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灾害防范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武鸣县;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南宁市武鸣县位于我国广西省中南部,全县主要以山地为主,其东部、南部和北部均以山体围绕,平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20.9%,丘陵谷地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3.5%。近年来,南宁市武鸣县频繁发生规模大小不一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造成的房屋损失、农田耕地损失以及公路毁坏等经济损失达到了上百万,地质灾害隐患更是时时威胁着武鸣县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减少、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部分。
为了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我国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形式依旧十分严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急需进一步解决和克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多具有隐蔽性、复杂性,难以准确的预警和预报。南宁市武鸣县的地形主要以丘陵谷地为主,其占地面积达到了全县总面积的63.5%。复杂的地质构造往往会将地质灾害隐患隐藏在地下深部,当一段时间不发生地质灾害的时候,深埋于地表之下的地质灾害隐患还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随之改变,因此,对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应加强调查,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尽量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此外,突发地质灾害多会伴随地震、暴雨,甚至山洪等灾害,但是此类灾害的形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监测体系均不是十分完善,尚不能对其进行准确预测,从而严重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行。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体系仍需改善。在一个大部分面积均为丘陵谷地的地方,许多居民的房子均是依山而建,又由于公路建设或其他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原始的地质环境,而且随着武鸣县的不断发展,这种改变会越来越大。虽然现有的危险性评估体系有效防治和减少了一些由工程项目的引发的新增突发性地质灾害,但是对于大范围的斜坡建屋、公路建设等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鉴于这些地方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极易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因此,对于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评估工作亟待加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3)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防范意识仍有待提高。目前,许多群众仍然缺乏地质灾害的防范和避险意识,对于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手段以及紧急避险方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均比较欠缺,直接造成了他们在建房时往往选择依山建房、斜坡建屋的情况,留下了较大的地质灾害突发隐患。此外,对于已经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虽然建立相应的群测群防体系,监测力度有待加强,尤其是需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充分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避险措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4)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以及应急避险体制仍需完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城乡建设的不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市级以下的基层单位,但是广西省整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均不够完善,导致地质灾害的相关防治措施不能及时有效的落实到位,以及在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大型地质灾害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应急救治措施,错失地质灾害临发和始发的最佳避险时机。因此,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将其落实到县级、乡镇以及农村等基础单位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
二、地质灾害应对措施
南宁市武鸣县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根据历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情况来看,武鸣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以及不稳定斜坡等。针对以上频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和武鸣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各种频发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
(1)滑坡:滑坡一般易发生在岩层结构疏松的斜坡处。根据滑坡产生的条件以及滑坡产生的特点,可以通过在滑坡区表面种植植被、减缓滑坡角度、降低滑坡高度等方式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采取修筑防护墙和钢筋混凝土固定桩,以及修补裂缝等方式对边坡不稳定的岩体进行加固。
(2)泥石流:泥石流主要是由于强降雨、洪水等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带有大量泥沙和碎石的特殊洪流,经常发生在山区以及地形险峻的地区。对于泥石流易发地带可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修建防护墙、挡墙等建筑物;建立完善的泥石流排泄系统;在山体表面种植植被、避免滥砍乱伐;科学修建铁路公路,合理开采矿山等,废杂不乱弃置。
(3)崩塌:崩塌一般发生在较陡的山体处,其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毁坏力强。通过分析发生崩塌的诱发因素,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设置排水通道,在易发生崩塌的山坡处修建拦截和支撑防护措施,减缓陡坡和降低颇高等。此外,居民和其他工程项目人员应有意识的尽量远离崩塌易发地带,将崩塌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2、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的防治力度。
为了有效的降低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的排查力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进行监测,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发生频率和规律,并建立一套的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治方案,以便在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体系。
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体系是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部分,建立县、镇、村监测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有专门的监测员,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及时有效的对地质灾害做出预测,并为有关部门提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相关依据。此外,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等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进行全天候监测,快速、准确的了解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有利于科学合理的采取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加强地质灾害科普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关于地质灾害的广泛宣传以及科普教育工作,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有关单位应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等手段的宣传,对广大群众普及地质灾害的相关常识。经常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演练,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掌握一定的自救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率。
三、总结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国民生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南宁市武鸣县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多发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武鸣县的人为开发也越来越多,使得武鸣县本就脆弱的地质环境更加恶化,加剧了该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国家有关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针对武鸣县的地质灾害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地质灾害本身的复杂型和隐蔽性,以及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的一些欠缺,使得武鸣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仍不是十分健全,还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强,做到充分保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郑吉云,谌岚,徐文杰.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实践分析[J]. 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3(5): 423.
[2] 柯刚. 对地质灾害成因及工程防治对策的探讨[J]. 大科技. 2012(24): 335-336.
[关键词]山体滑坡 成因分析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2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必然导致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从而诱发种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有必要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寻找相应对策,减少灾情。
一、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
山体滑坡是高大山体中的岩块或土块在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影响下整体下滑的一种地质灾害。下图中,当环境Ⅰ变成环境Ⅱ时,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概括起来,滑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诱发原因:
(一)地形原因。
在山地丘陵地区,高大山体的岩块或土块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有某些因素的影响,即可能沿着其滑动面下滑,形成山体滑坡。山体越高大,坡度越陡,滑坡的概率就越大。
(二)地质条件。
地质稳定,岩石坚硬,滑坡发生概率就小。地质条件越复杂,岩层就越破碎,多断层发育,只要有其他诱因的影响,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三)气候条件。
在降水量大而且降水集中的山区,由于雨水的浸润,土层松软,岩层间摩擦力减小,在其他方面诱因和滑坡体的重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相反,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岩体或土体相对比较稳定,山体滑坡概率就大大减小。
(四)植被破坏。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的根系更具有固岩固土的作用,所以在森林茂密、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山体滑坡发生较少。森林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岩体或土体得不到保护,在其他因素的诱发下,极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五)工程建设。
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易造成滑坡体的松动,破坏滑坡体原有的相对稳定。在工程建设时或之后,如对滑坡体的固坡措施不到位或不够科学,一旦有强降水或其他诱因的诱发,山体滑坡极易发生。
(六)地震的诱发。
在地震带及其周边地区,由于地震多发,易造成山上的岩体松动,土体疏松,使滑坡体长期处在极不稳定状态,在其他诱因的诱发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二、山体滑坡的应对措施
(一)防御措施。
1.加强山体滑坡危险的评估。加强区域内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和评估,划出可能发生灾害的等级,摸清各可能灾害点诱发山体滑坡的种种原因,并针对可能诱发灾害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灾害防御措施。
2.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滑坡灾害灾前防御措施到位,将大大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但不同地区诱发山体滑坡的原因不同,采取的防御措施也不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山体、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为此,在工程建设规划时,要尽量避开山体滑坡多发的地带;在工程建设中或建成后必须做好边坡的护坡工作,如在岩体或土体上方开挖排水沟,减少滑坡的诱因,用工程措施加固边坡,在泥质边坡上种树种草等。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山体滑坡的多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大大减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减灾措施。
1.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并按预案切实做好各自的工作,有备无患,做到灾前能预防,灾中能应急,灾后好重建,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监测和预报。在雨季,政府部门可通过短信方式向公众进行预报或预警。同时,加强对山体滑坡高危区的监测,专人负责,及早发现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汇报,以便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有利于避灾和减灾。
3.加强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很多时候,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由公民的防范意识薄弱造成。防灾意识强则有利于公民防灾避灾,可以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相反,则有可能出现大灾有大难,小灾也有大难,损失惨重。所以很有必要加强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
我市属暴雨(雪)、干旱、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较频繁发生的地区,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等也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是预防和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对和谐辽源建设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有效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气象部门要加强综合气象监测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监测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重要交通干线、农村、森林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工作。气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分灾种的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和业务流程,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是加强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气象、国土资源、水利、环保、卫生、林业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逐步提高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和环境污染等衍生灾害的预报水平。
(三)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配合全省,抓紧组织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干旱、暴雨(雪)、冰雹、寒潮、大风、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体育场馆和重点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电视、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结合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依照《吉林省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区、乡镇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各气象灾害敏感部门、单位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针对不同灾种的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边远山区及灾害易发区的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相关部门要给以支持和合作。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应急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体育场馆、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负责接收、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乡镇政府要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监测和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各级政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气象志愿者队伍应对气象灾害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能力,此项工作要按照省气象局的具体要求抓紧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对机制。各县区、乡镇有关部门要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和避免灾害损失。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要扎实推进农业灾害保险工作,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旅游景区、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和堤防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加强监管。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供电、通信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定期实施避雷装置检测。针对气象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加强排查,消除隐患,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测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气象防灾减灾建设项目列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尽快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切实加大财政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和现场气象保障、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县区、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分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根据市、县水文地质、气象部门分析预测,**年我县洪旱的总趋势是:既有洪水又有干旱,雨量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到7月前半月内,极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局部地区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可能发生风雹灾害。7月下旬开始有20—30天伏旱天气。为切实做好防汛防雹、地质灾害防治和抗御伏旱、预防森林火灾等各项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切实抓好防汛抗旱等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防汛、防雹、地质灾害防治和抗旱工作是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防汛、防雹、地质灾害防治和抗旱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正确认识今年的防汛、防雹、地质灾害防治和抗旱工作形势和巨大工作压力,站在讲政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立足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坚定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把防汛、防雹、地质灾害防治和抗旱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充实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抢险救灾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积极研究应对措施,确保各项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对因领导不力、工作疏忽或处置失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狠抓落实,切实做好防汛准备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做好当前防汛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完善工作预案,逐级落实防汛责任,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防汛保安措施,确保工程运行正常,抢险物资准备充足,抢险队伍落实到位。要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防汛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做好汛前水雨情测报设施、防洪工程设施、通讯预警设施、蓄滞洪区的安全避险设施等工程的严格检查和安全维护,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防汛工作及时到位。要抓好水情预报、洪水调度和汛期查险抢险三个主要环节,做到领导、队伍、方案和物资“四落实”,提高抗洪抢险能力。要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清理和充实物资储备,确保质量完好、数量充足和应急所需。要加强各类应急训练,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置,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统筹部署,切实做好人工消雹工作
针对我县雹灾较为严重的实际,气象部门要备足人雨弹、火箭弹,做好作业预案,安排好作业点的布局,加强作业调度,严格遵守消雹作业空域申请制度、持证上岗作业制度,进入并保持临战状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开展人工消雹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雹灾危害。
四、未雨绸缪,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暴雨洪灾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要抓好地质灾害汛前检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工作,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要登记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同时编制和落实好防灾预案,对极易发生的灾害点必须逐级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及监测人,做好监测预报工作。认真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上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辖区内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形势,克服麻痹思想,作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要建立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制定落实防灾预案,确保险情出现后尽快应急处理,全力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防患未然,切实做好抗旱工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抗旱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及早研究部署今年抗旱工作,采取以早制旱、科技制旱等多种措施,主动防灾避灾,争取主动。全县各中小型水库务必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蓄水、保水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做好抗旱准备。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清淤、渠系配套和电灌站等机电设备维护工作,确保抗旱应急所需。要高度重视高坡易旱地区可能出现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加紧**年度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人畜饮水和社会稳定。农业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发具体的抗旱指导性意见,指导各地抓好农业生产,努力夺取丰收。
我省已进入汛期,从历年汛期安全生产情况看,易发矿井透水、溃浆、危化品被大水冲走、浸泡污染等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6月1曰,省政府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对全面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目前,各类企业(单位)正处于生产和建设旺季,不稳定因素增多,安全风险加大。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要求,吸取历年我省汛期灾害事故教训,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省汛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要落实责任,高度重视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吸取以往事故教训,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高度重视汛期强降水、洪水;泥石流、雷电。高湿等自然灾害可能对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牢固树立“安全第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扎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土作。要进一步加强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耍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认真研究部署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汛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防汛救灾措施,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倒位。要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切实将防范、应对由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别要抓好基层企业和作业现场汛期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确保汛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2.要突出重点,继续深化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整治
2.1加强对存在水患、山洪等灾害威胁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井监控,落实地面防洪、井下探放水等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要落实防滑坡、防垮塌和防泥石流措施,总出入口、"排水系统和工作场地要有防洪预案。对矿山电器设施、爆破器材库房、储油设施的防雷电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野外作业的石油天然气钻井、修井作业单位,要做好防范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和雷击工作;油气管道运营单位要随时掌握管道站场、阀室、管线和设备胸安全运行情况。
2.2危险化学品、化工、医药和烟花爆竹企业,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高温、高湿、多雨、洪水、雷电、大风等天气状况,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工作,在暴雨、洪水来临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有毒和遇水自燃化学品采取多重防水措施;要对危险化学品库房进行防雨、防漏检查;对罐区和储罐围堰、易积水的生产区域、生产设备设施、储存库房采取防洪围挡措施,并准备排水设备,检查动力设施。
2.3建筑施工企业要对周围存在受洪水、山体滑坡、垮塌和泥石流等威胁的工地、企业生产厂房、物资存放场地、宿营地等,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加强巡视检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作业和居住、使用。尤其要全面掌握深基坑、管沟(槽)和地下作业的排水、放坡和支护情况,塔吊、物料提升机、落地式脚手架等垂直运输、支撑设施的基础稳固和拉结及防风装置情况,遇雷雨、大风天气要停止塔吊等室外高空作业。
2.4煤矿和隧道施工企业要加强对矿井(隧道)水害预测预报工作,查明矿井(隧道)或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周边采空区的情况,对于发现的新情况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要接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拥、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落实好“彻、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坚持先探后拥,探放水时,要撤出受水害威胁区域的所有人员,监视放水全过程,遇有突水预兆时,要立即撤出所有人员。
其他各行业领域也要根据汛期的安全生产特点,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落实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3.要加强值班值守,确保安全生产信息渠道畅通
按照县政府6月30日召开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会议有关要求,我局于7月1日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交通运输系统地质灾害防治排查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公路。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对列养的县乡公路进行了全面排查,共发现地质灾害点206处,其中重大隐患点31个,主要是山体滑坡、高危边坡、泥石流等安全隐患。目前,已对所有的地质灾害点设立了警示标志,落实了监测人,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在建工程项目。按照项目长负责制的原则,安排各项目长对正在施工的西白公路、郭青公路、农村公路(略白公路)及乐高公路4个建设项目进行了地质灾害排查,共发现安全隐患16个,主要是施工现场及易滑坡段缺少警示牌、机械设备及原材料堆放不规范、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等问题。针对以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已责成各项目长督促施工企业落实了整改措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我县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汛期的强降雨极易导致农村公路发生塌方、滑坡或路基水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常出行带来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将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清当前的防灾形势,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问题;对策措施;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加大了力度,并且我国最近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努力全国人民都是看得见的,但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有些问题是治理地址灾害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尽快发现这些问题并且要将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总之,面对地质灾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将地质灾害的治理作为我国的重要研究课题,相信地质灾害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会完全消失并且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会降到最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进展缓慢。
除了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意识薄弱等问题外,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问题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经费是由国家先通过中央的预算以及地方政府的预算相加并报给国务院,由国务院进行处理,下发文件以及经费到各个地方然后再由各个地方政府下发到县区乡区的,总的来说,我国的经费的发放由于经过的地方太多,所以正真落到实处并用于老百姓的资金并不多,更不要说用到地质灾害防范上了,所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防范的经常发生经费不够问题。没有资金,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就无法进行,关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也就自然无法完成,所以对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需要得到我国的支持的,希望我国政府能够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多些重视,多给些经费,让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尽快解决,让关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发展的更快更好。
(2)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交通工具和防治技术等无法满足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对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拥有一个好的科学技术才是做好地质灾害工作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都以发展是治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的研究成果才能尽快的完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交通工具的配置工作,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交通工具以及灾害的防治技术都无法满足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需要,所以,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对地质灾害交通工具以及灾害的防治技术多多加强,多多研究,让我国的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不要因为此而无法展开。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还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机构的数量比较少,机构内的人员配备不齐,地质灾害的技术力量薄弱这些都使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无法正常完成,我们国家应该多建些地质灾害治理机构,让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措施
地质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不可抗力的,是不可测的,但是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防范我们还是有许多要做的,比如,在灾难发生前,是否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有所察觉,对于灾难的发生我们是否可以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在灾害发生时,我们对于灾害的应对措施是否了解,怎样才能安全的逃生,如何在灾难发生时保护自己;又如,在灾难发生后,我们的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医疗队伍是否具备,医疗器械是否齐全,我们对于居民的安置工作是否完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完成的,所以,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不是没有办法应对,我们有许多的办法可以防范并且解决灾害的发生。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让地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小。那么,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应措施有哪些呢,下面,我来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结语
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对于我国治理地质灾害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将这些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的研究质量以及效率才会有所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才会得到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研究工作方法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甚至是有许多致命的问题还未解决,而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发展还是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但是总的来说,与前几年相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发展的还是很迅速的,并且其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的,很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国家、地质灾害治理研究人员以及我国的居民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发展的会越来越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丽丽.浅谈地质灾害的防治及监理[J].硅谷,2009(10).
【论文关键词】 风险评估
1. 公司目标
风险评估的前提是设立目标.设定目标是公司管理过程的重要组织部分,而非内部控制的要素,但它却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建立起目标体系,就能把各种力量、各类资源统一协调,按照目标的要求发挥作用,促使寿险公司切实的凝结为一个整体。只有先确立目标,公司才能针对目标确定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管理风险。目标设定是寿险公司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制定相关风险对策的基础。
2. 风险识别与评估
公司面临的风险是指发生对公司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并可以通过一系列防范措施予以规避和减小的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识别需要比较客观的进行,而且为了避免忽略相关的风险事件,识别风险的过程最好与评估风险的过程区分开来。
相对于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来说,风险因素既存在于公司内部,也产生于公司外部。对于寿险公司,有可能引起风险发生的内部因素是:
(1)管理层对实现公司目标的理念意识和紧迫感。
(2)员工的胜任能力,以及完成工作的恰当性和完整性。
(3)公司资产的规模、流动性或业务总量。
(4)公司的财务状况。
(5)信息系统电算化的程度。
(6)公司经营活动的地理分布。
(7)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
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公司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有可能引起风险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1)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如新的法律和法规可能要求经营政策和策略的改变。
(2)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对有关融资、资本支出和扩张的决策产生影响。
(3)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发展会影响研发的性质和时机,或带来采购的变化。
(4)行业竞争及市场变化: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会改变公司营销、产品开发、业务流程和客户服务等活动。
(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经营或信息系统的改变以及强调对或有损失制定应急计划的需要。
识别公司层面和操作层面风险后,公司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必须保证风险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知识和业务能力,并已经对公司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风险评估才可以顺利进行。总体来说,风险评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定量方法评估,二是定性方法评估。
风险评估是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把握寿险公司风险的内控基本要素,是识别及分析那些可能影响企业达到企业目标或事件的手段,是决定如何构建有效内控体系的基础。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风险评估意识、方法、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由于管理层长期以来不重视风险管理和高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寿险公司的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如委托理财审查等方式,而未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客观的科学方法。这导致了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
3. 风险处理
在评估了风险的重要性和发生概率之后,管理层需要考虑如何管理风险。这涉及基于对风险假设的判断,以及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的合理分析。降低重大的或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措施包括管理层每日做出的无数决策,从确定其他供货源或扩大产品线到获取更具相关性的经营报告或改进培训计划等。合理恰当的措施会实实在在消除风险或抵销其影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做出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转移。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成本效益的考虑。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普遍存在对风险管理的模糊认识、困惑甚至误解,进而出现风险管理导向错误的现象。因此,一是要要强化经营风险既有损失的可能,也有盈利的可能的认识,注重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二是建立广泛适应的风险决策标准;三是针对各种风险确定风险应对措施的程序和方法。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进行合理分析,充分考虑现有程序对于控制已识别风险是否合适,以及完善流程以应对不断变化中的风险等。
4. 风险监控
制定了风险处理计划后,并非一劳永逸,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风险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风险监控就是要跟踪识别的风险,识别剩余风险和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风险计划的实施,并评估消减风险的效果。风险监控是与控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要使公司的风险监控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在控制活动的各个环节确立不同的控制方式:预防性监控、检查性监控、纠正性监控、指导性监控。除了以上一般的风险监控形式外,还有针对某个环节不足或者缺陷而采取的补偿性监控,为加强计算机管理而实施的计算机监控等等。这些风险监控形式,合理保证了公司风险监控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公司管理风险。
要解决好风险识别、评估、处理与监控之间的关系,离不开公司内部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要使风险监控在整个风险评估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必须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对影响已识别风险或事件因素进行定期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