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1.乡村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

目前,在乡村没有独立的公办幼儿园,多数幼儿园(班)都附设在小学里。作息制度同小学一样,教学课时过多,课时过长。加上家长强烈要求幼儿要会念儿歌,会写字,会计算,甚至要求老师教20以内或10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也就出现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多偏重于读、写、算,从而形成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倾向。这样就剥夺了幼儿童年游戏快乐的权利,而且容易形成一些不规范的读、写姿势,有的甚至因为从小小班就开始写字,而造成手指变形,这样的习惯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便很难矫正。这一做法,在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阻碍着乡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没有这样,有大部分家长会认为:“你们幼儿园的老师不会教,孩子学半年、一年了,都还不会写字。” 

2.生源的大幅度减少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随着时代的转变,多数家长不再以在家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而是多数到城市打工,这样就有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乡村只剩下越来越少的留守儿童,乡村幼教班级规模也逐渐变小,甚至出现了一个老师带几个幼儿的情况,这也影响教育的投入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上现在乡村幼儿教育的薄弱,多数乡村幼儿教师都是基础教育混不下去了,领导才安排他们上幼儿园,有一些甚至是老弱病残的来任教,这样一来,教师的专业素质低,经验又不足,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意识,而且,多数存在包班现象,这样,教师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即使生活再辛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自己打工的城市上私立幼儿园,也不愿意把孩子留在乡村就读。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学校的生源也就越来越少。

3.乡村幼教经费不足 

经费不足导致从事幼儿教育的配套设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儿童正常活动、教学需要。教师上课无教学挂图,小朋友没有动手操作的学具,更缺乏开启孩子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是一切教育的开端。”中外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和教养孩子社会角色的早期有效的措施。可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却无法做到。 

4.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 

幼儿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和个人健康成长的特殊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各级政府发展幼儿教育的责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快发展乡村幼儿教育事业。为此,我作如下建议: 

4.1要改变乡村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得先改变家长的认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对幼儿的教育越规范,越有利于幼儿的学前教育。家长文化水平是获得幼儿家庭教育知识的重要基础,要普及高质量的幼儿家庭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文化水平。也要改变教师的素质,因为乡村幼儿教师多数都不是幼教专业的,所以要多组织进行幼教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幼儿教育方式方法、幼儿教学内容等的培训,多组织教师到较为完善规范的幼儿园听课,观摩,多组织乡村幼儿教师开课,评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乡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2加强幼儿园管理,增加经费投入。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缺乏,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三、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跳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四、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三、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而努力。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布局调整;乡村少年;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24-02

一、学校布局调整对乡村少年的影响

1.“不在场”的乡村少年

刘铁芳教授认为,“构成乡村文化整体的,一是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二是建立在这种生态之上的村民们自然的劳作与生存方式;三是相对稳定的乡村生活之间的不断孕育、传递的民间故事、文化与情感的交流融合”[1]。这是独特的乡村文化赋予乡村少年生命以真实的乡土韵味,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乡村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农村是乡村少年成长的生活场所和精神家园,农村文化生活是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直接来源。那么,农村文化生活理应成为乡村少年精神与人格发展的基本方面,而农村学校教育作为乡村少年的发展需要,能够培养其基本的乡村情感与价值追求。

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少年成长与生活的场域,是乡村经验与技能的来源。而随着撤点并校,乡村少年被剥离出其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场域。很多地方的乡村少年不得不远离自己熟悉的乡村到远方求学,这必然导致相当数量的乡村少年与乡村生活和乡村经验相脱离,长此以往势必缺乏必要的农村生活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等的养成前提是乡村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上辈人接触,而村庄学校的消失使乡村学生与上辈人在时空上形成了隔绝。”[2]乡村少年的离土导致其对于乡土文化的感情也在日渐疏离。

2.无根的存在:文化认知出现偏差

乡村少年无疑是农村文化的继承主体。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在课堂教学与学校管理两个关键环节中,积极努力地提供文化资源和空间,从而使得他们在浓厚的乡村文化生活经历和氛围中得到熏陶、成长,从而形成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以及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能力,并产生对乡村文化的积极认同和对乡土社会的无限热爱。

但在学校布局调整后,乡村少年长期接受城市文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必然产生对乡土文化的隔膜甚至鄙视。“乡村少年与乡土文化亲近性的缺失,使得乡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少年”[1]。他们开始轻视甚至鄙视辛苦的劳动。但是,乡村少年并不是真正的城市人。因此,乡村少年成了一种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成了文化的荒漠人。乡村少年既不能融入多元的城市文化,也不能回归质朴的乡村文化。乡村少年的文化认知出现了偏差,导致其在文化选择和判断上迷失了方向,成为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无根的存在。

3.亲情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所有文化中一种基本的传承与教育机制,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学校撤并后,大量的孩子选择寄宿。寄宿制学校在解决路途遥远孩子上学难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亲情教育的缺失。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交流的工具化,不仅使得乡村少年难以感受到与长辈交流中获得的情感关怀,更重要地是在自身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缺少榜样的权威示范引领。实际上,由于长期在校,乡村少年的生活基本处于父母“不在场”的状态,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虚化”的存在。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的文化传递作用是虚无的,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很难形成。

家庭是儿童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家庭教育的虚化导致家庭失去了其基本的引导教育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乡村少年不得不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同时又缺少必要的权威性人物的指引,其社会化的结果令人不堪想象。

同时,也不利于乡村少年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社会角色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乡村少年来说,他们的榜样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但因为长期寄宿,大大减少了与父母共同经历家庭生活的机会。这对他们成年后如何承担父亲或者母亲的社会角色是极为不利的。使得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关心与教育,家庭教育功能大大弱化。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使得乡村少年的精神生活越发贫乏。

4.社区场域的养育功能削弱

现居于农村的多为老人、孩子等,村民之间的交流大大减少,集体参与意识相当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得农村人际关系相当淡薄。同时,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强势入侵农村,成为村民主要的生活方式。而这些都是一种私人性的文化活动,而非一种群体性的文化活动。这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活动所具有的集体性特征和交流,也极大地削弱了社区场域对乡村少年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熏陶作用,使得乡村少年的成长失去了了解与接触乡村生活、乡村文化资源的机会。

二、解决途径

1.教材回归乡土

一方面,面对乡村少年在乡村生活中“不在场”和乡土价值在教材中的“遮蔽”事实,需要让乡村少年尽可能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而全面孕育乡村少年的生命根基。因此,回归乡土是教材课程设计的必然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如何重新正确认识乡村文化,正确对待乡村生活方式,激活乡土文化之于乡村少年的生命意义,培养其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乡村少年的生活处境,合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脚下的土地,正视个人与乡村的关系,从而促进乡村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这应该成为教材课程设计基本原则的应有之义,其根本指向在于乡村生活方式的重现。

首先,教材所呈现的乡村是基于乡村少年的想象建构而成的理想化的乡村。换言之,教材应能唤起乡村少年对于乡村真善美的憧憬。这种真善美的精神必须具有现实的超越性,只有这样,美好的乡村图景才能真正植入乡村少年的生命历程之中,才能真正让乡村文化扎根乡村少年的生命意识之中。

其次,教材不能回避现实。对现实的乡村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并不意味着回避乡村文化自身的问题。如果教材不能正确引导乡村少年应对乡村的问题和困境,那么理想化的乡村景象对于乡村少年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迟早是要破灭的。因此,教材应能启迪乡村少年对家乡理性的情感态度,为重建乡村生活方式打下基础。

所谓重建乡村生活方式,即是要重建乡村少年作为乡村生活主体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乡村少年真实地生活于乡村场域之中。同时,实现乡村少年与乡土社会的全面互动,增强乡村少年置身乡土社会的生活体验的一种全新的新乡村生活方式。

2.教师胸怀乡土

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地区的高素质群体,一直被视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扮演着农村地区文化精英的角色。可以说,教师群体是乡村文化传递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他们也有能力和责任承担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任务。但是,随着学校被撤并,教师这个群体也随之离开了农村。也就是说,乡村高素质人口“上移”。对于乡村文化的传递与发展来说,这无疑意味着人才与文化资源的双重流失。

事实上,教师对于乡土文化的情感能够直接影响乡村少年对于乡土文化的认识。一位具备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能够克服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阻隔,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有益的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乡村少年的乡土情怀。

建立一支胸怀乡土的乡村教师队伍必然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工资待遇,鼓励和引导新教师积极投身到乡村教育中来。同时,也要挽留优秀的乡村教师。其次,在师范生教育阶段,要全面培育师范生立足乡村社会所需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怀。

3.家校合作,弥补亲情

为了弥补亲情教育的缺失,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首先,建立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机制。学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和途径建立畅通的家校合作联系机制。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教育孩子的事业中来,要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合力,必须联合一切团结的力量。必须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设立亲情电话热线。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同父母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家庭教育。

三、结语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是不可逆转,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对乡村少年的消极影响是刻不容缓的。乡村少年是乡村文化建设和继承的事实主体,只有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才能将撤点并校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值,农村文化建设才能保有继承和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书屋,2006,(10):45-49.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甘肃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甘肃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历史的、传统的、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

1.1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

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等体育教学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2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高中,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1.3体育教师态度不够端正

由于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师上课热情不够高,往往是得过且过。天热不上、天冷不上、阴雨风暴天气更不用说。即便多数上课也是放羊式。一上课,绕操场跑两圈,然后排球、篮球或足球场上一扔就是体育。被列为考试科目后,只是针对性练习。所谓的针对性练习,是针对考试科目,象百米、铅球、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项目,学生的成绩进展当然很慢。

1.4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音像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1.5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的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健美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针对甘肃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甘肃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2提高思想认识,将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评估体系中

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2.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轮胎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每年召开学校田径运动会及各种球类、武术等比赛。同时要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能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而努力。

2.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境界,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来,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2.5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展开:

2.5.1探索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甘肃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社会要求,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2.5.2根据农村社会环境的特点,探索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为制定农村学校实用的体育教学教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5.3通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总结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甘肃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甘肃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第7篇

为认真落实《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至2020》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十三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本土化的乡村学校骨干队伍,“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各市、县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期,是建设教育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让乡村所有适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是我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体现,而优质均衡的师资队伍最为关键。因此,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必须符合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必须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在全省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是我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省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切实举措。通过培育站的形式,计划每年为全省乡村学校培育2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和4000名县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事关我省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和乡村教育发展全局,各地要从全省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保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 规范程序,优化方法,建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良好运行机制

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认真研究,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探寻优化建设的路径,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1. 关于导师组的建立。每一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由主持人和2名成员组成导师组。其中,市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教研员和高校(或省级教科研机构)专家组成;县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学科教研员组成。鼓励跨地区共享教育资源。导师的遴选实行自主申报,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市级教师发展学院)推荐,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上级管理部门同意。所选导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在时间和精力上能保证培育站工作需要。导师原则上从本地区教师中选拔。

2. 关于学员的选拔。所有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推荐选拔。(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乡村教师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学校的教师。)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原则上应是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25名学员;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原则上应是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30名学员。学员的遴选程序为自我申报、学校推荐、导师组同意、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3. 关于培育形式。各培育站要根据学员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确立年度培育主题,采取集中研修、岗位研修、跟岗学习、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组织学员开展研修活动,促进学员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4. 关于考核制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每期周期一年,通过一年的学习,培育站学员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发挥骨干作用,展示学习成果。导师组对学员进行中期考核制,对没有达到考核要求的学员实行淘汰制。各大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终期考核,省教师培训中心对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终期抽样考核。各市县出台相应保障措施,要将终期考核优秀的学员列入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评选优先考虑人选。

三、 省市合作,分项管理,全面提高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水平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由省教师培训中心统筹管理,以省市县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省市合作、以市为主,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省市县合作、以县为主。

1. 确定设站需求。全省每年设立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80个、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约133个。省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全省情况和各市乡村教师规模,确定各地培育站建站具体数量。各市、县根据本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专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育站的性质(如学段、学科等,但不含校长类)。通过招标方式,遴选导师组,确定报审的对象。鼓励各市、县自筹经费增设培育站。

2. 上级部门评审。各大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申报评审工作,省教师培训中心对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抽样评审。对方案着重进行现实性、科学性、可行性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评审意见分三种情况,即通过评审、修改重审、不予通过。对没有通过评审的,取消当年该培育站设立计划。

3. 明确工作任务。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工作由主持人自主安排。其工作既要定位高远,又应务求实际和实效;其目标任务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培育站学员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建站宗旨和要求,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切实完成研修内容。

四、 加强管理,保障经费,全面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力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管理,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培育站开展工作,全面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的力度。

1. 加强过程管理。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运行过程中,教师培训管理机构要加强过程管理。省教师培训中心要深入调研,组织专家团队对各地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业务指导,通过专题培训会、座谈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大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管理机构要有专人负责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工作,定期组织本区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开展业务交流,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第8篇

一、道德品质要从小培养

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目的是要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能初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

目前,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得不到深化,教学内容也很单调,学生很少能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思考,甚至把品德课变成知识课去上。这样,必定会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如今,青少年学生道德越轨的行为越来越多,在一些农村地区,风俗很是败坏,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造成学生道德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道德教育这一综合课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前,农村许多家长受到社会不良习惯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到位。

2.教师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在农村,仍有极少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得过且过,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管理学生上。为人师表,形象有损。

二、对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够

抓好农村学校教育,提高全国人们的素质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并轨制度。这对乡村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认为读书不如做生意。但我党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得以发挥作用。

三、安逸舒适的生活使少数少年儿童胸怀大志

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种地趋于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科学技术代替了生产力。农民的劳动强度减轻了,休闲时间增多了,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很少有远大志向。

综上所述,乡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乡村教育,真正树立良好的学风,只有这样,乡村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