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4月11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赛迪集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的“以用立业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在北京京西宾馆成功召开!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等受邀参会,并就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作了精彩发言。此外,联想集团副总裁夏立还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引领价值应用 服务中小企业”的精彩演讲。

作为本次的大会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颖在会上了《2006-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带动中国IT整体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2006年,国内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达到157.7 亿元,未来三年将缔造5000亿元的市场,未来5年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保持21.5%的复合增长。报告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需求分析、趋势预测,翔实的数据支撑论证了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牵引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对IT产业发展的促进,表明2007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爆发年,将引爆IT产业新发展。根据赛迪长期调研发现,与传统大客户IT采购特点不同,春节后2-4月份是中小企业IT规划、采购的黄金季节,中小企业比较多地集中在这个时段创业、扩大规模,制定发展的规划、聘请新的员工、购置更多、更新的IT设备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以PC采购为例,在拥有明确PC采购计划的企业中,45.27%的中小企业会选择2-4月份购置、升级电脑设备,以提高自己生产、经营水平,在新年伊始为自己筹谋一个最佳开局。随着中小企业数量激增,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产生潜力巨大的IT采购需求,面对中小企业的春季市场也将随之成为国内IT市场新的特征。中国IT产业先后启动过三个IT消费市场,以PC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政府采购和大企业采购市场率先启动,其年末突击消耗预算的采购特点决定PC秋促市场的成熟。1999年到2004年,随着PC日渐平民化和中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传统特点,由于这个时期主要用户是学生,因此抓住寒假、暑假、五一、十一等假日,是厂商的选择。2005年以后,众多家庭用户、行业用户、大型企业用户对于PC需求开始出现缓和态势,相反为数众多,普遍渴望成长和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所表现出的希望通过应用IT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趋势,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春季市场的日渐成型对于IT产业来说,意味着下一个巨大发展机遇的来临,如何挖掘中小企业IT应用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方案和服务,是IT产业时代课题,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春季市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跟踪,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的春季市场已经基本成熟。

据权威市场调研显示,具有信息化采购需求的中小企业,有一半的中小企业选择在每年3-4月进行信息化产品的采购,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的“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的召开,让我们意识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春季里耀眼的明星。这个春天,政府的呼吁、中小企业和IT厂商都将大有所为,数十万计的中小企业将会在这个春天直接受益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云会计”;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

一、“云会计”概述

所谓“云会计”,是指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件虚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在云计算环境下进行会计工作,最终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等内容,使企业很多有利资源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操作和互动,就能被有效利用。“云会计”通常采用外包模式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建设与服务,大大推动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传统意义上,企业将自己购买的会计软件安装于电脑操作系统中,随着云软件的出现,会计系统的进入和管理理念都发生了变革,“云会计”框架下企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导入、线上服务,企业对会计软件享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二、“云会计”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

“云会计”是以云计算为基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存储的运用,“云会计”使本机信息通过浏览器传到云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会计统计模式,使信息快速传递并在多个系统、多个电脑间进行融合。用户通过应用软件收集会计信息,利用服务平台交换信息,最终将会计信息存储到设备中,这一严密的“云会计”环节设置,配合互联网远程功能,实现会计信息的交流变换,为会计人员的远程报账和审计提供便利,提高企业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和监督。2006年,“云会计”这一理念率先在谷歌世界引擎大会上提出,它指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虚拟服务器对企业日常会计相关工作进行整合。目前,“云会计”在硬性和软性层面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侧重建设基础设施的软件服务,二是侧重建设学术方面的企业会计服务。“云会计”的云端租赁、私有云、混合云三种不同应用模式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交流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云会计”在国际市场上已发展成为各大企业终点发展的板块,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而在我国,“云会计”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仍有很多企业处于对会计信息安全性的考虑,对采用“云会计”保持观望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云会计”理念将不断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未来是大数据和云时代的社会,“云会计”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三、“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应用的意义

第一,节约中小企业资源。在“云会计”框架中信息的输入和传出都极为方便,会计信息共享在“云端”,在云环境下进行传递,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节约中小企业空间、时间、人力等各方面资源。第二,深度挖掘信息,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并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预测,及时采取应对风险的措施,实现中小企业市场发展的柔性化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第三,“云会计”能全面控制成本。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成本,通过“云会计”对各方面信息进行融合,快速处理数据,实现业务流程中成本控制的最优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通过“云会计”来加速会计信息化进程,进而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云会计”固然能够给中小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便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云会计”自建系统建设成本大。“云会计”的建立必须依托于云计算平台,系统建立要求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准和资金供应,加之中小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限,企业发展不够成熟,无法支持庞大的建设支出,使得中小企业“云会计”系统研发风险和难度增大。其次,“云会计”存在安全性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问题,“云会计”多依托于外包服务,基于云计算框架结构和部署模式,大量数据的存储和信息的交流都在同一云端,一旦云存储中心遭到破坏或者攻击,或企业的核心数据意外地透露给其他公司,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中小企业的“云会计”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再者,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成效,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云会计”服务商的选择,企业应对此问题慎重选择,在选择会计服务商时,应对服务商的价格、规模、对外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需考虑“云会计”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定制性和技术支持。

五、“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构建中小企业“云会计”体系结构。实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首先应实现企业全方位“云”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云会计”系统应构建包含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技术设施层和硬件虚拟化层的体系结构,通过云计算技术SaaS软件服务构建集合核算系统、管理系统、决策系统为一体的“云会计”系统;利用PaaS平台构建“云会计”的数据库服务,以会计信息化开发应用环境服务平台对门户Portal和企业相关业务系统进行统一访问;利用数据和服务的DAAS来对以企业会计信息和经济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资源进行构建和整合;利用基础实施即服务LAAS来进行数据中心的运用和“云会计”的存储;利用硬件即服务来构建具有有效弹性计算能力的服务器集群,最终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云会计”系统。第二,“云会计”业务外包。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处于云环境下,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在互联网上应用云技术构建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以完成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等基本内容。采用“云会计”业务外包的方式,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委托给专业强、信誉好的第三方会计服务机构,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的服务与建设采用业务外包的形式,实现“云会计”信息化建设。通过线上服务商购买专业会计软件来实现会计信息的网络导入,进而推动“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

六、案例分析

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信息化与大数据成为时代潮流,云计算成为企业竞争力核心,“云会计”应运而生,大多数企业都着眼于如何解决云计算的技术和安全问题,“云会计”理念最早于2006年由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提出,随后IBM、亚马逊、微软等公司相继提出云战略,“云会计”进入大众视野并得到广泛关注,“云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也极为迅猛,阿里巴巴、百度、用友等企业相继致力于“云会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未能普遍应用,以绍兴地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为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是绍兴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小企业数目占比90%以上,在全国来讲,具有一定代表性。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遍布全球的时代,创新思维成为企业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会计信息化,而云计算作为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云会计”在绍兴地区的利用率不高,通过“问卷星”这一网络形式对绍兴地区各中小企业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云会计”在绍兴地区普及率极低,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是会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会计操作,只有3%的中小企业会利用“云会计”来处理财务问题,甚至还有6%的企业采用最古老的手工记账。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未能普遍应用,分析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地区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技术较落后,以及对“云会计”的使用安全性等问题。因此,“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一方面,政府应颁布相关政策促进云计算技术的开发与进步;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资金投入并给予优惠政策。如今,云计算已被国家“十二五”列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等方针政策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发展云计算的决心。

七、结语

云计算能够节约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成本支出,本文通过对云计算内涵及服务模型的思考,给出了“云会计”的定义、发展前景及应用价值。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通过“云会计”来加速会计信息化进程进而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时下我们该关注的热点。“云会计”模式将给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

作者:陈慧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平,赵子晓.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供应商选择策略[J].会计之友,2014,(12):117-120.

[2]皮春成.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优劣势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4,(8):7-9.

[3]谌英.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SWOT分析[J].交通财会,2015,(11):45-50.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字】SaaS模式 第三方物流 信息化 SaaS服务提供商

Saab,即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一种以托管方式部署软件,通过Internet存取来实现应用功能的软件应用模型。它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软件应用模式。

一、国内外SaaS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SaaS模式已经在全球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全面发展。提供SaaS服务产品的供应商主要有Oracle、Microsoft、Sales 等公司,获得较大的成功。Sales 公司最早提出SaaS模式,是目前企业应用软件领域中最为知名的供应商,已成为SaaS领域无可替代的标杆企业。

SaaS模式在我国真正的起步于2007年,目前主要的SaaS服务提供商有阿里软件、用友伟库、金蝶友商、金算盘等。目前,用友伟库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因为采用了正确的SaaS业务发展模式,提出了“平台云+应用”的服务模式,从管理型SaaS服务提供商升级为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商,实现了贯穿企业前端营销和后端管理的一站式服务链条,促进了SaaS业务的发展。

二、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物流管理软件产品的功能简单、技术落后,物流信息的处理效率低下正日益影响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从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1)在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很多使用自己开发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利于软件的更新升级,开发成本较高。(2)第三方物流企业缺少对其信息化建设的合理规划。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相对简单,大部分只是整个物流环节的一小部分,甚至有的企业仍然使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3)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引进和使用中困难重重。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采用以每个企业为单位的、离散式的软件使用模式,使企业面临着诸如软件使用许可证和承载软件运行的硬件设备费用昂贵、软件及其所产生数据的维护及备份工作成本开销过大等问题。管理系统的提供商只要将系统交付给了企业之后,整个系统的软件、硬件及相关的维护工作均由企业自己承担,因此每个企业在使用系统过程中都显得十分沉重。

三、SaaS模式应用到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中的优势

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将SaaS模式可以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软件维护、管理和更新更加方便。 由软件提供商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和更新升级等一系列服务;软件成本降低。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管理人员,只需前期一次性支付实施费和定期的软件租用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SaaS构架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消除了以往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建设各自为营,为将来进一步实现物流企业之间高层次、大尺度的信息共享、交流提供条件。SaaS提供商承担了整个系统的软件、硬件及相关的维护工作,而企业只需使用系统即可,因此每个企业在使用系统过程中都显得十分轻松。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SaaS模式的风险及对策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SaaS模式的风险

SaaS在运营和技术上具备众多的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仍存在一些风险,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风险:服务商信用风险。软件的实际位置是在SaaS提供商处,企业用户存在对数据失去控制的可能。信息对于物流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财务数据和客户信息,往往是企业的核心机密,这就要求SaaS服务提供商具备很高的商业信用,保证数据不会流失;数据安全风险。SaaS的安全性风险包括了数据丢失的风险和数据泄漏的风险;项目实施风险。项目实施周期短和费用低是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SaaS的原因。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特殊性会加大客户化难度,原有系统的复杂性会带来新旧应用服务的不兼容,从而导致项目延期和费用增加。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SaaS模式的建议

鉴于以上风险的存在,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应用SaaS模式的建议如下:选择专业SaaS服务商。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根据SaaS服务提供商的资质、客户服务水平、SaaS从业人员的资质、价格、实施应用的能力、成功案例等进行筛选,考察其能否提供本企业所需的应用系统,能否提供强大快速的网络通信能力以及能否保证其服务数据的安全性。例如,用友伟库,金蝶友商等;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SaaS模式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只能够降低风险,不能完全规避风险。因此,在SaaS模式应用过程中,物流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如信息安全风险意识、资源重新配置风险意识、技术转移与管理风险意识等;注重信息化带来的管理变革。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方式等进行合理的整合,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业务流程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五、结束语

SaaS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模式,能够较好解决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难题,应引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强烈关注。不过,在采用 SaaS时应注意规避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SaaS服务提供商,选择一个有实力的的、有安全保证的Saas服务提供商,会大大降低中小物流企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莫展宏.国内外SaaS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商业研究,2012.

[2]续继.SaaS模式:企业信息化的构建浅谈[J].企业研究,2012.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ERP;信息化;人力资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270.7;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02

0 引 言

关于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大型企业的ERP应用,对小企业来说此类研究尚缺乏针对性,不能直接作为ERP理论研究的依据,所以对中小企业ERP的相关问题的专门探讨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ERP理论的研究实践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总结一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ERP资源系统。

1 中小企业的现状

1.1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国情决定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组织程度差及劳动密度高等。

1.2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就业压力缓解方面,中小企业具有管理成本低、操作便利、改革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方便灵活等优点,这些都是大型企业所缺失的。

2 ERP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2.1 国内中小企业的ERP发展应用状况

我国的ERP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因此相应的特征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大企业的实践基础上,相关的咨询和管理的方法也多以大公司为基础。

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只有在管理资源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想通过应用ERP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首先要了解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实施ERP管理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国内大部分企业的计算机依然用于打字和报表处理,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计算机的功能比较单一。另外,我国不仅实施ERP的中小企业数量偏少,而且成功率也较低。

ERP开发技术应用日渐成熟,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信息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ERP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 ERP的实施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ERP的实施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成功实施ERP能够优化销售,降低销售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加速货款回收效率;能够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解决了内部信息障碍及管理困难等弊端;能够使业务数据实时处理,决策命令准确下达;能够减少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能够降低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由于库存费用下降、节约劳力、采购费用节省等,使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能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员工快速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产能力。

3 中小企业实施ERP时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基础相对薄弱

多数中小企业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管理制度也不太规范。对业务和财务核算等简单流程都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对企业实施ERP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因为ERP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管理,而这些供应链牵涉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多方面,所以ERP实施起来也相对比较烦琐。实施ERP时没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又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运作起来比较困难。

3.2 产品选择缺乏可行性分析

国内中小型企业存在着盲目选择ERP软件的情况,部分软件自身与企业不相匹配。很多中小企业对ERP的选择不够谨慎,没有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随意性很强,没有对产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只注重产品细节,完全没有考虑产品的安全性能、稳定性,从而导致选择的产品可用性差、缺陷多,到处都是问题。

3.3 ERP实施过程复杂

ERP在实施的过程中牵扯到企业的一些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工作习惯等方面,项目建设期比较长,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进行多层程序,如果没有先进有效的管理制度,造成预算超标、工期拖延,这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

3.4 资金短缺

我国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非上市公司,公司规模较小,利润较少,企业信用度也不高,缺乏可靠的担保机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所以,企业筹资融资比较困难。同时,实施ERP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投入较有限。

3.5 ERP人才匮乏

ERP管理系统需要一些有计算机知识技术的先进复合型人才来管理和维护,而中小型企业员工的能力和素养不高,企业又缺乏先进的培训机制,很难保证ERP系统的正确实施和管理。

4 中小企业成功实施ERP的策略建议

4.1 加强管理

为了加强企业良好管理,需要做到以下3点。①加强企业数据的管理。全方位地认识企业,保证企业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企业管理。②加强业务流程的管理。ERP系统不仅是一个管理平台,而且还是先进管理理念的代表,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业务和战略的一致。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岗位分工、沟通协作、工作流程到绩效考评,都要逐渐形成团队的默契,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遵守相应的工作规范,朝着共同的绩效目标发展,进而推动企业ERP的成功实施。

4.2 对产品做好可行性分析

在实施ERP之前,企业要从技术、管理、资金、规避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估,搞清楚自身状况是否已具备实施ERP的基本条件。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ERP产品。在ERP产品的选择上企业要考虑到操作使用是否方便、性价比是否合理,预计能给企业带来哪些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对产品投入前所做的一些需求分析。其次,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企业需要改善在跟踪管理方面的特色业务活动,帮助企业做好产品信息精细化财务管理,避免资源上浪费,做好风险预测管理。所以,企业应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综合考虑企业眼下的业务需要和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选择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ERP软件。

4.3 采取精确的策略

中小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整体策划、逐步推进的方法。首先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整体规划,并按合理规划分批次指导ERP逐步实施;其次要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先找出重点的业务流程,从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角度,重点考虑能给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板块;最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订与企业相匹配的ERP的中长期计划,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中小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考虑,在实施ERP工作中以企业的整体战略指导为核心,使各个模块间相互配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4.4 克服资金障碍

ERP系统产品种类繁多,在实施ERP前,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企业的产品,避免因为盲目的投入,而增加额外的成本。其次,要了解企业经营的全局,做好资金的预算,尽可能地实现利用价值最大化,从而来降低实施ERP的费用成本,控制好一些隐性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5 重视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方面,首先对企业的高层领导加强培训,使其对ERP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主动牵头ERP项目的实施;其次,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保证在ERP系统的实施中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保证员工能学以致用,熟悉系统的操作和应用,掌握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使员工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保证ERP系统在企业成功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汪玮乐.ERP成功实施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11(7).

[2]杨君.我国中小企业ERP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3]陈伟菁.现代企业管理中ERP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2).

[4]李燕宁.我国中小企业ERP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7(5).

[5]方安儒.面向中国企业ERP系统应用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李琳,李娜.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1(8).

[7]周从钊,刘杰.浅析ERP在我国的发展及在企业中的现状[J].城乡建设,2010(11).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围绕此次论坛的主题“促两化融合发展信息产业、实现沿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论坛就宏观经济形势对信息产业短期及长期影响、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带来的新机遇、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前景、长三角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长三角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如皋市信息产业发展展望、智慧如皋――如皋市人才信息化发展展望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如皋市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T型交汇处北岸,属于长三角核心位置。如何利用好巨大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充分发展信息产业,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把如皋的发展带上快车道?本次论坛上,如皋市委副书记杨曹明、副市长黄成详解了如皋市发展信息产业,打造智慧如皋的建设目标。

外源拉动和创新驱动

信息产业是如皋市新兴产业。近年来,政府立足于科学发展,大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吸引外资、调整结构、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等措施,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2008年,如皋市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2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3%。2008年底,信息产业在统企业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年末从业人数达7142人。

在分析了如皋市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优势后,如皋市委副书记杨曹明提出了如皋市要融入大上海经济圈战略高地,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建立“外源拉动”和“创新驱动”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他提出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年均增长速度接近40%,培育特色信息产业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中期目标是到2015年,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0%,年均增长率达到39%,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信息产业集群,成为国民经济和高技术领域的重要产业。

杨曹明表示,要采取六项具体措施、落实四项配套政策、重点建设六大工程。

这六大工程分别是:1.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工程;2.软件与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工程;3.软件与服务人才实训基地工程;4.电子信息制造业建设工程;5.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程;6.信息化推广工程。

四项配套政策是:1.重点行业发展的资源倾斜政策; 2..鼓励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政策;3.吸引高端人才的激励政策;4.引进重大项目的环境配套政策。

采取的六项具体措施是:1.进一步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2.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投资环境竞争力;3.进一步采取全方位招商策略;4.进一步健全产业投融资体系;5.进一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6.进一步加快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

在信息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成了如皋市发展的一个具体目标。对此,如皋市副市长黄成详解了打造智慧如皋的信息化展望。

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扮演关键角色。黄成认为,重视并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已成为新形势下政府组织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所以在目前的历史机遇下,打造智慧如皋是对如皋城市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与指导。

黄成详细介绍了目前如皋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1.如皋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网络基本覆盖,政府条线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但也存在着信息发展不平衡,互联互通共享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2.初步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目标是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功能合理;但存在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缺乏整体布局的问题。3.部分大中型企业实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但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据此,他提出了智慧如皋的总体目标:加快如皋城市信息化步伐,加大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

智慧如皋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建立市级信息资源库。这是实现城市信息资源服务化的基础,重点是建立人口、法人、宏观和地理信息等相关的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以及相配套的基础平台。2.构筑“直通车”整合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3.构筑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实施市民一卡通工程。4.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利用紧邻上海、苏锡杭的区位优势,承接产业结构调整和梯次转移带来的机遇。5.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以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重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6.大力推进政务处理智能协作。建立以政府公务员门户为代表的集成应用平台,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统一通信、业务协同、各部门业务软件将实现集中提醒与协同办理。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06-02

1 供应链融资的背景

延伸企业融资杠杆、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的大势所趋在对资源竞争激烈的时期,供应链围绕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帮助企业实现其在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降低整体供应链融资成本,提升竞争力。一经推出,便迅速发展。 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各种供应链融资产品。

由中国银行创设的首家供应链融资中心于5月28日上午在中国银行厦门高科技园支行揭牌,这家支行今后将以供应链融资作为自己的特色服务,为厦门乃至福建省的供应链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而商务部也正在积极研究推动发展商圈和供应链的融资新模式,在前不久举行的商圈和供应链融资研讨会上,商务部副司长表示下一步将完善供应链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参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给予风险补偿、贴息补助等支持措施,实现金融机构、企业与供应链的良性互动和持续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理论解析。据《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披露,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200多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为我国提供了超过75%以上的就业机会,占据着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地位,但中小企业又始终处在融资的劣势地位。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政策法律的不完善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很多的融资方式并不具备现实的操作基础而无法采用。

(1)小企业自身的逆向选择与信息不对称问题。

理性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利用信息优势采取利己行为,表现在资信程度不高、财务造假行为严重,令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收款风险,而中小企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信息披露透明度较低,非对称的信息和有限责任制度的存在,加剧了银行的整体风险。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立法执法体系不健全,使得中小企业贷款的声誉成本几乎为零。作为银行,没有市场化的利率水平不能有效补偿较高的贷款风险,考虑到交易成本,当然敬而远之。

(2)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落后。在我国,政府对债券市场监管较严,债券市场本不够发达,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尤为狭窄,对与融资租赁、票据市场等融资工具的使用不规范、落后。加之可供抵押资产的缺乏和有效担保资源匮乏,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3)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尽管创业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登场,较高的门槛、复杂的审批手续将更多的中小企业拦在门外,有限的资源满足不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作为发展股权投资(PE)和风险投资(VC)基金是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缺乏顺畅的退出渠道,从而限制了这类投资基金的发展。

2 供应链融资的思路及市场价值分析

2.1 供应链融资的思路

供应链融资是在贸易融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商业银行或物流公司为主导的一种新融资模式。针对一个产业供应链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供―产―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整合。(如图)

2.2 供应链融资的市场价值

目前供应链的融资工具已经扩展到了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基于货权控制、基于债权控制的三大领域。具有整体性、外包性,其本质是银行信贷文化的转变。对于供应链网络及其各节点的企业具有很大价值:有利于提升核心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转为供应链网络的竞争,供应商的供应能力、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和银行的“金融血液”输入能力得到有效整合;有利于解决配套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从核心客户入手分析整个产业链,着眼于合理运用银行产品,实现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实力,提高了产业内部大中小型企业的协同程度;有利于信誉资源和信誉链的形成,进而提升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中的地位,也为金融机构化解信贷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供应链融资是强化交叉销售、提高银行业务综合贡献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银行核心业务的扩展和增值服务的提高,于此同时可以深化客户关系;供应链融资其自偿性特点能有效控制客户的信用风险,提高客户的整体偿还能力;高周转率的交易,有利于银行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符合“微利时代”的特点要求。

3 供应链融资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

3.1 现实困境

3.1.1 风险控制的复杂程度加大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具体运作中,伴随着资金、货物(商品)、单证(仓单)等的流动,关系到银行、物流企业、客户多方利益,因此存在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各种潜在风险。由于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间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其他企业,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破坏,而“牛鞭效应”又使供应链风险被放大。目前我国有各种模型供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用于对贷款和投资风险进行度量,但这些模型主要是信用风险度量的一般方法,目前还没有结合了供应链特征的风险度量模型。

3.1.2 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供应链各成员间、银企间没有建立可靠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不能准确的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链长”,其态度关系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前景,但有学者研究表明:相当的企业不愿意配合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核心企业担心供应链融资可能增加其责任、风险和工作量,也担忧降低其延长付款期的自由度。

3.2 信息技术的制约

整个供应链是一个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于一体的闭合环节,自然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技术的处理中心。国内企业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李勤、韩凯在《供应链融资的现状与问题:93家企业样本》一文中通过调查指出,在未来1年采取的供应链管理行动中,采用网络技术,通过电子商务完善交易自动化和可视性的企业,其比重仅为有效样本的24.42%。正是由于国内企业、物流、银行技术应用水平的不一致,造成目前并没有实现供应链融资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对接。

4 发展趋势

判断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需要结合国情考虑,我国商业信用现状表现在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过大,企业之间资金相互拖欠严重,市场交易因信用缺失造成的无效成本巨大。在供应链发展水平方面,在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处于主导或核心地位的企业也并不多。基于满足融资双方的不同需求,除了整合与扩展融资模式、转变担保方式之外,还可以实现供应链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建立证券担保融资机制、引导和培育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物流服务企业。此外还可以发展和完善供应链融资向组合方案,单一的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逐步为多领域、多手段、跨行业、跨地区等组合方案所取代。

参考文献

[1]刘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对策分析基于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银企双赢模式[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5).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合肥建设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目标,纵向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__阳光政务”、“数字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通过税务、社保、公安、土地、文化、教育等近百个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办理税务、社保、医保、土地、教育等公共事务,鼠标一点就能实现咨询、求助,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步建成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中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等七大服务功能。“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及公益性运作模式,在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

“中心”汇集了科技成果1485项,仪器设备1176台(套),技术需求1503项,备案专利1610项,重点企业571家,知名专家2053人以及与合肥支柱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等科技资源,实现了“找文献、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功能。

至底,“中心”为企业提供的成果和专利推介、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科技合作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科技文献查新和检索、推介服务以及科技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累计近1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企业用户。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近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并在服务外包、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等领域给予税收、租金、土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国家和省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0)》,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机构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调研了国内几个城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和同比增长,成都市为427亿元、同比增长38%,大连市为306亿元、同比增长42.3%,厦门市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我市为122.8元,同比增长24.6%。与成都、大连和厦门市相比,无论是总量和增速,我市均明显偏低,且增速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方面,我市与其它城市也相距甚远,信息服务业产值低、行业资金投入小、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不大,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缺少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生存能力较强,具有行业领先作用的龙头软件企业。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产权交易公司等要素类专业服务机构比重偏低。很多企业每年要申请数十件甚至更多专利,而全市专利机构只有十余家,专利申请时间过长,给企业权益保护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专利机构的信誉。由于科技风险的投资和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以及发展环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区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缓慢,全市共有8家风司,可八年后,数量不增反降,目前仅有7家尚在运营,7家的注册资金总额还抵不上发达地区1家风司的规模,这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有待进一步整合

由于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条块分割和行业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语言和技术不兼容,信息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阻碍了信息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资源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分类不够清晰,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社会各界对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大力提高。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涉及教育、劳动、财政、税收等广泛领域。目前,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还没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关于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政策有些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吸引投资不够,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市信息化工作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市级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机关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效益局限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杜绝,对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属财政差额或全额拨款单位,其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部门行政色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他们凭借先天优势掌握着大量科技资源,挤占了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这些充分说明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制度建设缺少总体框架设计和有效执行环节的安排。

(四)人才资源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it行业软件应用人才严重短缺。科技服务业缺乏既熟悉科技、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高级人才的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不足,产业部门与教育培训部门人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在职教育、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完善,也未建立有效的引进机制,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建议

1、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扎实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2、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政府牵头,鼓励电信运营商积极参与本地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并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现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推进移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高新企业及电子制造等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对接,政府牵头制定高新、电子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名录,为电信运营商在信息化服务项目中进行软硬件选型提供参考,有利于扶植本地高新技术企业。

3、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示范园区内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能对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

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尽快出台合肥市服务外包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重点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办公用房租赁、市场拓展活动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尽快落实《关于共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协议》中有关合肥市1:1配套资金。4、统筹规划我市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3g)。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纳入合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环保部门出台支持3g网络基站建设相关政策,政府出面做好基站选址、建设协调等工作;对3g网络终端、业务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商业机构、办公场所等率先推广使用3g手机、3g上网卡、3g上网本等业务和信息化服务;新闻媒体加强对3g网络建设和应用宣传,加强基站建设的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基站辐射,消除误区,为3g网络基站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我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市县(区)各级行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业务协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6、打破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壁垒,加快建立依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税务、工商、公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众多领域,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数据、详细信息分布在这些系统中,这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能力,也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产品规范、推广渠道、安全、监管、信用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

7、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研究完善软件人才培训的鼓励政策,建立软件人才培训费用政府补贴制度。加快建设以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合肥)”,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人才知识体系,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和课程开发,对所需资源和资金给予一定协调和财政支持;同时,切实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学分互换”合作计划,组织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培训机构对接,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盟,重点支持ibme.t.p和cmu-hp等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实施;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在原有人才培训支持资金基础上,对与hp、ibm等跨国公司合作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主动接纳大学生实习并给予资金支持;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有效做法,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经济住房、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关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1、尽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摸清全市科技服务业情况的基础上,从新的战略高度,制定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

2、在孵化器建设方面,政府对投资发展孵化器的企业给予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孵化器建设及运维补贴、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等方面支持;为创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办理等“一站式”注册服务;加强各孵化器与各高校、各级人才中心的联系,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让更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海外人才等创业主体深入了解、参与创业;通过孵化器协会等组织,加强各孵化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市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为孵化器引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为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扶持。

3、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资源,充实“中心”各类数据库资源,并整理成详细的名录向社会公布,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政府对提供设备服务的单位应予以补贴并制定相关收费政策。

4、转换机制,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制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指导意见,将挂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各类中介机构剥离出来,保持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服务机构。

5、营造环境,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成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协调各中介机构的业务,沟通信息,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资信认证和绩效评估工作;发挥科技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向科技创业产业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建立政府投入奖励机制,每年从市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咨询服务专项资金(北京市每年每个专项资金不低于100万元);设立合肥市服务业专用税收发票,在所得税上,允许智力劳动的劳务支出打入成本,减少咨询服务业的税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