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信息系统的应用关系到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在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主要包括5个阶段:即文本、过程、组件、Web Services和SOA。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主要就SOA的信息系统设计方法及开发流程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例加以论述。
1 SOA简介
SOA 是Web服务架构体系和参考模型,主要通过简单、精确定义接口进行通信。随着SOA的发展,在企业运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2 SOA设计原则
在SOA系统设计中,要从更高层面对Web Services进行标准化定义,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边界清晰性。Web Services系统的边界的定放是通过服务接口来完成的。而服务接口是访问服务的关键环节;服务接口具有演化升级的能力,因此对原有用户的服务访问影响较小;服务的实现细节比较隐蔽,确保服务开发者与使用者的隐私。(2)原子性。Web Services在服务部署、版本等方面的运行上是独立的。例如,Web Services的服务系统部署是独立的,以降低在服务中出现失败而造成不必的经济损失。(3)兼容性。Web Services可以实现交互需求的服务政策,进而促进结构与语义互相兼容,也就是通过它实现了通信内容的分离,明确了通信的对象。当服务设计时,在服务兼容性上,我们应使服务政策定义更加清晰化。
3 信息系统设计开发
SOA 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核心是 Web服务和基于B/S 架构的信息系统的设计与部署。其开发流程见图1。SOA信息系统开发流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即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部署和维护。
根据图1分析,SOA 的信息系统设计内容包括Web Services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和信息系统界面设计3个方面。其中,在Web Services 设计中,要基于系统边界清晰性、原子性和服务的兼容性3个原则,设计出不同的服务接口。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我们要遵循传统设计方法和模式。而在信息系统界面设计时,通过实现业务逻辑的组织,确保系统的实用性。
SOA的信息系统开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Web Services的开发,二是信息系统开发。其中,信息系统开发主要是通对不同界面的开发,并通过后台来调用与集成Web Services,从而实现不同业务逻辑。同时,还可对调用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统计、分析、报表等功能。Web Services 开发的优势如下:(1)在Web Services 维护时,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Web Services的开发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 SOA的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下面以某城市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为例,探讨了SOA的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本文所述的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是SOA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之一。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分析等,系统中具有一个海量空间信息网格数据访问服务,简称为SIGDAS。这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些信息管理功能。
4.1 SIGDAS服务功能
SIGDAS服务功能包括:海量空间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报表等,这些功能能够大大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4.2 系统开发框架
(1)数据层。数据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的采集。如们可以通过 Email、市平台和区平动等方式将数据上传到市平台上。这些数据包括:旧改文献资料、实景照片、旧区改造空间调查资料等。(2)网络服务层。网络服务层是按照网络环境的要求以及系统数据交换的需求来选用不同的网络环境。(3)管理服务层。管理服务层是通过对旧区改造的数据汇集与整理,从而建立业务管理数据库,同时通过网络工具的开发,建立旧区改造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工具的开发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空间数据访问服务SIGDAS开发、数据核查与更新、数据管理等。(4)应用层。应用层的作用是为了对旧区改造情况进行浏览、查询、进度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等。
5 结语
总之,SOA的信息系统作为云计算战略的核心技术,目前其逐渐成为了未来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对SOA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机交互;工作研究;信息系统
Research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Work Study
Wang Donghua, Sun Kuo, Bai Yu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User-Centered design, this paper presents flow design concept of information system. The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five layers: strategy, scope, structure, frame and exhibition on basis of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The thought and tools of work study, such as 5W1H, ECRS, Process Analysis, Operation analysis and Motion Analysis, are applied in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 to achieve flow state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Keywords: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ork Study; Information System
0 引言
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化产品充斥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发挥不同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企业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购物网站等B/S结构的信息系统成为发展趋势[1]。这种状况导致很多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也要面对Web管理信息系统。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功能相似的各种信息系统,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其偏好的产品。影响用户偏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系统是否“以用户为中心”设计,使用户愉快高效的与系统交互完成任务。
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颠覆了工业化时代“以机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并迅速得到软件产品设计领域的认同。认为产品设计应当从用户需求和目标出发,符合用户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使产品成为辅助用户愉快高效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不是让用户成为产品的“奴隶”。[2]在“以用户中心”理念发展过程中,人类工效学、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先后填充进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实际就是讲求以人为本,作为唯一一门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却未被系统的引入软件产品设计中去。在信息化时代,软件产品,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已经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备工具。工作研究作为工业工程主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使人们舒适、高效、低耗费地完成工作。因此,将工作研究引入信息系统设计领域,符合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使人们可以更高效的完成任务。
1 信息系统“流设计”理念
Mihaly Cscikszetmihalyi在其著作《流: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流的概念:人们全身心地关注于某活动时,他们不会意识到外界的干扰。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非常高效地完成工作,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美国著名计算机专家、VB之父Alan Cooper将流概念引入计算机领域,指出如果程序不断地打断用户的流状态,那么对于用户来说,回到原来生产率状态非常困难[3]。从中可以推断出“流设计”理念遵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界面存在得价值在于加强和促进用户的生产率。只有界面每时每刻服务于用户,在恰当的时候和恰当的地方向用户提供恰当的响应,用户才能愉悦高效的完成任务,信息系统才能受到用户偏爱,为开发商带来利润。然而,现代的信息系统设计往往违背这样的理念,过多的“视觉噪音”干扰用户的注意力,突如其来的系统提示中断用户的工作,菜单和工具设计布置不合理,人机交互过程违背用户心智模型。有的设计者将人与系统的交互作为用户的审美体验、更有甚者将系统作为展现自己编程才能的试验田,使系统设计偏离“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系统越来越笨拙,把用户拒之为门外,用户无法借助系统完成自己的目标。同时也掐断企业的盈利之路。
从信息系统的“流设计”理念,想到丰田生产方式中的“一个流”概念。指零件在投入和产出的过程中,工序之间的在制品数量为零。零件处于不停顿、不堆积、按顺序、按节拍一件一件同步生产的状态。借助于这样的生产模式,丰田公司的利润稳居世界汽车行业第一。“一个流”的生产模式的基础正是工业工程,丰田创始人大野耐一曾指出,丰田生产方式就是美国的工业工程在日本的应用。作为工业工程的核心内容,工作研究是基础中的基础。
将工作研究引入信息系统人机交互设计中,实现人机交互的流模式,达到信息系统“丰田生产方式“的效果,使用户可以无障碍、顺畅、高效、愉悦地与信息系统交互,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2 工作研究与信息系统人机交互设计
2.1 工作研究
工作研究是IE理论体系中最重要得基础技术。其重要意义是在很少投资或不投资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系统的未来超越现实得状态,提高生产率。[4] 工作研究善于利用图的语言和工具解决问题,包括工作程序图、流程程序图、流程图和线图、人机程序图、操作人员程序图等。
工作研究有两个基本工具:5W1H和ECRS。5W1H包括:Who, why, What, Where, When, How。ECRS包括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重排(Rearrange)和简化(Simplify)。
2.2 工作研究在信息系统人机交互设计应用
Jesse James Garrett从用户体验的要素出发,信息系统设计的5个层次[5],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五层次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机交互质量和效率,系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条件下做到精简,降低用户劳动强度,无疑会赢得用户得偏爱。飞行员兼诗人Antoine de Saint Exupery曾说过:“完美不是没有任何东西可加,而是没有东西可减。”[6]这也正使工作研究思想的体现,将工作研究的思想和工具应用到信息系统设计中,可以使系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条件下,尽可能精简人机交互过程和元素,达到人机交互的“流状态”。
(1)信息系统设计的战略层需要分析用户需求和系统目标。用户需求即用户要从这个系统得到什么?系统目标即企业要从这个系统得到什么?在系统设计前期,利用工作研究的5W1H分析用户需求,可以使企业对用户有更深入的了解,构建人物角色,从而使系统更能满足用户需求,进而实现企业目标。具体实施步骤为:
Who:谁是系统的目标用户。只有认清目标用户,系统设计才能有的放矢。
Why:用户为什么要使用系统。人们的行为是动机驱动的,了解人们的动机,使系统迎合动机,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What:用户希望从系统得到什么。
Where:用户使用的背景是什么。系统使用背景可能在公共场所、办公场所或是家中。环境不同用户对系统使用的要求不同,比如公共场所要求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要高,办公场所要求系统有较高的效率,家中环境要求系统有较高的友好性和易用性。
When:用户什么时候使用系统。有些信息系统是在突发事件下使用的,这就要求系统能为用户清楚传达故障,并辅助用户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
How:用户习惯的操作方式是什么。人们总是带着知识和经验去使用系统,只有了解用户的习惯,才能迎合用户的习惯,使系统更好用。而不是设计师滥用隐喻,弄得用户晕头转向。
以上信息构成了用户的心智模型,设计师在了解用户心智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实现模型并与其一致。
(2)范围层解释系统应该提供给用户什么样的内容和功能。技术在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信息系统在不断地更新升级。然而程序设计人员在进行系统升级时,用到地往往是加法思维,即向系统不断注入新的功能,造成系统越来越复杂,用户使用更加困难,适得其反。适当应用减法思维,使系统在迎合用户新需求的同时去掉用户不需要的功能。工作研究中的ECRS成为程序设计人员有用的工具。经过对用户的调查分析,取消用户不用或者已经过时的功能;合并可以合二为一的功能;重排功能和控件顺序,使之更加适合用户操作习惯;对于不能取消或合并的功能,尽量简化,使用户可以更容易地操作使用。
(3)结构层包括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关注与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
用户与系统交互过程中,系统往往会给用户反馈过多的确认信息或警告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会分散用户注意力,甚至会导致一些初级用户手足无措。用户需要中断工作,进行思考以对系统做出反应。这类似于生产过程中工作操作极其的“检查”,因此可以通过程序分析图分析不合理或不必要的“检查”操作,使用户可以更加顺畅地操作系统。
对于图形界面系统,用户与系统交互是由一系列的鼠标和键盘行为构成的,进行数据输入,有些系统设计需要用户频繁在鼠标和键盘行为间切换。由于单纯的鼠标和键盘行为的动作等级都是手指动作,耗时为1MOD(约为0.129S),鼠标和键盘行为地切换动作等级是手腕动作,耗时为2MOD,在鼠标与键盘摆放不合理时,甚至为小臂动作,耗时为3MOD。而且频繁地切换鼠标与键盘行为,无形中也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使用户不能全心关注于工作。通过操作人员程序图分析用户行为,精简或重排用户行为,使用户可以更加轻松地操作系统。
(4)框架层包括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界面设计主要确定按钮、输入框和其他界面控件得位置;导航设计主要为用户提供清晰的方向感;信息设计主要为用户提供清晰有效的信息。
用户的阅读习惯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在界面设计中控件的摆放要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根据Fitts定律,用户操作流线的距离越短,目标控件面积越大,能节省用户的时间。利用流程图和线图,并结合界面的面积,可以设计符合用户习惯的清晰的界面。例如,形如图2的界面,在以上三层分析和流程图和线图分析后,可以改进成如图3的界面。
(5)表现层包括视觉设计,主要为用户呈现一致、清晰、美观的界面。比如颜色的设计,在吸引用户注意的同时,要保证不同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不要滥用颜色,造成不必要的“视觉噪音”。文字设计要在清楚传达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尽量简洁,用户不会逐字的阅读,随意地堆砌文字反而会造成用户的烦躁。
3 结论
信息系统成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压力的重要工具,因此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对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机交互的“流状态”是人机交互效率的重要保证。已在生产领域发挥已有作用的工作研究,可以应用到信息系统的设计中,保证人机交互的“流状态”。工业工程师在企业中被称为“企业大夫”,掌握工业工程知识的信息系统设计人员也应成为“软件大夫”。将工作研究的思想和工具引入信息系统设计领域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7.
[2]Ben Shneiderman,张国印等译. 用户界面设计――有效的人机交互策略[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Alan Cooper, Robert Reimann,詹剑锋等译. 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王东华. 工业工程基础教程[M]. 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0.
1.1建设原则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与其它的业务系统相比,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定制性更高,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不同层级用户的业务流程,来规划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系统每层级用户的具体需求。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本涵盖了企业安全管理的所有内容。因此,在进行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时,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分阶段、分层级、分重点推动,避免出现“全盘端,全盘乱”的情况。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除了涉及集团内各个部门,还牵涉到与下属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因此,采取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有利于各方面的协调,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组织项目实施。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必须要遵守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从而更好的为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打下基础。
1.2建设方法
目前,企业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企业安排内部的或招聘新的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自主开发方式的优点包括:①有利于与用户协调,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②开发人员可以经常性地与用户部门进行交流,因此项目的可控性较好,用户的适应性也比较理想。缺点包括:①系统性及质量较难保证,开发周期比较长;②开发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推动组织变革;③需要较多的信息开发人员,实际的开发投入不一定会减少。由企业和委托方共同开发,两者的配合与互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以外部力量为主,内部力量为辅,前者重点放在技术问题上,后者重点放在与用户的联系与协调上。合作开发可扬长补短,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开发方式。通过合作开发,企业可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信息管理人员,这比自己摸索或外送培训都要好得多。外包是一种为了抓好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外部机构来完成的新模式。外包开发优点包括:①比较经济和实惠,成本较低;②服务质量和开发进度有保证。缺点是:①存在信息系统的控制权问题;②信息系统中的商业秘密安全性问题;③对外包服务商有较强的依赖性。
2典型建设流程
根据笔者多年来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经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1总体规划
对于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来说,总体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受信息系统项目本身特点的影响,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类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不到位,往往容易导致做大量的修改工作,甚至有些系统集成后,修改工作量太大,无法进行修改而被迫宣布重新再来。因此,只有在统一的总体规划指导下,这种分散的功能模块,才能被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效的大系统。总体规划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①准备系统建设前期基础性材料,如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梳理等;②开展安全管理现状调研;③提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④提出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各子系统构成;⑤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各子系统的开发优先顺序;⑥制定建设进度安排和预算;⑦编制系统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2.2需求分析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信息系统建设失败案例中,超过90%以上都要归结于需求分析不深入。因此,需求分析的质量对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全局性的,高质量需求对软件开发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求分析做得好,那么项目就相当于做完了一半,好的需求分析会为项目的顺利开发奠定基础,减少大量开发成本,减小开发风险。在开展需求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人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具备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相关人才、合作方的建设能力是否满足需要等;②物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具备了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如基础的网络条件、硬件设备条件等。③环境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各层级人员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需求、态度等。④管理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在管理制度、机构和措施等方面,是否能保障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2.3系统设计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方面,如图2所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应充分体现企业的参与,特别是在总体设计及子系统设计环节,需要企业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与系统开发方进行沟通交流,确保系统设计科学、实用,满足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
2.4组织实施
系统的组织实施主要由系统开发方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代码开发。完成软件系统的代码编写工作。②系统测试。组织测试人员,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完善循环流程。③系统安装。在企业信息平台上,安装经过测试的系统,并进行企业培训。④系统转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在试运行系统与正式系统之间进行转换。
2.5运行评估
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而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才正式开始。因此,企业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见图3),发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联系开发方进行解决,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3系统建设案例
3.1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为大型集团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架构为“集团-二级单位-基层单位”三级管理模式,共有二级单位29家,基层单位178家,员工7万余人。
3.2系统总体架构
通过对该企业进行的5次近3个月的需求分析,完成了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分析报告,确定了如图4所示的系统功能框架。
3.3系统实现
经过系统设计、测试、试运行、正式运行等流程后,最终的系统实现如图5所示。
4结论
医院日常运作形式与特点决定了医院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信息系统,这是医院本身的目标、任务和性质所决定的。它不仅要同其他所有信息系统(IS)一样,追综与管理伴随人流、物流、财流所产生的信息,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而且还必须支持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核心的整个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等信息管理。对于开发SY桯IS这样的大型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思路上,我们采用成熟的增长法,它是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融为一体的先进实用的设计方法。用增长法设计信息系统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1)系统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深入现场,反复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系统目标,探求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案,形成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分析说明书包括现行系统描述、拟建立系统的目标、数据描述、处理过程定义、系统成本、系统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等内容。最后提交系统分析说明书给用户和专家审议,通过后,进入下一阶段。
(2)系统求精模型设计阶段
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研究系统原型,反复征求用户意见,不断修改和扩充,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3)完成系统产品阶段
重新组织功能结构,增强辅助用户使用系统的功能,改进数据库管理的例行程序,完成各类资料和手册的编写。
(4)维护与评价阶段
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用户的进一步需求,对系统不断完善,并作出评价。
采用这种系统设计方法,有助于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便于系统维护,显著地提高了软件设计阶段的效率。
系统功能简介
由于SY?/FONT>HIS是一个较大的信息系统,覆盖医院的各诊疗环节和医院管理的各主要方面。对于医院内部软件的开发,我们采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方式和先进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Server)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子系统:
门急诊管理子系统
门急诊管理子系统包括:门诊挂号、划价收费、诊间系统等子系统。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管理模式,以病人就诊环节为轴线,使病人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的活动在统一的信息资源联系下成为一个整体,实现门诊治疗单、化验单、检查单电子化,解决了长期困扰医院管理上存在的“三长一短”现象。系统提供门急诊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功能,支持医院经济核算的门急诊财务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报告。
住院管理子系统
住院管理子系统包括:住院病人入出转院和床位管理、住院病人费用核算和医嘱处理等子系统。系统通过对住院病人动态的准确管理、住院费用的及时核算和临床医疗信息的计算机化,增加了医院对患者的透明力度,提高了住院系统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加速了病床的周转,杜绝了病人漏费、欠费现象。系统提供住院病人医疗动态统计和各种明细费用信息查询,支持医院经济核算的住院病人费用查询、统计、分析。
药品管理子系统
药品管理子系统包括:各类药品库存管理、门诊药品管理、住院药房管理、中西药房、药库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系统实行药库、药房二级核算管理,通过物流和资金流的并行管理,实现了统一的价格管理和采购分析,提供各类药品的统计数据和实时分析,减少库存药品的资金占用,防止了药品的过期、流失等现象,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物资、设备管理子系统
物资管理子系统包括消耗材料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提供符合财会制度的规范要求和物资管理环节的管理功能选项,监控科室物资消耗情况,全面替代帐务处理;建立完整的医疗设备档案,提供医疗设备的动态数据分析。
病案管理与医疗统计子系统
病案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病案首页数据的登录、存储、检索与查询;病案的入库、出库、借阅管理(病案追踪)。医疗统计子系统主要完成医疗统计数据的动态管理,包括:查询、统计以及生成上级医疗管理部门需要的各类报表。
财务管理与经济运行分析子系统
财务管理与经济运行分析子系统实现医院财务核算和各类应收、应付款的管理,并提供与现有商品化软件的接口,使系统能够方便地集成其它财务软件。对医院的各类费用进行分析,提供各科室工作量、收入和各类医疗材料支出等统计信息,进行效益统计分析,为实现收支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7)信息综合查询子系统与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
信息综合查询子系统包括各子系统的信息查询,并以图表方式直观的显示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经济运行等各种统计信息。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借助数据挖掘工具,从大量的历史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辅助医院领导做出正确决策。
系统网络环境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SY-HIS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采用星型结构,以光纤和五类双绞线作为通信介质,采用交换式快速以太网(100BaseT)进行组网。在网络中心配置一台高性能的快速交换集线器(SWITCH),将网络分成若干网段,每个网段配备适当数量的二级交换机或HUB和工作站。整个网络以中心交换机为核心构成层次或星型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特点
流程优化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院管理思想进行业务流程优化,通过统一单据信息、统一数据来源、简化记帐过程、减少单据流转环节,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医院运行的效率和医院管理水平。
功能齐全系统覆盖了医院医疗诊治各环节和医院管理各主要方面,使各诊疗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流畅通,在医疗系统设计上考虑到影像与图文信息一体化,为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
适应性强系统采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思想,根据医院管理的特点抽象出管理模型,根据模型进行系统设计,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能够高效率地适应各类医院管理不断变化的需求。
安全可靠系统支持Cluster结构,完善的双机备份及恢复机制,全天候安全保障,运行可靠。
图2SY-HIS计算机网络结构简图
结束语
我们研制完成的SY-HIS是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在安徽省立医院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这套系统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院管理思想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系统覆盖了医院医疗诊治各环节和医院管理各主要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医院运行的效率和医院管理水平,给医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介绍安徽省立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一种关于开发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为开发复杂的信息系统提供新的思路。
>> Java MVC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Web软件系统开发框架设计在MVC模式的实现 略论Excel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Java技术在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案例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复用技术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工作流技术在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MVC设计模式及其改进版在Java Web开发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系统管理分析方法在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辅助设计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探究EJB层次模式架构及其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软件设计模式在农业气象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MVC设计模式在基于WEB的远程测控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房源信息系统开发环境与系统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MVC模式的高校外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社区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1992.
[3]薛峰,梁峰,徐书勋,等.基于SpringMVC框架的Web研究与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4]计三有,赵艳芳,仇艳丽,等.基于SpringMVC框架的Web研究与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
军粮是安邦定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直接影响到部队的生活。军粮物流作为军粮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其管理信息化成为军粮产业链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思想,对军粮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和业务功能模块进行设计,该系统科学设计了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系统管理等六大子系统功能模块,并在此基础上,釆用VisualC#.NET作为系统前端开发工具,以SQLServer2008为后端数据库管理,实现基于.NET军粮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大大提升军粮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军粮作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战略的重要支撑,直接影响到部队的生活,越来越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军粮物流作为军粮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其管理信息化对整个链条的顺畅运行举足轻重。然而,随着军粮供应企业规模和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货物库存量的迅速增加,军粮供应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着仓储管理水平较低、配送车辆装载利用率较低、供应商与客户管理水平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滞后及管理资源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已不能满足军粮供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军粮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有效、规范地管理军粮供应企业,如出入库管理、配送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从而对军粮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有着较大的提升。
1.系统主体结构设计
军粮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主体采用B/S模式,该系统总体业务逻辑架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用户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及数据访问层,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该系统架构包括用户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及数据访问层。用户表示层主要是用来接受用户的请求,完成与用户的所有交互,为用户提供最为直观的可视化系统应用。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数据访问层进行保存,或者接收数据访问层传输过来的数据,将数据进一步传递给用户表示层;数据访问层主要功能是对人工录入或自动采集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清洗、集成及管理。
2.系统功能设计
军粮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财务管理及客户关系及系统管理等六大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功能模块业务独立,数据共享。供应商管理子系统包括供应商管理、供应商评价及供应商选择等子功能;仓储管理子系统包括采购管理、入库管理、预警管理、监控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条码信息管理及出库管理等子功能;财务管理子系统下设结算管理、应收应付管理、应收实付管理、盘点管理及报表管理等子功能;配送管理子系统包括车辆管理、车辆预警、车辆调度及车辆运行情况等子功能;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包括客户管理、潜在客户管理及信息反馈等子功能。系统管理子系统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终端管理、系统接口及日志管理等子功能。
(1)供应商管理子系统设计。供应商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供应商资料的全面、有效管理,完成数据维护,对供应商收集上的资料进行分类存档,建立数据库,管理人员能够对供应商的资料从多层次、全方位进行检索和管理。根据军粮公司的实际需求与供应商性质,按照信誉程度重要性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对不同信誉程度的供应商有效管理,留住对军粮公司有价值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有效的业务关系。供应商管理子系统包括供应商管理、供应商选择及供应商评价等子模块。
(2)仓储管理子系统设计。仓储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对整个仓库产品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管理,全面支撑仓储核心业务,为管理者提供实物库存数据,保证合理的产品库存水平。在库管理中能够对产品进行实时的温湿度监测,完成数据的实时采集,而后能够对温湿度数据进行查询。该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预警管理、监控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及条码信息管理等。
(3)配送管理子系统设计。配送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管理和跟踪配送订单,及时掌握订单的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并且采用GPS与GIS技术等方式获取车辆和货物的运行状态,实现对在途车辆的实时跟踪查询。配送管理子系统下设车辆管理、车辆调度、车辆预警及车辆运行情况等子模块。
(4)财务管理子系统设计。财务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对各类财务报表和票据进行及时、真实、准确的整合处理,同时能够对财务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准确分析形势,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系统还支持多种、便捷的支付方式,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财务管理子系统包括应收应付管理、实收实付管理、报表管理及盘点管理等子模块。
(5)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设计。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是军粮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主要负责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录入,完成系统维护,系统会按照客户的需求和信用等级进行分类,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客户服务,帮助军粮公司及时响应并妥善处理客户的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下设客户管理、潜在客户管理及信息反馈等子模块。
(6)系统管理子系统设计。该子系统主要负责分配、添加不同用户和相应权限,用户登录后可对自己的密码进行修改;为防止数据丢失,系统还具备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系统管理子系统下设用户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终端管理、系统接口、数据备份及日志管理等子模块。在军粮物流行业大背景下,本文以军粮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物流业务,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充分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思想,对系统基本框架和业务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利用VisualC#.NET语言和SQLServer2008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一个适合军粮公司使用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系统管理等六大子系统功能模块,并对系统运行的主界面进行说明,从而较大提升了军粮公司的管理水平及市场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侯玉梅,林梦楠,薛文红,顾浩.河北省粮食物流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3(09):109-110.
[2]马秀麟,李葆萍,张倩.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6-118.
[3]黄炎程序开发范例宝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16-419.
[4]周鑫.医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传统企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主要立足于RFID技术对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首先对RFID技术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对RFID在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系统需求进行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在总体设计并对系统功能进行阐述。
关键词:
RFID技术;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设计;系统功能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随着众多跨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运行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如何使用供应链管理思想重构国内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些研究之中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设计出科学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明确RFID技术特点和系统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实用的系统。
1RFID系统组成
RFID的全称是射频识别技术,目前RFID技术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电子标签;读写器;RFID中间件以及应用系统软件。(1)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的作用主要是对具体物品进行标识,并且其自身具备了存储机制,电子标签可以接收读写器的电磁场调制信号,并会对读写器回应信号的数据载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车号卡以及工卡都属于电子标签的一种。(2)读写器读写器的主要作用是向RFID写入和读出相关数据的设备。在RFID初始化时,读写器会向RFID标签发出“写”的命令;在进行自动识别时,读写器会向RFID标签发出“读”的命令。在读写器内部有很多天线,这些天线既可以是一体化的也是分体式的,一个分体式内部可以配置多个天线。(3)RFID中间件中间件构成了RFID的中枢神经,通过中间件可以将RFID的硬件、主导和控制数据采集、过滤与应用的软件连接起来。在系统中中间件位于RFID设备与后端的应用系统之间,在应用的过程中中间件可以与多个应用系统进行系统衔接。在整个系统之中RFID发挥着硬件管理、数据采集以及数据传输等功能。(4)应用系统软件由于RFID应用系统软件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并可以通过对阅读器的控制达到对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写。除此之外,也可以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统计及预处理。因此,RFID的用户业务系统实际上要通过应用系统的终端计算机体现。
2系统需求分析
就一般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总体业务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层面其分别是:生产制造环节;配送环节、运输环节、零售环节、查询以及反馈环节。在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新系统设计的过程中,生产制造中心使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生产制造中心一般有物料管理以及生产管理制造两个部分。在配送中心环节的设计中,使用RFID技术可以提高提高企业在配送过程中的配送效率,减少在仓库中寻找货物位置以及验货的时间,进而可以提高企业配送速度,有利于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运输环节之中使用RFID技术能够实现对运送货物的自动化处理,这样可以确保货物在装载时的准确性,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提高运输车辆的利用效率。通过嵌入在货物中商品信息标签可以对运输货物的状态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并且可以对商品的位置通过DPS定位,以确保客户能够按时接收自己的货物。在零售环节使用RFID技术,使管理人员可以对每一个商品进行管理,有利于商品进行促销、防止过期产品销售、防止商品被盗等。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系统中的货物信息及时补充货物。RFID电子标签在货物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大大的节省了资源,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货物的全程控制。在查询与反馈环节中,由于RFID标签十分难以伪造,因此,顾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对商品的各种信息进行查询,也可以对商品的销售地以及销售信息进行有效查询。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商品售后反馈系统,对消费者进行实际调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为公司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3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3.1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整体设计通过本文第二部分对系统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一共包括了五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分别是生产制造中心子系统、配送中心子系统、运输子系统、零售中心子系统以及查询与反馈子系统。整个系统是由上五个子系统构成,不同的子系统虽然在物理组成上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却存在着逻辑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3.2子系统设计(1)生产制造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生产制造子系统构成了整个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生产制造环节不仅包括了生产原材料的采集也包括了生产产品的销售工作,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可以将生产制造系统划分为生产制造子系统以及生产资料管理子系统两个部分。其具体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在物料管理子系统中主要包括了订单管理、商品零部件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以及需求管理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生产控制包括了物料需求管理、产品信息管理、在制品跟踪管理以及生产线产品跟踪四个方面的内容。(2)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配送中心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当于传统的分销商。在进行系统配送中心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在下游企业以及上游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数据交换接口。一般而言配送中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在装卸、仓储以及加工等方面。仓储以及配送构成了配送中心的最主要功能,因而又可以将配送中心分为仓储管理以及配送两个子系统。其中仓储管理系统有包括了货物入库管理、货物出库管理以及库存管理三个子部分。入库管理流程:在货物到达仓库后,工作人员首先组织卸货,在此之后要利用RFID技术对货物信息进行货物核对,确保货物与入库通知一致。如果入库货物与预计要入库货物存在差异,那么系统则需要按照相关异常对货物进行处理。将相关货物入库时必须要经过入库口,此时要再次对入库货物信息进行核对。货物入库之后,要及时对仓库货物信息进行调整和完善。货物出库管理流程:仓储管理部分在接到货物出库通知之后,要制定出库计划,并将该计划发送给出库部门,出库部门在接到出货通知后,首先应该进行货物划分,在进行拣货和取货时应该及时更新货物标签信息。拣货完毕后出货时,应该利用RFID技术对出库货物进行及时核对,将货物和对信息传递给RFID系统,RFID会根据反馈回系统的出货信息生成出库单,如果出现出库货物不一致的情况则系统会进行相关异常处理。库存管理流程:信息系统需要选出管理的库区、货位以及货物等因素,移动式的RFID阅读器要根据管理计划进行实地管理,并且要通过网络技术将管理数据传送至管理信息系统。货物的配送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制造中心的ERP系统发出出货指令,并会形成出货单,传达给配送中心RFID系统。②员工根据系统出货单对商品进行包装,并进行货物配送③配送中心检查货物与出货单是否一致④配送中心的RFID系统将货物配送信息传递到EPCIS服务器中,更新货物配送相关信息。⑤EPCIS数据向客户发送出货信息出示出货清单。⑥客户接收货物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RFID数据库系统。(3)零售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在零售管理信息系统之中。消费者可以根据商场中设置的RFID阅读器对商品的信息进行查询,顾客在经过装有RFID终端的POS机时,系统自动提示顾客所购商品的总额以利于顾客选择灵活的交易方式。除此之外,结算终端的销售记录可以及时将商品的销售情况反馈给商家,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对商品进行配货。零售中心的管理设计如下:①根据商品的入库通知将货物入库,在将所有商品入库之后进行拆箱作业。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商场内固定的RFID阅读器上进行商品查询,获得商品的生产地、生产实践以及商品的保质期等信息,并作出灵活的选择。③商场的货物一旦过期或将要过期,系统都会向管理人员发出提示,可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更新货架。④在商品销售的过程中,顾客为了方便,可以利用商城提供的POS机收银系统的RFID阅读器自行对商品标识进行扫描。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储存在数据库中的价格信息,对消费者的商品进行结算,并形成结算单据,最终将交易信息传递到服务器之中。
4结语
由于RFID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其由于条码诸多优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RFID技术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由于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RFID可以都对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监测,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响应速度,使得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透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助于优化系统管理,降低企业进行管理得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经过文中的分析,RFID技术必将有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爽,薛林燕,王虹.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谈慧.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21).
[3]吴亮,周宏,张兵.基于RFID技术的烟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烟草科技,2011(09).
[4]张志坚,张诚.RFID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及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12(02).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失败原因
一、 案例背景
A集团是国资委属下某上市公司的控股企业,该集团业务覆盖地域广,下属机构众多且分布在多个省市,企业员工日常内部流动频繁,人事信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人事信息维护工作量大。然而,由于缺乏联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日常无法实时掌握全集团的人事动态信息,关于人事信息的收集,一般都要经过下属各级单位进行层层上报,之后由集团公司人工进行数据汇总来获得,工作量极大。同时,集团的上级总公司也无法掌握全总公司实时的人动信息。为了加强人事基础信息的管理,总公司委托专业公司开发了一套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并要求下属各集团公司也要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且开发的系统其数据库结构、各类代码要与总公司的系统相对接,以便未来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按上级的要求,A集团的领导安排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部门自行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由集团人力资源部配合实施。A集团内部各级人事工作人员均希望通过开发的系统,能够提高日后的工作效率,理顺工作流程,减少日常工作量。然而,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了,虽有远程数据录入、存储、查询的功能,却由于用户界面不友好、模块功能交叉、操作效率低等原因,无法满足集团内部提高人事工作效率的需求。
系统开发失败的代价是成本、时间、效率等各个方面的损失,为了利用好已有的开发成果,A集团计划基于现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下文将分析该系统的开发实施过程,找出其实施失败的原因,并尝试为该系统二次开发提出改进建议。
二、 系统开发实施过程
A集团信息技术部门在接到系统开发工作安排后,立即着手实施系统开发计划。部门内部开会进行研究,指派了负责开发的工程师,并与总公司相关部门联系取得了数据库的源代码与结构设计标准。信息技术部门同时联系了A集团的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召集了全集团下属各个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开了一次系统需求研讨会。参会时,由于是临时通知,大部分参会人员对此次会议的目的认识比较模糊,并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会上主要是告知参会人员集团公司将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事,并要求各单位全力配合,没有更进一步的细节方面的讨论。会后,信息技术部便着手开始进行系统开发,负责该项目工程师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常与集团人力资源部的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对系统应用的需求。系统开发过程中,每有阶段性开发成果,信息技术部就将开发好的模块开放供用户试用,要求用户录入数据,以测试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再调试修正系统。大约一年后,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三、 系统开发失败原因分析
关于系统开发项目的失败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过较系统的研究。Linberg(1999)的研究认为影响软件项目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包括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氛围、技术要素、可行的计划、专业的人员等要素[1]。Kappelman等人(2006)归纳了导致IT项目实施失败的首要的12个原因,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相关的原因,包括:缺乏高层管理的支持、项目管理力量薄弱、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项目开发团队的责任心不强、项目成员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企业专家工作太忙没时间参与;另一类是与开发过程相关的原因,包括:缺乏书面的需求分析文档和成功的标准、缺乏项目变更管理的流程、开发日程不合理、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不畅、没有足够的资源、由于首次开发缺乏既有的开发经验而得不到组织上的支持与相关资源,因为管理者不知道要投入多少资源进行支持[2]。Linberg和Kappelman等人的研究对本案例的分析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为了准确分析各类导致失败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作用的过程,需要将这些因素放入具体的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生命周期法对A集团的系统开发过程进行分析,生命周期法是是一种常用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体系,它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五个阶段[3]。分析A集团的系统开发过程,可以看出该集团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方面只做了少量的工作,系统设计与开发同步进行,开发与调试、实施同步进行,最后投入运行,可见A集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系统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这三个阶段工作的跨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规划不足。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一个问题是系统定位不清,体现在系统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不清晰。由于该系统开发前上级与下属单位之间的各层管理人员未进行充分沟通,导致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各有各对系统的期望,始终没有界定清楚项目的范围与最终的质量标准。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二个问题是在系统开发前未做系统总体结构规划。该系统是典型的边设计边开发,导致了项目后期系统修改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资源投入也随着大幅增长。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三个问题是规划的资源投入不足。A集团由于是首次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因为缺乏以往的成功案例,不知道要投入多少资源进行开发,导致投入该系统开发的技术力量、时间资源均严重不足。
二是需求分析不充分。
需求分析不充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系统开发前集团召开的需求分析会并没有实质性的工作成果,人事工作者作为项目开发的重要参与者的作用没有发挥好。二是信息技术部的技术人员缺乏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经验与技术经验,没有进行系统规划、用户需求分析并形成项目计划书的工作经验,在系统开发前没有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详细地调查了解人力资源部日常的业务工作流程及其需求,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以设计者主观思维为导向,忽视了用户的需求。需求分析不充分是信息系统开发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三是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
该系统在开发前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功能设计并形成设计说明书。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是导致用户最终不肯使用系统的直接原因,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系统批处理数据的功能差;用户界面功能相似的入口众多,常令用户找不到准确的数据录入与查询入口;界面模块功能分类交叉,人事工作人员在录入一项业务的数据时,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多次页面切换,且这些页面切换被用户认为是根本不必要的。
A集团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之所以在这三个阶段发生了跨越,没有做足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因素可以从Kappelman等人的研究结果中对标识别,一是人员的原因,系统开发项目管理力量单薄,没有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控制措施;技术力量单薄;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的人事工作专业人员没有充分地参与系统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工作;二是开发过程中的原因,系统开发周期中,几份关键性的阶段性工作文档没有完整地形成,它们是系统规划说明书、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并由于企业是首次进行系统开发,经验不足,资源投入不足。
四、 系统二次开发工作建议
针对A集团系统开发已经存在的阶段性状况,本文尝试为其二次开发提出改进建议。A集团开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采用了其总公司系统中成熟的数据库结构,所以就数据库结构、数据逻辑本身而言是合理的,之所以不被用户采纳,主要原因是用户界面不友好、实用性差。基于这两个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重新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界定系统功能范围与质量目标。A集团人力资源部要指派专家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制定出详细的用户需求分析计划,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梳理各项人事业务流程及这些流程涉及到的文件、工作人员及其权限,并形成书面文档,开发前将各项细节与用户进行确认。
2、精简界面,优化模块设计。从有效的管理幅度来说,同一用户界面的模块入口不宜过多,系统的模块功能设计需要优化,以做到功能清晰、简洁直观为目标,对用户操作界面进行优化。模块功能要相互独立,减少功能交叉项,减少数据冗余,优先在最常用的人事信息管理功能上对系统进行优化。
3、优化数据录入方式。一是增加批处理数据功能,方便人力资源部门将大量既有管理数据批量导入;二是通过工作流程由系统自动更新数据,尽量减少工作流程与数据修改分开操作的情况;三是录入数据的界面要以工作事件为导向,方便用户就一项工作涉及的数据在同一个界面全部录入,改变原来的根据数据文件结构设计用户录入界面的模式。
4、重新设计系统业务流程。人事工作业务网络化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最能提升人事工作整体效率的价值所在。人事工作业务网络化需要高效的业务流程设计,高效的业务流程设计需要从实地调研中产生,并需要调整改进企业即有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低效率部分,同时充分研究影响业务办理的各个控制节点及其权限以及工作流。系统业务流程须经仔细调研后,最终形成书面文档,并经用户确认后再进行系统开发,可以减少系统开发后期因需要修改而产生的大量工作量。
五、 总结
从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来看,成功的系统开发必须做足前期的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规划、系统设计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将大大降低系统开发项目的风险与成本,是后续项目开发、调试直至最终实施运行的胜利保证。本文以A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作为研究切入点,具有一定的研究局限性,当采取不同的系统开发方式时,或在不同类别的资源受到局限的情况下,不同的企业系统实施失败的原因有可能是多样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Linberg, K.R., Software developer perceptions about software project failure: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1999. 49(2): p. 177-192.
[2] Kappelman, L.A., R. McKeeman and L. Zhang, Early warning signs of IT project failure: The dominant doze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6. 23(4): p.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