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降碳技术

节能降碳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节能降碳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节能降碳技术范文第1篇

工作目标: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严格项目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在提前一年完成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

(二)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加强对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组织实施一批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完善节能服务公司扶持政策准入条件,实行节能服务产业负面清单管理,积极培育“节能医生”、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三)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行煤炭消费目标责任管理,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上耗煤项目,要严格实行煤炭消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京津冀地区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力争实现比2012年负增长。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级以上城市大力推广使用型煤、清洁优质煤及清洁能源,限制销售灰分高于16%、硫分高于1%的散煤。增加天然气供应,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优先用于居民生活或替代燃煤。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提高到11.4%。

(四)强化能评环评约束作用。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效水平和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地区,暂停该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能评审查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完善能评管理制度,规范评估机构,优化审查流程。

二、加快建设节能减排降碳工程

(五)推进实施重点工程。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运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成熟技术改造工程设备,形成节能能力3200万吨标准煤。加快实施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低品位余热利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电机等先进技术装备,形成节能能力1100万吨标准煤。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形成节能能力2200万吨标准煤。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完成3亿千瓦燃煤机组脱硝改造,2.5亿千瓦燃煤机组拆除烟气旁路,4万平方米钢铁烧结机安装脱硫设施,6亿吨熟料产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装脱硝设施,到2015年底分别新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能力230万吨、260万吨以上。新建日处理能力1600万吨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到2015年底分别新增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能力200万吨、30万吨。加强对氢氟碳化物(HFCs)排放的管理,加快氢氟碳化物销毁和替代,“十二五”期间累计减排2.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六)加快更新改造燃煤锅炉。开展锅炉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调查。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2014年淘汰5万台小锅炉,到2015年底淘汰落后锅炉20万蒸吨,推广高效节能环保锅炉25万蒸吨,全面推进燃煤锅炉除尘升级改造,对容量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面实施脱硫改造,形成23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4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能力和10万吨氮氧化物减排能力。

(七)加大机动车减排力度。2014年底前,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到2015年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油和柴油;全国淘汰2005年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强化新生产车辆环保监管。加快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建设。

(八)强化水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湖泊,重点治理劣五类等污染严重水体。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大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强化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到201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0%以上。

三、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

(九)加强工业节能降碳。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开展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1%以上。持续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推动建立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报告制度;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落实奖惩制度。到2015年底,万家企业实现节能量2.5亿吨标准煤以上。 (十)推进建筑节能降碳。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20%,新增绿色建筑3亿平方米,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3亿平方米。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十一)强化交通运输节能降碳。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实施高速公路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全国联网工程。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继续推行甩挂运输,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行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公路、水路运输和港口形成节能能力1400万吨标准煤以上,到2015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13年降低4%以上。

(十二)抓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及考核办法。推进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将40%以上的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办公区建成节约型办公区。2014-2015年,全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年均降低2.2%,力争超额完成“十二五”时期降低12%的目标。

四、强化技术支撑

(十三)加强技术创新。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以电力、钢铁、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在能耗高、节能减排潜力大的地区,实施一批能源分质梯级利用、污染物防治和安全处置等综合示范科技研发项目。实施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化工、印染、医药等行业源头控制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瓶颈。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

(十四)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完善节能低碳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以目录、召开推广会等方式向社会推广一批重大节能低碳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实现新增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在钢铁烧结机脱硫、水泥脱硝和畜禽规模养殖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实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

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

(十五)完善价格政策。严格清理地方违规出台的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政策。落实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后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执行力度。对电解铝企业实行阶梯电价政策,并逐步扩大到其他高耗能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落实燃煤机组环保电价政策。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完善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提高收缴率。

(十六)强化财税支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各领域节能减排资金,加强统筹安排,提高使用效率,努力促进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相匹配。严格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税减免政策。实施煤炭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取消有关收费基金。开展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加快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十七)推进绿色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节能减排降碳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节能减排与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联动机制,促进节能减排信息在金融机构中实现共享,作为综合授信和融资支持的重要依据。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和各类社会资金进入节能减排降碳领域。

六、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

(十八)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公布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空调、冰箱等量大面广终端用能产品目录,单位产品能耗最低的乙烯、粗钢、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名单,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名单,对能效领跑者给予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购买、使用高效节能产品。适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强制性国家标准。

(十九)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研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制定节能量交易工作实施方案,依托现有交易平台启动项目节能量交易。继续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二十)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修订能效标识管理办法,将实施能效标识的产品由28类扩大到35类。整合节能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制定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将实施节能认证的产品由117类扩大到139类,强化对认证结果的采信。将产品能效作为质量监管的重点,严厉打击能效虚标行为。

(二十一)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建设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推广电能服务,继续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电网企业要确保完成年度电力电量节约指标,并对平台建设及试点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电力用户要积极采用节电技术产品,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电能利用效率。通过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2014-2015年节约电量400亿千瓦时,节约电力900万千瓦。

七、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

(二十二)强化统计预警。加强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计量与统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降碳的计量、统计、监测、核查体系,确保相关指标数据准确一致。加强分析预警,定期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公告。各地区要研究制定确保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的预警调控方案,根据形势适时启动。

(二十三)加强运行监测。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2014年完成试点,2015年基本建成。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确保监测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到2015年底,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传输率达到75%,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80%,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95%。

(二十四)完善法规标准。推进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推动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等工作,加快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研究制定节能监察办法。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制(修)订一批重要节能标准、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落实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要求。

(二十五)强化执法监察。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发挥能源监管派出机构的作用,加强能源消费监管。2014年下半年,各地区节能主管部门要针对万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专项监察。环保部门要持续开展专项执法,公布违法排污企业名单,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依法查处违法用能排污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八、落实目标责任

(二十六)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各省(区、市)要严格控制本地区能源消费增长。严格实施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考核,减排重点考核污染物控制目标、责任书项目落实、监测监控体系建设运行等情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减排降碳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区,必要时请国务院领导同志约谈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问责,相关负责人在考核结果公布后的一年内不得评选优秀和提拔重用,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地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适当奖励。 (二十七)落实重点地区责任。海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节能降碳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要抓紧制定具体方案,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完成节能降碳目标任务。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减排工作进展缓慢地区,要进一步挖掘潜力,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强化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污染减排,尽可能多削减氮氧化物,力争2014-2015年实现氮氧化物减排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年能源消费量2亿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地区和东中部排放量较大地区,在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前提下要多作贡献。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年能源消费量3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市县实行重点管理,出台措施推动多完成节能任务。18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要争取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或到2015年超额完成目标的20%以上。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要提前完成“十二五”降碳目标。

节能降碳技术范文第2篇

中国发展新能源,推进节能减排的宏伟规划,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资金大量投入。有数据反映,2009年全世界对新能源的投资达到1620亿美元,其中中国以364亿美元雄踞榜首。今年以来,中央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对发展新能源,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的要求,提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的宏伟目标,据说正在制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在2011-2020年间,累计将投资5万亿元发展新能源,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与此同时,发展以碳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成为热门话题。很多政府以及专家学者与投资人等对此热情高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山西等地正在积极筹建碳交易中心(所),有的已经开始引进国外相关交易中心共同制定规则、谋划发展,力求抢占先机。

笔者认为,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国家下最大决心,付出最大努力。但对低碳金融的发展却需要冷静思考,不能盲目乐观、太过冲动。

加快低碳经济步子

冷战结束前后新的一轮全球化,推动工业化产能从少数发达国家(主要是7国工业集团成员)快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双方各取所需,但也造成了国与国之间投资和贸易的严重失衡,并在货币体系由货币实物清算为主转变为记账清算为主之后,造成少数发达国家走上“高(国际)投资、高负债、高消费、低储蓄”的发展轨迹,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则走上“大引资、大生产、高(国际)债权、低消费、高储蓄”的发展之路。

这种发展所导致的全球产能过剩、环境破坏、气候恶化等种种恶果,如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在当下成为全球共识。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能源新经济应运而起,成为发达国家促发展、增就业,并遏制新兴经济体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世界工厂”模式快速发展,目前经济规模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同时面临的资源、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压力也日益突出。在全球化转型、外需可能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国际形势下,尤其是美国等国家通过立法(如美国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确定将对未实施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碳关税”,如若中国不采取相应措施,出口将受到巨大冲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加强约束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包括节能降耗减排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小到个人从衣食住行开始,崇尚节俭,物尽其用;大到要求全社会推进发明创造,推广再生能源的利用;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革新、流程革新等,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废物排放;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加大废弃物的消化吸收,增强碳回收和碳消化能力等。更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节能降耗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企业是当然的主角。如果这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就会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但显然,这种效果至少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更多时候还会增加经营成本,这就抑制了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单靠企业自愿是无法达到目标的,需要有外部强制性约束,并辅之以必要及足够的激励措施。

考虑到节能降耗减排最后都可以折算成碳排放量的减少,因此,可以把监控的着眼点放在碳排放上。首先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严密的碳排放折算标准和计算方法。不同的企业碳排放的渠道可能多种多样,也可能有很多途径减少碳排放或增加碳吸收等,到底排放了多少,是否需要控制和减排,首先需要能够准确计量。

二是建立科学严密实用的碳排放检测程序、标准、设备、方法等。有了折算标准和计算方法后,才能准确检测出实际碳排放量,才能掌握碳排放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的碳排放管理工作如下:

一是明确各行业、各类主要产品在碳排放方面的准入标准,对超过标准的要严禁,已存在的要“严打”,对违规企业及其负责人甚至政府相关部门要严责。

二是对各地区各企业要有碳排放控制额度限制,包括提出减排目标要求等,并将实际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三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方面的立法与执法,要配套征收资源税、碳排放税等,适当提高资源、能源的价格,通过外部压力迫使企业加快更新改造,节能降耗。

四是要有激励措施,包括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或明确税费优惠政策,加强对新材料、新能源的支持,加强对节能降耗减排方面专利的保护等,也包括设立碳排放限额,建立碳排放额度交易,发展低碳金融等,用商业化的办法和经济手段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际上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1992年6月,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参与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设定了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0%的目标。1997年12月框架公约缔约国叉在日本京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在国际上催生了一个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碳金融随之加快发展。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国际碳交易总额为100%美元左右,到2008年已这126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尽快建立计算和检测标准与办法

由于《京都议定书》主要是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协议,无论是碳排放量的分配,还是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实施机制(JI)的建立,碳排放实际数量或者净排放量的确认等。基本上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中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少数企业参与CDM项下的碳交易,发现程序非常复杂,碳减排的额外性很难认定,投入成本很高,交易回报不理想,有的还面临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等。由于缺乏完整的碳排放计算、检测标准及办法和体系,中国在碳排放控制方面的力度也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中国应尽快成立国家级管理机构,加快制定中国的碳排放计算、检测的标准、办法和体系等,进而制定科学的碳减排规划,并辅之以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惟如此,才能加快碳金融的发展,真正加强中国在世界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才能有效处理国际关系,保护好本国利益。

低碳金融发展不能过于冲动

低碳金融(碳金融)应专指以碳交易为核心的金融活动(包括碳减排权抵押贷款、碳保理、碳减排权现货交易、碳期货、碳证券、碳掉期等各种金融产品交易)及其相配套的金融市场、工具或产品、服务和制度等金融体系。脱离碳交易的金融活动,包括仅仅是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发放所谓的“绿色信贷”等,并不足以称之为“碳金融”。

发展以碳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需先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一是必须有碳排放权的计量标准和额度确定。只有这样才能有减排的概念。

二是必须有实际减排量具有权威性的认证。只有这样才能为别人所接受的标的物,才可能有碳交易。

三是必须有交易对手。即使有碳减排权(额度),如果没有人愿意买,也不会达成交易,碳交易同样难以发展。而有没有碳排放权的买家,很重要的是取决于国家推动碳减排的政策,如减排要求是不是非常严格,允不允许没有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购买减排指标(额度)以抵冲碳减排任务等(政府可以用增加税费方式达到目标)。

四是要有完善的碳交易设施和体系。包括交易场所和交易制度、碳交易产品的标准化建设、碳排放权的确认和登记、碳排放权的交易方式及其成交确认和登记、碳交易结算系统、碳交易的监管等等。

节能降碳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新能源;低碳经济;计量;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计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从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手段是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调整:在技术进步方面实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碳储存、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技术革命性突破;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普及节能技术,大规模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这其中很多方面的技术和发展都离不开计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开展节能管理、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必须建立在准确的用能计量数据基础上,离开这些计量数据,节能就无从谈起;只有科学、合理、准确的计量,才能为企业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实现能源的准确计量,必须要合理配备、管理能源计量器具,在此基础上对能源计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1.2计量是新能源产品研发、生产的重要基础。计量测试与原材料、工艺装备一起被视作现代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被国家定为能源开发四大领域。新能源产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需要解决部分技术难关,如风电产业的核心零部件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等的生产技术等等,另一方面,新能源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需要可靠的制造工艺流程、质量检测手段等提供质量保证。在这些方面,都需要工业企业具备扎实的计量检测技术手段和管理体系,为产品质量、安全防护、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也需要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设形成配套的公共计量检测平台,形成科学、可靠的量值传递体系,为产业快速发展助力。

1.3计量是评价能源利用状况、节能新技术节能效果的重要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用节能新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技术的节能效果需要通过计量手段进行评价和测试,从而为能源利用状况、能源新技术推广提供科学、准确的量化结果。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指标的检查考核,必须要在计量器具配齐配全、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各用能单元、主要耗能设备和工序的实际用能量进行计量、统计和核算来实现。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法制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护公平交易和合理用能的任务更加艰巨,水、电、暖、气及城镇建设各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计量基础的支撑。

1.4计量是开展碳交易的重要基础。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不断关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下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我国一些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获取低碳发展技术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基础是对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核算,必须利用计量手段准确定量计算能源的消耗量,从而推断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发达国家也是通过建立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第三方监测机制,通过计量测试手段满足低碳经济的需要。因此,打造坚实的计量基础是准确测算二氧化碳减排数量。

2、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能源计量工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节能工作实际,将能源计量作为质监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与节能、统计部门共同文件、形成合力,抓好突出重点工作,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强化企业主体意识,为促进节能降耗发挥作用。

2.1扎实开展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成立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依法督促指导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建立计量器具档案台账,并定期对器具进行检定,帮助企业解决计量技术难题,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2.2引导企业加强计量数据统计分析,促进节能管理、提升节能效果。重点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从计量器具管理延伸到计量数据管理,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对计量器具数据的自动采集、统计、分析,充分发挥计量对企业管理的支撑作用。

2.3加快全省计量检定平台建设,提升能源计量技术支撑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计量为重点,以公正计量为载体(定位),通过技术机构和信息化网络两个平台,建立水、电、气、热、煤、油公正计量和节能计量两个体系,推动城市节能计量健康发展,为全省能源计量技术与管理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2.4加强能源计量执法监督,建立督促整改机制。通过执法检查,一方面依法督促企业加大工作力度,另一方面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发现能源计量工作存在的问题,改进下一步工作。

2.5积极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计量检测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组织企业建立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推动企业加强计量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为提高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工艺、质量检测水平提供重要的计量技术保障。

3、加强管理,提升能力,不断提高我省计量工作水平

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必将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全省质监部门顺应新形势和新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计量为重点,以节能降耗为目的,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将我省计量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实现更大发展。

3.1大力推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促使社会用能单位提高计量意识,积极主动加强能源计量管理。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深入扎实抓好企业的节能管理,必须从抓计量基础性工作入手。质监部门通过深入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活动,进一步强化重点用能企业、各类社会用能单位节能主体意识,依法加强能源计量、统计管理,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水平,将能源计量与企业新建工程及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紧密结合,积极借鉴先进企业的典型经验做法,加快计量信息化建设,建设能源计量自动化信息系统,充分发挥计量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中的基础作用。

3.2要进一步提升计量技术机构的工程计量服务能力,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节能检测服务。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碳交易等新兴的节能减排手段日益普及,我省企业及社会各界对于节能检测的技术需求将迅速增长;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政府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状况。

节能降碳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 能源 低碳经济 无锡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96-03

一、引言

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间低碳经济合作的日益紧密,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议题成为国内城市发展中的热点。梁朝辉(2009)根据碳排放量分解模型,建立能源消耗、人口、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能源消耗总量模型,定量分析出上海2020年在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量预测趋势;赵敏等(2009)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出上海市1994-2006年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针对上海的能源结构、碳排放产业部门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上海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朱守先(2009)则系统提出研究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标,如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碳能源排放系数,并通过ESD模型探讨城市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节能降耗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中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刘薇(2010)具体分析北京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措施,并从工业园区产业机构的调整以及新能源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叶祖达(2010)在研究城市低碳建设中提出考虑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因素社会最优化的排放水平是指减排的边际成本等于排放带来的边际社会损失,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损失时,社会的最优碳排放水平可以被确定;黎广明等(2010)在具体分析广州的经济、环境等因素,从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角度提出广州建立低碳城市经济的建议;谢传胜等(2010)认为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社会经济体系分为五大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利用模糊粗糙集法分析信息决策。本文通过对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状况的定量分析,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期其他相关城市的工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分析提供借鉴。

二、无锡市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1.能源结构分析。能源结构为低碳能源与高碳能源的比例结构。从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可知,天然气碳排放系数较煤炭和石油低,一次电力(核电、风电、水电)碳排放系数最小。平均碳排放系数等于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的比值,当低碳能源所占比例增加时,平均碳排放系数将减小,能够体现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影响。

2000年以来,无锡市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伴随着工业的增长而迅速提高,从2000年的1.13*107吨标准煤的消费量到2008年的3.06*107吨标准煤,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量增加了170.52%,年均增长13.25%。在无锡市的能源消费中,主要以煤炭、电力为主,但本文主要研究无锡市工业的碳排放量,对于电力以及火力部门所用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统一计入相关工业能源消耗量中,对于无锡工业的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分析碳排放量较大的原煤,以及碳排放系数相对较低的清洁能源原油和天然气。

从表1和图中1可以看出,无锡工业能源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特别是与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对于碳排放系数较低的清洁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使用量较少,无锡仍是以煤炭作为工业能源的主要来源。

(1)煤炭消费:煤炭在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8年无锡原煤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56.74%,而1995年无锡原煤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73.59%,原煤消费量在总体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使无锡市整体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但是随着原煤消耗量的绝对增长,碳排放量还在不断增加,对于无锡市的原煤消费还需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原煤消费最多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原煤消费总量的63.41%。在制造业中,原煤消费量超百万吨的有四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四大行业原煤消费量占全市原煤消费总量的28.01%。

(2)原油及石油制品消费:2008年无锡石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3%左右,原油消费主要用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和化学染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而其他石油制品消费则比较分散,总体来说,无锡的石油消费量并不高。

(3)天然气:自2004年西气东输天然气首次引入无锡市,当年无锡地区全社会天然气消费量仅为3418万立方米,至2008年全市天然气消费量已达48123万立方米,三年增长了14.08倍,天然气消费量已占无锡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2%。天然气工业消费量按行业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金属制造业四大行业是无锡市天然气消费大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消费总量的67.72%。

2.产业部门结构分析。从产业部门出发研究无锡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对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简称ESD)加以分析。ESD的计算公式为ESD=Σ(P/P,S/P,T/P),式中,P为第一产业产值;S为第二业产值;T为第三产业产值。ESD的值域为1至无穷大。

由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提高碳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其次是非煤能源消费比重,煤炭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非煤能源消费比重越高,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越小,同样也有利于低碳发展。2007年,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城市的非煤能源消费比重超过60%,而无锡工业的非煤能源消费比重只有45%,与以上三个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无锡工业而言,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尤其是非煤能源消费的增加是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1978年以来,无锡的产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14.3%下降到2008年的1.4%,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68.3%下降到2008年的57.6%,而第三产业则在不断增长,由1978年的17.4%增长到2008年的41%,无锡市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当中。但是,对于第二产业而言,由于无锡属于工业性较强的城市,第二产业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工业部门产值的不断提高。

因此,无锡市的低碳经济建设还需从工业入手,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工业特别是重点能源消费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无锡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无锡市碳排放测算。在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应注意:产生碳排放的为能源终端消费量(标准量);不计加工转换过程、运输和输配损失能源的碳排放;电力既有无锡市火力发电也有市外来电,热力主要是本市供热,其碳排放是按火力发电和供热投入的能源计算,不再计算能源终端消费部门热力和电力的碳排放。对于无锡市的能源计算中,不计二次能源转换,碳排放计算能源数据为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并不是无锡市整体工业。

本文中碳排放估算方法是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作出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Ci*Fi(1)

其中E为无锡市碳排放总量,Ci为能源i的消费量,按标准煤计,104t;Fi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104t/104t);i为能源种类。

从表3中可以看出,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412.15万吨到2008年的2203.19万吨,碳排放量增长近五倍,年增长率达到13.77%。从表4中可以看出,无锡市工业人均碳排放量较高,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无锡工业的碳排放强度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相对较高,以2005年为例,无锡工业碳排放强度如果以kg/美元计算为1.31kg/美元(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8.19:1),而澳大利亚为0.141kg/美元,加拿大为0.13kg/美元,德国为0.088kg/美元,英国仅为0.074kg/美元,即使在国内,上海为0.108kg/美元,全国为0.156kg/美元,这表明无锡的低碳经济发展在工业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实证分析

1.数据。能源消费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经济总量、能源结构、人口总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无锡作为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有很大一部分为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而其中又以重工业为重。重工业能源消耗大,尤其是含碳能源。结合梁朝晖(2009)的研究,本文以人均GDP、三产比重作为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

2.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为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对数据建立相应的代码,GDPP为人均GDP,EP为人均碳排放,TP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从表5中可以看出,无锡市三产比重在2002年之前及2003以后均不断增长,仅2002年和2003出现分段,因此设立分断函数,以TP*D2002作为参数,2002年之前取值为0,2003以后取值为1。

通过模型估计,得出无锡市碳排放的关系式为:

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显著水平1%,人均GDP对碳排放随其增长具有双向效应,而三产比重对碳排放量具有负向的影响。通过怀特检验,说明方程不存在异方差。

从公式(2)中可以看出,如果以人均GDP与碳排放存在到U型关系,即符合库兹涅茨曲线。以人均GDP为唯一解释变量,公式即表明无锡市的碳排放随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先升后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碳排放量又由高趋低,逐渐减小。

EKC曲线表明无锡工业碳排放量是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规律,虽然现在无锡市的碳排放量还处于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新能源产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含碳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工业产业发展则会受到抑制,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居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会随着提高,环保意识也会逐渐增强,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针对碳排放量大的工业产业的准入机制等。

由公式(2)得出,无锡市碳排放量增长的拐点在人均GDP达到9.833万元左右时出现,由此无锡市碳排放量进入下降阶段。而无锡市2009年GDP已达到8.115万元。无锡市1995年-2008年年人均GDP增长率为12.92%,以此估算在2012年左右,无锡市的经济增长就达到了EKC曲线的拐点,无锡工业碳排放量进入递减的趋势。

四、对策建议

无锡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其工业发展深深影响其经济的发展。而无锡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中,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无锡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煤炭等含碳量大的能源消耗较多,而如风力、水力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小,严重影响无锡低碳城市转变的进程。同时工业产业结构和管理也不尽完善,能耗大的产业比重大,相对的高新清洁产业较小。而从建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GDP以及三产比重对于碳排放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无锡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调整能耗结构,加强清洁能源利用。虽然无锡市煤炭使用量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是其比重仍在60%左右,且其绝对值也在不断增加,过量的煤炭消费必然影响城市的低碳经济,抑制了无锡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因此在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应逐渐降低煤炭直接利用的比重,或者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促进煤炭资源的多重利用,改变煤炭的单一使用方法。无锡工业对于清洁能源的使用还处于较为空缺的阶段,应借鉴上海对于清洁能源的一些做法,如增加外来电和天然气的使用量等,同时积极开发利用适合无锡地区使用和推广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无锡市能源结构中对于煤炭的补充能源和替代能源,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优化能源品种结构。

2.优化产业结构。无锡工业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高耗能企业过多,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无锡重点碳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以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2008年,五大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无锡工业碳排放总量的81.98%。因此,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成长性、低耗能和高附加值特点的行业,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地扩张,促进产业结构向低耗高效方向转变,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促进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无锡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适合无锡工业自身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发展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重视工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替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对于能够促进工业能源结构优化、降低煤炭使用量的高新技术或者生产工艺给予大力支持,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使废弃物质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4.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无锡排放排放量的增长起反作用,有利于无锡对碳排放的控制。无锡根据实际情况,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无锡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在无锡三产中的比重,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机构的合理优化。

5.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加强对于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对企业节能降耗进行监管和指导。政府应研究制定企业节能降耗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如在政策方面制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企业节能的优惠财税政策,研究制定对购买、使用高效率节能产品定额补贴的政策,节能技术产品研发的优惠政策等,在制度方面,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对接的能源监管机制,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品能耗定限考核制度、能源利用分析报告制度等,既要加大对于企业节能指导和监管的力度,强节能监督检查,加大惩戒力度,强化节能管理,同时也要做好自身的服务职责,保证国家节能法规的贯彻执行落到实处。以重点用能单位作为试点,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贯彻执行“开源节流并重,节能优先”的能源方针,从而为节能政策的推广打下基础。

五、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无锡市经济发展转型、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煤炭等碳排放量较大的能源消耗量过多,同时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将会阻碍无锡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无锡市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充分做好指导者的作用,加强对于无锡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促进能耗的降低。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091029531)]

参考文献:

1.刘薇.北京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0(9)

2.叶祖达.低碳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研究[J].低碳城市建设,2010(8)

3.黎广明,何国伟,刘灵辉.广州建立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0(8)

4.谢传胜,徐欣,侯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5.梁朝辉.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7)

6.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8)

7.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4)

8.BP.BP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6[Z].London:BP,2006

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10.江苏省统计局,江苏能源消耗变动因素的实证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29_402501557.htm

11.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及利用效率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70913_402432944.htm

12.陈耀兴.无锡调整产业结构的进展、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化研究,2007(11)

13.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8)

14.何建坤,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6)

15.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节能降碳技术范文第5篇

在能源越来越紧张、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想获得稳定长足的进步,节能势必成为众多重点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对此,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两个约束性目标,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世纪中期起,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原油、天然气和煤炭。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不加节制,那么,地球上这三种能源能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了。

1985年,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化锂制冷机组在江苏双良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央空调领域的崛起。20多年来,双良人坚持以“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使命,注重研发,不断创新,从节电、节气到节水,中央空调产品经过一次次更新换代,技术保持在国际领先行列,在节能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据江苏省科技厅的一项鉴定报告,双良一台设计寿命为25年的200万大卡溴冷机组,用电量为离心式、活塞式、螺杆式电制冷机组的2%~5%,蒸汽耗量比国家标准下降9%,冷却水耗量比国外先进机组低8%,该机组在使用寿命内,节约能量为2.854×1.06,即每天节约标准煤1.268吨。

另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而国内化工行业的五太高耗能产业中,合成氨耗能约占总量的40%,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约高引,2%。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额布的《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中,已将合成氨列为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因此,进一步加快合成氨装置的节能改造,已成为众多大化肥生产企业节能降耗的必经之路。

为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要求,双良专门为重点耗能行业开发出一系列节能降耗的先进产品,并能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设计和开发了HRH、HRC余热利用技术,满足各个行业节能降耗方面的需要。

余热是在一定生产工艺条件下,系统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合成氨及尿素合成过程都是放热反应,都会生产大量的废(余)热,目前行业内已采用余热锅炉、热交换器热回收等方式利用了部分高温废热源,而部分低温热源由于品位较低没有有效利用。

在合成氨和尿素生产过程中,氨分离、半水煤气降温、碳丙液冷却等工艺都需要大量低温冷水,大部分企业都采用冰机(氨压缩制冷机)满足制冷需求,制冷消耗了大量的电能,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而如果不采用冰机提供制冷,生产效率低,尤其在夏季会严重影响产能,同样也造成生产能耗高,生产成本高。

而HRC节能技术可以利用低品位的热能,通过机组制取5℃以上的低温冷水。将HRC技术在合成氨和尿素生产工艺中使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过程的大量度热,另一方面则可以提供生产工艺需要的l冷水,减少冰机电耗,提高产量,从而实现企业节能降耗的目标。

节能降碳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1、污水来源

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客观环境在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要与时俱进,科学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不断翻新,不断前进。例如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建立管网把污水收集起来,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一系列物理、生化、化学处理进行沉淀、分解、消毒等无害化处理,达到规定的标准然后排入江河。单纯从保持城市清洁、把废物处理掉的角度评价是合理的,而且长期以来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我国许多城市在引进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少污水处理厂,也确实改善了城市环境,为当代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在中国的机遇

对比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污水处理技术大发展的条件和历史经验,我国具有发展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四大条件,其中前两条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机遇,后两条是国际上可共享的条件。

(1)我国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和脆弱的环境承载力为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迫切的需求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2)30余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达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水平,具备了支撑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济实力。

(3)世界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渐现短缺,资源价格逐渐抬升,使人们日益体会到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4)1990年代以来,在生物、信息、材料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引入能源、医药、食品等领域,使这些领域产生了巨大的进步。而这些高新技术几乎还没有在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开花结果。

这四项条件加上科技人员的努力将促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发展,以适应我国水污染控制的需求。在发展方向上,污水处理技术将从目前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技术和优化运行与节能降耗技术向污水处理的资源化技术发展。污水处理的资源化技术不仅是污水回用所需要的高品质再生水处理技术,还将发展污水中碳、氮、磷等资源的回收技术。污水处理的资源化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而且可以增加污水处理的附加值,改变污水处理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例与现状,适应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各种污水处理设施长期运行的要求。在技术来源上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将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和信息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上述污水处理资源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初露端倪,如能加大投入,长期坚持研究,破解技术难点,必然可以形成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以下试举几例,予以分析。

3、污水资源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污水资源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碳源的回收利用。由于现行的污水处理中对有机碳采用了氧化成二氧化碳的技术路线,所以去除碳源污染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从节能降耗、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出发,这种传统的处理模式需要向新型的污水资源化模式转变。污水中碳源的资源化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将碳源转化成能源,另一个方向是将碳源转化成有机材料。由于污水中的碳源浓度相对较低,直接利用污水中的碳源有一定的难度。有研究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包括:溶解氧和停留时间等)使活性污泥积累PHAs,从而获取富含有机碳的微生物细胞,进而制取有机材料或生物柴油。但直接从污水培养的细胞中有机碳含量较低,目前这些技术还只是处于实验室研究的水平。利用污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获取能源和碳源的技术更为成熟。

将剩余污泥中的碳源转化成甲烷气体作为能源,已经是成熟的技术,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目前,我国一部分日处理污水能力在10万m3以上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已经建立了污泥厌氧消化获取甲烷的设施,部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厌氧消化装置运行良好,实现了污泥减量,并回收了能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污泥厌氧消化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厌氧消化系统装备的质量,优化厌氧反应器的运行条件,形成适合我国污泥特点的成熟的污泥厌氧消化的系列技术。我国污水处理的特点是除了大型污水处理厂外,还有一大批日处理能力在1万m3以下的小型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建设在区县和乡镇,那里的技术力量薄弱,产生的污泥量较少,不宜照搬大型污水处理厂独立进行污泥厌氧消化的模式。可能的污泥处理途径是在一定距离的区域内建立集中污泥处理装置,将分散在小厂中的污泥集中进行厌氧消化处理。这种污泥集中式处理的模式首先面临的是污泥的运输问题。由于污泥运输增加了污泥处理的成本,因此采用污泥集中处理模式的前提是在各厂先将污泥脱水,然后运到一定距离以外的污泥处理厂进行处理。这种模式要求研发高含固率的污泥厌氧消化技术,需要研究含水率低的污泥进行厌氧消化时厌氧反应器中的传质机理、反应速率和微生物种群,从而研发出高含固率污泥厌氧消化的新型反应器以及加速反应的生物及化学药剂。

4、污水处理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污水处理厂需要节能和降耗两类技术。节能主要是节约电能,在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鼓风曝气和污泥脱水消耗了约90%的用电量,因此这三大环节是研发节能技术的重点。污水处理厂的降耗是指降低药耗,主要是设法减少用于化学除磷的除磷剂、用于反硝化补充碳源的药剂和用于污泥脱水的絮凝剂。对于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主要的节能潜力在于运行条件的优化和精确控制。污水处理厂在设计时为了保证高峰负荷下处理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在反应时间和设备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冗余。如果处理厂经常处于这种冗余的状态下运行,就会造成电能和药剂的过度消耗。我国污水处理厂运行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污水处理厂相比,在监控技术、运行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这方面尚需开展大量的研发工作。首先,针对占污水处理厂能耗50%以上的鼓风曝气系统需要研发高效的、具有良好调节功能的鼓风机,为实施精确曝气奠定基础。先进的研究工作是将水量水质的监测仪表设置到污水处理厂上游的管线中,为提升泵的编组方案和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提供预警数据。在降低药耗方面对于反硝化投加碳源需要研发基于硝酸盐浓度监测参数的反馈加药控制系统,对于化学除磷可以研发基于来水磷酸盐负荷的前馈―出水磷酸盐浓度反馈的加药控制系统。运用这些加药控制系统实现适量加药,避免药剂的浪费。污泥脱水的加药控制还有待深入研究,首先需要确定与污泥含水率相应的监测参数,其次是建立检测参数与药剂投加量的剂量效应模型,从而建立控制系统。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关键技术需要深入研究。“十一五”期间,在“水专项”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已经对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技术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并在处理能力为10万m3/d的污水处理厂成功地建立精确曝气、化学除磷和反硝化碳源投加控制系统的示范工程。通过“十二五”期间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将在确保处理出水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实现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的目标。

节能降碳技术范文第7篇

专家认为,该方案所确立的体系是国内首个省级的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具有较高的先进性、系统性、关联性和可实施性,将对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准化促北京节能降耗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以年均1.75%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7.7%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仅为0.32吨标准煤,在全国省级地区最低。北京市节能降耗“成绩单”的背后,是200余项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的推动和约束。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洪介绍,北京市现行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已经达到207项,其中能耗限额标准就有27项。

节能低碳标准如何促进节能减排?举例来讲,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电、照明等产品都粘贴有能效标识,标注了产品的能效等级,有的是1级、有的是2级或者3级,为消费者准确传递了产品的能源利用性能水平,这个能效标识就是依据能效标准来实现的。又比如,主管部门对于像水泥、钢铁、氧化铝这种高耗能和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通过设定能耗限定值、新建准入值和先进值,为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项目、引导技术进步和能效对比提供了技术依据。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了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办公设备、工业设备等六大类共65项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标准,取得了显著的节能环境效益。

为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我国早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法规的要求和规定通常比较原则,带有政策性,有效期较长,在实施时需要具体化、定量化、规范化才可以操作,这就需要标准作为技术支撑。由于当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急需标准先行,产品遵循,谁掌握标准制订权,谁就掌握市场主动权。同时标准化与专利也有很大不同,通常情况下,专利影响只有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影响却是一个地方产业或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国家也越来越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对于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标和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指标先进、符合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主要高耗能行业实现能耗限额标准全覆盖,80%以上的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2年,经北京市政府同意,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启动了北京市百项节能标准建设专项。近年来,根据《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北京市积极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现行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已达207项,相对于2011年82项增加了152.44%,在全国率先构建省级的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张国洪透露,在已标准中,不仅涵盖了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标准,还包括了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与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标准,同时还有监督监测、碳交易等保障制度创新方面的标准,其中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的标准数达到127项,占已标准的61.4%。

这些标准已经在助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2012年6月14日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使北京新建、改扩建居住建筑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指标在全国率先从节能65%提高到节能75%,并且通过强制使用太阳能和强制使用外遮阳等节能措施,使首都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水平达到同气候条件的发达国家先进水平。2014年11月5日的《城镇污水处理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是全国首个关于污水处理能源消耗限额的标准。按此标准执行,北京市清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在采用精细化节能降耗系统后,每吨水耗电量减少了0.016度,全年总用电量就减少了138万度,折合标准煤为558吨,节约电费108万元。

北京市百项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启动后,北京市实现了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领域的多个子领域标准数量的零突破,带动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迅速发展。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制定的37项工业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标准,大多数没有国家标准及国内同类标准,填补了北京市乃至国内在相关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温室气体管理子领域由标准空白增长为2项现行有效标准,预计未来三年内,该领域标准将增加至60项,为精细化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标准化储备。同时,北京市首次制定了27项能耗限额类标准,占总数的13%。这些限额标准中不仅规定了现有企业能耗限额限定值,还明确了新建企业能耗限额准入值,提出了企业能耗限额先进值,其中限定值和准入值是当前必须要遵照执行的规定,随着技术进步,先进值未来将逐步转换成准入值或限定值。

领跑循环经济标准化创制

“十二五”以来,首都能耗水平不断降低,2014年三产比重已经达到77.9%,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淘汰高耗能产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需要更严格的标准引领来实现。

为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质监局等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将把百项节能标准制修订工程形成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固化下来,同时将进一步规范、优化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张国洪介绍,这个实施方案从正式启动编制到今天,已历时近半年,其间先后召开15次部门、专家、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座谈会,书面征求20多个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区县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几易其稿,形成了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起草小组全面调研了国内外节能环保标准化发展现状、趋势,系统分析了北京市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重点,构建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征集了94项拟制修订标准需求,形成了拟制修订标准清单;分析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领域207项现行、142项在研、94项拟制修订标准,明确了现行、在研和拟制修订标准在体系框架中的分布。

《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几年标准化工作的五大任务。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构建相互协同、互为支撑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二是支撑标准创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创制的对接机制,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增强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三是加强标准评价,建立地方标准后评价机制。四是强化标准运用,组织开展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试点,建立能效和碳排放“领跑者”制度,为北京市相关行业的准入标准提供支撑。五是狠抓标准落实,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建筑和交通节能相关标准,将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纳入节能监察计划,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对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

《实施方案》中,专门列出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这个框架中涵盖了94项拟制修订的标准,分布在能源节约、碳排放管控、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其中备受关注的碳排放监控占比最大,未来将制修订40项标准。

“这批标准不仅涵盖了建筑、交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还包括了清洁生产、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与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方面,同时还有支撑监督监测、碳交易等创新制度实施的标准,实现了多个领域零的突破,填补了北京市乃至国内在相关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在全国省级范围内也属首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明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说,众多标准里,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能效领跑者评价导则应该是国内首次提出,这些标准若能顺利完成并实施,将在全国范围内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对进一步完善国家及其他地区的节能低碳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带动节能低碳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节能降碳技术范文第8篇

二氧化碳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和碳处理的循环技术。①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CCS是把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进行压缩、运输,注入到一个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减少碳排放的一个过程。CCS被认为是未来主要的碳减排技术。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浓度限制在450ppm,在所有减排技术中仅CCS就需贡献20%。有关研究表明,CCS技术在理论上可以将火电厂产生的90%以上的二氧化碳捕捉起来。随着CCS技术的发展,如果未来能够突破高成本的瓶颈,其在中国将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②碳处理的循环技术碳处理的循环技术是指利用电还原CO2技术,其目标是将CO2从工业废料直接变成甲酸盐或甲酸。碳处理循环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用生物化学法把CO2转化为藻类生物燃料,用于生产无机化工产品、制作冷冻剂、吞吐和驱替采油和食品加工相关技术等等

2开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EMC)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能源服务公司和客户以一种契约的形式来约定节能目标,并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及全新的服务机制为客户实施一整套节能服务。火电厂的节能减排任务重大,而且节能减排成本昂贵,单单依靠本企业的能力很难完全实现,因此可以开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一是可以帮助火电企业优化发电机组有效降低能耗,而且节能效率高,回收期短。二是火电企业不仅可以克服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时所遇到的障碍,而且能源服务公司为火电企业的节能项目承担了全部或部分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经济风险。三是能源服务公司为火电企业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和融资,在火电企业取得部分或者全部节能效益之后,再偿还能源服务公司的融资资金,从而降低了生产和节能成本,减轻了电力企业实施节能项目的融资压力。四是节能效率有保证。火电企业无须太过担心节能减排任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主营业务的发展上。

3冷热电联产,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冷热电联产(CCHP)是将发电及制冷、制热过程一体化的总能系统。CCHP是目前火力发电厂降低CO2排放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不同品质的能量进行梯级利用,高品位热能用来发电,发电所产生的低品位热能被用来制冷或是供热。达到了以发电为核心的最佳能源利用效果,CCHP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减少了CO2、等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冷热电联产更适合于300WM以下机组。

4煤电联营,降低成本

煤炭价格的增长,导致很多火电企业亏损严重。电力企业可以投资建设大型煤矿,煤炭企业也可以投资建设坑口电厂,实现煤电联营。煤电联营不仅可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煤电企业的整体效益,而且还可以稳定和平衡煤价波动,在保证本企业收益的同时,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实现火电企业的低碳发展。

5加强低碳发展理念的认识

电力行业面临全新的运行模式。在低碳环境下,低碳理念的渗透与各类低碳要素的引入将使电力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低碳特性与全新的运行模式,并广泛地影响电力系统的投资、规划、调度与运行等环节。因此,电力行业必须从技术层面和管理理念等方面作好应对这种转变的准备,分析低碳机制引入对电力行业各个环节的影响与挑战,提前做好部署与规划,以便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6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规定的发达缔约国通过提供技术和资金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项目合作,发达缔约国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排量”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所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实现低碳发展。CDM是一种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合作机制,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火力发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CDM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通过开发CDM项目,既可以帮助发达国家降低碳减排成本并完成碳减排任务,而且还可以为我国火力发电企业带来碳减排资金和低碳技术,从而减少火电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火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7国家政策激励和约束

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特殊发展模式以及特殊的能源结构,使得火电厂的低碳经济发展受到自身资金、技术和建设能力的限制。因此,对火电厂发展低碳经济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鼓励,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支持,以及财税、收费上的优惠。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碳基金的方式从而为火电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有力的条件。

8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成碳减排目标

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碳汇交易机制,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火电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9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