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ki.kjdks.2017.05.051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1.1教师重教轻学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了解现代大学生存在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今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接受的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每个人对于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基于“教”而让学生去“学”,没有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没有以切实满足学生需要来进行教学活动。

1.2教育方式死板

过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是老师单一性的灌输――即面对大班制上百名学生“满堂灌”。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老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发挥,还缺少交流互动破坏了课堂学习气氛,直接影响了学生政治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如今大学生个性愈发鲜明的时代,教育方式单一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交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运用正逐渐走进课堂中,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讲课效率。但是过去的教学偏重于教材讲解,死搬硬套,面面俱到。这样的方式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效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台上激情四溢,台下昏昏欲睡。不是因为老师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而是这种单方面的讲授实在让学生们打不起精神,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

1.4考核方式单一

过去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有许多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以便使考核方式能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考核结果真正反映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考‘智’不考‘德’的弊端。”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考试,在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理论概念、特征、条件、意义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期末测试,往往由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组成的一张试卷解决问题,忽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旧因此,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临阵抱佛脚”的恶性循环。

1.5课外实践缺失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这就要求充分抓好第二课堂这个关键点,将学生们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做到有机结合。当前,高校在第二课堂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不能形成一种长久的发展模式,缺少优秀的文化活动,直接影响到第二课堂开展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方法

2.1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要以学生为本,就应从“重教轻学”向“基于学而教”来转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德树人,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学生想要做学问先学会做人,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对学生充满关眩用最真实的一面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在内心认可老师,做到“以人格教育人格,以性情培养性情,以心灵触动心灵”。教师应以理服人,要求教师要对理论真学,真懂,真用。大学生需要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理论帮助学生快速领悟,让学生具有自己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思维,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也更愿意深入学习,用理论性让学生信服。教师应以情动人,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情感资源。利用大学生比较感性的特点,在教育中让学生感性地去学习,理性地去接受。感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情感意识,丰富自己的内心,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用情感方式打动学生,起到教育目的。通过掌握学生特点来进行教育,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

2.2改变授课方式,加强互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方式。老师通过对教学知识的精炼将重点部分讲授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更简洁地学习,也能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贴近现实生活,向学生们抛出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在小组课堂演讲中,不同的小组丰富多样的选题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内容,紧张、有序、生动的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在享受课堂、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互动式教学的引导下,每个同学都培养了自己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教育意义。

2.3运用网络平台,丰富课堂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网络平台教学将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通过网络教学,让老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丰富了课堂的多样性,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这样既传授了知识,也通过网络很好地找到了课堂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点,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实,将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了学生们的成长需要。二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学,一下子就能让这些“数字原住民”有了亲近感,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2.4创新考核模式,联系实际

综合过去与现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虽然已不是单一的应试考核,但是其本质仍然没有变化,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在机械性的记忆,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想改变这种应试学习,应该大胆尝试新的考核方式,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的目的。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可以采取2+1模式。在期末考核中不设置死板教条的理论问题,而是设置案例分析与时政测验。在平日学习中,通过上面所说的课上小组讨论演讲形式,进行考核评分,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达到了考核的目的,另外将学生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的调查报告或是总结报告放到考核中,以这三部分作为考核的标准。这样做首先避免了学生平日不学,期末加班的情况,在平时就可以将知识“内化于心”,其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考试中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作弊现象,只为了图个好成绩的消极心理。最后,这种方式既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2.5利用第二课堂,重视实践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其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 环节,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文章分析了水产养殖专业的一些专业课 程目前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实施方法进行了探索,认为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对水产养殖专业是势在必行。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由此可见,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突出实践性教学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水产养殖专业(Aquiculture Specialty)的专业课程,尤其是《鱼类繁殖》中的人工繁殖与催产、《特种水产养殖》中的河蚌育珠的植珠技术操作、《捕捞学》中的鱼网编织与捕捞操作、《饵料学》中养殖品种饲料投喂及动物性饵料的培养、《鱼病学》中的具体病例诊断与防治等课程内容均为操作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应该是该教学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其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反映着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必须让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熟练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性操作等基本技能的同时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因条件和观念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实践教学方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1.理论教学课时超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目前,普遍存在着把实践性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观念,实践课都是在理论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

2.实验课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陈旧,缺乏新意。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实验课一般是由老师先讲解,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准备好的材料以及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机械式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养成了惰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对实验的内容不加思考地学习,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受到了限制。

3.教师实践能力欠佳。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师埋头于上课,因而没有精力去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尤其是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我们对实践性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途径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定位。

1.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认识。我们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训练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本专业特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调整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首先保证了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将专业课教学中的理论部分,从内容上适当简化,从教学时间上适当削减,将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性教学中去。

其次完善了实践性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实践性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设施与手段、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

3.拓宽了实践性教学的途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途径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通过了这么一些途径来实施:生产(专业)实习、开辟第二课堂、课程实验、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校外实训基地、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等。

4.培养出一支实践性教学的师资队伍。就实践性教学而言,必须培养出一支“双专”与“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1)“双专”:要求实践性教学人员的“专职化”和“专业化”。具体说就是要有一支专门从事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他们能够研究实践性教学规律,能够指导完成其课程的各种实践性活动,并对实践性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负责。

(2)“双师”: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资格,既具备讲师资格,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适应的工程师资格。前者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而后者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之重要性的前提下,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对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进行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 转贴于

1.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性教学。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比如我们所进行的《鱼病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利用了实习的机会,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结合鱼病的具体病例教学,将教学范围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实际生产单位,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每天清晨进行各自范围的巡塘,寻找病鱼,并将每种首次发现的鱼病带入课堂,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症状观察和确疹、设计并实施治疗方案,且要求观察其疗效。

2. 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性教学。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根据水产养殖专业课程的特点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例如《鱼病学》课程,以学校附近的鱼病专业防治诊所作为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参加鱼病的实际诊断的活动过程中,从对专业知识、鱼病诊治现状等中获得了生动、具体且较为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尤其能够将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3. 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实验。实验课是训练学生阅读资料、调试和操作仪器设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方面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我们在《鱼病学》课中进行漂白粉有效含氯量的测定的实验时,仅提供该实验所需的材料与物品,整个实验工作均由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去完成,我们只提示给学生实验中的重点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指导学生观察滴定时颜色的变化,终了则根据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来进行评定实验效果。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依赖思想,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水产养殖是有一定季节性的,但是7~8月份学生又正好放暑假,而此时恰好又是水产养殖生产的最佳时期。例如,为了让学生能更系统、更熟练地掌握鱼病防治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则安排其利用暑假回家的机会在家乡进行鱼病诊治实习,待下学期开学初递交一份暑假鱼病防治的总结报告来进行该课程实践性考核的最终成绩综合评定。

5.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辅助设施。积极利用Internet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CAI课件室等先进设备来作为实践性教学实施的辅助设施,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技能训练。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育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46

就业能力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原因之一。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系统的就业实践平台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岗位基础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开发,间接满足学生社会化的强烈需求,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成就感,增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效能,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1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内容、原则与目标

11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

实践属性是育人的内在属性,实践是育人工作的重点难点。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特长,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包含5个因子,分别是专业能力、人际影响、分析思考、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2]。就业能力在性别、年龄、生源地区、学校类型、专业类别和社团干部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级别、实习单位声望、实习单位评价以及参与就业指导情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本文的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将从以上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具体实践研究。

12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原则性

121将知识传授与综合实训结合起来

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搭建平台,开拓途径来进行就业能力综合实训系统工作,避免理论空谈导致的学生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在具体工作中细化和强化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确保实践活动经过科学设计,通过有效舆论引导、工作动员、制度保证和经费投入落实工作,借以考核、研究交流等方式来保证和检验育人效果,形成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长效的实践育人机制。

122在第一、第二课堂中践行实践育人理念

首先,在开展就业能力提升的工作中,高校要关注实践本身的育人属性和价值,将就业能力提升为第一课堂,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创业课程上增加实践育人的具体授课形式和内容。其次,在就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方面,要形成科学长效机制,加强对活动内容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摆脱“纯活动”形式,开展符合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内在心理需要的有内涵的、体现组织效能感的实践活动。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第一、第二课堂的就业能力提升工程,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强化工作队伍的成就感,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123以谋职目标牵引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培养

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的“谋职教育”现象,应引导和训练学生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个人就业能力提升问题。通过实践育人工作让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人生理想追求,将个人发展与地区发展、国家富强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服务他人、社会、国家、时代的使命感,更加有效地引导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13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目标所向

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强调其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实现社会化为目标,重在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的自主性和实效性。实践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让学生不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增强自身在实践中的自我效能感,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良性上升循环,靠实力完成高质量就业需求,成为适合企业需要、社会发展的可用、可造人才。

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工作是一项需要高校统筹、各部门和单位配合的系统、长期的工作。高校追求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育人目标,能够增强相关教学、管理和专业就业队伍的实干意识和实干水平,督促队伍自觉地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增强岗位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同时,高校队伍的实干效果能够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组织效能,真正实现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工作模式,促进高水平就业工作和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竞争优势。

2搭建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运行平台

21实行专项化工作运转的专业技能培养

从实践育人的角度看,在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上,要实行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统筹,各院系支持,学生各层管理部门配合的运行模式,在制定学生专业提升的专项管理制度配套的基础上,提供专门的人力支持,搭建专业技能展示平台,建立专业提升培训、实训基地,实行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学生奖励机制,推进各级、各项专业提升专项工作。

211发挥教学和管理队伍的育人合力

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有专家研究指出:“对于学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之外。”学校通过规范的、开放式的管理制度,联合教学和管理两大力量,加强沟通和协作,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可含单项专业技能比赛和综合专业技能比赛,让学生有平台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展现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以专业技能比赛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以比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培养目标。

212建立校内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专业实践中心、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应主动与市场相结合,多与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系统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校职业技能的鉴定和培训工作,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资源来推动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提升。

学校可以统一制作学生在就业方面可能用到的各类资格证书汇总表并加以公示,特别需要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培训,引导学生考取行业要求的工作职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准备更多的优势。同时在单位目标考核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要求建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实行定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学校要统筹建立校内专业实践中心,采取专项工作模式,专人负责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213以各项奖学金评定为导向引导学生提高实践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教学实习的比重,在评比、评选中增加专业成绩的比例,可灵活将一定级别的专业技能比赛成绩和专业研究成果作为破格评选的依据。借助资源设立专项或专业人才培养基金,牢固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想方设法、利用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途径和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发展专项专业技能。

214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引导教师开设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课程,如领导力开发课程、意志力培养课程、创业实战课程等。成立高校实践育人中心,设置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岗,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比赛以及相关项目的申报和运转,跟踪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关于教师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培养工作,要用具体的办法和方式,如对于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有贡献的教师在考核、评比、工作量核定、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给予加分等方式来支持和奖励。

22推行实践学分制、考评制岗位体验式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训

通过相关制度规定和实际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实行课程实践学分制和考评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岗位中了解社会、发现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提升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培养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和深化,不断提高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221创新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应要求相关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和环节,如运用专题教学、问题讨论、启发游戏、理论联想、观点辩论、节点互动、角色模拟、角色转换、案例探讨、学生讲解、总结报告等开发学生主动性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在课程考核中采取实践学分制,突出过程化跟踪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岗位的体验实习,撰写岗位体验心得,要求以用人单位盖章为准。

222在各项评先评优和各类培养发展中规定实践内容要求

在学生评先评优和发展培养中,如综合素质测评、评先评优、团内推优、党员发展工作、干部的聘用和培养、毕业鉴定等内容中,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次数要求。比如,要求在学期内、学年内,有一定次数的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活动的经历,通过现场汇报、撰写心得体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等形式进行验证和考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培养技能和操守,全面了解社会、行业和岗位的情况,在岗位中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人生追求,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磨炼意志,锻炼品格,为步入社会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

223实行实践活动个人和团队的表彰制度

学校学工处(部)要规范管理,要求校团委对各级团总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一到大三的暑期,要求团总支有效组织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学期初进行汇报、总结、评比和表彰。每学年进行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素质拓展先进个人的评选,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或暑期积极寻找实习的岗位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以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班级或年级实践交流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等形式进行核定、评选和表彰。

23搭建讲实效、情感共鸣式综合能力和素养开发模式

相关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在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级别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实践育人的角度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加强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31加强学工干部队伍、党员队伍的建设

学校以及各院系要从思想上重视发挥学生党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两大队伍的过程培养和使用,实行培养目标的考核制。可通过项目化工作和活动实行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实践培育系列工程,通过各项助管、助教岗位和职务来提升两大队伍的综合能力,通过岗位实践、活动实践、示范平台来充分提升两支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养,提升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朋辈影响力,发挥他们强大的朋辈影响力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间接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

232提升校园活动的品位、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校团委及各级分团委,要明确活动的实践育人的内涵,明确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对校园活动内容和质量的高要求,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考量。实行活动形式和内容并重,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克服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简单化,做到真正将学生教育、学生发展需要、学生兴趣等各方面结合起来的受学生欢迎和喜欢,对学生成长有帮助、有引导和教育作用的校园文化活动。

233举办促进校园关系和谐的活动

学校通过举办校园艺术文化节、校园科技文化节、校园就业文化节、校园社区文化节、校园爱生节、校园教师节、校园感恩节等含人际关系互动、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实际、校园实际、贴近时展的活动。同时,在校园和社区内进行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感动中国人物、校园十大杰出教师、校园十大杰出大学生的先进模范案例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思想共鸣,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实验设计方面,明显存在模式化、僵硬化和过时化的问题。模式化是指很多高校在同专业类似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几乎一样,缺乏特色;僵硬化表现在学校不顾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目标,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内容;过时化主要体现为脱离现实IT技术的发展,十年如一日地沿用旧的课程内容,导致教学与社会生产脱节。因此,该文结合该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提出一些新的实践教学观点与大家分享。

1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

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型特点,而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必由之路和有效手段。通过对该校多年的教学活动的梳理和总结,确立了对实践教学根本目的的几点认识。(1)实现应用技能的锻造与提高。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未来生活工作期间,学生都必须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这是一个计算机专业合格人才的根本依赖和保障。(2)实现知识点向应用能力的转化。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之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点,只有通过足够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程度。合理而充分的实践教学将有力地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知识的潜在能量发挥出来。(3)实现学生向专业人才的过渡。学生与专业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面对的是知识体系,后者面对的是实际问题。唯有通过大量的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关注点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曾经的经验和教训告知我们,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培养,才能使一个学生成功地转化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

2实践教学体系的阶梯式结构

实践教学不应该是一些分散的点,它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有自己的不同培养阶段(阶梯)和发展规律,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方法。这个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都关联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作为执教者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1)传统的实践教学观点。在以知识体系掌握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是为某门课程的知识掌握为服务宗旨的,没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体系结构。其具体表现为:一门课程的实验设计是为了说明某些知识点的正确性而存在的。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只是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上,而实验过程只要“正确”就可以了。而实验本身的设计经常存在模式化、程式化的特点,这样的实验活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塑造基本乏善可陈。(2)以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点。实践教学有自己独立的培养目标,在本科教学的四年期间将发挥理论教学难以达成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活动应该按照工程项目开展的规律,搭建成“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阶梯式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逐步锻造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基础层”的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本科的一二年级,主要形式为课程实验,其目的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软件操作、常用硬件实验设备的操作和工程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锻造。“进阶层”的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大三,开展形式上可以更广泛一些,除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必修课程外,还包括第二课堂的各级竞赛和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了解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能力发展方向。“创新层”的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大四,主要形式为就业培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其目的使学生能够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合格的工程项目人才,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创造性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3)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案。在施行以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第一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快有慢,不会像我们预计那样同步调前进,对此,要区别对待,对一些发展快的学生,可以让其早一点接触下一阶段的内容。可以在不调整课程安排的前提下,组成课下实践活动小组,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同辈学习机制,让先进带后进,更快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第二点,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和环境不能落后,要紧跟社会生产第一线,无论是实验环境还是师资配备都要向最新技术看齐。学校要实时更新实验设备,对于投资过大的困难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包括直接的外包课程。师资培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教育内容与现实应用不脱节。第三点,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要准确把控,可以采取专业导师和学生发展进度实时填写机制,建立学生实践能力成长个人档案,使人才的培养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终使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第四点,对于第二课堂、专业竞赛等活动要广泛化,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如可以采取竞赛学分的办法,这样就能对第一课堂的不足做出补充和完善。

3实践教学的考核

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从学术导向回到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结合该校的的实际教学活动,总结了以下几点参考意见。(1)在每学期初,对于带有实验的专业基础课程,将考核课程教学大纲中是否明确提出实验教学部分的课程目标和考核办法。在课程总成绩配比的各项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的成绩占比不得少于30%。(2)在每学期末,对于需要试卷考试的课程,将重点审核试题的题型比例。基本按照下述原则进行,识记部分的客观题不得超过30%,考核学生基本能力的主观题不得少于40%,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目在30%左右。(3)对于独立综合实验课程,要分阶段考核,重点检查课程是否有阶段性成果和明确的实验进程时间规划,每个阶段的考核标准是什么,是否具有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创新要求等分级考核目标。另外,不仅要考核实验结果,还要考核实验过程和学生的专业能力表现。(4)对于完整开发项目类的实验或作业,主要体现在竞赛项目、综合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环节,考核要比照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来进行。考核分项将包括:需求分析报告、项目总体设计、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最终成果和项目总结报告(论文),每一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和具体成绩。(5)专业教学审核监督机构除了常规工作外,每学期末要对整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结果进行独立评估,然后依据学生能力培养达成度数据,完成对实践教学实施的评价与持续改进。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导向 专业综合技能 任务驱动 总结评价

中国分类号:G4

信息工程技术相关专业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许多知识只有通过实验、实训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近年来结合实践教学环节自身特色,探索出基于项目导向的专业综合技能课,通过开展“教学做”一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知识有用、读书有用,并使学生的技能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得到培育。

一、项目层次化任务驱动操作方法

结合学校的特色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层次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层次化的概念体现在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层两个方面。

层次化任务驱动法的革新之一在于所选择的项目具有能力递进可划分的结构,细分出的子任务在难度上具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层次化任务驱动法的革新之二在于所选择的项目在每一个纵向层次上可横向划分为硬件、软件等多样化的子任务,学生可以充分结合个人兴趣、个人特长和将来发展方向选择自己适合的任务。

二、项目导向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专业综合技能本着指导教师自行申报、学生自愿选课的原则面向全体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我们设计了多个面向项目的实践方案。下面仅结合其中的“智能小车”项目,介绍基于项目导向的层次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流程。

2.1实施过程

1.构建教学平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探究项目化教学实践,形成了在一名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以若干青年教师为骨干、优秀学生为中坚力量,其它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各具特色的项目梯队。

2.结合企业真实产品、创设学习载体

学是与一定的“载体”相联系,因次将“智能小车”设定为一种用于技能学习的载体。从项目公示到分组互动到任务实施,向学生介绍传感器、电子电路、通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础技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来说,实现了载体的建构,学习的直观性和针对性得到加强,真正体现了项目驱动的优越性。

3.设计课题,明确目标

根据层次化的概念结合指导团队的知识结构,我们划分了项目的方向、子课题及任务如下:1) 节点及通信模块设计:高频电子电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等。2) 电源及传感器设计:模拟/数字电子线路、计算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3) 节点协议栈设计:计算机通信网、操作系统、通信原理等。4) 上位机管理系统设计:vb、vc、LABVIEW等。

子课题包含的任务可以划归为4大类,对应教学目标如下:1) 电子线路设计类:掌握电子电路及其与MCU的接口设计;掌握PCB设计制作。2)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类:掌握嵌入式系统常用外设的硬件电路。3)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类:认识嵌入式操作系统。4)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类:掌握与下位机的串口通信方式,实现图形组态、属性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4.确立分组,划分任务

专业综合实践课前的任务分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可视具体情况把总任务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例如任务“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的标准方案要求完成以下子任务。

1) 设计可以测量环境温湿度的传感器电路。可选用数字一体化的温湿度传感器DHT11,时钟芯片DS1302。上述传感器与单片机之间能简单地采用同步串行的方式进行通信,于是将问题转换为利用MCU对特定的地址进行读写操作。2) 设计一种非接触式测量的超声物位计,经过分析任务又被进一步细化6个子任务。子任务1:设计40kHz的波形发生及放大电路;子任务2:设计波形接受端的三级放大电路;子任务3:设计检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中断触发信号:子任务4:在任务2的基础上,利用定时器和外部中断统计渡越时间内的计数脉冲个数,并将计数值转换为实际时间;子任务5:将DS18B20测得的温度值换算为空气中的声速;子任务6:距离=声速×渡越时间/2,求得水位。

5.实施任务、定期汇报

在小组明确了课题,个人明确了任务后,首先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查找、阅读、分析资料,将可行的方案进行归总;其次;在小组中讨论个人制定的方案,获得小组成员一致理解;接下来收集素材,包括硬件制作的工具,电子元器件,软件制作的开发平台,测试环境。然后根据前期制定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实施任务。为教师了解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学生需要对所完成任务做定期汇报,以讨论课的方式、提问和解答的互动教学过程实现这种汇报。

6.项目验收,总结评价

课题的验收采用成果验收、现场答辩、报告评阅相结合的形式,由提出项目的教师负责总体组织,验收组根据验收结果和每位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情况评定出学生的该项成绩。完成验收和答辩后,各小组将研究成果写成总结报告,并且要提供开发的程序和相关技术文档。在成绩评定中,教师应突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不是学生的实验结果,而是实验过程。

三、实施建议

这种基于项目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在任务安排中应当及时突出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对项目的感性认识拔高一个层次到理性认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由于专业综合实践的难度定位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间,而且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为确保教学效果,合理分组很重要。

基于项目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是一种灵活、高效、适应面广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开展合作学习,熟悉工作流程,达到教学目标,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和统筹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关于职业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议论文集,2006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就业;实践教学;计算机专业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84-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前10个专业中就有计算机专业,并且,实际签约工作的专业对口率约为68%,即只有四成左右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工作。这些是全国所有高校的统计数据,而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1 就业难的原因

经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养模式概念化。

全国有900多所大学有计算机学院(或系),均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并且很多院校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即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这就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都是蜻蜓点水,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所以当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化,没有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观。

2)培养内容与社会脱节。

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多年不变。IT业界当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在课堂上很少涉及,再加上实践教学或实习环节较少,很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更何谈积累实践项目经验。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会产生落差,致使就业率下降。

2 新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现象,笔者提出了一种创新培养模式。

2.1准备工作

新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自愿参加的教师2~3名,计算机专业大二年级学习上进的学生5~10名,并向学校申请一个空闲教室,搭建配有网线和交换机等简单设施的实验环境,达到师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的要求。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工作和学习,并开展所有的专业实践工作。

2.2培养目标

新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或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技术,教师就传授什么技术;当今社会哪种技术比较先进,比较实用,学生就学习哪种技术。

不过,紧跟技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企业需要的新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没有,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习的形式有看书、技术讨论会等。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将该技术知识应用到项目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

计算机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有很多的分支方向,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目标或方向。实验室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帮助学生较早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例如,第3学期进入实验室的同学,学过的都是专业基础课程,对自己的方向不明确,就可以通过和教师或者学长(上一年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项目工作、所采用的技术和能力等,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若某位学生有美术基础,并爱好设计类工作,教师可引导其向软件设计,或网页设计,或动画设计等视觉设计方向发展,并帮助其制定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计划。若某位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掌握得很好,也比较喜欢编程,教师可建议其往软件开发方向发展,并在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安排其对应的工作,以此来提升对应的专业能力。总之,每个分支方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明确的目标,在结合兴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快速发展。

2.3项目实践

项目实践是检验学生技术掌握程度的最好凭证。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参与企业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在其中担当部分角色,并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制定自身参与部分的计划和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新技术是否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是书本及课堂教学无法接触到的。这些实践经验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都是宝贵的。

项目的来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网上招聘信息或已毕业同学介绍等方式寻找。实际项目有时间限制等硬性要求,因此可以督促参与的同学尽全力完成,进而提高学习及工作效率,也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在项目开发制作的工程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担当项目经理或者开发成员的角色。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参与制作的大致情况,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解决,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由于纠结于某个看似很困难的问题,而耽误项目开发的时间进度。

项目的选择要尽量小,不要太大。因为大型项目一般不会交给学生来做;其次,较大的项目开发过程较长,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果,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小的项目,学生比较容易实现,又可以积累经验,还可以提升自信心。还有,项目的选择也要结合实验室现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即选择现有学生确定的专业方向中的一个。或者,先选择较大项目中的某个分项目,待实现后,再逐步完善所属的大项目。

2.4管理方式

经过3年的摸索和实验,提高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效率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划分小组。

按学生的学习及工作进度划分为2种,一种是学习小组,一种是项目工作小组。

每个来到实验室的学生都是自愿并且经过简单考核通过后进来的。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上进心。一般地,学生在大学第3个学期初进实验室,此时进入的是学习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确定某方向的学习小组。若还不能确定,就暂定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为方向。

划分小组的具体做法是:实验室教师按照技术方向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比如网络构建或网络建设相关的分为网络学习小组,数据库建设和维护方向的分为一个小组等。小组内成员间的交流有益于技术的增进,取长补短。每个学习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学习小组成员不超过6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制订学习计划,一般为期一个学期。然后,由指导教师定期召集小组成员“开会”,检查每人在当前阶段内的学习情况,并互相监督。

在大学第4个学期,某些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可进入项目工作小组,尝试参与项目实践,在项目小组中提早磨炼并积累经验。到了第5个学期,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某个项目工作小组,参与项目实践。项目小组也需要定期“开会”,向大家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其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来供大家交流和讨论,并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结束时,小组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包括技术路线、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项目分工及意见、项目需求分析和成果等。总结报告中包括的实践经验,为新来的学生提供学习参考和帮助。

2)资料记录。

实验室对每个新进入的学生进行基本信息登记,即填写“基本情况记载表”。目的是将其目标和自身特点记录下来,等到学生从实验室毕业后,与之前进行对比,检验是否有进步。

每个从实验室毕业的学生填写“成员评价表”,内容包括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指导教师对该学生进行的评价。此表与“基本情况记载表”的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体现该生在实验室的整个学习阶段里,在技术及经验方面的进步和积累,对其就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的日常工作日志,是对学生及其项目工作的记载,便于教师的管理,也便于对学生的督促。

3)日常管理。

实验室就是一个模拟的企业环境,需要日常管理规范。比如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中不允许进行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活动。

4)专题技术讨论会。

每学期定期开展1~2次专题技术讨论会,邀请已就业的学生,讲述自身在就业或工作中接触的新技术、新困难等,现身说法,告诫学生们平时积累哪些经验比较重要,平时看哪些书比较高效等,激励学生学习进步。

5)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举办的IT行业技术比赛。

参加计算机软件比赛或者IT领域技术比赛,和参与项目实践一样,也可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若参赛项目较大,就必须有教师指导。

3 试验结果

学生经过实验室的学习和工作后,在就业时其优势获得明显体现。通过对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收集时间是2011年6月),得到如下反馈信息。

第1年参加实验室的学生,是计科2005级的11人,其中有1人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招走,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其他人在毕业时都顺利找到工作。

调查问卷中抽取第1年参加实验室的3名学生,数据显示如表1所示。

第2年参加实验室的学生是计科2006级的7人,在毕业时都找到工作。

抽取几名同学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如表2所示。

第3年参加实验室的学生是计科2007级的3人,计网2007级的3人。其中有1人在大三时,就被企业招走,从事手机游戏的开发工作,其他人在毕业时也都顺利找到工作。

抽取几名同学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如表3所示。

将前3届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实验室学生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如表4所示的统计结果。

另外,目前在实验室中的计科2008级和2009级的学生中,也已经有人被提前预订到企业参加实习工作了。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过实验室的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比同龄的学生在就业及工作方向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并且具备行业更深领域发展的潜力。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改革,电子技术,本科

 

0.引言

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学生电子类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直引导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每一届的竞赛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电子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今高校电子类本科教学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参赛的大多是每所高校最具动手能力的学生。但从交作品的情况看,即便是优秀学生,某些学生的电子设计水平还是明显不足:有的学生拿不出一点成果,既没有硬件电路,也没有软件程序,甚至没有设计论文;有的参赛学生虽然把一些硬件电路板做出来了,却因为程序调试不通过,即使设计论文写得再好,也没有达到题目的基本要求。而从这些学生的参赛过程,可以分析其在电子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面窄

面对竞赛题目,方案选型、实际产品制作,学生表现出知识面非常狭窄,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够提出多种设计方案来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都过于注重教科书的个别经典案例,而对实际应用、设计思路却知之甚少,导致面对设计题目时不知所措。论文大全。

因此,电子专业教学中就要加入大量的关于电子设计、应用的内容。应该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剔除对实际应用意义不大而偏重理论研究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留给考研学生或研究生学习。另外,集成技术和芯片封装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增加新器件和专用集成电路内容,使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进而着重分析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集成电路的应用。因此,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增加介绍一些新集成电路和可编程器件等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跟电子设计有关的选修课、讲座以及技能训练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虽然做过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但制作实际产品时却不知从何做起,基本的电子制作技能较差,不能做到布线规范、焊接牢固、懂得排除故障等等。若一个电子设计者不掌握这些技能,那么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设计成果做成实物来调试,也就不能验证其设计的合理性。论文大全。因此,这些都是把电子产品付诸实际的基础技能。而部分学生缺乏技能锻炼,能力亟待提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压缩纯理论的教学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多做实验、多做实习、多做电子产品的设计,而且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实践练习仔细做、重复做。譬如电子工艺实习时,制作电子产品的每一步骤都应该让学生操作:从电子元器件(包括贴片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到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再到电子元器件的安装、焊接(包括拆焊),整机调试、测试,最后写出总结报告。整个过程缺一不可,而且应该在实习中安排若干件电子产品,让学生通过这几件产品把每个步骤都重复几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练就制作电子产品的功底,在真正设计电路的时候,就会减少因为制作上的失误而导致调试失败、产品完成不了的机会。

3.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

一个电子产品的开发,包括方案论证、器件选取、单元电路调试、电路图的设计、电路板的制作、程序编写、调试及系统测试等内容。这一方面要求设计者有很强的系统概念,对整个方案的选取有宏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又要求设计者对每个单元电路有相当的把握。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中,部分学生会因一个很小的细节问题而导致整个系统最终失败或开发停滞不前。而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对每个知识点都熟悉,但是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关系错综复杂,多个模块组合成一个系统的时候,驾驭能力明显力不从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强。论文大全。

学生出现此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缺乏电子设计的锻炼。所以,可以改变以理论带动教学的传统思维,尝试以典型产品来带动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譬如以电子时钟作为主题,当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一款电子时钟;当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思想重新设计一款电子时钟,用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电路结构实现同样的功能;随着课程的继续,在基本的电子时钟的基础上逐步加入闹钟、整点报时、语音报时等等功能。用这种方法推广到以多个典型产品来带动教学,学生就既能掌握到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到设计技术,更对基本的电子产品烂熟于胸,这不止对其比赛,对其以后的工作或深造也是极为有利的。

4.眼高手低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极能检测学生的电子设计功底。若学生在课外不花大量时间浸在电子设计的世界中,很难锻炼出设计实际产品的能力。很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实验、实习、小设计等都能很好地完成,考试也能高分通过,就觉得自己能自如地参与竞赛。但实际上,在有限的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里,真正能踏踏实实做出实物,调试成功的却凤毛麟角。这反映出学生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审视,眼高手低。

针对此情况,可以开展校内电子设计大赛,这样既可形成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审视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可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为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更能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其次,建立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中心,定时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或组队选题、设计,进行电子制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5.结束语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问题。[2]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再一次证实了问题的存在,也正在促进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会提高竞赛的水平。竞赛与教改,必将互相要求、互相促进,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电子人才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蕊,刘国通.电子设计竞赛对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启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145-146

[2]巩恩福,江兴盟.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谈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J].电子制作,2008,1:7-9.

第二课堂总结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综合实验 专题实验 创新实验

一 前言

环境工程专业是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工科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普遍提高,这就要求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高校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则较为薄弱。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将结合几种实验模式进行探讨。

二 三种专业实验模式

1.开展专业综合实验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一般是按照各门专业课程划分的,而且几乎都是基本技能实验,其中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课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讲义和仪器的使用说明,按照选择测试位置、测点、测试、分析计算的步骤,写出实验报告就算完成实验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步骤动手操作,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这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环境工程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性的综合性实验的开设。那就要把环境工程专业课实验融为一体,称为专业综合实验。基本原则是,验证性实验能够纳入综合性实验的,要纳入综合性实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如前面提到的环境监测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完全可以并入袋式除尘器的性能测定实验中,因为除尘器的性能测定中就包含了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这是仅仅其中的一个例子。事实上,环境工程专业的几门主要专业课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等,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完全可以放在一起开设。

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有如下优点:第一,可以大大减少验证性实验数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第二,能够使学生对环境工程的几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从认识、设计到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2.新增专题实验

在学生完成专业综合实验后,可以新增专题实验。专题实验时间可以为2~4 周。专题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写实验指导书,其中只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然后提供实验设备和材料,负责指导和检查实验结果。实验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详细的实验方案,交与教师审查。学生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实验设备的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学生应能够参考相应的论文格式写出研究性论文,其中要求有曲线图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长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对2006 级本科生开设了专题实验,实验课题基本上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例如:以教师申请的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高效纳米TiO2 光催化剂净化室内外空气的应用研究”作为专题实验项目,该项目涉及的知识面广,既要求有相关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又要求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有机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依据科研基本要求,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动手测试实验参数,完成整个实验研究,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向指导教师递交实验研究论文。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和实验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的科研,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科研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鉴学生某些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少走弯路。这样既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有利于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的提高。该类实验来自科研课题,学生对这类实验普遍具有较高的科研兴趣,经过实践、探讨和修正,相信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因此,通过专题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动手的能力,解决专题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处理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科研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动态,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顺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

近十多年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成为很好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却很难成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创新人才。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强调,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因此,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是必要的,是新时代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大学生创新实验主要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目前,长沙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项目课题主要来自省级和校级。项目到期,学校都会统一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然后全校通报。项目结题后,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助。从近两年的创新实验研究执行情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于专业学习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项计划的实施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师生反映良好。第一,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实验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第二,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 总结

把环境工程各门专业课融为一体,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新增专题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可以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和熟练实验设备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魏洽.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11):131~133

[2]赵丽杰、赵丽萍、李良等.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30~32

[3]李凡修、梅平、王子.关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的几点认识[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