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作用

企业信息化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素质 培养

人在任何生产方式下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系统建设,而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与计算机组成的、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因素也必然是人。

一、员工信息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能否成功,员工的信息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使得员工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信息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能否准确、及时、系统、经济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关键要看企业员工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普遍较低,对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企业投入巨资建成了技术上先进的信息系统,而员工采用的仍然是最原始的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用来延伸员工的五官、四肢和大脑功能的工具,如果员工不去使用或者不会使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员工对信息化的认同度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成败。企业高层对信息化所具有的作用和优势理解不深,则企业信息化基础不存在;企业中层人员对信息化作用及对其自身管理权限和职业生涯影响理解不深,则其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贯彻力度就不会大,或是阳奉阴违,使信息化效果大打折扣;基层人员对信息化作用、信息化对其岗位的影响、信息化对传统习惯的冲击程度、信息化对事务处理的影响、信息化提高的效率与工作量等方面理解不深,则信息化肯定会曲高和寡,最终埋葬掉企业所有的信息化激情。

二、现代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内涵

1.员工信息知识。员工信息知识指有关信息、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信息社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员工在对信息化、信息社会了解的基础上,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是:(1)企业信息的基本内涵。如信息与企业、个人发展的关系,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信息结构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信息如何流动以实现价值等问题;(2)应用信息系统的知识。熟练掌握个人所处层次应用系统的功能及构成原理,并对其他层次应用系统的运行与功能有基本了解;(2)本企业应用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第四,有关信息方法与信息检索的知识。即指导员工用信息的观点来分析思维中的问题和矛盾,以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佳方案、方法。

2.员工信息能力。员工信息能力是指运用各种方式发现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以及信息工具与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指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以合法、道德手段搜集到符合个人需求的、有价值的信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获取能力更加注重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指员工对所获得的企业内外信息在评估的基础上,对符合需要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使之系统有序化;信息交流能力指员工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信息技术是员工获取、传递信息所依赖的手段,其对信息能力的具有重要意义。

3.员工信息意识。员工信息意识是指其是否有利用信息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潜在需求,并能将这种潜在信息需求显性化,进而充分、正确表达出来,员工的信息意识通常表现在对信息的敏感度上。

信息敏感度需要三种意识作支撑:尊重知识的意识、信息主体意识及创新意识。尊重知识的意识,即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推行“知识就是财富,信息就是资本”的新观念;信息主体意识,即员工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信息的搜集、加工与创新;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如果员工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把企业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利用得到的资源,产生新思想、新技术。

4.员工信息道德。员工信息道德是员工在整个信息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递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员工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生产道德、信息使用道德和信息传播道德。

信息生产道德指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制造、生产虚假的信息;信息传播道德指员工必须保持信息交流、传递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

三、现代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培养

1.员工信息知识培养。对员工要进行的信息知识的培养包括:信息及其运行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信息检索知识,以及信息化、信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方面的知识等。

2.员工信息能力培养。培养员工信息获取能力必须首先使他们学会界定信息需求,即要知道自己需要哪些信息;其次要使员工全面掌握各种信息源,并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提高员工对信息的分类、概括水平。员工信息交流能力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员工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二是员工信息表达能力。

3.员工信息意识培养。企业要从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一是强化联想和推导意识。二是强化综合和分析能力。三是对信息形成持久注意力。

4.员工信息道德培养。培养员工信息道德就是使其养成在从事信息活动时遵循必要行为准则的习惯。信息道德培养关键要让员工认可企业内外信息法律、法规,依靠内在的自觉性,主动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方式。企业应加强员工知识产权法规、保密法规和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增强他们的信息法规意识。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第2篇

    2004年行将结束,我们都喜欢对自己一年来的事情做个辨证分析,总结成绩,回顾教训。如果要对今年的信息化也做一个回顾总结的话,似乎两个词就能概括:激情与务实。在信息社会,没有激情的信息化进程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只有激情的信息化进程同样不可想象。

    2004年,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继续大踏步前进。

    2004年被称为是“电子政务年”,电子政务投资增长率继续保持两位数。而且,2004年的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已经从网络建设转向业务管理和公众服务,无纸化办公越来越普及。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的《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度为22.6%。高速发展的电子政务使人们对其市场前景抱有很高的期望,这将是一个千亿、万亿级的大市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普遍设立了公众网站。在有关调查评估中,相当多的县级政府的公众网站得分不低,政府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广大基层地区。

    2004年,企业信息化过程中ERP依然是主题。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注定ERP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词,无数企业投资几百上千万,渴望通过ERP的实施,使企业插上信息化腾飞的翅膀。ERP也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ERP不再是企业信息化唯一的热点,SCM、CRM等管理系统甚嚣尘上,越来越受到企业开展信息化的重视,企业信息化实现手段更加丰富。无论是ERP,还是SCM、CRM,企业信息化的激情令人鼓舞,这是大得一个无法估量的市场。而且大型企业普遍建立了自由网站,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更加重视通过网站宣传产品和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的意识明显增强。据悉,在北京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98%的工业企业建有网站,网上采购率超过30%。

    2004年,教育信息化步伐同样迅速。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网和世界三大学术网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二大互联网。除此之外,我国还建成了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可以播出节目类、信息类、课件类、广播类等多种内容,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目前国内远程教育已发展到67所大学,在学人数250多万名。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截至目前,我国约有80%的高校(1000多所)、5%的中小学(26000多所)、32%的中职学校(5600多所)建成了不同程度的校园网,上万所农村中小学建成了计算机教室或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同时,全国已经建立了130多个网络课堂和多媒体素材库,有100多个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例如,清华大学基本上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

    2004年是信息化走向务实的一年,信息化已经开始发挥其在各领域应用服务方面的优势。

    2004年,应用服务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突出体现。在厦门政府的网站中,我们看到市民参与市政建设的高度热情和市长信箱的高利用率。而深圳在实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意识到电子政务建设应“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在继续完善各类业务系统的同时,重点建设跨部门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ERP的降温是2004年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ERP可以暂缓,信息化不能不搞”,这是某企业在回答是否实施ERP时的回答。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终究只是工具,投资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ERP带来的更多是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很难量化、细化,不像我们实施了两年多的IDM,投资回报非常明显,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是某企业领导在对于采用IDM而不是ERP的疑问中的回答。在对待信息化的问题上,企业已经变得十分理智。今年,SCM、CRM的崛起表明企业更加重视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实现路径,ERP并不是惟一。而借助ERP、SCM、CRM,从产品管理到人事管理,到市场推广和企业规划决策,几乎所有方面,企业管理运作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

    应用服务在信息化教育中的作用凸显。一些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摆脱“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电子化教学提高。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园网利用率相当高。泉州的永春中学,相当多的课程教学实现电子化,教师实现数字化备课,师生通过网络论坛交流信息,在教学当中,校园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校园网建设比较完善的学校,学生可以通过提交电子化作业,老师可以编辑电子文档,大大加快教与学的进度。校园网站经常公布的一些校内外信息,使师生能够更积极地关注校园管理,促进师生感情。

    2004年信息化的新特点表明,国内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正在完成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应用服务开发的转变,实现从投资向收益的转变。

    2004年,信息化的一个转变是基础设施建设向应用服务开发的转变。无论是网站建设,还是硬件采购,这都可以看作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经过了政府上网、企业上网、校校通工程,国内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充分发挥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显得水到渠成。因此,2004年信息化普遍对应用服务的重视正当其时。

    另一个转变是投资向收益的转变。经过近5年来的建设,无论是电子政务还是企业信息化,或者校园网建设,相关单位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巨额资金。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第3篇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链(ValueChain)一词,他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一系列连续完成、使原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的业务活动,一开始仅用于制造业中。波特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发货、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是对这些技术加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而提高竞争力又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

企业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为对象。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作用于这些信息资源。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位于企业价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企业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购和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关系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增加销售份额的目标。它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内部办公、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这一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企业决策信息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仓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了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与延伸,信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改造了企业整个传统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使得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各项环节的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得以提高,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缩短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大利润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个价值链缩短了,并且利润空间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与设计成本下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销售数据,有效地组织采购与销售,降低了采购成本与销售成本;企业决策过程信息化,降低了决策成本。

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如图1、图2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传统价值链得以改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部门内部信息渠道更为畅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对信息的快速充分获取,可以确定企业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购与销售;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前后后勤活动都有所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且减少了后勤活动中的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库,改进完善其售后服务。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正确的应对。

(四)延伸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有着互动的联系,而且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之间也有着互动联系,企业信息化加强了这种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购信息,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交互式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延伸,形成上游为供应商下游为客户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之间更加互动。

(五)有助于需求与供给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使供应商与企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企业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种信息通过企业采购部门提供给供应商,而市场上有多少客户,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何时需要,需要多少等相关信息又反映给企业,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积压,降低了成本,从整个社会的产业价值链来看,社会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渠道畅通,供需平衡,是一条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信息  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迅速地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办公自动化、政务(商务)电子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是帮助企业迎接挑战、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基础。作为企业

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标准化作为一个超前标准化工作新课题有待开发研究。

一、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指同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有关的技术,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则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表示以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应用所进行的标准化。正是所涉及的这方方面面的标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鲜明例证为20世纪60、70年代起形成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格局,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MRP(制造记录处理机)的运用,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使产品从设计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最佳化。这一切都同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分不开的。

    二、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层面的内容。

     (一)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在第一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

    (二)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共享,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在第二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

客户、供应商、产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的编码系统及标准化的名词词典,形成数据词典,以支持数据交换。此外,为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信息交换标准体系还包括系统和网络标准、数据库和软件标等。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第5篇

据中国连锁经营行业统计分析分析报告显示,连锁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1999亿元,同比增长18.4%,门店总数达到120775个,同比增长10 6%。

虽然中国连锁经营企业在高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信息化就是其中之一。

一、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虽然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尤其是和国外零售业巨鳄相比,还有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利于发展的宏观环境。

首先企业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部分,需要全社会的整体信息化环境配合。由于我国底子薄基础差,除了上海、北京等东部大城市外许多地方还缺乏良好的条件,这需要政府做好信息平台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其次供应商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这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企业由于规模、资金以及对信息化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一个完整的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SCM)。因此国内现阶段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信息化应用还需要一个共同发展、相互协调、共同提高的过程。

2.缺乏高性能的信息处理体系。

尽管目前大多数零售连锁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有的引入了物流条形码技术、销售时点系统、电子自动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在快速反应、信息集成、信息整合、库存管理等方面还很薄弱,预先发货清单技术、电子支付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连续补充库存方式等还有待开发和引进,物流配送中心与总部和各门店之间在实现信息一体化方面还做得不够,流通加工功能和信息处理及反馈等功能不健全,统一配送率低,造成人员闲置、运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回车空驶率高、物流成本偏高。

3.缺乏素质高的信息技术人员及管理水平低。

连锁经营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员工对计算机应用有抵触情绪,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根本性变化;企业决策虽然能够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连锁经营企业信息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还较低,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信息机构,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对连锁经营企业来说也尤为重要,它需要连锁加盟信息、寻找主营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等,而网络有强大的信息查询、处理能力,有庞大的消费者、供应商等数据库资料,采用信息化技术使连锁店很容易处理各种各样的业务信息。所以,加速信息化建设,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已成为连锁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紧迫任务。建立连锁企业的信息处理中心,利用互联网建立基于web应用的系统更为可行,连锁经营规模化只有在科学利用信息处理手段后才能顺利发展。

三、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树立信息化指导思想和信息化战略规划。

连锁经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首先应确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明确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持作用的基础上,从零售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企业信息化的生命周期角度,采用不断改进优化的观点来看待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连锁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信息化应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销售经营方式相结合,首先要建立未来企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开展电子商务,加强连锁企业的信息交流。

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另外,企业上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由于因特网在全球迅速普及,建立企业门户网站,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而且更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沟通及互动交流。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尝试着在互联网上建立网上商店,进行网上交易,开展电子商务,实行网上“连锁”。这样对企业而言,可以节约成本;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可以不用出门,就能在网上了解到其所选企业和所需消费品的基本情况,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节约了购买时间。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第6篇

14号文指出,小型微型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把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作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小型微型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了解到,14号文在“进一步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这一部分特别提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重点提高小型微型企业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信息技术企业、通信运营商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平台。加快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小型微型企业的推广应用,鼓励各类技术服务机构、技术市场和研究院所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多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信部中小企业司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能部门,一直把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通过构建服务网络,加强专业化服务,促进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突出困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已经成为聚集优质信息化服务资源,面向产业、服务企业、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工作成效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已经实施6年多时间,取得的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政府引导推动,实施重点计划。“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了积极倡导和推动的角色,着重在明确思路、探索方法、组织资源、积极推进等方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大型信息化服务企业、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新闻媒体的优势,开发中小企业适用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育林计划”、“电子商务服务商支持中小企业特别行动计划”、“信用之星计划”等重点计划,宣传信息化应用的成功案例,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沟通协商、相互配合、资源共享、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凝聚了一支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服务团队,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特色。

二是开展试点工作,解决难点问题。通过信息化服务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助力成长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开展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应用、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市场开拓难等突出问题。目前,畅捷通信息技术公司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升级服务平台试点,中小企业用户数量已达150万家,并在全国建立了35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和60家,形成了由200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2万多人组成的信息化服务团队,培训并认证了1425名信息化体检师信息化体检师,累计为20万家中小企业进行了企业运营的健康体检。每年组织开展信息化大讲堂、专家咨询会、企业管理沙龙、沙盘管理实训等活动百余场。

三是整合服务资源,推动联盟发展。推动服务资源之间交流合作,以“联盟”的方式开展信息化服务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致力探索的服务模式。特别是由企业牵头自发组建的服务联盟,具有市场定位准、机制活、互补性强等特点。近几年,很多信息化服务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与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强强联合,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推广工业领域国产CAD,提升制造业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水平 。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促进服务规模化。通信业具有强大的通信能力和规模化优势。近几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国电信依托其品牌、网络和客户优势,与25个省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和行业应用伙伴合作,开展百万数字企业培育活动,帮助中小企业捕捉商业机会、快速拓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已累计开展2000场“数字企业”体验培训,培训了9.6万家中小企业客户,为4万家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实施,培育了1000多家数字化标杆企业。

五是组织调查研究,把握发展趋势。为及时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动态信息,提高推进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我们连续围绕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提升管理、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强化和推动信息化服务等热点问题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调查报告(2009)》、《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09)》、《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发展报告(2010)》,开展了《通信业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等专题研究报告,获取了大量数据和案例,取得了重要成果。

未来工作

下一步,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将认真落实14号文,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和《“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的要求,以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困难为重点,近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挥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的资源优势,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进一步强化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服务,培育一批以信息化助推企业成长的创新型企业的典型,示范带动,宣传推广。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小型微型企业的信息化实施,提高信息化的支撑力度和服务效果,促进信息化应用和电子商务发展。

二是广泛开展信息化推进活动。进一步动员信息化服务商配合地方主管部门的工作,在全国组织开展以“携手同行,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信息化推进活动,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送技术、送方案、送服务,搭建服务商与中小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利用今年6月底我部举办的两化融合成就展,大力宣传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丰硕成果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成功案例 ;在9月第九届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博览会上将继续举办中小企业信息化论坛,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集思广益、进行研讨。

三是加强资金扶持和宏观指导。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组织召开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推广信息化服务的做法和经验,促进区域、行业、产业集群和企业的两化融合。完成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的编制,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中小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分类指导,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整体素质和发展质量。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Manufacturing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while the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researching informa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 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 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 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78-379.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风险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已为我国许多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同时企业信息化又是一场高风险的管理革命,据统计,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项目中,只有15%左右能按期按预算成本进行项目实施和系统集成;约一半的项目会在实施中流产或失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与大型企业乃至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从企业发展而言,没有信息化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所以,即使是本已“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也一定要在信息化中保留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认识并规避信息化中的风险,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无疑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关心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风险

1.来自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动机风险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仅仅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企业就向外宣传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不能真正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很多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是为了打造所谓的“领导工程”和“面子工程”;或是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或是盲目跟风和攀比。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更多是民营企业,不像大企业有计划有预算地实施信息化,特别是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是很深入的情况下,很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这些实施信息化的动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的曲解,必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这样的动机来实施信息化,其风险性非常大。

2.来自于信息化建设中的观念和认识的风险

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领导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把投资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购买软、硬件产品等,而很少去关心信息化建设中所潜在的来自于企业的观念意识与管理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买机器、建网或开发几个应用软件,信息化是IT部门的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观念导向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各个层面对于信息化应用的接受程度,在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中形成一项关键的潜在风险。

3.来自于信息化管理中的组织与人员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和交流,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人才的匮乏引发的项目支持风险,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在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管理瓶颈问题的识别,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都是影响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信息化会带来企业流程、管理制度的变革,难免会导致组织结构的调整,影响到部分人员的利益。这些都会给信息化带来阻力和风险。信息化风险就是企业转型的风险,或者说企业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性风险。

二、中小企业如何规避信息化中潜在的风险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首先应从企业内部需求着手,即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如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先进行企业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如实施OA,财务电算化、产品辅助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切忌贪大求全求新。而对于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适时选择管理软件,优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然后打通上下游,从单一职能的信息化到多职能的信息化,如计算机辅助制造、财务管理到ERP、CRM等的应用,循序渐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由传统管理企业向信息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着眼于应用,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制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目标,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2.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上的重大变革,管理理念的本质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3.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改进、完善和实施是信息化管理模型设计、构建、修改、优化的基础。有了好的管理模型,只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健全的管理制度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重塑和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同时,有了好的管理制度,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而且还要通过管理模型的建立纳入企业信息化轨道,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员学习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决策层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和知识,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敢于投入,引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骨干人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关键的资源是人,开发这一资源的手段是学习和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应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企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习惯,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以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金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05,(1):70-72.

[3]乔志华,王德禄.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5,(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