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第1篇

建构主义对当今教育的观念与教育方式有了革新性的改变。建构主义运用其丰腴的理论支撑,也已经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体系。他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育观,从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下学校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来阐述建构主义对于学校教育的启发。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育观念;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对于知识的生产与认识就如同历史的发展与更迭一般,前提都是从实践的基础出发,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世界变化中,在彼此相交的生活中交流与批判着对于世界的认识,通过自身的自我完善与学习不断的重构着对于世界的观点。这种于实践中出现的观念,不仅仅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自己的固有观念有了变化与发展。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和传承人类的知识,这个实践的过程也推进着知识的演化。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获得与吸纳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终身的,在学校的教育中也应秉承学习的建构性与社会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蒂斯塔·维柯。其以人为中心的“新科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重要性;继而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他所谓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也集中地体现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直到作为20世纪美国最负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把经验看做现实世界的基础,杜威认为,最广义的教育问题就是人性的改变,为此在教育的实施中,应采取民主的“协商、交涉、交流、理智协作”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文化与心理氛围,解决矛盾冲突,促进成长,培养尽善尽美的人性。这些也突出了人的主体作用。这些哲人的思想都对人作为世界与知识的创造主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建构主义的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的最初发展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开端。皮亚杰首先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进行一系列创新。他认为,学习的过程也遵循物理变化的过程,当一定的数量积蓄到一定数值的时候就会发生量变,造成认知系统的改变。神经系统中的数值结合自身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经过不断的整合发展变化,就会造成内部结构的整体质变。因此学习主体在不断认知的发展下,周而复始的不断融合就形成了自身所发展成的知识体系,皮亚杰将这一过程归结为:顺应与同化。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主体在自身认知基础之上与客观世界的不断联系才能会发生的量变直至质变,这一平衡效果也是主体性认知系统生长变化的路线。这就像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概念,内在效度是指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而外在效度是指结果能被推广的人群、情境和条件。这一过程就是皮亚杰认为的学习和再创造的过程。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研究对建构主义的影响更广泛也更深远,从他心理发展的活动说,心理发展的中介说,心理发展的内化说,几个层面来对建构主义进行解读。维果茨基注意到活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活动正是意识的客观表现,意识是人所持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维果茨基的心理学说更详尽的介绍了学习中出现的现象,他将人本身最自然最直接的反映结果概括为低级心理机能,比如像碰到尖锐的利器会感到疼痛,听到不幸的消息会难过流泪,这些简单的接受都是属于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维果茨基将其定义为高级心理机能,这一点他将主体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不是孤立的个人,强调人的社会性。语言是人进行思考与认识,进行社会性的互动与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反思的重要工具。人心理过程受这些特殊工具中介的特性决定了人能够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从而世人的行为具有理性和自由度。这也就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说明人需要经过慎密的思考与社会的交流才能够获得知识的吸收。

二、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念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正如当今强调的如此,不能照本宣科的按照书本知识一成不变的去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紧追时代的步伐。再经典的现象解释,再被顶礼膜拜的人物,经过时代的轮回都会被后人所超越,都会被新的理论知识所取代。因此,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的是一种更活态的知识,追求知识的发展和运动,讲求的是新旧知识的不断更迭与被发现。

(二)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枯燥、无聊乏味的学习只会让学生增加疲惫感与厌烦。学习的情境性,要求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置身于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老师要给学生创建一种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氛围、家庭氛围、个人情况相结合来创建一种适宜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这种情境是可操作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的,能将学生自身知识与书本知识还有社会知识融合在一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建构主义追求的学习观念。

(三)学生观建构主义将学生看作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生活基础,知识累积,社会影响的境况之下结合新的知识,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融合的。要求学生学习要有高度的参与性,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学会沟通交流,通过群体之间的协商交流,思想上的汇集,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更新,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判断对自己的立场进行审视重建,这样就形成了个人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第2篇

一、文化资源幼儿化,构建幼儿语言“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与建构主义理论奠基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致的。

本土文化资源往往广博而深遂,那么,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如何营造“最近发展区”呢?关键就是要让本土文化资源在与幼儿语言教育对接时,实现让幼儿可以接受的语言转化。

1、成人语言幼儿化。

本土文化资源往往是以成人语言文本作为表达形式的,这让本土文化资源在与幼儿语言教育对接时,幼儿难以接受,我们需要将成人语言幼儿化,让幼儿产生共鸣。

2、抽象语言直观化。

在讲到大竹地形是三山两槽时,幼儿对“三山两槽”感觉很抽象,我们一方面出示直观的地形模型,和孩子们一起数出三条山脉,两条低槽,幼儿对“山”和“槽”就有了直观的认识了。另一方面,我们还运用优美的童话故事,给幼儿讲解“三山两槽”的来历,让幼儿不仅对大竹的来历充满神往,而且对大竹“三山两槽”的地形和大竹的“竹”字也有了直观认识,达到了抽象语言直观化的效果。

3、书面语言生活化。

幼儿的书面语言储备较少,本土文化中若涉及书面语言,会给幼儿形成“最近发展区”带来不少困难,为此,需要让书面语言生活化。例如:在讲到“大竹人,真聪明,苎麻业,出口忙”时,我们用视频播放大竹金桥麻业公司产品出口到国外的场景,老师在解说过程中,将抽象的“出口”直观地表答为“卖给外国”。“买卖”对幼儿来说丰常的生活化,很易形成语言“最近发展区”。

二、教育环境情境化,让语言学习与现实运用相互强化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因此,在构建教育环境情境化的举措上,我们选择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思路。

1、请进来——让本土文化走进我们的教育情境之中。

在请进来,让教育环境情境化方面,我们坚持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平面与立体相结合原则。

所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就是让动态的情境表演与静态的环境美化相结合。在动态的情境表演方面,我们请幼儿家长中擅长竹编的人士来园表演竹编艺术等,并边看边交流其制作过程,然后回家与家长分享。在静态的环境美化方面,既考虑内容又注重形式,实现平面与立体相结合——中西合璧,古今相衬,土洋相依,主流文化因素与本土文化因子和谐共存。如让翠竹诗句与唐诗宋词融于一体,让五峰山森林公园美景与卡通形象相映成趣,让英语卡片与清河古镇的欧式建筑同墙共存。在装饰形式上,走立体装饰之路,不仅充分利用校园的平面区域,让大竹本土文化在校园的地面、墙面、楼梯立面等区域均占有一席之地。

2、走出去——让我们的教育走进本土文化的情境之中。

城市幼儿园教育往往是“瓷娃式”教育,对幼儿安全问题的重视往往被异化: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让我们的教育与许多本土文化的实地情境人为地渐行渐远。我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次组织幼儿“走出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还真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与收获。活动中,教师结合实践地的地方文化特点,采用孩子们能接受的语言给他们作讲解,回园后还要组织延伸活动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和语言训练。如,我们带大班幼儿去畅游五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前,让孩子们学习并朗诵《川东竹海美名传》的乡土童谣,到了目的地后,让孩子们结合实景去体会童谣的内涵,鼓励幼儿回家后将童谣分享给家长。这样,教育环境情境化,切实达到了语言学习与现实运用相互强化的目的。

三、口头语言通感化,架构幼儿语言的多维结构

在课程设计上,建构主义者提出如果教学简单得脱离情境,就不应从简单到复杂,而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逐渐深入到我国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构建主义的教学论理是西方教育领域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等教学特点,被教育学界所广泛应用。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但依然处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将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融入到这一理论教学过程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构建主义教育理念,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要不断地将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深入到教学当中,促进我国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认知学习理念,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进行教学,着重对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和主动构建知识能力的培养[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借助教师或必要的学习资料等意义构建的方式所获取的知识。情景、会话、协作和意义构建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习环境的主要要素。情景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意义构建;协作是贯彻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的重要环节;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观点

 

1.教学是对知识的能动构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否认了教学活动是机械地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并明确提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创造性的运用原有的知识积累对新的知识进行构建和学习[2]。同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学生在进行知识构建时,不能仅仅将知识局限于课本和教师所讲的内容,尤其是当下还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更应该拓宽知识的渠道,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构建。

 

2.学习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积累的重组和创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学生在进行新课程学习的课程中,并非是对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知识的机械接受,而是对学生知识积累的重组和创新,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将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重组和加工,形成对新知识的建构。课程的学习是在新旧知识的反复作用和加工重组构建而成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包括对知识体系的学习,还包括对知识的获取渠道的学习。背景性知识和结构性知识是学生历史知识积累的主要方式,对课程的学习是在学生知识积累的背景知识层上进行建构的。

 

3.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认为的师生观是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学生是认知的主体[3]。在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对学生在进行知识构建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难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点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知识构建的创建者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并不是传统教学过程当中的被动接受对象。

 

4.要走出课堂。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不仅是对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方案的掌握,也理应超越课本的限制,走出课堂,应用到现实当中。以课堂案例和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知识构建的基础,并参照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用学生在课堂所构建的知识对课堂外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组和构建,勇敢地走出课堂,对社会实际进行初步构建和融合。

 

5.教学的基本原则。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教学原则主要有:将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与学生有疑问的问题相关;将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重视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身检讨;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知识构建情况及时的进行检查等。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通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涵和教育观点进行论述后,可以发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够克服我国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通过合作学习和探讨学习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4]。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应用到我国的教学改革当中,应当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改革。

 

1.加强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深入到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首先必须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在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观点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进行构建主义教育理论改革的过程中,要将这一观念深入到教师的观念中,将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彻底的改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构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而不是以灌输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开展探讨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积极地参与和思考进行自主探究。

 

2.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增加探究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基本原则要求我国在进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改革中,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强化。课程内容的改革需要依据当前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和学校的各个领导不仅要不断地增加探究性课程内容、实用性课程内容,也要不断地加强趣味性课程内容的建设,使学生在快乐和思考中学习[5]。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学生的知识构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这样的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因此必须要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将现代化的课程不断地深入到我国的教育课程当中,充分地将学生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成果和改革进程的效果进行真实客观地评价,还能够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及时地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了教育改革,但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一直以来被很多学校所忽视,导致教育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改革过程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学校必须不断地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也要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发展。

 

4.不断地为学生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推广。由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不足,导致学校的办学经费十分匮乏,难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教学基础设施老化,且教师的素养也普遍比较低,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这些学校所使用的教学教材更为符合教师系统的讲授,但不适合开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学。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学校的现状,要开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学改革,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还要不断地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并制定和改变一些适合学校教育教学的教材和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6]。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大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深化,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当前我国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结束语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第4篇

我国20世纪80年代大量引进国外教育学理论,目的就是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建构主义被引进中国,因其揭示了与传统学习、理论完全不同的学习规律,所以对中国传统教学形成有力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切中了中国教育的弊症,被教育界所推崇。很多中国人都相信,建构主义的引进必定有益于中国的教育改革。但是建构主义理论真的可以完美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吗?

(一)建构主义自身的不足

首先,建构主义根植于思辨哲学传统精神和经验主义科学,这致使建构主义很容易陷入科学与社会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3]。其次,建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其他学习理论的极端批判与简单否定基础之上的,这就无法避免其自身的局限性。再次,建构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各流派在认识论和研究侧重点上都存在着差异,内部的不统一与不和谐必然会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实施。最后,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建构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地对待建构主义在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困境

建构主义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且切中了中国教育问题的实质。但是,在将教育理论用于指导教改实践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要理解其起作用的必要条件,明白建构主义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困境。1.东西方传统文化上的不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突出个人的主体性,注重人的存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秉承这种文化传统,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性,本质上争取的是人的自由,希望学生不再依附、盲从于教师或者其他的外在力量和权威[4]。而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重视国家主义、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依附于整体和权威而存在的,本质上不接受本体论和个人主义,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育内容的伦理性,教育完全被当作了统治者的工具,实现的是一种工具。因此在建构主义指导中国教育改革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起作用的前提条件。2.资源差异性的限制建构主义的实践需要丰富的物质资源,需要社会提供给所必需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及充分的教育经费,这些都是保证建构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要因素。西方在物质条件上远优于中国,具备了建构主义实施的条件;而我国经济条件不是很发达,所以在教育经费上存在不足,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方面不够完善和成熟,这限制了建构主义在我国从理论走向实践。所以对于建构主义,我们应持理性的态度,不应该完全地照搬,学习建构主义精华的同时看到建构主义的不足,将其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使建构主义中国化。

二、建构主义的中国化

对建构主义,国内很多学者持肯定态度,把建构主义当作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而有些学者则看到了建构主义的缺陷及与我国教育不相符合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全面而客观地看待建构主义,对待建构主义理论的缺陷。为使其能够促进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寻找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国教育新的“结合点”,即建构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建构主义,才是建构主义传到中国的最终目的。

(一)走中庸之路,缓慢中国化

在建构主义中国化问题上,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家给了我们很好地启示,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中庸”,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保持“必要的张力”,表达的都是防止出现极端的问题,反对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5]。因此,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建构主义实施的条件,走中庸之道,进行缓慢地改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二)扎根于中国本土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建构主义;知识构建

近年来,基础教育一直在进行新课改,一直在寻求一个符合现代教育的模式。新课改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也一直在讨论与实施、反思与调整中持续改进。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因其理念与现代教育不谋而合而被充当新课改的思想武器,为现代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但是,目前有一部分人仍对建构主义有着比较消极的观点,他们对建构主义过于拥护或是排斥,这都导致了在运用构建主义时得不到应有的效应。在数学教学领域内,各教育人士也同样一直在对建构主义做一些探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鼻祖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966年他第一次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观点。[1]建构主义起源于让?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它很形象的说明了人类认知学习的过程并很好的总结了认知的规律。构建主义较好地说明了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概念的形成等认知过程的形成,还诠释了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在让?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面的知识角度以及时代的背景,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相应的演变与发展。譬如维果斯、斯腾伯格等学者对建构主义的探索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研究都推动了建构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为建构主义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的、被动的镜面反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来诠释对新知识的理解,这便是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建构的策略

1.知识与情境结合教学

建构主义数学教学中认为教师应该擅长于设定一定的合理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建构主义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阅历与当下时展需求,营造出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巧妙设计比较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以兴趣为导师辅助学生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譬如,A、B两国地处海峡两岸,现为加深两国的合作与交流,两国决定打造一条海底隧道,在A国测得隧道走向是北偏西 。为加快工程进度,现今决定A、B两国同时开工,那么在B国要以北偏西多少度开工,才能使隧道准确接通?教师可适当的设计这类结合实际需求的问题,并寻求适当的时机抛出问题,这可以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的进行问题剖析——建构模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适当的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再丰富学生的视野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3]构建主义数学教学情境结合的学习模式更注重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另外,形象的情景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建构主义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纯粹的接收。与传统基础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数学教学结合了实际的需求,适当的调整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使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者变为建构主义数学教学中的主动者。在建构主义数学教学的观点下,教师应该只在必要时刻予以学生一定的引导与评价,而不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4]而学生在建构主义数学教学中应该当担当起教学中的主动角色,自主的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进行对新旧知识与课内外知识的构建。当然,教师在此过程过程中还要充分的发挥评价者的角色,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以便学生可以更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并及时进行处理。这种必要的角色互换建构主义数学教学并不是就否认了教师的重要性,相反的,在建构主义数学教学方法中教师起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比以往要高。在教学过程中,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过硬的专业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广泛的知识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建构主义数学教学中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整个数学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是调控者,是引导者,是评价者。当数学课堂偏离所想要的教学方向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时刻把握住教学方向;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适当的启发学生寻找新的突破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本质;当学生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正确的予以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以便于学生正确的做出自我评价。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知识建构时非常之关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培养还需要各界人士的不段探索。

参考文献:

[1]胡亚红,王卫红等.基于建构主义的离散数学教学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01).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第6篇

幼儿教育

主体

经验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经验的积累及能力的提高。这一理论为幼儿教育中定位幼师地位和确立幼教目标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实践这一理论,有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2 0世纪9 0年代以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这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深化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一理论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以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1建构主义理论的含义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其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关注的是学习者如何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建构主义者主张,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也就是说,知识是由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起来,即知识具有建构性、社会性、相对性、情境性等特点。为此,教育不应该是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建构知识的过程。

1.2学习观

建构主义反对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学习是“S-R”的过程,反对信息加工论所描述的学习是对信息的输入、存储、提取的过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是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即使有些问题他们并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儿童原有的经验,而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1.4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简化环境,而是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到较大的任务中,使学习者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为此,建构主义者提出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教学两种设计方法。随机通达教学,即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运用变式使儿童对概念获得新的多角度理解。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过程。情境教学主张教学应使儿童的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

2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为反思传统的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尽管这一理论没有直接提及学前教育的问题,但是透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当今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1促进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把知识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传统幼儿教育中以教师为本位,强调以示范-讲解-练习为主线的简单传承的教育模式应彻底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引导-探索-发现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学习环境,创设抛锚式的教学情境,并抛锚给幼儿,制造幼儿的认知冲突,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创设有利于教师和幼儿合作学习、相互交往的社会情境,通过操作、探索、对话、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学习中的自我建构、合作建构,实现新型的师流呼应的对话式教育关系。在现代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强调幼儿教师“引”与“导”作用(即教师引发幼儿的认知矛盾,指导幼儿对新知识的思考和学习,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的观点,是以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而非被灌输者为前提的。

2.2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 建构主义 教师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有明显的积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逐步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然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某些论述和主张上存在偏颇和不足之处,加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对建构主义的曲解和误用,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建构主义的内涵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建构主义也可译作结构主义, 目前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和流派, 仅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就有六种, 它们分别是: 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1]。一般意义上的建构主义主要是指社会建构主义,既肯定学习活动的个体性质,又承认学习活动的社会性。激进建构主义则只对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加以肯定。20世纪90年代,激进建构主义开始向社会建构主义转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入我国之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迅速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成人教育;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等。涉及的面很广,层次也比较深。当然,效果不一定都是良好的。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好的效果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建构主义的误用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

建构主义者极力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学习者接受知识”的观念及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念进行批判,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主张学习者通过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从而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从而从传统课程教学中的“上对下”、“施与受”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对于克服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满堂灌”与“学生被动接受”现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建构主义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并非所要的知识都是可以通过探究和意义建构获得,如弹钢琴的指法,必须经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获得,而学生探究式的练习,多数情况下是错的、不合理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客体问题上,建构主义者一向标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给我们的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表现比较突出。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怕“讲”;教师不敢批判学生;教师不敢管学生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学生愿意唱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愿意听什么,就讲什么的自由倾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自行建构自己对科学的理解,用知识的可存活性取代了真理。其实这种观点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对那些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稳定、高效的知识体系来说,如音乐的基础知识等,仍然让学生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做法应当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儿童是需要被介绍科学概念及过程的,教学系统的起点是应该“他组织”的。因为理论本身并不会透过对真实事物的经验而产生,放任儿童自主探索必然会产生大量“有异科学”的“迷思概念”(先前概念),而这些大量的错误概念的裁判与纠正,则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众所周知,传递知识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因此,“他组织”应当是教学系统的起点,这既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也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相符合。如果脱离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而对知识进行强行建构,则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在实践中也必然会碰壁。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走出建构主义误区的途径

中小学音乐教学走出建构主义误区的有效途径应当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可以充分的实现。尤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当是“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前提,这主要是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及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音乐是一门特殊的知识。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出来的有组织声音序列。而要解读这些音乐语言,必须依靠音乐教师。此外学生要感受和理解音乐,必须进行听觉上的音乐训练,如 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长短、调式调性、和声、音色等,而这些听觉上的训练都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指导。音乐还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表达具体的概念、思想,描绘生活的具体现象、情节是比较困难的,而主要是通过情感进行表达。而如何去理解这些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解读。

其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以增强其感受、表现、欣赏音乐形式美的感官和能力。而这些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基本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指导。如果离开了音乐教师的传授和指导,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只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第三,中小学生的身心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毕竟还不成熟,这就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手段和艺术,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体验,使其身心都得以健康的发展,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些都需要中学音乐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最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各种观念逐渐发展并逐渐完善,同时他们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也逐渐完善。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良好的音乐教育日益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中学音乐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选取优秀、纯洁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引导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注释:

[1]傅钢善、孟小芬 :建构主义: 且深且慎用。《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页。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 主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习隆乾 著:《有机建构主义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丁锦红,张钦,郭春彦 著 《认知心理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郑莉 主编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临床医学

现代医学理念已经逐渐完成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巨大转变,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成为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并束缚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当前,以抛锚式教学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我国高教领域,尤其是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及应用。因此,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模式革新的进程,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极具启发意义。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于维柯、康德、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等。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1 ] 。尽管建构主义流派纷呈,各有研究侧重,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几乎相同,互动互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常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研究者根据这四大要素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模式设计,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 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2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建构的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知识单元,并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设计,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提供一个类似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概念框架,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3 ]。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协作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体中展开学习, 通过完成集体性任务, 促进学习团队内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不同学习个体对于知识的的建构过程及结果不尽相同, 通过这种学习资源与建构过程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与全面的理解。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 基于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 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 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 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也就是说,随机访问教学并非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所学知识或内容意义的不断建构[ 4 ]。

3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认为知识呈现为稳定、客观的封闭型层级结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或内化到个体身上,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 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hi138\Com]

4 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模式革新中的价值及应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4.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倾听者与接受者的惯性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兼顾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4. 2 建设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高质量问题,在教师提供的概念框架下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协作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成为了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因此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针对每次授课,教师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并备课,必然增加课前准备时间与精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对于本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造诣,还应具有宽厚的生物及医学基础知识,在这种“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从容应对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估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底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应该具有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及“导演”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旁征博引的论证技巧、对教学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幽默感等诸多非专业因素在确保情景教学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对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良好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开展协同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确保学习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密切调控教学现场气氛及进度,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以上都对教师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及媒体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收集资料、创设情意、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及交流师生感情等方面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音动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主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能力等特征。

4. 3 优化整合医学课程体系,使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基础及临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使基础、临床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学基础时不知临床为何物,学临床时又已把基础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逐步实行“一体化”,即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贯穿,从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但医学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工作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医学教育各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

4. 4 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对其的评价也应寓于过程之中。以抛锚式教学为例,学生解决面临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包括其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运用灵活化的评价手段。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考试时机灵活化;逐渐加大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讨论记录、论文及病历书写等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做到既考知识,更要考能力。

4. 5 确保师资充足,采取更富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现实病例,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开展小班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的弹性较小,往往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满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扩充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教学组织。

4. 6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提供高效的教学保障

高效的教学保障体系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建设,加大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及教育网络等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医学课程中的多数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属于初级学习的范畴,而内、外、专科等一些具体疾病的学习则多属于高级学习,当前医学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混淆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别, 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不合理地应用于初级学习的教学中,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造成教学效果削弱与教学资源的浪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各具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扬弃,结合应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高 文译.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Michael Chapman.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roblem of Reality[ J ]. Jour2nal ofApp 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56 (1) : 31 -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