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83-02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素质教育,高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无法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必需。作为高等教育者,要清楚意识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必须构建顺畅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然而现实实践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好有效互动的局面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鉴于此,通过数据调研,了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存在的矛盾,针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则是本文主要阐述的。

一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是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务计划课程之外有组织或者自愿参加的各类活动和项目,比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科研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74.83%的同学表示,知道或者了解第二课堂。45.03%的同学喜欢或者非常喜欢第二课堂的开展。有54.97%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的帮助作用很大或者非常明显。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上,54.3%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甚至有18.54%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等重要。因此可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如何形成协同共建机制,共同发挥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25.83%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47.02%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老师及时指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师资方面,教师自身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问题,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管理层面上,一直将紧张的教育资源倾向在第一课堂之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虽然在教育总体导向中,特别强调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实际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外,31.79%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资源相对不足,设施较为落后。在硬件方面,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教学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内容设计上的错位

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显得过于随意化。调查结果显示,37.09%的同学觉得第二课堂的开展活动与专业知识匹配度低,39.74%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然而有效实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能够与第一课堂的内容衔接化,或者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做一个好的延伸与升华,在现实活动开展中却没有做到。另外,有些时候为了片面追求第二课堂的覆盖面,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抛离了第一课堂的主引作用,产生了较多的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太吻合、活动层次较差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得与第一课堂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评价标准的差异化

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第二课堂的培养功效得不到认可。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都是以第二课堂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学生的评价尚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同时,第二课堂的评价标准相对较低,且评价主观化倾向比较明显。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前期设计或者课程安排比较满,在投入过程也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时候是以课程或者活动结束作为考核标准,仅仅凭主观的感性评价作为考核结果。忽略了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忽略了课程的影响力或者影响深度。结果就导致了第二课堂的课程评价主观化,与第一课堂相左,第二课堂倾向于形式主义,使得实际的第二课堂功效没有得到发挥。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载体的不协调性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第二课堂 现状分析

1.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兼顾语言知识的教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然而,光靠课堂教学,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因此,有必要营造一个理想的英语实践环境,补充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进行语言交际的机会,调动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第二课堂是当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针对如今民办高校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优化第二课堂是发人深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2.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外为学生营造体验英语、学习英语和实践英语的环境及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能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具体来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以下作用:

2.1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是学习者自愿参加的,没有考试的压力,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有时甚至以一些新奇的方式来学习英语,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其英语学习兴趣,继而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另外,对于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可以弥补英语语言知识上的欠缺,发挥其语言交际能力,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这样其自信心在活动中得到增强,会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英语学习。

2.2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不足。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其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课本教材,有时甚至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脱节,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实际语言交际活动的需求。而第二课堂恰恰能在时间和内容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安排第二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得到更多自主学习、锻炼其语言能力的机会,使其学习内容更具适应性和针对性。

2.3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由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方式,这意味着,在活动中他们会更积极,更主动,语言实践过程中将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间互相了解,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宽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空间。

3.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存在不少问题,如:活动策划管理混乱,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学生参与面小;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无力参与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经费不足,活动效果不明显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国的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仍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成绩的重要指标。即使四六级考试也在不断改革,高校逐渐取消了其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各招聘用人单位仍然将其作为考查应聘者英语水平能力的凭证。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考试成绩的看重也造成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以上这些都无形地阻碍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

学校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的成绩而轻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相应地,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致使其管理混乱。对教师来说,其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大,第二课堂活动都是义务参与,使得教师们既没有精力时间参与第二课堂,又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也就甚少有老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就学生而言,他们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没有认识到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其课堂学习的促进意义,即使参与活动,也没有很明显的效果,而且活动的趣味性不强,无法吸引学生,致使学生参与面小。

3.2第二课堂缺乏系统规划、管理和指导。

调查表明,学校曾举办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口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英语播音大赛等。这些活动主要由学校里的社团组织,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规划。而且有时没有英语教师指导,很难将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没有系统的英语教学目标和计划,随意性很大,管理不规范。正因为有些是学生团体组织的活动,没有系统规划,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今年举办了的活动,明年是否还继续举办也不确定,这造成第二课堂活动的不连续性和无序状态。

3.3第二课堂活动经费短缺。

经费短缺是第二课堂存在多方面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开辟英语第二课堂需要一定的经费购置设备、开展活动等。但对于完全无国家教育补贴的民办高校,学校为节约成本不愿将经费投入第二课堂活动中去,即使有投入,也是相当少的,这就制约了第二课堂的进行和开展。另外,经费投入少也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在没有教师长期指导的情况下,仅靠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4.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

鉴于民办高校自身的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优化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4.1精心策划适合本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系统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活动开展之前,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要认真细致地策划。最好的方式是由学校管理层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的意见,总体负责策划管理建设真正适合学生的第二英语课堂活动。

4.2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团队。

20世纪30年代美国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重要流派之一永恒主义的倡导者艾德勒认为,教和学是合作的艺术(陆有铨,1997)。教师是指导者,学生具有天然的自主性,教师的感召力、创新精神直接影响被指导者——学生。因此,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需要一支分工明确、精诚合作的指导教师团队对第二课堂活动实行高效。分级指导,才能确保该活动能真正发挥其与课堂教学互补的作用,才能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水平。

4.3推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

大学英语是必修课程,其受众是所有在校大学生,这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提供了广泛的参与基础,但是第二课堂不同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是否参加有自主选择权。一般情况下,有特长、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积极,性格内向、无特长的学生参与较少。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参与面不广,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参与面,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第二课堂来学习英语,实践英语。

4.4建立配套专项资金,支持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为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配套专项资金,支撑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包括设备购置、场地租赁、评审费用、宣传海报制作及学生奖金奖品的购置等,至少从硬件上保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持久性。

5.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达到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民办高校中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还需要学校管理层、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以期建立、健全及优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制度。

参考文献:

[1]黄立鹤.大学外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新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62-6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岩,王桂敏.强化第二课堂教学,提高英语听说水平[J].山东外语教学,2005(6):56-58.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第3篇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教育以外进行知识、信息传递,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大学生全方位素质提高具有极大促进作用。面对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时展之变,既要针对第一课堂教学设置与安排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环节等进行调整,更要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等方面进行二者的衔接和互补,使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不断完善第一课堂教学前提下,认真研讨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以及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行业特点决定旅游教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前沿性,同时,旅游学科是综合叉学科,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完善第二课堂的辅助教育功效。第一课堂教育是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开展实施的,其调整既受限于时间,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一般不变动,同时也受限于内容,教学计划一部分课程设置从学分、学时到开设学期必须根据国家相关专业培养要求制定,是面向该专业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另一部分课程根据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特点进行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统一模式的。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安排灵活丰富,形式多样富于个性化,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等优势。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拓展多渠道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沟通和新知识的跟踪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便于不断跟进、学习和掌握业态和产品新的变化。

二、第二课堂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第二课堂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些学者大部分是从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出发并进行分析。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某一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探讨其现状和发展对策或建议,如英语,物理学、病理学、临床药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等课程;(2)围绕人才培养探讨第二课堂建设,如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如何设计经营第二课堂以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等;(3)围绕第二课堂的定位进行思考。学校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度及教师的意识等方面展开,如彭惠芬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中就指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学生或教师管理者进行资金或举办场地等资源申请时,如果是与学校其他活动的安排相冲突的时候,以第二课堂活动退让或者是首先保障第一课堂教学而导致活动的不能正常开展;教师意识不到位,学生积极性不强;(2)学校在第二课堂的规范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或对策,张科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指出,要引入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呼吁教学辅助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使学生社团活动有序渐进,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社团活动。具体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相关研究比较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目前共发现文献数量仅有7篇,主要探讨该专业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目前缺乏。

三、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内容

(一)培养目标

确立科学的第二课堂培养目标是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切实完善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核心问题。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延续和必备的补充。因此,第二课堂应该具有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的相应独立的培养目标。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把握未来高等教育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针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面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教学科研部门,着重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围绕第一课堂以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为原则确立该专业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立足地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将“寓民族文化于旅游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特色培养环节;依托桂林旅游行业优势,在强化校地协同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就业能力;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优势,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拓展国际化视野。

(二)课程体系

分析、总结目前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相关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对其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从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延伸其深度,同时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驾驭知识的业务能力等角度出发提出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内容设计既要根据培养目标完成第一课堂延伸和补充作用,提升专业素养,又要实现学生社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其内容设计可以分为针对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两大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行业发展急需的新课程和反映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旅游相关课程,对于行业新动态因没有系统的或成熟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报告和专题讲座方式完成,民族旅游方面可以将一些已成体系的民族旅游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借助于国外相关高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及桂林涉外旅游等相关平台,在第一课堂相关双语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设置部分双语专业技能和实物操作类课程,培养对外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最后,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学习机会,可以采取职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立项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该种模式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组织。社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借助于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类竞赛、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该种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组织进行,同时自我组织过程也是社会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实现学中教,教中学,学生自我教学相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专业教师以顾问或参谋的角色定位进行建议和指导,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辅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以学生为本,突破第一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地位,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使学生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乐于在该领域探索并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必须分析、论证适合的、突破传统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角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因其课程专业性较强,所以,一方面避免类似于第一课堂的讲授方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seminar和演讲并辅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主题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围绕业态新知识进行探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针对比较成熟的相关知识体系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慕课等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学科相关知识,专业教师负责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点问题的解惑,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自助学习教学手段。专业教师给出某方面的核心问题之后,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和归纳,最终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针对社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目前各高校在此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其内容和形式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党校、团校进行,社会实践和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和文体类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管理和避免活动随意性以及如何使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相互补充和受益。

(四)建立师生双向交往系统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直是困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一课堂是专业素养教育的基石,是通识教育,教学主要是讲授为主的师生单向交往系统,学生的参与、选择性和自主发挥受到一定的局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多方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时在授课方式上,贴近生活和现实,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具体实践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建立第二课堂双向的师生交往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基本是围绕课程开始和结束,教师完成指定的教学时数后结束一门专业课程,师生交往也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雁山校区,教师居住在屏风校区或市区,大约1小时的两地交通使得学生基本是课外与专业教师很难随时相见探讨问题,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存在实际困难,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可以搭建多种网络平台,如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实现网络化教学和师生的即时沟通、信息共享。根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不同模块,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分工,几位教师负责网络平台某一模块内容的课程设计和指导,学生在该网络平台上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网络提供的多渠道、可交互的开放环境,建立高效的师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沟通双向交往系统以促进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核算教师的工作量和进行考核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监管。

四、结语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 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

一、第二课堂的定义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第二课堂”这一概念,尽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但学术界对其概念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我国最早提出“第二课堂”概念的是著名教育家朱九思,他在《高等学校管理》中谈到,第二课堂即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以及有酬性的活动。(王晓如,2011)

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其目的是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作为载体展开的一系列开放性活动。第二课堂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灵活愉快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它与课堂教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任务,针对具体教材,依据学习的原理和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固定班级的学生进行某门课程的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汉语专业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汉语言本体知识,获得汉语交际能力。我们知道,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活动特别是交际性活动,课堂教学是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活动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方晓华,2006)

二、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习中第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目前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忽视了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学生的培养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走出校园后是否能够更快适应社会。同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局限性:教学时数少,学生所获信息量有限;教学内容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所特有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主动参与度不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挖掘潜能。

第二课堂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利用丰富的课外教育资源展开的实践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课堂教学的目标更有效地实施,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袁绿茵,2006)

(二)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需要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高校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学阶段基本已掌握了较为扎实的汉语言基础知识,一部分学生心里或多或少有些优越感,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时,对专业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知道,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尽管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学进入双语班就开始学习汉语言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语法规则,能够灵活地使用汉语,但是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告诉我们,语言中包含的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仅仅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是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的。作为汉语专业的学习者,要想真正学好汉语言,不仅要学习汉语知识,还要学习民族文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适当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疆高校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南北疆的维吾尔族,还有少数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新疆少数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称,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力较强,因此,汉语教师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深入了解汉文化,使学生将已掌握的汉语言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和完善,进而获得新知,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专业学习的校园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戴相斌,2012)

三、如何有效开展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第二课堂教学

为了培养新形势下新疆跨越式发展所需的双语人才,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研室开展了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京剧、汉字书法、课外阅读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师资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较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的问题,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第二,汉语第二课堂活动受重视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课堂教学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客观上制约了汉语第二课堂发展;第三,缺乏健全的汉语第二课堂体系,如相关评估体系、监督和激励机制等,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出教师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由此,笔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首先,应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努力创建汉语专业教学的第二课堂体系,明确第二课堂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第二课堂评价体系,通过完善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力度,扩大第二课堂规模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其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体验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乐趣,最大程度上实现“寓教于乐”。最后,应统一认识,加大投入,提高第二课堂地位。全方位、多层次、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必要的硬件支持,如建立一批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辅助设备等。在高校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寻求社会和企业单位的资助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为第二课堂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证,同时也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实践基地。

四、结语

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如何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作为汉语教师,我们应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意识到第二课堂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潜能和积极性,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如,贠大强.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

学学报,2011,(11).

[2]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3]袁绿茵.英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J].玉林师范学院学

报,2006,(5).

[4]戴相斌.运用第二课堂营造体验式汉语学习模式思考[J].咸阳学

院学报,2012,(8).

[5]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客空间;第二课堂;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06-0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被赋予新的生命而逐步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作为当代创新创业的先锋队――在校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创新创业的使命。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育创客思维已经成为高校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在校园中积极引入创客文化,培育创客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首要任务。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战场,校园是“创客”成长的主要苗圃,培训、引导和支持创客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高校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如何在高校校园培育创客文化、厚植创新创业思维、建立有效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创客空间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

为了进一步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以ACM协会、软件协会、物联网协会、数模协会、动漫协会、网络协会和移动互联网协会7个科技协会为主体,全面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各个科技协会真正实现学生“自治”,每学期初由协会学生负责人制定周活动计划,并严格实施,合理地选择符合各社团兴趣方向的课题,开展学术讲座、技术培训、科技竞赛、创业指导类活动,同时开展每年一度的“计算机科技文化节”活动,使学生能在学术科技、创新实践等领域全面发展。

三、校企合作现状

枣庄学院是枣庄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首批30所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之一。近年来,学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地方,特色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引进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共建实验室、共建创客空间等多方措施付诸实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科技支撑,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积极探索、主动改革,在全省同类本科院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紧跟学校的发展思路,在应用型转型发展中,拓宽自己的步伐,大刀阔斧,身先士卒,作为我校改革发展中的“排头兵”,率先与行业企业合作,摸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升。自2011年以来,先后与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普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和中兴通讯合作开设计算机类相关专业。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校企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教材,联合攻关应用型科研项目,企业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企业项目研发模式融入实践教学等策略的实施,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和互利双赢。

四、校企合作下的创客空间建设措施

“创新”是一所高校的“魂”,也代表着一所高校的“生命力”,为了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校企合作之路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孕育模式,不断培育创客文化,把创客理念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探索建立在创业教育基础之上的高校创客空间培养模式。

1.依托墨子学院,“借外力”构筑创客空间实体。为了保障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序开展,依托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平台――墨子学院,联合合作企业,学院成立校企创新创业中心,由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和校企创新平台构成。中心活动的开展围绕第二课堂,有效R聚了各个科技协会的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利用合作企业技术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创客空间模式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硬件场所。图1为校企创新创业中心框图。

2.创客理念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创客理念注重创新主体的合作互动、知识分享、创意转换和技术交流,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了活动场所实体。高校校园创客是以兴趣和自我实现为创新动力,不以盈利或功利为目标,创客理念的校园推广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开拓的作用,有效更新了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推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整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资源,实现了第一和第二课堂的全面通联,营造了校企融合“众创”的公共空间,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厚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土壤。

3.建立校企混编创客空间师资队伍。在校企共建专业混编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打造创客空间师资队伍,兼顾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指导。创客空间活动的开展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吸引全校各专业师生加入,活动开展依循学生“自治”,弱化指导老师“中心角色”定位,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和教师在创客空间中的引导性作用。

逐步配齐配强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积极聘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为兼职创业导师,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优秀创业导师,对有创业意愿、创业项目、初创企业的大学生进行“1+1”指导帮扶。图2为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图。

五、结语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引入创客思维,扶持学生创意,逐步激活大学生创客基因,利用企业力量搭建创客平台、培养创客团队,构建校企创客空间。适当地引入企业创客指导老师,融入第二课堂创客空间,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让第二课堂涌现出更多具有创意、创新的作品。同时整合全校资源,循序渐进地实现由创意激励、创新实现、项目孵化和弹性就业的过程,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创新创业体系。

参考文献: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第6篇

[关键词]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22-04

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换言之,要检验第二课堂开展取得的成效就必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测评。找到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一方面实现对第二课堂开展运行结果的量化考核,检查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素质测评的结果对学生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朝着优良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发展。在此我们在建立第二课堂运行体系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引入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评。

1 大学生第二课堂运行体系的层次结构

第二课堂内容繁多,建立清晰的结构便于有效地统筹管理。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进行逐层分解、细化和组合,使运行体系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经过多方面数据的收集,现将运行体系分解为4个等级的层次结构,其中最高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阵地层”,它将若干相关的指标组合为一个类,以阵地建设的形式进行第二课堂的运行,这里结合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特点,参照了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划分方式,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具体将第二课堂活动按照阵地建设的结构划分为思想道德、科技学术、人文素质、体育心理和实践能力创新等5个板块进行管理;第三层为“主题活动层”,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主题活动开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第四层为“实施层”,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体对活动进行选择和参与完成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施(如右图所示)。

大学生第二课堂运行体系结构

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内容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测评内容就应是围绕第二课堂的运行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以及参与程度。在大学生第二课堂中对大学生的测评不光考核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取得的成绩,第二课堂作为一个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环境,我们还需要了解学生融入环境、参与活动的情况,原因在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很多低年级的同学身上蕴藏着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的空间,这时我们关注他们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一方面对其未来的发展可以进行有效地预测和指导,另一方面在考核中给予的肯定可以进一步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参与,提升自身素质。

第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测评。提升同学的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同学综合素质结构是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对于某同学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如何,具体的素质结构又怎样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结构,才能因材施教,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们指导和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成效的反映,对我们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有重要意义。

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3.1 量化指标体系构建

在运行体系已实现层次结构模式的基础上,现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这里参照国内各高等院校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的基本情况,把大学生综合素质划分为5个一级指标、l3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进一步对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进行层次构建(见表1)。

3.2 利用FAHP法进行权重系数的确立

由于决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纷繁复杂,各个评价指标在综合评判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在对指标的评判值进行合成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在层次分析法下面,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构造成对比较阵,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的每个因素和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及其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低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构造判断矩阵,对所有判断矩阵进行综合,得到专家群体判断矩阵。这里结合各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行考评办法标准,参照某高校的相关调查结果结合对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后,对相关指标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计算并调整给出的示范(见表1),另外具体的实施中还应进一步调查分析,并结合不同的院校的性质和培养方向进行补充和修订,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同学其测评重点不应完全相同,而应该据其培养的具体要求,有所侧重。

3.3 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3.1 评价评语的确定

3.3.5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在模糊数学理论中,综合评判的结果划分也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最大隶属原则”和“综合排序值”两种方法。其中“最大隶属原则”就是B=(b1,b2,…,b5)中选取最大的评价值对应的等级作为最终评判结果。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按照“最大隶属原则”给出判断等级,同时对各层的具体情况给出评定。

3.3.6 FAHP-模糊综合评判的综合运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相关部负责人员、辅导员和学生构成的评判团首先对测评同学的综合测评表现对照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我们可以引入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在这里FAHP-模糊综合评判仅作为测评方法简单的介绍。

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难点和解决办法的思考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理论上使用模糊层次综合判断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即能更加客观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判断,同时也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显示。但是在实际的测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高校中还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按比例进行加权计算的方式。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两方面:

第一,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对学生的考核仅仅限于修够所规定的学分即可,对于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只在奖学金评定方面略有体现,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激励效果不明显,学校和其本人对其综合素质的构成状况如何关注不够,或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明显的体现。

第二,第二课堂的素质测评如果要实现,单靠人工的计算是不可能的,必须建设网络系统进行支持才可以,但在目前众多高校中管理的网络技术平台逐步涉及各管理各层面的同时,其网络共享等问题却日益突出,比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等互相不能够实现共享,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涉及方方面面,这就很难实现综合素质测评的技术平台。

5 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的实际运用

在现实中,目前对于第二课堂的考核一般是实行课外学分制,参照大学课外教育培养方案课外学分认定标准表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课外学分。但是,课外学分虽然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有了硬性的尺度上的规范,但是却不能直观地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究竟如何。因此在引入FAHP――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体系下,除获得相应的学分外每学期末还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进行测评,并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记录其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整个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具体的测评认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记录相关数据:通过建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如实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数据负责登记记录的部门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获奖成绩及日常表现,由具体辅导员或相关负责人成立对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的评议小组,依据记录的成绩对同学进行单个的评价。其中评议小组的成员包括:班级辅导员、班级同学(由计算机随机抽取10名同学,并实行匿名制)、社区辅导员,设本科生专业导师的学校或学院应该增加专业导师。测评过程中分别由这些评议小组成员登录素质测评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网站对照测评指标进行测评,其中由10名同学进行测评的成绩再由计算机随机挑选出5份作为评议的结果,从而尽量避免人为的主观控制评价因素。 第三步,在获得单个评价成绩的基础上,运用F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获得相应的测评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这里我们具体举例进行示范:

例如:某同学上一部分中获得的单个测评成绩为对于二级指标的测评结果的统计结果是:B11(政治表现)=(0.1,0.3,0.6,0)其含义是评价小组中有10% 的人认为学生的政治表现优秀,有30%的人认为良好,有60% 的人认为一般,有0%的人认为较差。同样获得:B12(道德行为)=(0.2,0.4,0.3,0.1)B13(法纪观念)=(0.3,0.4,0.3,0),从而可以得到B1与V之间的关系矩阵R1:

第四步,按照以谁组织(活动)谁授予(学分)为原则,对照课外学分获得的对照表给予相应的课外学分。这样既实现了在单一的学分制下将国家、省、校市、院系、班级等各个层面的所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分获奖、组织、参与和观摩几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获得课外学分的方案约束力强、宜于操作,同时通过综合测评的结合弥补了学分制不能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得到的综合素质的锻炼的成效进行具体测度的不足之处,双管齐下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科学合理的测评。

参考文献:

[1]张 英,冯艳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0).

[2]黄明强.学生评优问题的层次分析模型[J].保定师范学校学报,2005(10):35-37.

[3]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6(1):23-24.

[4]南兆旭.学生素质测评[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复调;多声部;交往行为

前言

在此提笔,颇有感触,是因为在我人生的又一个求学阶段,我的西方文论老师张杰教授让我喜欢上了文学,认识了巴赫金和哈贝马斯。也正是因为对文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产生的浓厚兴趣和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强烈的使命感,从而想和各位读者来共同分享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浅薄见解,以此对我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指明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复调小说模式,进行分析和理论概括,在苏联、欧美以及近些年来的中国都有巨大影响。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长篇小说的一个崭新的体裁变种――复调小说……我们认为,复调小说的创造不仅是在长篇艺术散文,即长篇小说的河床里延伸的各种体裁的发展中,而且在人类艺术思维发展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理论和方法的双重意义上讲,巴赫金在今天的广泛影响毋庸置疑。笔者在此想要特别强调的是,他就复调小说的“多声部”的平等对话特征,以及对各种对话关系的饶有趣味的描述,从文学评论的思想上说,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小说的主人公;然而他所提倡的以元语言学为基础的诗学研究以及我们后人对于该理论的方法论的思考,作为一种探索本身,也应该说是开辟新方法的重大建树,都会给人很多的启发,特别在本文中将要提到的关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更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广泛的研究价值,进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相信这也是每位大学英语教学者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最终目的。

巴赫金的话语分析,主要停留在文学语言的层面上。与巴赫金不同,哈贝马斯肯定了交往行为,他关注的是社会行为。交往行为理论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文学研究中,把文学文本看成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对话文本,是一个活的存在物。这个文本不是为了告诉后人(读者)什么,而是在与后人(读者)对话交往。而在外语教学中,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目的性的知识传授过程,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我们不只是在学习语言,还在探讨和研究语言。交往行为是双向互动的行为,在动态中对话交往,强调互动。

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分离与交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作用。它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不言而喻。具体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因为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还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和积极性。但是每一种行为模式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说,行为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共存的、交叉的。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第二课堂)是相互依存,无法互相替代的。

1.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主要尝试

近年来高校中出现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与新的高校课堂模式、教育思维、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氛围相吻合的。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取向、兴趣爱好展开活动,而老师可以因材施教,设计形式多样、难度不同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但实际在第二课堂,老师如同“导游”一般,给学生指明方向,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然而,真正的“风景”如何,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

众多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但无外乎就是以下几种:发展成熟的英语角,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内容多样的英语广播或者学生自编自演的英语表演,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或者进行不同形式的竞赛,比如口语、演讲、歌曲大赛,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以山东大学外文系为例,他们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演短剧,除此之外还有演讲、外语歌曲演唱等。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的第二课堂则采用英语角、英文短剧表演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和模拟创建电子报刊等系列活动的形式。和其他兄弟院校一样,我们学校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适合我们自己的一条开展第二课堂的道路。具体来讲,我们学院设立了自己的培训部,专门负责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经过不断的努力实践,我们在每学期都有一次全校范围的英语风采大赛,由学生自编自演,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有歌曲、演讲、话剧表演、电影原声配音等;除此之外,有一支专门负责竞赛的师资队伍,来具体操作校内外的大学英语竞赛,比如:全国大学英语竞赛,CCTV英语演讲大赛和校内英语书法大赛等。可见,到目前为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形式多样,但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第二课堂的规范的评价体系,准确说没有一个教学大纲来指导和规范第二课堂。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这一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按照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我们是否可以把每个学生看作是一个声部?那么,第二课堂的开展,是否能够体现学生和老师间的对话?学生和老师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第二课堂是否产生了动态的交往行为与对话呢?

2.英语第二课堂中师生间的“对话”与“多声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英语老师们正是授渔者。第二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应给学生以较多开口说话的机会,强化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把大学英语的课堂比作是个大网,显然第一课堂就活跃在这个大网里,而大网外面就是海阔天空的第二课堂。可见,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角色如同前文所说的导游,主要起指导和检查作用,而真正的主角应是学生自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统筹规划、自己驾驭课堂安排。这样,在老师和学生中间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交往。同时,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及时发现问题,他们也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教师可以对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给以客观分析和研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又可以运用在第一课堂,长此以往,这种“互动”也能切实使英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先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变化角色,教师应当成为控制者、组织者、评价者、鼓励者、参与者和来源,第二课堂正好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要求。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以学生为主进行交流,学生可以主动和老师交流和对话,而第二课堂的每个学生就是一个“声部”,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或是擅长的“乐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尽力做到更好。那么,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担任“指挥”的角色,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配不同的任务,对每个“声部”所选任务给予建设性意见,指导各“声部”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还井然有序地使每个“声部”有力配合,最终奏出最完美的旋律。长此以往,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越战越勇”,对于自己的学习效果给了充分地肯定,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第二课堂的老师无疑也是听交响乐的享受。

3.目前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大的语言环境上讲,大学英语的教学还被四、六级牵着鼻子。从1987年至今,将近20年的时间,四、六级考试就像是一把尺子,除了量学生,还要量老师。虽然现在四、六级考试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多高校取消了原来四级证和学位相挂钩的决定,但社会对于四级证的需求并没有下降。而有些高校四级改用新题型后,又投入了另外一轮的四级过关率的考验。这样,我们看到了一个恶性循环,大学英语老师将继续承担着“教书匠”的光荣使命,学生也回到了高中打勾划圈的时代。那么,学生和老师的应试心理也会与日俱增。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种无形中的杠杆对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阻力。

其次,从个体语言环境上讲,要开展第二课堂会受到高校各自办学条件的制约,教师队伍的制约以及学生个体英语水平的制约等等。应用语言学研究表明:人们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程度最终取决于接触和接受该语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采用第二课堂形式来补充第一课堂教学,但是没有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开展二课堂时,没有按照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类实施,即便是目前第二课堂的形式多样,但归根结底也是在老师的安排下学生多了几种选择而已,可能引发的直接后果是老师为了急于求成,学生会丧失信心,甚至对第一课堂都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从第二课堂本身来说,还不具备成熟的语言环境,那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希望老师们仔细斟酌。

结束语: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有其显著的优点和独特的魅力,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在构筑多维语言学习环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作为“多声部”的复调特征,印证了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个体特长得到了极致发挥,同时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对话,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饱满热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注意到由于盲目随从,不顾现状,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内容和效果,必定会适得其反。因此,开展第二课堂势在必行,但也要有章可循,才能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成功地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转化。

参考文献:

[1]胡壮,林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2004,(2).

[2]沈菊芬.浅议英语第二课堂[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3]桂诗春.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中国外语,2004,(1).

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校园文化

高校第二课堂是一种综合理念,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校园活动。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主题班会、团会等等。因此大学第二课堂应当是一个文明,健康,科学,开放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有利于服务的综合制度结合体,是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大学校园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与推动下,校园文化总体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活力,但由于受到某些局限和不足,也充斥着一种肤浅、浮躁、急功近利的习气,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笔者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结合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工作实践,从以下三方面尝试论述如何打造大学第二课堂提升校园文化精髓的路径探索。

1.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活动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也深刻影响着每一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高校学生工作者担负着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角色,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往最多的教师群体,其思想、言行对大学生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开拓网络新媒体等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校园精神风貌的积极向上。首先在日常管理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校讯通平台、飞信、QQ群等实现学生的信息化、即时化管理,这样不仅学生在校期间,而且对于学生放假和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工作者也能通过网络系统比较便捷地开展工作,能与学生实现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其次,学生工作者要勇于尝试即时性的短信教育,定期给所带学生发送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名言警句,让每名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能够体味到具体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智慧,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三,学生工作者要借助校园多媒体教室举办一定主题的视频讲座,借助名家、名人效应,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分享、反思的形式,开展比较形象和深刻的价值观教育。例如组织大学新生观看俞敏洪的《人生观与大学生活》讲座,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如何规划大学生活;组织学生观看《走近陈光标》的采访视频,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陈光标的慈善观、财富观和幸福观的高尚精神世界,进而影响自己的价值选择。此外,学生工作者还要建立个人博客,组建班级博客,把一些个人的观点、见解及时与学生分享,把班级活动风采、短信教育内容、重要通知等及时上传到班级博客,并让学生经常登录查看,无形中就会在网络这个第二课堂中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集体荣誉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多读书看报,提高知识储备,并结合当前的热点事件等精心设计大学主题班会,真正把大学主题班会办成校园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而作为学生工作者不仅所带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也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平时的读书看报,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方针政策等精心设计大学主题班会内容,改变单纯的说教、灌输形式,引导学生在互动、讨论、辩论、表演等形势下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的班会内容。笔者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曾经举办过《走路也要一心一意》的主题班会,结合学生曾经出现过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一一讨论、反省,从而教育学生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安全的重要。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母语和英语的兴趣,曾经举办过《学英语 爱母语》主题班会,邀请英语专业的学生客串嘉宾,通过趣味翻译、英语小品表演、英文歌曲跟唱等环节来让学生感知母语的魅力和英语的重要,从而调动学生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班会效果。

3.高校应加大对社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的第二课堂中,强化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当前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学校园,比如提倡学习的读书文学社、演讲协会、主张参与实践的创业者协会、网络协会,另外还有以文体为主的跆拳道社团、武术社团、轮滑社团、街舞协会等等。尤其是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期间,这些社团设计丰富多彩的招牌展板来招纳新入学的大学生加入自己的社团组织。经过演讲、筛选、试用等环节,最后有的社团还需缴纳5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会费。大学新生往往出于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结合自己的爱好、价值取向等以很高的热情加入到某个社团,最终却发现有的社团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倒是动不动召集人开会,使唤人搞策划拉赞助,与所期待的有很大失落,最终离社团而去,不了了之。此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高校社团建设缺乏专业老师的科学指导,学生功利心切,导致社团质量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社团建设的指导和支持,使社团文化不能徒有虚名,使大学生第二课堂在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下得到丰富和完善。另外高校还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指导,使学生实践的范围扩大,服务的形式多样化。当前,高校的社会实践主要局限于农村、社区调查,志愿服务主要局限于福利院、街道清扫、学校支教等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应当结合当前形势和专业特点,深入到更广泛的领域来开展实践和服务,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在服务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真正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比如,指导学生对农村小学进行“送知识 送温暖”的志愿服务,使班级志愿者成员结成不同的小组,定期到某学校的不同班级组织主题活动,送去知识和温暖。每年给不同的班级捐订一份小学生报纸,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全最生动的课外知识。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第二课堂中才会真正提升自己关爱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凤翠.浅析第二课堂的德育功效[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2).

[2]冯朝阳.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保定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