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壮族的民族艺术

壮族的民族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民族艺术 大众化 消费

论文摘要: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在资本利益需求和娱乐文化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和语境化的民族艺术至少在形式上进行了符合消费文化逻辑特征的现代置换。本文首先对民族艺术及其分类进行介绍,其次剖析了当前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提出符号化生产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民族艺术及其分类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 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转贴于

3.2 “快餐式表演”

由经营企业运作的符号化生产在当代消费社会,旅游作为一种最具文化消费特征的社会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其中,以体验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民族村寨,旅游经营企业不仅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开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村”,而且组织村民歌舞表演队,帮助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动村民开办特色家庭旅馆,以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旅游服务内容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衡量和取舍决定往往来自于投资回报及实际收益,因此,原本就存活于乡土民间,且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身的民族艺术自然凭借其“投资小,见效快,低成本运作”的特点而成为经营企业开发打造的重点对象。例如,在以壮族歌舞展示和传统村寨风貌为特色的广西龙胜县金竹寨,每当有游客到来,村里的壮族青年歌舞队都会到寨门前敲锣打鼓迎接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表演师公舞、扁担舞、板鞋舞、竹梆舞、竹竿舞等,其间还穿插有绣球传情一类的互动游戏活动。

3.3“原生态艺术”

由文化精英实践的符号化生产“原生态”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按照学术上的规范理解,源于自然科学的“原生态”指的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将“原生态”用于艺术上,即“原生态艺术”通常应当指“在特定的区域(通常是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地)内流传的、较少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艺术样式,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并通过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然而,随着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传统封闭格局已经被打破,外来的异质文化不断介入和渗透到各民族的物质生活领域及精神文化空间,生长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受到现代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早已随着原初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不复存在,现在所谓的“原生态”更多是指一种运用民族民间的原生艺术元素来集中再现本真性民族文化,进而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及发展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态度。

总结

总之,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是一个关涉多种因素、多元力量的市场化、符号化编码过程。这其中无论采取何种编码方式,作为文化商品的民族艺术都被赋予了符号消费的时代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当代民族艺术的生产逻辑与符号价值,才能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日常性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来对其进行消费,最终实现个体的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柏定国主编.2006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第2篇

一、壮族传统图形分析

壮族传统图形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魅力。壮族传统图形用一种古朴方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图形简洁明了,质朴有力。图案以描绘大自然景象如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川河流和生活的场景为载体,反映了壮族人民勤劳、智慧、勇敢、热情的品格和精神面貌。主要分为几类:表现大自然的植物花卉,如莲花、、梅花、五彩花、缠枝花卉等;表现动物题材的狮子滚球、团龙飞凤、蝴蝶恋花、凤穿牡丹、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反映民族风貌的孩童嬉戏、粮食丰收、葵花向阳等;还有抽象的几何纹样,如回字纹、方格纹、同心圆纹、云纹、水波纹等。这些图案粗犷、质朴,庄重耐看、布局合理,色彩大胆,采用了大量的互补色对比、纯色对比以及类似色的对比,表现得十分精致、抽象与夸张。且在多元性色彩的处理上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色彩搭配突破了常规色彩的配色方案。多是用大红、杏黄、翠绿、纯白或纯黑作底色,再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作花,通过亮底暗花或暗底亮花的相互映衬,更显浓艳粗犷且生意盎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壮锦图案色彩绚丽,风格粗狂显示出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魅力。

二、壮族传统图形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一)取其形。壮族传统图形造型简约、大方、主次分明,组合严谨、色彩艳丽,通常采用对称、均衡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构图工整美观,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提取传统图案中有价值的设计元素与构成形式,应用到现代视觉设计中,使设计既具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的时代气息。如云气纹、水波纹、涡漩纹和回形纹等,其造型流动并具阴柔美感,抓住这些图案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典型特征,根据现代审美的标准、创意和现代设计手段对其进行挖掘、创造、重新组织和编排,还可通过延伸、变异、重构、置换等方法,对图案按进行再创造,使之在发挥传统图形的特质的同时又与现代设计相吻合。

(二)延其意。“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壮族传统图形有着丰富的艺术特征和深邃的内涵寓意,寄托着勤劳的壮族人民长久以来的理想、愿望和对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期盼,同时折射出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和审美观。如壮族莲花图案寓意着纤尘不染,蝙蝠造型寓意着富贵福气,石榴、葫芦、鱼等喻意多子,松树、桃、龟等喻意长寿,鸳鸯、双飞燕、并蒂莲等喻意夫妻恩爱;还有表现人们美好期盼的“福禄寿喜”、“事事(柿)如意”、“龙凤呈祥”、“福寿双全”、“鲤鱼跃龙门”、“双凤朝阳”、“鱼龙戏水”、“双狮抢绣球”等;还有一些寓意深远的纹样图形,如万字纹、纹、如意纹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借用传统图形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色彩,将其意境、情感和思想融入设计作品中,使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度得以提升,通过喜闻乐见、构思巧妙、物吉图祥和自然纯真质朴之美的表现形式,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与个性。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第3篇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灵魂,结合现代创造理念和创造方法则是民艺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广西文脉之传统”,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理念设计专家。本文以文脉传承的发展源流为主要之根本,结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念,穷源竞流,试从民族文化的开发,运用,及其制作实践和总结归一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进而论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所承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 张晓翠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主编.民艺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第4篇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1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xx〕x号),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跃节日气氛,打造xx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提高xx县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我县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制定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xx风采。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至30日。

三、重点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

加强宣传,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县宣传部门要组织协调各级媒体、网站对我县壮族三月三活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在全县营造出喜庆、欢乐、祥和、幸福、团圆、红火的节日氛围。让各族群众共同分享节日盛宴,进一步提高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牵头协调部门:县委宣传部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

1.充分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引导、鼓励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展板、宣传海报、宣传标语、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和平台大力宣传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为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做出贡献。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主题教育。全县学校结合思品、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课程以及利用主题班会课,强化民族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壮族的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在民族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同时也深入了解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

牵头协调部门:县教育局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中小学校

(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1.举行xx县xxx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召开一次全县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座谈会,做好沟通协调和联谊工作。

3.配合xx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

4.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扬我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跟踪报道各地、各单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

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统一开展以下活动:

(1)制作悬挂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横幅。

(2)制作、更新一批民族团结宣传专栏板报。

(3)结合各部门实际,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一批好事实事。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组织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

与xx市民宗委联合在xx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融江河边及蚂拐洲上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通过开幕式文艺演出、民族体育体验,民俗文化抬阁巡游、传统美食展示、民族团结摄影展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营造各族群众民族团结、共享中国梦的热烈氛围,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各族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传统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部门、凤山镇人民政府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组织举办巧手绘出三月三少儿绘画比赛及展示活动、龙舟赛、拔河赛及三人板鞋、背篓绣球、高杆绣球、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活动。

牵头协调部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六)组织壮族三月三山歌会及农村文艺演出。

由各乡镇自行组织形式多样的壮族三月三壮欢赛、山歌会、歌圩节及农民文艺演出等民族文化活动。

牵头协调:各乡镇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要加强对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策划,统筹安排,结合当地特点和群众需要,精心组织开展活动。

(二)明确责任,周密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加强协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牵头协调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

(三)做好防范,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针对壮族三月三活动情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应急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计划周密,工作细致,防患于未然,确保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及我县有关规定精神,节俭办节,防止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

(五)及时总结,做好汇报。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各部门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宣传、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于xxx年4月28日前报送县民族宗教局汇总后报县人民政府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2一、活动主题

欢度壮族三月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地点:学校、家庭及其他三月三活动场所

三、活动时间:xxx年4月5日至11日

四、活动参与人员:学校师生

五、活动内容

(一)学习壮族习俗。

1、宣传三月三:利用每周例会、校园广播、班团队会等形式,宣讲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地点:校内。

2、①学生跳起壮族竹竿舞:竹竿对打千年响,和谐步伐万年光,大家团结手拉手,同学情谊百年长。②板鞋比赛。

时间:4月5日、6日每天下午17:00 地点:xx三中校园运动场上

3.学习观摩壮族山歌:当年三姐把歌传,唱歌出名成歌仙;山歌好比春江水,至今流了千万年。 建议学校的师生参加xx乡第四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学习观摩壮族山歌。

时间:4月9日上午10:30 地点:xx乡民族文化体育广场

4. 糯香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有家家户户蒸制五色糯米饭的习俗。建议学校的师生回家向家里的老人学习户蒸制五色糯米饭的方法。 时间:三月三假期当中 地点:在学生各自的家庭中。

(二)记忆三月三。通过专家研讨对话三月三和文字、图片、实物及绣球、壮锦、香包、五色糯米饭等传承人展现三月三的历史传统、风情习俗。

(三)参与三月三的活动:建议学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壮族三月三有关的民俗活动,例如文艺汇演、舞群狮表演、农家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等。在活动当中做活动的组织者或者志愿者。

六、活动的要求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第5篇

组建“勒庆乐”传承壮族文化

2011年,黄天恒从武鸣县文化馆退休,退休前他担任文化馆馆长,同时是中国华人音乐协会理事、广西合唱协会理事、广西音乐协会会员。黄天恒对壮族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并且十分热爱,把培育壮乡艺术人才作为自己的职责,把保护和传承壮乡文化当作自己的事业。为此,他毅然放弃了清闲的退休生活,加入到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队伍中,担任指导教师。他告诉记者:“庆乐小学是壮汉双语教学学校,是壮文化传承的窗口学校。2011年,学校产生了组建艺术团的想法,但由于没有专职音乐老师而未能组建起来,我听说后就主动请缨了。”

艺术团组建之初,黄天恒碰到了不少难题。一方面,由于他教学比较严格,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学生比较钟爱流行音乐,原滋原味的山歌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还有的学生担心影响学习,因此不少学生打了“退堂鼓”。这让黄天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不久之后,他把原来枯燥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游乐场”:讲故事比赛、唱壮歌比赛,还有各种壮族传统游戏……学生在玩中逐渐对壮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兴趣被逐渐激活了。

黄天恒还抽空辅导学生的功课,消除学生害怕影响学习的担心。该校三年级的学生黄文(化名),各学科成绩都不理想,由于害怕艺术团的各项训练会占用学习时间,刚进团不久就产生了退出的想法。黄天恒了解情况后,多次找来黄思想工作,平时还手把手辅导她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黄文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有一次测试拿了全班第一名。在今年的武鸣县“三月三”歌圩山歌擂台赛中,她还荣获少年组一等奖,实现了“文”“艺”双丰收。

在“勒庆乐”艺术团里,像黄文这样在黄天恒帮助下获得“双赢”的成员不在少数。该艺术团的学生表示,参加艺术团后上台表演的机会多了,胆量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也增强了。黄天恒还经常与他们谈论学习方法,他们学习起来更有劲了。尤其是黄天恒创作的壮族文明礼仪山歌,让学生在传承壮族文化的同时,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经过一年的努力,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的演艺水平逐渐提升。2012年9月,该艺术团参加“201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歌台”的演出,38位小成员在武鸣县文化广场倾情演唱壮语版《友谊地久天长》,让同台表演的外国艺术家和观众耳目一新,全场领导、嘉宾对此称赞不已,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据庆乐小学校长覃志忠介绍,为了这次比赛,黄天恒连夜加班将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友谊天长地久》改编成壮语歌曲,然后用一周的时间亲自指导学生演唱和表演。

演出的成功让黄天恒更加坚定了传承壮族文化的信念,他告诉记者:“壮族山歌是壮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几乎包含了壮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组建这样的艺术团,从娃娃抓起,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出力

庆乐小学是武鸣县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一直以来,该校以“传承壮族优秀文化”为切入点,致力于引领师生学习与弘扬壮族优秀文化。但过去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传承思路,尚未形成教学的特色。

黄天恒到学校后,有多年文化工作经验的他敏锐感觉到,按部就班地开展民族文化建设,难以收到教育学生、传播文化的效果,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学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品牌,达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为此,黄天恒对当地的民族风俗做了详细调研,并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写出了一份调研报告。他的调研引起了庆乐小学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在多次商讨之后,该校决定以举办壮族文化传承活动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并由黄天恒具体负责。

在区内较早实现山歌进课堂,是庆乐小学壮族文化传承活动的重要举措。黄天恒经常与其他老师一起去实地采风,收集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并按生活、历史、婚嫁等分类对这些歌曲进行改编、创造,然后传授给学生。他还与其他老师一起将《壮族师公舞》等具有代表性的壮族舞蹈进行收集、改编,汇编成校本教材,让壮族艺术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得以更好地弘扬和发展。

为丰富壮族文化传承活动的内容,2013年年初,经黄天恒的努力,庆乐小学“原始农具陈列室”终于成立了。在他的倡导、动员下,师生、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了近300件原始农具,分别注明了名称、用途,然后陈列在室内,学生可以随时观看,使该陈列室成了当地壮族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不久之后,黄天恒提议建设的以种植当地中草药为主的“壮乡百草园”也相继建立起来,目前园内已种植有100多种壮族同胞常用的草药,每种草药都详细标注了药性、用途以及注意事项等,每到课间,这里就成了学生们学习草药知识的乐园。

取得一定成绩之后,黄天恒又忙着起草《庆乐小学传承民族文化活动方案》,他说:“有了活动方案后,建设工作就更加系统了。”在他的提议下,庆乐小学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一批能系统掌握壮族歌舞、乐器的学生,还计划建设校园民歌广场、民族文化长廊、壮民俗陈列馆、大型原始农具自然景观和壮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努力把学校发展成为一所集教育科研、民族文化交流、培训考察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民族特色的示范学校。

培育壮乡艺术接班人

2012年7月26日,“勒庆乐”艺术团成员罗樱华代表中国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来自美国、日本等21个国家的少年儿童参加了此次活动。罗樱华演唱了由黄天恒创作的壮族山歌《杯杯酒都甜》,婉转的歌喉、深情的演唱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壮族山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现在一谈起罗樱华,黄天恒脸上就流露出自豪。多年来,他始终把培养像罗樱华这样的壮乡艺术接班人作为己任,他说:“2003年以前,我就想着找几个能传承我们壮族山歌的苗子。”经过他不懈地寻找,罗樱华出现了,被媒体誉为“山歌王子”的潘龙海也出现了,这让黄天恒很兴奋,“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一样”。

潘龙海自小对壮族山歌情有独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黄天恒。经过一番交谈后,黄天恒发现他很有歌唱天赋,于是把他收入门下,从发声、运气等基础技巧对他进行训练,并逐渐深入,促使他的山歌编唱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熟练掌握了武鸣县各路山歌的唱法。2011年8月23日,潘龙海凭借新颖的道具、出色的表演和天籁般的歌声,在“大地飞歌・2011年中国联通杯民歌大赛”赛淘汰赛中成功晋级20强,引来了媒体的关注。后来,他还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是武鸣县唯一一个到该学院专攻山歌演唱的学生。

为了培养更多像罗樱华、潘龙海这样的学生,黄天恒不计辛劳,付出了大量心血。由于家住县城,黄天恒每天只好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但他从未落下过一节课。每一节课他都精心准备,从基本的发音方法和基本的舞蹈动作开始教授,待学生打好基础后逐步加深教学难度。如今,他的学生不仅能熟练完成常规的教学训练,有的学生还能自编自创新的舞蹈动作。在他的带领下,“勒庆乐”艺术团的规模逐年扩大,成员人数由原来的12人发展到了40多人。不仅如此,黄天恒还经常到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指导排练,培养了一大批民间艺人。

黄天恒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保持活力的源泉。要想我们的民族之树繁荣茂盛,就要从孩子抓起,不断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者。”黄天恒的艰辛付出,不仅壮大了“勒庆乐”艺术团,也为他赢得了不少荣誉:他创作的作品入编《魅力武鸣》民族教育地方课程教材;歌曲《情满五色糯米饭》在全国中小学校校园影视作品比赛中获银奖;“勒庆乐”艺术团表演的纯壮语原生态三声部民歌《太阳爬上山》荣获自治区标准壮语才艺比赛第一名;壮族酒歌由广西壮文学校的老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欢乐一家亲”比赛中演唱,荣获金奖。2012年9月,由于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黄天恒光荣当选为“2012年感动中国艺术人物”,中国艺术学会还决定为他出版《中国艺术功勋人物・黄天恒专刊》。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第6篇

一、双重学术背景和学术渊源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民族学、民族音乐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领域关系。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是伴随世纪初中人类学所属民族学、民俗学的兴起而于稍后的30-40年代间开始萌芽,并且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界的关注下,在50-70年代之间开始创建民族音乐研究,因此,笔者将20世纪70年代称为音乐“创建期”,最终总结并归纳出音乐学术成果。具体内容表现在:

(一)音乐学术的萌芽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文化的推动下,中国兴起了人类学和民族理论研究等,在的组织下,对全国各地民族学展开了考察和研究,标志着民族学的正式确立,兴起了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乐器的研究等,这一时期也标志着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开始萌芽。之后等人展开了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形式研究,了解该民族的传统音乐生活、音乐类型描述以及乐器专项研究等内容。在研究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学科的特色,并且在音乐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笔者将当今民族音乐学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最终归结为艺术学领域,将其视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起。

(二)基于民族音乐理论发展少数民族音乐

20世纪50年代,和平世界到来,相关民族政策落实,形成了民族音乐文化环境,并以民族音乐形态描述和音乐类型调查为重心逐步展开研究。基于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一方面,从认识上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轻视和偏见,初步树立了各民族音乐文化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发掘更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发展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来体现少数民族生活,根据音乐类型和音乐形态上的不同特色,显示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形态中包含的音乐再创造价值和理论再研究的及时,同时揭示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和理论对于推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有着更大的积极作用。

二、20世纪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创建

20世纪50、60年代,历史上出现了人类学分支学科民族学调查,带动了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调查和研究,首次展开了大规模、大范围的音乐体系研究,拓展对少数民族音乐及其社会历史的调查,了解地方艺术特色,首次获得诸多相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资料,在这些音乐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记录、筛选、分析和整理,最终总结了16篇关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概述以及音乐调查报告等相关内容。以壮族民歌为代表,描述和分析了壮族民族音乐“种属志”的性质,从而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根据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理论及方法论,对其考察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创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创建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各民族中,主要以山歌、劳动号子、水歌、渔歌、儿歌以及风俗歌等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常见的单声部有独唱、对唱以及二声部的重唱和多声部民歌等,广泛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中。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使得广西享有“歌海”之称。在创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广西地区内共有12个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壮族音乐中基本的形式是民歌,并且还伴有丰富的歌舞音乐、民间乐器以及宗教音乐等。例如在歌舞中,捞虾舞、扁担舞、采茶舞等,富有深层民族意义,体现着民族和社会生活形态。广西少数民族在音乐创建中,从学术研究以及音乐基本形态中,根据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以及民间艺术活动等,最终构建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民间音乐,使得这些音乐在创建和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身鲜明并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格特点。另外,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根据歌谣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习俗歌、生活歌以及历史传说故事等。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长歌、短歌,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单声部、二声部以及多声部等。除此之外,壮族的嘹歌、排歌、欢歌、侗族的大歌等,都能代表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为后期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基础。

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创建的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历史传统文化特色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中,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结晶,以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音乐形式,促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不断进步,为后来的音乐创建提供了现实性意义。具体表现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闻名中外,具有传播意义。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侗族花炮节以及京族唱哈节等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歌节盛会。因此,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创建和发展,有助于全国各地少数民族艺术交流、相互借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发扬各民族音乐特色。另外,随着20世纪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不断研究和创建,基于地方特色音乐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改革和进步,鼓励文化单位、教育事业相互促进,促进资产、人才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继续创建和发展作了充分地准备,有利于开辟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特色,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提升民族音乐魅力。

四、总结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第7篇

一、原始花山壁画的文化影响力

花山座落在广西省宁明县城的左江岸边,当地壮族居民称之为“芭来”(译为被画得花花绿绿的山)。它源于悬崖绝壁上的数百个赭红色的舞蹈人物形态构成的神秘组图。据考证,花山壁画始作于战国时期,延续至东汉时期,至今大约有一千多年。千年来,花山上舞动的红色人形不间断地宣扬着壮族人对生命的崇拜和赞礼、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活境遇的认识的艺术追求。它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花山脚下的人们。时至今日,壮民族新时代的花山壁画传说还在不断的更新着,旅美壮族艺术家周氏兄弟可被称之为当代花山壁画新传奇。他们以“花山壁画”为母体进行艺术创作,称得上是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活跃的文化艺术人才。

二、周氏兄弟艺术创作与原始花山壁画的内在联系

作为壮族先祖的后裔,周氏兄弟发掘自己壮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动的把其发展成自己的视觉艺术语言,这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周氏兄弟早年的生活积淀与情感体验属内在形态,具有内在稳定性,它影响并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外在表现与画面形式与花山壁画文化的联系。70年代末,年青的周氏兄弟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他们探访花山壁画古迹,吸取传统艺术宝库中养分,开始以花山原始壁画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80年代初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广西花山壁画艺术展览”,引起强烈轰动。

20世纪80年代末周氏兄弟移居海外,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初到美国,面对先人留下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周氏兄弟创造性的理解民族文化精神。在艺术取向上,他们以花山壁画文化为母体,积极地关注绘画语言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转换和完善,以求在新的机制中保留并发扬中国民族艺术特有的文化根性。他们将花山壁画的“原始性”融入他们的速写,木版画和油画中,乃至他们的雕塑和公共艺术作品中,多维度的展现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也正是周氏兄弟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民族个性,符合了西方关于艺术家的品评标准。

三、周氏兄弟的新花山壁画现代艺术形式

总体来看周氏兄弟的艺术作品,大多数作品是壁画式的的巨幅作品。灵感一来,他们挥笔直取,从不打草稿,在迅速的作画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画面,在自由挥洒中把他们强烈的感情通过磅礴的气势自然地流露出来。大笔触勾勒、大笔触泼彩产生了强烈和粗犷的画面效果,粗犷中透露出一种魅人的美,如同远古的花山壁画一般,有着摄人魂魄的力量。在艺术探索实践过程中,他们一直尝试在画面的表面创造不同的肌理表现。周氏兄弟对粗糙不平画面的喜爱,也许来自于他们童年对花山壁画的迷恋,粗糙的岩壁是他们的艺术生涯中最早最直接的视觉刺激。虽然现在创作题材已经脱离了实际的岩画,他们却在作品的表面掺入细沙子和非传统的织物,还采用综合媒材来创作使得画面表面具有岩画般粗糙厚重的感觉。例如《天才的日记》一画,他们自由地把厚涂和薄敷相结合,使色彩相互渗透,产生出特殊的肌理效果,并且有意识地把类似中国画的留白和刮刀的痕迹作为绘画语言的一部分,在激情挥洒的过程中,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从国内到国外,周氏兄弟的艺术作品线条简洁、粗犷概括、强调节奏,具有一目了然的抽象结构,使人感受到真实激情所具有的最直接的感染力。他们不拘泥于琐碎的细节描绘,画面中的内在结构更加恢弘有力,于大刀阔斧的挥洒中把点、线、面的节奏与韵律推向新的境界,抽象表现主义的表现性语言在他们的画面上处处可见。但他们的每一件作品又与西方艺术界普遍流行的抽象绘画样式不同,它们似乎有一定创作的主题,在某种观念的先导下,隐喻的、象征的符号从画面的抽象结构中浮现出来。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令人产生与远古花山壁画“似曾相识”的遐想。从根源上来探究,花山壁画文化艺术是周氏兄弟艺术的一种灵感的根源或是形式语言的资源。尽管他们在国外和国内的艺术样式有较大变化,但他们的作品中,经常性的主题是一个张开双臂、叉开双腿舞蹈的人物形体,似乎穿越了千年时空隧道,直立于我们面前,它充满活力和力量,并给人一种强烈的冲突感。这是周氏兄弟受到原始花山壁画文字符号的激励所创造的形象的浓缩。他们恰到好处地将“花山壁画母体”艺术形式与技巧化为意境,展现了花山壁画永恒的艺术魅力,把自然界的神韵体现出来。周氏兄弟是生活在现代且具有较强的理性精神的艺术家,他们用顽强的艺术意志和不变的决心,以开阔的视野对自己本民族传统艺术进行冷静的、理智的客观分析与思考,加以选择继承,做到既“入乎其内”,而又能够“出乎其外”。从古代到现代,他们的艺术创作实际上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阻隔,沿着他们的先人印迹,进行的一种神奇的艺术接力。

壮族的民族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西 民族音乐文化 传承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这里世居着壮、瑶、苗、侗、毛南、仫佬、回、京、水、彝、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民族的人们创造了自己的民族音乐形式,在经过不断积累、改造、精炼中走向成熟,为后人流传下来的是金子般的精华。面对如此珍贵的民族音乐资源,如何有效地运用和传承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概况

广西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赶坡、侗族的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这些活动中展现出的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音乐文化形式各具特色。

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民歌中的多声部民歌让世人惊叹,二声部民歌独特的和声运用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这些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广西地方曲艺种类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粤剧、邕剧、鱼鼓等,其中桂剧、壮剧和彩调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还被称为最能体现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剧种之一。

广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壮族铜鼓之外,还有极具特色的瑶族床头琴、苗族嘎浆、芦笙、啵咧、天琴、侗琵琶、独弦琴、垮尼、葫芦胡、土胡、牛腿琴以及鼓类乐器的瓦鼓、长鼓、黄泥鼓等。

(二)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如侗族的民歌手,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演唱一些基本调(也称为山歌)。孩子稍大一些(大约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教他们演唱变化的曲调,再过两三年,孩子就可以学习演唱情歌了。然而,在社会飞快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形式已经让很多孩子难以接受了,这是因为我们古老的民族音乐是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压抑的情绪较多,它们缺少了对当今社会的复杂情绪的表达,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

2008年由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有11人入选,他们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6.7岁,这些情况表明,现在很多民族音乐资料都保留在年龄较大的民间音乐人那里,如果不及时进行开发和保护,这些音乐种类将面临失传的可能。广西艺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民族艺术系,旨在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钦州学院等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加入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欣赏》、《广西民歌与器乐》、《采茶戏歌舞蹈表演》等。

二、关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传承的思考

广西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多设置了音乐系或艺术系,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是较为热门的专业。作为培养音乐教学人才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系,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近年来,各高校领导逐渐意识到了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选修课程部分逐渐增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很多课程因为学生不愿意选或不能保证授课质量而闲置,发展本土民族音乐变成了一句空口号。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课程进行改革是首要任务。如把广西优秀的多声部民歌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钢琴》课程中引用以广西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的优秀钢琴曲作为教学内容,《声乐》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演唱或曲艺表演内容,《作曲》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素材进行创作教学,《合唱》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族风格的创作曲目等等,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主动地把民族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和传承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这是政府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的有效举措,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在广西国际民歌节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举起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大旗,如钦州海豚节、北海国际珍珠节、桂林灵川姑娘节、百色田东芒果节红歌会等活动,都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为了加强人们对民族音乐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广西区政府还决定,每年“三月三”歌节期间增加公休日,让人们在休假的时间里,能积极参加到“三月三”歌节的活动中,尽情享受民族音乐之美。

三、结语

“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这是音乐家柯达伊的观点,这说明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 广西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一员,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全社会的积极投入和支持,才能让民族音乐之花开得越来越鲜艳。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度钦州学院一般教改项目《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看广西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项目编号:2012XJJG-B4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