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早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婴幼儿早期教养

一、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的现状和问题

终身教育从0岁开始,0~3岁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共计有7000万,其中城市占1090万。其中又有约80%的婴幼儿散居在家庭里。现阶段家庭早期教养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1.专门教养机构和幼托机构缺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不断升温,家长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养,对托儿班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他们更愿意把婴幼儿送入专门的教养机构,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养压力,而且也能保证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指导。而现实是托幼机构设置严重不足,有些中小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正规的托儿班,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2.家庭教养中普遍重智商,轻情商

在目前的家庭教养中,家长多重视婴幼儿生理发育、保健和智力开发,忽视婴幼儿心理健康保护以及情绪、感情、社会性发展和人格的早期培养。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婴幼儿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知识和技能,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这占85%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应该从小培养。事实上很多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许多家长急于追求婴儿向小大人的方向发展,把一个人一生中应当学会的东西都提前学会,带来一系列超前教育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3.家庭隔代教养带来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年轻的父母们需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事业,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家长参与对婴儿的带养并承担一部分家务,既是家庭的需要也对社会发展有利。然而,隔代教养也带来了。通常,祖辈一些问题。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带养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容易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通常采取简单的直接满足的方式,而容易忽视引导孩子通过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获得满足。年龄差异、时代差异和代际地位的差异,也使家庭中不同代别的人,在教养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孩子教育问题

上有矛盾,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问题的成因

1.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局限于3~6岁幼儿教育阶段。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在大部分地区尚未纳入现行的学前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妇联、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街道居民委员会,好像谁都可以管,又谁也管不好。导致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目前,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婴幼儿进入正规的学前托幼机构。

2.现实原因

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年轻的父母没有条件自己带养孩子,而能让家长放心托付婴幼儿的专门的教养机构和托幼机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请保姆带孩子,保姆的薪酬、健康状况和个人素质等,都是婴幼儿父母顾虑的因素。于是,在城市家庭中,多由祖辈承担起照顾婴幼儿的重任。

3.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对早期教养的认识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忽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认为婴幼儿幼而无知,对他们进行教育如同“对牛弹琴”徒劳无益。因此,只重视婴幼儿的吃穿、健康等生活上的问题,忽略了早期教育。二是传统观念认为早期教养应该在幼儿园、托儿所这样的集体教养机构内进行。面对众多家长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托幼园所在容量上与育儿的能力上都无法适应需要,另一方面家庭中良好的教养资源又被闲置。三是社会和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有些幼教机构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婴幼儿实施超前教育。

三、对解决城市婴幼儿家庭教养问题的思考

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全民族的未来,应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切实抓好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尽快制定0~6岁学前教育法规,推动托幼一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该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依法保障每个婴幼儿接受早期教养的基本权利。应深化教养体制改革,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机制,形成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将学前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岁向下延伸到0岁,对婴幼儿教养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2.探索建立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与婴幼儿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

探索建立一种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与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人力资源。并开展适合社区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早教服务模式,如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教育学院或综合活动中心开展早期教养指导活动和服务,建立“育儿教室”,成立祖辈家长委员会等,为市民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3.树立科学的早教观念,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在婴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抚育者,也是保健者、研究者和反思者。要让婴幼儿在自由中孕育创造,在尊重中培育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

一是重视婴幼儿情感的早期培养。对于婴幼儿的早期需要,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尊重和满足,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作为父母,首先要懂得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社会在温馨、关爱的家庭环境中,这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更温顺、更自信。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婴幼儿的心理发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通过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研究,得出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的智能发育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几种试验的对比和分析,帮助婴幼儿在智能发育上能够有良好的促进。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育;心理发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16-01

目前,对于婴幼儿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发育的层面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婴幼儿的心理发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从单一的身体发育面向综合性的身心成长,对婴幼儿教育来说,可谓是一次全面性的突破。近几年,对于婴幼儿的身心成长在社会医学和教育领域方面有着新的发展,在这一情况之下,早期教育这一理念应运而生,伴随着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能力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挖掘幼儿自身的潜能,促进他们身心的不断发展,为他们的将来创建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都是早期教育最为关注的。至于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的心理具体有着怎样的影响,研究人员就通过多项试验逐步的揭开了这层面纱。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对某大型医院的健康孕妇随机进行调查,共收入14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各分为70人为一组,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2 研究方法:

(1)制定出符合的教育方案,以相关文献作为参考。依据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规律设计胎教及不同年龄段的训练方案。训练工具为音乐、玩具等物体,通过多种运动进行幼儿在视觉、听觉、感触等方面的研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

(2)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系统管理,为实验组的孕妇进行5个月的胎教指导。在幼儿出生后的1、2、3、4、6、9和月时进行保健查看,接受体格及心理的调查和评估。实验组的婴儿通过特别的训练,儿童家长配合进行儿童在家的后期训练。

(3)研究人员所用的统计方法为SAS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

通过对两组婴儿的心理发育指标的比较得出,实验组的婴幼儿在运动、感知、语言动作和社交方面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的婴幼儿对比,是有明显超前的。研究通过对两组幼儿的血红蛋白值进行比较,得出两组的幼儿的血红蛋白平均值在8月时均低于正常的范围,而到12月时,都能够达到正常范围。通过比照,两组的幼儿血红蛋白对比值在统计学上并无差异。但在进行12月末的指标对比中,发现在喊叫爸爸妈妈和爬行方面的项目上,实验组的婴幼儿完成通过人数要多于对照组的婴幼儿儿童,其中的差异非常显著。在这两组中,实验组的婴儿明显比对照组的婴儿在各方面强许多,他们经过早期的培训和教育,大多孩子都能在生活中表现得积极乐观,容易与同伴一同进行活动,在面对陌生事物时,也并没有抵触的现象。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必定充满自信,能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事物,得到更好地发展。

研究人员还通过对两组的运动能力进行比较,发现在爬行项目中,对照组的通过时间是晚于实验组的,而实验组的这些婴儿也是因为在家中惯养而受到其中的影响。爬行对于婴幼儿来说非常重要,是一种早期的锻炼过程,能够促使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平衡发展。对照组的儿童过多因为较早的坐上学步车,缺少了大量的爬行锻炼,这就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困难,注意力会不集中。

3.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心理发育影响的探讨

在许多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中,得出婴儿在出生至两岁时的这一阶段,大脑的发育是最为迅速的。胎儿在5至六个月内,就已经建立了听觉、视觉和触觉的系统,并能够对外界做出相应的反应,进一步讲,这时的婴幼儿已经具备了接受教育的能力。研究发现,婴幼儿在出生之日起就有着常人超乎想象的潜能,而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而生命在早期阶段,它的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很大的塑造形成一定的改变,这一时期的生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可塑性非常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大脑的发育是最重要的,而其发展条件就是丰富的外界刺激。通过外界刺激,大脑在微观结构和整体性能上都会得到不同的改变。婴儿也就是经过不断地运动和感知,才使大脑受到刺激,相应的接受区域也就有了良好的生长,心理和智力也就有了进一步的促进。

在研究中,研究组为实验组的胎儿在语言、音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刺激,使这些幼儿在出生之前就具备了良好的素质遗传。研究组运用各种玩具对儿童进行行为上的训练,把数月来,在儿童视觉、感官、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对比,形成了明显差异。显而易见,实验组的儿童在语言运用、行动、好奇心和心理承受等方面都比对照组的儿童优秀。在实验组的训练中,儿童多于家长能够进行有益的各项活动,充分的刺激了他们的大脑发育,使这些孩子很早就有了良好的发展,儿童的潜能也能够通过这些有益活动得到挖掘。而反观实验组的婴幼儿们,在进行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对幼儿的爬行训练并不重视,有的家长非常惯养孩子,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要么成天紧抱在怀里,要么就被“束缚”在学步车中,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忽略了爬行的训练,外界的影响对幼儿无法产生过多的刺激,丧失爬行机会的幼儿们在发育中也就欠缺了许多有益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段娅莉,张程华,朱晓平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00-302

[2] 潘昊,早期教育对儿童气质和适应行为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236-237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心理行为发育;影响;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2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下一代的培育就不能放松,甚至应该从婴幼儿抓起。婴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对于婴幼儿的成长的关注是我们每一位儿童保健工作者的责任,对于婴幼儿的成长和发育,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条件,能够使婴幼儿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早期潜能开发,对于婴幼儿来说,在发育关键时期受到的影响会对人生的发展奠定下基础,婴幼儿时期也是成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1]。但是婴幼儿时期因为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也会被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使得自身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将婴幼儿接收的不利影响清除,得到及时的干预与纠正。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于婴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本文将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于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儿童保健科的进行保健的婴幼儿300例,将这些婴幼儿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双亲的文化程度、成长环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即P>0.05。

1.2 研究方法 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婴幼儿都进行常规的儿童保健,实验组在进行常规保健的基础上进行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的宣教,同时参加一年早教课程训练。在1年后对两组婴幼儿分别进行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的测量,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并且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轶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两组间比较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以P

2 结果

2.1 两组婴幼儿智力发育指数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对于婴幼儿的心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家长必须重视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婴幼儿时期的智力发育速度是最快的,在婴幼儿时期如果能够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婴幼儿时期的教导也能够为婴幼儿的良好习惯和性格奠定基础。通常来说,早期教育开始的时间从一出生,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婴幼儿进行教育的着重点不一样。周岁之后的婴幼儿要进行动作连贯性训练和感官功能的感知动作思维的训练和个性上的培养[3]、语言上的培养、玩伴方面的培养等,父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对于孩子智力、身体素质、精神、人格的多方面发展都有好处,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对于父母与养育者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进行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整个人生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大脑的发育与外界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在我院儿童保健科进行的早期教育是参考婴幼儿的身体状况,针对性的制订了一些潜能开发的课件,进行多种形式的刺激,对于婴幼儿的潜能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挖掘。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受到的不仅仅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婴幼儿的智力发展。有数据表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进行早期发育指导,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婴幼儿的智能发育,并且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与此同时,对于婴幼儿进行一些亲子互动型的益智游戏,对于婴幼儿的发育情况家长能够进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有很多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对于心理行为发育的意义非同一般,使得幼儿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未来发展需要人才,这就需要教育的力量,而我国的新希望就是这些婴幼儿,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从婴幼儿抓起,那么对于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于心理行为发育的积极影响就不容忽视,对于我国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和人格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于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我国婴幼儿的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智超.儿童保健婴幼儿早期教育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509-509.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婴幼儿智力发育;早期教育;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R7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60-02

前言:早期教育的对象范围是指0~6岁、尤其是0~3岁的小儿群体,其教育方式是对该小儿群体进行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伴有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方式,遵循该小儿群体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促使正常小儿的智能及智力发育,规避智商发育低下的可能的出现,对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现象进行预防。本文基于对婴幼儿智力发育中早期教育的重大影响效果,对特定的小儿群体进行了分组研究,并进行了定期的规律性的早期教育测试和教育干预训练,并将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群体所得结果进行整合,与未接受早期教育训练的婴幼儿组群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其智力发育不均衡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干扰原因。以此来论证早期教育训练对婴幼儿智力发育的有利影响和对智力低下详细的预防作用。

1.关于早期教育的界定

早期教育是指0~6岁,尤其是0~3岁小儿群体在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组织性的、有目的性的多方式多方面的教育活动,以此来促使小儿的智力的正常发育,对社会、心理、环境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进行有效的预防[1]。对可能会发展成为智力低下的高危小儿的智力发育进行提升,对智力低于正常的小儿的智力水平进行有效的促进和提升,对智力低下的现象进行预防和改善。

2.对早期教育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并讨论其重要性

环境因素和生物性的高危因素是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两大最主要的后天因素。早期教育初始于十九世纪,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二十世纪早期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诸多学者和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证明,早期教育对于环境因素和生物性高危因素所造成的智力低下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

人脑发育的最快时期是在0~3岁这一阶段。婴幼儿出生后的几年内,婴幼儿的大脑和智力发育是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其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要比任何的发育阶段都快[2]。因而在婴幼儿2岁以前的发育阶段,良好的早期教育或育儿刺激都能够极大的从生理以及生化方面影响着脑功能的形成、发展以及脑结构合理构建。

同时,在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处于未成熟脑的状态中,其可塑性是极强的也是一生中最强的时期。未成熟脑的脑结构和脑功能都能很强的适应环境并对通过大脑反映的事情进行有效的重组,环境影响作用非常大。在视觉极为丰富的环境中,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厚度和重量都发育的非常迅速。

另外,这一阶段是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六岁之前的阶段对于人心智的发育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丰富的视觉和听觉环境能够促发儿童的感知能力向更加健全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能够对婴幼儿的脑功能发展产生重要的促发作用,并快速的形成突触。

3.早期教育的方式论述

3.1针对新生儿的教育方式。在新生儿阶段进行早期教育,必须针对其最为主要的感知器官早期的附加的刺激、变更周围环境性的刺激。首先从听觉开始,进行话语、歌声、音乐的刺激,对于母亲的声音和母亲心跳的律动声音也极为重要。第二,在视觉上,要用能够移动的、色彩鲜明亮丽的物品让婴儿产生视觉的愉悦,通过亲属面部表情的展现给婴儿进行观看。最后,通过对其躯体的屈伸、抚摸等方式进行触觉的刺激活动,不断对婴儿的姿势进行变动。在此过程中也要掌握刺激活动的适度性,避免过度刺激对婴儿造成的伤害[3]。

3.2针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方式。早期教育有两个最为主要的内容,即各方面的刺激和与之玩耍。婴幼儿需要感知周边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多种颜色、不同的形状再到各种气味儿和多变的声音等等。用这种方式使婴儿从最初的不成熟的做出反应,逐步发展向主动的复杂的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方向。缺失了应有的对各类因素的刺激,就无法充分的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运动细胞。对于事物的感知、对于玩具的渴望以及适当的活动都是早期教育刺激的一部分,同时与婴儿进行眼神的声音的交流,能够提升婴儿的敏捷性和对外界声音的辨识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向婴儿传达一个声音、一个表情甚至一个气息,都能够促使婴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交往能力。因此通过早期教育以不同的方式创造良好的刺激环境非常重要。

结束语:当前社会不断的发展、前进,对于学生群体的教育要求也越发严格。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对课业的接受能力,诸多专家都在此基础上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其婴幼儿时期的智力发育情况上。社会和家庭的关注焦点也在向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面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上。在对小儿群体体质的发育状况加以重视外,更要将智能发育纳入其中。据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极强,胎儿大脑发育的最快速阶段是其出生到2岁期间,而此期间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也很易于渗入,其中丰富多样的、适宜婴幼儿发展的环境刺激是大脑发育最为重要的条件。通过早期教育活动的训练能够提高婴幼儿的智能发展水平,促成其智力水准的不断提升。及早的发挥该群体的智力潜能,最大的发挥其智力的飞跃性发展,及时的发现其大脑中存在的潜藏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式的训练活动,使得婴幼儿健康的、正常的成长,稳定其智能发育,预防智力低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促进智力发育预防智力低下重在早期教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32-34.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早教进社区;亲子教育;早教指导

一、早教理念保守,转变祖辈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年轻的父母在职场和生活上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抚育0~3岁婴幼儿的责任更多地落在祖辈身上。

二、了解家长困惑,务求对症下药

我们在0~3岁散居婴幼儿进社区的指导上,重视家长的教育需求,了解家长教育过程实践中的痛点和困难点,以此针对性地指导,务求指导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家长早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家庭背景下的婴幼儿早教行为顺利实施。

三、提升教师能力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感到家长希望了解自己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活动的迫切心情。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师精心设计亲子活动。我们把每次活动分为几个环节,并以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相结合、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活动,经过反复磨课,专家莅临指导,逐渐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不同年龄班孩子的活动方案,突出了顺序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并积累了相关的资料。这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成为家长和幼儿都十分喜欢的游戏。

四、以点带面实验,多维指导模式

考虑到婴幼儿散居的特点,从研究的现实性和方便性考虑,我们截取了一定的参照样本,通过特定范围的样本指导及其指导效果反应,以点带面,形成整体的婴幼儿进社区指导策略。为了确保策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在特定样本的实验基础上,还采取了随机性的策略,即随机选取社区,就其婴幼儿早教状况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施以指导,结合特定实验样本,最终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实验指导策略,以此推进一般意义上0~3岁散居婴幼儿进社区指导策略。

策略一:实践入户指导,信息引导入户

实践指导、入户指导是指通过了解每户家庭的特点,制定相应方案,个对个的深入家庭环境进行指导,定期定时地对方案实施状r进行小结,再提出新阶段方案的目标,为孩子建立档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

策略二: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相结合

针对散居婴幼儿进社区指导,我们坚持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显性指导更多的是教师基于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对家长的指导,此种指导模式,比较直接。例如,家长可以就婴幼儿早期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向我们提问,我们给出比较专业的回答,帮助家长答疑解惑,完成问题指导。而隐性指导,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环境性指导。一般来说,是指利用社区大环境来影响家长,从而促进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有效性开展。

通过社区宣传栏,向家长传递早教

我们强调显性指导和隐性指导相结合,其目的在于通过显性指导解决方法的问题,通过隐性指导解决观念和认识的问题,二者的结合,最终构成了特定环境影响下的婴幼儿早教过程开展,对婴幼儿早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策略三:幼儿交往与家长交流相渗透

社区孩子一起游戏,家长分享育儿经验

在进社区指导中,我们有效利用社区环境,为婴幼儿之间、婴幼儿家长之间创造交往条件,在肢体、语言的交流中形成教育的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家长早教指导的提升,促进婴幼儿早期教育成果的显现。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形式的,例如社区环境中的相互认识,玩耍,有效推进幼儿早期交往启蒙意识的建立。

利用微信平台,推广早教知识

家长交流,方式则要灵活得多,同社区之间家长群体面对面的交流,或跨越地域的家长群体交流,进社区指导的教师,为家长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通过微信群、讨论区、博客等形式,就婴幼儿的早教展开交流,互相汲取经验,促进婴幼儿教育从理念到方法的推陈出新。

五、巧用社区资源,推广早教指导

在推进婴幼儿早教指导上,社区中的很多资源都是可以利用的,这些资源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婴幼儿教育的开展,对婴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性影响。例如,幼儿园每半年进行一次散居婴幼儿开放日,在规定的时间,让婴幼儿进入园内,提前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让家长对婴幼儿即将迈入的幼儿园有所了解,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具体的婴幼儿早教中采取更富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红梅,骆萍,金锦秀,等.武汉市散居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需求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1(3).

[2]胡文芳.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初探[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早期教育 研究综述 政策发展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0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rly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MEI Linche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0-3 year-old early education is the emerging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ar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launch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y compar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d policy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earl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s the intersection of physiology and pre-school children; Second, the early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olicy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development ; Third, the government subsidies to support early education exhibits covering ages from the very young to the elderly gradually expanded situation; Fourth,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arly childhood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early education; review; policy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1 基本概念

广义的早期教育即从婴幼儿出生开始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于早期教育的涵盖范围,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意见并不统一,总体来说使用了0~3岁、0~5岁、0~6岁、0~8岁几种划分。就我国来说,多数学者与社会舆论都比较认同将早期教育定义为0~3岁婴幼儿教育的做法。因此可以把狭义的早期教育定义为主要针对0~3岁的婴幼儿,根据其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结合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全方位开发孩子的多方面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2 国外早期教育实践研究与政策发展

西方早期教育理论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主张教育应尽早开始。1818年,当时的德国著名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将其教育儿子的心得体会写成世界第一本早期教育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开创性地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一些理念,但在当时获得的认可不多,影响力并不大。

19世纪末,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0~3岁婴幼儿存在着学习活动以及受教育的可能性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根据自己的研究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2个阶段,即无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0~3岁)和有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3~6岁)。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她主张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诞生时。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赛格尔进行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楼实验,证明了婴幼儿能力发展存在客观规律,人为加速发展过程未必都能奏效,并设计出格赛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来衡量婴幼儿各项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期的心理学家华生进行了婴儿恐惧实验,证明了婴儿存在情绪习得。弗洛伊德首先对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对自己的三个子女的婴儿期研究入手,通过以客体永久性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创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哈特(S.Harter)对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布鲁姆1964年出版的《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5岁前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关键的阶段”这一观点。在此之后,美国于1965年开始实施“开端教育计划”,前苏联从六十年代开始将学前教育覆盖年龄向下延伸,主张从出生起就对婴儿展开有计划的早期教育。

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早期教育的机构提供早期教育服务,进一步推动了早期教育在上述国家的发展。美国在1995年出台“早期开端教育计划”将“开端教育计划”其扩展至3岁以下婴幼儿;英国在1998年启动“确保开端”等项目,针对四岁以下婴幼儿提供高质量的环境和儿童教养来促进早期学习。随着上述项目的不断推进,欧美国家的早期教育体系逐渐成熟。

总体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研究发展较早,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研究较为成熟。从早期教育政策来看,大致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完全不重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开始重视0~8岁早期教育并侧重发展3-8岁早期教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全面发展三大阶段。

3 我国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

3.1 幼托分离阶段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在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双职工家庭,这些家庭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保育工作出现人力不足,难于自己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城市中出现了针对0~3岁婴幼儿的托儿所与针对3~6岁幼儿的幼儿园等保教机构,为城市家庭服务。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颁发《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对幼儿园与托儿所进行了划分。这一时代的托儿所与幼儿园开设的指导思想有一定区别,托儿所更为侧重保育工作,主要关注婴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对于教育活动关注不多,由卫生部门分管。而幼儿园更为侧重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分管。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政策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1978年末,党的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早期教育发展也因此回到正轨。1980年,卫生部颁发《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一次明文确定了我国现行的托儿所制度。1981年,卫生部妇幼卫生局颁发《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明确了我国0~3岁早期教育的各阶段一般规律和目标。

3.2 幼托一体化背景下的托儿所萎缩与社会早教机构出现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开始重视0~3岁的婴幼儿教育问题,教育部门开始逐步统管包括托儿所在内的幼托机构,逐步展开了一系列“幼托一体化”实践,贯通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但实践中常常表现为幼儿园向0~3岁的拓展扩张和托儿所的萎缩。与此同时,幼儿园对托班教育的特点,托班教育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并不明确,托班教育幼儿园化倾向明显。同时社区对于早期教育提供的服务也极为有限。在这一大背景下,民办早教机构开始在我国出现,逐步填补0~3岁早期教育的市场空缺。

3.3 民办早期教育机构的问题凸显与政策跟进

200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建立并完善0~3 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并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 同时鼓励社会多渠道、 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自此我国民办早期教育机构开始迅速发展。2009年底,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应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标志着我国早期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有较大不同的是,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的早期教育机构目前以民办营利性早教机构为主,不受任何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规范与制约,课程体系、师资水平、办学条件良莠不齐,经营活动乱象丛生,早教机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200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早期教养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在国内首次明确早教机构的管理规定,一年后又将其重新修订为《上海市民办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民办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走在我国前列。2013年,南京市出台《南京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南京市早教机构由人口计生部门主管。同年稍晚,南通市出台《南通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设置基本条件(试行)》,由教育部门主管早教机构。

4 结论

4.1 早期教育研究领域是幼儿生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领域

文献回溯发现,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出现了幼儿生理学和学前教育学两大源头,证明了早期教育研究属于幼儿生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领域。可能的解释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与3岁以后的幼儿有较大不同,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处在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与保育保健活动结合更为密切,教育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幼儿的生理状态而非心理特点。因此,在早期教育领域,生理学与教育学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早期教育目前由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管理这一现状的合理性。

4.2 早期教育实践研究发展对政策发展有推动作用

研究发现,我国和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政策发展都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些阶段的出现,与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时间上来看,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发展要领先于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因此有理由相信,早期教育实践研究发展对政策发展有推动作用。

4.3 政府补贴扶持早期教育的覆盖年龄呈现出由高龄向低龄逐步扩展的态势

对比中外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政府补贴扶持早期教育的覆盖年龄呈现出由高龄向低龄逐步扩展的态势。一般的路径都是先普及6~7岁以后的小学教育,然后扶持3~6岁的学前教育,接着普及3~6岁的学前教育,然后扶持0~3岁的早期教育。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扶持0~3岁早期教育的阶段,而且开始出现一些开始普及早期教育的趋势,而我国正处在普及3~6岁学前教育的阶段并尚未完成,对于0~3岁早期教育还处在鼓励发展,逐步规范的阶段,政府投入的扶持目前还很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从这一点来看,有理由相信在3~6岁学前教育普及后,我国政府会启动扶持和普及0~3岁早期教育。

4.4 民办早教机构的发展对于推动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第7篇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了解南京市早期教育师资的现状。结果发现南京市早教师资学历总体合格、教师队伍年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0-3岁婴儿幼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早教指导;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资格认证类型多但专业化程度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科学,职后培训匮乏。最后,提出了改善当前早教师资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师资 现状 亲子园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国内各种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率先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与操作方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国家将“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这进一步推动了早教事业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早教师资的匮乏和不合格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11年底我国新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这是政策对实践问题的及时回应,进一步表明幼儿园在托幼一体化实践中需要合理解决亲子园的师资问题,各类早教机构也需要有合格的师资来保障其办学质量。因此,研究0-3岁早期教育的师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南京市区10所早教机构的早教教师为研究对象,所调查的10所早教机构中其中4所为附设在公立幼儿园内的亲子班,3所为全国连锁加盟早教机构,3所为私人自办早教中心。发放问卷86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4%。调查中还对10名教师和5名早教机构负责人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观察早教活动10次,并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见,早教教师以女性为主,74.39%的教师年龄分布在25岁以下,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学历总体合格,85.36%以上的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上。但教师专业背景多样,63.41%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只有36.59%的教师是教育专业(含学前教育)背景,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公立幼儿园附设的亲子班;私立早教机构中的大部分教师是美术、舞蹈、音乐、英语等专业,甚至还有化学、财会等其他专业。从教师从教时间来看,教龄五年以上的教师只占12.20%,大部分教师从教时间短。

(二)教师的专业资格

根据2008年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0-3岁婴幼儿教师资格的规定,基本要求“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教师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或育婴师资格证” 。但在被调查的早教老师中,只有31.25%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40.24%的教师持有育婴师资格证,公立亲子园的大部分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私立早教机构的教师大部分只具有机构内部培训的亲子教师结业证,或是参加个别课程培训后获得的蒙台梭利教师证或奥尔夫音乐教师证。

(三)教师的培训情况

1. 职前培训情况。

不同性质的早教机构,教师的职前培训情况也有所不同。表3显示:公立幼儿园中的亲子教师在上岗前大部分经过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部分教师在寒暑假时间被派到一些培训机构参加亲子教师培训或蒙氏、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相关课程的培训。

连锁加盟类早教机构的教师在上岗前都要被送到总部进行为期1-3个月的短期培训,培训方案由总部自定,自由度较大。培训内容集中为加盟园自己设计的课程内容,如蒙台梭利感官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福禄贝尔课程、感觉统合运动课程、思维训练、珠心算等等。培训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观摩实践为辅。结业评价相对简单,只要不缺席,参培教师人人都能获得结业证书。培训过程中除了重点了解加盟机构的课程实施方法和相关理念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课程推销的策略培训,使每一个早教老师都要具备向家长推销早教机构课程的能力。

私人自办早教中心的教师由本中心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从1周到1个月不等,培训方法主要是跟班实习,辅助教学。通常实习结束后让新教师试上课来评估其教学能力,同时考察其育儿知识的学习情况,如果合格就可以正式上课了。

2. 职后培训情况。

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虽然公立亲子园的教师有时会到其他亲子园观摩学习,或者由相关部门组织起来进行早教研讨活动,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有时一年都不举办一次。加盟早教机构每年会选派1-2名优秀教师去总部继续培训,但有时总部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早教行业教师流动率高,职后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职前培训到位。

(四)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图1 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得知,52%的教师感觉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缺乏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无法从容解答家长提出的婴幼儿身体养护、心理发展方面的困惑;28%的教师期望自己有较好的亲和力,能让婴儿尽快和自己亲近起来。在实地观察中,笔者发现约16%的教师在组织早教活动中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能及时地对婴儿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做出反应,并给与个别化的指导。

通过调查、访谈和对早教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目前南京市早教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0-3岁婴儿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早教指导;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资格认证类型多但专业化程度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科学,职后培训匮乏。

四、对策与建议

(一)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托幼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0-3岁婴幼儿教师紧缺的现象和双师型教师在亲子园中的独特优势,师范院校要尽快培养了解0-6岁婴幼儿教养特点并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科学组织教养活动的托幼双师型人才,解决当前0-3岁早期教育师资匮乏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满足家长与社会对优质早期教育服务的实践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采用3+2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有效利用现有师资培养资源的基础上,增设早期教育或亲子教育方向。让幼师生在系统学习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早期教育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0-3岁早期教育基础理论、早期教养与护理、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法、早期教育家庭指导等模块的课程。并鼓励早期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育婴师资格证书,争取持有“双证”上岗。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早教师资入职标准和培训标准

虽然很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意见中已经提出0-3岁婴幼儿教师应持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上岗,但早教机构的实际情况是同时拥有“双证”的教师寥寥无几,大部分教师无证上岗,或持有五花八门的所谓早教课程培训结业证,难以对0-3岁婴幼儿开展科学的教养活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其他地区的一些先进经验,如,我国香港地区就规定“所有欲从事婴幼儿和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要在教育学院和公开大学等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接受培训,并取得政府许可的资格证明,才能任教”。教育局要对婴幼儿教师入职的职业资格提出要求并予以监管。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早教市场培训标准杂乱,培训内容不系统、不科学等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统筹调度,不仅制定明确的培训细则,而且要联合各部门力量,出资成立0-3岁婴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点,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化培训。聘请婴儿病理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等组成培训讲师团,从婴儿心理、生理、家庭教育与指导等多方面开展业务培训与指导。鼓励和吸纳有0-3岁婴幼儿教育经验的社会人士从事社区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走进社区,服务家庭”,一定程度上缓减早教师资短缺问题。

(三)办学主体资源共享,加强早教师资职后培训

不管是公立的亲子园还是私立的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早教师资培训或组织早教研讨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主体资源共享,互相观摩研讨。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早教教师的职后培训。

(四)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早教师资队伍

有研究发现比较稳定的照看者,在照料中会经常与婴幼儿互动,更适合婴幼儿发展。当前早教师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早教机构的办学质量。而地位、工资和工作条件是教养机构招聘和留住教师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早教机构管理者应尽一切可能稳定教师队伍,包括以丰厚的薪金、保险福利吸引教师,组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让教师有机会外出交流学习等。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成立专门的早教管理中心,对质量较好的早教机构给予资金补贴,出台早期教育教师进修培训、评先晋升等相关文件,稳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C-c/2011/01/65)“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婴幼儿早期教育范文第8篇

当前,高等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了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养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大多数是由通识公共课、专业课及教育实习等构成,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又细分为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众多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设想和改革措施,特别具有典型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该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拥有言语听觉康复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龄前儿童概念获得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实验室、0~3岁早期儿童教养与潜能开发实验室、儿童游戏功能与玩具开发实验室、儿童综合艺术教育多媒体实验室等六个实验中心和38个实习基地。然而,作为众多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从生源、资金来源、受重视程度、师资配比、影响力等方面,与重点院校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作为服务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地方幼儿教师的生力军,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地深入解决。学前教育所需求的幼儿教师素养及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对于0~3岁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为多见。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缺乏、早教人才培养缺失的现状,在借鉴国外先进早教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相关课程,成了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

一 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早教课程的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课程目标是人才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内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素质构成,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所差异。与重点师范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在其他有关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的相关工作。

以四川省为例,地方二本高等师范院校共有六所。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成都师范学院。较有代表性的是成都师范学院。该校教育科学学院开设了早期教育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有特色的是“三块”。第一是基础模块,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第二是发展模块,强调培养专业的上岗技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第三是拓展模块,强调培养学生在未来五年的行业适应力和职场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了大量的婴儿教育课程,其中0~3岁婴儿的保育和教育成为了全国精品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该校力求达成0~6岁贯通、院园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除该校以外,川内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虽各有侧重,但也存在众多相同之处。以四川师范大学和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为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作为地方的二本院校,内江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程、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在专业课程中,又具体分为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和专业发展选修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由美术与手工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舞蹈创编、键盘器乐、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家庭教育咨询、学前卫生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游戏概论等16门课程组成。比较各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大致相同。然而,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早期教育方向,在课程中也鲜有涉及早教课程。

随着对学前教育的深入研究,以及市场对早教人才需求量的增大。作为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和完善课程建设,以设置早教方向或者增加早教课程的方式,进一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 早教课程设置的依据

在学科建设中,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任意而为的,必须要有其可遵循的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的设置,既有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的需求,同时也应考虑社会对早教人才素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以我们的服务对象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主要的设计依据。

1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世界学前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逐渐意识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开端。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索0~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规律,探索0~3岁与3~6岁两个学前年龄段保育教育的有效衔接,提高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水平,提高3岁前婴幼儿及家长接受指导率,成为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大环节。国外的研究成果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美国在 0~3 岁早期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很多,涉及早期教育对儿童今后成长的影响,早期教育方案、早教的内容与方法,婴幼儿游戏、早期教育方案、早期教育指导方案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见表1)。

大量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已经表明,0~3岁的幼儿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这一学科研究发展进程的实践需求。

2 社会对早教人才的需求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出生率的降低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们逐渐开始重视0~3岁婴儿的早期教育。然而,在国内作为新生事物的早教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理论指导,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早教机构的教师缺乏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能力。虽然早教教师基本来自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课程学习中涉及0~3岁婴幼儿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很难区分0~3岁和3~6岁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差距,即使大部分教师在上岗前会接受在职培训,但培训仍然体现了零散性和临时性的特点。早教机构教师培养婴幼儿素质的缺乏,成为了大量亲子园等早教机构运营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众多早教机构管理者对合格早教教师的需求以及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场现状,要求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必须培养大量的适用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 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

德国的学前教育学者福禄贝尔说过:“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候,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取决于他在这一阶段的生活方式”。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0~3岁的婴幼儿作为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早期教育中也应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早教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了解0~3岁婴幼儿的体格发展规律,了解各阶段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如何创设合理的早教环境,联合家庭、社区、幼儿园,做好婴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工作。

三 学前教育专业早教课程的设置和评价

早教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学前教育学科的逻辑顺序、社会的需求以及婴幼儿发展的特点。在高校,早教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

(一)早教课程的设置

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能满足专业学生对培育3~6岁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当下开办早期教育专业条件不成熟的地方高师院校而言,开设早教方向,进行早期教育课程的选修,是比较理想的改革方式。早教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和课外见习、教育实习这两大环节中。

1 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早教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早教教师的合格素质。因此,了解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其特点开设保育和教育的课程,如婴幼儿生理发展、婴儿心理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等,应该是早教教育专业方向选修的重点课程。此外针对地方特色,还可以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早教课程,如婴幼儿游戏活动课程。以四川省为例,川内各州市虽然语言上存在细微差异,但“大四川”语言基本在省内通行,因此,编撰富有四川特色的语言游戏活动,一方面使学习内容与生活贴近,引起婴幼儿的亲切感,同时也成为传承乡土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中,一定要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注意先设课程和后开课程的前后衔接,使得0~6岁的儿童课程得以有效衔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获得整体性发展。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即是为了让学生了解0~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规律,实现0~3岁与3~6岁两个学前年龄段保育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提高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水平,提高3岁前婴幼儿及家长的接受指导率。

2 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早教课程较之于其他课程而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尤为凸显。由于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岁到22岁的青年群体,缺乏对0~3岁幼儿的感性认识,空中楼阁的理论构建必须落到实处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在早教机构见习,参观亲子园的教学,体验早教工作人员的社会角色等,就成为了早教课程实施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教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重上应基本做到“”分。

这两种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模式并不是过去从理论到实践的单向度方式,而应该采用循环模式,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在理论中提升实践能力。

(二)早教课程的评价

早教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既包括学科发展的标准,即0~3岁早教课程必须与3~6岁幼儿园课程进行自然的沟通和衔接,使整个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一体化。另外还包括学生发展的标准,学前教育者除了是幼儿园师资,还应具备社会工作者的责任,0~3岁的早期教育以它的灵活性、社会性、指导性,形成了不同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在早教机构,教师要学会如何面对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要有较强的亲和力、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深入家庭指导时,要有丰富的婴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儿童的表现做出判断,使家长产生信服感。早教机构对人才的满意度同样也是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评价标准。

应该说,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一个有着共同教育价值和理念的共同体的建立。政府、社区、幼儿园(早教机构、亲子园)、家庭、教研部门等,都是其有效运行的主体。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合格早教师资的教研主体,增加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的设置,强化早教课程的实践环节,本身就是教研部门针对市场对人才需求进行的适时、有效的课程调整,这不仅对完善学科课程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助于早期教育共同体的良性运转,推动地方早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兴.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D].三峡大学,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