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第1篇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考察人类体育文化的各种现象和发展规律具有特殊意义。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浓郁特征的亚文化形态,由于它与现代体育在形态特征、规则制度、功能结构、组织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具有与现代体育迥异的地域性文化符号与标记。要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个别现象与人类体育的普遍规律结合起来,从人类体育的一般规律来考察,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形成、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结构,以探寻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借助人类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

人类学研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由于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中,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特色。因此,借助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和阐释各民族的体育现象与发展规律就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人类文化特征与人种概念不同的是民族并不仅以体质特征来区分,而是根据人们的语言、生活的地域、经济生活的方式和心理素质等共同特征来划分。

从体育人类学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对人种特殊运动能力天赋形成的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外,还要探索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并从体育人类学的综合视角去探寻民族体育的历史渊源、本质特征、文化内涵、价值功能、形态结构与社会组织形式。作为体育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还可以通过对恩格斯称之为“活的社会化石”的现存民族和部落的实地考察,对其民间传承和流传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实际研究。

2.人类学发展背景下的民族体育发展

体育人类学是从体育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多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今重要课题。体育人类学应用研究不仅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体育。在保护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大的缺憾是现代所谓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是重构出来的,有些还能找到零星源泉,有些是勉强重构,许多当地人、本民族并不了解自己这个民族还有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现代化,一些学者提出继续保持原创价值的内容文化。是保持传统还是体现现代?目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处于两难的尴尬处境。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十分丰富,也十分优秀,但中华民族并不故步自封,同任何事物一样,她也有不足、不完善之处;聪明的中华民族总是善于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分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并已形成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即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根深叶茂的文化。

3.体育人类学对保护民族体育的要求

第一,保留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文化内涵,面对民族传统体育这样一种存在和继承的危机,我们决不能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并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如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保护,然后才能谈到发展,而且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去加以保护。

第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不仅仅单纯地从体育视角进行论证,而应跳出体育视角,从世界性的角度以及文化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理论。

第三,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时代性。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发展,学校是重要的载体。在大、中、小学校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文化系统,它经历了长期的、缓慢的、不断变化的积淀过程,其间受到政治、经济、民俗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取得发展,应采取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积极融合一切先进的世界体育文化。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之源,这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当然,如果我们不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自觉地从事世界体育文化的创造,那么,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要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力。其间,当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随着文化的大交融而发生文化变迁时,我们亦无需感到悲观,因为一个更高级的体育文化一定会从其内部所提供的条件中产生。

人类能动地有效利用符号构建出各种文化系统的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在此过程中,新的系统会产生,旧的系统会消亡,但也有一些系统保存下来。能够保存下来的系统,足以说明它们是人类在生态适应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语言、服饰、建筑乃至传统体育运动等,都是这种文化系统的具体表现。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结构;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9-03

O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and Drag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View of Culture Structure

LIU Jing1, YU Han-qiao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cuation,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ocial Sport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

Abstract:Adopting culture structure theory and based on all previous competitions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 and cause of modern evolution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made. The culture value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on of many members. Organization system has been changing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while technology becomes the amalgamation of athletics and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whol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nalyzes antinomy and living space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in modern r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Key words: culture struc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本研究将结合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实际,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视角,探讨舞龙舞狮运动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关系及内在原因,从而为这项凝聚着华夏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其他项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文化价值层面的多元化发展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化价值层是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

龙、狮自产生之时起便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权威、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它的产生,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和对祥和生活的祈愿。据史料记载,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而狮的形象也并非最初记载中的西域贡狮,它是在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可以说它们都是在自然属性的动物基础上经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物,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宗教崇拜。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狮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现在所谓的龙腾虎跃的舞龙舞狮运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言,他们只是龙、狮历程中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使龙狮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原始先民通过对它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神化的形式来创造、表现它,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和超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在经过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的文化洗礼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地位也在这次洗礼后得到了重新认识和确立。现代舞龙舞狮运动是在传统舞龙舞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贯彻民族体育方针,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大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以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和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为标志,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十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2 组织制度层面的规范化转变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基本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附属于节日、民俗事象或宗教祭祀等仪式中,呈现出自发的、小型的、不定期的、不定型的组织形态特征。汉代以后,舞龙舞狮活动融入规模较大的百戏之中;唐代舞龙开始渗入到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宋代的“瓦肆”(京城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娱乐活动集中的场所)和节日期间的民间舞队也是龙狮活动活跃的场所;明清时期的民间行香走会和年节社火中,以城乡、村镇为单位的舞龙舞狮娱乐活动极为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发展演变中逐渐上升为有组织、规模较大、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集体性活动。但是,无论从组织规模、活动场所还是组织形式上,它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并且往往以宗族、村寨或街里为单位组织表演或竞技,体现了以宗亲观念为主的小农经济思想,所以它还是被限定在民俗活动的范畴。

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已被明确地界定在体育运动的范畴。它既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又是一种体育文化形式。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结束了长期以来自发松散、各自为政、派系争斗的“群龙无首”局面,预示着此项目开始冲破地域界限,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首先,抓住了以竞赛为规范化发展的契机,因为“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现实说明,从传统形式中整理和挖掘出来的舞龙舞狮运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下,其组织规模、组织形式、竞赛管理正日趋规范和科学。主要表现在:1)短短的十年,相继出台了符合国际体育惯例,又遵循龙狮运动发展规律的《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中英文版),《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和一系列协会章程和下属各委员会及赛事活动的管理性文件,使龙狮运动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组织的严密性和竞赛的合理性。2)组织的规模正在扩大,龙狮协会的会员组织到目前已遍布26个国家达31个组织,国内,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成立龙狮协会组织,各地的龙狮团体也纷纷加入到当地的龙狮协会和分会,正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网络,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3)组织形式和组织层次多样化。4)将组织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龙狮运动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经济保障。龙狮比赛与节日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5)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正在完善。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对裁判员、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上。

3 技术物质层面的竞技表演化融合

传统的龙狮活动将民间艺术、舞蹈以及舞台戏曲的成分融入其中,同时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审美习惯影响,使其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技术上表现出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游戏性和随意性特征。现代龙狮运动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首先对技术的形式、特征、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和规范,明确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通过人体的多种姿态和动作展现龙狮的形、神、意、韵,在有观赏价值的同时,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从1995年《中国舞龙竞赛规则》、2001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02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到2003年《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看,龙狮动作的技术内容在不断丰富,动作的难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的规则在1995年规则的基础上,将舞龙动作创新和动作难度的分值从编排分中独立出来,将动作规格中的常见错误又作了明确分类和扣分规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舞龙运动在民间表演性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体育竞技的色彩,同时也为技术动作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2003年的规则在沿用2002年规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抽签舞龙、竞赛舞龙和障碍舞龙的内容,突破了舞龙比赛只有套路的表现形式,并对参赛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此项目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和方向。纵观历届的舞龙舞狮比赛,我们发现,龙狮比赛赛场由最初只有地方业余队参与的状况,已发展到当今来自专业俱乐部、武校、高等院校等多支队伍同场竞技的局面,参赛的运动员出现了年青化的趋势;参赛队伍在8~9 min之间完成的动作数量也出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动作编排的难度就上海队、湖南队而言第五届农运会较第四届农运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近几年,除了在龙狮的动作形方面有了竞技性地规范和提高外,龙狮运动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也在逐步被发掘,为了达到对龙狮神、意、韵的把握,以体现龙狮的灵性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观赏价值,各参赛队在服装、器材、音乐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将现代音乐的伴奏形式融入到现代的舞龙运动中,就是在当今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龙狮美学特征的一种重塑。

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制约舞龙舞狮运动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器材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南狮桩阵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比赛的顺利开展和资源的节约,更有利于参赛队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增加比赛或表演的观赏价值。

4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生存空间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代化就是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种生存、存在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也就是一种现代体育的生存、存在方式。

步入20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时展的需要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然而,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系统内强大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行为规范,反过来又能抑制创新和变革。

舞龙舞狮运动是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泛道德性以及中庸和平、乡土情谊等特质;由于农事的“天人合一”推延到人事、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合一,才能保全性命、维系健康,表现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上要求“形不破体,力不尖出”,追求动作的“圆、曲”美,这在传统的舞龙舞狮动作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再加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型伦理文化和儒家思想,它强调了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使传统舞龙舞狮活动重娱乐、重表演、重集体、重礼仪仪式、多活动方式,而少了许多本应该属于体育的竞争意识。“竞争”本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的灵魂,西方的竞技体育塑造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状等人格特点。具有追求形体美,追求快速,强调直观性,强调竞争的文化取向。因此,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在与西方体育文化遭际到一起,必然会发生冲突,现阶段对传统舞龙舞狮文化的改造要防止一种以西方体育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其内容、方式和功能,而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而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舞龙舞狮运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4]。

中国正在由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期,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开放和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失落。这就对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走出近代以来失落的文化环境背景,摆脱现代浮躁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在经验与科学、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民俗与竞技、健身与产业、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观念下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不断凸显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将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中切实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5 结 语

“文化的多样性才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世界文化的格局必然是多元的,这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相适应。”[5]虽然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的生态和人文价值观,都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做出生动的补充,并显示其独特和永恒的魅力。当然新时期在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诠释的同时,还需要吸收西方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今舞龙舞狮运动进入社区、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龙狮运动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要对舞龙舞狮运动进行全面深入地改造创新,寻找其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诸如民俗模式、竞技模式、健身模式、市场化模式等等,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是现阶段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78.

[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3] 李英等.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6-10.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第3篇

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民族文化既是被传承的,也是不断发展创造的,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太极的养生保健功效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太极运动已经传播到西方许多国家与地区。太极拳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文化心理,留下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痕迹。一种民族体育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延续性,逐渐延续,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性对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2.1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世界是一个一体化的地方,处在有限但却强有力的文化元素的猛攻之下[3]。在全球文化的融合背景下,一些优秀的与传播较快的文化往往占据国际文化的主导地位,引导文化的发展。而一些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与传播的文化,就会出于劣势地位。失去竞争力出于文化的边缘区。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把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不断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同时借鉴其他西方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经验,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2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一体”与“去粗取精”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中的数十个少数兄弟族,是不同层次的民族共同体辩证统一的民族结构[4]。”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它既有特色的中国文化风格,又有在这统一的民族实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同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过程中去除封建落后的迷信色彩,最大化地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放在发展的首位,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承传统的民俗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与发展中得到更好地提升。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

3.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加法与减法民族传统体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非一陈不变。只有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才能其不断完善。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产生至今不断的推陈出新各种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开始萌芽于生产劳动,人们为了采集与狩猎进行了各种尝试。比如一些投掷石球,弓箭,垂钓,游水等。在部落的战争期间,人们为了获取水源,领地,开始对战斗人员进行身体与军事技能的训练,蹴鞠最早便是为了训练将士的。以弓箭为例,原始人是通过桑拓一类树木的弹力而制成弓箭。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汉族内部为争夺地盘、战事不断,北方多游牧民族骑马作战,弓箭始终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射箭成为主要的军事技艺之一。春秋以来,射箭逐渐从军事训练项目分化出来朝竞技、表演方向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都以畜牧狩猎为生,牧放、狩猎离不开骑射,射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为了推动其发展,辽金元朝都设有专门的骑射节日。时至今日,射箭已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射击并列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传播意义。经过不断发展创新逐步完善并进行推广这种历史渊源的发展即可以称为“加法”,它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在适应时展的同时能够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给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又如: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花样跳绳、龙舟竞渡、放风筝、踢毽球、脚斗士等项目由单一无趣地体育项目经过创新改变转化为人们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民族传统体育中,并不只有加法,有时也存在减法。所谓的“减法”就是在历史过程被理智与道德逐渐减掉或删去的项目。它在产生与发展,有时也会随着一个时代的变化直至消失。沿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兴盛、繁荣、完善、转型及发展这一条整体的脉络来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不断适应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一些被斥为野蛮、落后、荒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今天只能透过文字的记载去了解。比如怒族的“盖房舞”、郝哲族的“叉草球”、祭祀中的舞蹈等。“加法”就是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不断涌现的东西,而“减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消失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不断适应的结果。当现代化在各种生活领域以“新”获得理所应当时,“野蛮”或“迷信的”就只能作为“旧”,民族传统体育只有最大化的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科学有效地纠正其不合理的地方,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3.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函化与叠合“多重时空的层叠整合”是文化变迁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一个地区的由于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变异的积累出现新的文化现象,旧文化现象并不以消亡于破产为基本特征,而是经过选择、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依然被一层层的重叠与整合在新的文化结构[5]。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一条双轨路线方向,一方面有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叠,另一方面又有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叠。要采取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6]。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越往史前时期,人们的文化交流就越是融聚为一体。德国哲学家卡希尔认为:简单文化中的思维在空间上一切事物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在时间上“现在,过去,将来彼此混成一团而没有任何明确的分界线。”而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这样的局面。长期以来多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环境,多种文化共存于同一社会环境里。不同民族通过共同的劳动,共同生活,为文化提供了函化的平台。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又高于生活,人们经过不同形式的表达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合与交流。它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样代表着人们的某种信仰习俗。一个真正能够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定具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的传播便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文化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心理,即使时空的推移转变,它仍然可以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娱乐,包括艺术中展现出来。在不断地渗透,融合到各个领域为别人所接受。它所具备的文化传统特征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融合共进。

3.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与共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两方面的关系。现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多样的地域性,个性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多彩的表现形式。追溯历史的长河,道德与信仰使民族传统体育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它身后的文化底蕴,是在个性文化的形式上所传达出的几代人拥有其共同的信仰与文化习俗的特征。这也成为当代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临困境的根结。我们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要融合当今全球文化共享下各民族共同发展,不断融合的潮流,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融合多民族的共性,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演变,文化的整合而被人们淡化、失真或遗忘[7]。将“个性张力”变“共性张力”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求大同,存小异是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民族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将民族文化的特色真正的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视野,才能得到更好的认同与普及。一些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消失或已消失。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传统项目趋向于竞技化,民族项目的日益减少,价值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的种种困境。民族传统体育在今天的发展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大损失,历史文化中的一大遗憾。要想得到很好地发展就应该注重将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世界性特征融合起来。

4结论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复杂过程,势必要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必然的发展趋势。正如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所说“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那么作为民族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它的发展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1 全球化

自从20世纪60年代“全球化”一词出现在英语实际的日常生活,至今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时鳝词汇,“全球化”成为当今社会的客观趋势和重要历史进程。正如吉登斯所说“全球化就是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今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NBA等等文化形式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活之中,使人们切身体会到“全球化”席卷世界之势。

目前学者们对“全球化”的概念并未形成公认、明确的界定。笔者比较赞同学者杨雪东的观点;“全球化是人类不断的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状态和过程,涉及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表现出鲜明的特征;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多领域和多层面上,而且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国家、民族、企业、国际组织以及个人各种参与者共同参与的过程。第二,“全球化”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过程。统一性的加强有利于参与主体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多样性增强了参与主体的自我认同意识。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充满冲突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旧事物间以及参与主体间的冲突与矛盾,全球化与本土化、同质化与异质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等诸多冲突与矛盾构成全球化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认清“全球化”这一时展的重要特征和客观历史进程,才能积极把握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程度,使民族传统体育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其向现代化的转型。

2 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2.1 全球化拓展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

2.1.1 全球化扩大了民族体育文化内容

伴随着运输、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程度和广度不断的扩大,文化内容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和扩大。体育文化内容的扩大化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民族体育已跻身奥林匹克的大家庭,中国的武术、太极拳,印度的瑜珈等传统项目已成为世界大众体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如德国学者Lamartinde研究显示:“传统体育活动数量和范围缩小的速度呈减缓趋势而趋于稳定;以竞技体育为主流的正规体育虽然仍旧为制约传统体育发展的障碍,但欧洲和其他地方的传统体育和新兴的民间游戏已经开始对竞技体育提出挑战”。体育文化内容的扩大化必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拓展空间,增强了民族传统体育平等参与世界体育的话语权,使其以独特的活动内容、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加入到世界体育主流发展空间,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2.1.2 全球化体现了民族参与主体的多样化

全球化的进程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成为时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使参与主体主动参与世界文化历史进程的要求非常之强烈。参与主体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在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上主要表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加国家和地区上,历届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地区在数量和范围上都在稳步上升,从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由13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上升到202个国家和地区。

2.1.3 全球化强化了民族体育的文化自觉

全球化加快了各个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刺激了各个民族主体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对本身的“自我认同”、“自我觉醒”意识的强化。正如亨廷顿所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如中华武术进入奥运会和走向世界的诉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觉意识;日本的柔道就是在民族体育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而走向世界的。

2.2 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2.2.1 体育文化的同质化加速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边缘化

当今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可以说是西方体育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它借助国际性的体育组织机构、国际性的赛事、赛程、以及统一的比赛规则等,并利用现代通讯设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西方文化主导的体育运动形式。伴随西方体育的不断扩张,世界体育文化日趋走向同质化与一致化。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体育亚文化,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加之“时空”局限在本民族的狭小范围之内,必然在与主流体育文化的冲撞中不断的弱势化、边缘化,从而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第5篇

体育伦理学的是以体育道德为研究对象,揭示体育运动中伦理道德的本质及规律,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内容之一。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伦理学是研究体育道德的学科,是运用伦理、道德观点研究体育领域中体育道德的本质,基本矛盾和各种体育道德现象发展规律的学科”;龚正伟老师将体育伦理界定为:以体育(指身体活动)为中心所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体育伦理的内部基本结构要素包括:体育伦理意识,体育伦理关系和体育伦理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伦理学不仅研究的是专业或者职业体育者,还包括了从事体育活动或与体育活动相关的人相互之间的道德联系。体育伦理学同样适于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大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而不仅仅局限一于竞技体育。传统武德不论是在大众传习、学校体育、还是竞技武术中都是体育伦理学的研究范畴。

二、武术伦理的内涵

武术伦理的体现主要在于武德。武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停的革新,不论从古代早期的军事武艺还是到清末的民间武术,又或到现代法制社会下的武德,但其万变都未离开一个“德”字。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这样定义武德:“武有七德,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可以看出是对武者自身的道德要求;古代对武德的明确定义虽然较少,但其内容却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伦理思想为核心,依然是对武者道德素养的规范;在现代对武德有这样的定义: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可以看出武德依旧是习武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日常行事的行为准则。

三、武术体育伦理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体育伦理”、“武德”、“传统武术”等关键词发现,虽然关于此三方面的单一研究众多,但是关于传统武术的体育伦理研究几乎未有涉猎。仅有部分研究中略有提及。李宏斌博士的《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研究中,深入阐述了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生命伦理底蕴、道德教育内涵三个方面,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命伦理关怀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是武术的灵魂,武术缺少了道德的承载,其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在谢刚的《中国武术中的“武德”培养与提升》一文中,提到了武德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体现,是武术的伦理规范及习武者的德行准则的总和。张绰庵,韩红雨的《中华武术谚语文化特征管窥》研究中,指出了武术谚语的伦理性特征,武术谚语以儒家文化为底蕴,推动了中华武术的传承及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在孙术友的《武术伦理文化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研究》的中,认为武术伦理文化武术人与他人处理日常关系的行为准则,包含了信、勇、礼、仁、孝、忠、节、义。其实其武术伦理文化就是指的传统武术武德的伦理思想。王春光,李跃忠的《中华武术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研究中认为:中华武术伦理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变化形成的,是由一种“下位文化”即俗文化,慢慢的演变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等方面的一种渗入中国社会文化深层的文化。现代社会应当发扬中华武术伦理中的自强不息、见义勇为,明礼诚信、崇德扬善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关于武术伦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亦不够全面,需要广大学者予以关注。

四、结语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和”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构

体育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无不带有特定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印记。由于各个国家、社会的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有关“和”的人文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最为亮丽的瑰宝。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在凝聚中华民族过程中一直起着“轴心”的作用,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人生的极致。它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修养、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

1 天人合一

我国古代文化将“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合”即和合、和顺。《庄子·天道》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老子《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讲人与自然万物相和以生的道理。

2 营魄抱一

即主张身心之和。道家认为完美的人格形态应是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人的肉体与精神臻于和谐的境界,使人的本性与道的本体相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儒家主张以“中节”制约自我,达到内心之和,进而融入天地之和,形成人与万物的自然和谐。《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佛家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身心平衡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从而进入自由世界。

3 尚中责和

“尚中”、“贵和”是中华儒文化的传统精神。《国语》最早提出“和合”理念。《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八年,太史史伯向郑桓公讲述“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认为万物的产生是善于“和合”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从而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子首倡“中庸”学说,视“中庸”为“至德”,提倡“中节”之“和”、“中和之美”。他说《关雎》是“乐而不,哀而不伤”,即体现了中正、中和。又说:“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作为治国之本和为人处事之道。

4 相应相济

《说文解字》说:“和,相应也。”相,相互也,即不是一味地顺应,而是主动的、能动的相适相和,是以“执中”消解太过与不及的“中节”、“中和”,是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相互融合,是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的辩证统一。这种和谐理念,是积极、务实、友善的,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大气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二、“和”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理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体育价值观。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创造性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呈现出一种融道德教化、竞技娱乐、强身健体、讲求事功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

1 崇尚礼仪

中国古代儒文化对于礼仪的注重,“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将“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这种理念对古代体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重视体育活动的程式,崇尚礼仪,以此进行教化。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射箭中的“射礼”,其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同时亦是朝廷统治者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形式,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这种礼仪规范的特征,在我国古代体育的输出项目——日本的弓道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2 表演娱乐

中国古代文化中原始朴素的和谐思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影响到中国古代体育,突出表现在其并不追求竞技中的强烈刺激和对抗,而是将体育活动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追求在竞技表演中自娱娱人的文化氛围。这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一个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古代体育项目逐渐突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如蹴鞠,就包括有表演性和竞赛性两种形式。其中表演性的蹴鞠,就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巧的表演,是以“蹴鞠舞”的形式出现。再如武艺中的诸多器械演练,也多是以舞的形式表现,如剑舞、刀舞、戟舞等。尤其在民间流传而演变成的中华武术,其所显示出的造型美、体态美、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表演性的独特魅力。

3 修身养生

“和”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国文化修身养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又一个特征。产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通过调理自身,“合于阴阳,调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和谐,与四季变化相适,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境地。在修身养生中培养自我特殊的生存能力和对外部世界的调理引导能力,追求生命的和谐与质量。

4 文武事功

受中国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务实精神和人与社会和谐互动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立足现实、讲求事功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化要求个体身心兼修是要达到“文武兼备”,以表现出“君子”的风采,进入或“仁”或“圣”的状态,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体现在古代传统体育中,便是许多体育项目是以适应战争需要的练武强兵为目的。如一些球类、武艺、田径运动,多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

三、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和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两种体育文化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表现形式、体育手段及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 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身心一元”理论之中,强调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身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基于西方哲学思想,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斗争,侧重“竞争”与“超越”,追求竞技性、惊险性、刺激性、功利性是它的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整体观,重人体的自身协调及与外部的平衡,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性质;西方体育文化重科学实验,是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西方体育文化重阳刚、力量、速度美,重外在、形体美。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使体育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术的发展,从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体育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惊险、公开、健美、趣味方向发展。并形成规范和体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通过身体锻炼的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上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体现体育的价值,通过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人生。

2 互补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发展交流的同时,势必吸收融合相互文化中的精粹部分。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形态相吻合,正被中华民族所认可和接受,并被吸收和体现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发展中。“更高、更快、更强”,这一体现现代体育力与美的普世价值理念,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也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追求和目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其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健身和体育活动,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是对“人文奥运”理念的拓展和延伸。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已开始对东方体育文化精神进行研究,试图从东方文化的处世之道和养生学说中,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东西方相互移植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东方古老的体育项目,开始向西方移植,使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融入这种寓动于静的因素,而别开生面。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华武术这一中国古老体育项目首次列入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从而使东方体育在国际舞台展现。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源于西方的竞技运动项目,早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体育生活之中,而为中国人所热衷。乒乓球甚至成为我们的“国球”,而统揽国际赛事的大多数金牌。

现代体育文化所展示出来的和谐本身不会是静止状态,而是包含着运动和变化。“现代体育文化不是一个脱颖而出、具有全新特质的文化,而是吸取了中西体育文化各自优良的特质,并在未来的文化运作中进行有效合作,形成互补,建立平衡、和谐而又富于创造性张力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3 异化走向

过度追求物质,忽视人文精神。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高度关注,伴随而来的是忽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对人本身的关怀,忽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与良性循环,忽视和谐秩序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意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繁荣的背后同样存在危机,主要表现为:体育赛事过度商业化造成体育运动本身的人本价值的缺失,经济利益驱动导致运动员职业道德异化,体育过度政治化、功利化抹杀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在“金牌至上”体育价值观影响下,中国体育也出现相应的异化和扭曲。

文化霸权与文化弱势。由于西方文明在经济等领域的巨大优势,今天的全球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化。“在体育领域,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过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在向西方看齐。”无论是体育的内容、形式,还是体育的价值观和意识,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东方文化正面临被弱化和蚕食的危险。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导致统一性的增强,但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应以牺牲民族化为代价,而应以民族化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体现出来。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民族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当今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界背景下,我们应守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发展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体育文化资源与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使之纳入整个世界文化体系。

四、“和”文化对和谐体育文化建构的启示

历史文化的传承,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精神意识等各个领域,对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原始朴素的人文精神和和谐理念,为构建现代和谐体育文化的设想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 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环境恶化,是威胁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体育的发展已被置于生态环境和体育自身这个参照系中,是对当代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国在申办奥运、承办大型赛事的利弊权衡中的两大重要指标。自然环境净化指标成为竞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重要条件。现代化、大规模的体育竞赛,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和条件。1994年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大会把环境保护纳入自身健康发展的议题,使现代体育的发展不再危及承载人类生存的自然,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体育发展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提倡依附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体育思想和行为,是实现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和目标。

2 人与人和谐

体育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理想支柱。参与体育的和平目的及友谊、团结、竞争、公平精神,是东西方体育的共同宗旨。奥运会的目标是“让世界人民彼此相爱”。体育所体现的人类和谐精神,已成为东西方体育共同的精神财富,进而激发起超越体育自身的人类精神的高扬。

体育的创造力成为人与人和谐的凝聚力。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国际文化,构成人与人和谐的最大时空网络和通道。调查表明:体育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第二语言。体育的公平性是人与人和谐的催化剂,体育开创的公平性原则已泛化成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准则。

21世纪的中国文化将是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在充分体现大众文化的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中,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扭秧歌、耍龙灯、踩高跷、踢毽子、气功、武术、太极拳等是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首选项目。大众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居民自发、自觉的公共活动,在活动中创建和增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3 人与自我和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类从未经历过的现代文明综合症。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的单一化,使人的神经承受着日益加重的高压。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促使人们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来缓冲现代生活节奏。体育活动成为人们释解压力的最好方式。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向往那种与山水为伴的生活方式。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日益获得人们的青睐。与现代体育相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身心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乐意在公园内、林荫旁练武术、打太极,崇尚在崇山峻岭中远足、攀登,在江河中泛舟,调节身心,缓解压力,修身健体,享受大自然,提高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4 人与社会和谐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而且有利于构建幸福和谐的社区文化生活。它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个人的身心愉悦、身体健康,享受快乐、长寿与幸福的生活,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社会福利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国家富裕强盛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同时,个体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势必进一步加强人的社会化趋势,促进人的社会化与现代化。“在强调和谐的现代社会,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意蕴潜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遏止竞技体育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引导人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5 与世界和谐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第7篇

1.中西方体育文化哲学观的差异

东方文化领域内的大多数民族注重在运动中修身养性,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往往将伦理道德视为重点,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重文轻武,崇尚中庸之道。其中,尤以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为典型代表,它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发展出以宗法体制为背景,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提倡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之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哲学观,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力图达到身心兼修,阴阳平衡,个人内外的协调统一。这种哲学观一旦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就形成了以提高个体内在修养和塑造个体人格为目的的体育文化精神。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根本要求是通过锻炼身体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体育是一种“以心为本”的体育。既然古人从事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益寿延年,那么就会倾向于选择直观领悟和内在意念修炼的方式而不是诉诸于求助外部力量,更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对抗与较量来实现。所以,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表现出鲜明的“自娱性”特点,讲求的是个体通过身心双修,达到内在与外在、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即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养身,而且还要自外而内地养性、养志、养气、养心,强调运动中的身体最终能够达到“精、气、神”浑然一体的境界。即使是要进行体育竞技活动,古人也认为那些体能、速度、技巧等身体机能的较量太浮于表面,高手之间较量的应该是精神境界的高下,包括心智、人格、修养。因此,在中国体育史上,鲜少发展出像西方体育那样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比赛项目,这与西方自古以来崇尚挑战和冒险,追求不断超越人类运动能力极限的体育理念是截然相反的,热爱竞争运动的西方人则在现代社会将这一体育理念明确表述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西方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哲学精神基础之上的,其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肯定个人自由,支持平等竞争,鼓励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突破生理与心理的极限。西方的哲学思想又助长了这种体育竞争意识,激励着他们积极投入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之中。长此以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机制,使西方人逐渐形成意志顽强、个性独立、思想解放、富于进取精神的民族性格。因而他们相信只要经过严格的体育训练,不断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就能在竞争比赛中赢得胜利。与注重身体的内在道德心性修炼,内敛型的东方传统体育不同,西方的哲学传统、民族性格和社会历史进程所孕育的体育文化,是一种注重身体外在能力提高,超越型的体育。这种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展开的竞争运动,简言之就是“竞技型体育”,“公平竞争”是其核心要素。体育运动的“竞争”是参与者们凭借自身的体能、速度、灵敏度和柔韧性等素质,以及专门的运动技术技巧和心理能力,在完全发挥的状态下所进行的激烈对抗与冲突。只要双方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竞争对抗愈激烈,比赛的精彩程度就愈高,个体的身体潜能就愈被开发,参与者的精神追求也就能够得到越大程度的满足。因此,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总是竭尽所能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西方以“竞争”为核心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展现机体能力、意志品质、荣誉感、勇气和斗志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个体人格精神亦得到完善与提升。但是,体育竞争的目的毕竟是为了最终的输赢结果,其价值取向是线性的、单向的。现代体育的赛场上,绝大部分项目都是源自西方传统体育系统,例如田径、球类、拳击等无不具有高强度对抗的特征。

2.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不同文化领域中哲学思想的比较差异往往导致了体育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如前文所述,中国哲学崇仰“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天地之间,包括人与自然都是由“气”而成,由“气”而生,因此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中国人追求阴阳调和,中庸节制的养生之道。而西方哲学讲究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注重对客观对象的征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与客体的关系上,中国人注重物我合一,西方人注重以科学的方法认知对象;在思维模式上,东方人重直觉顿悟,西方人重抽象思辨;在生活观上,东方人安于现状,知足常乐,西方人富于创新,不惧冒险。以上因素都影响了中国和西方体育文化观中价值取向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视气质、品德、精神的内在修养的体育价值观,而把人的身体视作是三者的载体。道家主张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追求道法自然的人格养成;儒家重视道德伦理和宗法体制,着力于塑造遵从礼法、积极有为的“君子”人格;佛家则主张超凡脱俗,六大皆空,追求心无一物的超脱人格的锤炼。儒、道、释三者可以说都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取向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体育多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显而易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们往往按照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由形而下的身体活动到形而上的精神修炼这样的运动顺序,实现伦理、自由、超脱等多重人格的造就。因此,中国体育文化并不一味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以运动的方式达到养“气”的目的,它不仅意味着对身体的养护,更主要体现为心性、人格、道德修为、乃至精神境界的滋养。西方在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上与中国完全不同。以西方传统体育的代表古希腊为例,它重视外在的身体更胜于内在的精神。尽管古希腊的运动者也强调身体应与精神相一致,但是他们更认同的是在身体美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统一。与东方体育的代表中国相比,古希腊人更看重由身体的力量所展现出来的美感,他们的体育理想并不是身体内部无形的道德人格或精神境界,而是血统纯正、体格强壮、身形健美、擅长各种体育运动的身体本身。古希腊人对理想身体的崇拜,无疑对其绘画、雕塑艺术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这种注重身体之美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希腊体育观念的形成。他们以培育理想的身体为目标,创造出许多独特的运动锻炼方式和技巧。可以说,古希腊体育为推动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3.中西方体育文化方法论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注重养生,主张寓“养”于“动”。这是因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与自然相互交换的过程,从而排除浊气,汲取真气,最终达到五脏六腑通达顺畅的目的。中国传统体育一直坚持的信念是,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内而不在于外,因此更注重意念的修炼,即使有身体动作,也是简单而徐缓的,人们在掌握这些动作时,往往诉诸于直观顿悟,追求动作的整体效果和内在神韵。概括地说,以静养生,寓“养”于“动”,是东方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由于它以身体的内部活动为主,辅之以外部运动,所以带有肌肉剧烈收缩的动作并不太多,而且在具体的动作设计上讲究缓慢、动静结合,强调“形随神游”、“澄心如镜”、“静悟天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之中几乎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纯粹追求外在身体理想美的运动方法,也没有发展出职业性的比赛,即使有对身体的关注,往往也是为了借此称赞它所体现的内在气质精神。还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虽然源远流长,但是它们主要依附于其他社会活动之中,相互之间未形成紧密的联系,因此也就没有发展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与之相应的方法论。西方人渴望通过体育运动修饰外形,获得强壮的体格和健美的肌肉线条,因而在西方体育文化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需要人体大肌肉群的参与,而且程度非常剧烈。西方体育热衷于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获得人体各部位机能的全面提高。比如在跑步、跳跃、投掷、摔跤、体操等项目的运动中,人们分别锻炼了身体的头颈、手臂、肩胸、腿等部位,进而改善人体的运动水平。同时,西方体育重视对身体结构、运动方法的科学探索,注重对人体解剖和生理机能的研究,在运动方法上遵循力学原理,追求符合人体科学和比赛规范的对抗与竞争。因此,西方体育文化体系有严密的科学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有严格的体育运动竞赛规则作为规范,还有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精密设计作为支撑,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与其无法相媲美的。

二、中西方比较体育文化共同点

中西方体育文化虽然存在极大的差异,但是也有不少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1.共同的体育文化基础

西方的体育自古希腊以来,就把追求和平、公正的运动精神作为根本目标。比如古希腊的伊斯利城邦与斯巴达人共同签订的“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处于战争中的各城邦在奥运会举行期间暂时停战,共同参加神圣的奥林匹亚运动会,保证运动会在和平的环境下顺利进行。奥运会的参与者们包括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内,比赛前必须到宙斯的神像前宣誓,保证遵守比赛规则,公平地参加各项比赛。古代奥运会所标举的“和平”、“公正”的体育精神,为近现代西方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代顾拜旦在古希腊奥运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奥林匹克主义”,其核心原则是力求使体育运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因素”。“奥林匹克主义”的提出将西方体育引向了维护和平与公正的发展轨道,现代社会这一体育精神在各项赛事和运动会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和平的比赛环境与严格的规则规范确保了每一位选手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对决较量。中国本土的传统体育虽然没有像西方体育那样经历由古代奥林匹克向现代奥运会转型的过程,也没有明确将和平、公正作为运动的宗旨,但是在儒、道、释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无时无处不表现出贵“和”与尚“礼”的特点。比如规范武术行为的武德便是源自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武林的众多流派无不以武德为其宗旨。这种遵守礼法规范/以“和”为贵的原则,实质上与西方体育一直贯彻的“公正”与“和平”原则在精神上颇为契合,所以就像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铸就了西方体育精神一样,东方的伦理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2.共同的体育文化理想

现代社会一般是以真、善、美三个方面来评论人格价值的。真、善、美的统一,是最高的人格境界。现代体育以其变化莫测的结局、恢宏的气势、优美的艺术性塑造着人们理想的人格。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决定了“公平竞争”是它的灵魂,人们在相同规则的制约下,必须通过自己真实的技艺,才能取得胜利,赢得观众的认可和赞美。现代体育把人生过程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艰辛、泪水和欢笑等悲欢离合,融注于短短的瞬间,使人们一次次去经受各种意志的考验、心理的冲击,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追求新的希望、新的理想和新的人生。体育还为人类塑造着美,它不仅有像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健美操等审美特征很强的项目,而且任何体育项目都蕴含着动作、形体、姿态等美感因素。无论是直接投身于运动过程或是观赏一场体育比赛,人们都会感受到生命跃动的活力,领悟到人生奋斗的快乐,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现代体育以其特殊的方式,使人们在运动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不仅使人们身体健康、充满活力,而且使人善于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培养出美的情操,塑造出美的心灵,使生活充满情趣,在促进人们身体和精神完美的同时,使人格得到完善。理想人格的塑造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对于在儒、道、释思想互渗互融的文化氛围中逐渐成熟完善的传统体育来说,如何在体育活动中锤炼个体的人格精神,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体育的特点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启迪心智,教化情操,使身体修养和道德修养二者兼备,共同塑造理想的综合性人格。显然,其塑造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修炼来完成对道德品格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升华。在中国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无论是武术还是太极,乃至各类养生方式,都是在活动过程中极力实现内与外、德与体的协调与统一,简言之就是既要体现“仁”之精神,又要谨守“德”之原则,还要追求“勇”之品格。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的终极理想目标就是通过德体合一、身心兼修的体育活动,塑造融合了儒、道、释理想的综合性人格。

3.共同的体育文化目标

现代体育文化特征范文第8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意义是指“长期流传在各少数民族中并且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个性特征,能够达到锻炼体质和娱乐身心作用的各种活动”。“少数名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出于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是产生于各少数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和风情,展现出了不同民族的、勇敢、智慧、时尚和追求精神。”[1]“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现代体育所不具有的浓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不仅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发挥过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独特的存在方式、独特的文化价值等内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2]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化是各民族内部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是指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其中又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在世界范围内,进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3]。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一)体育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被各种民俗活动吸收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使其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是一般活动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4]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它是源于各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5]

(二)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根据社会文化的规律可以知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把竞技因素与舞蹈、艺术,音乐、体育等多种文化融为—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6]

苗族的“彩月亮”、布依族的“抱架腰”、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彝族的铃铛舞、瑶族的跳八音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得到了丰富,增加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方式达到了娱乐身心的作用。少数民族的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生产生活需要中演变出来的,因此具普遍的生活特性和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它为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相对封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统一的文字符号,所以它的教育手段主要以言传和身教,大多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的。”[7]。“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达到相当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去叉鱼。”[7]

(三)文化的载体

我们所指的认同感是“使人们自觉的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它是一种体现了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加亲近的情感。”认同感通常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形成的,他们可能具有相同想法和观点。“民族认同感对于人们在进行正常的生活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和精神。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它能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并能增强民族内部的亲近感。因此许多少数民族都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来增强彼此的认同感。”[8]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各民族长期生产劳动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体育的重要来源和有机构成,所以要积极引导人们根据现代体育观念重新认识其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保持和更新。”[9]

(二)自变,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民族体育文化不能只是一尘不变的传承下来应该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必要的自身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新疆的传统体育“达瓦孜”,它不仅在长度、高度上不断的超越,而且难度上也有所突破。现在“达瓦孜”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极限运动之一,有许多爱好极限运动的人们在不断的尝试,其中不乏有比较突出的,阿迪力就是里面的佼佼者,他已经创造了5次世界吉尼斯纪录。因而“达瓦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以“达瓦孜”命名了节目和学校。与之类似例子有很多,如蹴鞠游戏活动现在就演变成了运动之父足球。“从这些鲜明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它本身就有的民族性,同时也增加了竞技性、观赏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具有魅力。”[5]

(三)现代化发展与创新

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一直存在与社会文化之中,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传播,同时政府也在积极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展与保护,是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多种优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增加经费,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场所。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些应对方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体育文化之列。

(四)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指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文化的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是文化的自觉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0]文化自觉使人们对文化有自觉的觉醒和反省,知道文化的来源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它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所具有的自知之明加强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变,提高了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能力。

五、小结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现如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侵入,只有脱离区域意识的束缚、提高自身的价值、结合现代体育文化从而谋求更高的层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通过改造自然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探索中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

[2]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史话[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4]刘少英等.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与文化素质教育[J].体育文史,2001(4).

[5]武卫等.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程探究[J],体育文化学刊,2007(2),

[6]韦丽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体育学术期刊,2007(5)

[7]徐玉良.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8]谭晶.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及其价值[J],南方论刊,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