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教结合的概念

医教结合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沿用的是前苏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教育体系[1],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口腔医学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示出了局限性.口腔医学专业具有独立操作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怎样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是口腔医学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改革浪潮已经兴起[2],口腔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师资队伍.本文将初步探讨口腔医学“双师型”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提出

我国“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提出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但是专业授课教师中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能力,造成职业教育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提出了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发轫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教学改革[3],而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国家教委的文件中《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教计[1997]95号).此后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也是评价学校职业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2“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概念和内涵

2.1“双证”不一定是“双师”

不能简单的将“双师型”教师认为就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加职业资格证)的职业教育教师[4],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不符,“双证”并不能够保证就具有“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因此不必强调“双师型”资格,而要强调“双师型”能力.

2.2“双师型”口腔专业教师不能简单理解为口腔医师和教师的叠加

口腔医师与教师相比并不是一个重实践,一个重理论的区别,而是行业或职业的不同,这就是两种职业,需要两种职业技能.2.3口腔医师需要学习教育学规律如果口腔医学教师能够在临床医疗中看好病,这就表明他们具备了医师的职业能力,但是口腔医学专业教师还要能够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将掌握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表明他们具备了教师的职业能力,他们才达到了“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因此口腔医师需要学习教育学规律.

3口腔“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方式

口腔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引进“双师型”人才,聘请兼职教师,培训现有教师等多种方式进行.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坚持“医教研”结合的办学思路.现代医科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与医学研究,大学教师如果对某一领域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上也就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接触不到医学前沿,无法推动医学的发展.所以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能够支撑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完成培养医学接班人的任务.医学教育应当走“医教研”结合的办学路子[5].口腔医学教育的“医教研”结合,要求教师做到“科研”、“教学”和“临床”三轴联动,才能够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技能型教师的转变,实现教学重心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倾斜的转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够结合临床实践,去探索、去研究、去创新、最后能够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治病救人上,才能推动口腔医学的发展,而不仅仅只会“拔补镶”.

4口腔“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

口腔“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不是我们的终极建设目标,它只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而已.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有其规律(表2).习惯上认为,学习与练习造就了一名医学专家,但实际上,是临床问题造就了专家,其绝大部分的知识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专家不仅是技术熟练,而且能够将疾病出现的情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能够系统的解决医疗问题.例如在面对一个疾病时,专家除去关注疾病本身,还能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个疾病发生在这个病人身上,是否相同人群会出现该种疾病.所以医学实践对医学教育至关重要.医学实践离不开医院,需要思考如何把医学教育的场所合二为一,也就是将医院与学校融合在一起.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双元制”体系,将理论教学和临床教学场所分离,一方面学校中的专职教师欠缺经验,导致理论教学枯燥,另一方面医院中的医师欠缺理论讲授能力,导致临床教学效果不理想,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二者整合为一体,追求“医教协同发展”才能满足当今医学教育的需要[6].所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口腔医学教师,未来理想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应该在专门技术上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我们所强调的“双”,这也是口腔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慧玲.日本口腔医学教育简介[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34.

〔2〕柳贡慧,徐静妹,鲍洁,唐少清.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之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2):109-113.

〔3〕王宪成.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J].中国培训,1997(9):23-28.

〔4〕姚桂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30-31.

〔5〕李军红,周建国,陈礼达.医教研一体化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专访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教授[J].中国高校科技,2013(3):6-9.

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第2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提及的“《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和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状况却背道而驰,不断下滑。《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一书中叙述到:“自从07年颁发中央7号文件,全力提高青少年体质以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滑20多年的势头有了改变。”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连世说,这些“改变”包括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与中学生相比,被“改变”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多项运动项目显示,中学生的数据目前都已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依然持续下降”;“多项身体素质检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青少年总体的体质状况与欧美、日韩等国相比仍有差距。早在十多年前,“体医结合”这一概念已被人们所熟知,可以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为体育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代替医疗,使身体回复健康。“体医结合”是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方式。青少年体质下降是综合性社会问题,涉及到遗传基因、膳食营养、合理运动、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任何领域出现短板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所说: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过错,而不是孩子们的过错。因此,健康不仅是青少年个人身体发展变化的结果,社会及其制度亦对之产生影响并负有主要责任。

2.学校体育如何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体育工作蕴含着健康与教育两大国家战略,是这两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所在。如何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健康指标,考验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2.1强化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身体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呈现为一条生命曲线。婴儿、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阶段,身体在每个生命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机能水平与生命样态。基于身体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学校体育就是要教会学生主动在生理生化水平上改善调节身体的退化与异化,进而优化身体的生长发育,延缓衰老,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青少年虽处于身体的上升期,也要对不同的生命周期有所了解,学校体育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在不同生命阶段发展不同的身体能力,柔韧、力量等基本身体素质的发育有其自身的敏感期,一旦错过这个黄金时期,即使再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意识,才能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2.2对青少年的“健康第一”教育不可缺位。2013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9.48%,意味着每100个人中不到10个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非常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学校教育一头连接健康手段,一头连接健康知识,既自成体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养成。学校体育要进一步丰富“健康第一”的内涵,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技能。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3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教育不可缺失。纵观目前世界各国国民的健康水平,由医学知识进步和医学技术提高所催生的国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幅度不断地缩小。当医疗手段对提高国民健康的贡献日趋微弱之时,非医疗手段的作用与价值便获得时代青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在学校中开展体育运动,传授相关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最本质上就是要扼守住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上游关口,注重预防。《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不主动体育锻炼率达72.2%。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530万人因缺乏运动而过早死亡。实际上,运动不足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它还涉及到运动技能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要求学生达到的“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是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推手,过去的体育教育,往往只重视运动技能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忽视了运动手段与技能方法的传授。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运动技能除了本能性动作之外,其他动作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与传授所习得。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操作身体的技能。可以说,运动技能的传授,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纽带,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手段。即使学生离开学校也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陶冶身心,收获健康。

3.结语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形态,在推进“健康中国”,尤其是以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健全人格当中,既可为又不可为。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医学相结合,和社会相结合,要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依然需要体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方式,研究工作方法,以医学和教育的理论为指引,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更快更好地为大众健康的促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华.医学院校体育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研究—生理学、保健学视角下的体医结合尝试[J].体育世界,2014,9(9):131-132.

[2]王海等.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2(32):78-81.

[3]王瑜等.体医结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内容研究[J].运动,2016,9(146):132-133.

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第3篇

紧随其后的2014年1月13~14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在京举办“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政策培训班”,正式启动联系点沟通联系机制。北京市通州区、上海市闵行区、浙江省温州市、河南省郑州市、云南省昆明市等13个联系点的市(区)政府负责人,在会上集中听取国家各部委及行业专家解读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交流做法与经验。

温州试点启动一年半以来,其经验已被认可并得以推广。近日,本刊记者专访温州市卫生局局长程锦国,探究新形势下温州如何重新定位社会办医目标,进而塑造新的医疗服务格局。

《中国医院院长》:自成为国家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后,温州市社会办医环境有了哪些改变?在新形势下,温州对社会办医有哪些新的思考与规划?

程锦国: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社会力量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如何破解约束,打开市场的大门。温州在社会办医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也诞生了全国最早的民营医院,政府部门的监管经验也较为丰富。自2003年开始,温州便出台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市场准入要求等制度,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标准,对民营医院的质量和运行进行监管。

成为国家社会办医试点之后,温州市着重于医疗服务增量和质量的提升。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民营医院的床位数要占总床位数的20%,而温州市自己的要求是至少要达到30%以上。

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主体,相比以前也有了变化。在招商引资时,资本的质量被着重考虑。温州市对社会资本的选择提出三项标准。一是资本要有实力。医疗行业投资额非常大,资金回报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7年时间才能实现财务平衡。二是要有创办医院的经验。隔行如隔山,以企业的方式来办医院必然行不通。三是要有高等院校或者大型医疗机构作支撑。

早期,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只是单纯的投资。面对公立医院的强势竞争,民营医院办得相当不易,也难以壮大。如今,如何把公立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这既保证了资本的安全,也使公立医院能得到快速提升,而且最关键是能打破制约公立医院发展的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目前,整体来说,温州的医疗资源依然面临短缺。但当下的医疗资源又存在严重的浪费,多数公立医院运行低下,服务效率不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把这两块问题对接既不失为一种良策,而且很快就能奏效。

因此,温州目前就在进行这样的尝试,中国医药集团已经签署了收购温州市肿瘤医院的相关协议。温州市肿瘤医院是浙江省两家公立肿瘤医院之一,一直命运多舛。“非典”之后,这家医院被市中心医院兼并。本想以后者的技术、人才、品牌优势带动这家医院发展,但实际上,市中心医院自身难保,肿瘤医院更是逐步萎缩。温州的肿瘤患者颠沛流离在赴上海就医的路上。不久前,政府新批了68亩地让肿瘤医院和社会资本合作扩建医院。

我们还期待建医学园区的模式。温州作为海西经济圈内的重要的城市,可发展这种特色园区填补空白。接下来,温州将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围绕国家战略,建设一到两个医疗产业园区,引进一些高端企业和医疗机构进驻。

《中国医院院长》:温州是如何测算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需求的?温州将重点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机制?

程锦国:2013年,浙江省每千人床位数为4.16张,而温州是3.26张,相差0.9张。按照建设卫生强市的要求,温州千人床位数要达到5.4张,这意味着还要增加两万张病床。

就地域而言,温州北距杭州370公里,南距福州370公里。在这750公里的范围内,只有温州一个大城市。当年温州在做社会资本办医试点调查时,测算的辐射人口是2250万人。凭借温州医科大学的实力,温州整体有着较高的医疗水平,对周边地区的患者有吸引力,发展的空间巨大。

下一步,温州将从三方面改善社会办医环境。首先,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力争把“试点”作成“示范”。拓宽民办医院融资渠道,破解民办医疗机构融资难问题,争取2014年在项目融资上取得突破。积极推进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通过以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申请抵押贷款,以及利用收费权、知识产权作质押进行融资,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医院上市融资。探索研究民办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部分的税收政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的收入一律免税。

其次,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合作模式,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以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为原则,大力支持发展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最终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最后,积极发展健康服务,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国务院在去年颁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温州也在寻求健康产业加速发展机遇,如加快温州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生物制药、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温州医药物流基地建设。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2014年,争取建设具温州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2~3家。

《中国医院院长》:您如何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如何引导公立与民营医院间的关系,同时借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程锦国:首先,我认为,社会办医的机制创新一定要结合医疗行业的特点,不能唯利是图。第二,我们应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医疗和教育已经是最后的堡垒,而这两个堡垒也着实坚固,许多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被挡在了外面。这两方面一旦放开,目前的许多政策都要相应调整,从而实现完全的体制创新。举例而言,现有政策要求公立医院不能作为投资主体。但我认为,只要注意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公立医院完全可以成为投资主体。

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一做法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基本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从医疗的角度而言,基本医疗和高端医疗没有明确的界限,疾病本身也没有基础和高端之分。如果将高端理解成服务一流、环境一流,则这一概念就被庸俗化了。

所有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竞争释放改革红利。总的来说,温州市及周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依旧很突出,还不存在资源过剩之说。据我总结的经验来看,2000年左右的医疗体系改革相对比较深入,而这轮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确定出资者的职责和义务,这是把医院办好的前提。

但是上一轮改革也造成了大量院中院的出现,有利可图的科室被拿出去。因此,我们要从上一轮改革遭受的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

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传统中医教育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我国中医高等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等中医学专业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然而,当前中医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这使得许多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困境。[1]笔者通过传统中医教育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对现代中医教育作出一些探讨,以期对现代中医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选拔方式

传统的中医人才选拔需要通过不断的考核,确认其医学知识够得上准入资格和自身道德没有大的过失方能继续深造学习,如此就可以确定通过的学生拥有足够的医学基础和一定的道德修养。如清代造就医官人才,分为内教习与外教习两种。内教习是教授内监中的学医者,外教习是教授普通平民及医官子弟中的学医者。外教习人员的选拔及培养均极其严格。按照规定:“初进医生,自取同乡京官印结,赴院(太医院)具呈报明,经本院首领厅验看后,再取本院医士、医官保结,由堂官(院使,院判等)面加考试。医学可造就者,准其在院候试,挨次顶补。”这些经过重重考核、确系“通晓医理、身无过犯”者,才可以进入外教习厅学习。[2]

现代中医高等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经过高考选拔,学生只需通过相关中医专业的分数线即可进行深入学习。这种选拔方式通过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在确认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医德修养基础和合适的学医动机方面缺少一定的选拔标准。

(二)医德教育

四川名医陈鼎三曾说:“以德统才方为良医。”传统中医教育在准入和学习过程中都有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学生在接受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师辈或者父辈的医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有良好的医德修养。[3]

现代中医教育在医德修养的培养上主要靠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对学生的考查较缺失医德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保证中医人才能否对病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负责。

(三)专业知识结构

在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相关理论的书籍外,主要学习师傅或者父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生往往是师傅或者父辈所属学派的继承人和发扬者,使得各学派有传人。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承师意而不易接受其他医家、学派的学术思想,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性。[4]该模式下培养出的中医人才,学术界限清楚,多不容易接受或兼容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与技术。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一部分的课程划归为西医课程的学习,使得现代中医人才中西兼学,没有了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限和学术思想的派别限制,认识能力也大大加强。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高校多学科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断丰富。

(四)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教育十分注重中医典籍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师承教育形式一般要求学生在学习初就必须熟记汤头、药性等,在应诊中逐渐融会贯通。中医带徒,更会要求弟子认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世医之家的家传教育中,父辈从学生年幼时便授以脉诀等理论知识,作为定向培养,因而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4]

目前以院校教育模式为主的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教学多以中西医并重,有的高校甚至缩减了中医课程,增加了部分西医课程。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压缩,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1]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和学位英语的考试,中医专业的学生花了大部分时间用于英语学习,而对中医典籍课程应付了事成为普遍现象,致使其对中医理论基础的掌握不够扎实。

(五)实践与临证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在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中,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5]学生在每天随师侍诊的过程中将中医典籍中的经文含义、方药用途,以及师傅辩证论治的点滴经验同实际相印证,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特别是领悟其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意蕴。这种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证过程中还原为具体感知。[6]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有其优势和特色,但现行的教学模式过于突出“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说教、啃书本、背概念,学生只是通过机械地记忆去消化前人总结归纳的经验。而中医学理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恰恰是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所难以逾越的障碍,并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缺乏在实践中结合理论知识的机会。[6]

(六)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因此,中医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中医学上有所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7]

师承教育历来重视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为其以后在中医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孙思邈强调医生“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医说》谓:“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3]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往往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必修课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很少,有些高校在选修课中设置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但这很难保证学生得到较好的学习,其重要性也得不到体现。

二、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中医教育要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应当注意树立正确的学医动机和选择适当的学医时机,重医德修养,注重中医典籍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课堂与临证并重,等等。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医专业思想和医德的教育

在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选拔方式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因此,通过高考选拔的中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医动机和一定的中医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入学专业思想的教育尤为重要。大学新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各中医高校应将名家学说、医案、经典著作、中医面临的机遇等作为讲授内容,采用讲座、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医的源远流长,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医热情。

医德教育需要理念灌输和行为培养双管齐下。在理念灌输上,各中医高校应把“大医精诚”的思想通过深化和衍化融入到办学理念中,成为校风、学风的核心思想;各中医高校可设置医德修养的课程,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医生的使命感。在行为培养上,各中医高校应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定,将理念贯穿于实际行动。各中医高校医德的培养应重在持续、落实,切忌流于形式。

(二)改革课程设置

中医知识结构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至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和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各中医高校应当认真改革中医课程设置,传统中医教育的基础理论无不包括《素问》、《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1]此次,中医专业学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建议各中医高校可增设《易经》、《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各中医高校可安排在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是比较科学、明智的安排。[8]

(三)增加临证时间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临证时间少,先集中时间读书,再集中时间实习的模式也不尽合理。当前中医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普遍实行个人拜师学徒的方式。笔者建议各中医高校实行读书与临证长期交叉进行的制度,学生的学习至少应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内度过。各中医高校可以通过压缩课堂讲授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临证时间,每一段理论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临床学习,实现临证与课堂学习的交叉进行。此外,笔者建议规定中医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中医院参加社会实践,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中医的实践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6]

参考文献:

[1]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中医药导报,2007.2,VOL13,(2):20-21.

[2]梁峻.清朝中医考试.中国中医药,2003,(3):36-37.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407.

[4]程磐基,吴鸿洲.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探讨.中医教育,2000,19,(2):47-48.

[5]吴荣,王阶.中医传承方学法浅议.中医杂志,2006,47,(6):475.

[6]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7]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第5篇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1.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发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等。是针灸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下篇歌赋则属于学习针灸经典的趣味精华版。读者通过歌赋的学习,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治病的内在规律。

因此,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宏观框架有序,显示出了其结构的合理特征。

2.篇章注意细节

本教材不仅在宏观上注重了整体的谋篇布局,体现了三篇之间的递进层次,考虑了读者学习的理性逻辑。而且在微观上注意了每篇摘选文章的局部完整性。具体而言,每篇选文均设计了学术思想、原文、提要、注释、按语、课后思考题等内容。这种设计让读者充分了解了具体篇章的总体内涵、学术精要、文字当中的疑难之处以及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些细节设计,每个单元自成一体,多个单元融成一个独立篇章。由此而言,本教材兼具了布局的整体性和微观的完整性。使得整本教材浑然一体,层次清晰,具有学术的权威性和学习的可读性。

3.教材印制精美

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内容精良,同时应该兼具精美的形式。本教材印刷精美,让人阅读起来有赏心悦目的感觉。第一,印刷多级标题字体层次清晰。第二,正文原文以繁体字形式呈现,突出了古文阅读的意境美,同时增加了繁体文字传递的信息。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有助于增加我们对于古代文字的理解。

一本好的教材需要有很好的立意、需要有完整的布局、需要注意细节、需要有精美的印刷,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赏心悦目,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优势。

《针灸医籍选读》,吴富东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定价:19.00元

当代中医教育的一个探索

评《内经选读》

王传乐

自1956年高等中医药院校成立以来,关于中医药教学的教材先后经过了很多版的编写,其中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的编写有着种种不同的意见,大多业内人士认为四大经典是中医的源头活水,不应断章取义地编为教材,最好阅读原典,直探本源,以便打好扎实深厚的中医基础,但是随着学习者古文水平的降低,直接阅读原典非常困难,因此编写教材,加以注释,以引领初学者进入中医之门也就在所必需了,但这也仅仅是一方面,笔者认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家,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好好通读原典。在此,仅以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内经选读》一书为例,略论中医药教材的编写特色。

本书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内容编写精当,选材翔实,非常有助于中医教学。

本教材共分八章,其中前两章为《内经》概论,主要介绍了《内经》的成书,历代沿革及其学术体系,这一部分,有助于学习者对《内经》的整体了解,也有助于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包括版本学、训诂学知识和历代医家对《内经》的注释流程,可以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真心学习《内经》者有高屋建瓴之助。

本教材的后六章为《内经》原文导读,以编者对《内经》的理解,从《内经》中抽出相关的原文,分别加以标题,对于原文词句作了相关的解释,同时对每一小节作了扼要的按语,以便加深读者对原文整体含义的理解。这一部分,可以使初学者比较容易地读懂《内经》原文,对于《内经》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本部分的校注比较精当,选取了历代注家中比较公认的解释,非常有助于参考。但是笔者感觉,教材所选毕竟为《内经》原文的一部分,有一些细节还是要读原典才好。

总体来说,本书也是中医教育发展史的必然产物,是当代中医教育的探索和尝试。看得出来,编写者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分编章节,考校诸家,因此本书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助益。

另外,与本书配套的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内经选读辅助教材》,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在课下学习基本教材时使用。《辅助教材》以基本教材“原文导读”部分的节为单位,首先在每节标题之下设“本节要点”栏目,简明扼要地概括本节内容的要点和重点,使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地位有全面了解,并分条罗列需熟记和重点掌握的经文。其后列“经文释义”栏目,除每段冠以标题外,主要是用现代语言对原文重点内容进行阐释,简明扼要而不拘于字句,以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经文。再后置“理论阐发”栏目,就原文所论及的主要医学理论分条列出题目进行阐发,并提示该理论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后世临床的指导作用。最后有“复习思考”栏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内经的重要理论观点。

《内经选读》,烟建华编著,学苑出版社2004年2月12664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市场部主任徐国强向读者推荐了两本教材。

蔡宝昌《中药炮制学》。该书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及《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大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方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中药炮制学》编写委员会在前几版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

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专业技能;关键能力;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58-02收稿日期:2016-04-1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BZY008)。

作者简介:李庆(1972―),女,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副教授,硕士。

*通讯作者:钟焱(1984―),女,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科研处干事,讲师,硕士,E-mail:273547200@qqcom。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在各种质量衡量评价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差、关键能力低等问题都相当突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人才市场对技术密集型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而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的医卫类人才却严重不足,且国内医患矛盾突出,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医卫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现状

专业技能是从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来考核高职院校学生,包括知识运用、实验技能操作等,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稳定性、具体性等特点[1]。关键能力是从个人素质方面来检验高职院校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社交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创新能力等。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第一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并把关键能力看作是“加入日益复杂的,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仍处于“专才阶段”,国内大多医卫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培养,侧重技能掌握的考核,如护理专业的学生每年可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且大多院校历年“三好学生”的评选仅仅参考学生成绩这一指标。大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的护理专业技能或者是关键能力上,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本位”,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2];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良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与护理对象的交流互动,体现护理专业的功能、内涵和价值[3]。这种片面的人才培养方式仅侧重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严重忽视了学生关键技能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的护理学生在医院面对医患矛盾时,只会胆怯退后。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全球职业院校学习的典范,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教师把“关键能力”培养贯穿到各个专业和各门学科之中,与自己的学科专业及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并通过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美国则非常注重学生的跨专业训练和团队合作,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应对能力和创造力 。另有研究发现个人信仰和价值观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正确引导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国内医卫类高职院校把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相对甚少,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二者并重,才能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办学成功之路。

二、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协调发展的途径

(1)实施协同创新,汇聚办学资源。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高职院校制度体系,健全决策咨询机构,力争做到“决策自下而上,执行自上而下”。当今,3D打印已如火如荼地渗入了医学的各个方面,如骨骼重建、肢体修复等。在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证上,有专家提出当前医类复合型3D打印人才极其缺失。现阶段高职院校应将专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相结合,采用“嵌入式”模式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兴趣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校校联盟等,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接触社会发展实际。

(2)凝聚发展合力,加强师资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师资综合素质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医卫类高职院校可遴选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三高骨干群,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提升各专业中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并采取定期考核和优胜劣汰滚动制度,多途径、多模式加快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在学校外部,可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将各专业教师送入国内外高校或企业进行深入学习,全方面、多层次提升教师水平。如华中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将教师送出国学习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全球化,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在人才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大学也非常注重教师的国际交流学习,甚至有学者对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类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教师的外出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3)创新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应遵循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大原则。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师徒关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非常适用于医学人才的培养, Lim等在“学徒制模式教授医学放射学课程”的研究中发现,强制性参与学徒制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成绩会产生明显的有益影响。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现代教师认为医学再严谨也需要幽默感和文艺精神,不枯燥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学会寻找学习工作中的快乐,以后他们就可以用良好的状态影响到病人,给病人信心。学生个性发展对其自我学习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当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Naresh等研究调查发现:在医学教育和课程设计中,医学生个性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医卫类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建设第二、第三课堂拓展学生兴趣,开展学生社团、专业协会、社会实践等锻炼学生的适应、协调及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开设心理辅导及特色成长辅导室等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展望

综上,各大职业院校将以个体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中所需能力为向导,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结合科学的评测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伍吉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研究――以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物力学;医学院校

生物力学课程具有医工结合的特色,是首都医科大学的特色专业基础课,也是各医科院校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概况,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培养一定的科研素质,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开阔思路,另一方面也是今后专业发展的必备基础。

但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交叉性知识多,不同专业学生基础背景各异,加之课程学时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高效的了解、掌握、熟悉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是一件不易的事情,必须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做出有效恰当的设计与改革,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发挥主观能动性,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提高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大纲指导下,在不改变课程基本设置的前提下,对生物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恰当有效的设计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唯一途径。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物力学课程在国内本科教育阶段开展较晚,在医学院校更是凤毛麟角,首都医科大学属于较早的开课单位,起初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修考查课出现,而后在康复治疗学专业,7年制口腔专业,各专业研究生中相继开设,并且目前对于7年制口腔专业已经变为一门必修考试课程。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授课对象使得本门课程不存在一本放之四海皆准的合适教材,前期只能提供给学生参考书,2005年我们教研室自编了一本讲义"生物力学基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经过两轮课程教学实验发现,该教材偏难了点,虽然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有选择的选讲,但还不是太适合,因此教学内容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各专业绪论部分均由知识面广的老教授讲解,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知识结构,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带动学习的兴趣。

1.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历年的教学效果来看,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今后的从业道路很少从事生物力学相关研究工作的,因此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对于他们是一门副科,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所以重视度不够,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太高,内容的理解不是很透彻。由于他们数学基础相对不错,所以理论部分适当增加了深度,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展知识面,广而不深,专题研究性的报告内容增加,结合医院设备科的需要展示生物力学的应用。

实验部分课时12学时,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2~3个,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至少2个,从实验的准备、实施、分析、善后等要求学生自己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2康复治疗学专业 本专业学生缺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背景知识,因此删减浅化了数学基础繁杂的公式,只给出基本概念性的内容,加大了应用性知识的讲授,如增加了上下肢康复辅具的设计,步态分析的具体事例等,同时额外增加了课外实习参观环节,以弥补缺乏实验的不足。

1.3 7年制口腔专业 对7年制口腔专业,理论要求掌握程度稍高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稍低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口腔力学部分结合临例分门别类内容丰富,同时由于他们还未接触临床,所以还要区别于口腔专业的研究生。而对于研究生,简化基础知识的讲解,分专题来讲:比如,膝关节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青光眼的研究现状等。

在首都医科大学本课程是唯一对7年制口腔专业的必修考试课,足见本课程对此专业的重要性,将来的应用性很强,所以需要涉及口腔专业的方方面面内容。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综合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向教学体系,即"填鸭式教学方法",建立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知识反馈交流系统。

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介绍完之后,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延伸思考;在课堂上直接提问进行回答,回顾已学知识或者运用某一知识点可解决什么临床问题?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合理想象力;同时在部分章节设置了讨论主题,如评价一种骨折固定方式好坏的标准?不拘泥于一二三的条框,可以设定自己是1个骨折患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对自己的治疗等等。最后一次课是分组专题汇报,围绕课程内容自行选题,查阅资料,制作PPT进行汇报,同组随机选择1人代表本组汇报,成绩算作本组的成绩,其他组成员可以随时提问,同组任何成员可以补充,这样不但增加了大家的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还使得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参与,否则将会影响本组的整体成绩。在学生解释不太清楚的地方老师来补充,在提高了学生的同时也使老师增长了知识,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经过2~3轮课程的教学,会大大丰富知识结构。

同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力学课程申请批准了双语建设项目,因此加大了双语教学的力度,同时在网络上建立了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和老师交流。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医教结合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1]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无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为制造“标准件”设置统一的模式,课堂教学时,死抠教材,肢解教学内容,力求使教学内容不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个主体。思想政治课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应局限于书本上、课堂上。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入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内涵,让思想政治课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比如在讲《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时可以以下面的材料为例:(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财产损失8451亿元。但自始至终,总有一个光辉的形象――。(2)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至此,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均实现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坚持的基础。(3)2008年,我国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城乡居民“病有所医”。(4)2009年,为应对金融海啸,我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采取各项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如手机等家电产品下乡优惠,等等。从这几则材料导出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学生

《经济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它们虽然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但作为科学概念,仍和同学们头脑中的日常概念有很大差距,甚至在本质上存在不同。[3]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通过分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使学生逐步达到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的货币概念时,学生对于货币的理解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民币。老师就得简单介绍一下货币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高中生既不像初中生那样思维还比较幼稚,又不同于成人那样思维成熟。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相当发展,但还不习惯作深度的理性思辩,而政治理论恰恰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政治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的思维特征。

1.因为高中生还不习惯于作深度的理性思辩,所以政治课应当生动活泼,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尽量使抽象的、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要尽力做到设置启发性问题,穿插有趣例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使用幽默性语言,等等,给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提供感性材料,同时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在既紧张思考又充满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比如在讲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时,先给学生举大量的案例,如价格大涨大落的大蒜;山东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在与周边村庄相隔不到200米处建厂,造成村民集体血铅超标事件,等等。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材料中,总结出市场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时可以帮学生理出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体、政党制度的内在联系;在讲《经济生活》时要理清生产、分配、消费、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在讲《生活与哲学》时先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类划分,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征,又能把书本的知识点理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特征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改变课上由教师处理教材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重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和分析。课前安排预习,课上用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处理教材,强调学生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生活

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发现教师或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的“影子”,所引用的教学素材基本上是一些现成的“第二手材料”,书本理论观点与生活实践成为“两张皮”。虽然受到时间、空间、精力、财力、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适时、适量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简便易行,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让学生体会我国政府性质、职能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苏州市政府近几年所做的几件大事,再让学生通过街头访问、调查问卷、百姓座谈等形式评选出最得民心的是哪几件。最后以这几件为例,让学生从中感悟我国政府作用,学生在调查中不仅实际了解了苏州市政府几年所做的事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加深了印象。

如果每一堂思想政治课都能按照以上的原则来进行,每一位老师在准备每一个教学设计时心中都牢记这三个“贴近”,那么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也就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