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Wilson,1995)。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二、英语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我国目前英语阅读教学大多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英语阅读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如教师都是以讲解阅读中的生单词为开始;按照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分析文章;之后做一些练习,来强化巩固重点的一些词汇语法,并且要求学生抄写笔记,最后背诵课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没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学效果始终不如人意。由于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没有独立去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时缺乏一个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所学习的内容只是理解其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在真实情境下,通过合作学习,积极主动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经验;在课堂中要以学生的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开展课堂活动;并且要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反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根据实际情况还要做出适度的调整。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小组活动时,同样也需要教师的监督以及参与;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但是教师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创设学习情境,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把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原有知识的巩固,顺利的实现新知识的过渡。创设具体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会有助于学习的迁移,所谓迁移就是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在一个新的情境中的应用,而且,情境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重视合作学习,加强学习互动

一般而言,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学习是属于群体行为,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学习成果继续学习,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来充实自己。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通过合作学习,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学子这可以踊跃思考,敢于质疑,真诚沟通,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也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上,作为英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适当的给予指点,并且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四)立足英语教材,建构知识意义

对于英语阅读课而言,意义的构建比材料本身更为重要。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过分偏重词汇、语法的教学,而忽略了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深层意义,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主导课堂的一切,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课改后的英语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活动更加多样,教师如果认真研究英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真实想法,这样才可以实现学习的最终意义。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实质意义,可以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

四、未来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国许多农村的学校,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学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这样的条件会制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施和应用。

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知识,但是我国应试教育依然盛行,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家不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有充分心理准备。

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同时也要求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到学习合作中,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放下身段,不要在意教师的以往“权威”的角色,和学生平等交流,正确发挥英语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任何的新事物都有发展变化的过程,理论在发展完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也要不断探索,继续学习研究,争取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好的指导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Wilson,B.G.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J].Education Technology.1995

[2]陈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期刊网,2004年4月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建构主义;航空维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25-02

《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是我校航空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授这类专业性强、实践环节因客观条件受限不易开展的本科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弊端。特别在当今一些社会思潮和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到了本科三年级后,普遍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对本专业热爱程度不断下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学相长的良性课堂教学发展。本文从提高《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教学质量着手,探究建构主义理论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后的又一发展,是目前比较盛行的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并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建构中,从而获取知识。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重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灌输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1.“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逆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一种惯性思维,甚至一种语调,把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分片讲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产生逆反心理而缺乏学习兴趣时,知识的完整性就会因为一两次的课堂学习情绪不高而断裂,以致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到学生后续的课堂学习效果。此外,对课本知识,缺乏有效的实例化手段,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造成知识严重脱离实践,以致产生不良循环,加重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

2.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维修这类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一般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口头讲授和多媒体技术,这种讲授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不是主动地探索学习。实践教学则主要依赖教师现场操作演示,但对飞机维修这类的实践教学,受限于场地和经费,以及现场实施条件,这类教学很难开展,一般通过暑期的下厂实习进行补充。但由于在课程设计上,课堂教学与下厂实习往往不能配套实施,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脱节,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迁移能力。

3.传统教学方法考核形式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得知识呈单一流向,由输送端即老师向接收端即学生单向输送,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以有效方式回流到老师这里,老师无法准确获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又无法提供更多的途径让老师可以传递知识,因此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判标准又回到只能通过卷面考试的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这对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通过考试俨然成为掌握本门课程的代名词,因此考前一周内画重点,考试前三天背答案,已经成为学生通过这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不二法门。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探究专业课程教学应用与实践

1.创设情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情境学习环境,并且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主进行情境教学。作者在准备《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程中发现,航空维修这类课程是很多航空类的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方向之一,且围绕航空维修开设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课程。相比之下《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仅是作者所在院系航空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对航空维修这种强调实践和技能的课程,如何在缺乏实践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对其原理做出生动讲解,是作者在备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

作者想起因专业爱好,早年看过由Cineflix公司制作的灾难纪录片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此节目主要介绍黑匣子发明之后所发生的重大航空事故,以模拟演出的方式,分别以乘客、机师、调查人员等不同视角,从起飞,一直到事故发生及调查为止,重现整个过程。这给作者在准备《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的创设情境教学提供很好的启发和素材。因此,作者在备课过程中,收集了《空中浩劫》134集的相关影片视频,从中挑选出所有因维修技术实施不当,或维修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航空安全事故,并详细观看每一集影片,从中找出事故调查过程中的技术分析,并将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之对应,从维修原理与技术角度为影片提供一套技术旁白。在去年的教学过程中,播放从中精选的可以覆盖课程主要内容的影片,并在播放前给学生预设一些思考问题,播放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选出各组代表上台从技术和管理角度阐明事故原因和改进意见。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作者发现这种创设情境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得提升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知识迁移,知识建构。知识迁移是指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过程。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独立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新生事物,最终使得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作者在备课中发现,《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中的飞机结构维修技术这部分内容,与本专业中另外一门课程飞机装配技术有很多内在联系。飞机装配是根据尺寸协调原则,将飞机零件或组件按照设计和技术要求进行组合、连接形成更高一级的装配件或整机的过程。而飞机结构维修可看成是通过补强等方法,在局部实施飞机装配工艺。由于学生在前期已经上过飞机装配技术这门课程,因此,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飞机装配相关原理技术和工艺方法,让学生体会知识迁移的过程,将所学的不同课程进行知识组合,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建构。此外,在观看《空中浩劫》的相关影片中,作者也适时引入相关专业知识,让学生以专业性的视角来体会影片内容,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

3.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以单一期末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知识建构,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冲突。基于作者在上述“创设情境”和“知识迁移”等教学设计和实践,作者对课程的考核形式也进行了设计改进,提出了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在情境教学环节,作者事先对影片中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抽取提炼,设计了随堂测试环节。《空中浩劫》一集影片时长在45分钟左右。除去片头和片尾,一般在35到40分钟,加上作者在过程中穿插的讲解讨论,一般一堂课可以完成一次情境教学,再利用第二节课,进行随堂测试。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一方面又形成了多样化考核的途径。此外,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作者设计3―4次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阅读相关专业论文,结合“创设情境”和“知识迁移”等教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再结合书面报告,产生另外一种考核途径。在学期结束的闭卷笔试试卷设计中,不限于教材书本的知识,而是融入了整个学期各个教学环节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回顾,甚至会以脑海画面和情境回顾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再次构建。

四、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存在的弊端后,通过“创设情境”、“知识迁移”和“多样化的考核”等方式,将建构主义应用到《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既保证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了学生,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实践了知识迁移过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4).

[2]王辉.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促进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所谓建构,指的就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在不断地建构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后来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建构主义,他们主张认知的主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习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反对传统的灌输教育思想,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多媒体不再是教师利用其传播知识的工具,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协作与交流,达到认知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把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利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目标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激发动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实验目标,对涉及相关化学物质可以充分分析其特点和性质等,寻求转化规律和化学反应机理,让学生胸有成竹。

2.创设情境

应试教育滋生的功利主义往往事与愿违,传统的教学结果只是瞬时记忆,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用于不良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警醒自己。如做“中和滴定”时,不用标准液清洗滴定管,读取数据仰视或俯视等造成误差,让学生懂得实验科学的严谨性、严肃性。

3.自主实验

自主实验可以是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是小组协作。教师不参与实践中,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如,制取二氧化硫,学生可以用亚硫酸钠与稀硫酸、浓硫酸、浓盐酸制取,从化学反应过程发现那种效果好。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高中化学教学 有效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7-02

前言:在新课改的持续影响中,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的观念已在高中教学中普遍的渗透,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方式无法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合理的学习条件,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广泛的应用势在必行,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中,每一名学生及教师都会成为民主平等的学习者。建构主义是对有效学习作为强调主体的认知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在我国高中化学的课堂中,对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且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建构主义的概述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是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以及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是通过新旧经验互相作用来实现,在建构主义中,主要是强调激发建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知识建构能够得到有利的发挥和利用。社会建构主义相比于其他激进的建构主义相比,相对的温和一些,其主要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构建自身知识理解的过程,同时不认同知识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在社会文化取向中,其主要倡导师徒式教学,并且将其看作是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文化及不同的时代的情境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对学生的影响也存在普遍差别。最后就是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它觉得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它强调原有的经验对于学习的帮助,使得学习小是被动的S-R连接。虽然建构主义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他们都同样认为建构是可以被应用到学习当中去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根本的区别。由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观点,它不会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传授―接收”的过程,它的观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利保障[1]。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目前我国建构主义理论中比较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来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建构。支架式的教学环节可以用先用搭设脚手架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框架结构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当学生具备独立探索创新能力的时候,支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同时将支架式教学应用到更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中去,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支架式教学是由开始的强迫学生和教师进行协作学习向减少支持的教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2]。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主要就是将学习活动和某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情境相互挂钩起来,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镶嵌教学、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应用。它使学习和教学活动都围绕着“锚”来进行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清楚“锚”应该怎样利用,才能更加有利于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3.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机进入式教学以“认识弹性理论”为基础,主要应用在结构不良的教学环节中,它通过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发展思维、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来让教师对学生实施教学。它强调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活动。作为建构理论的一个新的分支,它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随机进入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否则就难以达到教学目的[3]。

三、结论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高中化学的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还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工作。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能够对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及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海.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16,15:109-110.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作用注意点

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驱。哲学原理认为,任何实践只有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发挥出实践应有的功能与成效。教育改革作为人类实践方式之一,同样要遵循哲学规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成为教育理论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和兴盛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涉及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就知识观而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是一种假设而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这一理论对中国传承性教育体系的根基造成了重要冲击。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不是知识接受的载体。教学应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个体性、多样性,基于学生个体经验世界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这些基本理论,对几千年来浸在中国传统授受式教育的教育者而言,是如沐春风般对教育基本观念的颠覆和解放。从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看,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革,就没有建构主义理论如今的成就和地位[1]。因此将建构主义的理论先进性同信息技术的实践先进性有机整合,能够使新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呈现出自主、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建构特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具体指导作用

(一)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实践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到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的转变。

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从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育理念,到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当代教育,教育观念禁锢在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相应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静态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只是一种假设,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情境重新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经过自我创造建构,才能升华为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代表,而被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

通常的教学情境设计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成为一些教师拒绝教学情境设计的原因。然而,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征获取信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软件建构虚拟教学平台,以探究学习、课题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这种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发挥其教学探究性,并且这种教学情境在技术的层面可操作性更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建构起一座知识传授者到情景设计者转变的桥梁。

2.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经验体验与外在信息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外在给予的信息越充实、丰富,越能唤起原有知识信息的共鸣点与生长点,知识的意义建构越能顺利地进行。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教师除言语呈现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视频、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更全面地呈现信息。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信息面窄、呈现方式单一的弊端,扩展了信息量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效度。

以化学教学为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技术优势,可以建构虚拟的实验场景,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及原理形象化,将一些危险或者耗时长而不宜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现实验信息呈现方式多元化的转变,体现出化学实验用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的特征,进而达成教学目的。

3.教学方式由强调同一性到注重个体性、多样性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认为,教学应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个体性、多样性。基于个体经验世界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本身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性,评价模式标准化,造成基础教育对学生同一性的强调而对学生个体性、多样性的忽视,导致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缺失。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使得新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能够激发起不同学生各自经验与新信息的交融点,从而使不同学生在自我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建构点,体现教学的个体性。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建构更加自由、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和情感障碍的环境中[2],在合作交流中各自发挥自我独特的智力优势,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下的交流平台,使学生与网络资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多样化,能够在多种形式的交流反馈、合作互动中有效完成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实践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一次根本变革,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和必要[3]。

1.由传统接受式的个人学习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有社会情境,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能够自我掌控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在这一理念下,在信息技术建构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运用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学习,自主把握学习的过程,掌控学习的程序。信息条件下的学习具有信息技术的共享性、可控性和拓展性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自主学习的目的。

以往的教育观念把学习看作是学生在头脑中单独进行的活动,而忽略学习活动的社会性与合作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完成的。个人全面建构知识意义需要学习共同体的思维交流与互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拓展交流范围,合作对象不再局限于个体生活的狭小空间,而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扩展开来,使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人与人、团队与团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互动成为可能,通过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来建构可控、平等互助的合作平台,能够实现个人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

2.传统的去情境化的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转变。

传统学习观念认为学习是去“情境化”的,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这些知识可以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4],习得的概括化的知识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具体的环境中。然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却显明,尽管知识是概括化的,但是具体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抽象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一旦脱离了具体情境,是无法迁移和具有价值的。

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将学习的活动还原到具体情境中,课堂不再是学习活动的全部,课堂外的探究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从学科领域或者是社会生活领域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独立发现问题,自主收集信息,通过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的解决,自主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更完整地创设出主动探究和研究学习的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探究学习过程中[5]。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才有理论方向性;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下,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才有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可能性,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能够有效完成。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注意点

(一)建构主义唯美论。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我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指导理论,有其独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其它任何教育理论一样,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在和其它教育理论的不断交锋和融合中愈发趋近真知的。这要求我们不能将这个理论视为完美无暇的真理而毫无置疑地运用到实践中,而应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自我的理解去探索实践。这样建构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指引者,而不是思想的禁锢者,建构主义理论自身亦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二)技术至上论。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整合运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技术方法层面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技术至上”的思想。技术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下,才能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的功能和成效。没有正确、针对性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技术,仅仅是一种混沌的实践而无法实现变革之功效,更不能为教育带来进步与创新。那些纯粹为了技术运用而引入信息技术的实践,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三)整合的过程中只重情境而忽视学科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使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情境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易导致教育对情境性、探究性的侧重,而对传统教育的优势――学科结构的忽视。

重视学科结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亦强调教学要教授学科结构。但一味地凸显学科结构,过于重视对单一知识点的练习顺应,就会导致思维定势,从而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充分发挥情境设计的创造性。但是,我们不能以忽视学科结构为代价来寻求情境的创设,没有学科结构为主线的情境性和探究性设计,就如空中楼阁一般没有根基,是一种注定失败、虚幻的实践。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我们应使传统教学的长处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以整合并高效地发挥,而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犹不及。

四、结语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对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性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创设可以满足个体性、多样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得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教学具有勃勃生机,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DB/OL]pep.省略/200406/ca476579.htm.

[2]黄晓东.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6,(4).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第6篇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点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格局,将学习者变为教学模式的主体。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具有非常现实的学习情境,通过一定的人际活动来完成学习中涉及到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将社会背景与学期情景相互结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十分强调教学之间的互动性,即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非常的重要,能够充分的调动学习者主动性与积极性。建构主义十分注重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信息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

2、建构主义历程及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学着皮亚杰根据儿童自我建构思想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发展的。皮亚杰主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一个过程。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奠定了构建主义发展的基础,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社会性、社交性、活动性能够对人类心理发展和认知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构建主义出现了激进派,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他们认为个体的能动性能够改变客观性,个体的经验与外界环境是不同的,十分强调自身主动的学习,根据自身掌握的经验为基础来对与现实世界进行建构。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

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能够主动实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师只有不到14.4%。超过半数以上的数学教师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没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应对考试,为了今后有良好的就业优势,从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技能,转为死记硬背枯燥的数学知识。其余的数学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即重视课堂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课后练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这些守旧的落后观念必然对于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会起到阻碍的作用,不仅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应用型职业人才,还容易造成学生厌学。产生逆反、畏难情绪,为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2、学生构建学习自主性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简单的将数学理论知识告诉给学生,然后通过作业和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形成、发展等过程没有进行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差。而且由于学生本身对于数学知识的畏难心理,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课堂预习和课后复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容就具备唯一性和固定性,任何一条数学理论都不能够被轻易的推翻和改变,这样就导致数学教学内容长时间处以停滞的状态。由于数学内容本身就非常的陈旧,再加上教师没有及时的进行课外拓展,就造成教学内容没有新意,对于学生兴趣和吸引方面严重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能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拓展和补充课外知识的教师只有28%的人,其余50%的教师能够偶尔根据课堂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有37%的教师能够根据教材设计课外话题,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余则不能够根据实际生活来对于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丰富。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导学生的意义建构

首先,学校相关的领导一定要鼓励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推行建构性数学教学模式,还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课时安排来准备和实践建构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于数学教学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教师要从自身转变教学观念的认识,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水平和相关专业的特点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要熟练的掌握数学内容,做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这样就能够进行确定什么时候适合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来进行讲解,什么时候可以适当的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拓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理解建构主义。

2、创新意义建构式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基础理论指示下,对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不断的改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使其发展成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还要保证不断的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逐渐探索出新型的教学方法,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生能对与高等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深入的理解,并且尝试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论扩展,从而扩宽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会知识的迁移。

3、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营造协作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第7篇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流行的学习理论。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它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来源: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主要地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当然,后人在此基础上又作了一些发展。

    2.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认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物质世界的发展总是有条件的;3)物质运动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哲学思想。

    二、关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一、核心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意义:通过促进师生关系及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来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构,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体验、探究能力的主动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能否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答案是肯定的!

    1.任何学科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建构和完善过程,本学科也不例外。

    2.小学英语教材的难度不是构成对学生建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障碍。

    3.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和方法本身需要建构。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如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

    1.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1小学低年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建构适宜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词类:1)物质名词;2)行为动词;3)表征描述性形容词;4)方位介词和关系介词;5)代词;

    1.2词汇教学的建构任务与程序:

    不同学龄段的英语词汇教学的任务与程序是不一样的。

    1)建立感观信息与语音信息之间的联系(实现音与义的结合);2)建立感观信息、语音信息与单词字母构成之间的联系(实现音、义与形的结合);3)建构的方法:信息输入;直观演示;情境教学;信息输出

    2.1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建构

    1)建构词形: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根据字母读音规则,实现词汇认读的正迁移,形成自主认读生词的能力。

    2)建构词义:激发、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在话语语境中推测、判断生词词义的能力。

    2.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一、借助演示手段,通过观察,对被观察的对象进行比较,产生新的语言知识结构。

    二、在话语交际实践中体会、感悟语言结构知识。

    三、在语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建构和认知新的语言现象,了解新的语法规则。

    3.在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供学生话语表达话题,引导学生建构话语表达的内容。

    二、通过提供话语背景支持,开启话语交际的话论,弥补教材会话语料的不足。

    4.在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一、建构语篇内容的轮廓,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语篇的学习状态。成功与否,重在导入。

    二、建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

    三、建构语篇学习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只是众多教学思想中的一个流派。不能因为它有意义而排斥其他流派有益的教学思想。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作用是大的,但是也不是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建构这一手段。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市场营销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传载符号系统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想,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因此,知识应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或群体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一站式”传授而获得,学习是一个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建构意义的复杂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诸多实践也证明了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法未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使学生未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和更新。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营销理论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实际应用的亲验和探索,就不能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体系,而且,由于这一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它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新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开放性和主动性,将无法及时更新营销理论和知识,其知识体系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扩展传统教学中的“三尺讲台”,使教学的时间、空间、方式得到延伸和拓展。

(一)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即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主动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探索性解决问题,还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条件,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和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捕捉营销理论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对知识进行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地消化吸收,从而使其营销知识体系得到拓展和更新。

(二)协作学习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习的协作化是指学生在团体中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互助式学习。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组织实施的互助或互动学习模式,进行交流合作,组员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优势互补,不仅使学生验证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扩大了个人对问题认识的视野,从而完善了营销知识认知体系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三)情境学习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

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使知识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广泛地迁移。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如营销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对营销实战进行亲验,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能学于其中,从而提高营销实战能力。

二、建构主义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宗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基于此,笔者认为,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进行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验,这对于学生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市场营销学知识体系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一)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的“机械式学习”,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改革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及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还应适当讲评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知识,鼓励学生对一些市场营销的热点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笔者在讲授市场营销调研时曾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针对潮汕人内敛的性格特征以及潮汕地区浓厚的人情文化,小型企业应采取什么有效方法搜集某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构建了“探索式学习环境”,启发和诱导他们主动发现实际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业务技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如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理念融入到营销实践活动中,并加以讲解点评,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还应能把握好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充分考虑思维的多样化和个体的差异性,尽量激发其思维创造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市场营销实战案例,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总结营销理论,提炼营销观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营销实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情境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者共同体”,使学生能在协作的团体中亲验学习,使他们能以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营销知识体系。在培养企业营销人才过程中,案例分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营销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案例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企业营销实战经验,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案例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总结分析法。即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提炼,总结出案例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最后针对以上案例和营销知识点再向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营销问题或营销热点,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二是个案分析法。即选取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进行重点分析,把相关知识融入到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深化和知识扩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把握和透彻理解。如对爱多VCD价格战进行个案分析,可以从企业实施价格竞争的优缺点入手,层层剖析推进,一直涉及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三)开展实训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尽量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教学过程除了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嵌入更为丰富的信息。

实训教学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建设和使用市场营销摸拟实验室,实验室可以某个具体企业的整个经济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基本活动为主线,设置多个摸拟营销活动模块,让学生扮演企业营销主管,从各个角度分析实战案例,进行营销决策,探索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亲临其境,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组织开展与营销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可考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如市场需求调研、促销策划等,并撰写专题报告,教师对实践过程进行事前筹划、事中督导、事后交流、检查和评估。通过实践,使学生参与了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中,可以综合运用和融合贯通所学知识,达到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运用建构主义原理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客观上要求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均应达到一定的标准。有鉴于此,课程知识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市场营销学理论的动态性和多样化,正如专家所言:“市场营销所倡导或培养的是这样一些企业家――他们不象工程技术、会计、金融那样专门化,却又在各类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中无所不至”。市场营销学教科书不仅应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应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性研究,还应积极采用多媒体知识载体来丰富教学资源和信息。教师则应关注国外新的理论和学术领域的动态,参加学术交流,捕捉营销新信息,将最新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引入校园和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晓虹.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