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第1篇

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和要求,学校必须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一是要围绕三级课程,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北京市规定,各学科要拿出10%的课时用于实践,不管是语文数学也好,还是物理化学也好,都要有10%的课时在课外实践中完成。相应地,我们有了语文开放性学习计划,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是要依托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2008年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一个资源平台,吸纳了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需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资源单位都有相应的教育计划书,定期推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学校应该积极用好平台资源,既要集体组织做好“四个一”这样的活动,又要就近就便、创新形式用好平台资源,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自行走进。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第2篇

北京市教委关于做好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2018年中考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2018年东城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确定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中考科目

2018年东城中考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考总分

2018年东城中考文化课总分为540分。其中语文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数学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物理(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生物(化学)(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地理(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思想品德(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保留1位小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体育考试成绩满分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相关须知

2018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

意见中提出,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0.6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4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4万人;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规模0.5万人,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0.1万人。

同时,意见中还表示,普通高中招生要统筹安排,适度规模。公办普通高中计划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每班不超过45人。同时,要适应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推进走班制教育,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保障学校教室、设施设备等条件保障。

名额分配比例达50%以上

还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名额分配”等多种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各区要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测试、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

意见中指出,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继续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招生录取分为提前招生录取、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和补录四个阶段进行。其中,经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等按照批复文件的精神,可参加提前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可将本校招生总规模的30%列入提前招生。任何学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行提前招生录取和扩大提前招生规模。凡被提前招生录取和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招生录取。

部分示范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第3篇

北京市教委关于做好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2018年中考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2018年西城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确定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中考科目

2018年西城中考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考总分

2018年西城中考文化课总分为540分。其中语文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数学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物理(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生物(化学)(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地理(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思想品德(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保留1位小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体育考试成绩满分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相关须知

2018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

意见中提出,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0.6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4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4万人;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规模0.5万人,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0.1万人。

同时,意见中还表示,普通高中招生要统筹安排,适度规模。公办普通高中计划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每班不超过45人。同时,要适应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推进走班制教育,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保障学校教室、设施设备等条件保障。

名额分配比例达50%以上

还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名额分配”等多种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各区要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测试、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

意见中指出,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继续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招生录取分为提前招生录取、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和补录四个阶段进行。其中,经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等按照批复文件的精神,可参加提前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可将本校招生总规模的30%列入提前招生。任何学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行提前招生录取和扩大提前招生规模。凡被提前招生录取和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招生录取。

部分示范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第4篇

(一)盲目性。主要表现就是对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认识不到位,在教育体制的作用下,不同地区的幼儿园进行着不同层次的教育,但是由于对科学研究的价值认识不够,而产生了一种功利,把教育科研作为幼儿园应付上级评估的挡箭牌。“科研热”成了一个标杆,造成一些学校在未弄清教育科研实质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操作实施和组织管理把握不准,只注重成果,而忽视了过程。

(二)不确定性。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应培养幼儿全面的、初步的科学素质,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幼儿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而很多幼儿园的教育无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无法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很多孩子对科学知识表现出来的只是暂时的兴趣,知识量低。

(三)方式落后。幼儿在传统常识教育教学中对科学知识处于接受性学习,幼儿是在“听”科学和“做”科学,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科学知识不是通过自身的探索性操作得来的.发现科学,进而幼儿也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是要实现以运用“以实践为基础,以经验为依托,以理论为指导”的三结合研究策略,把教育科学研究和平时的教研活动结合在一起,以科研促教研,这正是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

(四)忽视了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正规教育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的选择主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而非正规教育活动是利用一些基础设施内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随着对科学教育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很多幼儿园还没有意识到了非正规教育活动对幼儿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积极意义,正规活动和非正规活动在课程中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二、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教会幼儿认识科学。

1.创造科学教育的空间。环境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客观存在的外部条件,过去以往的观点认为幼儿园环境是单方面单调的环境,现在的幼儿园环境是可以用来进行幼儿教育的环境,有利于让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对培养幼儿认知意识的最好的课堂和材料。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要在幼儿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从多方面给孩子营造比较宽松的氛围,在幼儿科学实践活动中,要求需要幼儿与同伴相互配合和共同探索来完成,教师要明确交流、合作的方法,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不良行为习惯,教会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根据他们自身的经验以及与同伴间人际交互的作用,自主的选择他所喜爱和感兴趣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定规则,通过自主活动来获得独立、愉悦的体验,有效地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玩过程中,认识物体每个部位不同的作用,讲述它的用途,使孩子们从小树立爱科学的意识。如:通过讲述跟虫子有关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多个小时观察一只虫子,这在无意中就培养了孩子专注的态度。同时,教导孩子把抓到的昆虫拿回家和家长一起制作昆虫标本或吊饰,把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促进孩子和家长的交流。

2.重视环境和材料的作用。创设幼儿学科学的环境以保证幼儿在与客观环境的接触,并从中探索和发现规律,让他们从智力发展的角度学习新的事物和新的物品,通过幼儿手的动作和操作来认识事物,利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根据自我的多种需要进行科学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使得幼儿在不断综合中达到对环境的完全适应,有助于教师通过科学游戏活动在理论上进行不断探索。

(二)教会幼儿感知科学

1.运用随机教育的教学方式。随机进行科学教育,需要利用多种途径启发诱导进行交流。鼓励幼儿多尝试,多探究,教师要善于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并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是人类的好朋友。

2.实现“小课堂”科学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科学教育的结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在融入社会和大自然中后,就得到了第一手感性资料,如:带孩子去世纪广场、公园,让他们感受城市的繁荣与大自然的美丽,使孩子们感知生活的变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或者是到带领孩子去市场买菜、买水果等生活化教学,能有效地完成科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任务,为新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教会幼儿运用科学

1.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质,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教师必须在严谨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正确教育幼儿,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资源能力和科学的启蒙意识和能力,教师应有的科学态度: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科学教育活动中鼓励幼儿思考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用多种方法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第5篇

科学理念融入校园

教学中,笔者曾有意识地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大概的研究: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所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可以概括为:身体、心理、科学、社会、民主、创造。科学教育的份量一目了然。从这项研究可知,科学很重要!基于这种认识,为寻找校园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校长,笔者结合自身学科特长与优势,着力打造“科学”特色的校园。

在科学的理念下,笔者创立科学小组,并亲自带领教师、科学小组的孩子们通过立介绍牌、挂苗木简介等形式,将校园西侧近200米的绿色植物带,打造为“嘉小科学植物园”,又通过增加浮游生物、移栽水生植物等方式,将行政楼下的假山小池塘打造为“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用科学的眼光来诠释校园的绿色,让孩子们了解每一棵树、每一株花的特点与意义,把科学课堂搬到校园里。

近几年,本校还建立六要素校园气象站,每天孩子们分四组对校园微环境的气温、气压、雨量、湿度、风向、风速进行观测,并对社会公布。本校还建立了校园光伏发电站,倡导绿色能源,享受绿色生活。

“科学”软环境的建设

本校除了校园环境融入科学,更重要的是在软环境的建设上。作为合肥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挂牌名师,笔者还潜心教学与教研。从2007年11月起,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致力于《小学阶段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通过8年的潜心教学与教研,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做法,从起步研究到现在的8年中,笔者边研究边实践,组织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连续参加了第23届、24届、25届、26届、27届、28届、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获得四届全国二等奖,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一等奖。这在安徽省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教学中,笔者带领科学及综合实践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同一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培养学生制定行动计划、收集第一手材料以及在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课外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开展课外科普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调查、采访,写日记等;最后,再回到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把走向社会大课堂中调查得来的资料作较详细的交流,以语言、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方式来表达,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时,允许孩子们再一次动手动脑,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孩子们对科学有了深刻的领悟。

笔者还与教师们、孩子们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在课外科学实践中,从设计、找材料、动手做、到验证、讨论总结、提高改进等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本校先后开展了《十五里河环保调查》《机场驱鸟研究》《巢湖湿地调查与研究》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探究的新舞台。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观察现象、寻求答案。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又感受了科技实践活动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本校常规性的科学活动,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更大的获得直接经验的空间,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志趣。

把科普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

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工作很辛苦。要做好此项工作,作为一名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科普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同时,做好学校的科普教育、科技创新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兴趣。目前,本校是闻名省内外的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也是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

作为一名校长,在认真做好学校管理、融合好学校文化、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外,抽出时间投入地做一做科学,深入地想一想科技创新,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笔者创设的这种改革小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开辟大课堂(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课程教法,又是科学的“小学科”,凸现“大教育”的有力实证。

结束语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分析;连云港市;

作者简介:顾长明,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员,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教学研究。(连云港222000)

《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养纲要》)对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也是实施《科学素养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1]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小学参加了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开展的“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调查”项目,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下,省、市教研部门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连云港市的测试工作。本文基于连云港市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监测结果的实证数据,尝试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中小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研概况

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进行监测与分析既能发现科学教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也能帮助教育与科技部门提高决策水平,还有利于科普与教研部门超越个人经验,结合实证数据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指导,为科学教育的问题诊断提供实证依据,进而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与此同时,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进行分析也是建立规范的科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科学教育质量观的客观要求。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分析、反馈与指导的工作机制,探索基于实证数据的科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提高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2]

连云港市地处苏北,辖四县三区,其中,新浦区和赣榆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教育发展水平在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按照项目组抽样要求在市区抽取了新浦区海庆中学和幸福路小学(这两所学校为全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监测样本学校),在县域抽取了赣榆县柘汪第二中学和柘汪第二中心小学,共四所学校。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八、九年级学生,科学素养问卷所选样本具有随机性和全面性,兼顾到不同类型的中学和小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笔者对所测中小学相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体抽样,调查前,研究者对参与调查的群体进行了科学回答问卷的宣传与讲解,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其中,小学十个班518人、中学十二个班766人参加了学生问卷,与此同时,笔者对参与调查相对应的1284位学生的家长也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共收回1284份学生问卷和1284份家长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研究者用EXCEL对问卷进行逐题统计,统计前笔者对学生与家长问卷进行了统一编号,以求对应,从而呈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映射关系。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调研采用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课题组设计的三组问卷,即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调查初中生问卷、小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学生问卷结合国际上普遍认同、国内曾经使用过的标准,即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结果测度皆围绕以上三个维度展开。学生问卷内容分为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填空题为学生自身概况性的内容;单选题多为一些客观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等,其选项采用等距连续设计,以适切不同水平主体的自主选择;多选题用于采集学生主观性的表达和认识,如一果多因的判别、对科技现象的多元解读、个性化的认知体验等。家长问卷主要涉及家庭环境(学历、职业、经济、交往)状况、家庭科技背景因素、家长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情况等。

二、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效

1.中小学生科学行为整体达标情况较为理想

科学素养是复合体,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行为是科学素养的外显标志,是衡量科学素养形成和运用的重要尺度,也是科学素养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卷设计了一些问题来映射学生的科学行为,比如,让中学生判别“如果实验的结果与书本上的结论不一致时所持的行为”,选择“重复实验寻找原因之后如实写入实验报告”的学生比例达88.7%;小学生对“做实验数据和别人不一样时,就改成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行为进行选择时,选择“很少”和“从不”的比例为87.1%。问及学生参与过保护环境的行为时,50%的中学生和68.6%的小学生表示“为环保少用一次性筷子”;90.3%的中学生和87.8%的小学生认为“使用新家用电器前一定要先看说明书”。有76.9%的中学生和72.8%的小学生认为“编写病毒程序去破坏他人资料信息库,还把病毒程序卖给别人从中获利”的行为“既违反了网络道德,也违反了法律”。多达78.0%的中学生和69.2%的小学生不相信“求签算命”。以上数据均表明中小学生有着良好的科学行为与认识,并能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得以彰显与运用。

2.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方法掌握得比较扎实

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趋向良好,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对一些科学观点的认识上表现出良好的品质,说明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小学生科学知识与方法有了较快提升。以小学生为例,在对23个基本科学观点的问卷测试中,平均正确率为74.6%。94.9%的学生知道“吸烟会导致肺癌”,92.3%的学生认为“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不必节约能源”的观点是错误的,92.1%的学生知道“同一时间里,南、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85.4%的学生知道“地心的温度非常高”“电器短路造成火灾,不可以用水直接熄灭”。79.5%的学生明白“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当让学生判别“科学家做实验常需要多次重做实验,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时,90.4%的学生认可“正确的科学结论应该是能重复验证的”这个观点。让学生选择“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论断”时,70.1%的学生认可“科学方法的核心是形成观察、实验、假设、验证、推理和结论”。中学生相应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也比较理想。这表明连云港市的中小学生对相应科学知识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处于良好状态,科学知识与方法又是其他科学能力进一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这为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3.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学习认同度良好

科学兴趣表现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体验科学的心理倾向。同时,对科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认同以及对师生关系的良好评价,又使得科学兴趣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得以持续,促进了科学兴趣向科学志趣的转化与提升,这种内在动力系统是设计与实施科学活动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浓厚,92.7%的小学生表示“喜欢科学,尤其喜欢参加各种科学实践活动”;90%以上的小学生表示乐意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喜欢小发明和小制作。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对科学的间接兴趣更浓一些。中小学生对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有着良好的认同度,认为教师“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把结论告诉我们,然后把大量时间做实验”的比例分别为47.1%、17.8%、13.5%、11.4%、10.2%;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让我们准备一些学具以便课上用”的比例分别为3.6%、9.1%、16.8%、28.9%、41.6%;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鼓励我们猜想并且通过操作、实验、演示验证猜想”的比例分别为6.6%、12.4%、18.8%、23.8%、38.4%。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科学教学行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学生对师生关系也是比较认同的,62.8%的学生认为“老师鼓励表扬我”,77.6%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讽刺挖苦我”,68.9%学生认为“我和老师关系很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认可彰显出科学教学的魅力。

4.中小学生科技信息来源渠道呈现多元态势

从传统的印刷媒体、影视媒体、广播媒体到现代的电子媒体,新型信息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顺应时展潮流的同时,能根据自身习惯、条件和环境学习科学知识,学生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正呈现多元态势。问卷设计了报纸、课外图书、教材、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音像制品、课堂教学、亲友或同学这十种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要求学生选择最经常使用的三种方式,并按重要程度排出第一、第二和第三重要。以重要程度的前三个选项之和为衡量标准,初中生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课堂教学53.7%,电视43.9%,互联网39.1%,报纸34.2%,课外图书34.1%,教材31.8%,杂志31.7%,亲友或同学12.4%,影碟、磁带等音像制品12.2%,广播4.9%;小学生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外图书56.4%,互联网41.0%,亲友或同学48.7%,课堂教学38.5%,报纸33.4%,电视25.6%,教材23.1%,杂志20.5%,影碟、磁带等音像制品5.2%,广播5.1%。由此可见,中小学生获取科技信息与知识来源的渠道正呈现多元态势,学校与家庭应该因势利导,合理用好这些媒介,以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积极作用。数据还表明,互联网正以其传播科技信息的快速、迅捷与方便的优势,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乐于接受的科技信息源。

(二)存在问题

1.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表现不够均衡

学生科学素养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科学观点的认识比较清晰,而对与日常生活较远的领域或抽象的内容认识不足,这说明学生在不同领域或不同抽象程度的知识获取上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以小学生为例,33.3%的学生认为“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地漂移并将继续漂移”和“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是正确的常识;22.0%的学生回答“电子比原子小”是正确的;43.6%的学生认为“人到高原后出现头痛、恶心等‘高原反应’的原因是气压过高”;还有39.0%的学生认为“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以上问题的正确率都未超过50%,说明小学生的科学认识程度还是不高的。二是知行方面,当问及对“求签算命”的态度时,有78.0%、69.2%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表示“不相信”;而当问及对“如果有人根据‘求签算命’的结果说你最近将有灾难”的态度时,只有34.1%、43.8%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认为“根本不管它”,有65.9%、35.9%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认为应该“多加小心”,15.4%的小学生认为应该“赶快寻找消灾方法”,没有中学生认为应该寻求解决的办法。当假设的情境映射学生的行为时,其态度容易出现摇摆,知行会发生悖离。三是城乡方面,数据表明农村学生的科技知识、信息来源渠道、科技活动、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均弱于城区学生,这与农村学校科学教育装备的落后以及教师科学专业素养较低等原因密不可分。

2.中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不甚理想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问卷设置了变量控制试题来映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水平,以“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一题为例,该问提供了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17.1%的学生选择“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12.2%的学生选择“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不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9.8%的学生选择“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61.0%的学生选择“不知道”。问卷还设置了对比实验来映射学生的探究分析水平如何,例如,有两个敞开的瓶子,一瓶装满食醋,另一瓶装满色拉油,将它们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几天后,发现两个瓶子不同了,该问要求学生观察结果,然后在提供的五项内容中做出选择。12.8%的学生选择“色拉油蒸发得要比食醋快速”,15.4%的学生选择“食醋和色拉油两者都蒸发一半”,12.8%的学生选择“只有含水的液体蒸发”,12.8%的学生选择“直接照射阳光是蒸发的必要条件”,46.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以上两题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学生的选项良莠不齐,仅有9.8%和12.8%的学生能正确作答,表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开放性思维明显弱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表现出作为科学学习内容的科学探究的学习与在新的情境下的运用出现分离的倾向。由此可见,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与运用是学生的弱项,而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是探求未知世界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学科的核心能力,教学中要凸显学科核心能力和在新的情境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3.制约科学素养提升的因素依然存在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以家庭藏书为例,小学生家中“没有藏书”的比例为2.6%,“1~10本”的为7.7%,“11~20本”的为10.3%,“21~50本”的为33.3%,“51~100本”的20.4%,“101~200本”的为15.4%,“200本以上”的为7.7%,“不知道”的为2.6%。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便是其阅读史,家庭的藏书量与学生的阅读量是呈正相关的,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从阅读开始的。在调查中学生家庭成员是否指导或关心孩子学习情况时,就过去一星期内家长“检查过你作业”、“指导过你功课”、“和你谈论过有关学校或学习事情”选项而言,“没有”的比例分别为49.5%、65.7%和41.7%,“有1~2次”的比例分别为24.4%、19.3%和12.2%,“有3~5次”的比例分别为21.3%、10.2%和14.6%,“几乎天天”的比例分别为4.8%、4.8%和31.5%。中小学生上过艺术类和文化类补习班的比例达46.6%,而上过科技类补习班的为0。由此可见,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校资源看,“拥有科学实验室和科技图书杂志”的中学比例分别为29.2%和41.5%,小学比例为54.3%和56.9%。中学生“没用过、很少用、有时用专用室上科学课”的占82.8%,“科学课经常使用实验仪器”的占19.6%。学校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占30.4%,有种植园的占19.7%。可见,课程资源还不能满足科学教学需要,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尚有较大空间。从学生体验看,当问及小学生是否得过县区级及以上科技类的奖项时,得过的仅为2.6%,远远低于文艺类奖(12.8%)、综合类奖(10.3%)、其他学习奖(8.6%)、体育奖(5.8%)和其他奖(4.6%),中学生的科技获奖情况还要低一些,这表明中小学生缺乏科技类获奖的成功体验,也说明社会提供给学生科技类获奖的机会不足。

4.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经历有待加强

科学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技能,积累科学活动经验,形成科学能力和行为的重要途径。问卷设计包含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内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对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参与度却不高。有92.7%的学生表示“我喜欢科学学习,尤其喜欢参加各种科技活动”;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喜欢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而一年中去过“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的小学生比例为28.2%、25.6%、15.4%、41.0%和64.6%,中学生比例为7.3%、2.4%、9.8%、17.1%和7.3%。过去一年中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科学社团、参观科技展览、野外科技考察、科技竞赛或科技节的中学生分别为18.6%、14.6%、15.8%和0,小学生分别为27.9%、32.8%、27.7%和30.5%。过去一年中家长曾带过中小学生到外地旅游的比例分别为26.8%和18.8%。目前,城市的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都免费对外开放,学校可以联合这些社会机构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主题性的参观活动;农村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种植和养殖等科普活动。尤其是像阅读科普读物这样的活动,简单易行,投入少,组织容易,学生完全可以多参与、多体验,这对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科学志趣,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大有裨益。

三、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

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为科学教育的展开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完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各种途径。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提高对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意义的认识。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行动中,中小学生是重点人群。中小学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将具有重要影响。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行动是保障“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工程,对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市、县(区)、校分别制定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应以中长期为主,学校的发展计划应以年度为主,将科学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之中。三是强化学校科学教育的责任意识,明确其在科学教育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积极性,把科学教育质量作为督导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和校长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完善科学教师的岗位管理,规范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聘任标准、聘任制度以及职称评定和相关待遇,并加强科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五是建立科学教育工作奖励、考核机制,将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和参与科学活动的学生均纳入评价系统。科技辅导员如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应在晋级评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方面进行嘉奖。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也应记入其成长档案,作为评定成绩、获奖评优的依据之一;开办科技特长班、科技特色学校,对在科技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予以充分表场;在条件具备时将科技活动的成绩纳入学生学业测评指标。

(二)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科技教育整体功能

新课改倡导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决定了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科学教师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责无旁贷,但其他学科的教师同样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兴趣、激发探究欲望的使命。强调科学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激发好奇心和灵感的有效手段,是发现的先导。教师应细心呵护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通过情境创设、媒体运用、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专心致志、津津有味地探索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基本上是由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平均受教育水平决定的,中小学生受教育的状况基本决定了国民科学素养的面貌。务本求实,中小学课堂教学应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上好与科学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科技教育,在活动课中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学实践活动,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5]

(三)构建立体的科学教学体系,倡导“做中学”、“做科学”

调查表明,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在总体水平上持续提高,而且在科学能力上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增长,说明学校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科学教育中“面向过去”的现象依然存在,如课外科学活动机会少、效果差,科学教育教学脱离社会,不能充分运用公共科学教育资源等。所以,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应该发挥科学教育每一条途径的独特作用,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的科学教学系统。科学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以多种途径开展科学教育教学,如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开设,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等。当前,科学教育所倡导的“做中学”理念尚未产生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学校对学生的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普遍不够重视,不仅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少,而且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由此可见,科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我们应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参与各种个性化的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提高活动参与的质量,使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真正获得提高。

(四)完善实验教学,增强大众媒介的科普力度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第7篇

与大多数以娱乐为导向的“90后”社交网站不同,知乐网要做的是让“90后”们发现“求知的快乐”。这家网站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试图打造一个以科学传播,科学探索与创新实践为特色的青少年网上社区。

毫无疑问,青少年代表了互联网的未来。“衔着鼠标出生”的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了解与依赖要大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人。无论是买东西、交朋友、炫耀自己,互联网几乎是他们成长的土壤。而根据2009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9岁以下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3.9%,已达1.15亿,这意味着低龄群体正在成长为网络应用最为活跃的用户。

对于如何抓住“90后”这群互联网“土著”,知乐网有着自己的理解。“娱乐性SNS是目前青少年网站的主流,非常受欢迎。但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看待问题很有独立性和理性,因此他们不会只接受娱乐的话题,而对科学类的话题一点不感兴趣,相反,我们会专注在科学探索、科学娱乐、科学生活方面,不会盲目与腾讯、网游等竞争。起码,我相信家长和老师是不会反感一个以科学为主题的社交网站。”丁琛自信地说。

做最擅长的事

在泡沫充斥的互联网,不少创业者往往选择盲目跟随潮流,对那些风头正盛的模式一拥而上,团购网站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互联网创业者一员,丁琛则坦言,创业知乐网并不是一时的冲动――“做科学教育类的网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只有集中资源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是最有效控制风险的途径。”

2009年夏天,一次科普教育项目工程的合作,令对青少年科普活动有着浓厚兴趣的丁琛、段煦、东平生三人走到了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商讨之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三人毅然放弃了此前十多年的科普教育、投资等工作,选择在大屯的领地大厦开始了创业之路。

“中国缺少以青少年科学实践与探索为主题的网站。”丁琛从自己十几年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经验判断,“青少年并不是对科学没有兴趣,而是接触科学的机会太少了。”在他看来,“科学与艺术,科学与娱乐并不是割裂开的。让青少年从生活中、娱乐中、交友中、旅游中来认识科学,会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下意识的关注科学、思考科学,帮助他们养成一种客观。独立、严谨、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这方面讲,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需要让我们看好这样一个网站。”

但客观地说,想要成功地运营科普教育类网站井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从目前我国科普类网站不温不火的局面中可见一斑。这类网站的问题首先在于偏重于知识传播,参与性互动性不够。其次,目标群体不清晰,主要是广大科普爱好者,针对青少年的网站则更少;而且大多是政府支持性网站,带有公益宣传的性质,行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因此网站的流量少,影响有限。

“科学类网站需要用‘2.0’的方式进行改造。”如同蔡志忠将孩子眼中晦涩难懂的国学变成通俗易懂的漫画一样,知乐网要做的就是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活泼。寓教于乐、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科学体验和认知渠道。举例来说,知乐网为青少年用户提供的网上服务和产品包括展示和分享个人作品的DIY;可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获得答案的问吧,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并分享精彩过程的知乐游;可进行地图标注的微博;可使用手机终端学习科学、参与社区互动和交友的无线业务,以及适合青少年参与的网上游戏等服务。

这些服务和产品与线下科学实践活动开展相结合。很快提升了知乐网的注册量、点击率以及黏度,数据显示,在知乐网5月底上线后的两个月里,在几乎没有任何市场推广的情况下收获了近3000名青少年注册用户。

把生意做到北极

与娱乐性强的社交网站相比,知乐网想要单纯依靠科科学这一主题和众多研究型的话题探讨来吸引青少年产生黏性,显然并不切实际。因此,在运营网站的同时,知乐网还开辟了另一条独特的盈利路线――知乐游。

知乐游是知乐网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推出的系列科学考察旅游项目。中国科学院在全国拥有丰富高端的科研资源,如12个地区分院,100家直属研究机构,10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网络和5万余名科研人员……知乐网希望借助这些独特资源探索青少年科学旅游的新蓝海,

“中国中小学开展科学实践旅游不仅有着较高的市场焖槛,市场前景我们也十分看好,仅北京一地的市场容量就十分可观。”丁琛的判断不无依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科学教育市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有近2亿在校中小学生,按照全国青少年年平均100元/人测算,仅占每年平均家庭收入的0.3%,总规模已达到200亿。未来按照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8%同比计算,全国科学教育市场2015年将达到300亿元;未来5年总量为1266亿元。

广阔的市场前景坚定了丁琛他们的信心。今年7月14日,知乐游的首期“天文探秘”的周末活动吸引了北京地区40多名小学生和家长的参加。在中科院著名天文专家的带领和讲解下,考察团不仅参观多个北京周边地区的天文基地,还通过现场丰富的科学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探索神秘宇宙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首期活动就获得参与者的一致好评,并基本实现收支持平,给了知乐网莫大的信心,“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晰,要把相似内容和线路复制到全国很多城市去,打造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的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旅游品牌,预计未来的市场规模是很大的,这也是盈利性能够持续的一个主要因素。”

丁琛介绍,目前“知乐游”除了持续开发北京周边以科学主题的短期考察旅游线路外,预计在下半年将陆续开通对于云南、新疆、江苏、广东等全国科研实力比较集中地区的近十条考察路线;到明年,“知乐游”科学考察项目范围将扩展到欧洲、美洲等地,而内容也将延伸到动植物、古生物、航空、军事、大气、文史等多个学科。”

不仅如此,知乐游还计划了一条针对高端客户群的大胆路线――在明年2月份寒假期间,推出一项针对40人规模的北极考察项目。“中国科学院是国际北极科考站其中的成员之一,此前他们曾接待过来自国外的类似考察团,在经验及接待能力都没有问题。”丁琛向记者透露,目前知乐网正在和相关专家积极联系具体的时间安排、实验内容、安全性等事宜。

当然,知乐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一项线下旅游活动而已。对于知乐网的用户而言,可以通过知乐网了解考察活动的内容,与网友们分享和交流考察实践活动的过程、作品和趣事,下载他们自己的照片和视频,在知乐网的电子商务平台购买活动装备,相关图书,也可以参加网站举办的以考察实践活动为内容的阿上大 赛。在这一过程中,知乐网成为促进“知乐游”项目推广和普及的最好平台,而“知乐游”成为网友沟通,交友的最好契机。这种线上线下互动方式的结合,令知乐网实现“双赢”。

口碑,然后市场

对于任何一家社交网站而言,“人气”无疑是最重要的发展因素。知乐网这样一家基于科学主题的青少年社交平台,如何吸引核心人群?

目前,知乐网以及知乐游产品的推广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聚集的渠道。“一是正在和北京市少年宫、科技馆等青少年集中的场所建立合作,对‘知乐游’共同招生;二是与北京图书大厦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系列科学讲座,为他们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宣传知乐网;第三,与中小学校合作共同开发课外活动项目。”不过丁琛相信,“用户需求才是核心,抓住市场核心需求,然后再布阵营销,用户数量的增长不是问题。

在浓厚的商业气息笼罩下,不少青少年类网站的从业者关注的首要目标往往是如何产生效益,而非如何教育、引导青少年。这些网站即使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轰动,却缺乏长期的服务意识,很少在为青少年服务上下功夫。对于这些浮躁的创业现象,丁琛等人坚定地认为,口碑和服务是企业持续的生命力,知乐网希望打造的是半公益化、半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因此,努力修炼内功成为目前知乐网最重要的课题。“我们这几个创始人为知乐网制定的市场策略是‘先口碑,后市场’。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知乐网和知乐游本身做好,特别是知乐游,归根结底更像是一种旅游体验,活动不好、产品不好就没有生命力。什么时候我们的产品被广泛的用户认可是有价值的,他们的体验是满意的,盈利自然水到渠成。”丁琛说。

用2_3年的时间,将知乐游建设成为我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旅游的第一品牌,是知乐网一直努力的目标。而这一产品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线下科学活动资源的掌握和开发能力。“这一点上正是由于我们有中国科学院的支持,有各个学科的顶尖科学家,有遍布全国的科研基地和科普网络,有丰富的科普资源,才能在科学考察实践线路和内容的开发上做到专业、丰富、快速,这是目前国内其他机构都做不到的。”

科学实践活动计划范文第8篇

一、如何选取主题

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选择课题内容。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在我看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这就是探究的愿望。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对于家乡的河流污染感兴趣,经过研究,得到河水污染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亲河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如何保护母亲河,从而引出主题《家乡的母亲河——芦苇河》。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以及相应的材料,如文字、图片、声音等,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操作,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

3.知识经验

学生的知识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基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补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结合以上这几方面提出的主题,在付诸实践活动时,学生会觉得他们是在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是由教师来突出活动主题,在提出活动主题之前也应该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调查,以便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二、开展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的感情受到一定的激发,都有开展活动的愿望后,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的点拨、计划的制订与调整等方面。

1.密切关注学生困难,及时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除了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外,还必须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操作时能“有的放矢”。

2.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而一个具体的活动,又往往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怎样在一定的条件下,顺利地开展活动,这就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并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分工与责任。如我班学生在开展《芦苇河的贡献》这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之初,我指导他们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于是组长根据组员的性格和特长分为了版面设计员、抄写员、拍摄员、资料搜集员、资料整理员,同时全组成员以手抄报的形式共同进行汇报。这样的分工当然还显稚嫩,但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他们组的活动也就有足够的可能开展顺利。但老师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办事持久性不够,要做好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三、指导学生选择记录方式和成果汇报

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最终要以成果的形式保留下来,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及体验。我们采取的形式有拍摄的照片、活动过程的录像、访谈记录、调查报告、数据统计、编手抄报或电脑小报、制作实物、部分资料作成幻灯片展示、活动感想的文字记录、漫画、诗歌(小品)的创

编等。

在几次活动成果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展示的往往是他们成功的一面,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失败完全回避。但是正是这些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丰富了他们的阅历,也是他们印象最深、最能引起全体活动成员共鸣的,所以教师要重视让学生把过程中点滴的体会(成功的或是失败的,高兴的或是难过的、顺利的或是曲折的、兴奋的或是苦恼的)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在汇报交流时,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掩盖后的美丽。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