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艺术元素

民族艺术元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族艺术元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族艺术元素范文第1篇

针对中国动画的设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闭门造车

在迪士尼的动画设计中,其相关动画形象的设计都是十分形象的,这种设计的理念归功于动画师们自身严谨的设计观念。迪士尼的动画造型一直都处在造型美观、结构严谨、形象生动的状态中,在迪士尼动画设计师的设计中,他们的设计想法都是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真实感受得到的。与之相比,中国的动画设计师的思想就比较狭窄,一般的动画设计公司都会选择在明亮的办公室,整齐的办公桌前进行动画形象的设计,这种动画设计的构图初衷就是在网上进行相似图片的描述和变形。

(二)盲目模仿

在中国的动画造型设计中,相关的设计方案就是按照外国的设计模式进行编排和模仿的。其实中国的文化特色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动画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中国连环画以及民间艺术的形式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在传统艺术中提炼出具有表现形式的造型语言文化。在现实的动画设计师眼中,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关中国文化设计的雏形,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运用到实际的动画设计中进行展示和呈现呢?

(三)角色造型的特色以及相关记忆点不足

在美国迪士尼动画设计中不难发现,在动画设计中,对相关造型的设计应该具有角色上的记忆理念,只有将动画人物进行记忆点的呈现,才能保证角色让更多的观众认可。在动画设计中,应该在动画造型的直观设计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这种直观的设计形象会比语言的表述更加让人记得住。

二、民族艺术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使用方法

在中国动画造型设计中融合进相关的民族艺术元素,首先可以在动画造型的设计中运用民族传统的图案表示,这种角色的造型并不是随意想象出来的,角色的造型应该按照角色在动画中的内容展现进行文化艺术的融合,在现有的民族艺术元素中进行营养的汲取。我国的民族艺术造型展现形式十分的多样,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会挖掘出比较有特征的造型符号,将这些造型符号进行造型语言的转换,就会有效地融合到动画造型的设计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动画角色文化的内涵程度。动画角色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观众会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造型,这种造型展示也会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十分有利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应该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动画形式的展现,比如在动画造型的设计中,使用简单的造型设计,可以方便人们更好地记住动画造型的特色。并且,在动画造型设计的过程中,服饰的颜色也可以进行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国的象征颜色就是红色,红色本身就带有比较喜庆祥和的颜色特征,在动画设计中,使用红色进行动画造型服饰的设计,就可以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最后,在动画造型的设计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中国的民族图案,祥云的图案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种中国民族元素图形。比如在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的造型设计就包含着祥云的图案,这种图案自身就带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给观众呈现的过程中,也比较有亲和力,同时,这种图案的使用也涵盖着吉祥如意的中国传统思想。

在民族文化元素的使用中,动画造型的设计并不是照搬照抄,只是将民族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点进行合理地运用,将民族美术的形式在动画制作中进行完整的展现。在动画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假如中国的动画造型不具备中国自身的民族元素,就会使得中国的动画产业变得毫无意义,只是模仿外国的动画模式,也会导致中国的动画没有广阔的发展平台。所以,将民族元素与动画角色进行融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种意义将在今后的动画传播中具有十分明显的展现。

民族艺术元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 现代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一、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发展状况

民族元素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服饰装束、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广西的一笔财富。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有铜鼓、壮锦、瑶锦、绣球、花山壁画、苗族服饰等,比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苗锦、瑶族的瑶锦等做工精致巧妙,图案设计别致,色彩绚丽、各具特色,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数不胜数。这些民族民间元素经过世代相传,为人们接受和喜爱。如今,这些艺术珍宝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东盟博览会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常年在南宁举办,给了广西各民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民歌艺术节晚会的舞台就是用铜鼓等民族艺术元素为原型设计的,展示了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广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对广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提升广西知名度,发展广西的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广西各高等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包括专业艺术学院、综合类院校,甚至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这是因为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一些问题亦在所难免。

首先,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都还在实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模式,缺乏新意。许多院校都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模式为主,不太符合我国教育需求。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教育观念、教学手段、课程结构较为滞后,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本质上仍是对西方的抄袭,所谓“中国设计”还只是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依然离我们很远。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如何获得认可。日本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经过吸收、消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世界设计独特的一极,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次,我们对自身所拥的艺术资源表现出的一种漠视。例如,我国独有的动物熊猫,其形象憨厚可爱,之前国内的设计师却几乎没有想到去运用它,反而是美国的好莱坞拍了动画片《功夫熊猫》,成功开发与应用了功夫熊猫的形象,使得很多人喜欢上熊猫的形象及其相关产品,如时尚的手提包、服装、电子产品等。然后国内相关各行业又开始了“复制”熊猫的行为。

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也是来源于生活。高校人才的培养要不拘一格,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施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打破课堂的界限,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工艺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保留和提取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把本地优秀的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寻根溯源,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元素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

结语

高等院校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是民族的文化标识,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宗教文化,以及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将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现代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将极大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和空间。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特性影响着现化设计的各个领域,在现代设计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是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提升现代设计理念的运用基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广西民族风俗艺术[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2]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J].武汉大学学术丛书,1997(5).

[3]刘南一.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美术大观,2006( 4 ).

[4]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民族艺术元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歌 艺术歌曲 钢琴编配 传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3-03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儿女在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缔造了独特优秀的音乐文化,这是当地千百年历史生活沉淀而成的具有历史民族性和延续性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将其创新和发展,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就广西的歌曲创作而言,创新与发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是我们发扬和继承广西传统民歌艺术的关键,只有创作出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饱含民族感情的作品,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唱。

一、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一)民歌改编的过程。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经历了民歌改编的过程,“民歌改编”是指将传统的民歌曲调进行重新提炼创编,并给予填词的方法。大量的广西民族艺术歌曲都是根据当地的山歌曲调改变而成的,例如民歌《爱我壮家人》,是由作曲家何忠三根据壮族传统曲调来重新编曲,由词作家古笛根据该曲旋律特点及思想内容进行填词,最终使该曲成为了一首广泛传唱的优秀作品。可见对一首民歌进行改编,离不开旋律创作与填词创作两个重要步骤。

在旋律创作方面,作曲家通过下乡采风,深入当地人民的生活,采集各地民俗浓郁的原生态曲调,用不同的作曲技法将这些音调进行加工和改编,既保留了广西各族民间音乐中所含有的基本音乐素材,又有着与传统曲调形成对比的创新亮点。如广西著名歌曲《刘三姐》就是以民歌《石榴青》的曲调为原型而进行改编的,改编后的《刘三姐》既保持了原有曲调的旋律,又添加了新的变化元素,使民歌曲调得到升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优美动听,为更多的听众喜爱。

在填词方面,作词家们通过深入了解广西山歌的 “歌、谣、诵”三种体裁方式,如:“歌”有散歌,组歌,叙事长歌等,歌的曲式韵律一般为七言四句;“谣”(多为童谣);“诵词”(介于歌和谣之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再根据“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来创作歌词内容。如:通过“赋”的白描直说,“比”的借物言志,“兴”的托物言辞进行创作,或者使用“赋比兴三者混合”的创新手法,使歌词韵脚更加贴近民间生活,歌曲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性格鲜明,感情炽热的效果;改编之后的歌词配以浓郁的地方音调吟唱,更能灵活到位地表达各种人物性格、情绪和内心世界。

(二)民歌向艺术歌曲升华的过程。“艺术歌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升华与发展,它是以抒情为主的带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独唱歌曲体裁,作曲家对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深切的思想感情,在体裁与曲式的构思上也比民歌原型要严谨,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歌曲往往带有钢琴伴奏谱,如潘琦词,傅磬曲,胡廷江配伴奏的独唱歌曲《三月三,九月九》就是一首广西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所以,一首艺术歌曲的创作完成,需要经过旋律创作,填词创作与钢琴伴奏编配创作这三个阶段。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界定标准,不能说民歌就一定没有伴奏谱,艺术歌曲就一定带有伴奏谱。但是一首成熟的经得起舞台考验的艺术歌曲一定配有钢琴伴奏谱。

广西的民族艺术歌曲创作多用“改编与创新相结合”的手法,这种创作方法是保持其原有音乐素材和特色,对其后半部分进行创新。创作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如民族元素与时代风情相结合的《跳着好日子山过山》蓝怀昌词,傅磬曲,杨一博配伴奏;原生态山歌与新时代元素结合的《壮族大歌》梅帅元词,傅磬曲,蔡世贤配伴奏;也有充分保留原来曲调的做法如《壮族敬酒歌》,这首歌的曲调来自广西民歌《天上月亮带星星》,两者之间的主导乐句以及起止形式也基本都一样。第二是多首歌曲合并法,这种创作方法是将多首歌曲的音乐要素合并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新的歌曲,让音乐形象更加饱满突出。类似 “串烧歌曲”,该体裁将多个音乐主题联合使用,连贯成为一个主题,增加音乐的完整性和情绪感染力。第三是突出民族元素的创作,这类歌曲作品的典型特点是在时代气息浓厚的曲调中糅合进民族元素,例如《北部湾情歌》,旋律方面基本听不出是哪一首民间曲调,但是在演唱的时候又确实能感受到广西民族音乐的元素。第四是与西洋歌剧形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代表作品如歌剧《壮锦》中的选曲《千山万水听壮音》。民歌改编与艺术歌曲的创作在时间上并不一定是先后出现的关系,它们可以是并列进行的,也可以是分别发展的多种模式。

(三)钢琴伴奏在民族艺术歌曲的发展中任着重要角色。在艺术歌曲的舞台表演中,钢琴伴奏担任着“艺术指导”的作用,全程指挥、带领与烘托歌者的演唱,帮助演唱者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在专业院校的声乐比赛或选拔考试中,演唱者很少运用CD音响来伴奏,而是选择使用钢琴伴奏,这样能极大限度地保证演唱者的声音效果,使舞台音效更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满足观众们的聆听需求。平时,在声乐专业的课堂上,声乐教师的教学也需要与钢琴伴奏共同完成。一首广为传唱的民歌如果没有正规的伴奏谱,会失去很多在舞台上展示的机会,阻碍它进行更广泛的流传,这现状令人叹惜。所以,每一首好的作品都应该配备有正规伴奏谱,让歌曲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发挥。钢琴伴奏以其极强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特点成为艺术歌曲传播的重要工具,它维系着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艺术歌曲的重要部分。

二、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钢琴编配创作概况

(一)钢琴编配在广西民族歌曲创作中的普及情况。广西的民歌按照创作与传唱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部分:

1.近年来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对于这类歌曲一般都会同时编配伴奏谱,这类歌曲多数会在各类声乐大赛、新作品音乐会以及东盟艺术节上展示,但由于作品没有统一出版,所以不便进行准确的统计。

2.2013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课书《音乐》,这是出版在中小学课本里的各民族民歌,这些作品有五线谱版和简谱版,一年级至九年级总共约收集130余首,作品均为教育专家们精心挑选和布局,所选内容既有风情浓郁的广西民族音调,又不失可爱童趣的节奏韵律,广西传统民歌在中小学生音乐课本的渗入,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我国的民族艺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该教材至今没编配相应的钢琴伴奏谱,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自己进行即兴配弹,一些教师编配能力有限,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会因为惧怕弹伴奏而跳过部分曲目,达不到专家们预期的目的。

3.广西影视歌曲《八桂歌典》曲集,该集把全国各地作曲家与广西本土作曲家们创作的歌曲集中起来,歌曲类别丰富多彩,反映了八桂大地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特点,展现了音乐家们的智慧结晶。题材和内容上既有嘹亮的山歌,也有雄壮的颂歌,既有革命歌曲也有流行歌曲,既有叙事性独唱也有缠绵的对歌,如《壮家妹》《美丽神奇的地方》《漓江情》。该曲集的不足是没有编配钢琴伴奏,演唱者一旦选中其中的曲目,往往会因为没有伴奏谱而不得不选择即兴弹奏或放弃。

4.“傅磬声乐作品集”:《音乐语境融族域》,该书由广西艺术学院蔡世贤主编,内容是从著名作曲家傅磬的400多首作品中挑选出来的26首歌曲进行深入研究,这些艺术歌曲是得到傅磬本人认可的获奖作品,每首作品极具代表性,曲调优美,蔡教授带领研究生们首先对这些歌曲进行正规伴奏谱配写,接着对每一首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以创作题材之丰富性,创作手法之多样性,创作的时势性等角度为切入点,对其歌曲的文学性,地域性以及钢琴声部的烘托性等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很好地帮助歌者理解作品,可以说是钢琴伴奏的典范之作,也是代表了本区域的伴奏学术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对完善我区其他艺术歌曲作品的相应伴奏编配及分析研究起到了学术引领性作用。

通过对以上四类歌曲作品的编配普及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只有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内容含有钢琴伴奏,而第二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歌曲”及第三部分“《八桂歌典》”中的歌曲尚缺乏钢琴伴奏,偏偏这两部分更贴近人民的生活,为更多的人群接触与传唱,所以,为中小学音乐课歌曲进行伴奏编配,显得尤为迫切。综上可见钢琴伴奏的创编在我区仍然发展落后,存在的这些学术空缺,需要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投入时间和热情来完成。如何做到高质量完成钢琴伴奏的编配,需要熟练掌握钢琴编配技法。

(二)民族艺术歌曲的钢琴编配技法分析。钢琴伴奏的编配与作曲一样,需要扎实的作曲理论基础,在编配过程中同样要仔细分析旋律的风格特点,准确理解作者意图,紧紧抓住歌曲所表现的民族元素,根据不同的调式、调性,曲式与体裁进行创编,使伴奏织体能恰到好处地为旋律服务,准确地烘托主题内容,与歌唱者融为一体,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下是比较有效果的一些创编手法介绍:

1.为民族艺术歌曲编配钢琴伴奏,首先应注重民族器乐的音色模拟。这方面可以借鉴钢琴音响创作手法,如“歌圩文化”中的钢琴元素,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广西壮族人民会举办“以歌为媒”的歌圩活动中,人们通过歌唱表达壮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例如,在钢琴作品《歌圩》中,就选取了广西德保壮族一首山歌的曲调和主题,通过对调性以及织体等边走手法,全面地向我们展现出了壮族民歌中的大二度音程的特色,织体方面利用左手的“八五度”和弦为我们展现壮族地区清晨的宁静氛围,这种钢琴创作手法可以运用到歌曲《盘歌》的伴奏中去。

2.其次要注重节奏模仿,如铜鼓作为壮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有着代表财富、地位和权势的作用,它声音洪亮浑厚,形象地展示出壮族人民豪迈勇敢的民族精神。在节日祭祀中,用铜鼓作为打击乐器被视为是吉祥的象征,陆华柏先生的钢琴作品《东兰通鼓舞》,就是受广西壮族铜鼓节奏的影响而创作,曲中双手低音二分音符向纵向的五度音程扩张,与伴奏中的低音旋律化异曲同工,在蔡世贤编配的《壮族大歌》中也运用了这一技法,节奏鲜明的织体将壮族人民铿锵有力的民族特点显现了出来。

3.为了使伴奏音响更具色彩,在编配时可以多采用大小二度或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或者附加外音的和弦来取得丰富和声色彩的效果;对于那些调性与和声复杂的歌曲,可以使用复调手法,丰富旋律线,通过和声的意外进行来增添和声的层次,运用的手法靠的是大量的使用“离调和弦”的进行。一些经典的唱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藤缠树》,为追求新意,还可以采用自由式弹法,适当在旋律的空隙处演奏一些和弦内的自由节奏,的地方还可以引用交响音乐的织体,如《藤缠树》先是用了山歌的方式作为开场,让弹性线条得到完美的润色,充分地体现了民歌线条与钢琴的融合,到了最后一段的合唱部分,要充分借鉴钢琴曲《⑷姐组曲》中的钢琴交响诗的手法,弹奏效果大气热烈,极具震撼效果。

广西艺术歌曲创作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趋势下,钢琴伴奏的创编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歌曲创作齐头并进,及时弥补学术空缺,在创编中准确地把握民间音乐元素,恰当表达思想感情,与歌者一起展示民族音乐(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4页)的魅力,促进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让民族瑰宝得以传承,发扬,使美丽动听的广西歌曲唱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志豪.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分析[J].艺术探索,2004(S2)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于苏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族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发展研究”(KY2016LX198)

民族艺术元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字设计三星堆文化

中国古代神话形象

民族艺术资源

1.三星堆文化行走于文字设计的边缘

迄今为止,三星堆出土的那株青铜太阳神树,它有着“一龙十乌”的罕见外形,充分体现了先秦古籍中记载的扶桑与若木、人首乌身太阳神、十日神话和全乌负日等神话传说,是其他古代青铜艺术中所不能见到的神话艺术形象,它的独特造型和浓郁鲜明的宗教神话色彩震惊了整个人类世界,更是值得中国文字设计借鉴和应用的古代民族艺术资源。三星堆文化,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但古蜀文化遗存至今。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来看,汉字的发展是由最初的象形,然后简化,然后再简化,之后在调整字形来构成的,那么三星堆图形化文字的出现对我们当代文字设计有什么帮助和意义呢?

在三星堆文化中,“饕餮”这个具有中国古文化典型的神话形象,为众多国外学者所热衷研究的神秘猛兽,被西方誉为中国的“特产”,然而,在中国平面设计中几乎寻不到它的踪影。同样,三星堆文化中的人面乌身太阳神、日中金乌、扶桑与若木等神话形象在文字设计中更是没有出镜的机会。因此,大多数三星堆中的古代神话形象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地位极其边缘化。

2.协调三星堆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三星堆文化在平面设计中正走向边缘化的位置,使得文字设计这一块无法充分的协调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也是我们国家自己特征的文化形象,这个形象的覆盖范围十分宽广而丰富,就如我国书画篆刻、古诗词、京剧、汉字、以及木刻等,当然也不局限于这些实物的资源,像针灸、太极、功夫、茶艺等这些也是我们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就是我们作为设计师在设计时的灵感源泉,是我们在设计时能够加入的中国元素。“我觉得中国人的设计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理念渗透在里面,不是表面的,而是骨子里的理念。”靳棣强先生如是说。那么,中国元素既要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脉,更要体现中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只有把民族审美情结同现代设计中的某些要素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特的设计体系,才能跻身世界之林。这就好比三星堆中古代神话形象中的日中金乌,其形象并不仅仅是三脚支撑的外形奇特的神乌,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灵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3.三星堆传统文化在设计上的“度”和“量”

传统性设计就是要添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设计元素来衬托设计的传统美,要有意境的渲染。然而,很多平面设计作品在对古代神话原始形象进行删减简化或者添加修饰时,要么就是神话形象被简化得过分单薄无力,削弱了其精神内涵原有的厚重感;要么就是过分繁复而不符合时代审美要求、也不利于人们对其记忆和传播。这样的设计作品没有把握好“度”,而三星堆中古代神话形象的处理就有繁有简、有粗有细、有虚有实、有大有小,在夸张细致描绘神话形象的头部特征的同时,弱化了其他部位的特征。有些平面设计作品在对古代神话形象的改造中,将其强行复制、粘贴、甚至生硬嫁接到西方设计模式中,两者之间在文化本质上难以契合,使中国古代神话元素丧失了它独特的精神意蕴美。

那么如何将图形化汉字设计出在具有传统性图形化文字的同时还具有设计现代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传统性与王见代性的辩证关系来看。在当代的图形化汉字设计中,引入传统元素,是现代设计具有传统意味是可取的,这种想法也是对我国历史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应大力推广,但是,在设计中我们也应该对引入传统元素的量进行控制,在引入传统元素后的使用现代性设计方法时的度也应该考虑。把握好这个“量”与“度”,设计出来的产物才会散发出光芒。

民族艺术元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状;民族性;世界性;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22-02

一、背景与现状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社会交流的开放性,艺术也出现了国际大融合的趋势。美术设计人才易受各种民族艺术的影响,造成盲目崇拜、随波逐流。在物质和金钱冲刺下,使许多人开始怀疑美术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甚至怀疑艺术的民族性。在设计作品时重量不重质,只讲实用性或物质上的回报,对设计作品的艺术性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作品现状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设计人才,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教育才有出路。当代中国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要有中国的特色,设计是新兴艺术,古代没有设计专业,但有许多设计元素。发展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从而走向世界是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专业人士的责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几年时间虽然无法培养出高级设计人才,但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练成为高端人才打好根基。所谓更加专业就是高校教育不同于社会快速培训班的地方。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目前尽管在艺术设计领域已经有对中国画及书法相关属性的借鉴,缺乏实践研究。部分院校进行一些中国画绘画知识的学习,但对绘画材料、绘画风格、书法等关注较少,整体上缺乏重视与深入实践。目前许多艺术设计作品中采用了中国画及书法的元素,如:鲁迅美术学院2011届研究生毕业创作中,被学院评为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属于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元素是运用了中国画材料的“绢”;其他美院也有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动画设计等作品中运用了宣纸的纹理、传统绘画的色彩与造型方式、墨色的变化及书法艺术等。当然在许多设计作品中也有一些学生由于认识不够,作品尽管吸收了中国画及书法的相关元素却也免不了平庸。

二、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共性

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艺术的世界性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世界艺术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他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关于二者的关系,它们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事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如古罗马竞技场、俘罗伦莎大教堂等已成世界艺术的一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只有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通过分析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我们明白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同样要协调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优点,坚持民族特性,并且要敢于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一个民族的艺术在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时,要经历一个过程:第一步是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的“拿来”;第二步是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第三步是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应当是“扬弃”。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革新与发展,并不是一味的继承。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应与外来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摒弃那些保守的、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那些具有我们民族精神,能够给人以教育和启发的文化。然后再把本民族的先进艺术文化同外来文化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不断的促进民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开设中国画相关课程有助于设计艺术的发展

中国画及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中国各高校肩负培养中国乃至世界优秀设计人才的重任,学习中国画及书法艺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在东西方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及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无疑有利于增强作品的创新性、艺术性、民族性,进而使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真正有内在价值的艺术设计作品都是因为它具有的艺术性而不是其表面的商品价值或价格。开设中国画及书法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国画及书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画及书法技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将中国画及书法的材料、构图形式、语言特色等元素运用到专业设计中。中国画的相关因素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创意,增强创新性。例如:中国画的传统色彩,传统人物造型特点,中国画的颜料、纸张、毛笔等材料,与中国画关系密切的书法、篆刻艺术形式等等。通过对各高校设计作专业的了解,艺术设计作品中可以而且一些已经运用到中国画及书法的相关元素,在高校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及书法课程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画及书法艺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使用起来更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作品面貌更加多样化,作品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及民族性,进而可以在国内或国际领域独出新意。

总之,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要取长补短。学校特别是高校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时应该加强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研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未来中国的设计艺术更有民族特色,并加快走向世界艺术的步伐。

参考文献:

民族艺术元素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传统元素 VI 设计 传统元素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

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中国的传统图形,文字等具象元素,例如:古代织物绘卷上的图案和色彩、京戏脸谱、皮影、中国书法、篆刻印章、太极图等等。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能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所有元素,除中国传统图形、汉字以外,还有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美学,传统设计思想等等。

二、 VI设计的概念

VI(Visual)是视觉识别的英文简称,它借助一切可见的视觉符号在企业内外传递与企业相关的信息。VI是CI设计中的一个分支,CI是企业对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藉此改造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制度和结构,并通过企业的视觉设计,将企业形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广告公众,从而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支持与认同的目的。

三、 中国传统元素在VI设计中的运用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同时,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做具有中国特色的VI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结合国际优秀的VI设计,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具有国际化传达标准的视觉识别达系统。结合企业的经营优势和民族文化特点,以突出个性魅力的视觉转达作为进驻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设计是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合到现代设计中,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或者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将其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法影射现代社会中的某个主题,在VI设计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图案的运用

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方式、构图方式、构图空间观念、形态观念、形态表情等都是我们需要系统分析和学习的。国际著名设计师陈幼坚,他擅长糅合中国艺术与工艺元素于现代设计中,为中国传统视象注入现代生命力,“东情西韵”是其作品独“道”的地方,它能让人看到在欧式包装和西方简洁线条下跳跃着的中国热情,让人体会到了东西合璧的唯美。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中国银行的VI、中国联通的视觉识别系统等都是运用传统图案或图形而设计的经典之作,透过传统而赋予艺术设计作品现代意义是艺术设计不朽的主题,它值得设计者永恒的关注。

(二)传统汉字图形的运用

汉字是我国汉民族几千年的创造,在设计文字之林中,汉字是绝无仅有而异乎寻常的。汉字是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 “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将其用在设计中,不管是单体汉字还是流畅的书法,都大大增强了设计的东方神韵。

(三)传统书画元素的运用

中国传统书画具有力量之美,空间之美,简约之美,意境之美等特点,这与现代设计的形式美上具有共同点,把中国的传统书画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既增强东方神韵,又丰富了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四)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传达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不同民族来说,由于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不同,其审美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了解不同民族、地区的特殊习惯和气候条件。如南欧和热带的人喜好鲜明的颜色,而北欧和寒带的人喜好暗淡的颜色,在中国,红色很受欢迎,而在非洲,如尼日利亚,红色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颜色。

四、结论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许多有见地的思想家和设计大师曾这样说: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将在东方。所以,如何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不仅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更快更充分的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钟茂兰.少数民族图案教学与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1-60.

[2]万凡.标志与VI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7-125.

[3]陈富城.中华龙・源流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15-83.

[4]吴淑生.图案设计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90-216.

民族艺术元素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元化;传播媒介;少数民族艺术;传播途径

从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哪种艺术要想得到传承,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只有用一定的传播媒介当作艺术传播的载体,艺术才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作为人类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样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作为传播载体来不断传承下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技术也不断更新,各种传播媒介形式层出不穷,这大大丰富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来接受任何信息,突破了过去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丰富了信息的传播途径,打开了信息传播的方便之门,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更加快捷。除了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传播媒介,传统传播媒介例如电视、广播、杂志等也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过去的手段更丰富、更立体、也更有感染力。也就是说,当前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形式多种多样,艺术感染力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要使其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也就需要对其进行传播。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很好的传播途径,提高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播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播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和局限,这极大的限制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多元化传播媒介实现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有效传播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值得深思。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困境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经济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文化混合在了一起,经济借助文化来发展,文化要依靠经济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多元化传播媒介虽然促进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化思想的蔓延,使得少数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传播过程中被渐渐地遗忘和疏远,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使人们忘记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少数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的传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化传播媒介传播削弱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色

当前,在多元化传播媒介中,新媒体占据了主要的传播地位。新媒体由于本身具有同步性和复制性,使得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只是截取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艺术符号,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艺术的整体性和精神内涵的传播。最近几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多元化传播媒介的瞬间化、平面化和碎片化,使得这些媒介在传播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艺术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简单化、分解化、同质化,没有把民族艺术进行整体的传播,使得少数民族艺术离现代的多元化传媒媒介特别是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越来越远,很少能在新媒体中见到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特色已经被肢解成简单的文化艺术符号。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淡化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仍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流行着文化艺术搭台、经济唱戏的所谓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方式。虽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但这种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并不是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许能在这样的发展方式中得到一点发展,但是发展的只是一些数量,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还被逐渐淡化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艺术的标准处在次要的地位,只要市场需要,再正确的艺术标准都不会被采纳。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实际上就是在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就意味着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东西不断丢弃、不断否定,使得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内涵逐渐被忽视和弱化。虽然有很多地方都在讲传统文化特色,但大都只是把传统文化特色当作了宣传的噱头,并没有实质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际上,很多的少数民族艺术都已经面临着文化消费的问题。

(三)多元化传播媒介的娱乐性损害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严肃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性到处可见。当前的传播媒介虽然多元,但绝大部分都是把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动力。大众的娱乐需求有的是健康的、严肃的,但也有的大众的娱乐需求是庸俗的、搞笑的。现在的传播媒介有很多都是在满足大众这种庸俗的、甚至是低级的娱乐需求,传播了一些不健康的娱乐信息。少数民族艺术在被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娱乐化的影响,一些严肃的艺术因大众娱乐需求而被扭曲、被搞笑,完全丢失了艺术的严肃性。例如,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对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进行了娱乐化、无厘头式地重新塑造,完全丢失了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的精神意义,失去了艺术的严肃性。一部分少数民族艺术因形势的发展已经逐渐被娱乐化,丧失了艺术的很多宝贵的东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出现的这些传播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通过多元化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影响;二是新的传播媒介技术的不断出现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并没有相应地作出改变。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

当前的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主要力量来自新媒体,也就是网络和智能手机。据中国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49亿,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7.9%,手机网民更是达到了5.57亿,电视这一传统传播媒介也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接入设备,增加了新的传播功能,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新媒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传播媒介,极大拓宽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途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和手机日益发达的背景下的传承,要与时俱进,自觉适应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主动寻求在多元化传播媒介背景下新的传承发展。首先,要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理念。通过运用多元化传播媒介来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在传播上的观念和思想。观念和思想上转变的标志就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通过多元化传播媒介带出少数民族居住地,实现少数民族艺术高效、高速发展。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是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二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是对全世界艺术文化的丰富,保持了全世界艺术文化的多样性;三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定要顺应时展要求,一定要紧紧依靠传播媒介技术,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技术来促进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其次,积极寻求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新传播媒介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新的传播途径。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新的传播媒介不仅越来越多元化,而且也越来越先进,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好,为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播途径,民族艺术的传播有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持。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定要紧紧依靠多元化传播媒介特别是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寻求新的传播途径,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一)继续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

在新的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促进下,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播手段比过去更加丰富,传播效果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电视、广播已经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同步直播,宣传途径得到了很大地拓展。电视已经作为网络接入设备,功能有了很大地拓展,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电视观看功能。因此,少数民族艺术在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的同时,也还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在这些传播媒介上多制作一些专题片、纪录片来大力宣传介绍少数民族艺术,也可以制作一些以少数民族艺术为主题的电视剧、电影等来宣扬这些艺术的感染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少数民族艺术,使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得到更好地传播。

(二)成立动态的、生态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要想使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得到有效传承,就应该把这些民族艺术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使这些民族艺术能够集中保存起来。成立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少数民族艺术集中在一起,而是要紧紧依托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建立一个以新的传播媒介技术为展示、保存手段的网络化、动态化的现代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能够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展示内容要具有民族性。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所展示的内容要能够使参观者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艺术,要能够使参观者看到和听到少数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二是展示的内容要具有扩充性。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所记载的内容要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不断地扩充。三是民族艺术传播的双边性。在过去,艺术的传播都是发达城市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是单边性的。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通过新的传播媒介把少数民族艺术向发达城市传播,变单边传播为双向传播,使少数民族艺术走出去,扩大影响力。三是要能够实施市场化运营。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光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要吸引更多投资者来投资,实行市场化运营,运用市场运行规则来获取适度的经济利益。当然,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办少数民族艺术网上书店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喜欢在网上购物,在网上阅读。在网上买书和网上阅读都占到了网民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网上少数民族艺术书店也逐渐开办了起来。国内第一家以宣传和售卖有关清真文化产品的网上书店———清真书局也已经在网上开办起来。这家网上书店开办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整理有关伊斯兰研究知识的资料,传播伊斯兰知识的,售卖的图书也都是有关宗教、哲学等人文书籍为主,同时还售卖有关穆斯林文化和艺术的物品。少数民族艺术如果能够被制作成视频、期刊等后上传到网络上,能够被广大网民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再采用一些广告宣传方式,并和旅游、艺术研究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好地对少数民族艺术进行传播,提高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效果和质量。这是因为网络具有巨大的方便性,可以使网民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有关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料,而且在网络上可以借用多种网络宣传工具进行少数民族艺术的宣传,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也多样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少数民族艺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到更多的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元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业采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艺术设计采风的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二、艺术设计采风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感悟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作为艺术设计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设计灵感深深地植入到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如何使专业采风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延伸,用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空间,对于培养学生感悟民间民族艺术和专业设计能力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如服装设计专业采风一般会选择民族服饰相对集中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进行民族服饰的考察。在这些地区,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味华夏文明的深邃与悠远。通过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走进少数民族家居,采集和观看他们的节日盛装和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服装,教师进行现场品评,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服饰艺术。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进行现场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看一些东西,多了解一些东西,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于今后的服装设计和艺术创作当中。

专业采风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品位,使学生在采风过程中不仅亲身感悟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还能够用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感悟到其艺术魅力,并最终将民族元素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因此,专业采风对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和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2.培养学生对专业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

任何艺术设计与创作都离不开与专业相关的资料搜集,丰富的资料信息不仅是专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还可以能动地激发创作灵感。现代社会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上。因此,专业采风课程正是基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考虑,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收集、整理素材,研究、挖掘生活和传统中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走进艺术作坊进行实践操作,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让学生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专业素材,教会学生如何整理与归纳信息,以及如何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合理恰当地利用信息。

在服装设计专业采风中,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搜集不同民族的服饰资料,还要从民族审美、民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地理环境等方面入手,发掘他们的内在联系,用记录法、测量法、图示法、拍摄法表达调查结果,这样可以将民族服饰造型设计及服饰图案设计最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学生要对获取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出不同民族特定的服饰造型、结构、惯用的色彩和形式特征,发掘和体味出它的意蕴、美感和其中的民族审美习惯,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由此可见,专业采风让学生对搜集、归纳整理资料、信息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锻炼了他们分析提炼资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使之能够服务于专业学习与实践。

3.培养学生的成果展示设计能力

专业采风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表现与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专业采风成果。当专业采风课程结束后,同学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以采集的各地风土民情为素材精心制作参展作品,其中包括创作实物、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手工艺品以及幻灯和录像等多种作品形式。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专业采风中所收集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进行以民族为元素为主题的时尚服装设计。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可以捕捉到最新的时尚信息,还充分显示以民族服饰文化为根基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方法,很好地将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当中,使设计作品传递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底蕴和深藏其中的民族精神。通过他们所展示的作品让人看到了成功的服装设计能力培养源于根基作用,而这个根基就是重点突出和透析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的内涵。是专业采风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服饰资源的丰富多彩,而这宝贵的资源必将成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作的灵感源泉。

专业采风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一个广阔空间。专业采风作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探索获取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实践证明,有效利用专业采风的教学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鹏举,吕维正.艺术设计采风教学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2]刘萍.浅谈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采风教学.《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