因此,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导师”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基本保障。
二、高职酒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在现代学徒制框架下,高职酒店专业“双导师”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酒店专业的骨干教师和酒店一线工作的主管和经理(师傅)组成,学校的“教学导师”承担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培训、学徒、顶岗实习的表现,学徒师傅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培训和工作指导。然而,纵观各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却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相去甚远,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双师型”专职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双师型”教师要求专业教师具有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相关行业从业经验。从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年长的教师职称较高,但多数是在酒店专业建立之初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年轻的教师则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这些教师从理论学习到直接过渡到理论教学,缺乏酒店行业实际工作经验,自身的酒店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也极为欠缺,虽然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日益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从数量上看酒店专业的教师普遍拥有“双证书”,但多数并未具备与证书相匹配的实际动手能力,加上高职院校一直倡导的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等制度并未落到实处,缺乏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实中实践教师的质量上却严重不足,即实践教师的结构性缺失。
(二)兼职教师聘用无序化,人员结构不稳定
虽然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酒店专业中并未完全铺开,尚未组建真正意义上“双导师”教师团队,但专兼结合一直以来是高职师资建设的基本方向,建设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也是高职院校人才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兼职教师担任特定课程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也有部分来自高校的在校硕士或博士,在聘任过程中片面追求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课程任务的落实,对于兼职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方向、年龄层次、团体性和梯度性缺乏整体规划,学校对兼职教师管理松散,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和考核机制,大多兼职教师都是临时聘任,普遍缺乏归属感和个人成就感,加上兼职教师薪酬偏低,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一职缺乏兴趣,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人数较少,造成兼职教师师资水平良莠不齐,人员结构不稳定,教学质量无保证。
(三)专兼结合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
现代学徒制要求职业学院的专职教师与酒店的师傅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虽然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能人员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中,兼职教师尽管在数量和比例上达到了相关要求,但兼职教师的聘任往往片面追求数量上的达标,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却较为随意,大多数兼职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都是上完课就走,与学生、其他专业教师缺乏沟通,较少或完全不参与其它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平台供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几乎没有交集,无法就学生的培养进行沟通,更别提相互学习和提高了。
三、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校企用人观念落后,教师认识不到位
校企用人观念落后严重阻碍了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职轻兼职、重聘用轻建设等落后的思想观念,将“双师型”教师等同于“双证书”教师,未能将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列入考核指标和培训体系,对兼职教师重视不够,缺乏人文关怀和长远规划;二是酒店的用人观念落后,对参加顶岗实践的专职教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担心其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酒店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主要由中层管理人员担任,缺乏专门的培训师资,不重视岗位师傅队伍的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师傅安排也只是随意指定;三是教师本身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忽略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教学的重要性,甚至通过组织方式变化来规避暴露自身能力的不足。
(二)相关政策法律缺乏,保障措施不完善
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和推广需要有完善的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进行鼓励、支持、限制和约束,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试点刚刚铺开,无论是对于行业企业还是高职教育,在实践中都属于新生事物,虽然其他国家有各种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但我国支撑现代学徒制试行的法律和政策仍属空白,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资金保障体系,缺乏专门针对国家、企业、学校的政策和措施,缺乏明确的约束、激励措施,国家的财政补贴不到位,优惠政策不明确,国家的财政投入比例偏小,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转变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对企业没有约束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脱钩,行业协会的职能虚化,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根本无法完成与企业的协调,而企业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主动合作行为更是少之又少。
(三)人才进出制度僵化,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人事制度严重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队伍建设。现行人才进入和退出制度僵化,急需的人才调不进,多余的人才调不出,专职教师的聘用由相关人事部门统管,统得太死、管得过多,招聘过程复杂繁琐,教学部门缺乏应有的自,招聘条件偏重知识、学历和专业,企业高级技能人才要进入学校编制难度非常大;而对于兼职教师,基本上处于无序化管理,无规范的遴选程序和监管办法,基本上由教学部门自主聘用,招聘过程简单随意;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专职教师身份固定,薪酬与绩效关系不大,工作无动力,兼职教师薪酬一般根据课时发放,无考核激励措施,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专兼教师缺乏沟通平台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则必须要有企业的加入才可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克服“学院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结成“合作发展联合体”。然而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时候,由于企业与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难以轻易找到两方共同获利的平衡点,在打造教学团队过程中,普遍遭遇到“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校企合作更多地停留在实习基地协议的签订、顶岗实习学生的安排上,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组织或机构,没有固定的互动沟通机制,供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即使是在专兼职教师本该密切配合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也只是各管各的,大大局限了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推广。
四、高职酒店专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充分认识到提高专职“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方向,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合理规划“双导师”队伍的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酒店专业教学团队中企业技术顾问、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的数量。现代学徒制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角色或是由职业技能证书,叠加而成的人才,而是一种能力复合型人才。教师本身要充分认识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对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对自身能力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参加酒店生产实践。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制定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制度,并建立配套的评价考核制度;(2)鼓励教师寒暑假参加由教育部门主办的国家级、省级企业顶岗实践培训班;(3)要求指导顶岗实习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酒店顶岗,师生同岗,由企业师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4)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二)完善政策法律和体制机制,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为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施行,政府部门应变革并创新与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宏微观制度环境。在现有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文件基础上,出台具体的的推进策略和措施,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各方育人主体进行约束和限制。由政府和行业牵头,学校和企业参与,构建“双导师”互动服务平台,建立“双导师”队伍建设组织机制,拓宽专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为专兼职教师的选拔、聘用、晋升、培训、交流提供相应的服务,企业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提供技能培训,学校专职教师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使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对互帮,取长补短。设立“双导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学校专职教师脱产顶岗实践、技能培训等费用均从专项经费中支出;发挥政府与行业的行政功能,制定职业教育企业学徒计划,选择并培育一批“教育型”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在企业中优先选拔认定企业指导教师,并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实施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训,承担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训任务7。
(三)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积极性
酒店师傅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酒店企业要转变兼职教师的培养理念,把酒店一线岗位能工巧匠培训能力的培养列入酒店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出一批“好为人师、善为人师”的兼职教师队伍,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酒店企业共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兼职选拔和聘用制度,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选拔和聘用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作为企业的兼职教师,由政府部门认定、学校颁发正式聘书,增强兼职教师的荣誉感。创新兼职教师
薪酬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由学校根据资格条件、带班人数、培训效果等进行等级核定,给予兼职教师岗位带班补贴;制定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办法和培训管理制度,根据考核等级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参与学校组织的兼职教师评优评先,兼职教师享有培训的权利,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师资培训,培训资历和考核结果作为评聘的依据。
(四)建立专兼结合机制,促进专兼互融
专兼深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内在要求,通过双岗互聘、校企互培、双向考核、项目共研,建立专兼结合机制,促进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互通互融。“建立教师与企业师傅互聘共用机制,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破除学校教师终身制和企业师傅临聘制,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打通教师和师傅互换通道,学校和企业互聘共用。高职院校将酒店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培养计划,为兼职教师提供培养、学习的机会,提高兼职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酒店企业也要转变观念,将教师培训纳入企业工作安排,使企业指导培训教师制度化8。欢迎和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为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和轮岗轮职计划,指定岗位上的能工巧匠给予指导,帮助专职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与企业师傅共同开发和研究课题项目,解决行业和企业难题,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结对互帮,扬长避短,创新企业师傅参与教学的机制和方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商定授课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组织课程教学、共同评价授课效果,真正做到教、学、做同步进行。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发展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成了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
但是,“双师型”教师至今尚无权威的政策定义,其概念的意义仍然处于多元发展的状态。面对“双师型”教师这个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以及专家学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制定、资格认证办法、管理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颇具创造性的建树,这些工作大致以2008年12月作为时间节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标志是吉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吉教职成字[2008]12号),由此,进入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制度的新阶段。
一、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研究开发的前期探索
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研究开发的前期探索阶段,主要是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职业院校、地市级及其以下教育行政部门等各路大军推出一些本质相近、表述不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有研究者对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出“行政标准、院校标准和学者标准”三种代表性的标准。
(一)“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教高司[2000]49号)提出的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条件,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视为最早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但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这个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不能简单地套用。
不过,一些县(市、区)和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从工作需要出发,先后出台了适用于本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比如吉林通化市,就在2007年出台了《通化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细则和办法》。由于这个“认定细则和办法”比其上面的吉林省《关于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出台更早,所以其附注中说明:“如通化市‘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审条件和上级的条件有冲突,以上级部门条件为准”。
(二)“双师型”教师的“院校标准”
“院校标准”原来是指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双证书一体化”[2]职教师资的培养标准。如今“院校标准”的涵义已经超出这个范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纷纷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目标和师资队伍状况,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建立“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岗位成才的模式和机制。
(三)“双师型”教师的“学者标准”
研究机构及专家们确定的“学者标准”主要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起决策咨询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个参考意见。它们只有在形成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将其归入“行政标准”一列。
上述种种“标准”的面世,一方面是满足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反映了职教战线对师资队伍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因为标准不一,容易产生评价失真、操作失序、导向失误的现象。
二、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的制度建设
进入“十一五”以后,各省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力度,2008年12月,吉林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此后,重庆、安徽、江西等三省(市)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制定了本省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启动了省级“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
在我国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责任。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双师型”教师标准,并据此进行相关认定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在制度设计的问题上考虑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强化其规范性、科学性的同时,兼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标准
吉林等四省区制定的中职“双师型”教师标准大同小异,其共同点是都要求具备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其不同点大致体现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级别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级别要求、职业技能水平取证范围等三个方面的差别上。
以《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为例:“双师型”教师有五项要求:一是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要求,应该达到中学二级教师或助理讲师以上资格;二是职业技能要求,2011年是“略高于中级工水平”,2012年改为高级工标准;三是专业教龄要求,必须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四是企业实践要求,近五年内有1年以上企业(或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五是“双师”素质提高要求,即经过省级“双师”素质专项培训或国家级骨干专业教师培训。
江西省“双师”素质专项培训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培训与“双师型”教师认定及资格复审等相挂钩的机制,以此完善职教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制度。二是培训目的着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技能教学和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按部颁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有关专业所对应职业(工种)的高级技能进行。三是实行培考分离。培训教学完成之后,教育厅委托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进行相应职业(工种)高级技能考核,合格者由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颁发相关职业(工种)的高级技能资格证书。
上述“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当中,教师资格及职称的要求、素质提高培训的要求等,强调了教师的资质及其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实践要求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专业教龄的要求则意味着“双师型”教师的养成需要一个依托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专业技术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
“双师型”的标准说明:从一个普通的专业教师到“双师型”教师不是一种简单的转换,不是中等职校教师拿了一个技能等级证书就变成“双师型”。“双师型”教师强调的是职教师资素质的要求,表明他们经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培养和企业实践训练,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如果缺少了这些条件,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沦为“双证型”教师了。这些要求“既能将职业教育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区别,又能将职业教育教师与工程师、技术员相区别,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职业技术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因此,“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制定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必将对职教师资队伍整体建设及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工作程序一般有几个环节:先是教师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初审并公示;然后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学校上报材料后复审并汇总,上报省教育厅认定;最终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认定,对符合标准的教师,认定其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予以公布并颁发证书。各省省级“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程序也有一些差别:一是省属中专学校只要经过学校初审,然后报送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认定。二是安徽省的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由市教育局审查并认定,然后报省教育厅备案即可。三是重庆市“双师型”教师资格是一个包含初级、中级、高级的系列,认定工作有一个“分层评定、区域管理”的模式,初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由各个区县负责,中、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由市级管理部门负责。
吉林省在2009年进行了首批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其后间隔了一年,2011年才进行第二次认定。重庆市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开展“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安徽首批中职“双师型”教师名单是在2011年向社会公布的。江西省2011年初出台了有关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的文件,并据此在2011年暑期和寒假举办了两期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提高培训班;出于稳步推进的考虑,相关的认定工作安排在2012年进行。其他省份也依照一些条件,进行了中职“双师型”教师的登记与统计工作,但没有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统一发证这个程序。
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中职“双师型”教师标准,并据此开展相关认定工作,是一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性建设。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应该达到50%。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专职教师培训、新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聘请三个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专职教师一般都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考核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熟悉职业教育教学业务,专业化程度相对更高。在我国以学校教育为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内,这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始终是职业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实现“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的目标,必然要立足于现有的这支职教师资队伍,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引导他们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把成为“双师型”教师当作自己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在优化师资队伍内部个体成员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类型结构。
就新教师培养而言,在“双师型”教师标准基本明确之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该以此作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工作的逻辑起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标准相一致的原则,基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和岗位标准的科学论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考核要求等各方面,全面重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诚然,“双师型”教师属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难度大、周期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育只是打基础,但是这些基础决定了他们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定位。
兼职教师是构成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断推进以校企合作为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兼职教师占全部教师总量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要从“十五”时期的10%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30%。但是,有专家认为:从生产一线聘请的兼教人员大多数“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获得一些感性的知识和个别的经验,却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和规律性认识”。因此,这些兼职教师要通过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借鉴国外工商行会“培训师”培训的形式,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在能力素质方面不仅“会做”,而且“会教”,还能教得好,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三)中职“双师型”教师的管理
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开始不久,其管理制度的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做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是三项:一是省级“双师型”教师的申报及审核认定工作,每年定期办理一次;二是这些地方都建立了省一级“双师型”教师资源库或者中职教师资源及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省级“双师型”教师一概纳入其中管理;三是“双师型”教师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必须通过复审,否则取消其“双师型”教师资格。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管理 特点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38-01
独立学院于1999年诞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止目前已经达到了300余所。凭借公办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自身办学灵活的优势,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教育部出台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作了严格的界定,独立学院是指“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它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独立管理、独立办学的新机制。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中学生人数的萎缩,独立学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此,独立学院必须将目光从外延转到内涵发展上来,同时规范办学,提升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而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是独立学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及整体办学水平。
一般而言,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处全体人员、院(系) 教学副主任和教务办全体人员或教学秘书等组成。
1 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独立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既不同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又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独立学院教师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学院专职教师、离退休教师、母体学校兼职教师和外单位兼职教师。独立学院专职教师队伍主要是从近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招聘而来,由于教学的需要,匆匆走上教学岗位,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再加上独立学院的教师待遇与公办高校的教师待遇还有一定差异,这就造成了专职教师群体流动性大。离退休教师年龄偏大,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很难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时难免有些吃力。母体学校兼职教师除承担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外,另还承担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投入独立学院的教学精力明显不足。外单位兼职教师主要包括外校在编教师、社会名流或企事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中的大部分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教学经验,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独立学院教师构成复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从客观上加大了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1.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在本科第三批录取的,有着鲜明的特性。这个学生群体相对于一本二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办事能力和协调能力,思维活跃,在其他文体素质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在知识结构、文化基础上较为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失败的挫伤,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2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复杂性
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构成较为复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母体学校的退休教师和管理人员;二是近几年新录用的研究生、本科生;三是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兼任。由此,他们的年龄、工作经验、能力都有较大差异,这就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团结协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独立学院实行自负盈亏的体制,为了控制办学成本,往往压缩了教学管理人员。而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教学计划制定、课表编排、教材订购、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档案管理、毕业学位资格审查工作、教学质量监控等常规工作外,还要面临独立学院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匮乏、独立学院过渡期的挑战等等。
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普通院校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更为复杂,难度更大。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对象的复杂性、队伍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范围广、任务重、接触面宽等特点。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决策者在工作中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抓好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吴菁.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成功(教育版),2011,(21):150.
[2]肖化柱,张燕.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3):34-36.
[3]李小红.浅谈独立学院教务管理队伍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4-25.
[4]穆桐.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儿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201-202.
[5]宋智娟.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创新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9(03):129-130.
【关键词】护理毕业实习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53-01
1.明确实习目标,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方案
毕业实习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完成角色转换、了解临床实际工作环境的重要环节,为使学生能够完满、顺利的完成生产实习,以及与生产实习基地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学校特制订如下管理办法:学校成立生产实习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校长、教务科长、专业学科主任及毕业实习基地专家组成。该组织机构的职能是,指导毕业实习,总结毕业实习情况,指导学校教学工作。
1.1明确实习目标树立整体的护理概念,并能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运用护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及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等知识,对护理对象实施身心整体方面的护理。了解一般病室的布局和急诊室、手术室、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和ICU病房或CCU病房的布局特点。能对入、出院病人进行一般卫生宣教和必要的健康指导(理解卫生保健的意义并掌握必需的预防保健知识)。掌握基本的护患沟通、交流技巧,理解护理工作与其他医疗卫生工作配合的重要意义,在护理工作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友好合作。能初步运用预防保健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并能初步进行健康指导。熟悉护理方面的内容以及医学相关的法律条款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具有保护病人权力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
1.2 研讨制定管理方案和模式每年在毕业实习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根据每届学生的人数及特点,研究、修改并制定实习管理办法和实体方案。实习管理办法中明确管理组织机构的成员、制定实习计划、确定管理程序。实体方案则根据护理专业教学大纲,通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确定总体要求,明确具体目标,制定实纲。
2.管理方法落实的具体、全面、有效
2.1设专职实习指导教师随着学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护理专业毕业实习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为了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实习发展,加强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选定专职教师全脱产专职管理实习工作。专职指导教师全脱产管理实习工作,不承担校内授课,至少每周去一次实习医院,并深入到每个科室,每名学生,综合全面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生也形成约束力。同时听取科室护士长对实习评价和情况反馈,并与各个实习医院护理部进行沟通。
2.2拥有优质的临床实习基地和高素质的临床带教教师与我校多年合作的临床实习医院均为卫生部批准的三级甲等医院,都是综合性教学医院,具有科室全、疾病种类多、带教师资队伍水平精良等特点。
临床带教教师要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热爱护理教育事业,对护理专业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护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有良好的护士职业道德;正规学校护理专业毕业,且有三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应熟知专业实纲要求,并严格遵守实纲指定的内容制定相应的实习规划,指导学生的临床学习;还要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必须“一对一”带教,即一位教师对一名学生按计划进行全程带教。
2.3实习动员及培训是临床实习的基础在实习前一周进行实习动员,向学生介绍实习意义、实习目的、实习目标,介绍实习医院的简要情况,激发学生实习的热情。实习与在校学习有很多不同,实习的具体要求能够让学生做好理论知识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岗前培训是针对技能操作对学生进行训练。重新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操作,以便更快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开始临床实习前要进行基础护理操作项目的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和操作程序。举办内容丰富的岗前培训,包括护士基本素质要求、实习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差错事故的防范等使学生在实习中能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有所遵循,比较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另外,还可以请前一届毕业的优秀实习护士做实习汇报,讲解如何对待实习。上述一系列措施可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3.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3.1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临床教学正常运行的保障[2]由教务科、护理学科―班主任、指导教师―医院护理部―教学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五级临床教学网,使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运转顺畅,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实习返校是我校实习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一位实习学生必须参加,定为每一个月返校一次,对出现的问题予以总结。
3.2临床实习资料的管理是临床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制定《临床护理实习手册》、《护理技能达标手册》、《实习鉴定表》、《实习轮科表》等。这些资料的收集和管理无疑可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既监督了学生又督促了教师。
3.3制定完整的评价体系[2]对学生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其中包括素质、沟通、实习表现(出勤情况、完成任务情况);终结评价,包括出科操作考试、出科理论考试、毕业前的技能操作考试、毕业前的综合理论考试。通过严格的考试管理使学生通过评价过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同时,也间接评价临床带教教师的情况。
护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的教学阶段,要使这一教学过程既严格有序又保证质量,各时期的管理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有效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紧缺型人才,我们还要注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育经验,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力争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如表1),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经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磨练。技能训练主要由专职教师指导,实习主要由兼职教师指导,技能训练和实习交替进行。这样就形成了“三级递进、双师执教、双境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三级递进、双师执教、双境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在黑板上学操作”,“在实训场地训练想象的项目”,“与实际的真实的工作不搭边”的局面,做到在职场环境培养职业人、在真实环境和岗位上学到实用技能和知识。
二、实施名师引领,改革教师考核机制,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制度,选聘了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校内专业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带头人,同时聘请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罗学照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双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聘请夏明扬高级工程师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湖北“楚天技能名师”,并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夏明扬高工重点指导产学研合作,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了楚天技能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和在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桥梁纽带作用。学校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教师培养和考核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根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六个一”工程实施意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及服务行业企业管理办法》,实施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六个一”工程,即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一个企业、结交一个兼职教师朋友、深入一个专业建设、开发一门专业课程、每年做好一项研究、建好一个个人网站,达到在学生中有权威、教改中有作为、企业中有威信、行业中有影响、服务中有贡献的“六有”要求。同时,专业教师必须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达标、专业实践能力达标、企业工作经历达标的“三证联认”的测评才称为合格教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30名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3.3%,教师合格率100%。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多渠道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要求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工学结合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进行实训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等工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前建有30余名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常年聘用20余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三、强化实践育人,打造多元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引东贝集团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入校门,在校内建立“欧宝实训室”,引进现代企业“8S”管理模式,融入企业现代文化,将东贝集团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压缩机亿元生产线瘦身建成校内“欧宝实训室”,供学生实训实习。引深圳博宝科技有限公司入校门,成立“深圳博宝科技(黄冈)冲压制造事业部”,以“校中厂”的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独立核算,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使专业生产性实训达50%以上。与东贝集团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将学校搬到企业,成立了“厂中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欧宝学院。公司生产副总担任院长,学校专业团队负责人担任副院长,成立了教务科、学生科、技术科和培训科,分别由双方骨干人员任职。与湖北彤鑫发动机有限公司合作,在企业建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实习工厂”,专业每位学生在工厂进行为期两周的编程与加工的生产教学,学生与工人同生活、同刷卡考核、同生产劳动。与武汉TCL空调器有限公司合作在公司设立专门培训部,公司人事经理任培训部主任,学校派专人管理,学校派教师、企业派技术员,共同组成教师队伍为学生在厂期间上课。这些“厂中校”、实习工厂、培训部的建立,既满足了教学需求,又节省了教学投入;既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又让学生带薪实习;既培育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了提高学效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四、实施多方评价,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状
淄博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兼职教师11人。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人,硕士研究生或硕士学位9人。淄博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09、2010、2011年分别招生225、240、295人。该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有实训设备总值500余万元,实训设备包括电控发动机实训台8台、四轮定位仪1台、自动变速器实训台3台,2辆奇瑞、1辆迈腾实训整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院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院级教学团队。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全国有294家职业院校设置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山东省有37家职业院校设置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许多示范性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是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1)本专业具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制定了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建立了3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组织管理、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千余名各届毕业生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从事汽车维修、销售、保险理赔等工作,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本专业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本专业在山东各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学生和用人单位具有较强的感召力。
(2)本专业教师教学及管理经验比较丰富,成果较多,有力地推动了专业的健康、规范发展。
(3)本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建设,设备比较齐全、先进。设备管理水平、设备完好率及设备利用率都维持着较高水平。这些条件有力地保证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的教学效果。
(4)本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尤其近几年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本专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较多,录取分数远远高于学院录取线,保证了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有力地扩大了专业影响。
(5)本专业是淄博职业学院的重点专业,学院加强资金投入,为改善设备状况实行小班化教学管理以及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奠定了物质基础。
2.劣势分析(weakness)
(1)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1人有高校教师资格证,1人担任教育教学部主任,7人兼职辅导员。生师比过大,教师工作量极大,教学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忙于上课和学生管理,影响了专业学习,难以参与实训室建设和企业实践。
本专业难以聘请到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企业人员有的嫌兼课待遇低,有的不擅长教学,兼职教师难求。上述现状与本专业是淄博职业学院的重点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的名誉、地位严重不符。长此以往会导致专业整体实力的下降,妨碍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本专业设备貌似众多,但绝大部分的技术含量严重落后于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落后于课程设计的内容,导致使用性差,使用效率低,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配套工具、台架与学生数量相比太少,难以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需要,影响了教学效果。
(3)本专业管理环节过多,管理水平、工作效率较低。
3.面临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中国产业链最长的产业之一,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山东省和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产业。中国汽车产业正由快速发展期向成熟期过度,2010及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800万辆。截止至2011年底,全国汽车拥有量为10600万辆,私家车保有量突破7000万辆;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两亿辆。2011年末山东省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位居全国第一。淄博市连续三年汽车销售量在全省城市汽车销量排名中名列前茅,近三年汽车保有量平均增长速度为17%。截止至2011年底,淄博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15.5万辆,全年淄博新增机动车10万余辆。按照国际通行说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应的汽车前市场比较,比例大约是3:7。随着私家车主的整体汽车售后保养服务意识增强,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012年,全国各地汽车4S店普遍缺乏汽车维修技术及服务人员,高水平汽车服务人才的缺口更大。山东省、淄博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逐年加大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淄博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示范性院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设备、资金投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淄博职业学院的重点专业,也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很重视对本专业的设备资金投入,同时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上述举措为专业上水平、上规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证了专业做大做强。
4.危险分析(threat)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后市场也日趋壮大。山东省许多开设本专业的学校的办学规模、设备状况、师资水平已超过了淄博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我们的发展空间被压缩,学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提高,汽车的故障率越来越低,在汽车拥有量一定的条件下,汽车修理工的需求量将呈下降趋势,学生的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发展思路与举措
1.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1)学院政策支持及途径。根据《淄博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管理办法》,继续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1名熟悉行业发展动态,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有较强生产科研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经过培养,专业带头人不但有组织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科研开发的能力,还能够带领本团队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特色专业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
(2)主要培养措施。第一,每年深入合作企业调研,撰写行业背景分析报告和企业调研报告;第二,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外高职教育会议或者培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学习,到国内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1个月,进行课程建设等培训;第三,到淄博顺骋等企业实践锻炼2个月,提高实践技能,把握先进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第四,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一项;第五,支持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建设战略规划等工作。
2.加强骨干教师培养
(1)学院政策支持及途径。根据《淄博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管理办法》,继续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实训建设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可以带领教师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主持院级或参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等。
(2)具体措施。第一,每年到国内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1次或者参加国内高职教育相关会议1次,进行课程建设等学习交流;第二,到淄博世纪车行等企业实践2个月;第三,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第四,承担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密切与企业的合作,继续聘请汽车维修企业中兼具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2人担任兼职教师,使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指导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兼职教师中4人为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4.加强实训设备建设
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使其与学生数量相匹配,与汽车发展技术尽可能相匹配。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合理组织实训教学,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