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可行性报告

扶贫可行性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扶贫可行性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扶贫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篇

一、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

效益是一个高层次的综合反映,任何经济行为其着眼点无一不是围绕着效益,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也应围绕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展开。

(一)专项资金经济性的评价内容经济性指对一些活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低到最低水平。对于专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为例,就是要检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在立项前是否进行了项目可行性论证,立项时是否有小项目套大项目、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问题;检查国家、省级财政预算单位在批复预算和拨付资金时是否及时足额,项目资金有无实际到位,拨付到位率是多少,应配套的资金是否及时配套到位,有无影响项目执行的进度;检查项目支出总额和构成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发改委下达的投资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是否有损失浪费、截留挪用或体外循环的行为,有多大比例的资金从总体上发生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检查真正用于项目资金的比率,比例和结构是否合理,项目支出是否有节余等。

(二)专项资金效率性的评价内容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它形式的活动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对于专项资金的效率性审计就是要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和对宏观经济调控发挥作用,对项目进行立项;资金分配和安排是否向这些专项资金项目倾斜,从而发挥专项资金的资助作用。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应审查省中小企业管理局关于该项目的支出编制和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审查中小企业管理局、发改委、财政部等被审单位是否建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核管理制度,省中小企业管理局是否对申请的中小企业的资格条件以相关资料进行了审查,是否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了专家评审制度,这一过程是否独立、公开、透明等,省级财政部门是否对省级中小企业管理局提交的项扫资金申请报告进行了审核,预算的审批、资金的拨付等预算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查项目支出具体使用管理办法是否健全有效,具体执行是否遵循项目申报的规定和使用管理办法,有无因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落后导致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中小企业管理局、发改委、财政部等资金或项目管理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是否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等。

(三)专项资金效果性的评价内容效果性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即产品、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及其他预期效果。对于专项资金的效果性审计就是要审核专项资金支持的目的是否达到,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差异多大,从项目决策、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审查,有无决策失误,工程质量隐患,是否存在建设进度缓慢、项目闲置难以运营等不合理问题。例如,对于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项目,需要评价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项目完成后,农村用电量提高了多少,线损率减少了多少,并与改造前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还有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资助中小企业的项目完成后,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多少,新产品开发成功率达到多少,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上升了多少位,并与资助前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

二、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专项资金评价的载体,专项资金的效益必须通过评价指标予以体现。建立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应与审计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只有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审计标准,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效益审计效果。就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情况而言,必须要围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来进行选择,才能确定所需的“合适的”审计评价指标。

(二)完整性原则由于专项资金涉及多因素、多目标,专项资金支出的结果往往包含着多重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目标的要求,不同的因素或指标包含的整体特征信息不同,因此要全面地认识评价对象,必须选择多指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反映整体特征的多信息,将各指标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在整体上反映被评价对象。因此,建立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现实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现实效益与潜在效益的有机结合、社会宏观效益与行业、单位微观效益的有机结合等。

(三)分层原则由于专项资金使用的对象特殊,不仅种类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且使用目的不同。既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又有使居民受益的公益项目及造福子孙后代的公共资金项目,还有对国有企业的盈利性支出。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的目的又可以分两个层次:直接目的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最终目的是检查公共资源责任,即财政资金的决策和使用责任。因此,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指标的建立应有层次性,既有带有指导性原则的公共资源责任的总体评价指标,又有对总体指标补充的具体评价指标。

(四)可操作原则指标不仅要科学客观,能够得到社会、专家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而且要简明扼要、实用、可操作,要易于判断、理解和接受,表达要清楚,不存在分歧,同时,这些指标的选择上可以获得连续的官方统计数据,避免随机波动,获取需要的资料应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研究,具有便于国际对比交流和国内通用的特点。

(五)适当原则效益审计侧重于战略评价,因此,指标的设置在反映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不宜太多,数量要适当,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避免指标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避免指标评价结果相互抵消。

三、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专项资金项目虽然点多面广,项目繁多,但专项资金的使用政策性强,资金的安排一般围绕国家或地方政策要求的目标,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资金的筹措都有中央、地方、部门和单位多方出资,且具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办法。专项资金项目效益审计指标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指标体系,但可以制定一个基本的、指导

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的评价体系可以由国家统一制定,对特定用途的具体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需要与专项资金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必要时还应聘请专家共同研究确定。因此,根据我国现阶段审计工作水平,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应包括指导性的评价指标和针对不同类型审计对象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在此主要探讨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至少应包括:资源占用及利用指标、管理活动评价指标、社会和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具体到效益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其指标的确定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经济性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专项资金的经济性包括四个基本评价指标。

(1)项目可行性论证比重。大的专项资金项目都要求立项,而立项前要进行项目可行性的论证,这是专项资金项目投入的第一道关口,项目可行性论证比重应是符合要求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数与实际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数的比例,符合要求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数不包括小项目套大项目、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的项目。

(2)配套资金到位率。专项资金一般都是中央、地方、部门和单位共同出资,现在许多项目只有中央资金能到位,其他方面出资难以按期到位,从而影响项目发挥其作用。配套资金到位率是实际到位的资金总额与项目计划投入额的比率。

(3)项目资金节约率。投入计划资金数与实际资金数不可能相等,项目资金的节约应上交。项目资金节约率是资金节约额与项目计划投入额的比率。

(4)专项资金用于项目率。专项资金使用中普遍存在着损失浪费、截留挪用等行为。这项指标为实际用于专项的资金与中央、地方、部门配套资金总额的比率。

(二)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效率性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专项资金效益的效率性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评价指标:

(1)专项资金项目的可行性。每一项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的安排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一定的目标,项目的执行是否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期值,是发挥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的资助作用、实现其目标的关键。专项资金项目的可行性是可行性的实际效益值与可行性目标效益值的比例。其中,实际效益值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值确定,可行性目标值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标准值确定或根据行业标准值确定。

(2)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度。我国财政对于每一个重要的专项资金项目都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度是健全有效制度的个数与要求执行的管理制度总数的比例。

(3)审核审批的比重。对专项资金项目的审核审批是实施财政监督、保护资金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审核审批从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项目计划、资金下拨到项目的验收都应有审核审批。审核审批的比重是实际审核审批次数占要求审核审批次数的比例。

(4)项目招投标率。为了降低专项资金项目的成本,一般都要求对大宗材料、机器设备进行招投标。项目招投标率是实际项目招投标的资金额与制度要求招投标的资金额的比率。

(三)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效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由于专项资金项目投入的政策性强,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项目本身投入的效益相对低,考核和评价效果性的指标相对复杂,是实践中的难点,但是可以通过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因此,评价专项资金效益的效果性指标应包括以下三个:

(1)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率。专项资金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于不同的专项资金项目是不同的,实践中需要与各种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必要时还应聘请专家共同研究,也是可以确定的。例如,对于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资金的投入,可以用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农村用电量的增长率,以及改造前和改造后的线损率的降低率等具体指标来评价其宏观经济效益;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可以用资助前和资助后的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率,或改造前与改造后的新产品开发成功率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来评价其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率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的专项资金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指标来确定。

(2)社会效益增长率。专项资金项目的社会效益对于不同的专项资金项目是不同的,实践中也需要与各种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必要时还应聘请专家共同研究,也是可以确定的。例如,对于扶贫资金的利用,可以用资助前和资助后的脱贫人数增加率来评价其社会效益;对于农业资金利用,可以用资助前和资助后的脱贫率来评价。社会效益增长率在使用时同样需根据具体的专项资金项目的社会效益指标来确定。

扶贫可行性报告范文第2篇

(一)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情况

1、组织职工学习,重点抓好民族经费的落实,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

2、结合民族宗教工作实际,围绕稳定和发展两大主题,重点抓好事关全局和民生的有关工作的落实。

一是少数民族建房困难的调查和项目上报,二是解决好人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对老百姓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纠纷进行了排查。三是根据调查情况和人民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申报书。四是做好已经审批立项的项目的实施,搞好资金的监管和项目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五是做好教区的社会稳定工作,宣传当的宗教政策,帮助教区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宗教矛盾。六是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利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在冗度镇开展“布依文化传承保护试点示范基地”,以当地民间文化艺术为依托,聘请民间艺人为兼职教师,在冗度中学开设两个布依文艺特长班,同时在南俄村成立民族民间文艺演出队,使民族民间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促进,良性发展,达到保护、传承布依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七是搞好布依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工作,为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开展了一定的基础性工作。八是配合做好“多彩贵州”选拔赛等的有关工作。

(二)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和廉政情况

一是制定了本局的“三重一大”制度,对本局重大事项、重要项目安排和人事任免和大额度资金的管理等程序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二是坚持财务制度,严格基金管理。三是重大问题集体研究。

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党的纪律,坚决杜绝“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情况发生。没有出现收受贿赂,乱吃请等现象。

(三)存在问题

1、由于人少事多,班子自身学习抓得不紧。有时甚至有忽视的倾向。

2、班子成员之间的交流需要加强。

3、整个班子形成合力、勇于探索的开拓进取精神需要加强。

二、个人勤政廉政情况

(一)勤政情况

一是深入开展少数民族调查研究,每年年初,本人都要带头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和他们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搞好项目申报的核实工作。在收到有关乡镇的项目申报以后,组织人员并亲自带队到实地查看,进行项目前期调查评估,为建立项目库和撰写可行性报告做准备。三是做好项目实施前的有关协调动员工作。当省州的项目下达后,本人立即带头深入到有关村寨,现场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四是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由于民委系统项目属于补项目,单靠上级下拨的资金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必须依靠有关乡镇的投入和群众投工投劳、献料等才能完成。因此每个项目都需要到实地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座谈会,依靠村组干部动员群众集资或投工投劳。五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时搞好项目的监管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确保项目质量。六是组织开展项目检查验收,与有关乡镇、部门成立检查验收领导小组,到实地进行检查验收。七是做好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评估分析。在两年实施的二是多个项目中,几乎每个项目本人都自始至终到实地参与了组织实施。八是开展了信教群众的普查工作,为了摸清我县信教群众的底数,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本人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宗教普查工作,同时开展了经常性的走访调研活动,摸清了信教群众的底数,随时掌握了教区的有关情况,维护了教区的稳定。九是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收集整理工作,组织编写《册亨县少数民族古籍条目》计20余万字。十是深入各有关学校,搞好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点示范工作。十一是开展了对口扶贫村的帮扶工作。十二是亲自起草了《册亨县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草案)》和《册亨县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对外宣传工作方案》。十三是抓了少数民族寄宿制班和“嘉宝莉”资助的少数民族班的有关工作。十四是开展了全县茅草房调查工作。十五是完成了少数民族建房的实施工作。十六是参与了“多彩贵州”民族歌舞大赛的有关工作和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有关工作。

(二)廉政情况

一年来,本人做到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努力维护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能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良好,关键在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干部职工是否廉洁自律、公道正派。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少数民族干部,我深知公正廉洁的重要性,因此处处做好表率。并要求干部职工廉洁勤政,不要做给政府和自己抹黑的事。不该自己拿的,一律不能拿,也不准拿。对于有可能影响办事公道的一些礼品或者吃请,带头婉言拒接。坚决刹住“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歪风。在单位,本人下乡镇从未报销差旅费。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单位报账一律实行“联签制”,所有报销凭证均由分管副局长签字,纪检组长审核,本人最后把关。绝不允许一笔不合理的开支出现。

扶贫可行性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主要工作开展完成情况。

(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贯彻学习会议精神,明确工作要求任务。

上半年,市扶贫办高度重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机构,明确责任,严格按要求和程序开展各项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贯彻学习落实省、市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各种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领导、各个科室、各个岗位人员,并签订工作考核考评责任书。学习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以集中学、专题学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为辅,以学以致用、提高效率、促进工作和加快脱贫为目标,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两发展。上半年,累计召开主任办公会研究工作6次,组织干部职工学习29次,召开全市扶贫办主任、副主任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措施办法,安排布置工作任务会议1次,组织县区扶贫办主任和市办项目管理领导骨干到红河州元阳县学习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1次。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工作任务、职能职责、措施办法、方法步骤,规范了管理制度,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为各项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抓好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1、抓紧审批下达省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计划,加大项目工程建设检查督促力度。上半年,分三批下达了省市整村推进项目232个,其中省级132个、市级100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480万元,其中省级1980万元、市级1500万元,计划受益人口59688人。与2008年相比,项目个数增加19个,增长9%,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总量增加285万元,增长9%,受益人口增加4644人,增长8%。至6月底,完成整村推进项目建设76个、完成年度计划33%,有5267户、21253人提前分享了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成果;累计建成安居房35户、总建筑面积2768平方米;建成基本农田1831亩,其中坡改梯1454亩、中低产田改造462亩;新建和修缮沟渠18条、总长23公里,建成小水窖、水池、水坝、水塘204个、总容积2456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838亩、改善灌溉面积805亩;建成人畜饮水管道42条、长度达62公里,畜水池13个、总容积865立方米,解决了5091人、1319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成进村公路2条、长4公里,完成村内道路硬化95条、总长达84公里,建成桥涵3座、长6米;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228口、栽种生态林480亩;扶持经济作物10086亩、发展大牲畜1120头;举办农村适用科技培训82期、参培人员6078人次;建成文化室76个、公厕67个。项目资金使用率为35.5%,其中:安居工程42.4%,水利工程39.8%,人畜饮水工程37.2%,通路工程36.7%,产业开发21%,科技培训88%,生态能源63%,其它建设33%。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使76个自然村、0.5万户、2.2万人实现脱贫目标。

2、加大在建易地搬迁工程监管力度,千方百计争取易地搬迁人口指标,完成2150人易地搬迁项目评审论证上报省办审查备案。易地搬迁扶贫是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一是着力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搬迁目标实现。2008年省级下达700人易地搬迁任务,安排在峨山县和江川县实施,重点集中在2009年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经各级有关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在建工程进展顺利。至6月底,已建成安居房76户、完成率44%;建成基本农田80亩、完成率63%;建成人畜饮水管道建设10.7公里、完成率62%,修建水池3口中、完成率60%,解决248人饮水困难,完成率35%;扶持种植业728亩,养牛80头、猪203头、羊200只,完成率均达80%以上;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1公里,完成率34%;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56口,完成率33%;建成文化室1所,完成率20%;建成电视接收台2个,完成率40%;举办科技培训22期,完成率100%;完成其它工程7件,完成率78%。工程项目资金实际拨付了202万元,拨付率58%。已有8户、29人迁入新居,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二是及时抓紧下达市级配套易地搬迁项目资金。2009年市级共配套易地搬迁项目资金80万元已下达三个县,其中峨山县20万元、江川县18万元、元江县42万元。峨山县、江川县作为2008年省级项目配套资金,元江县用于实施坝洪村14户、84人的整体搬迁。三是完成2150人省级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评审论证上报省办审查备案。根据云财农〔2009〕105号文件《关于下达2009年度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任务并拨付资金的通知》的精神,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安排指标,责成各县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和要求,科学选择项目点,精心组织规划,完整地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切实做好项目评审论证工作,××市成立了2009年省级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评审论证工作领导小组和评审专家组,由市扶贫办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扶贫办有关领导和专家,于2009年6月25—26日召开项目评审论证会议,专题针对全市2150人(新平县640人、易门县926人、华宁县208人、通海县250人、澄江县126人)的省级易地搬迁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论证,与会领导和专家提前详细地审阅了各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会议上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和意见,并原则通过5个县的项目可行研究报告方案。经市、县扶贫部门通力合作,认真修改完善,形成完整规范标准的文本上报省级审查备案。

3、全力抓好大龙潭乡整乡推进扶贫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省政府决定,今年全面开展实施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的整乡推进扶贫项目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乡推进扶贫试点工作,通过市、县、乡、村领导干部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峨山县大龙潭乡整乡推进扶贫项目试点规划顺利通过省级评审,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待市级组织评审论证,上报省级审查备案并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后,即可组织实施。项目规划总投资9768万元,其中林业部门191万元、农业部门456万元、畜牧部门330万元、水利部门1064万元、交通部门2877万元、建设部门141万元、卫生部门21万元、省市县扶贫办900万元、教育部门290万元、科技部门767万元、烟草公司2317万元、广电部门21万元、文化部门57万元、组织部146万元,大龙潭乡191万元。规划总目标是经过两年的努力,至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贫困标准,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贫困发生控制在5%以内,实现整乡脱贫。确立了整乡推进扶贫项目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农户“九有”、自然村“八有”、行政村“九有”的具体目标。

4、加强与市妇联、市信用社的通力协作,继续稳妥推进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工作。小额信贷扶贫由市扶贫办、妇联、信用社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我办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争取省级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指标。目前已争取省级指标1500万元,预计全年可争取5000万元;二是做好2008年度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3700万元的回收工作;三是协助市妇联做好新一轮到户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跟踪问效和统计上报”工作;四是采取措施,加紧催收第一轮到期的市级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本金。上半年,累计回收贷款90余万元,已额赔市投资开发公司。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给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贫困地区群众增产增收提供了资金支持,使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增强了战胜贫困的信心,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5、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高素质的有效措施。在认真总结2008年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向省办有关领导汇报和沟通,已争取省级指标800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4万元,市级配套10万元。因培训人数翻倍,省级劳动力培训基地峨山职中难以按时完成培训任务,需要调整400人由××工业财贸学校开展培训,已按程序向省级申报,并获准批复。现已充分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将集中在7-8月份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培训。

6、抓好市直单位挂钩扶贫调查研究、分析统计工作。扶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作,任务艰巨,单靠政府难以完成,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上半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调研。二是完成了2008年挂钩扶贫情况统计分析。全市单位挂钩扶贫工作呈现出四个特点,即挂钩扶贫涵盖扶钱、扶技、扶智、扶项目等多个方面,其中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最大;从资金投入情况看,呈现“中间大、两头小”;投入资金5万元以上的挂钩单位都是大的部门、掌管一定项目资金的单位,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未投入资金的单位绝大多数是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重视,也有少数单位是力不从心。三是通过走访等形式了解、收集、整理信息,掌握挂钩扶贫动态;四是认真总结,推广经验,不断深化挂钩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各挂钩单位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扶贫点指导工作,从实际出发,帮助研究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广大职工向贫困群众捐款、捐物,帮助特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

7、继续抓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工作。贫困村互助是一种政府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到户新模式,是推动贫困地区农民提高自身脱贫致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上半年多次深入新平县试点乡村组检查指导工作,重点检查机构运转、发放审查、回收贷款等情况,认真倾听群众建议和意见,了解掌握群众受益情况。省级互助基金试点项目,投入省级资金100万元,安排在新平县建兴乡、水塘镇7个小组搞试点,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工作,通过选举产生了社长,会计,出纳和监督员,并对7个互助资金社社长、会计、出纳、监督员等管理人员进行了金融、经营、财务等综合知识培训。现在社员入社278户,占总户数335户的82%,平均每个小组社员入社39户,入社社员总共自愿入股17.3万元,平均每户社员入股624元,现已经累计发放贷款180户,金额100.6万元,其中:种植业借款34.6万元,养殖业借款48万元,商业借款18万元。统一贷款月利率为4.1‰,农户最高借款金额1万元,最低借款金额2000元,平均借款额为5588.8元,贷款期限全部为12个月,还款方式社员统一选择一次性还款,目前,已提前还款2户10000元。互助资金根据社员资产和信用登记表发放贷款,保证贷款金额不超过家庭财产总额的70%。

8、继续督促抓好省级产业发展扶贫项目建设。省级投入50万元资金,主要在新平县建兴、平掌、漠沙、桂山4个乡镇,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示范,计划面积1950亩。结合××实际,经新平县政府批准,委托新平县水利局组织实施,由县水产品服务中心具体操作管理,扶贫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指导。该项目资金已全额就位,该项目正有序进行。

9、加大革命老区开发项目建设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和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玉发〔2009〕4号)和《关于加快我市人口较少民族和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玉发〔2009〕5号文件),两个扶持《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部门责任、资金来源和办法措施等。今年,市政府投入2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具体由市老促会负责组织实施,市扶贫办负责参与调查研究、审批下达、督促检查指导。目前,市级2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已做好审批下达前期准备工作。省级革命老开发建设项目1个,投入20万元,项目建设工程已完成60%。

10、做好扶贫调研,摸清贫困情况,研究扶贫措施。上半年,主动参与市人大组织开展的《××市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调研》,组织完成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市农村贫困现状及提高新标准调研》、《关于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暨新十年纲要调研》、《××市特殊困难群体调查》等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分别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认真总结分析研究,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才能有效地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着力强化自身建设。

1、认真研究,修改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能职责。

2、新制定了6项管理制度。一是《××市扶贫开发资金及项目管理制度》;二是《××市扶贫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制度(试行)》和《××市扶贫系统政务信息工作考评方案(试行);三是《××市2009年度扶贫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实施方案》;四是《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单位内部费用报销审批制度》;五是《2009年度各科室目标责任考核方案》;六是《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相关方案、目录》以及《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各个制度均已执行,部分已签订了责任状。

3、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设。一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信息、更新工作;二是加强电子政务资料收发管理,积极搞好“五星级”档案达标工作,经档案部门初验,提出了补充、完善意见,已完成整改,待档案部门组织验收;三是做好省市重点工作督促通报和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工作,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听96128政务查询电话,文明热情地做好答复工作;四是积极参加档案、保密、财务、电子政务网络和项目资金管理等学习培训,提高了业务工作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抓项目争取,增加扶贫投入。搞好扶贫开发保民生,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就是多争取项目资金,为全市贫困地区项目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由于××没有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争取一直相当困难。今年,通过市县扶贫办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投入的资金和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至6月底,比去年多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644万元,增长78%。即整村推进新增18个,增加270万元,增长16%;易地搬迁新增1450人,增加财政投资725万元,增长207%;劳动力培训与转移新增400人,增加44万元,增长220%;革命老区项目增加5万元,增长33%;新争取省级整乡推进项目试点1个,省级投入财政资金600万元。

(二)抓好早下达、早开工,早日发挥效益。至6月底,累计下达财政补助资金364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项目232个、财政补助资金3480万元,市级配套易地搬迁项目3个、财政补助资金80万元,省级革命老区项目1个,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目前,已完成76个省市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使76个自然村、0.5万户、2.2万人实现脱贫目标,真正实现了早计划、早开工、早完工、早见效、早受益。

(三)抓规范管理,提高扶贫成效。为了提高扶贫成效,狠抓规范管理,市县扶贫部门在工作中切实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八项制度”。即一是切实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廉政承诺和项目实施绩效责任制;二是切实落实扫除“贫困死角”制度;三是切实落实公示公告制;四是切实落实资金报账制;五是切实落实项目督查制度;六是切实落实督查定期通报制;七是切实落实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制;八是切实落实整村推进标志牌设立制度。

(四)抓资源整合,探索“大扶贫”新模式。各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整合资金,切实建立“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资金整合机制。要求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涉及部门签订“部门整合资金”、“落实扶贫任务”责任状,并将涉及部门落实扶贫责任情况,特别是部门整合资金情况定期在市县主流媒体公示宣传、实行市县区部门整合资金、落实扶贫责任检查通报制。通过扶贫系统上下努力,在加强领导、整合资金、瞄准对象,突出重点、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新农村的“大扶贫”上取得新突破。

(五)狠抓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扶贫办是政府统筹指导协调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协调办事机构,承担着推动全市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扶贫系统自身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做好服务工作。着力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扶贫开发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能力;二是提高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务实创新、科学决策、迎难而上、解决突出问题见实效的能力;三是提高团队精诚合作,化解矛盾,用心、用情、用力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能力。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虽然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单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检查督促抓落实难度大。国家、省、市党委和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民生工作,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形势更加严峻,工作难度增大,工作量成倍增加。目前,单位仅有10个人员编制,人员配置是主任1名、副主任2名,副调研员3名,科长3名,驾驶员1名。首先是这样的人员配置必然导致1个科1个人的现象不得不存在,办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都很辛苦。特别是工作人员不得不超负荷地开展工作,放弃假期休息,晚上加班是家常便饭,导致每个科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都太大,不同程度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2009年项目建设点达400余个,其中省市整村推进扶贫自然村232个、易地搬迁项目点21个,峨山县大龙潭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涉及61个自然村,还有产业扶贫、贫困村互助基金、挂钩扶贫、新农村建设、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等工作都必须抓紧、抓好、抓实,由于人员太少,对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十分困难。

(二)扶贫形势依然严峻,贫富差距逐步拉大,扶贫开发难度加大。按照国家的2008年1196元贫困新标准初步测算,到2008年底止,全市还有贫困人口26.18万人,而我们实施的贫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只有2000元左右,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4761元相比,还不达全市的一半,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新阶段全市纳入整村推进规划的村有1193个。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村822个,今年启动的232个,已完工76个。对照国务院扶贫办“三个确保”和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今明两年我市共需完成400个左右的整村推进任务,平均每年至少要实施200个,且这些村都处于较为偏远、路况极差的特困村,是剩下来最难啃的“硬骨头”。

(三)思想素质贫困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群众思想素质贫困。贫困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悲观失望、看山难、看水愁、建设致富依赖政府、不愿意投工投劳、缺乏艰苦致富等现象。存在这些思想问题,会出现项目前期工作难、推迟开工、实施进度慢、质量不高、数量不足、超时完工、后续工程无人管理早妖折等情况。二是少数干部素质贫困。个别干部学习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干多干少一个样,完成交差了事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政策规定扶贫资金是“粘合济”、“药引子”、“政府补助金”,项目建设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为主,不仅没认真去做群众思想工作,将工程项目一包了之,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09年,是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贯彻市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生态、保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的落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最高,任务最多,责任最大,工作最苦的一年。为把市委“五保”要求作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最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好落实好,就是要扎实推进扶贫项目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工程圆满完成,实现初年确定脱贫目标任务。

(一)狠抓学习,提高认识,转变作风,促进工作。借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机,重点抓好“三走进三破解”、“三学习三提高”、“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大力弘扬“五种作风”、“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等主题实践学习活动,以“三个一”的标准要求,积极地开展工作,为顺利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打好思想基础。

(二)加大扶贫项目工程建设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一是抓好232个省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二是抓好2934人易地财政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工程;三是抓好峨山县大龙潭整乡推进扶贫项目试点建设各项工作;四是抓好5000万元小额信贷到户扶贫贷款发放以及扶贫龙头项目贷款申报立项实施工作;五是抓好产业扶贫和贫困村互助基金试点工作,同时积极向省级争取新的扶持项目;六是尽力协调好市直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工作;七是进一步规范单位管理制度,加强档案、保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等工作。

扶贫可行性报告范文第4篇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县人社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社局、市就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乡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局聚焦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贫困户、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援助扶持政策,大力实施职业培训,不断扩大公共就业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切实服务广大的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努力避免大规模失业风险集聚,确保汉源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现对2017年全年就业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民生工程完成情况。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56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1.69%;失业人员再就业69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6.9%,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2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81.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863人(其中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38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94%;品牌培训19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0%;创业培训9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5%);发放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40万元,成功扶持27名高校毕业生创办31个项目,完成目标任务的110.71%;现有见习基地9个,今年累计吸纳34名高校毕业生见习,发放见习补贴10.18万元;向30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15.61万元;发放失业金2036人次203.2万元;发放灵活就业补贴252人60.8万元。

(三)就业扶贫工作完成情况。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378人,其中技能等级培训38人,劳务品牌培训27人,创业培训4人,专项能力培训198人 ,灵活培训111人,发放贫困户培训补贴8.41万元;为4名成功创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发放创业补贴4万元;开发贫困户公益性岗位241个,安置贫困家庭劳动者236人,发放岗位补贴203.81万元;开展就业扶贫专项招聘会4场,送岗位下乡14场,;建就业扶贫示范村1个,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个。

二、重点工作推进措施

(一)夯实就业服务基础,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

1、就业失业登记及困难认定。巩固加强就业服务基础,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业务人员的培养培训,严把就业创业服务第一关,切实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确保就业援助落到实处,持续推进就业稳定增长。共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916本,认定就业困难人员601人。

2、招聘和求职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市场桥梁作用,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活动,全面收集招聘和求职信息,通过四川公共招聘网管理平台、就业局公众微信平台广泛,及时搭建招聘求职供需平台,扎实做好职业介绍工作,确保各类企业、城乡劳动者、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贫困户等群体“就业有门路、失业有退路”,努力促进转移就业。开展汉源县2017年“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专场招聘会4场、“送岗位下乡”系列活动14场,组织70余家企业提供招聘岗位4000余个,接待求职人员2.3万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300余人,为7000余人提供劳动维权和法律援助服务,累计发放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资料8.3万余份。

3、建立就业大数据启动信息化建设工作。持续加强与基层劳动平台的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基层劳动平台积极作用,全面完成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人员、职业技能人才等9大人力资源数据库建立,明确服务对象和服务措施,扎实数据基础,确保就业服务不偏不离、精准高效。全力以赴做好全县30个乡镇17余万人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和动态监测工作,确保劳动力动态更新率达55%以上,并按季分析县域就业形势,从新增就业情况、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领取失业金人员情况等方面形成有数据、有原因、有问题、有对策、有建议的高价值可行性报告,供上级部门调控政策参阅利用。

(二)扎实开展就业扶贫,全力助推贫困户按期脱贫致富奔康。

1、“一库五名单”建立。完善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系统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精准扶贫对象系统模块》的贫困户人员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核实及动态管理,建立“一库五名单”数据库,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输出、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情况,确保信息与脱贫办的“六有”大数据平台信息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底数清、措施明、成效显,确保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2、就业扶贫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引导贫困户树立“免费培训富脑袋、就业创业富口袋”的意识。根据贫困劳动力需求,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和旅游发展需求,联合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采取“缺什么、训什么、补什么”的方式,组织贫困劳动力积极参加“扶贫灵活就业”“扶贫专项能力”“扶贫脱产专班”等“短、频、快”的技术技能培训,积极以技能实现转移就业,以“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作为奋斗目标。全年培训贫困户378人,其中技能等级培训38人、劳务品牌培训27人,创业培训4人,专项能力培训198人、灵活培训111人。

3、贫困户就业援助安置。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因病、因残、孤老、年幼无依等致贫原因,针对贫困户中有一定劳动力、无就业渠道,且通过其它帮扶不能按期脱贫的贫困户,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拓宽公益性岗位类别,开发保洁、道路维护、交通协管、市场协管、托老托幼、病患陪护等岗位,促进困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解决贫困村环境卫生、道路交通、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等问题,确保2017年退出的25个贫困村都有公益性岗位,充分保障贫困村脱贫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岗位管理和监督,通过摸清底子、梳理清单、建立台账、强化监督等措施,加强对贫困户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贫困户的帮扶岗位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切实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全年开发贫困户公益性岗位241个,安置236名贫困户上岗就业,发放岗位补贴资金203.81万元。

4、扶贫载体促转移就业。根据我县农业大县的特质,针对吸纳10人以上贫困户就业的大规模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企业、农村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就业扶贫基地,给予吸纳就业补贴;积极对接县外职业中介和企业,择优选取吸纳就业能力强、工作岗位优势高、劳动保障服务好的机构,建立劳务合作机制,搭建1个劳务协作平台,采取将企业“请进来”、把贫困户“送出去”的“双向流通劳务”机制,更好促进贫困户转移就业、充分就业。全年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4场、送岗位下乡系列活动14场,打造就业扶贫示范村1个、建立就业扶贫基地1个,吸纳贫困户就业18人、发放吸纳奖补1.8万元、给予扶贫基地奖补5万元。

(三)针对落实就业援助,促进各类重点群体就近就地就业。

1、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促就业。紧紧围绕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五类人员”为重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为培训导向,通过对重点产业发展和城乡劳动者培训需求的调查统计,针对我县农旅融合发展需求,整合县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培训机构“送培训下乡”,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工种技能培训行动”“高技能人才培训行动”“创业培训行动”“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劳务品牌培训行动”等“六大培训行动”,开展助推重点产业、辅助“农旅一体”旅游产业发展、扶持特殊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顺应时展需求的焊工、中式烹调师、美发、电工、养老护理员、电子商务专项能力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促进企业稳定用工,全力扶持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并按政策及时落实各项培训补贴。全年累计培训863人(含青年劳动者4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8人(含灵活培训111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工种320人、高技能人才102人、劳务品牌192人、创业培训90人,青年劳动者培训占比达50%以上。

2、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稳就业。根据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冰雹灾害群体、农村残疾人等四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问题,针对性实施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和给予社保补贴扶持灵活就业两种方式,累计援助874实现就业。一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根据不同群体多种类开发岗位,多行业实施就业援助,及时做好岗前资格审查、用工备案登记、在岗监督检查、补贴申报指导、补贴资金审核及拨付等工作,全年共计开发公益性岗位779人,安置688人(其中,灾后公益性岗位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36人,常规公益性岗位307人,农低农残公益性岗位50个),发放岗位和社保补贴1021.15万元(其中,岗位补贴740.49万元、社保补贴280.66万元);二是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指导,严格按照《汉源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汉府发〔2015〕18号)和(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通知)(川财社〔2016〕182号)等规定及时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今年共计为252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60.8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调动其自主就业的积极性,帮助实现稳定就业。

(四)大力实施创业扶持,着力推动创新创业工作更上新台阶。

1、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一是广泛宣传扶持政策,积极通过手机APP、QQ、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型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创业政策宣传,让城乡劳动者知政策、想创业、能创业、创好业、促就业、稳增长;二是强化创业项目库建设,开展创业项目专家巡诊活动,深入挖掘各类型的优秀创业典型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利用就业局、大美汉源、最汉源等公众微信广泛推广,加强典型事迹事例的宣传,提高社会关注度和透明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累计开展创业项目巡诊2场,为44余个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风险评估,推荐汉源县四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汉源县骅楠皇木腊肉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参加四川省优秀返乡农民工创业评选,分别荣获全省返乡农民工创业明星、返乡农民工创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在创业补贴政策和资金补贴使用管理办法调整的情况下,拓宽银行放贷服务面,及时与中国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完善创业担保贷款三方合作协议的签订,确保全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及时有效扶持符合贷款的创业者享受政策惠及。以创业培训为抓手,创新培训模式,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开展创业项目专家巡诊,简化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审批流程,加大放贷力度,帮助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等解决经营过程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全年完成创业培训招生组织90人,受理创业担保贷款14笔,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0万元(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40万元)。

3、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坚持以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重点,围绕“以贷促创,以创促就”的就业方针,全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及时组织创业补贴申请、项目审查、实地考察、补贴审核、补贴发放。认真做好大学生档案档案的转接、存放、提取、利用、保管工作,确保大学生档案安全运转和规范管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2017年共计代管高校毕业生档案9346份,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巡诊2场,受理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4笔,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万元、创业补贴31万元、创业吸纳就业补助4.8万元;引领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201人,扶持27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创办31个项目,累计吸纳就业76人,确保大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五)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就业的作用。

1、失业金和企业稳岗补贴发放。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征缴发放内控制度,加大基金征收力度,确保失业保险费应收尽收,及时审核失业保险待遇申领资料,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今年共计为2036人次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03.2万元,为2036人次代缴医疗保险54.14万元。

2、企业稳岗补贴发放。全力发挥失业保险“稳就业”的积极作用,严格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对2016年度裁员率低于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企业,发放企业上年度缴纳失业金总额的50%给企业,用于企业稳岗就业岗位。今年为30家参保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00.78万元。

(六)严格资金使用规范,确保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安全运行。

严格按照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通知(川财社〔2016〕182号)文件要求,执行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就业创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建立完善就业创业补助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初审、复审、复核、审批四岗联审,按照专款专用原则和规定标准、程序,对拨付资金材料及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及时拨付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并将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准确录入四川省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确保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不截留、不挪用、不虚报、安全、规范的运行。2017年,共计筹集就业创业补助资金971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57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99万元),支出共计1177.32万元(其中职业培训补贴89.61万元,社保补贴280.66万元,岗位补贴740.49万元)。

三、工作亮点

(一)创新就业扶贫档案管理模式。一是以“就业业务下延基层片区责任制”为依托,开启就业扶贫新路子,确保实时掌握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切实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县有库”的四级联动管理,有效保障“一库五名单”的生命力;二是设立就业扶贫“人员台账卷”“资金补贴卷”“政策依据卷”“综合业务卷”“工作目标卷”5个专卷,注重工作痕迹管理,健全就业扶贫档案,确保就业扶贫资金高效利用。

(二)开展汉源县第一届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了以“味蕾上的阳光汉源”为主题的“汉源县第一届职业技能比拼竞赛——烹调篇”活动。活动以“检验培训实效、促进产学相融、助力农旅发展”为目的,严格制定比赛规则、务实创新发展理念、弘扬传承拼搏精神。来自富林镇青富村和清溪镇同心村的8名中式烹调师高级班的参训学员,通过精心制作规定菜品和自选菜品的角逐,最终由活动评委组根据菜品的色、香、味、形等逐项评分评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名,活动现场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共计发奖金2600元。通过此次活动,有效促进了青富村和同心村农家乐行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三为汉源、爱家树风”活动的深入人心起到积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开展难度大。

1、创业担保贷款门槛高。一是贷款申请人条件要求高。申请贷款仅限“五类人员”,其家庭成员至申请贷款之日起往前追溯5年内有过贷款记录的均不符合贷款申请条件;二是贷款担保人条件要求高。银行对贷款担保人条件仅限与申请贷款人无亲姻关系的财政供养人员,且无贷款记录,但公职人员承担房贷、车贷情况比较普遍,所以符合担保条件的人员相对很少,无力担保。

2、创业担保贷款流程繁琐。一是“先培训、后创业”的流程要求,让“先创业、后培训”的人员不能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申请贷款前必须先参加创业培训,创业培训对象仅限“五类人员”,符合参训条件的人员自然有限;二是“先创业、后贷款”的流程要求,制约着很多“想创业、无资金”的人员难创业,让“能创业、缺资金”的创业者难发展。

3、创业担保贷款耗时长。申请贷款人要经过以下流程才能申请贷政府贴息贷款:培训报名——参加培训——合格领证——创业成功——资金不足——申请贷款——贷款审核——发放贷款,先后需要2至3个月时间,对资金短缺的新创业者在资本周转运营上的困难更是雪上加霜,有的甚至难以扛过资金压力,新生创业项目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4、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要求高。按照《四川省财政厅财政部驻四川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关于贯彻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川财金﹝2016﹞124号)规定,我县小微企业难以达到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相关条件:“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不包括大学生村官、留学回国学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网络商户)数量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分析2016年度企业社会保险参保情况,我县急需创业扶持的小微企业,几乎没有达到以上条件的,都不能享受政府贴息扶持政策。

建议:及时调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放宽政策覆盖面,简化贷款申报、审批、贴息流程,提高政策可行性和操作性,让更多有资金困难的创业者和企业享受政策帮扶。

(二)职业培训工作开展难度大。

1、招生组织难。由于个别城乡劳动者思想观念陈旧,对职业培训认识不足,都认为职业培训课时多、培训时间较长,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特别是现行的“直补”培训方式,很多学员不接受“先交钱、后培训”,不愿参加培训,给培训招生带来较大的难度。

2、培训工种少。汉源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老百姓基本靠农业生产收入为主,农业产业发展较为丰富,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较大。但是,目前受补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约束,人社部门能鉴定的工种较少,以致培训灵活性相对较弱,不能适应当前城乡劳动者的需求。

3、培训监管难。由于培训机构分布各乡镇“送培训到家门”,路途较远,就业局工作人员有限、业务繁多,不能全程或专人开展监管,导致监管难度很大,与学员的交流也不足,学员转移就业流动性大,大量跟踪服务比较困难。

4、系统录入难。在培训信息系统录入时,因系统原因,培训机构工种情况更新不及时,县训练中心的果树工、电子商务等工种系统内没有,这部分数据无法录入。例:在此次自查清理时,发现因系统原因,有的班级人员在正常导入后,系统出现人员信息丢失,再次倒出人员时,只有1个人或3个人的情况。并且系统还不能进行更改,重新补录人员,导致系统内部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建议:调整培训工作目标考核办法,不以目标任务为培训工作的“牛鼻子”,尽快明确个人直接补贴的标准,丰富培训工种和培训方式,优化系统管理,切实将“我为系统服务”的现状改善为“系统为我服务”的初衷。

五、2018年工作打算

(一)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完成就业工作相关目标任务。2018年预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95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促进2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完成技能培训540人。

(二)落实就业扶贫相关政策,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继续贯彻落实《雅安市精准就业扶贫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一库五名单”动态管理办法》等5个操作办法和《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十二条措施》等政策。加大就业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落实企业吸纳就业、就业培训、中介服务、创业扶持、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扶持政策,持续实施职业指导、创业扶持等就业创业服务。

(三)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促进劳动者综合技能素质提升。联合相关部门,继续推进各项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创业培训工作,高质量完成2018年的培训任务,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实现自主就业创业打下基础。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及培训政策,鼓励广大劳动者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提升综合技能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新创业扶持,促进各类群体实现自主创业。

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及贫困家庭创业者,及时发放创业补贴及创业吸纳就业奖补,鼓励其稳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认真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并以活动为契机,认真做好毕业季高校毕业生回乡报道登记、档案管理、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创业扶持、就业见习等就业创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近就地快速实现就业创业。

扶贫可行性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咨询;现代咨询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46-05

一、我国主要现代咨询业态及其发展

现代咨询业是人们对第三产业中以智力型服务为特点的新兴行业的总称。它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技术、经验、信息,按市场机制向用户提供各种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可行性报告、规划、方案等创造性智力服务,为解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帮助。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现代咨询业的情况。

1.工程咨询业。工程咨询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充分利用准确的、适用的信息集中专家的智慧和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决策和实施提供智力服务。我国的工程咨询业走过了一条艰难创业的道路,事业发展迅速,服务范围已经从发展初期的主要从事国家基建项目、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迅速发展为以项目评估为主的综合性咨询服务,目前已延伸到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工程设计、工程招标、项目管理、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咨询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逐步确立,政府管理经济及社会配置资源的方式发生变化,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进程加快,我国工程咨询的产业化进程加快,工程咨询市场逐步发育,行业管理趋于规范。目前,我国工程咨询机构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绝大部分是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勘察设计单位,通过延伸业务转型而来;其次是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需要,依托各级计经委等部门或金融机构而成立的各类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或中心;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其他部门,通过合作、合资、集体所有等各种形式组建。目前,国内的工程咨询机构已达到1万多家,从业人员达到80多万。[1]

2.科技咨询业。科技咨询业是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智力高度密集的产业,具有行业的特殊性。80年代初中国科协开拓了咨询服务工作主要围绕四技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论证与咨询,随着咨询业的发展,如政策咨询、工程咨询、投资咨询、管理咨询、财务咨询等各领域的咨询服务得到开展,科技咨询的界定也需要随着咨询服务行业发展其内容也要相应调整、社会各界对科技咨询的理解及其服务内容也将作出新的理解,这将随着咨询服务的发展将会有新的涵义。这些咨询活动为国家、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解决以及企事业单位技术、项目开发决策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活动,在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科技咨询业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咨询机构已超4万家,从业人员达到70余万人。[2][3]

3.管理咨询业。管理咨询是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知识和有具体实践经验的专家,根据咨询委托方提出的要求按咨询协议或是合同利用现代化知识手段和科学方法帮助委托方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导致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出可行性的改善方案并引导实施的智力服务过程。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初以点子公司出现(随着何阳案件,宣告点子公司的完结,“点遍中国”也成为一句笑谈);8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创办咨询企业,主要集中在投资、科技和财务咨询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化方向发展,90年代初一批外资和私营“信息咨询”、“市场调查”公司开始涌现,并为企业提供规范化咨询服务。如“慧聪信息”、“零点调查”、“盖洛普咨询”、“浩辰商务”等脱颖而出。时至90年代中期,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大批进入中国,如麦肯锡、安达信、罗兰・贝格、波士顿、盖洛普、普华・永道等。从此管理咨询业告别了“点子”时代,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到90年代末,一些国内管理咨询公司崭露头角,出现了“派力营销”、“汉普管理”、“远卓管理”、“长城战略”、“北大纵横”、“时代瑞诚”等一批管理咨询企业。进入21世纪管理咨询业已致力于将最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式与现代化的IT技术手段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逐步在国内26个省市、17个行业中建立起系统共150余家管理咨询机构,建立起中国企协系统咨询顾问与专业培训、理论与方法研究、咨询顾问资格管理体系。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系统共拥有高、中、初级管理咨询顾问近10000人。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咨询需求发展迅速,中国管理咨询业进入了稳健增长时期。[4]

4.信息咨询业。信息咨询业是以智力为主要资本,以信息为基础资源,以科学技术为基本手段,为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策划、调研、信息、可行性论证等各种信息咨询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型产业。经过短短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信息咨询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它对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信息咨询业的发展,是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采用“过渡型”模式,阶段性的发展是我国信息咨询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第一步为过渡阶段(即1996年~2000年)采用“政府强干预”的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和引导,促进信息咨询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第二步为雏形阶段(即2000年~2010年),采用“政府干预”和“自然增长”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此阶段信息咨询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并达到一定规模;第三步为完善阶段(即2010年后)采用“自然增长”发展阶段,即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咨询的企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如今信息咨询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前途的产业。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进展,信息咨询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信息市场总体开始走向成熟,信息咨询业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走向资本运营。[5][6]

5.人力资源咨询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取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人事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异军突起,以其全新的理念、系统化的结构、对绩效的显著提升风行天下。而企业囿于自身的各种条件限制,要想建立或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从外部寻求更专业化的帮助。人力资源咨询业就是这样在全球乃至中国起步并逐步发展。1993年3月成立的首家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北京泰来咨询事务所)到现在,我国本土人力资源咨询业的发展历经10余年,其发展速度惊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咨询业的从业主体包括外资咨询公司、国内咨询公司、个体业主、政府机构的服务部门;人力资源咨询业的需求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力资源咨询业的服务内容,具体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培训、招聘中介、猎头、人才测评、人事劳动、举办研讨会和管理咨询等,从理论上分析,以上服务内容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但是系统的人力资源咨询内容应包括:人力资源战略的确定、组织与文化规划、人力资源操作系统建设(招聘系统、绩效管理系统、报酬系统、培训发展系统、内部制度与沟通系统、人员管理系统等)。虽然从表面上看,人力资源咨询活动在我国大量存在,但是并未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因而还谈不上真正“业”的存在。[7]

二、我国现代咨询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咨询业的正确认识。目前,一些国内企事业单位仍习惯于过去的经营管理方法和决策模式,对市场信息和咨询不够重视,宁可拿几千和上万元去酒店消费一次,宁可花大量财力、人力拉关系、找门路,却不愿花一点费用和时间去寻求咨询。咨询业应有的社会地位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咨询意识与市场经济发展尚有差距,缺乏咨询价值意识、先行意识、有偿意识、产业意识等。有些部门和企业由于“家长制作风”、小农经济思想的惯性作用,认为个人的事或者单位的事,无须向他人咨询,可以自己做主或领导说了算。因此对外脑解决问题意识淡薄,对咨询业的需求不迫切,尚未从依靠政府和主管部门中彻底摆脱出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及制度化尚缺乏完整的立法程序保证,“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三拍现象仍不时存在。长期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的影响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咨询企业缺乏“导入意识”,缺少自我宣传、自我形象推销和塑造自我优势的意识,缺乏营销策略和必要营销手段,对如何将咨询成果推向市场的经营理念不强、意识不足,涉外咨询水平能力也不强,除政府扶持不力外,还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不懂国际惯例(缺乏国际咨询知识),没有国际形象公司,缺乏品牌,无国际地位。

2.咨询市场发育不健全,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没有营造出适宜的政策环境。目前,市场上没有形成正常的、竞争的商业关系,搞项目,接课题,靠人情、靠面子、靠关系、靠行政命令、靠领导发话,许多客户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迫无奈,成为照顾情面,或为利益交换。一些咨询信息机构以搞到钱为最高目标,挖空心思以项目为名义去找钱,而不管项目的实际意义如何,一些需要出钱做项目的用户,也不在乎项目的质量或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一些政府部门将正常业务服务交给所属咨询信息机构来做,从而获取额外收入,还有一些政府部门成立自己的信息公司,或创办一些与自己利益关系密切的类似机构,搞垄断经营,形成“肥水不外流”的局面。这些都是目前咨询市场发育不健全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多数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也知道咨询的重要性,但操作起来,就难免陷入怪圈,其原因应是咨询业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8]

3.不少咨询机构不稳定,且经营水平不高。许多咨询机构依附于某部门,实行“一个机构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从业者大多数为兼职人员,有些机构“有牌子,无内容”,甚至有的机构“挂羊头,卖狗肉”。依据现有资料,统计数据与现实调查不符,有水平、实力及服务能力强、信誉好的为数不多。为寻求生存与发展,咨询公司(机构)业务内容及范围不够稳定,还摆脱不了以副(从事其它经营业)养主(咨询)的局面。有相当一部份咨询企业还不能独立解决咨询项目中的问题,企业还不习惯通过咨询来解决问题,走上咨询岗位的专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不熟悉咨询业务。咨询研究成果的“生产”与咨询成果的“消费”协调与结合都尚不成熟,需要在咨询市场环境中磨炼与逐步建立相互信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咨询企业或机构为数尚不多。

4.信息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不高。我国的咨询业目前在信息资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资源匮乏。主要是缺乏历史或最新数据,信息资源不够完备,严重影响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咨询质量;(2)信息资源质量不高。主要反映在统计口径混乱,信息失真较大,导致咨询失误;(3)有限的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资源70%左右集中的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实体,真正能流通起来被利用的不足10%。大量有价值信息被闲置,信息资源共享尚属起步。咨询投入信息获取成本高,也不能被咨询企业(机构)充分利用,咨询所需专业信息来源渠道也不畅通。(4)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落后,增加了信息收集和管理的难度;(5)提供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科技含量少。给客户提供的信息多以简单的中介流转为主,对信息深度加工不够。对贫乏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对信息资源开发的人为的不重视,导致国人常说的存在于咨询业中的现象:点、片、差。“点”即只靠点子包打天下。亦即所谓的咨询专家靠几条从报刊上得来的“定律”,或突发奇想的几个灵感到企业指手画脚。“片”,即咨询中的片面性。有的咨询机构笃信靠理念等单方面就能壮大企业,不知道咨询是一个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的智力活动。“差”,即咨询的质量和效果差。其根源在于咨询产品的质量差。咨询产品的品质应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有科技含量,它是建立在对大量信息把握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考和逻辑力量探究事物的本质;二是要有创新和创意。而我们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本身的科技含量都不高,更别提创新了。[6]

5.咨询法规不完善。我国咨询业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规范不健全,至今还没有一部适合于咨询企业的法律规范。我国目前对咨询业的规范管理,主要是由一些相关的法律和一些散在的、局部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进行的。而且,在我国各类法律规则中,咨询业目前并未占有应有的独立位置。如在工商管理的法规中,尚未出现对以知识产品提供有偿服务的咨询业进行评估、注册登记的系统规则及条款即尚未出现以咨询业单独注册的条目;又如在税务和税法的法律框架中亦如此,迄今还没有出台对咨询业单独的评估和征税办法,也没有出现一条直接针对咨询业的减免税的优惠扶植政策或条例。我国咨询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还没有制订出一部完整的关于整个咨询业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当一部分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及临时性的一些规定,没有一部通过咨询立法强化咨询业的地位与服务质量的咨询法。相关政策、法制研究和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现代咨询业的健康发展。

6.人才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咨询人才在质量与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咨询人员的总体知识水平低,咨询人员知识面窄,知识严重老化,缺乏现代咨询意识,缺乏战略观念、竞争观念、系统观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尤其缺乏年轻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高技术、高素质的学者型研究型人才不多,“南郭先生”不少。正规军不多,杂牌军不少。一些咨询人员自吹自擂、自命不凡,不是好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研究咨询方法,而是不着边际地吹嘘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说成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个体素质不高,我国咨询业发展比较快的上海,其咨询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才占到63.8%,拥有本科文化的就已算是高学历了。整体结构不合理,如多学科人才配置、理论工作者与技术应用开发工作者配置、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有的几乎为“空白”,有的则极为不合理。咨询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在我国咨询业发展中难以形成科学理论工作者与应用技术人员互相结合、定性研究人员和定量研究人员合理配置的多科学专家的集团。另外,我国咨询业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面对国外咨询公司极具吸引力的员工待遇,本土咨询公司低效的激励机制无法留住人才,本来就少的优秀的咨询人才纷纷跳槽,严重影响了本土咨询业的发展。[7]

三、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咨询业的几点思考

1.大力培育和开拓咨询市场,建立现代咨询业的大市场体系。咨询市场是咨询服务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要努力刺激扩大咨询市场需求,不论政府还是企业,凡是重大战略决策(除保密者以外)和建设项目均要实行咨询制。政府是咨询业的主要用户之一,要切切实实地把那些社会性、群众性、服务性的工作转给相关的咨询机构去做,政府的决策咨询要逐步社会化、产业化。各级政府机关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外脑”的作用,要内外脑相结合,逐步形成“咨询-决策”的工作思路和办事程序,不能因为上项目时间要求急,就省掉咨询这个必要的程序。对于某些重大问题要实行公开招标的办法委托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大力开拓企业咨询市场。现在搞企业不同于过去,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市场因素也很复杂,不咨询就决策造成失误的概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咨询机构要着[于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尽心竭力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使企业从中受益,赢得企业和社会承认和信任,不断产生新的咨询需求。主要从事咨询业的机构要向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增强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注意规范咨询市场,促成咨询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快制订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咨询市场交易行为,强化竞争机制,以形成灵活有序、公平竞争、发展的咨询市场。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组建全国范围或全省范围、地区范围、行业系统范围内的现代咨询服务中心、网络中心或互联网络系统和数据信息库,这项工作是建立大市场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它,开放的大市场体系恐怕是难以实现的。[9]

2.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创造优良发展环境。政府要把现代咨询业纳入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加以支持,加强咨询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制定激励咨询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政策,要重点扶持一批大型的综合性的咨询机构,使其成为咨询业中的“领头人”,带动咨询业的整体发展。从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入手,倡导市场运作,引入竞争,公开咨询项目招标制聘请咨询公司,并在实践基础上,尽快制定有关的扶植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是如何将咨询纳入决策过程,并保证咨询业务量。日本政府在这一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亚行的“中国政府聘请咨询顾问规则框架”项目也是朝这方面迈出的一步。另外,采取向企业提供咨询补贴,变政府对企业的“资本支持”为“知本支持”,即“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法。其实,这一招政府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已有深刻认识,用这种方式对企业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找到企业痼疾所在,重振企业的同时,咨询企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政府要以人、财、物、税等多方面优惠政策给予支持,培养、造就实力派机构和树立国际形象公司或“品牌”机构。要通过立法手段保护本国咨询公司从事外国到境内投资的咨询工作;鼓励外国实力机构与本国实力机构合资办公司;政府积极支持实力机构到国际市场寻找咨询项目,并优惠给予低息贴息风险贷款(不过要事先争得政府论证认可才行)。实行政策倾斜与税收优惠,研究推进海外咨询的扶植措施,建立咨询业发展基金。

3.尽快确立和完善现代咨询业在法律框架下的行业地位。咨询立法是咨询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给我国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法律环境,应抓紧咨询行业的立法工作,加强咨询行业的基本法制法规建设,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咨询业的作用、地位和发展方向,使咨询业的管理和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咨询业立法的范围应该包括:咨询人员的法律地位及职责、权利;咨询服务企业的开业条件、经营规范以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咨询产品的产权保护;行业协会的宗旨、职责和权利等。纵观世界各国咨询业管理法规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法律、条例;(2)细则、职业道德准则;(3)技术规范。我国现代咨询业发展,只有依靠法律,建立健全的咨询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咨询服务活动的正常进行,规范咨询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行为;才能确保我国咨询业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促使我国的咨询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效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4.建立咨询协会,完善行业自律。咨询行业协会的成立是咨询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际上,咨询业都有专门的协会管理,政府极少干预。而我国的行业学会基本上属于学术团体,以开展学术活动为主,不负担实质性业务,也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咨询业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就必须使咨询业从业人员过渡到行业管理,即由专业学会和专业协会进行管理,改变咨询业中多头管理的局面。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咨询行业协会,按地域划分,可以分别成立“国会”、“省会”、“地会”、“县会”等,同时,亦可按行业或系统成立行业系统分会,从而构成纵横交错、立体交叉的协会体系。这些各级协会的主要功能应包括:(1)代替政府起到行业管理职能,如协调和制定会员资格、行业准则、道德行为、服务规范等。目前行业监管及法制、规范建设严重滞后。(2)加强行业的联合与协作,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即对各咨询行业、单位和人员(包括兼职)进行组织和协调,做好政府、企业、咨询公司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网络。(3)传递情报信息,交流业务经验,沟通与政府及其他方面的联系。(4)组织和进行咨询人员培养与考评,促进咨询业务水平的提高。(5)大力宣传咨询业绩,扩大咨询影响,提高咨询业和咨询人员的社会地位,拓展国内外咨询市场[10]。

5.加快培养咨询人才,优化咨询人员知识结构。人才是咨询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咨询业是一项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咨询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咨询业在西方被称为“智力服务业”,它与其它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成果是在从业人员的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咨询报告,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国内咨询公司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一定要加快发展专业咨询人才。由于咨询活动是一种专业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它广泛涉及到经济形势分析、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小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对现代咨询人员来说,“飞机型”的知识结构可以说是比较有效合理的知识结构。另外,我们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人才平台,以源源不断地吸纳优秀的咨询顾问人才。国际咨询业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知识联合、利益风险共担的方式,才能适应行业特点,满足客户提出的较高要求。人才平台也是品牌建设的核心,而品牌价值是咨询企业和人才实现价值的关键。[10]

[参考文献]

[1]张 明.我国工程咨询业发展漫谈[J].中国工程咨询,2003,(7):6-8.

[2]吴志文.科技咨询业的问题与法律规范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 2003,(3):1-3.

[3]徐超富.加速发展我国科技咨询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3):34-37.

[4]朱 丹.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5,(4):99-100.

[5]金英姬.新世纪我国信息咨询业发展的战略构想[J].现代情报,2003,(9):91-92.

[6]卢小宾,张 蕊.信息消费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11):8-12.

[7]周玉龙.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5,(1):26-28.

[8]尚 珊.我国咨询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2,(3):96-98.

[9]刘爱华.我国咨询业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J].现代情报,2005,(8):143-144,149.

[10]熊胜绪.我国咨询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3):64-69.

Development of Modern-Consulting Industry in China

Chen Liuqin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Tianjin 300191,China)

扶贫可行性报告范文第6篇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以此形成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第三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

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

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

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3]。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

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

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

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

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

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

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4]。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

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

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

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

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

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

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

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作者:宋菲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