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lends and refines the the "Three E " theory of Value for Money Audit and the project evaluation techniques.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our major project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designs the 29 "Three E "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project value for money audit by the "3E" structural framework, combining with the eight stat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3E" three elements makes overall qualitative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关键词: 工程项目;衡工量值审计;指标系

Key words:project;value for money audits;indicator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36-03

0引言

实施投资体制改革决定以来,在扩大投资决策自的同时,风险与责任成为投资主体关注的焦点,对复杂系统下工程项目衡工量值审计成为必然选择。如何构建一套系统且适合工程项目特征的“三E”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成为审计主体与管理当局对工程项目进行衡工量值审计和后评估的关键环节。

作者重点采用比较研究和交叉研究的方法,将项目评估方法与衡工量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三E”理论进行交融,提炼。借鉴国内外主要的四套成熟的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按“三E” (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来分类,借鉴了美国GAO采用的平衡记分卡(A balanced score card)设计评价指标的理念和分解结构(WBS),利用“三E”三要素的关联关系具体表现为八种状态来进行总体的定性评价。

1比较与借鉴

衡工量值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从其构成的“制度系、方法系、指标系、信息采集系”比较,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评价指标系研究。对构建适合工程项目特点的衡工量值审计指标体系有借鉴意义指标主要有如下四套(表1)。

以上四套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应该说各有千秋。总体特征是政府部门颁布针对政府工程与衡工量值审计所要达到目标有所区别。衡工量值审计指标重点关注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指标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关键性指标,指标所需数据采集从项目投资与运营的会计资料中可以准确、便捷取得;容易被审计人员和管理当局认识和理解,体现在业务过程中的动态控制,最终实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标。通过比较和借鉴上述四套指标,认为构建衡工量值审计“三E”定量指标是可行的。

2衡工量值审计之“三E”指标系设计

1972年美国GAO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及职责的审计准则》中就确定了 “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的核心。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其内容也各有侧重,英国称为“衡工量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香港特别行政区也称为“衡工量值”审计,加拿大称为“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

衡工量值审计核心“3E”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Economy)是研究投入,是实现有效目标,投入的最小化,就是节约,“花得少”;效率性(Efficiency)是研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产出是最大化,“花得好”;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研究产出,实际产出比计划产出比较综合效果的最大化,“花得值”,衡工量值审计“3E”关系如下(图1)。

基于衡工量值审计内容三要素内涵和关系的界定,设计工程项目“三E”定量指标时,借鉴上述四套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设计工程项目经济性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效率性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效果性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14个,共29个“三E”定量指标,框图与详细说明如(图2)。

2.1 衡工量值审计之经济性指标

2.1.1 一级指标

①实际投资变化率=[(审定竣工决算-批复概算)/批复概算]×100%=0

数据采集:审定竣工决算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批复概算来源于工程项目的概算批复文件中批复的概算数。

审计标准:实际投资变化率≤0为好,说明决算没有超概算,投资计划控制较好。

②单位建筑面积造价=审定的单位工程竣工决算造价/建筑面积

数据采集:单位工程竣工决算造价包括简易的水电,不包括设备投资和待摊投资。建筑面积从竣工验收报告中取得。

审计标准:单位建筑面积造价≤该地区同类工程单位建筑面积平均价,如果偏高建议以后加强造价全过程控制与跟踪审计。

③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增减率=[(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来源于审定的建设项目概况表,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概算数来源于概算批复文件。

审计标准: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增减率≤0,说明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决算没有超概算,建设单位管理费用计划控制较好。

④单位工程建安造价变化率=[(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单位工程预算造价]×100%

数据采集:单位工程竣工结算是指审定后的单位工程竣工结算造价,单位工程预算造价是指批复预算。单位工程竣工结算是单位工程实际发生的建筑和安装工程费。

审计标准:单位工程建安造价变化率≤0,说明建安造价决算没有超预算,建设单位管理费计划控制较好。

2.1.2 二级指标

①设备投资增减率=[(设备实际投资额-设备投资概算数)/设备投资概算数]×100%

数据采集:设备实际投资额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中审定的设备投资,设备投资概算数来源于概算批复文件。

审计标准:设备投资增减率≤0,说明项目投资决算没有超概算,设备投资计划控制较好。

②建安工程投资率=(审定建安工程投资/审定竣工决算数)×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安工程投资和审定竣工决算数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审计标准:建安工程投资率≥75%,建安工程投资率为88.72%,说明项目建安工程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基本恰当。

③建设单位管理费用率=(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审定项目总投资)×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设单位管理费、审定待摊投资分别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审计标准:参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表2所示。

2.2 衡工量值审计之效率性指标

2.2.1 一级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数据采集:计算投资利润率时,年利润总额,可选择评审年份的利润总额。总投资的数据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

审计标准:项目投资利润率≥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可行。

②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数据采集:计算投资利税率时,年利税总额,可选择评审年份的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之和,即:年利税总额=年利润总额+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年利润总额、总投资的数据直接引用计算上一个指标时的数据。

审计标准:大于或等于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可行。

③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本期新增总产值/本期新增固定资产)×100%

数据采集:本期新增总产值即由新增的固定资产带来的营业收入,可从新增了固定资产的营业网点的损益表中取得,这是一个增量数据,要用审计前一年和审计年度的营业收入的差额。本期新增固定资产这个数据可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的工程概况表中取得。

审计标准:与同类项目比较,大于同类项目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为良好。

④静态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年份-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当年净现金流量或建设项目的投资总额/(建设项目年利税总额+折旧)

数据采集:总投资的数据来源于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现金流量有关数据从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中取得;年利税总额可直接引用投资利税率计算时的数据,折旧=投资总额×行业固定资产折旧率。

审计标准:小于行业静态投资回收期(年),可行。

2.2.2 二级指标

①收入投资弹性=(营业收入增长率/投资增长率)×100%

数据采集:营业收入增长率根据投资前和竣工投产后的《损益表》中营业收入计算确定。

审计标准:同类比较,大于同类项目收入投资弹性为良好。

②动态投资回收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年份-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当年净现金流量现值

数据采集: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可以从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中取得。

审计标准:小于行业动态投资回收期(年),可行。

2.3 衡工量值审计之效果性指标

2.3.1 一级指标

①NPV=∑(CI-CO)t×(1+i)-t

数据采集:CI和CO可从项目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中采集,ic为行业基准收益率或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审计标准:NPV≥0,说明项目IRR大于项目行业基准收益率,可行。建议NPV用Excel求。

②IRR,∑(CI-CO)t×(1+IRR)-t=0

数据采集:CI,CO和t可从项目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中采集。

审计标准:IRR≥行业基准收益率,效果好。

③净现值率NPVR,NPVR=(NPV/PVI)×100%

NPVR为项目财务净现值率;NPV为项目净现值;PVI为项目总投资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表示项目单位投资现值能够获得净收益现值的能力。

审计标准:净现值率大于零,可行。

④工程计划工期率=[竣工工程实际工期/竣工工程计划工期]×100%

数据采集:审定建设项目概况表

审计标准:工程计划工期率≤1,说明节省了工期,工期控制效果良好。

⑤工程合格品率=(被评为合格的单项工程个数/全部验收鉴定的单项工程个数)×100%

数据采集: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审计标准:工程合格品率等于100%,说明质量控制效果好。

⑥实际年营业率=(实际年营业额/设计年营业额)×100%

数据采集:实际年营业额可从达产年度的损益表中取得,设计年营业额可从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

审计标准:实际年营业率≥1,可行。

⑦单位建筑面积收入=年平均营业收入/建筑面积

数据采集:年平均营业收入可从近3-5年的营业额平均数表示,从损益表中取得,建筑面积从竣工验收报告中取得。

审计标准:与同类项目比较,大于同类项目该方面效果良好。

2.3.2 二级指标

①实际年业务量率=(实际年业务量/设计年业务量)×100%

审计标准:大于或等于1,生产进度控制效果好。

②单位建筑面积业务量=年平均业务量/建筑面积

审计标准:同类项目数据比较。

③工程优良品率=(被评为优良单项工程个数/全部验收签订单项工程个数)×100%

审计标准:工程优良品率100%,说明工程质量控制效果好。

④实际达到能力年限

指项目从建成投产之日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或营运能力)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

审计标准:实际达到能力年限≤0。

⑤项目完工率=[实际竣工的单位工程个数/计划单位工程总数] ×100%

审计标准:项目完工率100%,说明工程整体进度控制效果好。

⑥单位投资就业人数=新增总就业人数(包括本项目和相关项目)/项目总投资,审计标准:同类比较。

⑦单位投资占用耕地=项目占用耕地面积(亩)/项目总投资(万元),审计标准:同类比较。

⑧客户满意度,此类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审计标准:90%。

⑨市场占有率,此指标通过专业部门采集,审计标准:同类比较。

3衡工量值审计之“三E”指标总体评价

基于衡工量值审计指标系定量分析基础上对工程项目总体绩效进行定性评价,使得审计人员和管理当局能够通过衡工量值审计总体评价,规划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客观存在的(齐国生,2002)。必须在效果性好的前提下分析经济性、效率性的可行性。从理论上分析,上述29个一级和二级指标达到评价标准的为“好”,达不到评价标准的为“差”。将每一个要素简化为好或差两类明显属性,用简单的数学排列组合,可以列示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要素关联的情况下,三者的关系有以下八种状态(齐国生,2002)。

表3中的八种状态分布,根据综合效果性的“好”与“差”基本分为两类:状态A、C、E、G,综合效果性好;余下的B、D、F、H,综合效果性差。方案A,投资绩效最佳,优;方案H,项目总体投资绩效最差,不合格。这些只是简单解析和判断,审计人员可以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通过衡工量值审计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上述研究,作者借鉴国内外现有工程绩效评价指标基础上,依据衡工量值审计“3E”核心内容,构建衡工量值审计29个指标,其中:经济性指标7个、效率性指标6个、效果性指标16个。根据衡工量值审计“3E”要素关联关系分布的八种状态,对工程项目衡工量值审计进行总体评价,便于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找出工程项目绩效低下的根源,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

论文的局限性在于重点设计衡工量值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没有针对工程项目的环境性、公平性、恰当性、合规性、可持续性等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以后将进一步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对已经设计并公开发表的指标没有作更详细说明和例证,对文中存在的其他不足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肖晗,张飞涟.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09,(5):127-130.

[2]R.E.布朗,T.加勒,C.威廉斯.政府绩效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02-142.

[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66-74.

[4]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6):28-30.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第2篇

(一)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内涵 建设资金跟踪审计是指对某一行业或多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广义讲,甚至包括对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立项到退出建设过程,以及后评价阶段的资金使用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审计和审计调查。具体而言,建设资金跟踪审计比传统事后审计更重视资金使用过程,它要跟踪资金流转的整个过程和资金流向的各个环节,如项目规划――分年度(阶段性)项目预算审查――项目拨款――用款计划申请――资金使用和支付――项目决算――项目后评价。审计人员提前到项目现场,多次深入被审计单位,帮助和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这样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也能更好地落实项目资金管理中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防范损失浪费等要求,从而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

建设资金跟踪审计工作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对建设资金进行审计。对某一行业或多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所涉及的资金整体,是审计的对象。这与以某个具体项目为审计对象的建设项目审计有明显区别。,第二,它是对建设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和审计调查。这是它与传统审计的本质区别,也是跟踪审计的特点。第三,它主要涉及行业性的固定资产投资等大中型专项建设资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业务复杂等特点。

(二)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目的 建设资金的跟踪审计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审计目的。但由于其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又有其独特的审计目的。建设资金跟踪审计对象是行业性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经济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所以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监督某一行业或多个行业建设资金从决策到建成的全过程资金投入、使用和后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合规合法性、效益性,避免决策和建设过程中出现大的问题。这是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也是审计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基本审计任务。其次,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缜密、有效。这是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服务功能,不同水平的审计队伍,审计建议的数量和质量会有很大的差别。

二、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内容

(一)资金的确立、筹集与分配 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有:财政拨款、建设基金、建设费收入等非基金收入、国内外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援款、企业自筹等,目前,某一类建设资金的确立很少通过立法程序,基本都是行政规章的方式。从建设法制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来讲,某一建设资金的确立特别是基金和建设费应通过立法程序,因为他直接涉及到纳税人和国民的负担及权益,涉及到发展的社会成本。资金确立要基于发展的角度,但随着国民法制意识和人权意识的增强,资金的确立要考虑人,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要体现以人为本,攫取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人,当攫取带来的发展使人感觉不到发展成果对自身生存带来更好的变化,就会造成逆反心理。

资金确立后,筹集与分配就成了审计的内容,筹集是否依法足额进行,筹集过程是否最经济,在这个环节也有个因时间差而产生占压、挪用和产生息的问题,以及是否应收未收或超范围征收的问题。分配是否公开透明,分配依据和办法是否科学而避免人为因素,分配的领域是否是设立资金的范围,投向是否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是否分轻重缓急,有无平均分配等。

(二)建设项目审计 资金分配后,必然体现到具体项目,项目是建设资金的主要载体,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离开项目审计,资金审计就是一句空话,对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的内容要进行仔细斟酌后确定。

(三)建设资金的后评价 这不是对单个或多个项目的效益评价,而是对整个资金在某个区间使用情况的总体评价。建设项目后评价和建设资金后评价的关系是:项目是个体,资金是总体;项目有新开工、在建和竣工,资金包括新开工、在建和竣工;项目评价是例子,资金评价是报告整体。

三、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方式

(一)组织方式 以各级行政区域或某区域的中央直属行业为单位,全面把握规划编制审批和计划下达情况,充分掌握从资金到某行政区域之后拨到建设项目之前这一区间的资金的到位和拨付、投资完成情况,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体制,项目的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建设项目,实施项目审计或审计调查,由业务司确定审计项目数量的比例,不定具体项目,以增加项目审计的有效性,通知书发给省级政府或省级中央直属行业,报告以行政区域汇总,报告最后征求政府或行业意见。实施上,以业务司或驻部局负责部委的数据采集和审计,特派办负责省以下行政区域审计;由业务司牵头,以审计署发通知书到省部级,其他不再另发通知书,分级组织联合审计组,由业务司、驻部局、特派办组成。从长远讲,若对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和审计调查,还要调动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的力量。

建设资金跟踪审计在组织上最忌讳的是多个审计组或一个审计组的多个小组在不同时间到相同区域、政府部门或行业,特别是发改委、财政等综合部门,因此必须在步骤上仔细筹划,在全盘上统筹协调,避免和杜绝此类行为。

(二)审计报告报告以某建设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为题,对外公告也以某建设资金的审计或审计调查为题,建设项目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或个例。这样便于总体分析,提出区域或行业性的意见,才能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发挥审计的作用。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报告在写法上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不同之处,主要是问题部分、评价部分和分析。一是问题不在多,要抓住关键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避免对过去审计报告中审计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意见进行罗列;二是审计定性和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一个或几个项目管理不善就说整个资金管理不规范,不能因一个项目中的某个或几个事情违规了,就说整个项目管理不规范,要有针对性;三是建设资金审计报告重在分析,从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入手,分析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即体制、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从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制度不善和法规不可行或难以实行上进行揭示和分析。

(三)时间安排 对资金的跟踪审计,从延续性出发,最好一年一审,对审计过的项目除竣工决算要实施审计外,其他年度可只进行短期的审计调查,达到预防的效果,掌握不同年度资金的总体情况后,在时间保证的情况下,从社会影响程度考虑,每年选择一定数量不同的项目进行审计,适度扩大审计面。

四、建设资金跟踪审计存在的困难与应对措施

(一)审计环境问题 建设资金跟踪审计,因其效果较为显著,审计授权机构非常重视与支持。但就被审计单位而言,对新的审计理念、审计形式,并不能很快接受和配合。审计主体(审计机构)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要更多地融入被审计单位,一方面有利于两个单位,以及两个单位管理机构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也必然会有管理理念、工作方式、技术工具、操作规范、政策运用等的冲突。如果审计主体本身不能真正地从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出发,提出有权威性、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审计环境。

为了改变审计环境,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同时着力。首先,加大立法和宣传,给建设资金跟踪审计工作明确的法律地位,并让全社会正确理解和认识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目的、功能、作用,使其受到被审计单位和全社会的肯定。其次,审计机构要努力实现建设资金跟踪审计的工作目标。这就需要改变审计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从而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

(二)审计人员问题 建设资金审计工作量大、审计标准高,对审计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审计对象的复杂多样性,要求审计队伍具备多学科知识,这与传统审计主要关注财务收支和财务管理不同。目前审计人员所在学科领域上,财务人员多,其他专业人员少。就审计人员素质来看,财务技能好,但视野开阔、能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工程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技能差。就审计队伍梯队建设而言,有丰富审计经验的老同志对新技术和工具的运用存在障碍,而懂新技术的年轻同志却缺少审计锻炼。在审计队伍建设中,一是要注意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为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方向和原则,能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始终贯彻“实事求是、依法从审”的原则,培养审计人员敬业奉献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过硬的工作作风,这些都能提高审计队伍的战斗力。二是对现有审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通过公开招考选拔录用配备足够的审计人员,保证新鲜血液的注入。

(三)审计成本问题 建设资金跟踪审计,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必然增加审计成本。无论是审计机构还是被审计单位,面对审计成本提高的现实,都难以有审计的积极性。降低审计成本,既要从优化工作机制、业务流程着手来节约审计成本,还必须建立合适的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审计收益分享机制。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研项目; 经费管理; 支出界线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9-0111-03

日前,科技部下发了《关于请协助开展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的函》(国科办函财〔2013〕252号),在2013年7月至9月间派出巡视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巡视检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总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规范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财务专家,笔者参加了部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验收,在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少课题负责人及承担单位由于未能全面、准确掌握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出现了因课题财务验收不通过而影响课题技术、学术验收的情况。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概念关系混淆、内涵界线不清、经费交叉使用、标准列支模糊,最终导致预算执行偏差,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为此,本文围绕财务验收过程中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开支范围与执行标准、会议费与差旅费、劳务费与绩效支出、结余资金与应付未付款这五组易混淆概念,结合国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其进行辨析。

一、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流程大致为预算编制、预算核批、预算执行、财务验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项目负责人常常将财务验收和财务审计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接受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形成审计报告就已经是完成了项目的财务验收,从而疏忽申请财务验收的工作准备,影响项目的如期结题。下面分四个方面介绍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概念不同

经费财务审计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指定的“十二五”期间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规定、办法,对项目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最终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报告的行为。财务验收是以批复的项目预算文件和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经费预算为依据,结合审计报告,对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总体评价的行为。

(二)组织机构不同

财务审计的组织机构为科技部、财政部指定的“十二五”期间有科技经费审计资格的208家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验收的实施单位为科技部条财司,或者支撑计划项目组织单位组织的财务验收专家组,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

(三)提交资料不同

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会计事项,根据其工作性质的特点,需要准备的资料也不同。财务审计要求提供的资料主要包括:开户许可证、开户银行年末余额对账单、会计凭证、科目余额表、会计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批复的项目预算书等。财务验收要求提交资料主要包括:财务验收申请报告、财务审计报告、预算调整批复文件、财务会计资料、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单位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

(四)实施步骤不同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财务验收有严格的组织实施程序。课题承担单位在清理账目、编制经费决算报表的基础上,先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结题财务审计,在审计基础上,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由科技部组织财务验收专家组或委托中介机构,依据审计报告,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提出财务验收意见,反馈课题承担单位。因此,财务审计工作在前,财务验收工作续后,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财务审计通不过或审计报告存在问题,直接影响课题的财务验收,所以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必要前提,财务验收是财务审计的进一步考核评价。

二、开支范围与执行标准

扩大课题开支范围、提高课题开支标准是课题经费使用过程中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最主要体现形式。主要原因就是分不清开支范围和执行标准的界线,将二者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依据批复核准的单项定额,就可以作为办理支出的依据,从而出现超范围、超标准现象。如“专家咨询费”核定的金额是这个支出项目可以发放的总量,但每位专家的发放标准,国家是有相应文件规定的,不能因为这个科目有余额,就随意提高专家发放的标准。开支范围和执行标准是专项经费管理的核心内容。开支范围是科技部、财政部规定的经费用途和每项用途的使用限额,而执行标准则是国家对部分开支作出的统一规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一)涵义不同

课题开支范围,是国家依据科研活动过程中发生费用的不同性质,对科研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相关的各项支出内容所作的统一规定。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的规定,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执行标准是办理支出额度的依据,一般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在经费开支范围中,涉及执行标准的支出有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

(二)内容不同

对于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的内容,国家都有相关文件加以规定,为表述明确,笔者以框图和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如图1、表1所示。

(三)作用不同

开支范围是项目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依据,是由财政部和科技部核准的。执行标准一般由财政部统一制定,是项目单位经费开支的准绳。开支范围的批复数,如课题研究的材料费、燃料动力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是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按照国家规定程序进行调整使用的,但执行标准是一个绝对数,具有指令性质,是不能随意增减的。开支范围是一种区间,各类事项开支总额必须居于一定区间之内,即要在开支范围内;执行标准则是一种尺度,各类事项的开支金额不得主观臆造,要有一定的依据,即执行标准。

三、会议费与差旅费

在课题结题过程中,有一些项目承担单位在填报“会议费”、“差旅费”支出科目时,常常张冠李戴,界定不清科目的核算口径,在差旅费、会议费开支上,存在概念模糊、范围不一等问题,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将项目研发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费用统计在会议费科目中,从而导致会议费支出严重虚增;二是将主办或承办会议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列入差旅费科目中,导致差旅费支出不实的现象。鉴于以上情况,为合理区分经费开支范围,从三方面分析会议费和差旅费的核算口径。

(一)核算内容不同

差旅费是指课题研发过程中开展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和市内交通费等,开支标准应当按国家规定执行。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二)组织单位不同

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伙食补贴、公杂费等,应列作差旅费支出,而会议费是指课题组承办、组织的学术会或者咨询会而发生的会议租场费、资料印刷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等费用。主体不同,核算性质也不相同。会议费开支强调的是主办、承办会议,差旅费开支则强调的是参加会议。

(三)注意事项不同

差旅费核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出差标准,出差事由和内部审批手续,出差人员、事由与课题的相关性。会议费核算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会议费标准,提供会议通知、日程安排,与会人员签到表等信息资料,不得在会议费中开支专家咨询费、礼品费、执行费和旅游费等。

四、劳务费与绩效支出

劳务费支出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所以历来都是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检查的重点。绩效支出是《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文件)新增开支内容,是为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和科研绩效的激励而设立。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对这两方面的经费开支存在疑惑,分不清劳务费与绩效支出的区别,导致支出模糊,名不副实。具体体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列支课题组成员的劳务费,二是列支未考核的绩效支出,这些费用在审计或验收时都将不予确认。

(一)含义不同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二)支付对象不同

劳务费的对象是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有收入的课题组成员,包括课题负责人是不能发放劳务费用的。绩效支出的对象必须为预算书所列明的科研人员。这两科目核算的最大区分点就是课题组成员有无工资性收入,有工资性收入的课题组成员是不能列支劳务费,但可以通过科研考核发放绩效支出。

(三)操作流程不同

劳务费的检点是发放形式和发放手续。劳务费发放形式有两种,现金发放和通过银行打入个人账户。以现金发放的劳务费,必须是领款人本人签字,任何理由的代签行为都是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的。劳务费发放签收单上必须体现发放事由、姓名、身份证号、金额、本人签字等事项,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绩效支出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绩效支出总额不得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余额的5%;(2)项目负责人根据绩效考核情况确定发放方案并提出发放申请,绩效支出发放申请表上必须体现发放类型(年度、中期、验收)、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事项。

五、结余资金与应付未付款

一些课题单位甚至承担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常常混淆结余资金和应付未付款,将课题结存的应付未付款当作专项经费的结余资金。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2011〕434号文件规定,课题结余经费须按原渠道上缴科技部,而应付未付款在注明具体用途和方向后,是可以留在单位继续使用的。所以混淆结余资金和应付未付款,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本应留在课题继续按计划使用的费用,却要按规定原渠道上缴科技部。

(一)内涵不同

结余经费是课题结题后,批复的项目预算数减去实际支出后的余额,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经项目财务验收认定并报科技部确认的净结余资金。应付未付款是项目的预计后续支出,是财务验收审计基准日后,继续可以留在单位按计划使用的款项。

(二)业务处理不同

结余经费在项目验收工作结束后,按原渠道上缴科技部,而财务验收认定的应付未付资金,不属于净结余经费,可以留在研究单位继续使用。常见属于应付未付内容包括:购买设备或材料但尚未支付的货款或质保金,测试化验加工结果已被采用但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验收的相关支出,已签订出版合同的专著、文章的出版费等。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S].2006.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大型基建工程;小型修缮工程;不同点;相同点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不同点

1.1 介入时点不同

由于高校大型基建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工艺复杂,所涉及的专业多,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项目造价,一般做法是审计提前介入,监督关口前移。即重点放在事前控制与监督。而对于小型修缮项目的审计,相对而言,往往偶然性大,时间紧迫,如管道破裂、屋面漏雨、线路抢修等,而且工期较短,造价相对较少,工艺简单,专业单一,因此审计的介入点,一般来说采用事中审计或事后的竣工审计即可。

1.2 审计时限不同

高校大型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资料送审时限: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结束30天内,承建单位将项目《决算书》报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在15天内将审核后的《决算书》及其相关资料送达审计处。凡未及时报送决算资料或报送的资料不完整致使审计无法正常进行的,审计处拒绝审计。因拖延或拒不办理竣工决算或决算审计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高校大型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时限:审计处在接到建设单位送达的完整的审计资料后,应及时组织、安排审计的实施。根据审计工作量大小确定具体反馈时间,一般不超过45天(不含审计协调时间)。审计结束15日内,承建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对审计结果进行确认。对无故不签章又不返馈审计意见的,视为对审计结果无异议,可由审计部门直接出具审计报告。而对于小型修缮项目的审计时限来说,时间较短,一般在修缮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必须在7天以内报送工程竣工决算资料,审计处接到资料后,审计时限一般不超过10天。

1.3 审计程序不同

对于高校大型基建项目与小型修缮项目的审计程序区别如下:

首先是确定审计项目。高校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属非定期审计,其审计目标和现有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及我国现阶段审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决定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项高校工程投资项目都进行审计,因而首先要对审计项目进行选择。因此选择审计项目时,一定是选择投资额大、对高校经济环境影响大、广大师生及社会关注度高建设项目,而对于小型修缮项目就不一定都要审计。

其次是组织审计人员。要根据项目的类型特点,选择具备相关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同时还需选派具有项目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如有必要,还可外聘相关专家,包括统计类、工程经济类、环保类专家帮助完成审计任务。而对于小型修缮项目进行审计时,一般不用从外聘请专家,有必要时可对学校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其三是制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对整个审计工作的预先规划,是检查审计工作进度和质量成果的依据。审计方案应明确绩效审计的目标要求、重点范围、人员分工及时间安排情况。审计方案设计制定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的效率及审计的风险。因此,审计方案须充分考虑项目的行业特点、项目的社会背景、高校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而对于小型修缮项目而言其审计相对简单,主要是工程量小,资金少,主要目标是,质量合格,造价合理。

其四是实施现场审计。审计实施阶段包括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审计证据和形成审计意见三个主要方面。收集审计证据可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类,其中定量法中的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中的认知图法,在实施具体审计时,一定要保证审计证据的合理合法及有效性。而对于小型修缮项目而言在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审计证据和形成审计意见方面主要的区别在于工程数目、工程量的大小与涉及的资金多少不同而已。

1.4定价方式不同

高校大型基建项目的定价,一般是高校基建处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或相关中介机构作出标的,通过招标,由施工单位按照企业施工定额及取费标准作出标书,高校在选择施工方时,除了报价接近标的外,还要考虑技术措施,工期等相关因素,来确定中标单位,中标单位的报价即为该项目的定价。当然最终的定价还应包括设计变更、材料替换以及因高校方造成的停工等等费用(具体要看与施工方签订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而对于小型修缮项目的定价相对来说主要是随行就市,因为修缮工程项目有许多工程没有详细的定额子目,只能参照相关标准来计算,对于一些新型建筑材料,要到市场去调查,不能仅仅依据施工方列出的单价,尤其是人工费的计算,必须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合理确定价格。

1.5审计涉及的主体不同

高校大型基建项目前期审计,如项目建议书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和初步设计审批是否严格遵守审批程序;是否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按规定进行了论证,论证依据是否正确,是否实事求是;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有关文件的编制、审批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规定,有无越权审批的现象;项目立项、投资计划是否按现行分级管理的规定具备合法手续等。以上审计所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高校,还涉及到国家相关部门,如规划部门、环境部门等相关行为主体;其次在工程施工前,比如,设计概算和预算是否做到限额设计,设计总概算是否控制在工程项目计划投资额内,施工图预算是否控制在概算内。以上就涉及到设计的相关部门;其三,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应在工程招标前,对招标文件、评标办法、工程量清单、信息方式、招标方式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列席工程开标会,检查开标、评标过程,确定招标投标是否全面,运作是否规范。以上主要涉及招标投标相关机构及施工单位。其四,在施工阶段,主要涉及质量监督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以及建设单位等。而对于修缮工程项目来说,一般就是高校基建处来行使甲方的权利,审计所涉及的主体主要是施工单位。

2 相同点

2.1审计原则相同

无论是高校大型基建项目,还是后期的修缮工程项目,对于工程审计而言,均是依据合同、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设计与施工规范、竣工资料以及施工合同等相关资料,按照行业要求,审核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是否按照约定执行的准确、客观、合法、合理。在审计时,送审的资料、施工合同、竣工图、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价格、套用定额、工程量、取费标准、计算规则等原则是一样的,只是子目内容,工程量与金额大小不同而已,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2.1 审计依据相同

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无论是高校大型基建项目,还是后期的修缮工程项目的审计,首先必须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其次,审计时还必须依据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

3 结 语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财务报告;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08-02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

从1950年社会主义预算会计体系设想的提出至今,我国社会主义预算会计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预算会计

第一个时期:建国初期的预算会计。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生产停滞、市场混乱、通货膨胀等经济困难,加上长期的革命战争形成的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混乱的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少而支多,预算极不平衡。为了建立新的预算会计工作秩序,财政部于1950年10月召开了全国预算会计、金库制度会议,讨论通过并颁布了各级财政机关适用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事业行政单位适用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第二个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50年代末,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时期,财政部于1962年和1965年分别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会计工作会议和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预算会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按照不同需要由财政部统一设计、制定了适用于各个级别单位的四本制度。(2)修改了会计科目,把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类,并采用“资金来源一资金运用=资金结存”的会计平衡公式。(3)改革记账方法,取消借贷记账法,采用以资金活动为记账主体的“收付记账法”。(4)完善“银行支出数”的财政支出列报基础,并加强对“银行支取列报数”的管理。

第三个时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与整个国家经济制度相适应,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特别是国家财税制度改革,预算会计制度也随之变革。1983年和1988年总预算会计制度分别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在此基础上,财政部又根据改革的深入发展,在1988年召开了全国预算工作会议,对单位预算会计工作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改革。这次会计制度改革将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称为《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它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行政单位,其颁布和实施,为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实现从统收统支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转变,为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预算会计至1998年预算会计改革前

1998年的预算会计变革与旧的预算会计制度相比在组成体系、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要素、财务报告体系等都有重大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从某种程度上只是改进并逐步完善了预算会计,却没有建立科学的系统和体系,没有很好地预测未来的前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意识的确立,预算会计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后,在执行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实行零基预算和部门预算、逐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积极政府采购制度等,这就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 现行预算会计核算不够完整,核算结果不准确。一方面,对政府拥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没有进行核算和反映。总预算会计没有规定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虽然行政、事业单位要求对其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国家的财政预、决算并不反映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结果只是提供给统计部门作为参考资料,因此,从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情况。在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年终的收支结余,造成各年度之间收支规模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

2 现行预算会计没有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表面上,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预算会计没有大的关系,但从实质上分析看出,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传统的“基数法”下,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数简单地加上一个增长比例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指标,因而,在决策时不需要过多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弊端也没有显现出来。

3 现行预算会计没有真实反映政府债务信息。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由于现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财政支出中只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不能计提利息支出,政府的负债只反映当期本金数,没有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因此,未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这样不仅不利于政府有效监控财政风险、评估财政状况,还给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了隐患。

4 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国际竞争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

中国加入WTO关键是政府的“人世”,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这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三、对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设想

1 重新明确预算会计体系

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我国对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可按照单位活动的目的(而不是组织类别)的不同进行分类。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企业会计则可以按照其核算重点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从现行预算会计从整体框架上进行全面改革,科学界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范围,其中,政府会计应以政府活动为核算范围,凡是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就应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会计应单独划分为一类,为与营利组织――企业相区别,应统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这样我国整个会计体系就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

会计三部分构成。

2 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使用者评价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必要手段,也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并以此作为与企业会计相区别的一大特点。但从我国预算会计环境看,政府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已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借鉴德法模式的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3 拓宽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根据我国现状应增加以下内容来拓宽预算会计核算领域

(1)政府债务的核算。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必须完善债务预警监测制度,实行政府债务全口径风险管理和报告制度。要将内外债务完整地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2)政府产权的核算。在将政府产权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同时,对其涉及财政收支的事项,还要进行收支核算;(3)基本建设拨款的核算。将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统一核算。

4 完善会计报告体系

(1)增设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能准确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的现金来源及运用的具体情况,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2)增加附加报表。随着政府采购等情况的出现,要求报表能突出反映政府采购等工作的效果以及由此对经费支出的影响情况,因此,顺应相关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应当考虑将政府采购等业务专设报表(如附表、明细表),单独反映这些内容。(3)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一些重要的、需要详细说明的项目内容,在报表中无法准确表示,其最好的解决途径是在报表附注中进行反映。(4)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鉴证机制。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际上是检查政府管理公共财政的业绩和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受托责任是否得以全面履行,政府是否按照法律规定有效地执行和控制公共财政收支预算,以及政府是否有效地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鉴证机制,将政府审计报告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第6篇

【关键字】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审计管理,关系,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更加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因此,处理好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内容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直接决定了项目的规模和方向,根据项目建设意图进行项目的定义和定位,以便在项目建设活动的时间、空间、结构、资源多维关系中选择最佳的结合点,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的最优建设方案,并展开项目运作,保证项目完成后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投资决策阶段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努力提高工程投资的效益。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作审计主要包括:

1.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审计

前期策划工作审计的重点是项目构思工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项目日标系统的完备性和实现的可能性;项目定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否编制项目管理规划方案,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建设工作结构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里程碑计划实施的程序性和可行性等、

2.可行性研究工作审计

可行性研究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主体资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的客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

3.项目建设决策工作审计

在本阶段审计重点包括:项目建设决策工作程序的合法性;项目的建设标准的客观性;建设地点选择的准确性等。

三.建设项目管理审计与审计管理的内涵

1.管理审计的涵义

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建设运行期间,审计主体跟踪建设基本程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 运用审计技术从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行研究、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工程进度款、竣工验收等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 同时还对项目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以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为目标, 通过建设管理的内部审计, 充分揭示建设项目内部组织管理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促进管理水平与投资经济效益的提高。

2.审计管理的涵义

高效的运作来源于良好的管理, 内部审计对建设项目的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十分重要, 审计工作的本身也需要加强管理, 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建设管理服务的作用。内部审计管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管理内部审计工作, 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实现审计工作目标。无论管理审计还是审计管理, 最终的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帮助组织实现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

四.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工作思路

1.管理审计要以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为核心

建设项目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进度、效益”和谐统一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咨询与服务是内部审计的一大特色, 管理审计的目标与项目管理的目标一致, 投资效益审计则是贯穿管理审计的一条主线。内部审计独立于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之外, 通过对项目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检查, 对建设项目组织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与评价, 评价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 挖掘潜力, 化解管理风险, 改善管理环境, 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 从而起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

2.管理审计要将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最有效的审计手段

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项目管理状况, 在建设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对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跟踪审计, 比事后审计更能及时地发现与解决问题, 从而起到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审计的目标。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围绕建设程序的全过程跟踪的审计, 跟踪审计则是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最有效的表现形式。审计资源缺乏也是跟踪审计突出的一大矛盾,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借助社会力量, 委托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负责对咨询单位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由综合能力较强的内部工程审计人员对其审计工作全面掌控。

3.管理审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工作原则

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工程技术复杂, 参与建设的部门和单位多,有限的审计力量已无法对建设项目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因此, 内部审计必须采取“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工作思路, 选择投资大、专业技术复杂等重点工程项目, 抓住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工程决算等对工程造价控制最有效的关键环节进行审计。

五.建设项目审计管理的实施

1.建立审计管理控制制度

强化审计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规范审计程序和行为, 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内审机构除对工程内审人员进行廉政教育和业务培训以外, 还必须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 1 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制定完整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如《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建设及修缮工程审计实施办法》、《建设及修缮工程委托审计项目安排实施细则》、《审计工作纪律与职业道德》等。

2.规范和监督审计程序

推行项目负责制与三级复核制,审计项目实施前, 要确定项目负责人, 严格执行项目负责制。审计工作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及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指南规定程序实施。工程审计实行三级复核制度, 即先由审计人员审计, 再经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 审计处负责人审定, 最后将审核无误的审计报告报分管领导审批, 审批后的审计报告报有关上层领导, 发工程管理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是内部审计部负责人的责任, 内部审计部负责人不一定对所有的审计工作直接监督, 但可以指派有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审计检查, 对于涉及金额较大和敏感的审计问题,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直接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监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监督过程应从审计计划开始, 持续在审计检查、评价、报告和跟踪的各阶段, 直至审计项目的全面完成。

六.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特别注意指标的可度量性,尽量使非数量指标定量化,以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2.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相结合

建设项目管理绩效审计,小但要对项目全生命期有关指标进行纵向分析,而且要对同类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3.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

进入施工以后,项目管理范囚小断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增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小断增强。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可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如挣值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以保证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4.注意项目管理与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区别

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一般从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方面进行,其重点是从整体上评价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是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结果是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度量,而项目管理绩效的结果则反应了建设项目绩效的形成原因。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理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审计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成本控制,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秋梅 我国政府公共工程管理审计研究广东审计2008-04-15期刊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第7篇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施工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结算与收款、分包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一个较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步骤是研究分析企业内部会计业务存在的风险可能,并对风险进行识别,采取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加以控制。风险防范控制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企业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各施工企业也在不断建立并优化面向业务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从核算分析、监督评价、决策支持等方面,增强与业务的融合共享,以提高财务创造价值的能力。现就施工企业内部特别是基层项目处理最频繁的经济业务存在的风险与会计控制进行简要分析。

一、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控制

(一)风险分析。建造合同收入确认不准确,可能人为地多确认或者少确认,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企业决策。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涉及的相关因素有: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开累实际成本。

(二)控制措施。预计总收入组成资料必须齐全。合同内已施工未计价部分计算准确,上报审批资料齐全;合同外工程量、设计变更、洽商、索赔等资料施工方计算准确,项目设计、监理、业主等各方签字手续齐全;暂定款实际施作时才计入预计合同总收入,否则应从预计合同总收入内减除;奖励确实有明确文件或者奖励款确实已经收到。项目财务人员在确认项目预计总收入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在初始的合同价上进行增减确定项目预计总收入。

预计总成本为项目开工至预计完工所需发生的成本,包括开工至决算期末开累成本和预计至完工还需要发生的成本。

开工至决算期末开累成本核算必须真实、及时、准确。为了实现成本真实、及时、准确,企业必须要制定严格的财务结算制度:详细分析各种成本费用结算周期,严格按周期结算,保证各种成本入账核算及时,超过结算周期结算的应给予惩罚;明确各种成本费用票据资料及结算资料、证实人、审批人;明确成本费用科目归集范围,避免核算对象成本统计不真实。

预计至完工还需要发生的成本取决于诸多因素,要与工程施工水平匹配、估计依据充足合理,避免人为估计波动幅度大;预计基础资料表格及编制依据齐全,一般每季度预计一次,重新对已发生成本统计,并估计预计还需发生成本;每次预计应与上次预计总成本进行比对,查找变动数据、分析变动原因并予以记录,以便日后查询分析。

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开累成本确定之后,正确计算工程完工百分比,根据工程完工百分比计算开累应确认收入、进而确定本期应确认收入。确认的开累收入要和开累施工产值比较,分析差异原因,检查是否多计、少计收入可能;确认的开累收入还应与开累验工计价相比较,分析差异说明已完工未结算、已结算未完工形成原因,分析存在潜在的风险,提醒相关部门及时跟进相关工作。

二、收款控制

(一)风险分析。收款人有可能侵吞现金收入并注销相关应收款项;对应收款项的注销即会计软件中的贷项记录没有审批文件;无清收制度易形成坏账风险。

(二)控制措施。现金记录和账款核销岗位分离,如果同一个人已能记录现金收入又能核销应收款项余额,那么他就可能侵吞收入的现金并注销相关应收账款。

记录应收账款的扣除应该取得公司领导的认可批准。特别还款计划应经批准,如返还汇票、货物、延缓还款期限等。

明确清收责任人,工程项目一般是项目经理、总工、经营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明确收款责任,否则可能根本不会有人去收款,这会导致严重的延迟付款。定期对清收责任人进行重新明确,收款人员可能会与长期客户联系过于紧密,这会造成他们对客户问题产生高度的认同,从而放松对坏账风险的关注,特别是完工项目的清收,长期关系还会增加客户与收款人员串谋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应该定期重新明确清收责任人,实行收款人员轮岗,不需要一次进行大量人员轮岗,这可能会严重影响收款的效率,可以考虑进行持续、滚动式的轮岗。

为了加强清收力度,可以采取委托商收款,委托商收款应该经批准,并验证收账商的担保,减少商上收账后不付款风险。必要时可以采取法律行动,采取法律行动前对客户进行事先审查,减少即使法庭判决大额偿付及补偿金,对方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资产予以支付风险。避免花钱去起诉一个没有足够财力的客户。

所有收款方法都失败后,公司同意批准注销账户账目,注销逾期账户,须保持注销记录并对坏账进行事后检查,总结经验,减少再次发生坏账的可能性。

三、发票管理

(一)风险分析。接受虚假发票,增加税务风险,纳税调增企业所得税,减少企业利益。接受不规范发票:发票两章不全、抬头不是企业全称,发票要素不全,发票与业务性质不一致等增加纳税调增风险。企业发票管理不善,丢失、重开造成漏缴、重复纳税等税务风险。

(二)控制措施。严格报销制度,报销岗位严格审查发票,要对接收的发票认真进行真伪鉴别,对发票不规范要素不全的情况不予报销。严格发票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发票,建立发票领用、开具台账,按月及时进行纳税申报、缴税工作,申报税收财务主管应复核,经办税务人员对已开具发票缴税情况进行登记。

四、专业分包结算及付款控制

(一)风险分析。先入场后签订合同,造成分包合同条款谈判很难,降低分包单价很难,分包队入场后谈判不成要清退很难,结算付款无合同依据结算很难。分包合同工程款支付条款签订太松,与主合同工程款支付比例不相匹配,造成项目资金紧张、支付困难。分包结算不及时,账面分包成本不真实,结算入账迟造成账面预付分包账款,超付风险大。分包单位不正规,无发票或者开具假发票,扰乱正常结算且造成我方审计、税务风险加大。分包合同条款研究不足,费用承担界定核算不正确。

(二)控制措施。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招投标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严禁先进场后签合同情况发生。财务人员必须参与合同评审,评审时主要关注与合同的结算条款、支付条款、惩罚条款等,并对这些条款严格把关,上述条款应比主合同条款更加严格。注意比对主合同分包单价与分包合同单价,了解合同分包盈亏情况。严格分包结算制度,认真研究分包合同条款,明确双方责任义务,特别是相关费用承担主体,避免为分包方承担不应该承担的成本费用。开展月责任成本核算分析,月度、季度及时检查分包结算与否,结算资料是否齐全,及时督促结算负责部门结算。分包入账会计科目、辅助科目使用正确,正确归集核算,既便于核算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又能正确核算与分包单位往来,对所欠分包工程款、质保金、履约保证金等进行分类核算,并登记相关分包台账。对形成预付款的分包单位要对照合同支付条款检查,对不正常的提醒项目经理,通知相关部门整改。付款要严格按合同条款执行,资料齐全,付款同时索要工程款发票,做好税款抵缴工作。

五、工资薪金控制

(一)风险分析。工资薪金领域是欺诈活动的“重灾区”,通常欺诈活动运用以下几种手段:通过虚报工作时间造假;通过篡改工资项目公式造假;通过人为增加工资项金额;通过编制“幽灵员工”(不存在的员工)把钱汇入欺诈者的账户,编造“幽灵员工”付出的代价要昂贵的多,几乎是伪造虚假工作时间的十倍。

(二)控制措施。保证上交的考勤表的完整、准确和经过授权,由工薪计算人根据现有员工名单检查并证实所有员工的考勤卡已经全部收到并复核考勤表,对于没有收到考勤表的个别遗漏的考勤表,联系各工作点的负责人索取,复核所有的考勤表是否附有主管签名,主管必须标记所有的加班时间以表明授权,如果考勤表没有经主管批准,将被返还给主管直接进行审查和批准。该员工需要获得批准来保证所有考勤卡上的时间是正确和经过授权的,这样超时申报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复核各种假期是否附有请假条,请假条批准部门领导批示同意授权。获得对工薪变动和特殊工薪申请的批准,如岗位晋升、职称评定、人事调动令等。禁止工薪计算人员单独修改工薪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工薪数据库人员档案修改要有主管审批。由独立人员来复核工资计算人员计算的工资金额,与社保中心、住房公积金中心复核五险一金,与税务主管复核个人所得税计算是否正确,复核当月工资总额与上月工资总额分项及汇总的变动情况并找出原因;抽查部分员工工资条应发、实发计算是否正确、收入变动情况查问原因。由管人事档案独立于工薪岗位的员工不定期复核工资计算,如果员工档案不存在,那么可能工薪支付给了“幽灵员工”。比较工资总额预算与年度工资总额可以解释工薪计算的合理。工资记账前,会计人员应检查对比工薪登记簿和各种支持性凭证齐全,主管复核。不允许同一名员工同时兼任工薪处理和工薪发放两项职责,保证适当的职责分离,使工薪处理人员不能签发支票、发放现金、记录支票并将这些资金装入自己的口袋。将现金直接交给收款人或者打入收款人账号,要求收款人出具工作身份证领取并要求签字,如果有员工未能领取,在工资单上注明,工资主管保留无人领取的现金,防止员工离职后公司继续支付工薪情况或者工资计算人将其占为己有。

六、存货原材料采购及付款控制

(一)风险分析。缺少用料计划造成采购无计划;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验收水平低,验收不严、不正确、不准确,以次充好,超验;接受虚假发票,采购人与供应商勾结串通超开发票,虚领材料款;材料已入库发票未到,不进行材料入库登记;不盘点盘存,账账不定期核对;材料领用无计划,领用无授权批准;采购人、保管人、领用人同一人或者都为同一部门人,易串通;领用人责任考核缺失,分包方领用材料节超缺少考核依据,缺少考核;材料领用发放单不标明工程使用部位,落实不到具体的分布分项下,不利于核算对象成本核算。

(二)控制措施。采购和付款控制,企业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减少采购风险。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履行预算调整程序,项目经理审批后再办理请购手续。严格进行未提账单核算,发票未到材料已入库需要预点,待正式发票来后再进行红字冲销,然后按正确的发票金额入库。收集市场价,采购发票和市场价做比对,查找价差原因。对大额的采购入库,财务人员有条件的应会同材料验收人员监督材料验收入库,防治虚假欺诈行为。材料入库后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建立定期盘点制度,通常可采用先盘点实物,再核对账册来防止盘盈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对重要资产进行财产保险,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保护实物的安全。在工程中标后就应按照成本核算明细程度合理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核算对象一经确定不允许擅自变动,并须让项目所有部门熟知成本核算对象,并要求所有人在发生成本时严格区分成本受益对象,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区别各部门发成成本,以便正确核算成本对象成本。材料收发料单特别要规范填写,领用材料必须按照事先确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发料,以便正确按照分部分项核算对象归集成本,准确核算各分部分项成本。认真研究分包合同条款,对分包领用材料要按照合同约定,不该由我方承担的,应该提请相关部门注意完善分包方签认手续,以便从工程结算款中扣除,如由我方承担的,也要对分包方领用料消耗使用材料情况进行节超考核。

七、固定资产控制

(一)风险分析。固定资产购置不合理,造成浪费,占用资金;资产保管、使用、维修、保养不善,造成设备丢失、毁损、维修费用增加;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处置、可用设备已好充次低价变相卖给相关方,个人获取非法利益;固定资产租赁缺少授权审批;租赁结算不及时,业务人员与出租方勾结串通,虚假结算谋取非法利益。

(二)控制措施。管理层应该通过正式的审批程序来审批所有的固定资产购置,包括进行现金流分析和按投资规模由相应级别管理层审批。资产购置的总体战略是评价支出的必要性。首先,投资项目应考虑是否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生产率和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识别考虑解决企业运营的瓶颈(制约)业务的需要。固定资产采购所需的资金应通过年度预算的批准,在实际购置之前,购置申请也需要获得批准,使用与现编好的购置和处置表格,对于预算外的购置项目,要求进行额外评价。之后还应当将投资的实际结果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数据进行事后比较和分析。给所有的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明确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责任人,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时,转入转出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书面批准,财务准确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在固定资产的处置上,需定期进行处置检查,从而保证处置之前这些资产仍具有一定变现能力,处置应获得证实批准,确定资产确实无修理价值,处置资产取得的现金得到正确处理,恰当跟踪相关处置收入,如要求员工提供每项已处置资产的档案中附有资产报废公司的收据或销售单。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审计,将现有固定资产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复核固定资产的分类、原值及折旧的计算是否正确,因为这些方面不正确的记录会对财务结构的报告水平产生极大的歪曲。租赁的固定资产应该报上级机关审批其必要性,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充足,应该加强设备调配减少租赁,租赁后要严格按合同执行,结算时设备主管应复核签字确认。

八、业务招待费控制

(一)风险分析。业务招待费金额巨大,40%调增企业所得税;招待礼品等金额大,去向不明,缺乏监督;业务招待费缺乏标准,或标准太高,招待无节制;招待费发票不合规不合法,全额调增企业所得税;报销手续不全,科目列支不正确,报表披露不准确。

(二)控制措施。制定业务招待费开支制度,严格招待费审批手续,严控招待费支出,实行招待费事前审批程序,大型招待费集体协商讨论,花小钱办大事。会计核算报销资料齐全,党政会签审批齐全,会计核算、报表披露准确。熟悉掌握税法标准,正确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九、科研费用控制

(一)风险分析。缺少科研立项,科研费用归集不足,达不到高科技企业应达到的标准。立项不科学,科研人员、科研费用界定不清造成科研费用多列少列,科研费用归集不完整、不准确。科研费用审批手续不全,依据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审批审计风险较大。

(二)控制措施。严格科研立项管理,确保有书面科研合同,合同中应明确科研负责人与科研人员。原则上科研费用总额应达到企业当年收入的3%以上。科研费用应由科研负责人签字确认,各种票据资料齐全并能明确归属于科研项目。科研费用应在一级专项科目核算归集,区别费用化、资本化进行会计核算,费用化应该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科研费用应在财务报表单独表中准确披露。

十、资金预算(计划)控制

(一)风险分析。资金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科学,预算与实际脱节,资金预算编完后束之高阁,不按预算执行,不进行预算执行分析,预算执行无考核,资金支付还停留在听项目经理说了算的管理阶段。预算偏离调整不及时,偏离考核不兑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预算支出控制不均衡、预算收入受外部环境影响进度不达标等状况,如果到预算期末才发现,就来不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了。

(二)控制措施。完整的预算流程包括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考核四个阶段。资金计划应以“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确保必付、略有节余”的原则编制;资金计划由单位财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拟订,经单位领导班子会议审议、行政第一负责人签字批准后确定。计划一经形成就必须严格执行,更不能随意修改。凡未纳入计划的支出款项均不得支付,突发性事件等除外,通过编制资金计划加强对资金运营的事前控制。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分析、预警,加强对资金运营的事中控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企业计划目标的达成。期末必须对当期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对资金账户信息的统计分析,加强对资金运营的事后监控,并进行总结和考核兑现。分析要客观、全面、透彻,总结要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找出原因,还必须有保证计划顺利执行的措施。

十一、财务报告控制

(一)风险分析。没有形成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缺少企业账表流程管理,编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可能导致企业担责;没有建立相应的分析制度监控企业整体风险;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造成决策失误;报告频次太频繁,花费巨大精力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频次太少影响决策。

(二)控制措施。健全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是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重要的事后控制手段之一。常用的内部报告有:①资金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借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等;②经营分析报告;③费用分析报告;④资产分析报告;⑤投资分析报告;⑥财务分析报告等。健全企业账表流程管理,严格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表表,正确合并抵消。企业财务报告应当符合例外管理的要求,内部报告要根据管理层次设计报告频率和内容,统筹规划、避免重复。通常,高层管理者报告时间间隔长,内容从重、从简;中下层管理者报告时间间隔短,内容从全、从详。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通过与相关目标、标准对照分析明确责任、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进管理,全面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

十二、内部审计控制

(一)风险分析。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再健全、再严密,如果执行力度不够,文件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未贯彻执行,成为一纸空文也起不到控制的作用。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以可乘之机。

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区别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工会;经费审查工作;问题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97

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会经审工作有利于促进工会资产的安全完整,有利于促进工会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随着工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工会资产与经费规模不断壮大,工会活动日趋活跃,工会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给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会经审工作要规范化建设,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搞好高校工会的审计工作,是促进高校工会体制的改革,是保证工会经费能更好地用于开展各项活动,为广大教职工服务,是摆在工会经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因此,应当明确高校工会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管好工会财务,用活工会经费,使有限的工会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教育发展服务。

1当前高校工会经费审查文件规定

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发了第六十二号主席令,公布实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该法规定:“工会应根据经费独立的原则,建立自己的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制度。”

2011年11月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基层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共规定了七条经费使用管理原则,七个原则是高校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

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全总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2014〕23号)、全总财务部下发了《关于工会财务工作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和《关于工会经审工作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工财发〔2014〕43号)等有关政策法规。

2015年1月26日全国总工会又下发了《中国工会审计条例》规定:“经费开支应重点保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用活工会经费,必须明确工会经费使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使用范围。”

2015年2月6日云南省总工会办公室下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了“八不准”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使工会经费收支管理更加规范、有效。

2当前高校工会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好多学校没有专职财务人员,兼职财务人员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有的工会财务人员还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且业务素质不高,工作变动又较频繁。会计岗位没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职责权限不分明。会计档案、票据、财务专用章保管不符合规定。

(2)工会资金和财产没有纳入工会预算和会计核算,单位预算与执行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单位没有严格遵守《预算法》、《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执行本级工会年度预算。预算管理不严格,没有编制经费预算;资金支出无审批、经办、记账、付款程序控制;执行单位没有按批复的预算严格执行,追加、调整预算程序不合法规。现金、银行存款管理皆不符合相关规定;超限额现金支付结算、白条抵库,擅自多头开设银行结算账户公款并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存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等行为屡见不鲜。

(3)有些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经费管理使用受制于行政方面,没有坚持 “一支笔” 审批制度,造成经费管理上的混乱,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存在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的现象,有的单位对经费开支把关不严,收据和发票管理不规范。

(4)工会经费开支结构不合理,侧重于开展文体活动和职工福利,在维权帮扶和职工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不足。

(5)没有贯彻实行中央“八不准”规定。公款旅游、大吃大喝、滥发津贴奖金实物等问题。没有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并存在超标准、超范围开支,有转嫁或摊派相关费用等问题。

3当前高校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费审计与财务检查混在一起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工会搞不清财务检查与经费审计的区别,把财务检查替代经费审查工作,其实工会财务检查和经费审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实施过程中虽有共同点,但不能等同互代。

32经审工作欠缺创新质量和效率是审查审计监督工作的主要点。如果审计工作效率低,审计文书的内容和格式不统一,不严密,虽然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工会经审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还是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

33工会经费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尚未完善工会的现行体制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复杂过程,在这种形势和体制下,工会经审工作在内部进行的确有很大的弊端。不少工会副主席兼经费审查委员主任,不少工会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虽然设有经审办公室,但是大多为兼职经审干部,分散了投入经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兼职经审干部对财会、审计专业知识掌握不多,使经审工作正常开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经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34对经审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经审队伍整体素质被忽视,使审查审计工作质量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