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信息安全行动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信产业网讯 7月2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15(第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尚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等出会开幕式。
苗圩在大会开幕式致辞时表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互联网大国,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加快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稳步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苗圩强调,新时期新形势下,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互联网行业管理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的建设目标,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扎实推进互联网持续健康的发展,实现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两个IT的融合和倍增发展。
苗圩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加快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二是认真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行业管理,促进互联网良性有序发展;四是高度重视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尚冰在开幕式上指出,我国互联网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平台,以及培育新动能、繁荣新经济、引领新常态的关键要素,呈现出4个方面的突出特点:高速宽带网络加速建设,网络提速降费持续推进;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创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互联网+”融合态势加快,新动能作用日益凸显;“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尚冰强调,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跨界融合和深度应用,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我国互联网正处于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全行业需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出发,从产业融合变革以及全球互联网竞合变化等方面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开拓网络经济的新常态。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创新资金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排挤下,资金供给不足导致中小企业长期“营养不良”,因此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刻不容缓。随着“长尾理论”在互联网经济中运用,P2P、众筹等融资模式在美国兴起,使金融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更加市场化。目前,我国国务院也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凭借互联网便捷、高效、覆盖面广等优势,为中小企融资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互联网+”为国内中小企业带来的融资机遇
(一)政策机遇
我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当重视,从“十三五”规划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实现双赢,国家提供了许多政策扶持,在关注和规范网络金融市场的同时,吸引更多中小企业进入网络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借助网络金融的融资支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网络金融则围绕中小企业,实现行业创新发展。
(二)市场机遇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虽受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总体依然保持平稳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经济在这阶段飞速发展。据统计显示,从2009年开始,网络金融交易成交额的平均增速达到了80%。随着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截至2016年12月月底,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已达到2448家,行业全年成交量达到了20638.72亿元,比2015年全年成交量(9823亿元)增长了110%。这些数据都表明了网贷行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互联网融资的市场在不断扩大,也必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驻其中,中小企业更应把握好这个绝佳的机遇,充分利用网贷资源,寻找适合自身的融资模式,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模式
(一)商业银行网络化
在网络借贷的冲击下,商业银行也走上了网络化的道路,在各地建立众多网点,利用资金跨期和空间转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推进普惠借贷的实现。由于网络化的商业银行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和聘请人员的开支,这些节约的费用可以间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其次,传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原本是利用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为客户提供投资和融资信息的搜寻匹配服务,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搜寻、存储和加工的效率。因此,商业银行网络化能进一步简化审贷程序,一方面银行可以扩大处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规模,另一方面也能缩短中小企业融资的等待时间,降低机会成本。再者,商业银行还可通过网络征信数据更准确地了解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这也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然而,这种模式依然是由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出于银行的谨慎性,仍然会有部分中小企业得不到放贷。
(二)电商小贷
电商小贷主要以阿里巴巴为代表,利用自身的网络销售平台和雄厚的资金力量,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据统计,我国电商小贷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累计超过4000亿元。除此之外,电商企业还积极与各大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完善信用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增强其贷款的可靠性,为中小企业融资扩展了渠道。电商主要针对中小微的供应商进行贷款,由于电商企业直接与这些供应商接触,所以电商与其他任何机构或平台相比,更了解这些供应商的信用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能够更好地判断企业风险。而电商又有较稳定的现金流用以贷款,且贷款流程简单,成本低,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也能源源不断地给电商带来收益,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小额的贷款也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电商的贷款风险,保障了融资安全。但是电商贷款的发展还不完善,所有贷款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都是风险较大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贷款企业数量众多,很难对其信用进行仔细评估和评级,而且电商小贷的贷款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解决大额贷款的问题。
(三)P2P网贷
P2P网贷是指利用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互联网工具,实现投资者与贷款者之间的资金流通。借贷双方通过P2P网贷平台进行借贷交易,中小企业可以在平台上迅速融资,而且还款时间和借款金额有很大的自主性,大大缓解了融资难、融资时间长的问题。从金融业来说,P2P借贷的程序简单灵活,交易费用低,成本收益原则驱动金融行业发展P2P网贷交易。从互联网行业来说,P2P以互联网为基础,收集各种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然而P2P网贷这几年在国内呈疯狂式发展,网贷平台不断增多,但也出现了平台卷款逃跑、自融自用等不良现象,P2P在发展中的劣势也显现了出来。一是信用问题,P2P平台仍处于发展阶段,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无法对所有借款者进行准确评价,在贷款过程中很可能将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而且一些P2P平台本身也存在信用风险,融得的资金被用于投资高风险项目。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借款人和P2P平台都会美化自身以获取资金,网络的虚拟性又降低了信息的真实性,由此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国家监管体制的不完善。虽然国家对互联网P2P行业出台了一些监管政策,但实施时间短,并且存在时滞效应,其监管效果未知,不法分子仍有空可钻,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众筹
众筹是是指企业或个人为某个项目或创意向广大网友发起筹资的方式,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消除了两者之间的许多障碍。对中小企业来说,众筹几乎无门槛,金额无限制,方式灵活,融资成本低、效率高。其中股权众筹更受欢迎,中小企业既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又没有过高的债务压力,有更加充足的资金和时间去发展企业,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负担。但是这种方式的融资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尤其是要在规定时间内兑现承诺,如债权众筹和回报众筹。再者,众筹平台上的投资者多以短期利益为主要考量,资金较为分散,中小企业可以快速筹集到项目发展的初期资金,但后续发展的资金来源却得不到保障。并且众筹对天数的规定可能导致资金的需求与供给时间不匹配,中小企业要为这种不确定性承担众筹失败的风险。而对众筹平台而言,线下跟踪与监督尚不到位,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也较大。
三、“互联网+”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后,互联网金融行业尤其是网贷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透明化,但是法规出台时间较短,其实施结果还有待验证,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如对除网贷外的其他形式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不够具体完整。监管虽然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但是借款限制的增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福祸难料,而且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网贷平台仅仅是一个资金流通中介,对网贷平台借贷金额的严格限制也降低了其中介功能的发挥,这或许并非是好结果。因此,监管体制该如何完善,还需要不断反复地试验与改正。
(二)提高征信系统的服务能力
仅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征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提高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质量;另一方面防止网贷平台自融资用现象的发生,使互联网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1.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应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扩大系统覆盖面,在公共征信机构强制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与社会化征信机构自愿的信息共享相结合,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各征信平台之间的互动,健全行业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行业内黑名单通报制度,正确引导网络借贷资金流向信用良好、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
2.创新征信服务技术应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信用评分体系,通过现代数据分析,筛选和匹配数据,识别潜在风险,对各项网贷信息进行风险评分,并对评分划分风险等级,控制每个等级的贷款金额和利率。对有发展潜力但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提出监管协议,要求其定期报告经营状况,进行动态评分。如此,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有利于网贷平台吸收更多资金,同时使中小企业不同风险级别的融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佚名.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破小微企业融资之困[J].国际融资,2016(01).
[2]徐骏,嵇红亮.“互联网+”时代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新途径[J].时代金融,2016(23).
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规划国家将实施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国家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工程、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万众创新大数据工程、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等十项大数据工程。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大数据建设的新篇章。
一、从信息视角认识世界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是我们这个世界赖以运行的血液、食物和生命力。尽管信息的原始形式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但是真正对信息进行理性认识,却还是上个世纪中叶左右的事。信息是什么?1948年,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在《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从而第一次把信息提到了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的地位,勾画出了一幅“物质―能量―信息”的世界三要素的新图景。哈佛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A.欧廷格(Oettinger)说:“没有物质,任何东西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
人们一般很少去思考信息与讯息、消息、知识、数据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一次洞察信息本质、也是第一次赋予“信息”一词精确定义的是克劳德・香农(Shannon)。1949年,香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经典地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给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这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认识信息,从此奠定了一门新的学科――信息论。香农认为,剥除了语义内容,“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出人意料,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性定义并加以引用。香农还引入了测量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bit),如今已经跻身为量纳的一员,成为今天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词汇。信息与概率密不可分。1比特,从根本上说,就是代表一次掷硬币猜正反面时的不确定程度。令人颇感兴趣的是,香农当时能够想到的最大信息仓库是美国国会图书馆。
从此以后,信息论犹如一股洪流,在心理学、遗传学、量子力学、经济学、语言学等一个又一个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科学的面貌。万物源自比特。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所有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在世界观方面,应该具有“信息”视角,让信息成为我们世界观的核心之一,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信息行业,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和工作岗位,归根结底都是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加工和传播消费。
二、树立三种新的数据思维
西方有一句话:“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应该用数据说话。”《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这将建立起全社会的数据思维和数据文化。正解大数据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其本质就是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因为数据就是事实。大数据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具有洞见性地提出三种数据思维:整体思维、多样思维和相关思维,已经成为共识。但我认为,新闻出版行业更应该具备如下三种思维:
一是价值思维。我们要明明白白地认识到:数据是一种资产,数据是财富。大数据思维的核心是价值思维。这里所说的数据,不仅包括管理数据、交易数据和社交数据,也包括用户数据。传统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用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笔重要财富。2014年2月20日,Facebook宣布用160亿美元收购WhatsApp,在整个收购的价值组成中,对WhatsApp逾5亿用户的估值约为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相当于每名用户约4美元(约合人民币25元)。
二是应用思维。有人说,谁拥有了大数据,谁就拥有了未来,就占领了制高点、取得了主动权。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不在于拥有。大数据真正重要的不是数据本身,如何利用数据驱动单位内部的业务流程和产品研发才是重中之重,这意味着要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这正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数据比流程更重要,这一点对于新闻出版行业尤其关键,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定量思维、数据决策严重匮乏,选题策划、印数决策等更多地依赖于经验。亚马逊与传统书店对决的胜出,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其电子商务架构于大数据平台之上,通过全维度记录、存储与描述数据,深入进行数据关联与数据挖掘,并基于数据进行预测与推荐。而传统发行行业面临的痛点在于,产品与服务无法数据化。
三是共享思维。出版单位内部的数据孤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出版社不同编辑室之间连作者信息都不能共享。出版传媒集团不同企业之间的孤岛效应更加明显,新闻出版行业层面更是缺乏大数据平台。大数据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全行业协同,最终实现数据共享。共享是指“使用而非拥有”,非公非私,既可以公有私用,也可以私有公用。必须要认识到,本部门、本企业、本集团、本行业内部数据如果不流动起来,不与外部数据融合,就会成为死数据。越共享,效率越高。当然共享并不意味着免费,关键在于利益机制设计。
三、大数据在解决新闻出版业痼疾方面大有可为
长期以来,新闻出版行业形成了几大痼疾,严重影响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库存暴涨,产能过剩,供需严重不匹配,已经成为产业不能承受之重,风险极大,行业亟需绿色发展。出版业和全国经济一样,面临巨大的去库存问题。2004到2014年10年时间,全国总库存(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系统)数量增长近25亿册,金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创纪录的1010亿元,而2014年全国纯销售仅为778亿元,早已形成倒挂之势,剔除中小学教材,实际库销比已经逼近2。二是发行市场诸侯割据,条块分割,缺乏全国性的发行中盘,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远远没有形成,导致我国的出版传媒集团难以做大主业。三是出版发行生态链畸形,寄销制导致无条件退货,账期长,回款难,诚信缺失,真正意义上的出版社图书单品种核算难以实现,编辑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难以建立,整个行业仍是粗放式管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行业大数据平台和信用信息平台,从产业链上中下游进行精确管理,数据驱动选题策划、印刷决策,分析用户行为,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重塑出版生产、销售和管理模式。
四、新闻出版行业有哪些大数据
人人都在谈大数据,到底新闻出版行业拥有哪些大数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类方法很多。我认为,从业务来分,新闻出版大数据可分为七类:一是机构数据。主要包括新闻出版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社、报社、期刊社、音像电子社、印刷厂、发行集团、书店等企业和机构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网址、规模、业务范围、收入、利润等数据。二是人员数据。主要包括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编辑、记者、发行、技术、作者、专家等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数据,如姓名、性别、地区、行业、专长、职务、职称、主要作品、发表文章、教育经历、职业经历等数据。三是产品数据。包括图书数据、报纸数据、期刊数据、音像制品数据和网络出版物数据。既包括作者等元数据,也包括选题数据、发稿数据、印刷数据、版权数据等。四是政务数据。指政府在综合办公、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过程产生的数据,包括人事信息、财务数据、政策法规、统计信息、规划计划、标准信息等。五是商务数据。指新闻出版企业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包括合同、供货、采购、发货、退货、结算、版权交易等数据。包括用户人口属性数据、用户关系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像评论、转发、分享、下载、点赞、收藏数据,粉丝数、认证信息、学习时段、阅读工具、阅读方式、阅读时间段、阅读时长、阅读偏好、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范围等用户行为数据正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出版所必须关注的。七是内容数据,包括信息和知识。一般将知识归纳为四种类型: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中文百科知识体系把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活动领域分为24个类别,形成了中文百科分类目录。这是我们新闻出版行业所特有的数据宝藏,也是知识服务的基础。
五、了解一点大数据技术
要想不被IT企业神乎其神的大数据软件和技术所忽悠,有必要对大数据技术略知一二。大数据关键技术一般包括大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存储及管理技术、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大数据展现及应用技术等。
网络爬虫、ETL(Extract-Transform-Load)和数据众包属于大数据采集技术。我们所熟知的高德地图则综合采用情报搜集平台LSE、API轨迹分析、卫星影像自动识别、UGC反馈以及浮动车等多种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关键技术则包括Hadoop的三大核心技术,即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分布式系统架构(MapReduce)和分布式数据库(NoSQL)。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关联挖掘分析、神经网络、话题检测与追踪、情感倾向分析、序列分析、机器学习、个性化推荐、文本智能处理技术、图像识别、模式识别、语音识别等。个性化推荐又可以分别基于协同过滤、关联规则、社交圈、用户画像、内容来进行推荐。文本智能处理技术包括文本分类、相似性检测、自动摘要、主题词标引、信息抽取、文本聚类、中文分词。大数据展现及应用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可视化技术,传统的数据展示是单调、乏味的,多以饼图、柱图和线图等形式展示,远远满足不了多角度、多层次及交互性的要求,那么大数据数据可视化技术则可以提供标签云、聚类图、流图、热图、散点图等更具表现力、更具交互性的数据可视化实现方案,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数据的形式表示,使人们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看到数据及其结构关系,发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数据,从而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最后,还要提一下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关系。大数据和云计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大数据必须云计算来处理,云计算的本质就是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应当成为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标配。
六、亟需建立新闻出版大数据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建设新闻出版大数据的基础与关键,也是真正实现新闻出版大数据潜在价值的必要条件。2014年,工信部和国标委成立了“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负责制定和完善我国大数据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新闻出版大数据过程中,多源采集的数据存在格式混乱、对接困难等问题,必然会降低数据挖掘、分析的效率,影响其价值的实现。因此,必须开展新闻出版大数据标准顶层设计,从基础、技术、产品、安全、管理、应用等多个角度梳理新闻出版大数据标准需求,建立健全新闻出版大数据标准体系,重点突破一批涉及大数据的基础性、方法性、应用性标准的研制,指导新闻出版大数据的采集、共享、交换、加工、应用和服务,为新闻出版大数据发展夯实基础。在研究国家大数据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出版数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未来出版大数据发展的趋势,新闻出版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可以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产品和平台标准、安全标准、应用和服务标准等五大类。其中,基础标准包括总则、术语、技术参考模型、元数据等标准。技术标准包括数据治理、数据质量等标准。产品和平台类标准主要包括智能工具、可视化工具、大数据平台、测试规范等标准。数据安全标准主要包括通用要求、隐私保护等标准。应用和服务标准包括开放数据集、数据服务平台、领域应用数据等标准。
七、建立新闻出版行业大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和平台至关重要
正如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所说,数据之于数据社会,就如同水之于城市或者血液之于身体一样。要真正盘活新闻出版大数据资源,让散落在各处的新闻出版数据真正流动起来,建立新闻出版政府主管部门、新闻出版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大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和平台就显得格外必要。一是政府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倡导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汇聚和优化配置社会资源,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二是开辟多种数据采集渠道。综合行政收集、自愿提供、有偿购买、协议交换、网络抓取、传感收集等方式建立新闻出版大数据采集机制。尤其要加强对新闻出版企业信息化规划与行业大数据采集需求的融合指导,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加强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数据的采集。三是创造多种数据共享模式。鼓励各级新闻出版主管机构率先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的集中与开放,与社会联动;鼓励新闻出版企业通过商业行为创新数据共享机制,探索既确保多方数据所有权又实现数据整合应用的商业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闻出版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的建立。四是解决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只有对涉及隐私保护和商业秘密的数据进行合理化处理,才能最大化发挥数据共享交换各方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新闻出版大数据的有序共享。
八、加快建设行业大数据重大工程,构建新闻出版大数据体系
新闻出版大数据体系应该包括基础设施、数据、技术、平台、应用、标准、安全、机构、机制等方面。重大工程对构建大数据体系起着核心作用。“十三五”期间,应该从政府监管、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启动若干重大工程。在政府监管层面,启动新闻出版及扫黄打非大数据监管工程,建设新闻出版信息资源数据库,提升政府决策支撑、风险防范、市场监管、重大事件预警能力。在公共服务层面,启动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全国出版可供书目数据库,形成基于国家标准的支撑出版、发行、采购、编目、决策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在产业发展层面,启动新闻出版大数据应用工程,包括国家知识服务大数据应用工程、国家出版发行大数据应用工程、ISLI标准大数据应用工程等。
对于新闻出版人来说,大数据完全不同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后者都是技术,而懂技术、关心技术的总是少数,而数据、信息、知识则不同,它们是内容,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我们应该具有信息视角、数据思维,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上,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做好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创新闻出版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因为我们都是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采集信息为生的人”。
九、数字化转型仍然是大数据的基础
应用大数据首先要拥有大数据。可是,大数据在哪儿呢?目前,出版传媒企业自己拥有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采集能力的很少,大多没有用户多方位属性和行为数据,难以对用户行为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深入分析。而拥有用户大数据的社交网站、电商、互联网公司也不会把大数据给出版企业使用。即使是出版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也散落在网站、ERP、协同编辑系统等不同的系统平台,没有统一整合。因此,出版企业大数据建设顶层设计要统筹大数据与小数据、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首先,要全面进行ERP建设,加强对选题、生产、营销、发行、服务、财务、管理等全过程的管理信息化,完整收集过程中的内部数据,这是大数据的基础之基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次,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研发的新闻内容选题与评价系统、图书选题及发行分析系统、出版信息采集与策划服务系统、全文相似性分析系统、内容动态重组系统、管理系统、出版机构运营服务与支撑系统、多形态广告系统、在线学习平台、数字资源标准管理与解析服务系统、复合出版数据传递系统、全国出版内容交换系统等众多系统和平台,全方位支持新闻出版企业的创意、生产、营销和经营管理活动,让新闻出版企业充分拥抱大数据和互联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应用在所有新闻出版企业,否则大数据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十、不能神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