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教结合模式

医教结合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教结合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 产教一体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69-03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各种更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许多经验。2010 年 11 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要求深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将单一强调连续学习改为连续学习和分阶段培养相结合,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人继续学习模式。至此,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采用了诸如“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起到重要作用。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借助国家发展改革示范学校建设契机,通过立项研究,在探索“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院校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深入调研,构建与创新了“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北海市卫生学校对行业状况和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了解人才需求方向及人才需求数量,召开由临床专家、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深入分析医学检验技术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确定医学检验职业核心能力,构建“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附属医院为依托,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构建完善“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医院(企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也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使学校与医院(企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医院(企业)工作内容结合,评价标准与医院(企业)用人标准契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实施见表 1。

通过构建 “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和校内实训场所,继续深化丰富其内涵,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检验科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课教学融入实训课中,边实训边讲解,形成“教学做”融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医学检验工作流程,以“标本采集和制作,设备使用和维护,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专业要素,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与分析

通过对北海市卫生学校 2011―2015 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全日制中职生,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情况前后成效变化的比较,可以发现“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具体见表 2。

(一)引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深入分析专业需求,共同完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将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操作。在临床检验行业专家的指导与直接参与下,优化课程结构,删除与临床脱节的项目,补充临床开设的新项目,主要建设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等 5 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见表 2)。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依托附属医院为试点,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模块化核心课程体系,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从表 2 可以看出,从 2012 年没有医院真正参与到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开发,到 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6年,以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为起点,直至扩大到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北部湾沿海各市县医院,十多家医院参与到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见表 2)。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院校合作更加密切,并为院校共编教材提供机遇。到 2016 年为止,合作院方共有 21 人次参与到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近 5 本校本教材的编写(见表 2)。如北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陈家坚主任、北海市中医院检验科李轶春主任、防城港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严芝光主任、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刘春利主任、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张素华主任、浦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吴勇主任等,先后参与编写《临床检验实训指导》《微生物和寄生虫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等实训创新教材,以及《医学检验技术检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医护人员临床检验手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手册》等多本校本教材。这些教材取代传统实训教材或填补原没有的空白,充分体现院校合作的特点。通过院校合作共同编写教材,无论是学校老还是参编教材的院方老师,在临床专业知识和(或)科研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院校合作改革评价模式。建全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综合评价模式。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为标准,建立以理论考、实验考、实训考、实习单位考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模式。建全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施督导与监控,特别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医院与学校共建考核与评价体系。健全相应的考核方案、评分标准和实习生鉴定表,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手册》。该手册制订了新的考核评价制度,进行多方评价,学生自评、带教老师评、实习过程校本部老师阶段评等。

(三)以院校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在继续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合作力度,从 2012 年至 2016 年新增校外实训基地 4 个,校外实训基地达到 30 个(见表 2),并各签订合作作协议,形成良好的长效运行机制。

利用附属医院的设备及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健全以医院为主体的实习顶岗评价制度。利用附属医院是重要的校内学生见习与实训基地这一优势,加强创新“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校内实验实训室及附属医院检验科为“产教一体,工学结合”平台,以加强院校合作、改善顶岗实习条件,促进就业为发展动力,加强附属医院对外培训功能,培养更多紧缺检验人才。

(四)创新院校合作模式,共建检验实训基地。坚持社会服务和专业建设协调发展,统一规划建设校本部实验室和附属医院检验科的实训场所,建成能满足 60 人/次同时开展实训的数字显微镜互动教学实验室 1 间。为满足医疗服务发展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在附属医院新建 PCR 实验室 1 间,用于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北海校区开设校园卫生服务中心检验室,使得校内实训基地达到 3 个(见表 2)。另外,附属医院检验科年业务收入超1000万元,能满足年招生 100 人开展项目见习、阶段见习和 25 名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年招收基层医院进修生 5 人以上,足见北海市卫生学校“产教一体,工学结合”模式的效益。

北海市卫生学校通过院校合作共建基地,进行“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院校合作的P键点在于寻求双方共同利益,找到学校与企业利益的共同点、平衡点是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键。防城港市人民医院向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赠送了价值 50 万元的检验医疗器械,包括日立全自动生化仪1台、美国德灵全自动生化仪一台,学校挂牌防城港市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实训室。万事开头难,在与防城港市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实训室模式传开后,北海市人民医院、浦北县人民医院,包括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等,也表达赠送设备参与共建实训室的愿望。

通过医院免费赠送医疗设备是院校合作的一种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解决了资金不足、硬件投入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教学与医院岗位脱节的问题,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利用院校共建实训室,开展实训教学,仪器示教,提高学生模拟仿真操作水平。医院使用实训室,对顶岗实习毕业生进行病理形态、血液细胞形态进行岗前培训,以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实训室的使用率。

(五)引领产教结合型的教师队伍的成长。为了更好落实“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北海市卫生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到医院挂职锻炼和邀请行业专家指导等方式加快产教结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并健全其运行机制。学校制定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计划,建有专业教师去医院轮岗和附院对应专业老师兼课制度。利用附属医院资源的优势,安排专业课教师到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轮岗上班,每年不少于 2 个月。从表 2 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累计天数,从 2012 年的532 天,到 2014 年达 660 天,按计划 2015 年会达到 690 天,2016 年 730 天(见表 2)。通过专业实践,更多更好地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向,提高临床检验技能水平,附属医院检验科兼职教师到学校任教,每年不少于 32 学时,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参与实训室建设、校本教材编写和指导学生技能大赛、实训、实习带教等。

通过校院合作,制作兼职教师聘任计划,外出调研考察兼职教师资格,预算经费,遴选聘请 5 名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建立新聘兼职教师队伍,做好人才储备。产教结合型兼职教师由原来 2012 年的 5 人增至 11 人(见表 2)。其中,聘请北海市中医院检验科李轶春主任及另外两名中级职称以上的行业骨干,来到校本部直接参与 2014 级检验班的课堂教学。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邀请他们参与各种教研教改、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从推行“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传统课堂授课为主的学习有较大改观,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通过多接触临床及仿真实训基地的学习与训练,从 2013 年以前不固定的阶段见习课时数,到硬性固定 80 学时以上(见表 2),为学生了解各种检验项目、提高操作技术,亲自实践操作,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临床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表 2 可以看出,由院方评价的学生实习满意率逐年提高(其中 2016 年的满意率还没回收统计);2013 年、2014 年、2016 年的举办的地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数均比2012 年有明显提高。2015 年 5 月参加在河南信阳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检验技能操作大赛上,北海市卫生学校首次派出由 3 名学生参加的代表队,两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一名获得三等奖,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2016 年 6 月参加在湖南湘潭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检验技能操作大赛上,北海市卫生学校首次派出由 3 名学生参加的代表队,一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二名获得三等奖,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参赛选手的培训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北海人民医院、北海市中医院及附属医院的临床一线专家的悉心指导,这样充分体现了培养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实践证明,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明显。在后续研究过程中,有必要更加深入探索工学结合方式、途径,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开发利用人才培养的各种教学资源,在遵循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基础上,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跟踪产业发展趋势、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扩大利益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共同育人,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富南,包欢欢,田冬梅,等.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医学检验行业基本状况及检验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4)

[2]包欢欢,李富南,曾荣荣,等.以适应现代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J].广西教育,2014(9B)

[3]田冬梅,黄永春,李富南,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J].广西教育,2015(9B)

[4]李富南,包欢欢,邓海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2016(3B)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XZZJG2013B083)。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医教结合的概念内涵

近几年来,医教结合越来越受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和管理者们的关注。在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是指医学与教育学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在理论研究、技术探究和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医教结合的“医”指的是医疗康复,从深层次来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以帮助儿童健康发展;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矫治缺陷,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各方面的功能,使特殊人群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①

“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在发现特殊儿童存在障碍的早期,及时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和补救性教育,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②

2 医教结合的效果

经过著名儿科学教授沈晓明多年来积极倡导和医学界、教育界专业人员的努力,“医教结合”的发展模式快速提高了上海市特殊教育的水平,在全国特殊教育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医教结合”的理念得到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③

研究显示,在高危儿童的早期干预过程中,有效地实施医教结合将会改善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情况,对日后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④另外,关于高危新生儿智力发育障碍的研究显示,在高危新生儿的早期护理过程中,合理的医教结合可以降低高危新生儿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提高其存活质量。⑤关于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将医疗和教育相结合,采取一套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步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轻或消除其不良行为,是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⑥

总之,通过分析近十年的文献发现,“医教结合”在对聋生、盲生、学习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对于特殊学校课程的设置及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特殊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干预及教育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学校对于人才的需要,作为输送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有必要对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进行一定的探索。

3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

3.1 教育目标

目前,有学者提出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既具备相关医学基础,又具备丰富扎实的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其中,医学基础包括生物学、解剖学以及康复学的基础理论。

3.2 课程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做适当的调整来应对教育目标的变化。首先,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例如解剖学、生物学基础、康复基础理论等。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待听力障碍的儿童时,需要听力障碍儿童的分贝损失程度,以及障碍原因,听力损失的年龄,是否具备人工耳蜗安装的条件等,所有这些相关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存在许多药物上的滥用,这需要了解基础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课程。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种干预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来开设一定的课程,使高校学生掌握每种障碍的基础干预手段,并且了解国际上前沿干预模式。

3.3 实践课程的建设

首先,与地方特殊学校合作,使学生每学期定期去特殊学校见习,让学生了解对于特殊儿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特殊学校见习一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见习期间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大一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进行一定的个案跟踪等;在第二学年主要是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并由特殊学校老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第四学年,主要是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内容学以致用,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应用。

其次,与地方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医”的知识。医疗康复机构不同于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而康复机构主要从“医”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帮助。所以,对于高校特殊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医疗康复机构对于不同儿童所采取的医疗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地方残联合作,与残联下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都已建立合作关系,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生都会去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见习,了解对于听障儿童和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手段。

3.4 师资对伍的建设

“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较多,所以能够适应这一理念下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对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两种途径。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使其更快地具备“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知识,更快适应“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目前,许多特殊学校对于“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都比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去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探讨,来更好地理解基层学校对于“医教结合”理念的践行,并且多参加研讨会,来掌握医教结合的前沿动态。

其次,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多是从“教”的角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与“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由专业的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担任,对学生更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康复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学校教师担任,对于实践部分,可以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职人员,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的实践环节。

4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4.1 正确把握“医”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几十年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是以“教”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兴起,才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上有所调整,但是如何把握“医”相关的课程或知识,是目前较少探索的内容,该设置多少与“医”相关的知识,设置哪些与“医”相关的知识,如何定位“医”的范围,国外目前采取什么样的“医教结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4.2 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需求与高校对于“医”的教授的衔接

目前高校对于特殊教育的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能满足特殊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满足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康复干预人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于这些大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这是首要问题。在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知识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若想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医教结合”下的未来从业人员,高校必须与特殊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密切合作,来掌握其需求的动向,做好衔接。

4.3 “医教结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医疗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便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学习更多的相关的医疗康复知识,与相关医疗康复机构人员多沟通交流。

“医教结合”不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在“医教结合”中取得不少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与教育的分配与结合,是后期研究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 张婷.医教结合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

② 谢敬仁,陈设立.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00―2010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60.

③ 方俊明.医教结合的跨学科解读[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9.1(3):162.

④ 马力,高世泉,刘静.医教结合对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5-26.

⑤ 马力,高世泉,杨静,等.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智能发育障碍远期效果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56.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老;养老服务模式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医疗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与医疗资源亟需优化整合。如何有效衔接养老与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我国中医药服务内涵丰富,其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价值也被现今多数老年人所接受,因此,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医养结合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实施背景

1.实施背景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1.03%上升至2015年的16.1%(见附表),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8亿人,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蕴含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要求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32号)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提及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各地开始积极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机构,探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优势与前景,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标而努力。

2.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内涵

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是在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后,将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治未病”理念引入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做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强调服务对象、服务提供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的创新。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亚健康老年人,还包括慢性病、残障、恢复期及绝症晚期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提供方包括各类养老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服务站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些社会机构等;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既病防变、综合摄养”;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支撑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新建模式(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还包括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老机构等;政策方面包括政策方针、法律保障等。

二、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实践探索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如北京、天津、江苏睢宁等,本文以服务模式为依据,介绍以下几个地区试点情况。

1.陕西:支撑模式

2015年,陕西省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结合社区托老院18年养老服务经验,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实行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内涵建设,为老年人开展特色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了入住老年人的支持,医院也由此展现出新的生机。

2.黑龙江:新建模式

黑龙江省利用三级中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的医疗救治、专业化的康复护理、全方位的养老养护、五星级的保健服务。例如省中医药科学院率先与4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随后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与三亚瑞城假日酒店合作建立“中医医养中心”。

3.辽宁:合作模式

辽宁省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开通方便老年人就医的绿色就诊通道。营口市开发区中心医院和辽宁省亲和源公益养老中心签订协议,成立营口亲和源健康管理中心,每位养老中心的老年人都会接受更加方便的体检、中医保健、诊疗服务。目前,已建成12家中医养老机构,开放中医养老床位1400张,全省1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建立了多项协作关系。

4.浙江:社会资本

兴办浙江元墅公司以“机构+医疗+居家”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功托管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了浙江省首批“养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和杭州市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并开展连锁化运营,开创了居家养老购买服务、中医服务项目上门的先河。桐庐江南养生文化村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主题,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养生文化和技术,集养生、康复、延寿为一体,建立了持续性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养老综合体[7]。

三、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割据及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我国养老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由人社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管理,其中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主管,而养老由民政部门主管,使医疗及养老资源融合不够,“医”、“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目前,上海市建立了包括机构监督及老年人需求评估的全面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但我国大部分试点地区缺乏相关的监督评估体系[8],只有严格监管,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2.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2.8万个,但通过内设、并设、引入医疗机构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不到一半。据测算,我国目前需要1000万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从业人员仅22万人,经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人,且不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特别是中医药背景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进程的瓶颈。

3.相关医疗保障制度尚未落实

医护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养老看护支出费用连续上涨,急需建立长期医养保险制度来缓解照护费用,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但目前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多数医保基金难以与养老机构进行直接结算。4.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养老机构受资金和场地限制,无法做到医养深度结合,更不用说引进相关人才、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没有规范,养老市场还不成熟,造成社会资本处于观望状态;相关部门没有设立养老服务专项发展基金;医保基金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如果开放医保,养老医疗易被滥用,滋生骗保现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多方协作,完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律,通过部门联动,在医养结合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利用中医医院的资源和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合作,形成以中医为主题的“医教研”合作的服务体系。

2.培养中医药相关人才

在高校教育规划中,结合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新设相关专业,加强健康养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提高老年家政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相关技能;同时,加强对社会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理念培训,设定资格准入,促使其主动学习中医药知识。

3.将中医药优势引入老年人健康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引入老年人健康管理。膳食方面,将中医提倡的因人因体质和缓进补,饮食宜多样清淡、温热熟软、细嚼慢咽等营养学理论引入老年人膳食管理。手段方面,将针灸、刮痧等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引入老年慢性病的调养。运动方面,将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引入老年人运动管理,预防跌倒、强身健体。同时,引导优质中医资源,开展以中医为主题的养老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典范意义的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带动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的全面发展。

4.发挥保险作用,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居家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协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比例,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压力;深化养老保险改革,将养老护理院建设纳入基本养老范围。同时,拓宽筹资渠道,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专项资金,以此为杠杆,吸引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同时,鼓励慈善团体等公益力量关注中医药健康养老事业。

参考文献:

[1]郝晓宁,薄涛,塔娜,等.我国医养结合的展望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3-6.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3]马丽丽,汤少梁,陈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广西医学,2016,38(1):143-146.

[4]赵文.中医药“医养结合”展现新生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18(2).

[5]佚名.“以医带养———医养结合”模式开创黑龙江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新篇章[N].黑龙江日报,2015-10-21(7).

[6]刘甦.辽宁设处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N].中国中医药报,2016-09-21(1).

[7]章关春.浙江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迈大步[N].中国中医药报,2016-01-25(1).

[8]王阶.利用中医药发展医养结合推进健康中国[N].经济参考报,2016-03-25(A23).

[9]上海将全面推行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方式[EB/OL].

[10]周蔓仪.“医养结合”要迈几道坎[N].中国中医药报,2015-09-30(1).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必要性;积极意义

一、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实行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且各个城市的着重点和实施行式不同,天津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肥市:医院内设养老机构;郑州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手;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整合;青岛市:对老年参保患者试行医疗专护管理。这些城市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取得很大的成功,对我省实施该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山西省面临的实际情况也需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据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山西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530万人,占总人口的14.45%,比2014年上升了0.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10%,比2014年上升了0.42个百分点,说明人口老龄程度加重。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料问题,老年人的患病率高,周期时间长,患病的种类多,治疗难度较高,这些都需要提高长期医疗服务水平和强化医疗对养老服务的作用,现在的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较低,需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山西省传统养老模式的作用减弱

山西省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和社会供养为主,但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家庭的模式都是单生子女来抚养老人,即一对夫妻需要承担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基本生活和抚养下一代,这就加重了年轻人的家庭负担,况且如果老年人一旦遭遇疾病的袭击就可能无法获得长期的照料。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弊端较多,社区养老服务不完善,这就需要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这些弊端,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

(三)山西省的养老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与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相比,我省的养老设施和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供给短缺。目前,太原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50所,机构床位7648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7张,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养老机构只是提供简单的照顾服务,没有相对应的医疗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一旦患病,就没有长期照看老人的专业人员。因此,在养老机构中缺乏专业的照护人员和专业的医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这就需要山西省能够更好地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享受医疗和养老两者结合带来的有利影响。

(四)山西省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建立

山西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该养护院主要收住失能、失智老人,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该养护院内设有康复室、活动中心、日间照料等房间,老人们可以在这些房间享受养老与医疗结合带来的优厚待遇。同时,养老院内的各种设施都是针对老年人来设计,如每位老人都佩戴红手环,并通过这红手环的按钮来呼叫医护人员,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服务。

另外,大型医院无法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大型医院主要是针对大病的治疗康复等,对于老年人的病症,如晚期绝症的病例,医院出于对患者的考虑,建议住院观察,但并不能对老年人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使得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医院的医疗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医疗资源利用率也低。因此,大型医院迫切需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来承担这些老年人的常规护理工作,以实现治疗、康复与护理的无缝衔接。

二、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积极意义

积极探索实施“医养结合”模式,是深化改革医疗和养老、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改善“医养分离”的养老现状,降低老年人医养成本。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以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很少涉及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和急性疾病的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这种服务上的有效衔接既解决了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也给患病老人带来更好的康复环境。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高了养老机构资源的利用效益,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

第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公平性,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需求,而国家建立这种制度能够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和维护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老年人利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第三,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几种服务资源,给老年人带来丰富的晚年生活,保障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医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生存问题,而且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给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看护、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服务,达到保障老年人生存与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要满足老年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尽最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第四,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现在很多大型医院的住院主要是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行医养结合之后可以增加医院的床位用于更有需要的人,而老年人也可以在养老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解决老年人长期无法获得有效地治疗的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型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有效功能。

另外,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问题,从而缓解了年轻人的压力,让年轻人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教育孩子上,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山西的生产和服务经济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论

随着对养老问题的不断重视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省不能要求与其他城市相同,也不能强求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同步发展,需要循序渐进,还需要结合我省具体实际逐步发展,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因此,从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我省现在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传统养老模式功能弱化、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我省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建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这些实际情况要求我省实施该模式,而且该模式也可以给我省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缓解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和提高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利用效益。这些都说明山西省有必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从而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医的问题,使得老年人真正的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钕铃,叶先宝.构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J],社会管理,2015

[2] 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63-68

[3] 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01):35-37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医疗制度;体育;宣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压力愈来愈大,使得现代人对健康颇为重视。过去主要通过医疗看病途径维护身心健康,但我国医疗体系尚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明显,增加了国人就医看病的难度。在这种环境下,健身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健康锻炼方法,体育和医学两大领域相结合的健身模式,既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又能够减轻医疗压力,节约医疗资源,在全国各地相继施展开来。但由于起步较晚,制度、技术等方面还有欠缺,以至于这种健身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应尽快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辽宁省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现状分析

(一)体医结合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尤其是步入新世纪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国人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健康、全民健身活动开始被重视。但随着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住院费用也大幅增长,一些常见病症,其治疗费几乎是成本增长。尽管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却开始面临“看病难、看病贵、不敢看病”的现象。若不加以改善,必将影响家庭生活质量,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缓解这些矛盾,涉及体医结合模式的讨论和研究越来越多,在过去十几年间,辽宁省对此模式进行了尝试,为今后的研究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常见的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有健身俱乐部、医院、社区体育等,但由于众多原因,俱乐部和医院面临着严峻挑战。比如市场竞争激烈,宣传力度较小,缺少政策支持。

(二)群众健身情况

现代人的温饱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于是纷纷开始关注健康,体育锻炼无疑是较好的选择。而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辽宁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包括体育公园、健身活动中心、俱乐部等,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以乒乓球台、小型篮球场等为主,虽也能进行锻炼,但各方面都较差。室内健身业迅速发展,主要是乒乓球、游泳池、羽毛球馆等。相比之前,进步很大,但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技术不达标、使用不规范、数量不足、人才匮乏。以健身场馆为例,近几年的费用不断提升,导致客流量并不多,很多器械都没人使用。

(三)省内医疗制度

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长期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身体健康。百姓看病困难,即使头疼发热,也要起早到医院排队挂号。面对日益尖锐化的医患矛盾,唯有从源头上去解决,倘能将部分常去医院的轻症患者分流到健身房去,将买药的将用于健康投资,无疑对各方都好。

医院掌控着医疗服务市场的主动权,处于垄断地位。在医患双方关系中,医方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决定着医疗质量与医疗费用的高低。

二、如何更好地推广体医结合健身模式

(一)加强宣传,提高各阶层积极性

首先,通过宣传强化群众的健康和健身意识。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很多慢性疾病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但就国内目前而言,看病费用太高,普通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因此不妨转变观念,寻求新的道路,重视体育锻炼,强化全面健身意识。健身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运动方式,除了提高身体素质,维护身体健康,还能使健身者保持优美的身材,进而获得精神愉悦,保持开朗健康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健身可以节约医疗成本,降低疾病发生率。体育本身就具有娱乐性、欣赏性,人们很容易接受。可以说,体医结合的健身模式是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说城市发展到今天的全民需要。

其次,宣传工作不仅是为了推广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更要注重发挥其积极作用,否则,不文明的健身模式可能会严重损害群众的身体健康。既然是全民健身,就应扩大宣传对象范围。相对来说,很多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人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忽视健身。相反,应该从小抓起,针对儿童健康,宣传相关知识,令家长了解到体育健身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健身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但在工作生活压力下,身体健康状况容易下降,加上不规范的生活方式,更应该注重健康。其实,体医结合健身并不需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早上坚持跑步啊,或者在工作劳累之时,做些体育活动,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丰富宣传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推广。当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文件资料的形式下发,逐级强调,最终传到群众耳中。医疗机构可增加健身宣传服务功能,比如在开药方、体检,或者免费献血、测量血压等过程中,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予以相应的指导,推荐一些体育活动、健身场所,告知锻炼禁忌。也可以趁机发放宣传手册,引导群众重视科学健身。体育机构和组织也要发挥自身作用,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健身事宜,比如将体育和广场舞、体操等形式相结合,加以引导,吸引群众,起到健身的效果。如果当地没有体育机构,有必要尽快成立。负责人员还可以深入群众中了解,登门拜访调查,或者在日常活动中多沟通。建立官网,借助网络,可以提高信息传播速度,除了省官网,各地也可以成立相关网站,及时更新,让群众了解到最新动态。经常举k实践活动或者比赛,调动各个阶层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全民树立起体医结合健身意识。

(二)政府引导,健全体医结合制度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不仅仅在辽宁省出现,其范围波及全国,国家对此非常重视,采取了多项措施,发动全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见,慢性疾病的蔓延是当前时代的一个现象,影响范围甚广。若想有效防止,必须从国家政府到底层,都加强防范,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自身职能予以引导。

体医结合模式难以开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医疗和体育两个领域缺乏沟通合作,它们有着不同的制度和规定,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实践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因此,政府要对当前存在于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的体制制度进行改革,加快双方结合的步伐。当然,这项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到资金、管理、人才、资源各个方面。首先,应从法律的高度予以承认,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为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履行自身职责,确保各项制度彻底落实,能够起到实际作用。其内部也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形成一套完整的宣传和知识培训体系,两大部门多多联系沟通,针对目前的体医结合健身状况,互换意见,增进对此方面的认识。对于有利于体医结合的信息,要经常互相分享,可以安排医疗人员学习体育知识,也可以对体育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医疗培训。

其次,健身必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较为齐全的健身器具,建设费、维护管理费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这是体医结合健身难以推广的另一大问题。政府应当加大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地方政府、医疗部门、体育部门,都应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为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还可以成立专项基金,在各市、各县形成竞争,积极工作且表现良好者,予以相应的奖金表扬。如果是些比较贵重的健身器材,可以开展有偿服务,以免器材寿命缩减而增加经济负担。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经验较少,国家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另一方面要支持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包括在技术、管理上的投入,都要确保做的周到。因为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在政府引导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可以增加融资渠道,鼓励全社会参与,医疗机构可以和一些企业合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另外,当地政府除了遵守上级政策,还要根据管辖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以各市区为例,基本上又可划分为若干区,而且涉及到不同部门,负责各项管理工作,当地政府应加以强调,令各部门明确自身职责。同时安排监督小组,不定时地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检查,以免各部门懈怠责任。

(三)培养人才,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前面已经提及,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应该得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才能起到预期效果。所以,人才的培养和投入,显得无比关键,在该健身模式推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及时解决。辽宁省有很多体育院校和医学院,为人才的输出提供了教育保障,此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能力,熟悉医理,懂得简单的养生知识,而且对体育运动方面也非常了解,最好自身也喜欢健身锻炼,有责丰富的经验。学校可以增设体医结合相关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向上加以调整,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胜任工作。可将此作为一个新的方向,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地的医疗部门和体育部门,也要加强协作,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即便在工作岗位上,也不能停止学习,而要不断学习新事物、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为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在我国的推广贡献力量。

很多现代人更愿意选择到健身馆去健身,虽有专业的健身教练,效果可能更好,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资本去健身馆。在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不少人很可能因为健身馆需要收费办会员而放弃,宁愿不去健身,也不愿意花钱办卡。当然,还有可以开展体活动的医院,以及健身俱乐部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去管理和经营,但并不一定能吸{群众。有鉴于此,建议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在社区里推广体医结合的健身模式。

社区在现代化城镇中比较常见,每个社区内都会成立有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等,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加以合理利用。为了吸纳并留住更多人才,可采取激励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和薪资水平,为社区体医结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最后,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几乎任何活动都与网络有关,而且随着健身人数的增多,业务增多,资料整理难度增加,使用计算机可明显减轻劳动力。一卡制在全国非常流行,社区体医结合也可借鉴,凭借一张卡便能参与医疗和体育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利于两大部门协作。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6篇

1 医工结合的概念

“医工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从理念和研究模式看,它倡导学科间打破壁垒,交叉融合,围绕医学实际需求进行协同创新,取得“1+1>2”的研究效果;(2)从价值观看,强调其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保障健康,救死扶伤,敬畏生命”;(3) 从外延看,“医工结合”中的“医”,涵盖了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的各种学科分支, “工”则泛指医学以外的理工科等广泛学科范畴,“结合”不仅强调了“医”“工”之间的广泛交叉,也包括“医工”与产业界的融合(促进成果转化)。

2 医工结合相关的热点领域

2,1 智慧医疗与电子医疗保健 (e-health)

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逐渐上升为各国政府的国家战略。在此概念的引领下,人们提出了将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智慧医疗”概念,以此类推,还衍生出“智慧急诊”、“智慧救援”等更细分的子概念。“智慧医疗”试图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使医疗服务走向智能化,如靶向识别和切除癌细胞的智能手术刀,具有“记忆”功能的智能医用材料,适于残障人群的智能假肢、智能轮椅、智能哑语翻译手套、智能助听器、智能眼镜,可自动采集生理信号的智能衬衫、智能心脏起搏器、智能肠镜等。在急诊医学领域,人们已经研发了数字化智能救护车、实时虚拟重症监护、适于家庭急救或区域急救的各种远程急救系统等。在灾难救援领域,研发人员也开始研发适于不同灾害的信息实时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显示了物联网等技术对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智慧医疗类似,e-health也强调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包括了家庭保健、传感器、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电子信息、电子挂号、数据库、地区及国家的网络。

2,2 灾难医学

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暴露出我国灾难救援的诸多问题,如各种灾害信息的采集、传送、建库、、共享等信息建设尚不规范,大量适合于灾害救援的先进仪器及通讯、电力、能源设备亟待研发;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环境污染与防灾减灾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灾难医学和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2,3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转化医学倡导建立“从实验室到病房 (bench to bedside)” 和“从病房到实验室 (bedside to bench)”的双向研究通道,将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人群预警方案、药物研发和健康保障等。医工结合和转化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突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学科协作和科技创新;两者都以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学科交叉、协调发展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远大于单学科效应的简单相加,甚至产生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两者也都注重科学研究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为临床服务。

3 我国医工结合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已从学校乃至政府的层面,开始组织推动医工结合,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从总体情况看,当前国内医工结合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1)在教育方面,相关理念远未普及,从大学高层领导到理工科及医学教师、学生、医生,对医工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未深入了解,医工结合的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小范围探索阶段;(2)在组织管理方面,多数大学的体制壁垒远未打破,尚未建立有效的医工结合平台;(3)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信息屏障,理工科研人员不了解医学临床需求,而医学科研人员不熟悉理工科技术进展;(4)在科研成果形成及转化方面,有原创性、实用性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较少,部分成果处于半成品状态,离市场应用还很远,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4 发展我国医工结合的建议

医工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大学、医院、产业界、学术组织、媒体等多方面力量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4,1 理念普及

学科发展,理念先行。对医工结合理念与价值的高度认同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医工结合理念普及的对象主要有:(1)政府和大学的行政与科研管理层,只有管理层重视,才有可能为医工结合发展配置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自上而下地消除制度屏障;(2)从事医学与理工科教学科研的教师;(3)医学与理工科本科生与研究生;(4)从事药械生产销售及其他健康服务的企业家。理念普及途径包括政府、大学、企业、学术团体建立相关的网站、博客、教材、期刊、报纸,宣传手册,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媒体工作者亦应积极参与普及。其中,大学是理念传播的主要平台和主导力量。

4,2 制度建设

科学健全的制度与灵活务实的机制是医工结合发展的基本保障。(1)专门的管理机构:少数大学已建立了以学校或医院高层领导牵头的管理部门对医工结合进行领导与监督工作,值得借鉴。(2)战略规划:政府、大学应结合国家战略、国情、校情制定医工结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文件,明确医工结合的发展方向与策略等。(3)协调机制:医工结合涉及行政与科研管理部门、医学与理工科多个学科分支的关系,需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4)项目和基金申请制度:应建立医工结合专项基金,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定项目申请标准,遴选和扶持优秀项目。(5)其他,如人才培育、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制度等。

4,3 人才培育

医工结合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教育人才、商业人才。大学应在医工结合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包括:(1)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尝试在医学院与理工学院设硕士点、博士点,联合招收医工结合方向的研究生;(2)课程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医工结合的产物,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4,4 研究中心

有条件的大学、医院、企业、产业园,可尝试建立层次不同、侧重点有别的医工协同研究中心,作为学术交流地与成果孵化器。其中,综合性大学具有建立研究中心的天然优势。

4,5 学术组织

条件成熟时,可依托实力雄厚的大学或医院建立专业学会,通过学会的组织和活动,推动医工结合发展。这种学术组织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其中各种由医工界教授自发组织的学术沙龙,学术气氛浓厚、创新思维活跃,是值得重视的非政府力量。

4,6 信息建设

医工结合存在鸿沟的原因之一就是理工科对临床需求不熟悉,而医生虽有很多临床需求和创新灵感,却不了解理工科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因此,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为医工结合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包括临床问题资源库、基础医学资源库、中医药学信息库、理工科信息资源库、生物制药市场需求信息库、医疗器械需求信息库、专利信息库等,为医学、理工科、产业界相互沟通提供信息支持。

4,7 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及市场推广

应为科技人员提供专利知识培训,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研究资料显示,从1901—2000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72 位科学家中,有76 位(44,2%)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由此可见,医工结合、跨学科研究是推动现代医学创新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医工结合”之路刚刚起步,方兴未艾,任重道远。前不久在南京医科大学成功召开了以“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敬畏生命”为主题的“钟山医工结合沙龙”。我们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个宏伟的系统工程中来,共同促进中国医工结合的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13-07-1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1,003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养老护理;新模式

1前言

在我国,家庭养老长期占据养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负担日益沉重,难以保证给予老年人周到的关照。因此,新养老护理模式的开发尤为紧迫,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

2南通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南通市几十年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早在1982年,南通市的老龄人口数量就超过了全是人口总数的10%,提前全国1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三十多年来,南通市的老龄化发展趋势逐年加重,老龄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由此导致南通市家庭出现小型化、结构少子化和年岁高龄化发展趋势。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到2013年时,南通市的百岁老人也突破了千人大关。虽然南通市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而且具有浓厚的养老氛围,但是高龄老人的机体能力不断下降,逐渐丧失了自主生活能力,但同正常人一样具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新养老护理模式的探究十分紧迫。

3老龄人养老护理需求

老年人群体在衣食住行和医疗保健方面具有许多特殊需求,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数老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高龄老人出现半失能、失能现象的几率较高,在生活上需要人照料,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远高于一般壮年人,会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负担。而且在疾病困扰下,老年人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较高。在老龄人的养老护理过程中,需要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关注,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城市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许多家庭难以满足老龄人的养老护理需求。

4南通市养老护理新模式

4.1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特点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针对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提出的一种社会养老新模式,旨在延长老年人的自理期,使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和社会养老负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通过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的养老护理服务,包括生活上的照顾、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锻炼以及临终关怀等。目前该养老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需要进行中长期治疗的半失能、失能老人,但随着医学模式和养老模式的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类型也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也包括预防保健和心理辅导等内容。所有需要照顾的老人都可以在医院、家庭或社会接受养老护理服务。

4.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

4.2.1以医疗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

以医疗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由医疗机构创办将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为老年病患提供养老服务,并满足其医疗和护理方面的需求。目前该模式主要通过大型综合医院的照护单元实现,由公立医院率先实行,利用其医疗资源优势,整合养老功能,可以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保障,在老年人病情突发时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4.2.2由医院转型的养老机构由医院转型的养老机构主要是通过对过剩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功能调整,使其直接转型为老年护理院或康复院,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机构,为需要的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目前主要对城乡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转型,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半失能、失能老人,同时也是老年慢性病的防治主体。

4.2.3养老与医疗结构的就近合作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政府的整合下,采取就近合作的原则,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和双向就诊,可以有效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通过医疗结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其提供免费入院体检服务和绿色抢救通道。建立双向就诊机制,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由护理院提供病后护理。

4.2.4以养老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

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引进医疗设备和医疗人才,转型为医养结合模式的负荷机构,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在照料其生活、对其进行精神慰藉的同时,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及时的医疗护理。

4.2.5居家医养模式

居家医养模式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在社区签约的居家老人提供生门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对能够自理的老人进行提早的疾病预防,并为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必要的健康教育,降低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的发展几率。

5结语

综上所述,南通市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而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逐步加深,养老负担已经成为社会最普遍的家庭问题。医养集合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通过医疗服务与护理服务的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有利于延长老年人的自理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参考文献:

[1]邓诺.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江苏省部分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6.

医教结合模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工结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82-03

一、引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在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中,它是医学基础类课程,也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是交叉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后续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医学基础。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医工结合的交叉点,促进学生围绕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工作。

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多在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中开设,由于这一专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容易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偏重于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此外,在这些专业中,其医学基础课程和工科专业课程独立开设,尤其是所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学科独立性较强,存在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专业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发现,作为医学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涉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等几门课程,内容体量大、理论性强,然而课时方面却基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的几十个学时内完成该课程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大体量的教学内容,达到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对该课程的知识要求,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现有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研究大多是在生命科学专业和医学临床专业中开展,而在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仅有少数教学研究开展。作为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在这些专业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如何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如何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实际的教学工作急需有新方法的探索。因此,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医工结合专业的培养质量提高有帮助,同时,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工科院校背景中开设的,依托工科背景,在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然而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医学学科基础薄弱,教学改革之前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突出生物医学工程的工科特色和学科交叉特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种沿袭传统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负担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出发点,提出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分别从课程内容选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和实践环节结合以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开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医工结合专业特色

以生理系统为框架整理课程内容,开展以生理系统为单元的专题教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在该课程中,细胞基本生理功能尤其是生物电的生理机制、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章节是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心电、脑电、肌电与生物医学工程重要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这些章节的教学会重点讲解,内容包括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相关的工程应用;而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内容系统性较强,相对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把章节的内容梗概在课堂上讲解,具体内容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学报告,这样区别分配授课时间,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解决了课程体量大而课时少的矛盾。

为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整理、添加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循环系统时增加对血管支架、人工瓣膜、人工起搏器等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仪器工作原理的介绍,同时结合生理功能的原理给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比如,“更换人工起搏器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关闭起搏器,而是要逐步减慢人工起搏器的搏动频率?”;再如,在泌尿系统的教学中,在讲解肾单位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尿液是如何产生的?临床使用的人工透析机是如何工作的?”等问题,启发学生关注这些医工结合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讨论时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以后《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建立了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寻找医工结合的交叉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结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公开课等视频资源把优势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网络视频公开课、课程相关专题纪录片及文献数据库等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弥补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量大而课时有限的矛盾。我校图书馆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视频,比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网络公开课程,斯坦福大学的《人体解剖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语言与大脑》视频公开课,杜克大学的《人体生理学导论》等等,这些课程由资深的专家教授进行全程教学,内容清晰、详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进度介绍这些视频公开课给学生课下自学,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自学情况做简要的讨论和总结。此外,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纪录片也对课程教学做了很好的补充,这些影片由专业团队拍摄,案例丰富,制作精美,观赏性强,学生被纪录片内容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课程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睡眠功能时,链接《人体奥秘》睡眠专题的记录片,片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对睡眠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睡眠功能和研究现状有深入了解,教师针对纪录片中涉及的重要生理学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睡眠对人体是必须的?”、“快速眼动睡眠和记忆有什么联系?”等等,通过这些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实验环节教学

该课程配套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意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的配合和衔接,开设的实验都涉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比如,生物电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围绕生物电内容设置了神经肌肉电生理、大鼠心电图描记、大鼠运动感觉皮层脑电信号的获取、人体脑电图描记等四个实验,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生物电,并通过生理信号分析系统对获取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分析,实验中教师提出思考题,比如“如何获得好的心电图描记?”,这些实验操作和思考题将启发学生深入的认识生物电,为以后学习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专业课打下了基础。这些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逐步建立和后续专业课的联系。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完善考评体系,由以往对知识点的考查为重心转为以能力考查为重心,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考核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来改变考核构成,如平时作业(主要是章节重点内容的训练等)占15%、专题讨论表现占15%、自学模块表现(以讨论和读书报告形式体现)占1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5%。减少闭卷考试中固定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目的分值等办法,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50%,重点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并且,把这种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就对学生明确指出,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把考试也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

四、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注重医工结合、突出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有很大帮助,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现象的结合,突出医工结合特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此外,目前尚未见有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专用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结合正在开展的这种面向工科专业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收集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料和各类教学模块的内容,尝试编写面向工科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既是对我们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归纳和总结,更希望能对医工结合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丰富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岳利民,崔慧先.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董秀珍.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旭,刘志成,陈安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的改革与实践[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7.

[4]陈超敏,周凌宏,龚剑,冯晓刚,陈光杰.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

[5]王凤丽.五年制高职医药学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6]徐燕,朱娟霞.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医学信息2008,21(11).

[7]刘书朋.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4).

[8]白燕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