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校本培训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参训动力不足。

目前,各校都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绩,但究竟何为校本培训、培训什么、该怎样培训,许多学校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校本培训的理性思考。主要问题在于学校领导没有高度重视校本培训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学校教师,特别是高年级教师认为教学质量才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忽视了校本培训这个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长期的闭关自守,容易导致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大部分教师参训动力不足。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2.现有的校本培训模式低效。

校本培训观念并未完全改变,多沿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听课、评课、理论学习、听讲座。这样的校本培训实际功效低,研讨和实践不够,最主要的是反思少。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习实际,进行大量的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进步。但现实是,大部分教师忙于教学,照搬参考资料,结合学情探究少,外出学习,走马观花,收获甚微。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内容陈旧、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规划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泛化。

3.师资队伍后劲不足。

能否取得高效的校本培训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流的骨干教师,所以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我校校本培训存在着学科、学术带头人、名教师等骨干教师队伍师资缺乏,缺乏实践的具体引领,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的现象,再加上大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果一味地聘请高校专家、教授来校指导,学校财力就无法得到保证;如果一味地在校内开发,学校骨干教师毕竟有限,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同,层次相对落后,就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二、搞好校本培训的对策

1.实施校本培训,科学定位目标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培训目标的确立要从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需求,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不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师自身发展目标和知识技能的需求。当培训目标确定后,应立即启动“教师个人培训档案”工程,并实施好“教师三年发展目标计划”、“教师成长青蓝工程”、“学校名师工作室”、“学校名师培养工程”等方案。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长应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强化参训意识,增强危机感。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增强教师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参与“十二五”课题研究,并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加强交流,优化素质。

2.实施校本培训,聚焦课堂是重点。

校本培训的主体是教师,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在课堂、日常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有效教学是培训的重点。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校本培训时,不应回避问题,而应主动地从日常课堂教学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高,以此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3.实施校本培训,建立管理制度是保障。

学校校本培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培训的责任科室、校本培训三年培训计划、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经费保证制度和学时登记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从学校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学校必须制订三年乃至五年的校本培训计划,并且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形成规范。我校为了切实抓好校本培训管理工作,由校长室统一管理,学校教科室牵头,布置校本培训具体内容,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为做到培训管理规范化,指派专人负责,建立了教师个人培训档案。我校校本培训有组织、有方案、有计划,制度健全,构建了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假日学习为依托的校本培训模式;形成了集中培训、个人自学、教研培训有机结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我校在教师年终绩效考试时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与评优评先、职称晋级挂钩。

4.实施校本培训,专家引领是支撑。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话题,特别是在近几年,国家陆续制定了多项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希望能够借助校企合作之机,加大专业与岗位衔接,促进教育深入改革,创新多样化办学模式,培养社会与企业需要人才。

1 校企合作的优势

校企合作的优势有很多。首先从学校方面来看,各职业院校目前正面对着巨大的难题:招生困难、学生素质不高;经费紧张、设备落后,制约学校发展;毕业生所学专业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有差距,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看,随着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招工出现困难,工人素质普遍较低,生产能力下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想要生存与发展,就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却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因此急需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从而完成职工的培训。

2 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就办学形式来说,有职教集团、校办企业、职企业办学、定单培养、校企联合办学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有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室、教师企业锻炼等。就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的方式,各有所长,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重在结合。

3 校企合作的尝试

我校在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方面条件后,决定借助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这一契机,对校企合作做出了以下尝试。

(1)职教集团。与职教集团中各学校加强合作,聘请他们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我校的专业建设,并聘请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做专题报告。选派专业教师到职教集团中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提升专业团队整体水平。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各行业企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组织一次集中会议,共同就培训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专业建设、实习实训、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帮助学校明确了各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培训目标,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增加职业岗位技术含量,使各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毕业生从业上岗的适应能力。

(3)送教入企模式。根据企业对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的要求,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培训及学历教育;根据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以适应不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校企共享机制。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之间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及文化资源共享,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及机械加工基础实训;我校将利用数控设备及技术优势为其解决加工及技术难题;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有利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5)“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学既有学历课程、培训课程,还有资格证考试课程。当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6)专家工作室。学校建立三个专家工作室,聘请本地区企业专家入校,在课程开设、实训安排、专业能力培养、品德养成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形成了“决策有专家咨询、过程有专家指导、改革有专家把关”的有效运行机制,增强了办学实力。专家适时对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设立、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信息化建设及校本教材研发进行论证和指导,并适时开展专题讲座。

4 校企合作的修改与完善

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在示范校建设的这两年时间里,不断地进行着修改与完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制度建设。对现有校企合作各项制度进行补充和深化,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校企合作有效运行。如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等各项管理制度,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编写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标准等。

(2)指导委员会。不断吸收合作企业、行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置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的开展,使校企合作长期化、活动经常化、组织制度化、行动规范化,在学校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实训课程进企业。为了创设更先进的实验条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了企业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通过深入第一线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明确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增加了学习危机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邀企入校。每年邀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与培训管理工作,将先进加工技术、企业文化、理念带入校园,并在学生毕业之际到校召开就业招聘会。

(5)专家进课堂。利用联合办学企业人才的优势,有计划地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校为学生讲授前沿技术及行业的发展动态,对行业发展形势及专业就业情况进行解读。

(6)企业实践。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承担学生实训任务,同时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需求,提高教师实践、管理能力,为课程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7)顶岗实习。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为学生创造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并加强校外顶岗实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Abstrac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law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survival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established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neuverability of taking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s breakthrough to realiz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n-win purpose".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innovation;system;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24-02

0引言

校企合作办学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是高职院校生存之本。学院自2006年以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多方共赢”为合作基点,与西安开元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初步形成了“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一体化教学,共同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校企合作平台,在探索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取得了新成果。

1创新体制机制,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目前许多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除高职院校自身固步自封、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企业方没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实践证明,唯有创新体制机制,才是走出校企合作困境的破局之举。

1.1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组织机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开元电子实业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安网络中心、西安圣弘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瀚洋软件公司、苏州蜗牛游戏电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联合体实行理事会制度,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是联合体合作办学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秘书处、办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办学指导委员会遵循专业的教育和教学规律,把握办学方向,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校企合作办公室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接受办学指导委员会的业务指导,根据专业总体发展目标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专业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可行性,组织制定专业与企业合作工作的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

1.2建立校企合作联合体制度体系

1.2.1 制定联合体制度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联合体章程》为基础,根据管理的层次、幅度和授权决策次序,制定和完善联合体基本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建立由联合体组织、行政、财务、质量管理、绩效考核等体系组成的联合体制度体系,确立联合办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完善联合办学的宏观管理体制、规范联合体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联合办学的保障体制。

1.2.2 制定校企合作制度根据校企合作的运行要求,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①完善人才“共育”的专业建设制度,包括《校企合作联合体运行章程》、《校企合作质量评价制度》、《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办法》等;②建立校企“共享”的师资培育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管理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③健全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④建立校企“共赢”的激励制度,包括《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毕业生预就业管理办法》等。

1.3 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1.3.1 互惠共赢机制以联合体为合作平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以“如何使企业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获利”为突破口,确立互惠共赢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不断获取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实现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等合作办学形式,将员工或准员工的技能培训与企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将职业教育与岗前培训和入职教育结合起来,降低人员培训成本;企业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解决短期内的人力不足,而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提升了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教师把企业作为科研项目来源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基地,调动了参与产品开发、科研立项的积极性,提高了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因此,互惠共赢机制的建立,能够为校企合作、多方共赢提供动力保障。

1.3.2 多元合作机制联合体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精心策划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多方协商筹措合作办学经费,依据投入比例合理分配合作办学效益。学校、企业以多方的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多元合作机制。

1.3.3 协调机制联合体办学模式基于合作多方的利益与发展需求,将学校和企业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积极发挥各参与要素在产学研方面的优势,建立联合体办学的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利益相关主体在合作办学中的功能作用,增强内部凝聚力和社会竞争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1.3.4 激励机制联合体以制度法规为依据,明确企业在联合体中的地位和功能及承担的职能,明晰企业对联合体的管理介入方式,从投入的多元化、运作的市场化入手,以利益交换为基点,建立联合体办学的激励机制,保障合作办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质量评价指标应符合党和政府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并与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现行管理体制相适应。

第二,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涵盖高端培训质量生成的整个过程,要能全面如实地再现各质量因子构成;要能与现行的干部教育工作条例互相适应、互相衔接。

第三,科学性原则:对各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明确其质的属性和内涵;再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第四,可回馈性原则:建立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并保证高端培训的质量,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能够通过质量保障体系,厘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收集相应信息,以便明确其改进的主要方向,从而达到其办学目标。

第五,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质量保障指标体系要切实反映高端培训的实际效果,应与培训机构的利益挂钩,使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生命力。

(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步骤

高端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相关指标的形成具体分三步:

第一步,在对学校高端培训办学方针、办学规模、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等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培训研究成果与经验,分解出影响和制约高端培训质量生成的各项因子,形成高端培训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初稿。

第二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方法对相关专家、委托单位、培训学员、任课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访,逐步完善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质量因子构成,同时采用德尔菲法,综合各方咨询建议对各质量因子的重要程度作主观区分,确定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点指标项目。

第三步,在质量保障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后,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并针对权重值对质量因子进行分析研究。

二、建立高端培训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方法

根据上述步骤,应首先确定高端培训质量生成的各项因子,然后运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和结果计算。

(一)确定质量生成因子(如表1所示)

二级与三级指标两两比较方法同上。

(三)权重结果计算

对收回的问卷表,利用“权重和”型模糊综合程度值计算公式,求得每个指标与其它指标相比较的综合重要程度值。

三、高端培训质量保障指标体系

最终构建的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及权重值如表4所示:

对于高端培训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应用F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有4个一级指标在整个评价系统的一级指标中都占有较高的相对权重值:办学理念0.267,运行机制0.196,教学质量0.166,师资队伍0.158。这一结果与课题组对相关专家学者、教师学员和管理单位的调访结果非常一致,说明这些质量因子在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性上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四、关于高端培训质量保障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培训评估制度

针对目前存在的质量保障方面的不足,主要从三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以保障高端培训质量。

首先,要建设良好的质量保障环境。进一步提升全校高端培训质量观,这是当前重中之重。只有当高端培训质量成为全校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才能促使高端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深入人心,顺利运行。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学校还需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引导、激励、奖惩等机制,传播质量信息,奖励质量成就,促进质量观的转变, 营造良好的质量保障环境。

其次,要加强内部质量管理与监控。学校外部质量监控多是从教育产出来评价和促进教育机构,只有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能够把住源头,从质量输入和过程中调控高校的有序运作。因此,要建立校、院、培训中心三级培训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培训质量督导体系,完善校内的培训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业评估水平的培训质量管理队伍。

(二)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浙江大学虽已有一定量的高端培训师资队伍,但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是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专业人才优势未能在师资构成中得以充分体现。在高端培训的师资中学校自有师资所占比例不高,学科带头人、高水平师资比例很小。二是校外师资尚未有效整合。当前各培训中心在师资的选聘上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全校高端培训的师资库。三是师资专业结构不均衡,所涉及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四是师资资源利用尚未形成梯度,没有根据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做合适的配比与区分,而存在“一刀切”,“一招遍天下”的现象。五是学校政策与制度导向存在严重缺陷。部分学院对本院优质师资过分垄断,对教师从事高端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设置障碍,致使优质资源只能存在于学历教育范围内,未能服务社会和高端人才培训等。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采取下列措施来加强浙江大学高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不断提高全校干部、教师尤其是领导干部对高端培训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师资在高端培训中的核心地位;二是不断完善师资选聘管理考核办法,努力增加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积极打造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实现理论派与实践派相结合,高校师资与社会师资相结合,国内师资与国际师资相结合;四是争取荟萃全校名师,凝聚起一支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为主力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三)重视制度建设,打造高效管理团队

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办学质量与声誉。高端培训管理队伍的现状:一是队伍庞大,素质参差不齐,员工身份定位不准确;二是培训中心负责人任务重、压力大,对质量的把关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管理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且流动性大;四是从业人员专业管理知识欠缺,岗位培训不够;五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留住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一是管理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各项待遇及奖惩措施要做出明确规定,最大效度地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优化队伍结构,加快引进和招聘高素质且具有实战经验的优秀管理人 才,在引进专业强、学历高的管理人员的同时,要考虑他们的职业发展平台;三是制定有效的培训和学习制度,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补充、拓宽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四)适应形势发展,深化高端培训研究

针对当今干部培训需求差异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要加强对相关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意吸收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经验和国外相关教育培训的有益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成功做法。高端培训管理部门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调研课题,积极开展理论研讨活动,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高端培训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从春侠.干部培训院校培训质量保障的实践与思考——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案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

[2]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刘忠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4]曲莲,瞿光耀.干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J].卫生软科学,1998,(12).

[5]李小三,吴黎宏.干部教育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6]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周志平.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质量评估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1).

[8]胡威,蓝志勇.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挑战——公务员提升“学习性向”的重要性[J].中国行政管理,2008,(5).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内涵;构建;人才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34-04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是职教师资培训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基本由高等学校和企业组成,其中高等学校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基地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高等学校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这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以往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主要侧重于整体框架的构建,以建立培训基地为主要目的,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对基地本身如何提高培训质量的内涵缺少必要的挖掘和探索。尤其高等学校在寻求职教师资培训体系运作方式,构建应用性广、操作性强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特别是知识、技能、企业实践培训的衔接体系等诸多方面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研究。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培训职业教育师资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内涵研究和构建就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内涵

内涵是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当事物的特有属性反映到概念之中成为思想内容时,才是内涵。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是指高校培训制度体系、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培训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思想内容。

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培训制度体系,主要内容有构建培训管理制度体系,设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模式,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及运行机制等;二是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培训教学行政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培训效果评价等;三是培训课程体系,主要内容有制定培训教学方案、建立专业课程体系、选择科学的培训方式方法等。

二、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培训制度体系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确保职教师资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围绕职教师资培训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应制定一整套的符合职教师资培训工作规律的管理制度,将职教师资培训纳入高校整体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保证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展。

所谓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训模式,是指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标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 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 为职业教育师资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此,高校确立符合其培训特点的人才培训模式,并以此作为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石。

建立健全培训工作管理机构,才能使学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培训计划落实和教学规范运行。应根据参训学员专业素质,制定灵活的培训教学计划;选聘优秀“双师型”教师为培训主讲教师;根据职教师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参训学员说课、论文写作水平;构建参训学员学习交流平台,发挥参训学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培训教学行政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培训效果评价等。

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但职教师资培训教学往往不同于本科教学或研究生教学,职教师资培训教学与高校的一般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区别,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高校的职教师资培训教学必须要有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

培训教学行政系统是教学管理体系的核心,设立学校职教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培训工作办公室以及学院(中心)培训工作组组成三级培训教学行政系统。

建设一支“一体化、双师型”特色的培训师资队伍应作为培训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思想引导、规划要求、政策倾斜、条件保证等措施,建立“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学习钻研技能的机制。通过政策导向,鼓励理论教师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不断提高理论教师的技能水平。通过外引内培,实施“集聚人才工程”、“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支能文能武的“一体化、双师型”特色师资队伍。还可以选聘企业知名技能专家参与指导职教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参训学员授课,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先进技术、生产工艺流程及要求直接带进课堂,有效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实训教学的质量。

建设校内与企业环境相近的职教师资培训实训场所。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其教师就必须熟悉企业环境,因此,在培训职教师资时,高校建设与企业环境一致的实训基地是较好的方式。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环境建设,保证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一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实训场所与企业车间一样,教学设备都可以进行加工生产,为职教师资参训学员尽快熟悉企业融入企业创造条件。

应探索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培训特色。建立校外培训实训基地,可以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真正做到实训教学具备“生产实战性”,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产学研多赢。

根据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高校应引入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循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培训过程管理、反馈调控贯穿于培训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保证培训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封闭运行,推动培训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计划是由培训领导小组确定培训办学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发展规划、质量控制方针和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等重大事项,统一调动各种资源,为培训工作服务。

执行是由培训办公室、学院(中心)实行两级运作。培训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培训方案、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教学保障措施及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学院(中心)贯彻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组织和实施教学。

检查是开班前由培训办公室下达“培训项目任务书”,对培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根据“培训项目任务书”对培训进行中期、末期教学检查。通过例会制度、专家听课制度、各种座谈会、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培训教学质量、效果等进行监控,改进教学工作,确保培训质量。

处置是保持质量监控体系封闭性的关键环节。培训办公室通过对学院(中心)的培训过程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梳理培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进行反馈、处理,并提出整改措施。

培训效果评价指的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培训结果的测评。职教师资培训效果评价可以分成培训课程考试、上岗教学检阅、社会及职业院校评价三个层次。培训课程考试就是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作的考试。重点是技能实作考试,考察参训学员的动手能力。上岗教学检阅就是在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教学,重点考察参训学员将所学培训内容转化成教学技能的能力。社会及职业院校评价主要是听取社会及学员工作单位对职教师资培训的意见建议。可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对参训学员工作状况进行调查,征集对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评价。

(三)培训课程体系

建立具有特色的职教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是培训工作的核心。培训方案是职教师资培训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首要环节。

职教师资应具备的能力很多,但教学能力是职教师资素质的核心体现,教学方法的掌握是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职教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方案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标准,以参训学员发展为本,坚持专业训练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坚持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坚持统一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着重提高参训学员教育、专业、职业三方面的能力素质。突出教学理论与方法,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突出企业实践活动。着重提高培训学员的从师重教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保证培训目标的最终实现。

针对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对职教理论前沿认识不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对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不多,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够的现状,应以“拓宽知识面,突出专业特点,重视实际操作,解决企业需求”为指导思想,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共同制定职教师资培训方案。

培训教学大纲是培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一是应符合培训方案的要求,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保证专业培训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价值,坚持理论与实践一致,重视技能训练,使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教学形式在培训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三是结合学科体系和教学法特点,使参训学员掌握系统的学科体系结构及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遵循教学原则,要求大纲在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提出本门课程组织实施教学的原则和学时数。

课程开发要以具体、显性目标为指导,以综合模块课程为依托、实践能力为本位,应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标准,按照人社部职业资格等级要求对中、高级人才的要求开展模块培训,确保参训学员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优化培训内容,选择和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

本着突出职教理论、专业教学能力的要求,突出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培训还应安排当前职业教育形势与发展、教学效果评价、教育技术学等前沿讲座;安排参训学员到学校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听课和教研等,进一步提升参训学员的教学能力;举办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讲座,让参训学员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和方向,增强专业动手能力;强调企业实践环节,安排学员到对口企业进行实岗锻炼,接受相关企业课程的培训,体验企业文化,了解岗位需求,熟悉生产流程,掌握生产工艺、实践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参训学员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能力。

培训教学方式应多样化。专业课采取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模拟教学等方式;技能训练采取教师示范、模拟仿真、现场观摩、边学边做等多种模式;企业实践采取现场参观、顶岗实习与专题交流互动等形式;在教学法与研究方法上,采用专题讲座、名师指导、微格教学、说课比赛、论文评优等方法,组织参训学员进行教案和论文交流。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由于参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原有教学水平和操作能力有很大差别,入学开班后可举行摸底测试,根据学员基础情况分出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在保证培训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参训学员的要求,适时调整部分培训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参训学员的培训诉求。

三、探索与实践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基于“双技为本、诉求特制、适度超前、岗位评估”人才培训模式开发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进一步深化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培训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诸多内涵建设,并将职教师资培训纳入高校整体工作,从制度上保证职教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参训学员专业素质,制定灵活的培训教学计划;选聘优秀“双师型”教师为培训主讲教师,提高培训质量;合理安排参训学员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根据职教师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参训学员的说课、论文写作水平。

利用高校综合优势,加强与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的合作,探索实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程。如进行换岗培训,即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面临毕业的学生顶替西部教师上岗进行教育实习,西部教师脱岗到高校培训的做法解决西部教师培训难题。重视开发重点建设专业模块教材,尽快形成模块化系列教材,促进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提供给职业院校符合生产场景的应用型教材。

克服职教师资培训短期思想,利用互联网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以职教师资培训档案进行延伸服务,随时解答培训学员在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给职业院校实训室建设解决方案,开发职业学校培训包和教学仪器设备,为职业院校提供技术支撑。总结利用技能大赛办赛经验,开展技能大赛专项服务,培训选手教练,提供办赛技术指导。

经过几年探索,推动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内涵建设,使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受到了社会及参训学员的较高评价。参训学员一致认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特色培养方案符合职业院校师资人才的要求,既具超前性、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技能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一、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划》,努力提升德育实效。加大育人者队伍的培训力度,在培训内容、培训管理、培训组织上加以落实,全面提高育人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提高德育的力度;以德育导师制为抓手,提高德育的深度;创建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努力造就一批学校德育工作典型,提高德育的信度。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建设;整合区域教育资源,贯彻《*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研究工作;在中小学普及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继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不断深化阳光心语、父母茶座、公益小书房等德育品牌工作。

立足课堂,轻负高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绩效与问题调研为抓手,关注课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课改带向精致化,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发展,研究全面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帮助和促进学习有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命题研究、试卷质量评价工作,在课程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全面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开发与共享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资源。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育轻负高质典型,推广“轻负高质”教师的经验。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努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效推进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以实施大课间活动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为抓手,推广优秀的大课间游戏项目,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以“健康促进学校发展”为抓手,探索“健康学校”标准,促进学校全面实施“学校阳光体育”工程,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组织好*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推进校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开展。重视学生心理辅导,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坚持德才兼备标准,促进教师优质发展

以体验感悟提炼教师精神。在杨绫子学校建立“*教育局爱心体验基地”,弘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教师精神。开展以“关爱每一个生命,提升教育品质”为主题的暑期师德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弘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开拓创新的教师精神。结合教师成长的五个阶段,完成新苗奖、风华奖、红烛奖等评比活动,激励全区各层面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以系统培训修炼专业技能。依据本区实际及教师成长的规律,围绕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培训规划,继续实施基于实践的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的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并实施每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制,重视教师研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校际合作、下乡支教等多种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各种区域交流、城乡合作研教平台。开展各学科专题式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学会等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举办研讨评比活动,历练课堂,展示风采。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建设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利用上城教师研修网,建立在线、在场培训“立交桥”,架设教师成长快车道。

以整合实践磨练名师名校长。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继续办好20*中国*名师名校长论坛,为我区名师名校长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举办*特级教师展示周活动,为上城名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加大初中各学科名师打造,设立初中骨干教师专项培养经费。发掘、引进名师资源,建立省内外知名教师的“名师工作室”,建立基层学校名师培养工作基地。做好第四批后备人才选拔和建库工作,丰富人才资源。在中学首先实行校长聘任制。设立2个名校长工作坊,采取总结提炼与管理诊断相结合的方式,追求教学相长,促进干部专业成长。不断整合功能,完善校长网络化学习平台,为全区中小学干部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以制度建设锤炼教师队伍。开展区内对口支援、互访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教师全员聘用、校际支教、跨校交流等工作的管理办法,使教师从理念到行为上实现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进一步探究人事制度改革机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做好教师聘用工作,优化教师队伍。扎实做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教师收入。充分发挥区师资服务中心的作用,继续探索富余教师脱产培训的途径,促进教师的有序流动。

三、坚持名校集团化战略,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名校集团化战略全面推进。制定区域名校集团化战略,继续探索具有上城特色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教育集团,探索区域内学校对口支持机制,优化集团内部的运作结构,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探索集团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对集团学校的监督与考核,对富有实效的教育集团给予表彰和宣传,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学前教育跨越式提升。创建*市学前教育强区,开展争创学前教育先进(达标)街道活动,深入实施名园集团化推进工程、街道创先达标工程、经费落实保障工程、人才素质建设工程、规划布局实施工程、幼儿园上等级创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以名园集团化和队伍优质化为工作重点和主线,以网片协作化为工作平台,使我区学前教育集团化覆盖率达到60%,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0%,位居全省前列,全面解决人民群众“入好园”的问题,推进我区学前教育跨越式提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保持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以教育内涵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初中建设,继续召开初中教育论坛,加强对中小学衔接特别是预科班的研究,重点关注中预班课程整合、教师考核机制和校本培训机制的研究等。依法保障各类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落实外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

高中教育、职业教育良性发展。鼓励普通高中以特色学科、项目、教师和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实现自主发展和内涵发展。贯彻落实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杭政〔20*〕4号)文件,大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为服装职高创特色、强品牌提供服务和帮助。加大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努力落实实训基地建设相关工作。

特殊教育品牌发展。注重内涵发展,以提高智障学生自我适应、家庭适应、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关注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继续推进并完善涵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康复·就业”系列化的智障教育模式,建设语言障碍康复训练门诊部。继续做好资源教室建设工作,扩大资源教室试点,做好资源教师培训工作和智障学生量表的研制工作。

社区教育协调发展。以“三大品牌”工程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做好“市民终身教育券工程”、全力打造“市民终身教育节”,努力创建“学习型城区”。以建好“课程资源库”、“人力资源库”和“物力资源库”等“三库”资源为基础,实施课程、人力、物力三大资源共享机制,务实、高效地开展终身教育活动。以开展成人教育培训为重点,拓宽培训渠道,以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民工的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积极申报*市就业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举办以劳动技能考证为主的培训班,全面提升全区市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坚持统筹兼顾方法,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学校建设现代化。科学制定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规划布局方案,积极推进“万校标准化”建设,通过迁建、扩建、撤并、新建及调整办学规模等手段,使更多学校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安排基建维修专项经费,确保完成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局重点工程和“万校标准化”学校建设以及校舍维修项目。规范校舍维修项目审批程序,科学合理地完成校舍维修项目的审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教育装备均衡化。根据《*中小学幼儿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置标准》和《*教育局关于采购装备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以新课程绩效调研支持教育装备工作,全面提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装备水平,规范教育装备项目审批、实施、验收等工作流程,加强设备使用与管理的日常监控。安排教育装备专项经费,不断提高音、体、美、劳、多媒体等设备的配备率;加强图书添置,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省级实训基地设备配备。树立服务意识,严格规范教育装备项目审批、实施等工作流程,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国资管理高效化。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构建国有资产营运机制,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营运工作,借助上城教育城域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深入贯彻《*教育局经营性房屋出租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局经营性房屋出租管理暂行操作办法》,加强监管,规范操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行政管理法制化。.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规范管理。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与模式,规范公共教育行政管理行为。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切实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许可等行政审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在进一步深化学校章程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学校健全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引领学校落实总结章程运行机制。通过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专项督导等活动,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教育局机关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服务型教育行政机制。建立规范公正行使职权的运行机制,完善“上城教育信息港”政务公开栏目,主动推进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宣传,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批评。

教育管理信息化。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完善OA(办公)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政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城域网安全、优化建设,完善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性。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以xx公学xx-XX学年工作计划和小学部xx-XX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xx公学“高端办学,卓越发展”行动方略,全面实施卓越绩效准则,聚焦内涵发展,打造一支“高素养、高水平、高学力”卓越教师团队,为学校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工作重点

1、以“博爱·致公”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进一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力度。

3、积极组织本学部全体教师参加市区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工作,进一步做好网络继续教育学时统计及验证工作。

4、规范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部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师培训档案。

5、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与保障。

6、认真完成全体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1、制定教师学期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对已经开展的各类型、各层次的教师培训进行重新审视,对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培训进行总结、完善、提高,加以规范化,系列化。

2、制定教师培训奖惩制度。参加继续教育是所有教师应尽的义务。要将教师培训和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聘任、评优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3、建立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建立教师培训个人电子档案,教师培训的档案由学部统一管理。科学规范整理教师培训资料,到学期结束时完成教师培训的比较完整、完善的档案。包括出勤、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情考核等输入电脑,并打印成册后存档,让老师能清晰了解、查看自己的培训情况。

(二)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财力和物力保障

1、每年学部在制定年度财务预算时,支出中都单独列出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研活动等专项经费,为教师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2、学校教师参加网络继续教育学费等先由个人支付,待学年结束后,学习成绩合格者,学校规定按统一标准给予报销。

3、教师到校外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校不能安排车辆接送的,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交通和误餐补贴。补贴办法为:以考试考核成绩合格报销当年学费、车旅费和误餐补助,以每年不超过8天计算,超出量自费。

(三)进一步强化校本培训

1、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深入开展以“博爱、志公”为核心内容的xx公学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

(1)开展年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使全体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形象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培养思想健康、行为规范的学生。

(2)开展班主任、全体教职员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培训。帮助全体教职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严格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工作的标准,严禁一切形式的体罚、变相体罚、有偿家教等违法违纪行为。

2、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为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要求,以学科课堂教学、主题活动课程为主阵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

(1)实施名师团队发展行动计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本学期将开展“135”主题式培训和“315”个性化培训。“135”培训就是指新教师1年内与名师结对,重点是常规教学过关;前3年是参加学校教学比武,重点是课程与教材过关;5年内完成向骨干教师转变,在学校重点课题中发挥重要作用。“315”是指教师以3年为一个周期性发展阶段并做出规划,由1名名师工作室担任导师,带领5名教师开展创新性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按照“合格教师——教学新苗——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名师名家”五个阶段培养,做到“有个性化名称、有培养目标、有实施计划、有研究课题、有获奖成果、有教育博客”。本学期要重点抓好“抽赛课”制活动和新课程·新理念教学大赛两项工作,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搭建岗位练兵的平台。

(2)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语文教师的课文诵读比赛、下水文比赛;数学教师解题能力比赛;英语教师即兴演讲比赛;艺术教师的基本功展示,教师的个人书画作品展;全体教师粉笔字比赛等。

3、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立项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撰写研究方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学校的学习型教育环境建设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重点扎实推进人人参与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做好3-5个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以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4、加强心理健康培训。借助“心灵阳光”平台,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博士的作用,开展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向全体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智慧,感悟人生哲理,缓解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悦地开展工作,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师团队氛围。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积极引导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体现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有效性。组织教师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多媒体电教设备使用及维护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6、鼓励教师学历进修,已具有合格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应该参加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

(四)进一步抓实市、区和街道三级培训

1、抓实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1)公需科目培训。严格按照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暑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周”的活动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全体公民办教师参加“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远程网络学习,确保人人达到18学时的要求。

(2)专业科目培训。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30学时的专业科目培训。

2、抓实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新聘到我校工作的教师必须参加校内有关培训。主要内容有:师德修养;学校基本情况;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等。新任教师的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必须在一年内参加以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主的培训。其中新任师范类毕业生教师的培训时间应不少于60学时,非师范类毕业生的进修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3、抓实骨干教师培训。积极支持、鼓励各层次的骨干教师参加相应的国培、省培、市培,并认真做好骨干教师培训后在学部内对教师的二次培训工作。做到让人先走出去,把好的知识,好的教学理念带回来,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五)进一步落实继续教育验证工作

1、以学部为单位,认真做好教师年度继续教育学时验证工作。每周教师发展处专职干事负责人负责制定好所管研训内容的考核办法,平时认真记载,定期检查,期末将教师研训考核成绩上交教师发展处。所有校本研训活动的绩效考核结果都将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做为评优晋级等评比活动的重要参考。

2、做好教师培训数据统计、分析和培训资料录入工作。推进全体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选课、远程学习、网上测试、学时统计和学时验证一体化。

3、继续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市、区级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组织工作。切实做好参加学习教师的注册报名、选课、收缴费、报销、验证及网络管理等工作。

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一)研究背景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产物,是我国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实验班培养模式尚处于初步实践和构建的阶段,因此,针对实验班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也是少之又少。本人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查阅,没有发现此方面的学位论文与专著,仅有几篇针对个别大学实验班培养的学术论文,如刘淇、叶民(2012)对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实验班的优秀生选拔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其具体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陈向明(2009)、金顶兵(2011)、李克安(2012)对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实验班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作探讨和评述。另外,还有一些针对本科大类培养方面的研究,如李秀娟(2014)提出,“通过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王京芳、曾又其、杨艳(2011)探讨了通识教育在院系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中的作用。这些学术研究主要从实验班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的人才选拔、课程内容与建设、相关管理机制、大类培养模式与构建等方面探讨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本校的一些人才培养实践做简单介绍或概况,没有系统的论述与分析,更无理论基础做支撑。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选择应用型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作为研究课题,有利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寻求适合相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大学既是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实施者又是其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者。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应用技术大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究内涵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创新实验班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教育专家周远清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本课题探索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了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总结国内现有创新实践班的培养实践,以不同大类培养为单元,从不同角度总结实验班培养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应用型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实践提供理论框架,同时,初步构建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二、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实验班

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实验班按照教育部对本科专业办学要求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面向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酒店企业,依托本地酒店行业的龙头集团企业———纽宾凯酒店集团合作开办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适应酒店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具备酒店经营与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职业发展潜力大,富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纽宾凯酒店集团旗下的星级酒店、连锁商务酒店从事中高层管理岗位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武汉商学院纽宾凯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实验班”通过选拔优秀学生,为合作酒店企业定制式高端培养酒店精英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道构建课程体系,尤其是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课程。从2013级招录的120余名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30名左右组成实验班,设置个性化定制课程,安排校内外优秀师资授课,为纽宾凯酒店集团定制式高端培养酒店精英人才。学生选拔过程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共同制定遴选标准,共同组织实施考核,入选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实验班日常管理中实行校企共管,校企协同授课,实行多学期、连续性、阶段性弹性实践教学;并基于学生特长优势、志向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加强企业和学校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工作,毕业后从事酒店管理岗位工作。

(一)探索“循行导教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实验班是基于“循行导教、产教融合”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适应地方旅游与酒店行业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行“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酒店行业发展规律,以为合作企业定制培养从事酒店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的,按照“3”和“1”两个培养环节来实施教学,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培养模式。“循行导教3+1”中的“3”表示三年的校内学习与实验实训,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项技能的学习和实验实训“;1”表示1年的校外基地的专业教学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二)创新实验班课程建设

坚持校企携手共建、贯彻工学结合思想,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及教材建设。1、基于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见附件《“本科酒店管理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行业发展趋势和酒店人才的成长规律,制定富有特色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课程;2、每年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理事会会议,适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3、课程负责人和企业经理人一起制定课程标准,请企业人士审定课程大纲、课程考核方案等教学文件,充分收集酒店企业素材,编写课程教案及PPT;4、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上围绕酒店工作需要,一些课程的模块直接引用企业的内训模块,使本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站在行业前沿。我们拟引进了纽宾凯酒店集团旗下酒店“岗位工作流程与规范”“、员工绩效管理”“、酒店安全管理”等课程内容。5、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培训机制,鼓励并支持教师联合纽宾凯集团共同申报2-3门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6、适应酒店业的国际化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对《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并将逐渐扩大“双语”教学课程范围,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并积极聘请纽宾凯集团外语水平过硬的部门经理、主管承担“双语”教学任务;7、根据课程改革需要,加大教材的建设力度在项目建设期间,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理事会及酒店职教集团为纽带,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材开发,将企业培训理念、文化、职业情境直接纳入教材。在原有校内讲义和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能满足酒店职业素质培养和工作能力培养需要,反映酒店管理规范标准、业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艺术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组织师资联合纽宾凯集团的优秀经理人一同编写《酒店督导》、《酒店连锁经营》等课程本科层次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工作以课程建设团队为依托,对兄弟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开展调研,邀请企业人士及课程建设专家共同参与研讨,确立教材纲要,充分收集纽宾凯集团等合作酒店企业的案例,充实教材内容。在2015年—2017年,我们还将联合企业,重点探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性实训实验课程,修订与完善课程实训(实验)指导书。

(三)科研合作

现阶段武汉商学院已经承担了《武汉纽宾凯集团十三五规划》项目,在技术创新应用、职业资格认证、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科研创新空间。近年来,纽宾凯集团拥有重点业务板块,发展十分速度,在现已开展科研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在酒店连锁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企业筹备筹建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科研合作。我们将面向区域经济构建行业技术服务与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参与,协同创新,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以我校经济研究所咨询机构为平台,充分发挥师资科研优势,通过承接国家有关部门的科研项目和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实际效用。力争每年完成行业企业咨询管理项目2-4项,每年完成企业培训项目5-6项,充分彰显我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对区域经济的智囊作用。

三、创新实验班的具体做法

(一)与企业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

本专业从2013年开始与纽宾凯酒店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武汉商学院把纽宾凯酒店集团作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纽宾凯酒店把武汉商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基础,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探索和实践。其一,人才输出与人才容纳的基础。纽宾凯集团拥有酒店、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服务等一流的子公司和相关场所设施,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涌入,本专业的开设能有效节约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酒店管理专业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2013级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始与纽宾凯酒店联合创建酒店管理创新实验班,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双方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技能需求,创设教学实训条件。其二,社会服务的合作基础。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从2013年开始多次为纽宾凯酒店开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讲授课程10余次;专业教师参与开纽宾凯集团转型提升项目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其三,资源共享和共建的基础。纽宾凯酒店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机会。2013年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每年都带领学生到酒店进行校外认知实训、见习和专业顶岗实习。纽宾凯酒店也为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曾凡琪、周耀进等多名专业教师多次在酒店进行企业实践活动。(5)校企合作进行应用型本科教材等建设。

(二)实施校企师资共建,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者,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保障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优化师资结构。到2018年,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超过92%,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形成以教授、博士为专业带头人,以副教授为中坚力量,以行业专家、职业经理人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力争博士达到4人,占专业教师的16.7%,硕士达到18人,占75%,实现教学团队博士硕士主体化、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并培养一批在行业项目策划、经营管理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中坚人才。

1、构建良好的建设机制

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健全教师职称聘用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尤其是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2、校企人才共育,加强基地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实行半年到1年期的“赴企业任实职计划”,要求专业教师100%参与企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工作,积极承担企业的咨询管理项目和培训工作,要求未来3年教师的参与度达到80%,完成行业企业横向项目不少于5项,企业培训项目不少于20次。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从实习实训基地聘请5名左右热心企业人才教育事业,有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优秀职业经理人作为兼职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任务,参与实训(实验)指导及专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工作,并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引入他们参与应用技术项目开发,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能力。

3、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和学习

每年选送相关专业教师到有关高校进修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本专业相关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的培养,未来5年选派10名教师完成访问学者项目,每年选派10名教师到国外管理学院学习,选送英语和专业基础较好的骨干教师进修学习,以适应双语课程教学的需要。

4、教师学历提升计划

通过引进“双高”(高学历,高职称)名师、派出进修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一是可以从有关业务单位引进人才或聘请业务骨干任兼职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带薪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除报销学习费用外,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本专业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5、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

目前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中缺乏专职实验员,需要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并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开展实践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后动。如不定期邀请企业兼职教师为本专业教师和学生举办专业技术应用讲座或操作技能演示,每季度组织1次教学研讨;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建设等教研活动,使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企业实际。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上岗实践,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基于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湖北省职教集团的平台,努力将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团队打造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教研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

(三)加强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本创新实验班由学校分管教学与科研校长刘萌和纽宾凯酒店集团总副总裁负责,相关院系负责人、学校教务处、财务处以及相关专业负责人组成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进顺利实施。同时运作好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湖北省酒店管理职业教育集团。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于2010年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主要职责:研究校企合作重大事宜,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协调校企合作内外关系,指导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该理事会每年开展1-2次定期活动,并进行成员班子的调整和优化。2012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我院为牵头单位,成立了湖北省酒店管理职业教育集团,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还要发挥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1—2次会议,其主要负责对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大问题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

2、制度保障

学校与纽宾凯集团签订了深入建设创新实验班的协议,双方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规定》、《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守则》、《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师资培训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基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正常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实施后,学校将制定专门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保障基地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基地建设成效的达成。

3、教学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