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饰造型;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66-02

民族音乐作品的编创及演出是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民族音乐作品的实质是以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为基础,结合地方文化背景编创而成的表演艺术。表演者根据剧目的内容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服饰造型等进行的外在呈现,也是创新教育艺术实践核心理念的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剧目中的舞美服饰是艺术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教具,其选择、应用、研究不仅应从学理的视角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思想上的升华,更应结合民众娱乐语境以及认知心理规律进行实质性探索。因此,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剧目的服饰,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他山之石并结合传统戏剧服饰的造型方法和应用规律尤为重要。

一、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服饰语境分析

传统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曲艺、戏曲等类型,传统音乐作品的表演者和组织者主要是演艺团体和相关文化部门。以高校民间音乐教学研究体系来分析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服饰发展更符合艺术文化发展赓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例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编创演绎涉及到舞蹈的表演,而舞蹈被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环境、民族服饰等历史变迁的轨迹[1]。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研究的历史脉络清晰,民族音乐作品的覆盖面广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着实重要。以舞蹈服饰造型作为研究对象,可在完善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系统的历程中,更多还原服饰的历史造型风格。

高校音乐教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中融入地方民间音乐的实践表演,其演艺服饰具有大众共识同一性。

传统民族音乐的表演服饰从广义概念来讲集中了民歌、戏曲表演和舞蹈等多方面的服饰特点。表演服饰的造型观念对传统民族音乐演艺的内容、风格和民间艺术审美倾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的表演服饰在民间音乐作品表演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从高校音乐教学体系来看,地方性音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表演在整体音乐教学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为零。在音乐节目演出中只有传统民族音乐与音乐教学改革个别的作品影射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文化根底,其意义及指向性依然模糊,缺乏与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无法展示集群性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也缺失对民间音乐的归类和对比,尚未能与现代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改革步调保持一致。但是从中可以分析出传统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时代艺术背景要求服饰造型的社会公众审美一致性。

二、当代民族音乐作品服饰的现状考察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演出相结和,经过理论的分析、指导和分类,再结合音乐作品的编创及视觉形象的演出,使教学环节开展生动且深刻。

(一)精神文化内涵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编创演出,是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化体现,多在教室内或小型多功能报告厅中进行。演出中所需的服饰,既有物理的保暖效果,又着重起到在表演活动中衬托角色、烘染表演气氛、营造表演环境的重要作用。不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在此氛围中体会到地方音乐表演的特色。演出服饰是现代民族民间音乐学生表演状态的物化显现,充分模拟了地域文化的艺术特点。这是高校师生对民间群众审美特点和传统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及习俗的精神内涵,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舞台表演进行的艺术诠释。

因此,民族音乐服饰是地方民俗文化传播途径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音乐教学改革措施中突破了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二)当代民族民间音乐服饰是对传统服饰的延展

在民族音乐表演过程中,服装与表演者共同成为阐述表演内容的形象载体,通过说唱、舞蹈等演绎的形式揭示主题内容的同时,又具有形式美感的观赏价值。民族民间音乐表演的服饰的造型风格,在创意上与传统内容相匹配,它以是否准确的凸显表演的风格、表演的内容、演绎的情境为检验标准[2]。地域性的民间音乐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和内容,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编创的作品,其具体的服饰风格与当地表演沿用的服装有地域文化、审美以及重新解读的差异性。

民族民间音乐编创作品艺术表演的服装造型,以不同地域人们崇尚喜爱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其审美功能从服装的装饰性来看,不论款式、纹饰、缀饰、色彩等都强调突出服装的整体协调性。基于传统服饰的色调和图案特征,将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大胆运用到服饰图案中,同时将简约与朴素、华丽与端庄的多重艺术风格完成服饰的造型,从而达到色彩与造型完美的结合,丰富了演出服饰的层次感,突出了整体服饰的亮点,也为舞台艺术表演的角色成功塑造了艺术性格。

所以,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改革在尝试教学方法的突破外,还包含了对舞美的要求,服饰造型的改良,怎样既不失传统服饰艺术风格,又有现代审美倾向,这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才能获取经验的艺术实践过程。

(三)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编创中服饰的形式美

服饰在民族民间音乐编创作品表演中都有比较显著的标志,并且在演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安徽沿淮花鼓灯舞的服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头上夸张的大绸花,可以使演员的整体形象和精神气质得以提升,这也是形式美的一种体现。服饰配饰的合理应用,可以在表演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演员含蓄内敛的情感得以间接传播,与演绎的情境相交融,形成服饰独特的形式美。

民间音乐编创作品中服饰的形式美在服饰的造型体系中通过统一的审美要求,相同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将其地域文化内涵内化到音乐作品中,外延于具体的音乐作品表演者所着的服饰中。因此,形式美是服饰与相关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审美相一致的体现,也是实践教学中活态的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并且在支撑其地域传统审美造型的前提之下,承担着时代和高校音乐教育的责任。在民族音乐教学的改革实践中,能为教学拓宽思路,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丰富了21世纪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为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拓展提供了隐性思路。

三、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与服饰造型的互动关系

首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是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之下,传统民族音乐理论与地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三者紧密结合的成果。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传统音乐技艺、文化内涵、传承人及相关服饰审美造型等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其次,民族音乐作品编创,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将人文精神、民族情感在音乐作品中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作品编创的成功与否与表演者的艺术技艺、对民间音乐文化理解的程度有关,同时与表演者服饰造型有密切关系。

再次,优美、恰当的服饰造型对于表演者演艺出角色的身份内涵或个性特征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与服饰造型相互掣肘,又互相助推,民间音乐编创的作品服饰传承着地方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时代的发展对地方音乐服饰的造型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服饰的造型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流变。由此可见服饰是民族民间音乐时代印记的折射,同时也是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的具象呈现,它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传达出时代文化语境下,地区民众的精神状态和审美情操。更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教学改革初期,勇于实践的高校音乐教师及学生所做的积极、主动的努力,有助于找出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分析,民间音乐作品是具体舞台形象化的艺术形式,根据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合了角色性格特征、音乐、舞蹈、美学要求等多种元素。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运用这些有利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的纯理论模式有助推作用。

随着现代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科学逐渐形成跨学科的通识教育领域,覆盖了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专业知识结构。面对历史文化的变迁,如何在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中,有效的运用服饰的审美造型理论和具体的技术研究,对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单纯地注重培养的结果,更加关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过程。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改革,既让学生学习了地域特色的理论知识,又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扩展了课程概念的同时,开发了课程活动领域,使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操作融合一处,既锻炼了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又扩大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也为服饰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发展空间。而服饰造型作为实践课程中涉及的与艺术相关的知识点,其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以及涉及的美学思想,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拓展与实践创新有开拓思维的启发,更有效推动了教学实践演示的形象开展。本文从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服饰的历时性出发,结合具体实践教学中服饰的造型,用民间音乐所需的造型特征的视角审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以此反思服饰造型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问题。

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幼师不仅在幼儿园担任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多种园内角色和职责,然而幼师尚有专业理论与技能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是要创新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应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在课时与比例方面要开足开够。理论课首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开设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强化学生人文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电教教育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语言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等各科教学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教规律,熟悉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传授和组织管理幼儿的方式方法。再次在艺术教育课程上要有所侧重,在教学上要重实效,使学生能写能唱、会弹会舞、可演可画,并让其着重擅长一两项,为学生将来提高幼教工作质量打好基础。实践课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途径,应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切实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提高职业能力的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层;音乐教师;职业定位;专业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师的成长事关教育的兴衰与成败。”他把教师在职业道路上的思想升华及专业教育能力的完善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分析得失,不断争取提升课堂效率。因此,基层音乐教师走上专业成长道路是必然趋势。

一、正确定位角色并树立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在迈入职业道路初期,或多或少对于职业的定位都有着困惑。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教学生欣赏音乐艺术,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并对音乐产生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表现音乐,教其用歌唱、舞蹈、器乐等各种形式来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情绪,或者可以通过音乐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在早期教育中,应该意识并且时刻关注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唱几首歌,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如何把歌曲唱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这样,带动的不光是孩子们音乐能力的提升,还能够让他们在其他科目学习中受益,这也正是基层音乐教师应努力的方向,即做音乐知识的传授者、艺术审美的培养者、创新能力的引导者。

在对自身角色准确定位后,基层音乐教师就必须树立专业发展目标,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的来说,基层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认真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加强实践与创造,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通过演唱、表演、编创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认识社会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教师要履行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首先要求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身为基层音乐教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为人师表,以优良的思想作风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基层音乐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孩子,而且由于音乐教育具有艺术性、互动性强、学生喜闻乐见等特殊性,教学的点滴都会给他们留下永恒的印记。基层音乐教师也是平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是面对孩子,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保持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好思想、好行为的感染和熏陶。作为基层音乐教师,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而留下遗憾。

三、养成多方位终身学习的习惯

国际求学网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求学网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作为基层音乐教师,也只有养成多方位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成就自己和学生的人生价值。

很多年轻的基层音乐教师通常会“聪明反被”,很多时候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以为正确,最终却出现不好的结果。因此,基层音乐教师要积极向同事学习,多走进同年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大家学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教师交流学习。

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教育媒体技术不断出现,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阅读、进修、培训、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作为基层音乐教师,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专业,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练习、巩固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技能直接体现出音乐教师的水平,是看家本领,也是基层音乐教师最为宝贵的资源。无论是在课学教学还是课外艺术活动中,音乐教师所表现出的特长、风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时代在改变,基层音乐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W习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四、要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基本功

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功力,即歌唱表演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或许不少基层音乐教师觉得自己不是专业演员,不需要经常登台演出,工作主阵地是在课堂上,这样的要求对基层音乐教师来说是不是太过苛刻了?而音乐“新课标”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还应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的表现性和体验性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通过音乐与人沟通的能力,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

虽然现代媒体非常发达,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让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为学生表演,让学生们欣赏艺术家们的表现。可是这种隔着屏幕的表演不一定能感染学生,而基层音乐教师虽然不像艺术家们那么技艺精湛,可是他们的舞台表演在学生看来却是非常的亲切自然,易于接受。所以,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功力。

五、做研究型音乐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音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基层音乐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职业要求。

要搞清楚基层音乐教师做研究的定位,首先要知道做研究的目的指向。音乐教师成为研究者,其直接的效果就在于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而目的指向在于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的质量,使学生能享受到与时俱进的音乐教学实践的润泽。因此,基层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问题,写好教学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做好小课题研究。这样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以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总之,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应该把专业成长变成一种习惯,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基层音乐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在工作中学习成长,要坚持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在工作之余要加强总结与反思。这样,才能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把教学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孙亚清.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J].吉林教育,2010,(05).

[2]杜开平.浅议教师心理压力的形成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0,(10).

[3]邢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推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4]朱郁华.主题式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01).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一、德国音乐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

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起始于19世纪初期,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发展形成完善的音乐教师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些音乐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包括:

1 双轨制与分级培养模式

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分为两大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音乐学校教师以及私人专科音乐教师教育。它们在培训机构、培养模式和就业出路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笔者称之为音乐教师教育的“双轨制”。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采取分级培养:

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名称:LehramtMusik an Grundschulen=L1):

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名称:LehramtMusk an Haupt-und Realschulen=12);

高中音乐教师(专业名称:LehramtMusik an Gvmnasien=L3);

特殊学校音乐教师培养(专业名称:Lehramt an Sonderschulen=L5)

其中L1、L2一般由大学音乐教育系/学院、教育学院音乐系培养,L3由专业音乐学院培养,L5一般由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学院和专业音乐学院共同培养。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类似,但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职业指向。当然这也只是大体分工。在有些州也有例外。

2 “多能”目标与“多专业性”

德国中小学规定,每位教师必须具备执教两门学科的能力。2004年。德国文化部颁布的“教师教育标准”,明确指出学校教师应有“授课、教育、评价、革新”四个方面的能力,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对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德国教师教育具有“多能”目标与“多专业性”的培养特点,强调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第一专业之外,必须再选择至少一门其他学科作为第二专业,小学教师甚至要求有两门副专业。

音乐教师教育也不例外。学生不仅要选择分级的音乐教师专业。还得选择一到两门其他学科,如果是在专业音乐学院就读,后者常常需要到其他大学同时修读。其课程可以分为三大块: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第二专业、教育科学。其中第一块内容由学生注册的音乐院校执行,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使未来的音乐教师具有艺术的、学术的和专业教育教学的才能,课程设置围绕着三大块内容,包括表演艺术实践领域、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领域、音乐基础理论与学术研究领域。

3 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

德国实行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以保证在教育民主下的教育质量。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教育分两阶段进行:(1)大学修业阶段,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和另一门自选学科,毕业考试为“第一次国家考试”;(2)作为见习教师的学习阶段。含学校教育教学见习、实习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研讨,两年内递交论文并通过教学实践测评和“第二次国家考试”,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正式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传统的德国教育观念强调学校实践能力在教师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德国从政府到学生本人对教师职业选择的严肃性――因为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维系在教育的成果之上,学生一旦选择教师专业,就得遵从规定,付出比其他大学专业多两年的学习时间。

事实上,德国的教师教育还有第三阶段,即入职后的继续进修。这是学校教师的义务,进修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继续强化本学科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科学知识以及增进对当前社会新问题的认识。全国也形成了教师进修的完善网络,这些信息通过网页、专业期刊等广而告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自愿选择。

二、当前改革的焦点

德国教师教育领域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在这场历时10多年的全面变革中,音乐教师教育领域的上述优良传统被全面继承下来,各校改革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制变革

“博洛尼亚进程”要求在欧洲实行统一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撼动了德国高教体系的核心――德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只有硕士和博士两种学历层次,没有学士学位,学生大学毕业获得第一个学位的学习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国家。改革意味着要将原有的一贯制的硕士学习分为“学士、硕士”二级学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组合的灵活性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对等转换。学士学位毕业者具有立即进入就业市场的资格,或者有权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德国政府与教育界一方面支持学制改革,另一方面坚持认为,为保证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教师必须至硕士毕业才能入职。

2 课程重组

新学制的建立。不仅仅在学习时间上有变化,更在学习结构与内容上要有调整。音乐教师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1)以“模块化”课程设置使学习计划清晰化。不同课程模块的设计,聚焦于学生作为未来的学校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能力,每一个模块由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组成,有必修和选修课程,其共同目标在于传授与形成某一共同的能力。这样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将具有共同能力目标的课程归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来相对自由地选课。这些模块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设置在不同的学习时段,使学习计划更清晰。

(2)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保证学生能力的形成。德国高等音乐教育有几种基本的课程形式:个别课、小组课、集体大课、练习课、研讨课。尤其是大量的研讨课,一般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以学生作报告和讨论为授课基础,教师只起指导和补充作用。这种课堂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思辨能力与课堂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比勒菲尔德大学教授克劳森提出了另外四种教学形式:“理论课”要体现跨学科性,是与音乐学合作的教学形式;“学术性的参观旅行”(例如参观博物馆或音乐节)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开阔视野;“工作坊”则让学生亲自尝试与体验各种音乐,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或由本校教师主持,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在某一时段进行,学生至少要根据兴趣选择参加两个;“项目设计”则主要与教育教学挂钩,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教学形式已经在众多的音乐院校中实行,对于打破

刻板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很有益处。

(3)以“学分”量化课程的学习量。学分取代了德国高校以前的“周学时”(以每门课程每周的上课时间为标准计算),以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总时间为计算标准,一个学分的分值大约相当于30个小时的工作量,包括听课、课前预习和课外作业、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考试的时间均应计算在内。

音乐教师教育至硕士毕业必须完成最低300学分,包括音乐教育主专业、自选的第二学科、教育科学、实习、毕业论文等。这被视为从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4)强化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习与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制改革后,“学校音乐教学实习”以及“学科教学法”等模块占有较大的比重,分散在学士学习阶段和硕士学习阶段。例如波茨坦大学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习章程中规定:学士阶段的实习包括三种形式――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定期到学校见习、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实习理论、学校短期实习;硕士阶段有四个月的驻校实习,包括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此外,有关教育科学的理论课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出发点在于,未来的教师应当具有坚实的教育科学基础,能够对教育和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具有教育学术性的思考和论证。

3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变化

教师教育分大学修业和学校见习两阶段的传统在改革中被继承下来。焦点在于音乐教师教育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关系及如何改革,以及大学修业期间的专业教学法知识是否切合教师见习期间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学校方面批评高校的知识太过理论化,没有考虑学校工作实际;高校则认为学生在见习教师阶段仅满足于从实践中得来的“Know how”以及被动适应所谓的学校管理,不可能大力推动教育的发展。一个理想的改革蓝图是,学校与高校放弃各自的成见,精诚合作,强调大学修业期间的实践部分以及教育科学、学科教学法的比重,克服教师教育中两阶段完全割裂的缺点,使它们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音乐教育家预言,尽管在音乐教师教育领域,迄今为止第一阶段被讨论的最多,但随着改革的深化,第二阶段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随着音乐文化、媒体技术的变化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持续的进修也将成为学校音乐教师的必需。

三、启示与借鉴

以上德国音乐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及当前改革中的举措与困惑,对于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无启示。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借鉴参考:

1 音乐教师教育的双轨制与分级培养模式使培养目标明确

德国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实行分级培养模式是一亮点。这种做法使培养对象确定、培养目标明确,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分别制定针对性强、清晰可行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长。如果严格实行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毕业生出路更明确,教师教育的就业市场也将更明朗化。

2 教师教育的“多专业性”规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与灵活就业

笔者以为,这种“多专业性”的规定将学生修业期间的关注焦点从喜爱的主专业同时引向其他领域,培养了广泛的兴趣,拓展视野,有利于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例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如果专职音乐教师开课不满工作量时,也有能力兼任其他课程的教学,而不至于胡乱应付。甚至可能出现由于教师编制问题,以音乐教师为“副业”,其他可执教学科为主业的情况。

3 强调实习与学校教学实践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保证教师质量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了学生实践辅导、教师教学辅导、学术报告、评论、杂文、回忆录、访谈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章49篇。它是我国闻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铁霖先生几十年从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聪明和心血的结晶。《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探究领域,金铁霖先生既是继续者,也是开拓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铁霖先生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心音乐学院,师从我国闻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心音乐学院,从此,他和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索,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和时俱进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闻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探究成果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征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探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探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轻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把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探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功能,这是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摘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聪明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功能,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摘要:“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

二、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非凡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新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摘要:“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练习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练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心得地说摘要:“西洋传统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征,轻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把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新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练习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非凡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针对性、个性新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摘要:“个性就是说,在把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续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续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续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摘要:“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新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续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和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续和创新共同功能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的态度,继续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和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续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续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继续和创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美好结晶。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口语教学;英语氛围;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526.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112-01

引言: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本质,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借助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交流,而最直接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说”。 但多年来我们英语教学由于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忽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很多学生“苦学”了多年英语后还是“聋子”和“哑巴”一个。那么如何才能打开学生嘴上的“锁”,让学生轻松流利地“说”英语呢?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创造英语氛围,激发表达欲望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和表现的。"触景生情",说的是环境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说英语的环境,能消除学生说英语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唤起他们说英语的欲望。具体做法是:

1、教室布置尽量英语化。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说英语的环境,教室的布置从班牌、课程表、宣传栏、学习园地,乃至简单的通知都尽量以英语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英语知识,增加对英语的亲切感,为开口说英语作好铺垫。

2、利用自习课、听力课或课余闲暇,让学生欣赏英文诗歌、精彩演讲,学唱英语歌曲。那激昂振奋的林肯演说词,欢快活泼的“Jingle Bell”,热情奔放的“Hand In Hand”,优美抒情的“You and Me”,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语言美与音乐美交相辉映的美妙境界,在那里,学生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语言氛围的熏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

3、在每节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做Daily Talk。先从英语科代表、英语小组长做起,起个带头作用。然后按组轮流值日,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作报告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全班同学认真倾听,还可以根据报告的内容提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回答。实践证明,短短5分钟的值日生报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他们的写作水平也随之得以提高。

4、利用“教师节”、“圣诞节”、“元旦”等时机,发动学生制作英语卡片,适时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

二、融洽师生关系,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和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的热情,尤其能消除那些性格胆怯或有自卑感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其自信,使他们产生一种“I can speak English.I can do well.”的感觉。教师在课堂上应克服“教师本位”的权威心理,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愉悦课堂氛围。创造宽松和谐氛围的关键是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英语有句谚语说得好:“Love me,love my dog.”。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也会连带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并克服种种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在教学中,我认为“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欣赏、尊重的情感信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资”,不要老是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课堂外对学生的一声问候、与学生开一个有分寸的玩笑、一同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英超NBA流行歌曲排行榜,亦或和他们打乒乓踢足球下五子棋等,这些会让学生倍感亲切,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的融洽关系。学生就会由“苦学”英语变成 “乐说”英语,直至最后自己寻找各种语言练习机会。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们应多使用直观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模拟真实生活场景,通过实物、图片、电教设备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乐于参与,敢于开口。笔者自03年起一直担任校试验班英语教学工作,试验班实行英语小班教学,教室配置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教学Unit 3 Topic2 “I Like Pop Music”这话题时,我首先播放乐曲“My Heart Will Go On”,优美抒情音乐氛围中我单刀直入地问学生:“ 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然后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3分钟讨论他们所喜爱的音乐以及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同时给出几个问题:1)Can you tell us the names of some famous musicians?2)Could you tell us the names of your favorite songs?3)Do you know how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there are?4)What do you know about jazz music?…然后请学生回答,让他们自己总结音乐的种类,说出一些著名音乐家和歌手的名字,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目前湘教版新课标教材几乎每个section都有配套flash课件供下载使用,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听说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视听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声情并茂的情景对话,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有时我还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学习生活的片断并作为课件制作素材以增加课件情趣和真实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情感性处理教学评价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信心能起到很好的鼓舞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使用积极性鼓励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面带微笑认真倾听,答对了给予充分肯定,如“Very good!”,“Fantastic!”,“Congratulations!”,"You did a good job!”等。教师的表情话语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而引导全班同学有节奏地鼓掌能不断强化参与者的信心。学生在做口语练习时,教师切忌当场纠错打断他们的表达或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对口语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丧失自信心。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多使用建议性的、易接受的、委婉的评价方式,可以说"Take it easy."、“Would you like to think it over and try again?”,“Work harder,and I’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 这些勉励的话语,加之教师温和的眼神,会在学生的心理涌起一股股暖流。有时对话表演或利用关键词复述课文,我还当堂对出色者或有进步的学生发小奖品,别小看一粒奶糖,可能会让学生兴奋愉快一整天。

五、注意学习形式的多样化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探究性学习;操作过程;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38-01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设计,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教师是这门课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中音乐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再是单纯知识性的灌输,而是综合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技法的工匠式传授,而是思维方法、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引导;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的学习,而是更加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实现的教育。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求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轻松愉悦的审美情境。高中音乐教学目的,主要不只是以音乐欣赏为途径来教学知识技能,不只是让学生通晓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知识,也不只是要学生熟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而是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能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音乐欣赏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什么,而不是音乐作品表达了什么。根据这一目的要求,音乐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应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审美情境,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的,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特点。这就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互相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师生面对同一优秀作品,共同参与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互相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艺术修养的差异,每个人对同一艺术对象的理解与表现也会不尽相同,但人们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这一结果是平等的,都处于一种主体地位。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音乐学科研究性学习,有很多时间是学生们自己进行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保障。他们可以在活动时间里,带着问题去请教老师,寻求答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网上查询,获取所需的信息。当然,他们也可以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可以说此阶段是学生们借助校内外各方资源,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分析各种数据,在纷繁的社会中为自己“音”的研究,去寻求“乐”的答案。

4、分享寻美探知的成功喜悦。当同学们将收集来的资料、调查问卷和各种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形成一份份课题研究报告时,在他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之情。所有参加研究的学生都有深刻的感受,在实践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酸甜苦辣,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大的收获在于通过研究,培养了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当然,这些研究虽然还显得稚嫩,也没有什么惊人的研究成果,甚至称不上科学研究,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无疑有着积极意义的,这也是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二、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操作过程

1、学生们以自愿为原则,3――6人组成课题小组,审报课题,并确定小组成员分工,设计研究过程。

2、各小组成员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考虑到自身的能力,课题不宜选的过大,要切合实际,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3、根据小组成员的分工,学生们分别进行资料查阅、问卷调查或采访等各项工作。收集信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学生们要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借助各方资源来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

4、进行阶段性总结。各小组汇报各自研究的进展情况,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收获。教师要对出现困难和错误的小组给予帮助,及时处理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是学生将收集来的资料和数据,经过整理、分析最后写出课题报告。

6、进行论文答辩。评审组可请其他各科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在答辩中,学生首先向评审组简要介绍自己课题内容以及采取何种方法取得何种成果,对评审组成员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评审组经过综合评价后,确定各小组成绩。此成绩计入学期总分。

音乐教学实践报告范文第8篇

一、找准办学定位

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省属院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路中段,占地面积134亩,在岗教职工近500人,学生3000余人。现有10个系室,10个科研和表演团体、学社。地域性和音乐专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办研究型、世界一流音乐学院不符合学院实际,追求办学的大而全也不现实。如何找准办学定位?院领导班子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出发,经过多年探索,明确地认识到:我们是一所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高等音乐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保持传统学科和发展优势专业;培养音乐基础扎实、人文素质良好、综合能力较强,为地方音乐文化服务的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学院确立了“一个中心”和“五个结合”。“一个中心”即教学与教学改革是学院一切工作的中心。“五个结合”,即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专业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效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创作有效结合,大众教育与应用型教育有效结合,弘扬地方民族音乐与普及世界优秀音乐有效结合。

学院通过对音乐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市场调研和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于2000年提出了“1+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理论水平和人文素质与普通文科院校本科毕业生水平相等,基本技能和音乐素质达到同类音乐专业院校本科毕业生水平。

实践证明,只有找准了自身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才能在高校“合并”、“圈地”、“升级”的竞争大潮中,保持一份清醒和走特色发展的新径。

二、突出学科特色

学科是大学基础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学院依托陕西丰富的音乐文化底蕴,积极吸收当地的文化资源,创作出了以陕秦地方乐种为题材的曲目: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兰花花叙事曲》、《渭北叙事曲》、《迷糊调》、《曙光》;扬琴曲《绣金匾》;笙曲《满园春》;笛子曲《遐方怨》;筝曲《秦桑曲》;琵琶曲《渭水情》、《明妃怨》等。这些代表性曲目及秦派演奏风格的形成,得到同行的接受和认可,被编入音乐院校教材。

“西安鼓乐”,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学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这一古老乐种的研究、表演和创作。1991年译谱编印了《长安古乐谱》一书,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正式出版的曲谱集。同年学院长安古乐社应邀出访了欧洲六国,被当地媒体誉为“来自东方的天籁之音”,出版的CD盘获得法国巴黎查理・考斯学术唱片金奖。2000年推出《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研究现状。近几年来,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师生到西安及周边地区古乐社采风、交流,虚心向老艺人们学习;同时,邀请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古乐乐社相继来我院展演。在此基础上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长安古乐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其成为我院教学内容的一大特色。为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和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尽一份职责,作一份贡献。如秦胡研制人我院翟志荣教授,花费七年心血,经历上千次实验,成功地将二胡皮膜(蟒皮)发音改制为板质发音,形成了秦高胡、秦二胡、秦中胡和秦大胡系列民族拉弦乐器。在传统二胡基础上改制的琴胡,是当代秦人在秦地创制的,故而起名秦胡,四把乐器在乐队中组成不同声部,因而以系列秦胡称谓。系列秦胡克服了二胡蟒皮因环保和气候影响的局限,克服了皮膜发音与其它民族乐器板质发音的不和谐性,使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实现了“交响化,中国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对系列秦胡的声学特性进行了科学测试,得到了“从频谱图对比出其高音调声音明亮,演奏音域得以扩展,音乐的强弱表现力明显提高”的美称。

传统民族乐器的改革创新是一个极其艰苦的探索过程,也是中国乐器史上的一场革命。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民族乐器研制创新的成果――系列秦胡的声学特性进行全面的测试,这使我国民族乐器的创新有了科学基础。系列秦胡的研制获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校内外著名作曲家为系列秦胡创作了一批音乐作品;以系列秦胡为弦乐基础编制的师生百人乐队――学院东方民族交响乐团,在国内外演出60余场,曾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专场音乐会,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赞誉;东方民族交响乐团的排练课――“民族交响乐队训练与表演课”成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乐器改革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已经被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

三、重视教学实践

学院各系室高度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同专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作曲系每年举办学生新作品音乐会,同学们既有了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同时又给演唱、演奏专业同学带来演唱演奏新作品的机会。同学们从节目排练、编排、节目单设计、海报张贴及舞台布置、舞台监督等实践中,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国内著名作曲家和其它音乐院校专家教授来校对学生新作品的精彩点评、互动,评比,更激活了学生们创作新作品的热情。

声乐系举办周末学生音乐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赛事和到部队、企业、兄弟院校、监狱进行公益演出。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强化音乐艺术为大众服务的意识。为提高学生舞台演唱水平和积累舞台经验,声乐系组织排演了大型音乐会《歌剧精粹之夜》,欧洲经典歌剧《女人心》片段,中国经典歌剧清唱《江姐》,大型交响合唱《绿色的呼唤》、《组歌》、《欧亚大陆桥畅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排演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演唱表演技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美声教学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歌剧素材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功能性研究”列入省级高校教育改革项目。

民乐系的合奏课是该系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课,东方民族交响乐团和秦筝艺术团是民乐系教学实践的主要载体。乐团多次与海内外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举办音乐会300余场,演奏了上百部不同风格的作品。管弦系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乐队演奏员”,由学生组建的“交响乐团”和“交响管乐团”,20年来坚持每周排练6个学时,每学期举行2场音乐会。先后演出了不同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中外经典作品音乐会300多场,邀请国内外著名指挥家20余人来校排练演出,为数10部影视音乐及音像制品录音。2005、2006年根据教育部交响乐进高校的部署,“交响乐团”在陕西高校演出了25场。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排练和演出,演奏技能和音乐素质得到迅速提高。20年来通过两个乐团的排演,培养出了数以百计的优秀职业演奏员,分布于国家和各大省市专业乐团,有些还在国外乐团供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