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中的科学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整合
科学课一是为数学的取材提供了依据。如数学中的“年、月、日、平年、闰年”的依据来源于科学中地球的公转、自转和月亮的公转周期。闰年是地球公转时,周期约365日5小时48分46秒,由此可知4年约多一天,也就是4年有一闰年的缘由,但平年实余5小时48分46秒,400年后就多计了3日,因此在200年中还应少闰三次,又规定每世纪的第一年还要被400整除,才作闰年。二是为数学的应用题的编写提供了数据。例如,太阳、地球、月亮的体积、重量、运转的周期、速度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和声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等。
科学不仅为数学提供依据,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如《 夏季星空 》一课中要学生计算光一年所行的路程,学生既要知道时间的进率,又要了解地球公转、自转的周期及光的速度,最后还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如六年级《 人的神经系统 》一文中计算信息在人体中传送的时间,突出信息传递是往返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
在科学的学习中常用到有关的数学知识,但往往所用的数学知识与科学教学进度不统一。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对跨学期、年级的知识,把数学知识提前教。如四年级的《 怎样测定太阳高度 》就运用到四年级下学期数学中的角的度量知识,于是我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传授角的度量知识,使学生人人过关;第二课时再讲太阳的高度测量方法。学生的正确率达到99.5%。再如五年级第三册的《 物体的重量 》一课中涉及六年级才讲的体积,学生对此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教学前,我堆了一个1立方米的砖堆,让学生去观看,然后再讲体积是表示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并强调物体重量的比较是对同体积而言的,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对同学期、同年级的知识,采用推迟科学知识的讲授。如六年级的《 人的生长发育 》中运用到统计图的知识,而统计图知识要到期中考试之后才学习,于是我采用了调整科学教材编排顺序,与数学的教学进度保持统一。调整科学与数学教学的进度,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相关的新知识,学生就较容易掌握。
2.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整合
科学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联结。作文是否写得好,与取材有密切联系。素材的摄取在作文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取材不当或没有素材,作文就会变得空洞、枯燥无味,那么素材来自何方呢?素材来自学生对外界事物变化现象的观察及资料的查阅,而科学课能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现象和资料查阅的方法。如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事物所发生的变化现象,并能用完整、正确的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如,五年级的《 燃烧是怎样产生的 》中的资料查阅,教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时,做好摘录并制作成小卡片。这样就将科学学习与学生的作文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学生的作文也富有了真情实感。
科学与语文知识的联结。语文的课文中有许多篇目与科学中的知识有关。因此,科学的学习对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语文的第十一册《 黄河象 》、第十二册《 琥珀 》的形成与科学中的化石形成有关,语文第九册的《 鲸 》、第八册的《 沙漠里的船 》与科学中的动物分类及科学特征有关等。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应先把这些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此类语文课的内容。反之,语文中有些课文也促进了科学教学。例如,二年级、三年级语文中的《 小蝌蚪找妈妈 》《 小壁虎找尾巴 》《 蚕姑娘 》等,为科学较系统地讲解动物分类作了铺垫;还有第四册语文中的《 称象 》、第七册的《 捞铁牛 》等为学习科学中的《 水的压力和浮力 》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这两门学科是互为渗透、互为促进的,是不可分割的。
3.科学学科与品德、美育、体育等学科整合
在科学知识的讲授中,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新成就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探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学具、模型,对学生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科学教学中还渗透着美的教育,如制作标本、模型,画实物图和星座图等,要求学生制作的作品工整、美观,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科学教学与体育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五、六年级的生理知识就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科学素养 作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的典型标志,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深刻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震撼。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科学素养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乎他的生活质量、社会地位,当然也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影响和改变整个国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问题。
公众科学素养主要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及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认知程度。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水平,不仅影响到该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有效影响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因此,几个杰出的科学家虽然能够给国家带来声誉,但是不能带来国家整体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腾飞,要使国家科学技术的取得极大发展、经济获得腾飞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对于我国来说,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对普通国民的科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说,公众科学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我国国民基本科学素养并不是很高,中国科协进行的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1]。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并没有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将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及实现全面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语文作为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弘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吸收各文明的优秀文化,对提高我国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能力、科学技术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教学机构和任课教师更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经常忽视语文教学在科学素养的养成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善语文教学在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1.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是高中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的基本目的。现行的语文教材,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及其他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课文比比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文学性,往往忽视文章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不充分,不利于学生科学兴趣的养成,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保证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将文中科学知识合理传授,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的洗礼和熏陶,提高科学素养。
如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时,正常地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体会其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关注科技新闻的习惯,激发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进步产生自豪感。除了这些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的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查询学术、科普期刊,初步了解各种飞行器基本技术参数,设计规格及其相关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的热爱。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对科学进行初步探究培养科学兴趣,在他们心中打下对科学的信仰和热爱科学的坚强情感基础。教师通过使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结合理科相关科目,比如物理、化学和生物,促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质的提高和飞跃。
2.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级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目的,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伟大使命。写作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和至高目标。通过写作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作文中树立创新思想,写出个性,彰显理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3]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出赏心悦目的文章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写出的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吸引力。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将是语文教师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形成,实际上是成长经历中的表象刺激的作用。想象力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提高到词语描绘的水平、整合到新的形象实现质的升华。学生成长的经历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越多,通过各种学习获得的自然科学知识越丰富,就会为想象力构建丰富的资源库,使学生站位更高,视野更广阔、想象力更多彩。体现在写作中,学生更有机会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符合科学思维、有严密逻辑的好文章,将有助于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3.提高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现在各级学校的教师已经实现公开招考和聘任,操作起来一般不少于两个过程:一是笔试,内容为考核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学案例,也有增加教育法和教育热点问题的时候,主要考核的是应聘者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能力素质。
二是面试,内容主要为提供10分钟左右的时间,应聘者采用说课或试讲的方式,有时还可能进行一些技能测试。重点考察应聘者教学内容的熟悉应用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及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般由地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报名应聘者要求有教师资格证和中文、语言等相关专业。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可以扩展到理工科的相关专业参加语文教师的应聘。通过这些语文知识丰富、文学修养高的理工科学生的加入,可以加强语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各地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在不断探索发展,正在日趋完善,这对于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当然对语文教师队伍科学素养的稳步提高均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体现在日常会话的方方面面,缺乏科学素养将变成新时代的文盲难以适应时展社会的需求。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在强调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科学素养,树立二者并重的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认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断学习各学科基本科学知识,特别是出现在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背景。
学校应该积极推进教师参加各种进修班、利用好网络资源,比如“慕课”(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4]。学校应该为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设立细化的奖励机制,在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考核中体现支持。切实使语文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提高他们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肖庆.技术价值的考量与影视艺术的未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29-34.
[2]刘立忠.语文学习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终身发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2:14-15.
【摘要】科普英语是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难度较大的一种素材。因此,教师应在阅读理解教学环节增加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巩固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英语阅读技巧的同时,开阔科学视野,形成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 科普英语 阅读拓展
科普英语读物中隐藏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和抽象的逻辑思维,再加上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生僻专业术语和学科特有的词语与语句,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障碍,致使科普英语成为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科普英语教学的策略,即在阅读理解教学环节中增加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巩固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英语阅读技巧的基础上,达到开阔科学视野,形成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的内涵
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教学是指在英语教材之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心理等特点选择一些语言精练、视角独特的优秀科普英语文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阅读教学活动。其实质是通过科普英语拓展训练,满足青少年旺盛求知欲与探索心,丰富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内容,同时,有效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熟练英语阅读方法、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功能。因此,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增加科普英语阅读内容,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英语学习内容与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二、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理解练习,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在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并且产生许多误区。
深入分析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其主要原因是科普英Z阅读词汇生僻,术语众多,如果科普英语阅读训练中过于强调一字一句的语意,教师和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把科普英语阅读当做科学知识普及课来组织教学,则会出现教学目标的偏颇。以《Robots》教学为例,文中提到Robotics i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robots. Stories of artificial helpers and attempts to create them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the basis of much science ficti。如果采用传统阅读模式,Robotics、application、ficti等词汇成为了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拦路虎,生僻单词量过度,超出了高中学生词汇掌握的范围,并且句型比较复杂,致使词句难度加大,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这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致使科普英语阅读拓展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中英语科普阅读拓展教学策略
1.从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拓展阅读素材。针对科普英语文章语意深奥,单词较多,语句结构也比较复杂的情况,教师在组织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时,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科普英语文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选材也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所在,选择高中生感兴趣的主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笔者在学习《The Solar System’s Biggest Junkyard》一文中,选择了如下科普阅读素材:
Higher than the highest clouds but much closer than the moon,the bulk of the junkyard stretches from the Earth’s surface to 20,000 miles overhead. There are tens of millions of pieces of rubbish there. Some of the pieces are rocks and dust from passing comets,but most of them are manmade. Most of the junk comes from large satellites and rockets that fell apart after they stopped working. Together,all the space junk would weigh about 11 million pounds on Earth,or more than 3,000 cars. 显然,这篇科普阅读素材与教学文章相当,难度适中,而且都是与天文知识相关的文章,两篇文章的词汇相互使用,学生可以在阅读时温习课堂教学内容。
2.介绍中文背景资料降低阅读难度系数。科普英语文章专业术语与语句独特,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深奥科学知识,阅读难度要超过普通叙事文章。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降低训练难度,在选择好相关主题的科普英语文章后,可以收集一部分相关内容的中文文章作为辅助材料,介绍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在英语阅读训练的时候做到知识的迁移,提取有用的科学信息。
例如在介绍《Vending machinges》时,笔者收集了自动售货机的起源、它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相关说明文字和图片,以及日韩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普及应用的现状,把这些材料在阅读拓展训练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动售货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样在阅读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时候:Vending machines sell many different type of items,such as cold drinks like soda,hot drinks like coffee,candy,tickets,newspaper,and order types of small things.因为学生事先了解了自动售货机的背景资料,看到这样的文字后,
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中文背景材料,领略作者的内心态度与写作意图,大致了解自动售货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不必舍本逐末,拘泥于一字一句落实,学生很快就能够获得文章的基本含义。
3.采取分组合作学习的训练组织形式。作为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不仅选择材料上具有灵活性,而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不必拘泥与传统教学形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进行训练。例如,在《Robots》课程学习时,首先笔者按照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围绕阅读材料,查找相关的科普资料,讨论句子的含义与文章的内涵。其次,教师将课文内容制成投影图片,在放投影图片的同时,通过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如Robots can also do much housework makeyour beds,clean floordo me washing soon.Do you want one yourfamily?Why?并通过随机提问、组内其他成员补充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任务。显然,这种合作学习的训练组织形式学习氛围更加自由,讨论更加激烈,有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普英语拓展阅读的过程既是领略作者内心态度与写作意图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大致了解语句、语段含义来把握全文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的过程。在高中科普英语阅读拓展训练中,除注重从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收集相关科普资料降低阅读难度系数,运用分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训练组织形式等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外,还应注重阅读策略的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科普英语文章的阅读中,既学到大量有趣的科普知识,又学习了大量英语词汇与语法结构,从而开阔科学视野,形成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是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发展”主要是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学习语言,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2 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2.1 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在《新课标》的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
2.2 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语言体现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道理的,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2.3 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不论是什么题材、体裁,作者所着力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感到作文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3 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科普说明文;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45-2
[写在前头]
什么是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想象力至关重要。如果比尔·盖茨不想象一种更简洁的、便于交互的操作模式,那么windows 就不会诞生。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事物。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有趣、好奇,那些神秘的科学知识、不解之谜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诱惑着他们。当他们与科普类说明文碰撞在一起,他们那小脑袋瓜子里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可是,现实中,学生的想象等能力培养却又排在了成绩之后。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这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想象力与创造力,何等重要!!!
科普类说明文介绍新兴科学知识,内容涉猎面更广了,知识接触点更新了,走在技术的前列,是人类发展的指示灯。它更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是这类文章教学情况如何呢?仔细留心,我们不难发现:看看身边的名师课堂、各级的语文公开课,说明文的教学实例着实不多;看看身边的报刊杂志,与说明文相关的文章确实乏善可陈;学生学起来,读个几遍,基本已懂内容,不知还能学会;教师教起来,讲则怕成科学课,不讲那课用来做啥?很多教师在教学科普类说明文时,演变成只传授知识,忽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正因为有这些问题与疑惑,我申报了与之相关的市第六期个人课题。结合自己的课题,我尝试在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中,精选训练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前思后想——联系上下文,想象精彩画面
科普类说明文,简短干练,通常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这也许是大多数教师的当然想法。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无关文体,根本不影响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某个角度来说,科普类说明文更可以为学生们打造一个想象的瑰丽舞台。 如五上《变色龙》,全文脉落清晰,共分为三个部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色龙。而重点就是端详变色龙,其又是从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三个方面来“端详”的。在“变色龙捕食”这个部分时,书中只有“似睡非睡的变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这一段文字。变色龙捕食是多么精彩呀,把时间放慢放慢再放慢,想象着变色龙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是多么有趣。
我问: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只变色龙,结合上下文,你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捕食的过程吧!
师补充强调:各位变色龙呀,一定要把你捕食的动作讲清楚!
全班同学热火朝天的说起来了。
几分钟后,教师开头:“HI,大家好!我是变色龙。我躲在一根树枝上静静的窥探着。我的两只眼睛360度的全方位的转动着。忽然,我的两只眼睛同时对上了一只小虫子,近了,近了……”
学生群情沸腾。
生:猎物来了,我的眼睛就盯着它,那种立体感一出,我快速分析判断距离。近了,近了,近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唰”地伸出我那长的惊人的舌头,往回一卷,那猎物成为了我的盘中餐。我嚼着我口中的美餐,不由得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学生说得多好呀,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构筑画面,将书中具体的语文文字提炼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诞生出学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象。
二、左思右想——凭借“主角”,想象丰富语言
科普类说明文多采用叙述的语言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细致的描写与渲染,语言平实。其中的主角大多仅是说明的对象,在文中一再被提及。不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让这些主角开口说话——把学生变成文中的主角,借用其身份,想象其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夜晚的实验》就是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四次夜晚实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结果促使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蝙蝠飞行的秘密到底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读文,再结合图来说。我的教学基本思路就是这样的。这与大多数教师的设计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在最后,设计了这个话题给学生一个想象的舞台:你现在就是一只蝙蝠,请你为其他动物介绍自己捕食的本领。
学生一听,自己是蝙蝠,下面坐着的全是动物——来劲了,叽叽喳喳了一阵,学生上台了
小宋同学:大家好,我是一只蝙蝠,我们捕捉的食物要比你们厉害多了。我们都是高科技,你们OUT了。俺们利用喉咙发出一种你们听不见的超声波。如果前面有障碍,我们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如果前面是食物,我们立刻捕捉它们;哪像你们还得用眼睛看,再用嘴巴咬,我们直接超声波,一口吞掉。
不错,时间很短,能讲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另外一个上台了。
一、 抽象中品出“形象化”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是的,教师不要过多分析,但我认为有些内容还是需要品味的。比如说明文中一些抽象的词语、数字,只有化抽象为形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愿意读。
《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第3自然段,作者主要通过列举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这种写法,学生在第一遍读文时就能看到具体的数字,但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并在以后的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此法呢?其实,抓住其中的重点数字品读就能实现。为了写出金字塔宏伟的特点,作者运用“230万块”“2.5吨”两个具体的数字,写出了建胡夫金字塔所用石块之多、之重。这两个数字内涵丰富,除了写出了石块的多、重的特点,更表现了埃及人民付出的艰辛和超人的智慧,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品一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数字是抽象的,所以就要还抽象为形象。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重及普通卡车的载重量来计算:① 一块石头重2.5吨,我们五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那么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五年级同学的体重之和?② 230万块巨石,每块2.5吨,一辆普通的卡车载重量是5吨,要用多少辆卡车呢?算过后,学生的惊讶之情写在了脸上。这样的教学,学生就真切感受到了这些枯燥数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埃及人民的敬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其实,说明文不仅在介绍知识,更饱含着情感。而很多说明文中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师抓住这些抽象的数字,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就会走进文本,触摸到语言的温度。
二、 俗语中品出“生动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说明文,大多是利用对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其语言准确、生动,值得揣摩。尤其是文中一些形象描,易懂的俗语的运用,为文章添彩不少,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帮助。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有对于彗星和陨石碎片碰撞的形象描写:“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结合图片或想象体会文本语言的形象外,我还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换词比较:
(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
生: 平时经常发生。可以用“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来替换。
师:那你觉得用“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哪个更好?
生:“家常便饭”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师:在本文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谁发现了?
生: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中的“集体大逃亡”,让我好像看到了许多气体慌慌张张地离开火星的样子。
生:但很快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了,我感觉“裹挟”一词很形象,我好像看到气体把水拉着、拽着逃向太空。
“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等词语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俗语,容易理解,无须解释。在说明文中用上这样的俗语来介绍一些知识,比书面语在表达上更加灵活、生动,更能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使学生了解到汉语的丰富、形象。上述片段中,“家常便饭”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系内无数碎片经常碰撞的状态,而“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赋予了物质以人的性格,形象地写出了火星引力小,致使表面液态水蒸发成大量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交代了火星上水不能长时间存在的原因,让学生读起来不觉得枯燥、乏味。
在说明文教学中,这些词语就是引领学生朗读品味的重点所在。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换词比较,根据词语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等,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促使学生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从而加深理解,读出语文“味”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会这种写法的巧妙,也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此类写法。
三、 熟视中品出“条理化”
对科学知识有条理的介绍,是说明文的一大特色,更是学生习作的凭借。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等,而对作者写作的顺序不太注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结构、顺序,并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训练中“习得”写法。
记得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火星上水来源的叙述,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写。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这个写作密码,一位老师的做法充满智慧,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思考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几句话排出正确的顺序:
( )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 )科学家根据火星照片资料和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接着,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根据什么来排序的,有的学生说是根据课文内容来排列的,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一些关键词,如“那么”“最初”“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来排序。最后,教师及时总结:以后再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顺序的关键词来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对于作者介绍火星上水的第二种来源的段落,学生比较难读懂,教学中,他又采用让学生根据图解口头介绍的方式,来感悟作者的叙述顺序。
排序,不仅让学生很快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读文口头介绍水的第二种来源的过程中,也将文本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使学生“言意”兼得。
四、 拓展中激发“情趣化”
因为篇幅的限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适度地拓展是需要的。比如,教学《金蝉脱壳》一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或去阅读《昆虫记》中有关蝉的资料,摘抄、剪贴文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金蝉脱壳的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蝉脱壳的神奇。学完这课后,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更多的有关动物的文章,让学生去了解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其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习《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关于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教学效果好。学了《梦圆飞天》一文后,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太空第一人》,学了《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向学生推荐《金字塔之谜》一书,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就能很好地从课内走向课外,在课外阅读中去探求知识。
一、激“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例如《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为我们介绍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历史事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该文,会引发我们对这颗星球产生更大的兴趣,想揭开它更多的秘密,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北宋文学家坡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么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表达了远古人类飞天梦想的相关诗句?对你有何启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查阅资料,观看视频,既对我国的“月亮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对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再如《观潮》一文。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我国古代的词人墨客多以钱塘大潮为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但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它是如何形成的。学完本课后,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总结: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天下奇观的钱塘潮?学生通过课后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就会概括归纳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向沙漠进军》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沙漠的危害和向沙漠进军的重要性,针对这一课,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你还可以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沙漠不断侵占人类的生存空间的问题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二、激“情”
人的魅力缘自精神的高尚、人格的崇高。科学家或科学类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严谨踏实、坦荡睿智、博学淡然,及其执著追求、勇于创新、不畏挫折,无不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形成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精神品质的渗透来进行。在学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有关伽利略的《斜塔上的实验》等文章时,把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介绍给学生,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执著坚韧,对科学事业的热情与义无反顾,以及他们面对种种困难时候的坚毅与顽强,使学生对他们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们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学生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奉献一切。
除了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利用初中课本里关于探险的相关文章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科学考察和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这些有关探险的课文,都能够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斗志豪情。
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道路漫长而艰难,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激“行”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与深刻,更为直接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更应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从而拓宽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它揭开一个个自然之谜,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可引导学生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开展专题活动:讲讲自己对科学认识的小故事,介绍自己从混沌到萌动的心路历程;“亮亮我的小发明”,为大家介绍演示自己的小小发明创造;讨论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以“我看科技”为题开展演讲比赛,阐释自己对科技的理解。
再如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习时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以下问题:你知道哪些现象也可归入大自然的语言?除课文上所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还有别的吗?请结合你的家乡情况描述一下家乡的物候现象?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还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四年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许多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特点、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宇宙、沙漠、植物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例如学完《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调查了解相关的天文知识,并以小组为单元组织专题展示。学生可以用情景剧、专题片、导游等多种形式为大家介绍牵牛星、织女星、银河系及银河外星系等天文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宇宙里有些什么》与本文比较,让学生于比较阅读中知晓宇宙的无边无垠,宇宙中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这样,在充实的实践参与中,可以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这样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化石吟》及《山市》等,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望岳》、《登飞来峰》、《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海燕》等。教师在把握文章的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母亲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在学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初中生更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奈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历史的使命。
阅读课。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朗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朗读时,要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四、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