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活动年度计划

科普活动年度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普活动年度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普活动年度计划范文第1篇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6号),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1.科研机构和大学利用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让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是其重要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增强公众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对于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意见所称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是指由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类从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单位和相关高等院校。开放范围包括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的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各类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库(馆)、科学数据中心(网)、科技文献中心(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网)等科研基础设施;非的科研仪器设施、实验和观测场所;科技类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和植物园等。

3.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突出社会效益。开放活动要充分体现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和实效性,采取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公众通过参观科研过程、参与科研实践和探讨科技问题等活动,增进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理解,提升其使用科技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十一五”期间推动开放工作的目标是:2008年底前,实现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国务院部门所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和进入“211工程”的相关大学率先实现向社会开放。2010年底前,其他部门、地方所属科研机构和大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借鉴先期开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经验与做法,实现向社会开放。

5.实施开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以下简称“开放单位”)要制定科研场所和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办法,明确责任分工和条件保障。要将向社会开放作为一项工作制度,纳入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整合优势资源,为开放提供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要充分利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科普宣传,使公众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最新进展。

6.开放单位要加强开放工作的人员队伍建设。逐步设立科普工作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范围管理。要完善业绩考核办法,将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开放的工作量,视同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作为科研人员和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鼓励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开放工作。要加强对从事开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科普作品的创作、讲解演示等与公众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有效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7.开放单位每年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应相对固定。全国范围内的重大群众性科技活动期间,应实施开放。开放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增加开放时间,到“十一五”末期,每年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15天。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实行长期开放。开放单位应通过制作科普图册、张贴图片、摆设展板、制作科研成果的科普模型和示意展品,发放科普创作图书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展示手段。要通过建立宣传网站、与新闻媒体联合制作宣传节目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工作。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城市社区以及其他单位和组织的协调工作,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特色,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要加强开放期间的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8.鼓励开放单位设立面向公众的专门科普场所。在进行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工程项目时,要根据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实际需要,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将相应的科普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计划。

9.开放单位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过程中,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及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作为科技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对于非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其它易于开展科普活动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及时向公众成果信息和传播知识,并应作为项目立项和验收考核目标之一。

10.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及开放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开放活动的监督检查。在评估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工作绩效时,要将开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从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经费使用、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等方面定期进行评估考核,并作为评选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依据。属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范围内的设施,在进一步面向社会加强开放、共享的同时,也要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普服务,并把科普服务作为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成绩突出单位进行奖励的重要考核指标。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组织中小学生到开放单位参加科普活动,作为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放单位要根据学校科技教育的需要,精心设计能够与科学课程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中小学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科技教师到开放单位参加科普活动,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作为学校科技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普活动年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县级气象部门

户县地形地貌复杂,气象灾害频发,每年暴雨、干旱、大风、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防汛、森林防火等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气象部门积极开展部门联防协作,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各乡镇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乡镇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规范运行、制度健全、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户县为例,分析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进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今后如何提高当地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行了探讨。

1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1.1三级组织体系(县-镇-村)建设情况

1.1.1县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2012年户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总指挥,气象、农业、水利、国土等29个部门为成员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负责全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编制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下达和考核乡镇、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年度目标任务;指挥全县气象灾害防御、预警、应急工作,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负责实施组织指挥,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1.1.2镇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2012年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成立各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的通知》,全县15个镇、景区管理局、街道均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站长(气象协理员)由镇级分管气象工作的领导担任,镇级气象信息员由分管气象工作的人员担任。镇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负责落实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急指令的传达和工作部署;负责各乡镇信息员的培训和组织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递;辖区内气象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环境保护;落实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认证工作,建立相应工作制度;辖区内气象灾情、农情信息的调查与上报工作;辖区内对气象服务需求和效果的调查,并及时向上级反馈;辖区内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1.1.3村级气象工作站户县气象局与县农业局、镇政府等合作共建村级气象工作站518个,全县村级气象工作站普及率达100%。村级气象工作站负责落实镇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急指令的传达和工作部署;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递;落实村级气象灾害应急计划;辖区内气象灾情、农情信息的调查与上报工作;辖区内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

1.2三支服务队伍(信息员、专家、应急救援)建设情况

1.2.1气象信息员队伍成立气象信息员队伍,主要由气象协理员、镇级气象信息员、村级气象信息员和共享农业局气象信息员、重点部门防灾减灾气象信息员队伍组成。气象信息员职责是负责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气象灾情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收集和反馈群众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和建议。1.2.2气象防灾减灾专家队伍气象防灾减灾专家组主要由气象、农业、国土等各行业专家组成。遇到重大灾害或高影响天气过程,及时组织专家会商、研判并拟定决策方案。不定期开展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和学术研讨,共同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研攻关。1.2.3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纳入各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与应急通讯装备、灾情采集与传输设备、救灾专用车辆、救灾办公设备技术装备建设的整合,加强气象灾害及气象衍生灾害救援能力培训,形成人员稳定、协调统一的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力量。

1.3三套业务系统(综合处理、数据监测、信息)建设情况

1.3.1县级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依托陕西省县级气象业务服务系统、西安市气象现代化建设(Ⅱ期)平台(关中地区环境数值预报平台XaWRF-CMAQ2.0、西安市大城市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西安市气象台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网、西安市气象局数值预报释用系统等组成)实现气象数据综合处理与气象服务信息,实现了全县15个镇、景区管理局6要素(降水、温度、湿度、气压、云量、雷暴概率)逐小时精细化预报以及各类预报预警的制作,并能通过综合业务系统向公众进行一键式。1.3.2现代化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成了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全县15个镇(景区管理局)全部安装了24小时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等,同时可以实时调取最新雷达图和卫星云图。1.3.3全覆盖气象信息网络传播系统①全县共安装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系统117套,每天下午16时定时发送天气预报,不定时发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宣传知识。②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电子显示屏22块,镇级覆盖率100%。每天实时显示辖区内自动站各类要素,播报气象新闻和气象宣传片,且每天下午16时定时发送天气预报,不定时发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③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手机短信、政府网、电话、传真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电视、微信、微博、镇级气象微信群等现有信息传播手段向公众预报预警信息。

1.4六项措施保障建设情况

现已构建了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县、镇各级政府机构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了人工增雨效益评估;部分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通过认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县委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每年将气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气象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情况。突出的表现有:气象信息员对气象工作理解不透彻,气象信息人员水平不一致,调动频率高,无长效激励工作机制,造成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辖区内气象预警设备如自动站、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设备虽然分布均匀,设置合理,但因设备缺电、缺网现象较多,严重影响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2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属于社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加上气象防灾减灾在很大的程度上仅产生社会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影响整个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提高。2.3县-镇-村气象垂直业务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组织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但是县-镇-村三级垂直气象业务系统尚不完善,目前仅仅依靠大喇叭、手机短信、显示屏等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不能及时收到各镇村具体的天气实况、灾害收集等反馈信息,严重影响上级领导的决策和判断。2.4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目前可依托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渠道和手段较为单一,基本还是以防灾减灾日、科技之春、世界气象日等重大科普活动为主进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群众覆盖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气象防灾减灾发展中的几点建议

3.1层层落实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建立完善体系。县级人民政府应严格执行防灾减灾属地管理、行业管理责任制,明确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同时按照气象职能法定“三化一到位”工作进一步细化镇办职责、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运行,强化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镇办气象工作履职到位。3.2保障资金投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基础水平。县级人民政府应将气象部门为地方提供服务的气象科研、电视广播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城乡加密气象监测站维护运行、气象预警信息等方面的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气象工作的扶持力度,为气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3.3加大气象信息员培训力度,完善县-镇-村三级气象业务系统应不断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气象知识、属地设备维修维护培训,定期召开气象工作会,强调气象防灾减灾重要性,让气象工作常态化,气象信息员落实自己职责义务。同时建议上级管理部门探索开发县-镇-村三级气象业务系统建设,实现基层气象业务工作统一化管理,提高基层气象业务工作水平。3.4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深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不断提高社会对气象防灾自救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气象防灾减灾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县-镇-村三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广泛借助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做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要让群众明了各类灾害的风险以及正确的防灾避险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4结语

在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进程中,需要县-镇-村三级组织体系共同支持,加强三支服务队伍(信息员、专家、应急救援)和相关业务系统的建设,坚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分级执行,层层落实,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领导重视、部门负责,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这样才能逐步提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整体水平。

作者:乐静 雷晓英 张颖梅 单位:1.户县气象局 2.西安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1]钱文胜.提高六盘水市气象灾害预防能力的思考[J].贵州气象,2009,33(1):152-153.

科普活动年度计划范文第3篇

生物技术研究所面对新发展形式下的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该所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

1.1立题程序及课题管理

组织生物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对申报者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论证评议,经审核同意方可申报,并将申请书、可研报告提交给业务秘书备案。由主持人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学术委员会随时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于年终召开总结报告会,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亮点,同时确定下一年的工作方案。因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科研课题者,课题负责人要写出理由。在项目申报中,该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申报课题,设立所级课题,鼓励年轻人积极探索和创新,并允许失败。

1.2科技成果的申报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写出课题科研总结报告、课题工作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组织鉴定,并申报相应渠道的科研成果。成果申报按规定填写各种申报表、鉴定证书,并提前查阅检索,材料完备方可申报,同时将申报材料报所科研秘书备案。

1.3科技档案归档

科技档案由课题负责人按时立卷归档。获奖的科研课题,公布获奖等级后,整理立卷后移交所科研秘书保存,同时上交电子版材料。

1.4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到位后,课题负责人应将计划任务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所财务,项目单独立账,并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使用经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并由课题主持人、室主任、使用人、所长签字后方可报销。

1.5科研工作奖励制度

发表的论文被SCI等四大检索收录,按院奖励办法执行;在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所里将分别给予300元、200元、100元的奖励。由学术委员会及科研管理秘书对当年的论文进行核实确认,于年终总结及下一年科研计划安排的工作会议上进行奖励。

2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与成效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奖罚分明,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承担项目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了30余项研究项目,科研经费计500多万元。既有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农业部948重大项目,又有国际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地方项目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既有理论基础性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2.2获得奖励情况

坚持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力求多出精品。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奖励和好评。获得国家级、省级成果19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其它奖8项。

2.3获得专利情况

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3项。

2.4及著作情况

近5a百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篇,国家一级刊物10篇。

2.5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

2.5.1马铃薯脱毒种薯气雾栽培生产技术该技术来源于农业部“948”项目“一种新型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引进”。从1999年起开始在省内外转让和推广该项技术,省内外共转让5家,转让收益为59.5万元。截止到目前,推广该技术的生产面积已经达到12.3万m2,年生产脱毒核心种薯787万粒,推广脱毒种薯2万hm2以上,产值增加6800多万元。

2.5.2黑生101产业化情况黑生10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具有自主产权的花粉管导入技术培养的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自1997年推广以来因其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参加了省长创新工程的招标,中标后在建三江地区开发示范,与建三江垦区的4个农场对接,签署了协议。经过3a的实施圆满完成预定指标。其中,高蛋白大豆黑生101的示范推广,实现了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包括建三江农场、吉林敦化大豆加工企业)的结合。仅此一项使建三江七星农场及种植单位年收入增加了近10万余元。

2.6开放联合

2.6.1对外开放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

投资700万元建设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购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199台套,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条件。2006年11月被科技厅批准为分子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功能是为全院30个研究所提供生物技术实验平台;为在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提供研究和实验平台;对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开放,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目标是在省级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加速争创全国创新型一流农科院的步伐,推动黑龙江省作物分子育种快速发展。仅近2a中,来实验室工作的有30人次、16个项目,他们分别来自经济作物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所、育种研究所、玉米研究所、苗木脱毒中心、谷物检测中心等10余个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蚕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另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与国家级及省内大学等实验室的对外合作关系。其中有北京大学生命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所、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验所、中科院上海植生所及省内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黑龙江大学生命学院等单位。

2.6.2人才培养情况鼓励本学科青年科研人员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创造科研条件,采取“老中青结对”的形式,按不同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以老带新。目前有2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名已获得博士学位;5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名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过程中,提倡学术创新,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果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职称评审和学术骨干选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2006年新晋升助理研究员1人;2007年新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2008年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2a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8名,为生物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6.3共建情况该所积极遵循“开放办院、开放办园”方针,通过“走下去、返回来,派出去、引进来”

面向“三农”开放,面向国际开放。积极响应省政府和院党组的科技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帮扶10弱县,派出3名优秀科技人员到经济发展较弱的贫困县担当科技副县长。

3国际合作

先后邀请俄方专家20人次,接待俄罗斯、独联体、东欧国家的专家80余人次。派出科技人员8人次。双方进行科技合作,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80份,经过评价筛选,育成新品种龙引薯1号;引进小麦、小黑麦、大麦种质资源200余份。先后与俄罗斯(亚麻、小麦方面)、美国(生物质能)、波兰(小麦生物技术)签订农业科技合作协议。

4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审视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同国内生物技术同行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要有长远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同行的认可;二是缺少国家级项目支持,要积极做好储备,争取国家级课题的立项;三是缺乏能在全国占领一席之地的优势研究领域,能得到国家高层次奖励的成果少,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四是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转资金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和运转;五是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物化成果匮乏;六是尚未建立起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

5对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5.1从观念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观念上创新。应该注重管理者的思维创新,包括对科研的策略、地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创新。科研单位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改掉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科研单位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

5.2从服务方式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服务方式上创新。要注重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两方面的积极性,就科研人员而言要鼓励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就科研管理人员而言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5.3从管理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管理上创新。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要注重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

5.4健全科研机构,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要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必须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科研课题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科研考核、科研档案整理、科研信息公布等。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协调本学科领域与国内相关的重大学术活动;对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的进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进行评估。科研工作要有专门的领导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