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当中,淡化了较为死板的理论学科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与时俱进,紧密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有“师为主,学为辅”的传统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的教学任务。

一、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就是指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有机地将现实社会生活与教学环节融会贯通,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学科理论,并将其生活内涵进行挖掘,然后在教学环节中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处理,以达到学科体系教育的生活化。

二、教学生活化探究

1.教学目标生活化

针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是其必须掌握的普及课程之一,是生活中必备的常识。所以,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能急于功利进行教学,也不能将历史知识传授的太深奥,难以理解,以至于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使教学空洞、苍白。对于学习历史的意义与要求,应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剖析。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基本的历史知识铭记于心,了解古今中外历史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提升文化修养与素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做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能够说历史。第二,学习历史要会借鉴历史。“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以史为鉴,可以明智”等阐述的都是这个意思。最后,还需要面对考试。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应试,而是要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最终目的。

2.教学内容生活化

(1)普及多媒体等信息技术

在目前无论是老版或是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明显的特点就是知识含量大,框架结构复杂,但由于篇幅以纲为主,就显得较为笼统。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点更加细化、更加具体。而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丰富影像资料的出现完全可以借助。

(2)教学与乡土资源充分结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教材的合理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每个地方都具有其骄傲的乡土文化。乡土教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历史课堂充满丰富的内容,学生对于学习存在于身边的事物也倍感亲切。

3.教学形式生活化

(1)语言生活化

历史教师只有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提升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效率。例如,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中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语言艺术、生活化的语言形式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诸如,“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

(2)习题生活化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利用习题进行考核时,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理论,致使学生难以理论联系实际,甚至变得“迂腐”,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所以,教师应该多联系实际,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做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目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笔者多年以来对基于历史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主观因素、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但只要坚持这种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定能促进高中历史教育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实践育人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5.

[2]夏武荣.有益的启示:从易中天品评历史任务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0).

[3]杨坤.两种话语的冲突:“易中天现象”解析[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历史学科;生活化;教学思路

因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得历史学科只能按照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系统地讲授被提炼出来的历史知识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充足的认识。而历史作为文科的“代表”之一,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其行为思考也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要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研究,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制定必要的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历史基础,使之应试能力得以强化训练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

1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思路解析

教学内容生活化。大多数历史老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喜欢直接把概括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唯有死记硬背。而生活化的的历史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好的把握和安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准确。例如,在对某一历史人物作评价时,教师要能够列举几件该人物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并让学生以此对人物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师再从中引导、补充和总结,由此深化学生对此历史人物的印象。教学观念生活化。之所以生活化教学效果的突出,正因教师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于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且广泛的知识,能够将生硬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从而打破以往只会死记硬背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将学生带入生活化教学中,不仅是为培养其历史素养,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课堂评价生活化。教学评价是对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小结,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目前,课堂评价多参考学生考试成绩,故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认识,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生活化的教学所提倡的评价体制即是以个性化、多样化为准则,综合考量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个人创新能力等丰富的评价标准。

2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明确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为防止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应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太过深奥、晦涩难懂,要使其明白历史知识是生活必备的常识,是耳熟能详的先人故事。对此,即要求教师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围绕三个层次来学习历史,第一层次即帮助学生将基本的历史知识牢记于心,掌握历史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第二层次即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借鉴历史,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第三层次即要教授学生掌握应试技巧,也要促其历史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整合历史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内容。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更为精深,高中学生在上历史课程时,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还需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多课外的历史知识。对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协同学生一起整合历史内容,具体为:一是将乡土资源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笔者认为,乡土资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较为轻易接触到的历史层面,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乡土人文的感情。二是将生活中的名胜古迹、环境、风俗习惯和纳入教学范围,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历史古物和文化现象,并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能够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生活联系历史。历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放眼课外与社会,践行学以致用原则。为此,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参加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与社会活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历史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期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寻访当地老人,挖掘民间故事和地方历史沿革;在学习近代中国革命史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感受当年的革命历程。此外,针对部分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或角色扮演,吸引学生更为积极的投入到历史事件的讨论中,在活动中得到对此期间历史的更多感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3结语

历史生活化教学向我们更多地展现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思想与教学效益观,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努力使高中历史教学趋向更为精彩、鲜活而灵动发展,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中促进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

作者:王洪军 单位:江西省樟树中学

参考文献:

[1]樊榴红.论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7).

[2]韩登连.高中历史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育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上,常常是欢声笑语、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然而新的理念、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挑战,扑面而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又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历史何去何从,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作为高一的历史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和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

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适应新课标。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历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标对教学的新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就应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三、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

四、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第4篇

在认真翻阅研究了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与初中同行及学生了解具体情况,同时结合自己工作以来带高一新生的感受,对初中学情进行力所能及的整理与分析,我认为初中生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兴趣多元,知识面相对较广,个性活泼;其二,知识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停留在感性初期。最为重要的是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其三,学习能力较低,主动探求积极性不够。历史学科必备能力,诸如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匮乏。从进入高中后的初期学习看,学生基本停留在翻书找答案的简单学习阶段;其四,学习习惯较差,“要、等、靠”思想明显。由于体制原因,从学校到老师、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普遍不重视。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似乎与历史学科“绝缘”,几年下来便没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操作一般为“师说生抄结合划道道”,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甚至每遇有考试难题便抛出“老师没讲”、“老师没总结”、“老师没让记”等无数条“充分” 理由以释然了事。

2.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思路与对策

21 加快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大前提

处于课程改革及实际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仍在积极进行着,但事实上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想象仍然严重且明显,新理念与教学实践并未真正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较好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和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22 遵照课程特点,大胆打破教材编排,低起点处理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对事物特点的总结是为了研究该事务的本质特性,高中历史学科上述特点是客观的,是实际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因此遵照其特点,才能把握其规律。另外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专题模式的编排,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有经验教师应根据高中教学实践及课程需要,可以对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块和专题结构,对相应的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比对、整理,并找出衔接点。

23 注重学法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第一,上好第一印象课,重塑历史学科价值与地位,进而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铺垫。初中历史课是以“社会”课或“历史与社会”的角色出现的,历史学科对初中生而言就是个很模糊概念。因此第一堂课,就是实实在在高中历史印象课,有人称其为“洗脑课”,通过第一课一是让学生初步明确高中历史学科的地位,改变其传统观念;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要求和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其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要的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到预习在先,包括文字、图片、表格,还配有知识连接和资料卡片,预习时都要关注。通过预习让学生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备听课时特 别关注;同样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听课,要求学生要做到眼、脑、手、口并用,既要认真听课,注意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又是以怎样的思路、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又要及时作好笔记;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包括,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所谓“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历史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刚入高中的学生尤为重要,有助于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事实表明,初中生喜欢也习惯了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高一新生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态非得待以时日,这就要求老师务必要及时引导。交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角度及评价认知的大致理念,供其模糊的习惯并模糊的使用,即量的积累和初步尝试。有了恰当适宜的方法,势必将加快初中生适应高中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材插图 能力 课程标准

在高中历史教材当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其中有地图、人物图像、实物图片、场景图和漫画。那么,如何来处理教材中的这些插图才能使之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实践,谨以此来和大家交流。

一、结合插图来讲述课本的内容,使得文字描述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图文结合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教材往往以文字描述为主,但文字描述往往比较为枯燥、抽象,在一些问题的表达上不如图片直观、形象。比如在涉及地理或地图的内容时,文字描述就远不如图片的描述清楚。例如:在讲述希腊地理环境对其民族政治的影响时,只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古希腊主要城邦分布图》,学生就很快能掌握旁边教材有关希腊地理环境的文字描述,并能马上理解希腊城邦政体的特点。

二、通过对插图内容拓展性的讲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兴趣是学习最基本的动力之一。高中历史的学习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往往把大量时间花在课本内容的记忆上。对于历史的学习,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更不用说主动求知探索的精神了。而课本中的插图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一味开胃剂,利用得当的话,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比如,教材中有大量历史人物插图,我们就可以适时的讲述一些名人的主要事迹、个人爱好、隐闻趣事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一些名气比较大的名人如老子、孔子等来可以请学生来讲评,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能鼓励他们课外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学会从图片中观察和体验历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要求: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情,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如何来体验它呢?我们常说睹物思人或睹物思情,历史留下来的遗物往往会让我们感怀,因此,现在有很多的遗址、遗迹、博物馆和纪念馆等让我们来瞻仰和缅怀。例如:让学生观察《圆明园劫后遗址》和《圆明园复原图》两张插图,静静地体验圆明园的兴衰过程,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学生就会自觉地反思那一段“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历史,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外国侵略者?清政府?或者是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有了这深入的体验后,教师再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得到升华,从而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一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获取知识的经验,还以提高学生主观认识的程度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四、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挖掘插图的内涵,借以培养学生发现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和创造。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例如:当学生看到《列强漫画》一图时,都会觉得很惊讶,中国的地图上怎么会有那么多动物?它们都是些什么呢?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来设计问题,如“请你们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知识猜猜这些动物分别代表那些国家,为什么?”、“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形势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呢?”,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地综合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状况,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提升。

五、通过引导同类或同主题插图的比较,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分析并利用有效信的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插图中往往蕴藏着很多的历史信息,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呢?这是当前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要求。例如:我们可以把《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蝎子政策》、《红色根据地形势图》等几张看似毫不相干的图片放在一起,然后要学生据此分析这些图片是在说明哪件事情发生时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一开始学生都很迷糊,不知其所以然。那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每张图片隐含的历史背景信息,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图片背景信息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确定这些图片要说明的主题,最后让学生综合图片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国共的对峙”等知识判断出了这是“”的背景。

六、通过引导对插图的欣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美学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要求:历史教育要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历史学科承担更多的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任务,因为它具有其它学科不同的知识涵盖面。历史教学涉及文学史、艺术史、建筑史等方面的内容,这其中就包括了令人陶醉的艺术美学。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在教材的插图中有很多的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图片的欣赏,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感受和情操的陶冶,既培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审美素质。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一图中,让学生欣赏体会作者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真谛。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中学历史课; 实施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56-0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这就告诉我们,高中历史课教学,不仅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必须采取探究式教学

“注重探究学习”是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教学目标。历史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以历史教材为基本内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及情感体验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客观地说,历史探究式教学是合乎高中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看,探究式教学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多样性、时空跨度大,知识范围广,这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要求我们只有广泛地收集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弄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如何发生。

其次,探究式教学正是让学生自己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实行探究式教学是切实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全面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的狭小传统的教育理念,追求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探究式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切实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也是学生关注自己获取知识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能全面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再次,从高中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的身心处于青春早期,思维活跃,求取真知的欲望非常强烈,加上现代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使他们成熟较早,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教育能力也逐渐成熟,他们关注社会,具有一定的思考、判断、分析社会各种现象的能力,能对直观的历史知识作出较全面的分析。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正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必备条件,使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成为可能。

二、根据历史课的教学特点,实施探究式教学

历史课程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应按照历史课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不容否定,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加上探究的内容也有难易之别,因而“自主探究”的成果也会参差不齐。因此,不能简单从事,更不能搞一刀切。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两个根本的问题:“探究什么”和“怎样探究”,才能确保探究式教学的真正实施。

一方面,继续设计过程中要确定探究的目标。尽管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但教材无疑是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师生的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着教材的内容进行。须知,“教材内容”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必须把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依据“教学之规”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究的目标应该是探究“教学内容”,即探究“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探究过程丰富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另一方面,要确定探究的内容。历史课堂探究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是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提供的所有十六个参考题目;其次是教材中涉及的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第三,教材中的疑点和难点;第四,历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及学习方法的归纳;第五,“以史为鉴”,运用历史上兴衰更替来解读当今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贴紧教材的内容进行目的的明确的探究,才能保证不偏离探究的方向。

第三方面,是要选择探究的形式。历史问题探究形式很多,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即小组合作探究、独立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讨论式探究、辩论式探究等形式。我们具体要采用什么形式,应根据探究的内容而定。当然,对于一些探究问题难度不大,历史已经有了基本定论的,可采用独立探究形式。如:在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时,课前布置学生在阅读课文,自行收集、阅读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英国工业革命寻找前提和条件,写出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从政治、资金、劳动力、市场、原料、知识等方面总结归纳并进行交流,基本上就能达到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而对一些重大的且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时,如对、李鸿章的评价,的利弊,殖民主义与中国产生的关系等,则采用辩论式探究形式,可事先布置学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对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且不存在过多学术争论的历史问题,则采用讨论式探究形式,可以先让学生查找资料,或者由教师提供资料,然后通过师生课堂上共同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或规律性的认识。如在学习完《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时,在学生掌握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成就、原因、特点及影响等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阻碍因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政治前提、经济基础、社会的需要、政策支持、思想观念、文化基础,科学家主观努力等7个方面,分成7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就得出的结论给当前桂林的“科技兴市”提出一些建议;对于探究难度大、任务重的问题,单一的探究形式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可同时将师生合作等多种探究形式来综合起来运用。

三、不断完善历史探究式教学,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控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教学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是,学生的学识水平参差不齐,探究或研究的方法欠缺,他们提出的问题、观点、提供的素材及研究方法不免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无论是探究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还是探究和成果交流,教师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实施探究的各环节中要注意理论指导、方法指导和技术指导,确保探究活动朝着预期的方向前进,争取探究效益的最大化。

要注意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与基础学习相结合。问题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活动就会“寸步难行”,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础学习为探究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素材及方法等,探究又促进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全面提升,教师要注意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探究式和基础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就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心向,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教者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就一定会取得预想的效果。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第7篇

一、基本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认为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更新备课方式

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同时,我在备课时还准备一些学生的活动,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其自主学习和探究。

3.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当今的教师应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好的两种方法。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

二、问题和困惑

高中新课改实施,不得不让我们好好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的来说,师生方面、软硬件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一线教学工作者存在着不少困惑,主要有:

1.学生的基础问题

现在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偏科现象,更糟糕的是,有的省市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课程编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2.新颖教学方式的使用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浮躁现象”,即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到应有的历史基础知识。

现在,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高考历史也开卷考试,还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历史学科,再过些年,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人懂得多少自己老祖宗中华民族的文明!理科班学生所获取的历史知识,基本是在中学时期记住的,上了大学以后几乎没有再学。因此,高考历史还是应采取闭卷考试,促使他们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然会经常闹历史笑话,会忘了老祖宗。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范文第8篇

根据本人的实践,我认为教材内容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源于课标制订者和教材编写者对现实情况的认识不足,有闭门造车之嫌。

首先是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估计太过于离谱,课标制订者显然高估了我国大多数中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能力。

相关课改专家口口声声说历史老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繁、难、偏、旧”的弊端,并且将改变这一现象做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理论的预设无可厚非,可是现实的操作却不尽人意。新教材内容晦涩难懂已经使不少中学历史教师颇为头疼,有些内容不少老师在大学期间压根就没有接触过。新的历史专业术语和新的概念比比皆是,导致教学过程步履惟艰。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是愉快地享受自主学习的激情,而是不得不愁眉苦脸地面对一些连他们老师也从没有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县重点中学,以农村学生居多,农村学生比之城镇学生当然并不具有先天的劣势,可是后天条件呢?在地球人都知道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今天,农村中学长期缺乏足够的办学条件,严重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绝大多数农村中学(依我经历,应当包括不少乡镇中学)只能勉强保证语数外的教学任务。对于历史科等科目,一来没有老师(即使有,也大多是半道出家的,专业不对口);二来不重视(从国家、社会到学生,从教育当局、学校到家长),无足轻重。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连历史科都没有接触过(媒体接触?电视?甚至闹出把电视剧里头的荒唐念头搬到课堂上来的笑话),何来知识储备?简直是痴人说梦话。所以,像笔者一样,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里很多老师被迫陷于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讲解。把基本的东西交代清楚了,课堂也进行得差不多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我看来,实际操作尤难。

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长期接触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在参与新一轮课改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惰性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与努力。学生家长对新课改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认为送孩子来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让老师教的,现在你老师不教了,倒叫起我孩子自己学来,什么理。社会的压力,高考的指挥棒效应,让新课改在夹缝之中步履蹒跚。

其次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知识连接没有总体性的把握。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编写与要求,课标的内容与形式限制了教材编写的天地,致使现行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受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未能达到储备知识的目的,高中阶段很难达实现到课改的初衷。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模块形式进行的,按模块编写固然有优点,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啊。以为模块就是救苦救难的普世观音,一试就灵。。按通史章节编写教材,固然有其缺点,但最基本的知识连贯总算达到了,时间线索也十分清楚。中学生的联系与归纳能力有限,现行模块形式教材知识点之间时间和空间跨度之大往往是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根据实践,本人认为通史模式教材较为适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这种形式编写的教材(尤其是历史科)应考虑作为现阶段教材编写的重点形式。

再次,教学方法上有是“新”非“旧”的倾向

有些专家和一线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新”,从教育理念法到教学方都可以摆脱过去,甚而非难“以往”,给人以横空出世,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

中学阶段是人接受知识的重要时期,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外界和新奇有着充足的好奇,对未知世界和神秘领域也能保持较为持久的探索欲。但意志上不是很成熟,在遭遇挫折之后往往选择放弃,鲜有坚持者。所以,在入门之时应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交代最基本的历史线索。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应侧重于被动接受而辅之于主动探索,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课堂教学)不必课课皆“新”,课课皆“动”,要知道,就连曾被人攻击和漫骂得体无完肤的科举制,也曾培养出苏轼等文豪;就连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大作《全球通史》中也对科举制的优点给予一定的肯定2。起码从理论上而言,科举制使不同身份的人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无论你是贵族贾宝玉还是平民范进先生。如今被攻击得一无是处的“旧教材和旧教育理念”也曾培养出参与研制“神舟”、“嫦娥”系列的和参与反思教育弊端的专家和学者。有些人为了宣扬新课改理念,刻意贬低、毁损建国以来的教育理念,否认过去的成绩。这种做法极为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进展,轻则导致一些老师头脑短路无所适从,重则引起一些老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具体课题具体对待。不能一味求“新”求“动”,五花八门,花拳绣腿,看起来课堂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到头来却不知所云。

再者是对学校师资能力的要求远远脱离了现有的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

课改之后的高中历史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教师方面,必修一岳麓版教材共36课时,要求在一学期内授完两个模块,每周4课时。笔者所在学校高二年级有14个教学班,按要求至少需要4—5位历史教师,可目前只安排2位历史教师。所以根本无法按课改要求进行排课,只能每周2课时,每位教师多则8个教学班(教学班多则90人,少则70人),还要担任选修课教学任务。教师缺乏,课时不足,管理层水平跟不上去。试问,在这种情况之下,又如何做得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如何完善学生人格?学生方面,每个学期多达16门课,一时间,老师与学生同忙,课本与练习齐飞。用学生的话来说:什么都想学,可什么都学不到。有的学生家长甚至责怪学校加重学生负担,分散了学生精力。听吧,很让人恨其不争。我们的理论十分完美,几乎无缺可击。可是,理论必须符合现实。离开了现实,理论能生根发芽吗?教育是诗意的艺术,教育更是严谨的科学。良好的动机并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在开展之时就能拥有厚实的土壤,优秀的专家并不能保证我们的课改一帆风顺。希望在以后的课改过程中要注意吸取来自底层教师的意见,更加完善祖国的教育事业。

此外,新课改的宣传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之中仍显得十分单薄,不足于吸引、争取和说服社会民众。国家对教育的关心和投入仍然远远不够,我国以往所投入的人均教育经费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以有限而分配严重不均的教育资源来支撑庞大而复杂的新课程改革,不能不让人担忧新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不公平的又一次起点。教育资源越充足的地区,新课程改革就越容易取得成功,这些地区的教育“产品”将更符合新的高考选拔制度要求;而教育资源越贫乏的地区,新课程改革就越难取得成功,这些地区的孩子将很难符合新的高考选拔制度要求。这样一来,有些地区的孩子将在新一轮课改中注定成为我国特殊国情(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牺牲品。

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它事关民族兴亡和国家命运,教育的现在就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社会的发展需要合格的人,个人的发展需要全面的人。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神圣的职责,时代赋予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教育是培养国家建设者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合格的人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全面的人的重要途径。谁在今天误了教育,教育注定将误他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我希望新课改是祖国教育事业脱胎换骨的一次机遇,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新课改带给他们的公平,希望教育能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臂之力。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