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核电相关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鉴定;试题
0 引言
根据中国核工业集团职业技能鉴定的总体安排,2004年,在秦山核电有限公司培训部的框架下,组建了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范围是《核反应堆运行值班员》等三个核特有职业;2009年,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提出申请,中核集团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核,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审查,批准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增加“放射性废物处理工”等三个核特有工种职业。
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先后组织完成了“核反应堆运行值班员”等四个核特有职业国家标准、职业培训大纲及培训计划、培训教材的编制工作,在秦山核电企业范围内,完成了多次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和工作准则及内容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在于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得到国家级的规范和指引,使同一行业中不同能力水平的从业人员有了国家级的相互比较和确认,使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更高等级的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是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得到社会与企业认可的有效途径。
1.1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管理要求和准则
首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全国各行业的专家编制国家级职业分类大典,明确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范畴。
其次,职业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再联合相关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进行国家职业标准的编制。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包括职业概况(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培训要求、鉴定要求)、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工作要求(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和比重表。
在有了国家职业标准后,还需要由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编制职业培训大纲及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和培训题库。按照规定,必须在有了完整的题库后,在每次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前,由职业技能鉴定站向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申请考卷,行业或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从国家题库中随机抽题编卷,密封交由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鉴定。
国家制订了相当严格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则,如规定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必须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承担。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可以由考评员来承担,而技师及高级技师的考核鉴定工作必须由高级考评员承担。考评员必须具备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资格,经过国家级培训与考核合格取得考评员证书。高级考评员必须是担任考评员一年以上,具有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以上资格,经过国家培训并通过考核的人才能担任高级考评员。规定了多大的考场,可以有多少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规定了技能操作鉴定考核的场地要求和工业安全要求,规定考卷的保密要求,等等。
1.2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是国家职业标准,关键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重点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则和相关管理制度
在三个核特有职业标准编制过程中,首先讨论并确定的是该职业需要承担的任务。如在《核反应堆核级设备检修工职业》标准中,明确了该职业从业人员是在常温、室内、放射性环境下从事核反应堆本体及相关工艺系统核安全级机械设备维护、检修和操作,其工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是:
a)初级:读图、看规程、除锈、进行简单部件的拆装检修等;
b)中级:读懂专业规程、测量、进行简单设备的检修和使用简单的专用工具等;
c)高级:读懂技术方案、进行设备操作和检修工作,能判断和排除故障等;
d)技师:编写技术方案、进行复杂和重要设备的检修、分析和处理设备和工具缺陷、担任教员等;
e)高级技师:制订系统性的改进方案、进行设备疑难问题的解决、编制教材等。
国家职业标准中确定了职业的工作任务,提出职业各等级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职业的技能要求、专业知识要求和从事这些职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要求之和构成了该职业的知识点,或称之为鉴定点,这些知识点是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核心内容。
根据职业标准知识点,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要求制订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要求每个职业(模块)每个等级的鉴定题量是3000题至6000题。国家题库是职业技能鉴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具有特定内容参数和质量参数的试题的有序集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能尽可能地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高标准、严要求,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公平和公正。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一整套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具体有:
a)《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则》规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各个步骤的管理要求;
b)《职业资格证书核发与管理办法》规定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发与管理要求;
c)《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管理办法》规定了考评员和高级考评员的培训、考核和考评管理要求;
d)《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工作规则》规定了对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管理要求。
2 秦山核电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形成前的做法
2004年,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成立后就组织了首批技师的鉴定考核。由于没有标准和缺乏经验,职业技能鉴定站参照操纵人员的考核管理规范进行组织,根据原工人等级标准要求,草拟了技师鉴定标准,采用秦山一、二、三期分别鉴定的方式进行鉴定。秦山一、二、三期各出一套复习题,各自进行考卷的编制和审批。2005年高级技师鉴定,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始采用同一职业、同一模块、同一考试卷的方式进行鉴定考核。
鉴定是门测量学,测量的主要工具和标准是考试题,包括理论考试题和技能操作考试题。为了保证考核试卷的公正、公平、有效,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利用电力行业相类似的职业鉴定复习题库,整理制作出几套相应的考核复习题库,整理的要求主要是将明显不符合核电行业特点的复习题,如火电行业中广泛应用的锅炉运行、检修、控制题目删除,再将公司内与核相关的辐射安全管理、核安全法规、核能基础知识的复习考题加入到复习题库中,综合成一套每个职业/模块题量达300题左右的相应等级职业鉴定复习题库。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复习题库发给相关的考评人员根据职业标准的等级进行审核。职业技能鉴定站根据审核后的复习题库来进行鉴定考卷的编制。每个等级、每个职业/模块的鉴定考试卷同时制作三套不一样的考试卷(A、B、C卷),由上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在鉴定前指定考试用卷。
由于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规定要求进行,使得职业技能鉴定站在每次编制复习题和考试卷时,困惑重重,不易掌握难度、范围和等级的划分。
3 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的编制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最终解决职业技能鉴定试卷编制问题的途径是完成三个核特有职业的题库编制工作,形成一整套满足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求的考试题库。
3.1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促进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编制工作提高的重要保证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仅牵涉到生产一线职工的切身利益,公正、公平地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可以起到促进公司和谐发展的作用,可以促进生产一线职工进一步学习知识、掌握操作技能。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由各领域骨干兼职,只有各级领导重视,才能要求和给予考评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做职业技能复习题的编制和审核工作。
3.2 对考评人员加强试题编制专业水平的培训,提高考评人员试题编制的专业能力是促使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编制的基础
考评人员培训的重点一般是鉴定考核的管理和试题的编制管理,试题的编制技术涉及较少。试题的编制是一门系统性的学问,涉及到专业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系统和设备知识等等,还涉及到测量学的理论知识。作为一个标准鉴定的考试试题,职业技能鉴定人员还必须对标准做出准确的、一致的理解。因此,需对考评人员进行试题编制专业水平的培训。
a)职业标准的解读;
b)《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命题技术标准》培训;
c)国家技能鉴定试题编制的要求;
d)鉴定要素细目表的编制;
e)测量学相关知识;
f)试题编制实际操作培训。
3.3 规范鉴定考试题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职业技能鉴定命题类型一般分为:经验型命题和模式型命题。所谓的经验型命题就是其试卷内容由专家依据培训考核要求文件直接编制试题、试卷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靠专家经验,单批次命题速度快,针对性较强,存在的问题是几个同等级、同职业之间的鉴定差异大,难以重复使用,无法从技术上控制质量,一致性差,经济效益差。而模式型命题是按符合测量学要求的命题工作模式进行试题和试卷编制的过程。其特点是命题过程建立在命题理论基础上的,形式和内容等效,可重复使用,等值水平和质量水平有保证,便于建立题库和卷库。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做好系统性的事前设计,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测量学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技术方法,把握不好会造成效率低,费用支出大。
经验型命题一般就应用在还没有国家级题库时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而模式型命题一般是用在进行国家级题库编制过程中。使用经验型命题,采用部分模式型命题的方法,应用测量学的原理,应用鉴定试题编制的主要工具-鉴定要素细目表来进行复习题库的编制。
首先,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比重表来制订出复习题库中各类知识要求的比例。核反应堆核级设备检修工职业标准中的理论知识比重如表1:
对于技师的技能鉴定理论复习题或考试卷中,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维修准备、培训与指导、管理的题分数比重是10%,而维修实施、故障判断和排除的题分数比重分别是30%和20%。考虑到基础知识、维修准备、维修实施、故障判断和排除的相应题量较多,可以多用些分数较小的题,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而其他的可多采用问答题的方式出题。
其次,编制出鉴定要素细目表。鉴定要素细目表是鉴定命题的主要依据,它的主要内容是对b定要素进行划分并组成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表格,对应职业标准中“基本要求、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的主要内容,将鉴定要素逐级(层)细分,形成完整的测量评价要素集合。对各鉴定要素进行重要程度指标和鉴定比重指标进行标注。比较标准的鉴定要素如表2:
机械工业钳工初级工知识考核鉴定要素细目表(部分)
行业:机械工业(09),职业:钳工(039),等级:初级,鉴定方式:理论知识
根据比重表和鉴定要素细目表,进行鉴定试题的编制。在编制题目前,先制订出各类型题的标准性的模板,如:单选题的备选答案必须是四个,多选题答案不能出现“以上全部都对”的选项。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上已有的资源和企业内已有的题目资源,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编制、选择、修订,使之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
4 结论
完成核特有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等基础建设,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站规范和科学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利于企业建立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培养和选拔专业化、知识型高技能人才,保持和提升企业整体科学和技术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社会地位,增强职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学习中,比较原子半径、常见物质电子式的书写两个知识点,学生学习时常感到较困难,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摸索出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比较原子半径大小的步骤和电子式的书写步骤,供大家在学习或教学中参考。具体如下:
一、比较原子半径的大小
原子半径的大小,决定它的得失电子能力,影响它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所以必须掌握粒子大小的比较方法。如何比较常见粒子的大小呢?推荐方法如下:
第一步:首先比较粒子的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
例1.锂钠钾铷铯同属碱金属元素,电子层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因此,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例2.r(Na)>r(Na+)。
因此,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其阳离子的半径。
第二步:粒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粒子的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
例3.r(Na+)>r(Mg2+)>r(Al3+)。
例4.r(S2-)>r(Cl-)>r(K+)>r(Ca2+)。
因此,同周期的元素(除稀有气体外),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第三步:粒子的电子层数、核电荷数都相同时,再比较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例5.r(S2-)>r(S)。
因此,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其阴离子的半径。
总之,比较原子半径大小一般分三步:首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次,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最后,比较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二、简单物质电子式的书写方式
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变化。为了形象地说明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数目和构成物质的成键状况,化学上常用电子式表示。用电子式可以表示原子、离子、单质分子,也可以表示出原子或离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用电子式可以直观地看到原子结构特点与键之间的关系。如何快速准确地写出物质对应的电子式呢?步骤如下:
1.现将物质按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分类:常见离子化合物包含大多数盐、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等。余下的物质多数属于共价键构成的物质。
2.根据物质名称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并标出化合价。
3.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方法:将化合价绝对值大的放中间,化合价绝对值小的放两端;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即为离子符号,阴离子(除氢离子外)在元素符号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用・或×表示一个电子,画满八个电子,并将符号用“[]”括上,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电荷的表示方法同于离子符号。阴阳离子的电荷数数值上和化合价相同,电性也相同。注意相同离子不能合并,让阴、阳离子间隔排列,并注意对称、规范。
例6.AB型:氯化钠
A2B型:氧化钠
AB2型:氯化镁
例7.其他类型:过氧化钠
氢氧化钠 Na+
4.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方法:将化合价绝对值大的写在中间,化合价绝对值小的放两端。多原子构成的分子,为了美观对称,一般将绝对值小的元素按左右下上的顺序排列在绝对值大的元素符号周围。先从化合价绝对值相对小的入手,根据其化合价绝对值的数目在绝对值小的元素符号与绝对值大的元素符号之间画出对应的共用电子对,最后在所有元素符号(除氢原子外)周围补全八个电子(包含共用电子对)。
例8.共价化合物电子式:
HCl H2O CO2 NH3
CH4 CCl4
5.非金属气态单质(双原子分子)电子式书写方法:一般是非金属原子最外层有几个成单电子,在两个元素符号之间就画出几对供用电子对,然后在每个元素符号(除氢原子外)周围补满八个电子(含共用电子对)。
例4:非金属气态单质电子式:
H2 Cl2 N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参与到课堂教学,预习不足、思考时间有限等因素都会抑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自学自讲”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准备资料、制作课件并完成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
[关键词]
专业课教学;自学自讲教学环节;课堂参与度
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基本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完成,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经过前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洗礼,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也从不适应逐渐过渡到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态度也有较大分化: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本专业兴趣较高而在课堂上变得更积极主动,对所学知识能够批判的思考,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神游物外或者沉浸于手机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1]因此,专业任课教师除了要备好课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外,还要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培养教学机智,尽可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2]笔者所授核工程与核技术基础是本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选用教材为浙江大学朱华教授编著的《核电与核能》。[3]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新能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新能源之余了解核能这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晋常规能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述、核反应堆的物理和热工基础、压水堆核电厂、核电厂的控制和运行、核电厂的安全性、各种型式的核电厂与核供热厂、核能的其他应用技术等七章。一门课涵盖了核电专业的大部分内容,难度大、课时紧。由于目前国际上开发的主流核电站类型繁多,如果想让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核电厂和核供热厂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完全没有可能。那么如何既兼顾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严谨性,又能让学生了解到尽可能多的核电新知识呢?为了解决这一冲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自学自讲”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中,前五章作为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所授内容以核电的基础知识以及压水堆核电站为主;第七章是除了发电技术以外的其他核能利用领域,和其他章节的联系较弱,这两部分由教师完成讲授。压水堆作为现代商业核电厂的主要堆型,其结构、各个系统和功能,以及运行与控制等相关知识和技术都比较完善,教师讲解能够让学生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更注重逻辑性。而重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和小型堆等多种堆型正是目前研究的热门堆型,学生有必要了解除压水堆外的其他类型的核电厂。[4]因此,适当地学习和了解各种类型的核反应堆是非常必要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来学习和了解?如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展现在课堂上?以下笔者将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
一、“自学自讲”教学环节实施细则
压水堆有什么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在前面的课堂教学中我已经将这些问题充分展示给学生了。那么接下来其他类型的核反应堆,学生可以自己收集资料、总结要点、与压水堆作比较,并把所学所想总结成幻灯片展现在课堂上,进而作为完整的知识讲授给其他学生,是谓“自学自讲”。笔者的教学班有64个人,仅有4个课时供学生完成第六章“各种型式的核电厂与核供热厂”的讲授,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解一部分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形成团队,并更好地参与到该教学活动则是设置此教学环节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明确教学任务
本门课程第一次上课,把完整的教学计划告诉大家,尤其是“自学自讲”环节的内容、实施细则、考核标准等。明确告诉学生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保证“自学自讲”教学环节能够顺利开展。
(二)分小组进行学习
以寝室为单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提前两周把每一个小组要完成的内容分配下去,并指导其收集资料。以寝室为单位分组便于学生汇总资料、讨论PPT等,可以把寝室卧谈时光有效转化为学习时间。如果是小班教学的形式,分组方式可以更丰富,例如,根据人数限制让学生自由组队,此法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减少部分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开展这一阶段工作之前,还需要培训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和期刊数据库等资源选取合适的关键词获得其想要的参考资料。
(三)收集资料,适当指导
提前一周查看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及其所列的PPT提纲,并做出必要的指导。这一阶段工作的难点在于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丰富且零散,有些组的学生有可能把握不到重点,PPT中加入很多无用知识点或者漏掉重要内容,没有注意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任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确定教学课件的重点和难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丰富重要知识点所涵盖的内容。
(四)成果展示
教师在上课前一天要对学生准备的PPT完成修改,并让学生试讲,确保第二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学生的自学成果要通过教学课件的讲解体现出来,PPT的制作细节等直接影响到主讲学生的发挥和其他学生的听课情况,因此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最终的PPT质量进行把关,使其具备可读性和易于讲解的特点。
(五)考核方法
每一组选出一个到两个学生讲解PPT,小组成绩由听课学生代表(如寝室长等)和任课教师共同打分给出。任课教师打分主要考查“PPT内容是否完整、翔实”“PPT的可读性”“PPT讲解是否简练、熟悉”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是否深入”四个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学生代表主要从“内容逻辑关系是否明确、知识点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听课后是否有所收获”和“PPT可读性、课堂表现力”三个方面打分,重视实际授课效果。小组成绩由教师和听课学生代表给出,而组内学生的成绩由学生自评给出。学生个人自评的目的是让学生如实评价自己对本组PPT制作过程的参与程度,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查阅、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汇集成知识点,参与完成PPT的制作和讲述PPT。本次“自学自讲”教学环节的成绩计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
二、“自学自讲”教学环节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在课程中设置“自学自讲”环节,着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总结资料、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从而实现自学能力的培养。本次教学任务是以寝室为单位,寝室长为组长,负责沟通教师和同学,并为组员分配任务,最终完成“自学自讲”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另外,要求学生对自己参与“自学自讲”教学环节的过程进行如实评价,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信,从小事上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自学自讲”教学环节的实施也能够有效抑制学生上课窃窃私语、走神和随意使用手机等现象的发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自学自讲”教学环节的开展和实施效果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和改善空间。首先,考核方式造成了少部分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一个寝室可能会存在几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总揽了大部分工作,其他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甚至有可能出现某些学生对本组所做的工作不太清楚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与目前比较流行的“微课”教学模式结合[5],让同一组内的每一个学生录制一个视频短片,要求完成本组PPT的讲解和核心问题的论述,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其次,学生对一些信息检索工具不熟悉造成资料的来源比较有限,针对此问题任课教师可以采用直播平台与学生约定好时间进行信息检索的网上培训[6],或者提前录制教学短片向同学们传授最常用的信息检索方法。[7]最后,课堂讲授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其他组学生的讲课不够重视,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也比较弱。解决这一问题,可适当增加这一章节知识点在期末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或者适当增加对听课学生的提问借以提高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重视。
三、结语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自己看看书做做题就可以了,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也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分的清主次,注重内在逻辑关系等。“自学自讲”教学环节的设置不仅能够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还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媒介,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技巧和注意事项。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也是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充分肯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作者:高海丽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郭文宏,于万钧.普通高等院校课程阶段教学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32-33.
[2]鄢显俊.课堂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6(9).
[3]朱华.核电与核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余娜.海上核电站提速[J].中国能源,2016(3):72-76.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语文新教材侧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突出交际、情景、探究教学,以生活为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应寻找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贴近、深入生活,了解学习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质量,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间架设“文本”与“生活”之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及协调发展,必须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双重任务。它汇萃了古今中外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佳作,“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以生动优美、极具哲理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包括自然、社会、人生在内的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这些佳作都具有“极强”的典范性,它们为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然而,生活的复杂与广阔决非教科书所能涵盖。显然,仅靠“文本”的学习是远不够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文本”,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另一方面应注意学生“可持续发展”,率领他们冲破“文本”的限制,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探寻与“文本”丝丝相连的丰富的知识信息,通过借助媒体开发资源,搜罗、整合信息、形成报告、共享“成果”等环节开展课外活动,配合“文本”教学,在学生间架设由“文本”通向“生活”的桥梁。
二、在语文课中渗透生活的做法
语言来自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在阅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一)在阅读课中积累生活
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就是语文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或再历的相似人生经历的过程。教师讲授作品一类的范文,要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于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作品语言、情感、内容、意境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可从如下四种方式入手:
1.关注生活,丰富积累。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牵动记忆中的类似印象,体察经验,让其回味思考。如《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掌握驳论的方法,了解核电科学的道理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课文从语文的角度来说非常典型――条理清晰,论证严密、反驳有力。但布置预习时,有学生说曾看到报纸介绍绿色和平组织抗议修建核电站的消息。笔者一边发动学生查资料,一边又为学生提供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相关报道,还将一些报纸上登载的《全球核电总量知多少》等我国核电站建设情况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将这些材料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相结合,再分成正反两方,以教材原有的观点为各自的论点进行辩论。学生反应异常踊跃热烈,分析课文――收集资料――模仿课文辩论――达成共识,全过程都做得认真细致。像这样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现实与发展趋势适当补充一些教学内容,放开去再收回来,不仅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课文,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窥斑知豹,使“大课堂”成为“小社会”。
2.体验生活,发挥想象。白居易说:“感人者,莫发乎情,莫如乎言,莫深乎义。”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因情动而倾注于笔端的真情,去理解课文的语言、内容、结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中专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思考生活的能力较弱,对课文的深层含义、整体意蕴、尤其是那些较为精妙的地方,常常要经过反复品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方能豁然开朗。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美的形象进行仔细的探索和体验。
3.解读生活,善感深思。语文的学习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语言和文字的学习,而更多的是要把学习中的问题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使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从而灵活地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不会被书本所拘禁,才能够游于历史与现实、本土与洋邦之间,拥有开放的视角,深刻的思想,从而突破成规,获得新知。
4.品味人生,鉴赏提高。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诗歌意象的跳跃、散文意境的体味、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都由教师把答案告诉学生,倒不如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调动生活积累,有所感悟,再通过比较阅读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有助于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美的能力。
(二)在写作课中感悟生活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粘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催化剂。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事情往往是颇有哲理的。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观察。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平时应拥有一双会观察生活的慧眼,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集体的劳动、名胜古迹、同学苦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其次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积累。
(三)在综合实践中体验生活
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操能力,其许多教学环节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最显而易见的写作训练,就是一种创造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首先确立的新颖的主题,然后对生活的原始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想象、联想、再进行布局谋篇,最后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用他们的头脑去构思,用笔墨撰写出的文章,就是他们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再认识、再创造的结晶。
【关键词】技术引进型企业;战略定位;知识产权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重要参与者,尤其在核电、航空、高铁和汽车等重工业领域,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再是关税壁垒,而是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标准壁垒。能否加快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而要占有知识和智力资源,最根本的是依法取得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因此,由政府主导的核电、航空、高铁和汽车等重工业领域的大型企业,应积极地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在执行企业的发展规划的同时,科学、高效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期打造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流品牌。
二、宏观环境
国务院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到,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为落实十七大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国务院2008年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第一次把知识产权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提出“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战略目标。
落实国家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实现企业产品走向国际的目标,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内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均积极地展开技术改进、并结合自主创新,打造一流品牌。例如核电、航空、高铁、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在贯彻执行国家战略的同时,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合作和市场竞争中。
在国内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积极地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同时,国外技术寡头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它们以其良好的品牌效应为基础,正迅速地瓜分着世界上潜在的市场,给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产品走向国际的战略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背景
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例如核电、航空、高铁、汽车等领域的企业,由于技术引进的历史背景,其所拥有的技术是在引进国外技术引进型企业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物,势必与国外同行业技术寡头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中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的技术或产品在向国外出口时可能会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或制约。
同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一体化,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不可能采取所有技术均国内自主研发、所有设备均国内制造的模式,设备的采购既要考虑可靠性、国产化可行性,也要考虑其经济性,因而必然会给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的技术或产品口第三国带来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四、知识产权战略定位
一个企业从诞生到做强做大,需要经历若干的阶段,期间也行会一帆风顺,但大多都是在大风大浪中曲折前行并成长的。
我国的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以学习他人长处为基础,自我创新为过程,参与国际比拼为目标,要想实现后发先至,往往要经历三个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为防御化阶段,企业处于起步期,各方面技术均未达到成熟或仍受制于人;
第二阶段为竞争化阶段,企业处于上升期,具备了一定技术研发实力,并拥有了部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但核心技术仍然未实行突破或仍受制于人;
第三阶段为经营化阶段,企业处于成熟期,具备了较强技术研发实力,并拥有了大量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其中不乏竞争对手觊觎的核心技术。
就核电企业为例,其内外部环境情况如下:
内部优势(S):具备科研、生产、经营基础,拥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力量;企业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充足的研究资金;
内部劣势(W):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缺失;关键和核心技术缺乏;现有知识产权较为零散,尚未达到能够支撑一流品牌的体系需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薄弱;
外部机会(O):企业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碳减排以及能源经济性的需求推动国内外对技术引进型企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具有广阔的技术引进型企业市场;国内外合作趋势明显,为技术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外部威胁(T):国外企业推出其新一代技术品牌,并积极地参与到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外企业寡头在其选择的市场国设置强大的知识产权壁垒,限制新兴企业的异军突起;由于中国核电企业技术的技术引进背景,其存在着技术引进合同条款的限制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判断中国核电企业正处于第二阶段或正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建议其知识产权战略应以克服内部劣势为基础,围绕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为关键,防御外部威胁为重点。
因此,我国大型技术引进企业需分析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确定企业目前所处的战略阶段,进而挖掘并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同时发现并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进而选择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以期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的快速发展。
五、战术研究
无论采用什么类型的战略,均会涉及到相应的战术选择和应用。根据我国技术引进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实战情况,将可能采取的战术分为两大类:机制性战术和实战型战术,通过对不同战术类型进行组合,从而达到不同的战略目标。
1.机制性战术
(1)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工作流程
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结合全过程管理流程要求,层次地梳理出项目知识产权工作,形成模块化、层次化的项目知识产权策划。
(2)人才储备和培养
知识产权人才结构应当是复杂而多变的,针对技术引进型企业自身的现状,搭建知识产权人才储备机制,并组建多层级多样化的培养机制。
(3)奖励激励机制
在国家级奖励激励发明创造的基础上,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也应该建立健全企业一级的奖励激励机制,可以采集一系列措施,包括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奖励激励制度,例如针对在科研项目全过程进展过程中,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基金,向各层级知识产权人才发放企业内部基金奖励。
针对专利收益层面,企业可以在授权专利的有效期内,付给发明人或设计人一定报酬。
第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精神激励制度,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科技项目所有参与人员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名誉称号授予等方面。
2.实战性战术
(1)分析与跟踪目标市场国政策法律,选择合理“走出去”方式
调研目标市场国有关技术进出口和知识产权的政策法律,进而分析并跟踪其在技术进出口过程中的政策导向以及相关法律条款,分析并跟踪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执法情况以及加入国际条约情况,从而结合业主技术实力及需求,确定技术引进型企业技术出口的形式,可以是技术转让或技术许可等多种形式。
(2)分析技术引进合同,排查“走出去”限制
搜集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的相关技术引进合同,分析合同的有效期、保密、使用权、仲裁等条款,结合我国需要走出去的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技术情况,从合同的角度全面的排查对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走出去”的限制,并给予相应对策建议。
(3)审查技术输出和合作开发中的知识产权合同,优化己方利益
在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时,开展知识产权合同(或技术合同中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的审查,避免因为合同条款约定不合理带来的市场被动;在与目标市场国进行技术输出时,应合理评估技术输出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合理规范技术转让的方式(如技术秘密与专利结合的方式)或技术许可的期限和范围,合理主张技术输出中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约定双方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和赔偿,从而优化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的自身利益。
(4)搜集商业情报和常规文献,进行技术秘密抗辩
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可以根据我方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技术出让方提供的声明为技术秘密的文件信息,搜集和整理国内外商业情报和常规文献,挖掘其中与技术出让方声称的技术秘密内容一致或相似的情报,从而在技术出让方主张其技术秘密权利时候,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可以据理力争,进行合理、有效地抗辩。
(5)建立与分析知识产权文献库,给予情报和预警支撑
检索国内以及目标市场国的知识产权布局情况(包括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并进行分类标引和重要竞争对手布局分析,从而了解国内以及目标市场国的知识产权覆盖情况和竞争对手技术水平;进而在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技术研发和设计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技术情报和预警支撑。
(6)国内外知识产权布局,打造品牌基础
就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技术研发过程产生的成果,积极地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工作。例如,在科研立项阶段进行第一次评议,初步给出所立项的科研课题的知识产权布局预期;在科研课题进展阶段中产生的专利技术进行第二次评议,筛选核心知识产权并形成体系(专利池、软件包等),最终确定对成体系的知识产权进行布局,从而打造品牌基础。
(7)排查国际招投标中知识产权风险,做好应急预案
在进行国际招投标之前,就起草的标书内容(技术条件/规范书)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风险排查,以避免或降低在国际招投标过程中侵犯他人权利的风险,同时做好应诉的应急预案工作。
(8)加强与业内同行的知识产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在抢夺国际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大背景下,没有哪家企业能有“胃口”单独消受,通过深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已初见端倪。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可以联合拥有相关知识产权的国内外企业,共同合作参与目标市场国的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六、结论
综上,为了更大范围的占领国际市场,打造国际一流品牌,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应该积极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落实知识产权战术。
首先,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结合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的技术背景,提出首先判断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结合内、外部知识产权环境,从而合理进行知识产权战略定位的实施方案。
其次,根据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机制性知识产权战术方案。
再次,根据我国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的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实战现状,提出相应的实战性知识产权战术方案。
通过战略和战术的优化组合,以期达到科学、合理、高效。进而逐渐实现我国的大型技术引进型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由技术进口方的单向角色向技术进出口方的双重身份转变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洁,程旭辉,李烨,李臻洋. 大型技术引进项目合同谈判中的知识产权策略 [C]. 北京: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北京:2008年.
[3] 刘西怀. 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研究[J]. 北京: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
[4] 黄贤涛.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知识产权机遇和挑战[J]. 北京: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
关键词: 核医学教学 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
一、利用图表,认识概念
在初中刚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做一些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但却对于分子、原子和元素等一些抽象概念,感觉不好理解,心中难免产生失落感。有经验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可恰当运用图表、分子、原子模型图,制作和运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描述原子、分子,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二、综合归纳,形成概念
归纳法是许多教师在实施化学概念教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大量感性材料,通过归纳,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概念时,教师要把铁、镁、铝、锌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反应现象一一列出,引导学生寻找它们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自由讨论,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大家的补充完善概念。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办法得出的置换反应的定义:即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我们在学习其他概念时,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等教学时,都可以借鉴使用归纳法。
三、不断剖析,理解概念
教师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例如,我们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为: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一些学生因为本课中二氧化锰对双氧水产生氧气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因而认定催化剂就是能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可当教师把改变分为加快和减慢时,催化剂是否只是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又怎么理解呢?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有些有机物的反应速率太快,现象难以观察清楚,需要用催化剂来减慢其反应速率,如炔烃的某些反应。学生在讨论思考以后,理解得到: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这个改变不等于加快,是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将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进行深入剖析。
四、具体分析,把握概念
如果我们对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不进行具体分析,概念的定义容易唯一化,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造成对概念的机械背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固体溶解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在学习中可以提出这么几个要点:(1)100克溶剂。(2)一定温度。(3)溶液为饱和溶液。(4)所溶解的是溶质的质量。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住“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可以理解为在6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110克达到饱和状态。
同理,我们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学习,要把握三个要点:(1)有相同的核电荷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同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关键,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化学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五、比较辨析,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有一些概念容易造成混淆。一是由于字义相同。如“冰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冰水混合物”,不会想到冰水是同种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同样学生也易将“纯净的硫酸”理解为纯净物。二是一些概念受生活经验影响。如盐的概念,学生就会想到食盐。三是用字相近。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碱性”和“酸碱度”,学生极易混淆。四是概念表述符号相似。如酸根与原子团、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掌握概念。
六、明确关联,理清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化学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它们的个性和共性。
化学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并非彼此孤立,概念与概念或概念与知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关注并分析这种关系。
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为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点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分子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等。原子描述物质微观构成,元素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概念的构建过程,效果会比较好。
七、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比化学用语,虽然其中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理解记忆。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我们要把化学式与化学试剂结合起来,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如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是+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I4O9,亦可写成I(IO3)3。
理解记忆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尝试这一方法,就会发现对化学用语等概念的记忆更牢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会采用理解记忆法。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基因与性状关系的拓展与深入学习,并为学习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基因重组实质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这里只是对自由组合定律的再学习过程,所以教材没有过多叙述,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重点介绍基因突变的知识、基因重组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即可。
【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这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另外,旁栏设置的思考题和小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因突变特点的理解。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体现学生“学贵善思,学贵善悟”的指导思想。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意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整个学习过程,亲身体验,主动探究,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
2.能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知道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其成就。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怎样的威胁?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从此拉开了人类核灾难的序幕。由于受到辐射远期效应的影响,当地居民肿瘤、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1986年3月26日,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大爆炸,数十万人受到辐射伤害。
(设计意图: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的获取过程。以境激情,情景交融,开启学习之门。)
二、合作探究,把握实质
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观察教材图片,说出两种红细胞的形状有什么区别?
2.自主阅读教材第81页,说出镰刀型红细胞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人的红细胞为什么会变成镰刀型的呢?)
课件投影:参阅课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合作探究,最后选一代表到黑板上写出图解。
1.病人的血红蛋白发生了什么变化?
2.缬氨酸取代谷氨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请同学们写出中心法则图解,回忆不起来的同学可以查阅课本第68页。
4.查出谷氨酸和缬氨酸的密码子。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讨论病因,在寻求问题答案的同时,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结论: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碱基发生了改变,而导致合成的血红蛋白改变,蛋白质是性状的体现者,所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出现了异常。
比一比:基因结构改变除了碱基对的替换,还会不会有其他可能?
指导学生写一DN段,分析说明当DNA中碱基对增加或减少时,也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到性状的表现。也就是说,DN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均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脱氧核苷酸顺序发生了改变,因而遗传信息也随之改变,通过转录、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发生了改变,性状自然会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充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阅读课本第82页相关内容,结合具体事例和同桌一起讨论并积极回答以下问题:
1.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突变的特点?
3.基因突变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同学们只要认真阅读课本并略加思考,就可以轻松解决。设计本坏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教材,主动获取知识。)
自由回答下面每组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哪个特点?
第一组:高产青霉菌、植物白化苗和人类多指。
第二组:玉米籽粒有多种颜色,鼠的多种毛色。
第三组:人类白化病的概率万分之一。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迁移升华,提高能力
议一议:你知道基因突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吗?
(设计意图:把课本知识进一步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探究来源、点拨思路上,而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掌握情况,即给出的不仅是要记忆的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上,从而使学生接触到大量新知识,同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教学反思:本节课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考虑如何让“学生学”,而不单单是“如何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