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园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兴起了都市园艺、观光园艺、休闲园艺、社区园艺、家庭园艺等,极大地拓展了园艺专业人才的工作平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我国的都市园艺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制定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都市园艺产业规划。都市园艺产业不仅强调园艺的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而且更加重视园艺的生态和旅游等社会功能,将园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结合为一体。这就突破了传统园艺远离城市、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城乡结合、城乡互助、城乡互补。现代园艺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所认为的“种果种菜”的范畴,涵盖生态、营养、花卉、草坪、旅游、商贸、绿色环保等诸多内容,从而大大增加了社会对园艺人才的需求,同时对现代园艺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园艺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现代园艺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农业,商贸、城建、园林等部门从事园艺生产与设计、园艺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园艺经营与管理工作,就业面非常宽广[1]。

高等农林院校的实验实习农场、牧场和林场,即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与实验室、图书馆合称为农林院校的三大支柱[2]。把农林院校的校内基地建设摆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地位,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多种形式的现代化农林业科技园区。新时期企业、行业要求人才不仅应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过硬的岗位技能,还应有良好的职业品质与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上体现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服务面向的定位,即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学历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安徽科技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基层,注重实践,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宗旨,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特别是园艺本科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园艺专业毕业生不仅基础理论扎实,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强,在园艺新品种开发、新技术示范、园艺植物生产、产品推广、现代园区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中表现突出。现就我校应型园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总结,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园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园艺学科面向21世纪现代农业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也随之深入,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才能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1、校内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托

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各高校都创造了很多不同的经验和模式,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校内基地进行一定阶段的生产实践锻炼,这个环节是目前园艺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各高校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做的一个重要步骤。

2、校内基地是重要的教学条件,应当将其摆在同实验室和图书馆同等重要的地位

教学基地、实验室、图书馆合称为农林院校的三大支柱。但要真正做到将教学基地与实验室和图书馆摆在同等重在位置上,各高校从认识上和行动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院校的园艺专业根本就没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出就谈不上三大支柱了。校内基地是一个天然的、开放的、多功能的实验室,是园艺专业学生得以成才的重要保障条件,园艺专业没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就不能实践,没有实践学生就不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就无法用得上,更谈不上留得住。这样的学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因此,园艺专业校内基地建设应与实验室和图书馆一样重要,应建成高水平应用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才能起到基地应有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基地参加实践锻炼。

3、校内基地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理想场所

教育部新修订的专业目录(2012版)中,将同类专业趋向综合化,即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方面发展。有些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中期分流;有些高校实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等,其目的就只有一个,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校内基地的建设正满足这一要求,而且,校内基地大多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园艺专业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等)相互影响和渗透,布局较为合理,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理想场所。

4、校内基地具有单科教学不可替代的功能

校内基地大多建在城乡结合部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实践,通过与基地工人同劳动,使学生接受德育方面的教育。通过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是通过参与科技咨询、技术推广、良种销售、服务等工作,增强为农业服各的意识和市场开拓的能力。

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为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服务的原则

园艺专业应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校内基地建设就是为培养这一目标提供条件。因此,校内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围棋这一目标进行,遵循为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服务的原则。

2、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原则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校内基地在坚持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3、质量与效益相统一有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知识产业单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基地只有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好务,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高标准、高起点、综合化的原则

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是园艺领域高新技术的汇集点,也是园艺领域的示范点和推广点。应主动适应园艺产业的结构的调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综合化的原则,让学生在这里能看、能学、能干。

5、统一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

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有统一性和自主性,在强调统一性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区域不同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内容和特点,设置不同建设标准。

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标准

1、园艺专业校内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园艺专业校内基地应该是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多功能行业企业,同时也是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能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园艺产业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建立较为完备的园艺产业生态体系做出示范,实现园艺产业可持续发展。

2、园艺专业校内基地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

(1)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根据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和园艺专业发展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基地建设的目标和规划,明确建设计划与实施方案,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基地土地规模在100-200亩为最佳。基地要有齐全的项目,能包含园艺专业各学科,具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满足各项目实践所必须的条件,例如:蔬菜园区、果树园区、花卉园区、食用菌区、种苗繁育园等。

(2)各园区建设目标。基地内的各园区要有具体建设目标,包括土地规模、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建设标准等。

(3)教学管理建设标准。基地内要有较强的管理队伍,配备的领导干部和职工数要有具体的标准和数量限制。对职工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职业技能水平等要有明确要求。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各种实验、实习、实训要统筹安排,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技能实训规程,要有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等指标体系,制定考核标准与方法。

(4)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要制定基地内实验室和园区建设的硬件标准(设施、仪器设备、正常年运转经费等)。

(5)园艺产业建设标准。根据现代园艺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园艺专业校内基地必须组建一个产业团队,实现园艺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懂经济、会管理、技术熟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例如:组建食用菌有限公司、花卉公司、蔬菜公司、果树苗林公司等。通过这些公司的良好运行,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和实践环境。

(6)基地的土地与设施均属学校所有。基地要做好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基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或半企业化的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基地的改革和发展应有利于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要优先保证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实验等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内容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内容是根据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与要求,为园艺专业学生各类实践教学、大学生创业项目和教师科研试验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园艺专业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3]。

基地建设的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需十分重视硬件条件的建设。根据园艺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设计园区,例如:蔬菜园区、花卉园区、果树园区、食用菌区等。根据现代化要求,在园区内建设现代农业设施,例如:工厂化育苗、节水农业设施、小型农业机械化设施、各种温室、大棚、教学做一体实验室等。学生进入相应园区开展实训、生产、项目实施、科研试验等,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软件条件包括园区规划、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与考核体系、人员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首先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高素质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其次是良好的运行机制,制定详实的实践教学大纲、技能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开发、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课题、教师课题试验、模拟承包、科技推广与服务等。

根据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组建农业产业系统。例如:蔬菜公司、花卉公司、食用菌开发分司等。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学生只有参与农业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去,才能把自已培养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等.园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管理体制的初步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6-8.

[2]韩浩章;王晓立;王彰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7( 19):164-165,177.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全面、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先进”,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输送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础。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和操作类的智能岗位。他们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除了担负经济生产任务以外,还要担负社会政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实训工作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性和经营发展自主权增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逐步放权,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需要走进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这就增加了难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新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从学校理论走向社会实际有个过渡,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具备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功能,能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教学性实训而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备受推崇的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性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与政府、行业或企业联合共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培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质量意识、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神,以上这些只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建成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

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注册成立校企一体、教学实训一体的公司。它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订单生产形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学生真实体验公司运行情况和生产性实践,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目前,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急需的是政策上支持,应该像过去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那样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

附属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由社会行业或企业提供资助,建成工学一体、学研一体的校办企业。它是企业的附庸,是企业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机构。企业负责给学生开设技术应用课程,与学校实训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生产。学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实训,企业还可经常性地筛选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方面的问题,交由实训基地的师生进行讨论攻关,提高师生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合作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自主投资或融资的校办企业。它专门承接企业外延生产任务,教师按照图纸技术要求和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组织生产。学生在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按照图纸,对产品实行检验收购。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项改革的新事物,其运行管理和调控在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基地的生产和实训目标经常会发生冲突,在经济效益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关系上发生倾斜。企业通常会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大等情况,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学生数和时间,出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效果。

(二)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教师原为实习工厂老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只适应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和一线生产的基本素质。

(三)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通用性和系统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法律上对学生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一)建立健全基地体制机制

首先要按照企业实际进行改造和布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机械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要根据各个院校专业特点,设立基于操作型的实训基地、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型实训基地和营销服务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训,能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1]。充分发挥基地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效,更快更好地促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其次,要处理好实训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的关系。实训是属于教学的范畴,是教育的环节;生产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学生的生产是为了学习,工人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这些都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再次,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课程的旧有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题目、教师的科研题目,尽量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在教学举例、习题、实训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具零部件。采用项目教学法,零部件、图纸以及工程技术资料均来源于企业,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同时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模具设计制造大赛等技能比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主动性学习的风气,掌握实践动手能力,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兴致大增。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职业能力得到认同,必将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二)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求职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实训基地教师的个性特征,应该注重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贯串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2]。因此,建立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全程职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校企合作,共同来培养。教师队伍从教师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师及岗位骨干中进行筛选。学校选择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任务,实训指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形式灵活的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骨干侧重于企业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鼓励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积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构建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与特点,灵活地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例如需要合理分析合作企业生产任务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然后尽量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任务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以减轻教学对企业生产任务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应尽量早些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安排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企业,以便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四)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好质量评价体系,是监控和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保障及监控。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证,使学生“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骨干行业与企业标准、国家与省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标准为依据,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现有的成熟技术,而且还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采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与成果相结合的全方位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并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工具钳工、数控车(铣)工、CAD/CAM软件应用中级等等折算成相应学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3篇

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推行各种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并将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对任何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是构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模块之一。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必需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

综合目前的研究,国内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校内实训基地,也提出了许多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校内实训基地在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方面受到种种限制。本文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践经验上,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讨论商务英语专业校内产训基地的建设问题。

一、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用于教学实践存在问题

1、功能单一:很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为基于国际商务单证、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模拟、函电等课程的校内模拟实训室,另外辅助以培训语言为重点的“语音实训室、翻译实训室、视听说实验室和国际交流实训室”。这些实训室的特点是规模小,只针对一门课程或某项能力开设,主要由多媒体设备及相关软件组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样的实训室仅仅是具有一项特殊功能的多媒体课室。

2、使用率低:依据教育部编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实践教学条件的合格标准,校内实训室的使用率也是其中检验的重要标准,但在实际使用中,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使用率比较低,体现为:①实训场地使用率低,如一间商务谈判室,仅限于商务谈判室课程使用,以每届4个班为例计算,每班为36节课,每学年使用共达144节。②实训设备使用率低,如语音实训室配备的先进的听力训练系统,仅限于英语听力课程使用,虽然语音室使用率比较高,但多数却实际作为一个普通的多媒体课室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训室除开展本专业必要的教学实训,很少有其他任务,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实训室既不全天开放,也不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这一现象在大部分学校很常见.

3、运作模式缺乏灵活性:以上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为专业课程服务,因此在时间开放上,只用于相应课程的日常教学,使用模式单一;而且其日常管理归口专业教研室,由实验员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导致使用上受排课、教师等因素影响,开放时间只限于正常上课时间,从而无法灵活适应项目教学的需要。

4、实训效果有限:按以上模式设置和运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只专注于某项技能的训练,如单证实训室,仅训练学生外贸业务单据的缮制能力,而函电实训室仅训练商务信函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比较浅薄,大部分停留在对某一实务、流程、软件的熟知和熟练上,缺乏对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完整训练,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理论认识片面,操作能力不足,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全面认识。尤其相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如何将英语与商务理论及技能有效结合,学生能在相应的情境中熟练自如地应用英语,在这种实训中仍没得到有效解决。

二、原因分析

(一)学科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很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一直沿袭“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的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是导致课程之间的互相孤立,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性、系统性,二从理念上只注重英语基本语言的训练,或偏向国际贸易磋商、商务谈判、函电往来、单证制作这些显性的商务贸易知识和业务技能,忽视商务运作能力,尤其是商务意识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设置的实训基地以这些显性课程为依据,其功能必然功能单一,使用须依附于课时,且相互之间缺乏系统性。

(二)实践教学理解的偏差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践的理解仅停留在基本能力的操练上,缺少全面性和拓展性。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应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实验室训练,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相对于文科专业而言,这一教学环节不应该步入机械、固定的模式,要重视以学生为主操作的模式,因此在时间上更需要开放性,在内容上更需要社会实践性。如果简单的定义在基本能力的操练上,导致将实践课程当实验室课程来操作,一旦只追求与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时相匹配,必然会形成“有课就上,无课关门”的现象。

三、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及思考

目前,国内存在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具有较强英语语言基础和英语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商贸及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商务运作能力;具备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施的能力和文秘业务能力。其适应面应更广泛,学生应具有更多层面的适应性。因此,在拓宽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通过建立跨酒店管理专业的荔湖咖啡屋、跨会展管理专业的会展实训室,在此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实现了“实践教学+独立经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1)将商务技能项目化,融入本实训基地的运营需求中:如将函电与单证、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企业管理等进行项目化,由授课老师根据本实训基地的运营需求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模拟训练;

2)本实训基地业余时间面向学生、社会人士开放,实行股份制,由本专业学生按班承包管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提高了学生的经营意识;

3)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运用于课堂教学及日常运营中,要求所有参与人将本职工作用英语进行沟通,创造了全英文环境;

两年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并且“实行实践教学+独立经营”具有可操作性,并在提高学生的商务意识和语言能力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其经验指明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朝以下方向改革:

1、拓宽对商务能力的理解:打破商务能力只局限于对国际贸易实务流程的理解,可向秘书、营销、广告、公关、酒店和会展专业等领域延伸,重视商务运作能力和商务意识的培养,从而建立建设跨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避免学科导向模式的束缚,而且可实现多专业的使用,使综合实训基地达到高使用率,不至于形成资源上的浪费。

2、增强商务语言与商务技能的统一性: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情境在高职教学中的必要性,这一点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学习和语言获对情境的需要具有统一性。因此,将英语语言学习融会到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上的实习环境中,既能使学生体验语言需求的现实性,又能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巩固的作用,实现语言和技能双丰收。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外语言实践;必要性;新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72-01

虽然韩国语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韩国语教育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韩国语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毕业学生达不到专业语言人才的要求。第一,教材中的语言离现实仍有一定的距离,实用性较弱,很难运用于实际的社会生活。第二,零起点外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词汇和语法,导致学生交际能力能力不强,语言运用中缺乏“情景意识”。第三,教学中片面注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因素和跨文化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外语文化。为了充分弥补校内教学存在的不足,本专业在朝鲜族人民聚居地建设语言实践基地,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绝对真实的可以操练韩国语的环境,创建一个可以亲身体验朝鲜族文化的平台,为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韩国语专业人才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先行方案还不够完善,下面将对比现行的实施方案,提出未来的发展规划。

一、学期、时间

现行:第四学期(6月份)和第六学期(6月份)

新规划:第五学期放假期间(1月份)和第六学期放假期间(7月份)

现行的实践时间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时令相同,环境相同,体验到的民俗文化也受时令的影响具有雷同性。第二,6月份校内教学还没有结束,本专业教师只能采用轮流驻守的方式监督实践的进行,不仅影响校内的正常教学,而且对实践的监督也缺少连贯性。

如果把语言实践的时间调整为1月份和7月份,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第一,冬夏两季,时令不同,实践基地景色不同,同一届学生在基地参加两次语言实践并不会感到雷同与单调。第二,夏季村民家长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农耕生活中,丰富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体会在劳动中学习的乐趣。而冬季居民在家休息时间增多,学生们和村民家长进行语言沟通的时间更多,民谣、舞蹈、娱乐游戏等民俗内容多在这一期间学习。第三,夏季有端午节、开天节,冬季有春节、元宵节,学生们可以了解和体验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第四,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安排少量课时,让当地的中小学教师给学生上课,这样实践活动可以以一种更加有组织有秩序的方式进行。

二、周期、学分、学时

现行:为期4周;4学分

新规划:为期3周;4学分;60学时

现行方案中,语言实践为期4周,4学分,未安排学时;第一周在校内进行实践前动员工作;第二、三周在基地实践;第四周回到校内进行实践总结。经过两年的具体实施,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学生的反馈后,将做出以下调整。实践全部在实践基地进行,为期3周,并安排60学时。与当地中小学校建立合作机制,把5至6名学生分成一组,安排一名当地中小学教师作为临时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第一周,上午安排1学时民俗学讲授课,以教师主讲为主;2学时民俗实践课,对所学内容进行具体操作实践。下午安排1学时民族饮食制作课,由村民家长指导完成。第二周,学习朝鲜韩国文学作品,上午2学时由当地教师主讲,下午2学时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演课,对文学作品进行剧本改写、排练表演等。第三周,学习朝鲜族传统乐器的演奏,上午2学时教授课,下午2学时练习课,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人数

现行:5-6人/户

新规划:2人/户

语言实践受地理条件、居民接收意愿、经费等诸多因素影响,只能将5至6名学生安排在一户居民家。但每户5至6名的学生人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每名学生和村民家长的交流机会和沟通时间。而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沟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性格外向、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突出,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和村民家长的沟通交流更多,实践的效果也更好;相反,情况则不然。如果能把每户人家的学生人数减少到2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和改善这种情况。目前,本专业正在积极努力地与实践基地的居民进行协调,希望能有更多的家庭愿意接收我们的学生,力求把每户人家的学生人数减少到2名,达到最理想的实践效果。

四、实践形式

现行:专业教师监督,村民家长主导,学生自主

新规划:专业教师监督,当地教师主导,村民家长辅助,学生自主

在目前的语言实践中,本专业教师只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实践完全由村民家长主导,靠学生自主完成。在未来的语言实践中,与当地中小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实践形式将会有很大的转变。让真正具有教师资质和能力的当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起主导作用;回到居民家中,让学生与村民家长进行自由交流,村民家长起到辅助作用;本专业教师负责监督实践进行及解决突况。

五、实践内容

现行:语言交际,民俗体验,传统菜肴制作,民谣、舞蹈

新规划:语言交际,朝鲜/韩国民俗学学习及体验,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及表演,传统菜肴制作,民谣、舞蹈、娱乐游戏,传统乐器演奏

在未来的语言实践中,在当地教师的支持下,目前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空白的现状将有很大的转变,实践内容会更加丰富、实践活动会更加多样。随着语言实践的逐步发展,将结合语言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开创出更具有实用性、吸引力、兴趣性的实践内容。

在2年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通过分析与总结,研究出了语言实践的未来发展规划。新的实施方案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等问题。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在实践过程中,努力探索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开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反思

1 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必须突出业务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努力,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 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践包括课程内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等;校外实践包括企业参观与认知、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实践等。以我校2010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有:国际贸易专业认知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外贸跟单实务实训、校内模拟市场实训、外贸英语函电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报关报检实训、暑期工学结合专业实践、综合毕业实践等。

1.2 建设了一批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的软硬件大大改善

以我校为例, 2008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创建了现代贸易与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其中建有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外贸单证实训室、国际结算实训室、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实训室、阿里巴巴仿真实训室、营销实战演练实训室、营销技能提升实训室等,校内实训的软硬件条件大大改善。在配备了先进的硬件的基础上各实训室以一定的外贸教学软件为依托,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职场环境,设置实训项目,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分小组扮演进出口商、银行、海关、商检、保险、货代等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的业务操作,完成一定的实训目标。

1.3 建设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一直很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关领导与老师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重点建设了淮阴中外运、大唐国际贸易、 淮安华洋,淮安海关、淮安出口加工区、淮安出口加工区等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实践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1.4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按照学校专兼结合的方针,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对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岗位培训、企业实习、挂职锻炼,与企业专家结对指导、等方法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培训与自学取得外贸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经济师、国际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或高级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其双师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聘请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老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

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实训室的硬件基本能满足日常实践教学需求,但受建设资金以及现有外贸软件整体水平的制约,校内实训室的软件建设不能充分地满足教学需求。现有校内实训室外贸软件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外贸流程,进行简单的外贸业务处理和外贸单证的填写,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还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到了真正的外贸工作岗位短期内难以适应外贸工作岗位的需要。再之外贸行业发展变化很快,有关国际贸易惯例、外贸政策和措施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而现有校内外贸软件大多只能实现既定数据库内数据与表格的登录转化,内容相对固化,且大多软件供应商的后续升级支持能力不足,校内外贸软件实训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出现了与现实不符、新内容缺失等信息滞后的情况。学生在软件上操作了一遍之后,再次操作的兴趣也就降低。花高昂代价所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往往难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2.2 校外实习面临困难

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校外实践本身面临的问题以及国贸专业的特殊性,使国贸专业校外学习面临困难。首先,校外学习涉及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问题,但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社会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外贸相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学校要更多的考虑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常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人才市场上学校与用人单位有合作的基础,一方为供给者,另一方为需求者,但高职国贸专业由于本身供给水平与层次都较低,且面临着本科院校的职业竞争,在现今买方占优势的人才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也就难以争取到优质的合作资源。学校企业的合作,以及学生到企业的实践实习更多的靠个人人脉资源,校外实习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其次,高职国贸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岗位专业性强,外贸企业能提供的实习岗位常是分散的、零星的、少量的,不可能像营销或理工科那样能同时容纳大批量的学生进企实践。国贸专业的学生的校外实习甚至面临着一人一企,一人一岗的需求困难。与其他专业相比,国贸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就需要联系较多的企业,各方面的投入与成本也随之增加。再者,外贸企业注重自身的效益和效率,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需要,重要的外贸业务一般不会让学生参与。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根本无法插手一些金额大、风险高、环节多、时间长的外贸业务。而且,因为责任风险的存在,即使是一些简单的业务,学生亲手操作的机会也不多。这样学生的校外实多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

2.3 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在外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贸业务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未在企业工作过,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但没有在外贸企业从业的经验,在讲到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大多只能纸上谈兵,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虽然也有外聘的企业教师,但由于待遇及时间限制等原因没有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不少外聘企业教师只是简单地参加个座谈会,做个讲座,在校内实践教学、毕业实践环节中挂个名而已,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3 改善实践教学的措施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既要重视硬件,更要重视软件

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在软件招投标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多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多方位多渠道地去比较分析。不少高职院校舍得在硬件方面投入,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并没有得到重视。许多外贸软件价格不菲,其选择常因建设资金的限制而退而求其次。最终选择的软件虽然在既定的资金预算额度内,但往往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样所建成的实训室其实训的功能降低,往往成为参观的场所与电脑机房。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并没有很好的支撑校内实践教学,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3.2 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训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领导、建设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协议或者合同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需要依靠良好的合作关系来维系。可以建立高层互访制度、负责人沟通渠道以及校企联谊活动等方式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检查实习基地、与单位负责人座谈等方式听取各方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讲排场、走形式,不能签个协议或者挂个牌就完事,要有实质性的合作。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由于传统办学理念和高校扩招等因素,高校实习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学校应改变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保证经费的稳定增长; 合理规划和统筹实习经费的使用办法,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实习经费的监督。

3.3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外贸行业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与教师沟通交流,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定期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工作实际,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报考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增加经费投入,调整授课时间,聘请外贸企业中的业务骨干担任实践教师,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还应制定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以调动校内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参加实践应和授课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应把实践能力作为评审的条件之一,这样才能使知识与能力并重,全面促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3.4 多方联动推动校企合作

成立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机构健全、管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合作组织,使校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双方共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要考虑到自身条件的许可、业务的安全以及经济收益, 学校一厢情愿, 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习条件的做法是不可能持久的。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 在享受企业提供的良好实训条件时, 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 积极为企业服务, 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关的教育教学委员会和行业协会也要积极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研究行业与专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指导计划与制定实习内容,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此外,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教育产品不全是私人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健全、教育尚欠发达的时候,必须要靠政策来推动。政府要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关系,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还通过资源支持、减免税收和项目扶持等手段推动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出台评估与规范的标准、手册等文件。另一方面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生实习牵涉到经济、人事、税收、保险和劳动保护、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协调各方面关系;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当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学校、企业、老师、有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国波.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

[2] 姜燕宁,郝书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研[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问题 建议

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构建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院校都开设了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综合实训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课程综合实训,另一类就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主要是在课程结束前基于课程内容进行的一次全面性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或者大型作业属于这种类型。专业综合实训则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基本结束后,针对整个专业进行的全面性、综合性实训,它既是对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所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前的一次工作预习。如何有效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实训基地的内涵

实训基地是学校用于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场所,是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培训地点。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在学校内建立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指通过学校外(一般指在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两者都是用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平台。学生在校内实训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还有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企业环境中来实现,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包涵两方面内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坚持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2]。

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现状

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大不同在于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地位非常突出。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创新和运用,建立了各种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成绩的背后还留下诸多问题。

1.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

第一,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各类实训基地快速建成。随着高职理论研究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意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都加大投资力度,支持、鼓励高职院校兴建实训基地。

第二,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各种模式的实训基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位置,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也是多种多样。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的一种实践环境。学生主要采取顶岗培训的方式,通过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2.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2.1重投资,轻规划。各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努力多方筹集资金兴建实训基地,然而,在“建什么,怎么建,为什么建”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想法。有的高职院校仅仅是为了迎接评估、验收,投入巨资兴建实训基地,这样的实训基地往往不符合实践教学的具体需求,是高职院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很难收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的高职院校过于求大求全,这样使得投入缺乏重点,结果是需要重视的没有得到较充足的投入,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3]。

2.2重建设,轻运行。许多高职院校大张旗鼓争取经费搞实训基地建设,但却忽视实训基地的运行。比如,一些高职院校在尚未真正明确自身定位的情况下,便投入大量精力建设实训基地,待实训基地建起来后却无力充分利用,造成了实训室空置率高、设备利用率低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路径

1.多渠道筹集资金

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一方面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还有需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投资,对积极投入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再有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路,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学校提供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设备,培训教师等多方面的合作,还有学校自筹等多方面筹集实训基地建设资金。

2.建设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

针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实训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的状况,借鉴国外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选择有持续发展、建设效果较好的实训基地,由政府投资建设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此实训基地具有设备先进性、面向社会开放性、公益性等特点。主要作用是一方面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为社会服务,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企业新员工上岗、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提供实践培训。共享型实训基地是提高职业能力、技术的一个重要公共平台,它的投入使用将更好地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懂教学规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出台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实际操作,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三是聘请企业技术员到校做兼职教师,在实训前还要进行教学培训;四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教;五是鼓励教师取得相关技能职业资格认证,了解行业需求[4]。

结论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改善高职办学条件、体现高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新时期下,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目标,建设资源共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服务于高职教学、科研、区域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乐兴. “三位一体”创业教育实训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 人力资源管理,2014,06:242-243.

[2]康亚珊,王冉.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资源共享的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9:106-107.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7篇

(一)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我们在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然进行了全面的多种类植被绿化和一些校园景点的布置,但缺少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体验、动手实践的资源中心和活动基地。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园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既是促进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学校根据周边经济、文化等社区资源,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一个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种植实践活动基地,研发《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手册》,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实施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米尔曾经说:“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2、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3、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联邦德国。他们有句名言,“我们的学生考试考不过你们,我们的学生做的产品专门卖给你们。”可见德国人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并非常有成就。他们的学生的劳动技术在学校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非常高。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记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训。导致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自我服务,在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劳动最光荣”已经是口号、摆设。今天的教育已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应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师生共同生长的天地。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项全新的课程已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那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实践教育,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将有深远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总目标

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丰富新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辟、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延伸、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社区服务的开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亲近土地、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切实加强和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校内基地)课程研究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种植方面的知识,认识并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丰富植物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

与本篇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内容有关的:

【返回 栏目列表】

(3)通过相关植物的种植和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服务。

(5)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体验劳动的乐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

(6)了解本地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开展分班分片分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收集各学科有关植物内容的信息,在校内的实践基地上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各学科的植物类课程资源。分年级开展花卉和苗木的种植活动,积累研究素材,开展专题研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融入在各学科的学习之中与各学科整合,是各学科的拓展和延伸。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信息技术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感性认识计算机,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利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正确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该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和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活动实施

以“走近家乡厨都”为主线,结合各班的活动主题开展“五个走进”活动。

1、走进自然。可以带领学生到家乡田野、洪福园华东碑林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社区的环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2、走进企业。学生可以到社区企业中参观,感受厨都经济,体验劳动乐趣,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3、走进敬老院。让孩子们孝敬长辈,关心他人。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慰问孤寡老人,要求每个班级都能与孤老结对,学生们定期上门慰问,帮着打扫卫生,陪着聊天。

4、走进家庭。建立家庭学艺阵地,如学做家务活、厨艺大比赛、棋艺比高低等都可在家里进行。建立家庭娱乐活动场所,如可以开展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

5、走进社区。开展美化社区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各种志愿服务小队,行走穿梭于街头巷尾,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擦窗、绿化、清洁、清除白色垃圾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的社区,这是我们的家庭,这是我们应该爱护的地方,增强环保意识。

三、学校实施条件的分析:

1、硬件分析:付园中心学校(新校)19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务于赵赵、赵马、付园、南吴、官厂5个自然村,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学校新征地5亩

(2)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第8篇

    (一)实习基地数量较少。目前广立学院的实习基地数量较少,学院和学生的选择面狭窄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学院没有建设管理专业实验室,部分学院只有一至两个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导致很多专业实践课程变成了理论教学;部分学校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所谓的实习基地只是一个名称而言,没有学生实习或者企业安排学生实习;部分实践基地虽然安排实习岗位,但学生只能从事一个实训岗位,缺乏轮岗的机会,实习效果不佳;部分学生自主实习,只是为了走走实习形式,寻找的实习单位与专业不对口,这些方面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广立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习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学生外出的实习路费、食宿、实习材料费用不断上涨,一些学院安排的本来就很少的实习经费,在现在经济形式下,显得杯水车薪。当前广立学院投入的实践教学经费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实践教学的所需费用。实习经费不足导致老师在实习的过程中选择免费、就近原则,致使实习效果不明显。另外,一些独立学院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没有资金和实力去进行标准化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三)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当前,广立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只是一种高智商劳动力的派送。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中,后续的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形式、方案便全部交给企业。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一种利益的合作,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缺乏对学生学习系统培养的动力。对于企业而言,接受和培养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和管理费用等,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实习或者实习之后直接签订就业协议,这样企业会把学生当成自己企业的储备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如果只是短暂的实习,那么企业便把学生当作廉价高智商的劳动力派到最基层的岗位进行实习。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容易出现情绪抵触、情绪波动等,容易产生失败感,对专业失去信心。

    (四)实习基地缺乏维护。目前广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基本是依托学院领导或者教师的人脉关系来维系和确定,学院缺乏统一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与部署。有些独立学院只是根据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联系的实习单位均是临时性的,由于这种临时性实习基地的选择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度调整,因此造成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混乱,学生的难以适应和配合,影响后续的实习管理和实习效果。部分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只是与校外实习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具体学校与企业如何互动,如何监管、如何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教学基本不涉及。因此,独立学院在后续实习基地维护和发展方面的战略、措施缺失。

    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

    (一)校内和校外相互结合原则。广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要重视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的充分挖掘和结合。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内外结合,里面组合、校企配合,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不断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二)学院和企业合作共赢原则。广立学院实习基地建设要进行学校主导、企业协作、学生参与、政府扶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政府四方共赢。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思想,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以充分调动各方的办学积极性,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层次,使校企合作向着更深、更广、更宽的维度发展。

    (三)空间和时间相互组合原则。广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注重空间结构优化。实习基地的选择在坚持就近原则的前提下,要把实习基地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要加强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扩展实践基地的空间范围,以点带面,发挥实习基地的示范效应;同时在时间层次上,要注重固定性与临时性的结合,固定性为主,临时性为辅,建立一批固定实习基地以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实习需要。

    (四)效益和质量相互兼顾原则。广西的独立学院要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合作,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为目标,实现资源综合效应的最大化,通过对不同形式分散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理、有序优化、合理分配,从而使得资源实现整体的最优配置,发挥“1+1>2”的协同效应。通过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的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可以构建整体优化的实践基地体系,提高实践基地的质量。

    三、广立学院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

    (一)校企一体化模式。独立学院具有校办企业和校企一体化的先天性优势。独立学院可以在教育管理集团下,成立附属的饭店、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院,经营旅游景区等。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运营和管理,附属的企业可以直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校办企业直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也可以把课堂搬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理论脱离实际的痼疾,又能为校园企业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一举三得。

    (二)校内虚拟企业实习基地模式。校内虚拟企业实习基地模式是学院成立经营实体,但是不注册公司,进行虚拟化成立、实体化运作。可以把整个独立学院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司,学校领导为企业总经理,系部主任和领导为部门经理,教师为高级培训师,学生为企业一线员工。另外学院可以与本地知名的饭店、旅行社、餐厅、酒吧、书吧、咖啡屋等企业进行对接,在校内成立营业部或者分公司。这样成立的虚拟的饭店、虚拟的旅行社、虚拟的餐厅、虚拟的酒吧、虚拟的书吧、虚拟的咖啡屋等均可以让学院学生参与经营和管理,虽然没有注册,但经营的均是实体企业。

    (三)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广立学院可以与社会上一些着名的旅游酒店管理集团、旅游企业集团、旅游航空公司、旅游景区等合作,进行合资办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如可以和万豪酒店集团、桂林旅游发展集团、宋城集团、香格里拉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建设“万豪班”、“宋城班”、“香格里拉班”等,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为专业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学校免费为企业培养员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业务外包实习基地模式。业务外包模式是指独立学院不建设实习基地,而是通过签协议将旅游实践基地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厂商,租用他们的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优势资源为本校的旅游实践教学服务。业务外包模式不仅可以降低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增强办学活力,而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这种形式目前对于广立学院而言,是旅游管理专业较为适合的。

    (五)校校共建实习基地模式。目前广西共有七所独立学院,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和桂林。广立学院可分片进行资源整合,实施校校共建实习基地战略,比如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漓江学院可以共同建设餐饮、客房、旅行社等实验室,共同建设旅游企业,共同建设旅游实习基地,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单打独斗变成合力办学,由分散经营变成规模聚集,通过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布局,规模聚集的大型实践基地,提升学校的整体影响力。

    四、广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发展校办产业,打造工学结合的平台与载体。发展校办产业是广立学院促进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广立学院要发挥民营资本优势,在高校产业链条的延伸形式上进行创新。一是独立学院可以进行校园咖啡吧、校园酒吧、校园自助餐厅、校园星级宿舍的尝试,通过校内产业发展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二是独立学院可以延伸校外产业,可承包或者租赁酒店、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通过校外产业发展,为学生实践提供载体。通过校办产业发展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校内校外融合化发展,实现经营、管理、实训、技能培训、课堂教学“五位一体”。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广西的独立学院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实现思想上的革新,要逃出广西看广西,站在全国乃看广西,要充分认识独立学院教学与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专业教学的区别,要对实践教学进行足够重视。对实践教学重视的重要参考标准不是红头文件下发和开会口头上的强调,而是实习经费的直接投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成立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基金”,鼓励学生创业,加强珠三角、长三角实习基地的建设,突破实习基地建设的地域性,全面提升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广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发展和学校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