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第1篇

建构主义英语阅读教学语境交际协作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自主的建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主动发现问题,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资料,并将所获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的联系,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的创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应帮助、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意义的建构。理想的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协作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三、目前我校英语阅读教学课的现状

英语学科是幼儿师范学校的重要学科,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我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其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忽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其二,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影响,教师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讲解生词,补充词组,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以理解篇章的内容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在对英语语言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形成有效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幼师英语阅读教学

(一)选定“问题”,确立学习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选定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和情感意志的培养。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英语综合教程》注重“实用”,单元主题往往就是很合适的阅读教学的问题。如课文“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Go to Work”就提出了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即将踏入职场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90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习者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他们很希望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获得一些间接经验和知识来指导以后的工作。教师可以就此问题选定具体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材料,以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学习,主动地建构意义。

(二)分析学生特征

学生特征涉及智力与非智力两方面因素,每个学生都不同。笔者的教学对象是江苏省首届免费男幼师生。对于大部分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好,但由于缺乏专门的阅读训练,导致部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较弱,加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能力、意志、态度和兴趣。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

(三)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特征,教学目标在注重整体性的基础上,还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不同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其学习目标也不同。如课文“Don’t Let Anyone Steal Your Dreams”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基本词汇、语法外,还强调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文字推测理解“字面下”含义的能力。根据该教学目标,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目标可以是理解课文内容,操练课后练习;学习情况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同样体裁的课外阅读,以达到学以致用。

(四)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1.协作交流。根据阅读篇章的主题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协作交流中自己发现答案、补充认识。如学习“Beautiful Smile and Love”一课时,可问学生这样的问题: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other Teresa?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更强、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2.拓展训练。要有一套可供不同程度学生使用、并有一定针对性的拓展练习材料以检测、巩固、加深所学知识。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英语拓展教程》注重基础,强调实用,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并涉及读、写、译、听等语言技能和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练习形式丰富,生动活泼,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达到有效的意义建构。

3.效果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因此,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形成性评价。

(五)设计教学策略

1.设计学习情景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教师要设计学习情景,还原被教科书抽象和提炼的知识内容,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如课文“Music in America”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摇滚音乐之王Elvis Presley和一些著名爵士乐手的视频,从而引出美国音乐的历史、起源等,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要,驱动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2.提供信息资源策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及时地提供给学生所需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帮助其克服因跨文化而带来的阅读障碍。以课文“Hurricane Hunters”为例,要使学生理解Hurricane Hunters的含义,教师就需要向学生介绍“美国第五十三气象侦察中队”的来历与工作特点,达到较好的阅读理解效果。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一种辅助角色,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如课堂上阅读“Music in America”之前给出以下问题:

What musical instruments do Rock and Roll players use?

Please introduce some Rock and Roll musicians.

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进一步整理已有的背景知识,在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培养自己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语

广泛的阅读是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刘润清,1996)。阅读是获取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有责任调动学生自身的、一切潜在的、积极的因素,使阅读过程变成一种欣赏,享受的活动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模式 遮罩技术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这一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职业技能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关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把备课概括成“三备三写”。“三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是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教案)。这种方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遮罩技术教学设计为例

1.教学分析

“遮罩技术”是Flash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是在学习了图层的概念以后,学习课堂实训实现静态遮罩效果以前讲授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的概念较为抽象,而书本上的实例较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实用性较强的实例。

2.明确目标

学生学习本节课以前,已经掌握了制作Flas的基本技能,对于图层的要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他们普遍具有理解力不强、缺乏自信心,但是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特制订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是理解遮罩的概念,掌握遮罩层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多变的处理事物的方法;情感目标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身临其境,创立良好的情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导入,引出概念使学生想学;结合实际,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举一反三,拓展知识面使学生会学。

4.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首先,采用自主式学法,即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师讲授完简单的单层遮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解决制作多层遮罩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即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练习,让他们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再根据学生情况与个性差别,引导部分小组在完成基本操作的同时,添加变化。这样让学生在掌握了遮罩层制作方法的同时,动手与探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协作精神。

最后,采用探究式学法,即让学生欣赏遮罩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教师设疑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行大胆思考并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5.归纳总结性评价

随着学生作品的完成,最后以作品上传的时间、质量、创意来进行交流点评。教师在点评过程中,要注意肯定每组作品的优点,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针对每组出现的问题,分析并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并请荣获第一名的小组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小结本堂内容,以便学生加深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发展教学策略――内容引申及作业

为使学生全面正确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一些可供选择并有代表性的实例和作业。这些作业和练习应经过精挑细选,既要反映遮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习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引申遮罩意义上的广泛性,使遮罩内容得以深化、扩展,提醒学生遮罩有更广阔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思考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

四、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艺术地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件质量。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课件;真实情境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当今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设计”、“网络教学内容的呈现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现象,缺少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等问题,大部分是传统课堂的搬家,学习者感到只是材料的形式有了变化而已;教学内容、难度与学生知识水平不符,学生缺乏远程学习的经验,学习感到困难;学习内容过多,完不成学习任务;版面设计不科学,学生学习时容易疲劳,影响学习情绪。细究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缺乏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教学设计、忽视对学习者特征的深入分析,背离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初衷。作为网络学习的内容,课件绝不能是印刷教材的翻版,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化的特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对教育理念的创新,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皮亚杰(JanePiaget)、科恩伯格(O.Kem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等所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另一方面要顺应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它提倡情境学习,就是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而进行的学习。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先进的学习理论理应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思想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不同的出发点,导致根本分歧的两种教育思想、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为教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生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

3.1以学生为中心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进程中,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基于此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件的教学价值,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化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在确定制作课件的内容时,要有所选择、筛选,突出重点,帮助学习者清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容易做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例如,《药用分析化学》、《护理学》等课程概念、原理及实验操作等知识都比较抽象,这给学生理解、掌握它们带来一定的困难。用计算机动画来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其次要考虑课件的易用性——有友好的操作界面,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图标和链接,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可以灵活方便地向前、向后和跳跃。再者要分析考虑学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件的教学设计是要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全过程,其中包括教学需求、理想的学习结构、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实施的学习结构和实施效果的评价。由于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故他们的学习也应是灵活多样的。所以多媒体课件要务必遵循开放性原则,亦称随栅性原则,使课件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为学生灵活地展开学习进程创造条件。这一原则正是课件超文本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

3.2以教师为主导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个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协作学习”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隋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发生在学生与计算机、与教师乃至学生与学生之间。比如,《资产评估》、《资产经营》、《教育经济学》等课件专门设计了专题讨论栏目和小组学习研讨、辩论会等视频活动,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此过程,让学生有超越自己的认识,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意义建构的能力。

3.4创设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其新颖而独特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推崇。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重视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对外语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理论背景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三、传统教学法与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对比 

1.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控制并主导着课堂学习,起着核心与主动的作用。教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控制一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词汇、语法、篇章和练习,以文章的词汇和句法规则的解读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是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师角色定位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及学习方法和策略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展开,这种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定位随着欧美社会发展受到了挑战。 

(2)教学的主宰与示范者 

教师注意语言结构的分析和句型的操练,强调模仿正确的句型以形成“好”的习惯,并及时纠正语言中的错误以避免“坏”习惯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挥学生跟从他进行句型的操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语法规则。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不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要求以教师的示范为中心进行语言学习,强调语言结构的掌握。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与指挥按步骤以不出语言差错为宗旨进行教学活动是这些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写照。 

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西方的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内容的讲解和启发,而且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下外语教师角色转换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对学生自主文化适应过程的把握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即如何自发治学。学生习惯于“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模式, 要他们为自己的学习筹划一切很不适应, 时有消极和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对此老师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同时教师们也发现: 虽然学生对“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角色给予充分认可, 但是他们似乎更偏爱“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角色。他们习惯把教师视为权威, 依赖于教师给他们传授“ 真理”, 并把教师的许多评价当作最终标准。“被动, 沉默寡言, 不愿公开挑战权威, 特别是不愿意挑战老师。”事实上, 如果教学中缺乏“ 授课者”“、评分员”这样的权威角色, 反而让学生感到不安。因此, 在推广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时, 教师有必要考虑学生自立的文化适应过程。换而言之, 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和课堂设计。教师把握难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完善自我形象。 

2、学生学习鼓励者形象的确立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发生语言障碍时, 教师不但应适时、适当引导学生, 还应多鼓励、表扬学生。因为鼓励、表扬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外语教师真能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 也就是说, 成为学生的朋友, 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者、质量监控者。 那么在课堂上, 外语教师将不会再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会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 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消化要求掌握的知识。而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时的教师, 就像黑暗中的指路人一样为学生指明方向, 并通过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发现乐趣,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这样, 不但能充分调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 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被动学习,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同时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五、结语 

建构主义从全新视野拓展了当前教学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开发以学生第二课堂为主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主动性的培养,拓宽外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完善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最终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束定方,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黄建华.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角色的转型[j].教育与职业,2007(5). 

[3] 张慧惠,朱乐红.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后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愈来愈普遍的关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现状,对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高师钢琴教学领域具有重要启示。

一、引言

钢琴教学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是培养钢琴家,而是经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培养专业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打破单一的钢琴个别课的课程模式,要注重其师范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J。与此同时,目前大多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高师钢琴教师不足等J。这些对现有的高等师范钢琴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我国目前的高师钢琴教学现状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了介绍,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建构主义的学者较多,可谓流派纷呈,类别多样,以致于有人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但他们的基本主张和基本观点是一致的。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公认的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下面本文将就以上这几种教学方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逐一展开介绍。

(一)支架式(Scafolding)教学

“支架式教学”源自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的理论,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获得启发,并借用行业名词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形成支架式教学方法。该方法遵循学生智力的“最临近发展区”而建立,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和相互连接点,来连接、延伸、拓展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停顿的将学生的智力水平从一个层面提升到另一个层面。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音乐欣赏中就可以建立很多关联的概念框架,例如“音乐与色彩”的主题,将涉及到“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与乐器音色的关系”、“发声体与色的关系”、“声音与色彩的关系”、“音乐与情感情绪”等问题。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例如让学生作为某个钢琴演奏会的“艺术总监”,学生将会查阅相关资料、收集音乐、编写文本、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设计即兴伴奏等工作。还可以通过利甩讲故事、直观教具、表情、动作、音乐游戏等来创设情景。这种真实情境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使其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此种学习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展开充分的讨论,而要摈弃传统教学中老师独占三尺讲台的现象。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针对这种效果评价,在钢琴教学中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教学观摩,通过观摩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吸取别人的长处。

(二)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程度,确定一个学习的框架。比如,以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钢琴作品搭建框架,也可以再小一点,以莫扎特或海顿的钢琴作品学习为框架。首先,学生一起聆听教师亲自演奏(一个学时)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把学生带到一个美好的视听境界,或者从欣赏VCD、CD的经典录音开始。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例如,教师提出本月计划的学习内容——莫扎特钢琴作品,拿出相关的问题框架:如此美妙的音乐是出自谁之手呢?这个时期的作曲家的美学观点、追求目标、技巧手段、钢琴织体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莫扎特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个时期的人文社会背景如何,你能找出当时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来吗?整个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莫扎特与海顿有什么区别,有继承关系吗?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提出,引起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兴趣(通常,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思考太少,是制约学生学习发展的最大绊脚石),确立几首钢琴作品,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弹奏哪部作品,再选择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后去查找。 3.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线索以及相关资料,独立自主的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再如,要求学生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在小组中领到一份任务,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加以分类梳理。教师也要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对演奏同学的演奏技术,理解风格的把握提出一定的看法。此外,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些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资料,现实中钢琴家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过程等等。其教学目的在于创造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扩大教学的范围,间接给学生以信息压力,督促学生主动去搜取信息,获得相关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学科联系与教学趣味性,把学生从枯燥的练习中解脱出来。

4.协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教师要求学习小组的成员,尽量在练琴的时间里抽出时间进行协商、讨论、相互聆听对方的演奏,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一些小的问题。在大约二至三周的时间内,教师个别上课,但鼓励学生互相听课。把查找的资料相互印发,找一个时间进行集体讨论。其教学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监督与激励体系,使学生在同伴间形成一种竞争压力,触发学生自身的荣辱感,促使学生对作品的练习自觉性。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演奏一首作品,形成一个小型的音乐会。学生再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学习小组及教师对个人学习的评价,看每一个成员是否通过个人及协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其教学目的在于总结、回顾知识的认知过程,运用批判的思想去获得知识认知的体会。

(三)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人手,从而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同时,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一个情境中,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提出的“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有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随机通达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cog.nitivelfexibilitytheory)。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随机通达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呈现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例如在布置新的钢琴作业前,讲清楚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作品风格等,并留思考题给学生,督促他们对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所处时代、写作风格、表现的内容等进行充分了解。可通过互联网下载音响资料,练习之前先听,揣摩演奏家们处理乐句、乐段的方法;也可去图书馆查阅与作品有关的历史资料等等。

2.随机进入。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发散思维。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庞大,范围也比较广,涉及许多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积极动脑、努力思考、多方联想、拓展思维。其方法是:(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进行;(2)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课件;真实情境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当今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设计”、“网络教学内容的呈现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现象,缺少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等问题,大部分是传统课堂的搬家,学习者感到只是材料的形式有了变化而已;教学内容、难度与学生知识水平不符,学生缺乏远程学习的经验,学习感到困难;学习内容过多,完不成学习任务;版面设计不科学,学生学习时容易疲劳,影响学习情绪。细究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缺乏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教学设计、忽视对学习者特征的深入分析,背离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初衷。作为网络学习的内容,课件绝不能是印刷教材的翻版,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化的特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对教育理念的创新,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皮亚杰(JanePiaget)、科恩伯格(O.Kem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等所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另一方面要顺应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它提倡情境学习,就是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而进行的学习。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先进的学习理论理应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思想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不同的出发点,导致根本分歧的两种教育思想、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为教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生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

3.1以学生为中心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进程中,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基于此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件的教学价值,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化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在确定制作课件的内容时,要有所选择、筛选,突出重点,帮助学习者清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容易做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例如,《药用分析化学》、《护理学》等课程概念、原理及实验操作等知识都比较抽象,这给学生理解、掌握它们带来一定的困难。用计算机动画来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其次要考虑课件的易用性——有友好的操作界面,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图标和链接,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可以灵活方便地向前、向后和跳跃。再者要分析考虑学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件的教学设计是要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全过程,其中包括教学需求、理想的学习结构、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实施的学习结构和实施效果的评价。由于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故他们的学习也应是灵活多样的。所以多媒体课件要务必遵循开放性原则,亦称随栅性原则,使课件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为学生灵活地展开学习进程创造条件。这一原则正是课件超文本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

3.2以教师为主导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个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协作学习”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隋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发生在学生与计算机、与教师乃至学生与学生之间。比如,《资产评估》、《资产经营》、《教育经济学》等课件专门设计了专题讨论栏目和小组学习研讨、辩论会等视频活动,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此过程,让学生有超越自己的认识,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意义建构的能力。

3.4创设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第7篇

    一、商务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一切与商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陛学科,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但从内容而言,商务英语叉不能脱离商务。其特点是:(1)以目的为导向;(2)以自我学习为中心;(3)真实语料2]。例如,bec商务英语口试主要考查考生商务交往过程中运用的能力。商务交往主要包括建立和保持商务联络、谈论工作、制定与安排工作等,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2005年高等出版社出版的《体验商务英语》还设置了真实的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经贸英语”、“商贸英语”、“商务英语”以及“外贸英语”等课程,培养既通晓外语又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院校如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还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另外,出版了一系列商务英语教材,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级商务英语教材,与其相关的商务英语考试和培训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但是,我国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英语教师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进行商务英语教学,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而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商务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语言教学的经验,教学中以翻译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把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其基本模式是:分析商务英语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现象;逐句翻译成汉语以解句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虽然解决了学习者初涉商务英语时所遇到的“既看不懂也记不住”的难题,然而课堂中缺少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接受的是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教师难以帮助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未能体现“以目的为导向、以学生为自我学习中心”这一商务英语特点。因此,“语法一翻译”教学法不断受到商务英语教学界的排斥。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以跨文化交际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成为可能。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英语+商务知识”的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够进行跨国商务活动了,而实际上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不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按照本国文化所表达的含义去行事,就会引起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商业活动的失败。正如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所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因此,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被视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一)商务英语与跨文化语言交际

    商务英语所面临的文化高度敏感的社交场景,对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单是语言的传播者与研究者,还应兼具商业运作方面的知识,能观商海风云,能洞察世事人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研究、传授与语言的学习同等重要。在真实的商务交际环境中,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对汉英双方文化的学习、了解与运用,并非靠一点指南,报刊杂志的报道,以及一点外贸必备技术手册就能实现。在正规的商贸洽谈和日常商务活动中,其情景与任务等背景,决定了它所使用的风格和内容与其他环境中,如学术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特征不同。在商务交际环境中,商贸谈判与日常商务活动所涉及的言语内容和风格也截然不同。因此要研究商务英语交际环境中的语言特征,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与含义,并从语言和它所承载的符号与意义等层面进行研究,剥离出语言上附加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等。

    (二)商务英语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语言行为,只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行为的一部分;其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即非语言交际行为,同样忠诚不二地传递着丰富的文化j。只有将语言体系与体语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际体系。跨文化的研究,不能遗漏这一文化特质。跨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找出英语与汉化的异同,增加对文化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交际前就应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预见并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在交际中创造双方共同接受的交际氛围,使商务英语交往和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提高商务交往的有效性。

    (三)跨文化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商务交际的语言与非语言特质,决定了商务英语在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编撰、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各环节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重视语言教学的规范,尤其是在商务背景下的规范表达。其次,要重视文化信息、社会环境的解释,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展开对非语言手段的信息,即体语系统的学习与探讨。

    文化是商务活动的杠杆和剂,商务英语教学首先必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相关课程,如“英美概况”、“商务礼仪”、“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英美法律和谈判”等课程,在文化渗透的同时进行知识渗透。其次,教学法上,单纯的翻译教学法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商务交际的需求,教师应当多渠道讲授商务文化,如商务英语报刊、电视广播、商务网站、有声磁带、光盘、软件模拟等,都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他们了解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动态;通过观摩、探讨、表演模拟、案例分析、英语角和晚会等,为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文化与语言环境;邀请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举办讲座,把商战实例与文化差异结合起来分析、探讨;在外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再次,要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目前我国书市上的商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老化,练习单调,内容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建议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获取了专业信息。授课可以采取全英语授课或中英文结合(双语)的方式。总之,商务英语的教学,必须将商务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最新的优秀教材,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又叫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结果,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简单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从语言载体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如同其他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别的语体,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是与某个特别工作或行业相关的特定内容。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egp)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不同。egp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商务英语教学虽然也重视结构和功能等语言基本方面的训练,但其教学重点却在商务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情境”这个主要因素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它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中都可以被一体现,它所倡导的对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的四个主要因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都对商务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用它来指导与构建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助于教师圆满完成商务英语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实现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

    综观目前的商务英语教材,多是各种信用证、承兑交单等术语,询盘、回盘的句型等语言交际的基本范式,较少系统地研究英语国家商务文化整体范式。在学校课程设置上,一般涉及普通的英语和基础商务知识。教学内容局限于几本外贸英语本科教材,“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得到真正的贯彻。因缺乏真实或仿真的语言材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的自我控制。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弃职责,而是教师要全方位监控整个过程,及时给予纠

    正与引导。在商务模拟仿真情景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精心设计,并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训练任务,讲明练习的要领。在模拟情境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有足够的训练机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要善于抓住要点,找准切人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对商务英语进行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向纵深,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对新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切忌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在教学中要采用小组协作式的高效率学习模式,引入“同学评价”的形式,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成为一个细致耐心的“听众”——的“听众”和同学的“听众”,促进知识的合理建构。总之,教师熟练的外语表达,对商务案例的体悟,无疑会为学生提供一种对比,让学生能更为深刻地从另外的角度去巩固已学的商务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在模拟商务环境中的工作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建构主义;话语霸权;对话

一、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学建构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原有信息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而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建构学习理论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乏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识图示。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文化历史心理学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其鼻祖是杜威和维果斯基。前者寻求基于“工具理性”与“反思性思维”的问题解决,后者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揭示了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社会建构的本质。杜威的思维是指以语言为媒介,同环境交往,通过语言的交往,省察、构成、解决问题的反省性思维。在维果斯基看来,以科学家共同体为基础的“科学知识”,在课堂学习中首先是作为沟通的共同语言出现在人际关系之中,通过“认知活动”内化为自我内关系的个体知识。而且,这种内化,绝不是把“外部语言”单纯地改组为“内部语言”的过程,而是在外部语言的内化中,进行儿童内部语言机制(自我)的重建,通过这种重建也改组人际关系。这样,知识与认知活动,以及认识活动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现实的课堂学习中,不断地建构和再建构。建构主义者认为,所谓建构主义的学习,“不是习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意味着学习者以事物与人物为媒介,通过活动而建构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对象——客观世界并不是赋有现成的意义的,而是学习者借助语言给与命名才建构了意义的。知识的意义并不存在于教课书之中,而是通过学习者的工具性思维以及同他者的沟通才得以建构的”。[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是在探索重建学习概念的方向上赋予学习者以积极的地位,以替代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处于被动地位的学习者的活动,把学习界定为以语言为媒介建构对象之意义的实践。

二、探究式学习实现的羁绊:话语霸权

下面这个案例是一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之后,意在让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说道:“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随即又出示一个补充句子:“丹顶鹤,你真……!”这时,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丹顶鹤,你真高雅!”突然,一位男孩站起来:“老师,我……觉得丹……”还没等这位小男孩说完,教师就立即示意“嗯,想好了,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小男孩究竟想说什么,也就无从知道了。老师打断学生继续说下去的做法,要求学生按他的语言模式进行思维,这在我国学校的课堂中似乎是常见的事。不可否认,模仿老师的语言模式,学生的确可以学到一些语句和词语,但却剥夺了学生自由思维的权利,灌输了老师的意志和思想,这就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所谓“灌输式”教育,即将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3]那么,这种“灌输式”教育为何如此受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灌输式”教育源于对教学概念的原初理解。在中国古代,“教”有教授、教诲、教训、告诫等含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深入分析其“施”,就是操作、演示,即传授蓍占和龟卜。后来,人们过于强调“施”,以“施”支配“教”,突出了“教”的“传授”的含义。我国古代长期过于强调“教”的传授作用,只提“教授”不提“学习”。20世纪初叶,陶行知先生留美回国后大力提倡改“教授”的提法为“教学”的提法。到了现代,虽然“灌输式”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改观,但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主要还是教师呈现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学生只要记住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了,这大大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

2.“灌输式”教育源于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式,即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研究者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教学中,教师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其一是把学生简单地化为物,认为学生是没有思维,没有意识的物,教师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教授知识更有效,学生被物化成为传递、搬运知识的“传送带”。其二是把复杂的教学现象简单划一。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始终认为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潜藏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的确,教学中蕴藏着大量的规律,但一个普遍适用于每个学生发展的规律尚未找到。如果有这样的普适性的教学规律,那除非把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看作是抽象的人。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还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即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而且这些问题和练习,在教师的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中都已有明确答案的设定。[4]教师的简单化思维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上只有懂得“教”的老师,老师所说所讲就是真理,学生被整齐划一地认为是没有思维、没有情感的“抽象的人”。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形成了只会听课,不会学习,只会接受,不会反思的状态。

3.“灌输式”教育源于课程实施中精确的实施取向。这种取向的基本假设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是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以便能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统编教材,教师往往习惯于思考如何尽可能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并根据教材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课程实施中的这种精确实施取向造成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课程设计者告诉教师教什么,教师就依据课程计划把这个要教的教给学生,教师只知道钻研教材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储存器。知识就其本质来说是主体在与外部世界包括与其他主体互相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知识的获得是主体通过反省思维自主建构或与其它主体探究的过程,而非他人灌输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思考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探寻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三、探究式学习的实现方式:走向对话

1.探究式学习的第一种对话实践是同认识客体的对话,即人与物的对话。这种实践是学习者直面教育内容中的概念、原理和结构,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实验和操作,运用概念化的概念和符号,建构客体的意义世界并且构筑结构化的控制关系。这一连串的活动从其依据的语言的角度来看,可以被视为是在一连串的对话中建构的语言性实践。

由于学校追求有效率的学习,剥夺了对话的发生。由于学校制度化的学习,舍弃了具体操作和建构的活动。由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丧失了人与物之间的对话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是作为建构客观世界之活动的学习,而是以现成知识的习得与巩固为目的的学习,学校中的知识被去除了意义与价值,变成了中立的、抽象化的知识。知识绝非是中立的、抽象的,而是开放的、具体的。学生只有与学习内容之间进行自由、放松的对话,在思想中达成“共识”,学习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一部份。

2.探究式学习的第二种对话实践是跟自己的对话。探究式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不断监视自己对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而且,学生还要不断反思自己及他人的见解的合理性,看他们是否与自己的经验体系相一致,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以及推理中是否包括逻辑性错误等。

3.探究式学习的第三种对话实践是在同他人的对话中实现的。一切的学习都蕴含了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实践。课堂里的学习是在师生关系与伙伴关系之中实现的。即便存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场合,在这种学习里也交织着同他人的看不见的关系。这是因为,教育内容中的知识其本身是社会建构的,学习的活动逃避不了来自看不见的他人的种种视线。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建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教师不是简单的呈现和传递知识,而是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思想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灌输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研讨,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另外,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与合作。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习者可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理。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解释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论。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沟通,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快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