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规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特点的工程,工程运行时间较长,且具有复杂多变性特点。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财务关系逐渐复杂,需要在积极学习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督检查的管理,进而不断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总体效果。文章将基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加以分析,提出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调查研究活动带来一定的借鉴价值。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发生的转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发生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会计主体与会计要素发生转变,增加会计核算的内容及转变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等方面。

1.1会计主体与会计要素发生转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相对比较模糊,故而很多事业单位仅仅在会计核算的情况下,需要将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但是原本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期间将会计科目划分为资金来源类、资金应用类以及资金结算类等内容。新的事业单位明确划分了会计要求,事业单位需要基于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等情况进行综合发内心,对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传统的会计制度将会计核算集中于预算资金管理方面,这种形式下难以真正彰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经营的效果[1]。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事业单位财务状态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故而对现代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管理模式下,能够覆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提升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也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1.2增加会计核算的内容

原本会计制度与财政补助与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划算方式介绍不够清晰,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则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会计核算中的相关内容[2]。会计核算中增加了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内容[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加了非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账户,对非财政资金实施专项化核算,这种管理方式下有助于推动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与发展。

1.3转变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

原本事业单位通过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账户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账面予以核算,但是固定资产核算与计量的方式并不够准确,故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究[4]。新会计制度中则取消了固定基金项目,增加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相关内容。这种方式下能够转变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在计提折旧期间将非流动资产资金冲减掉,取消计入支出。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与会计核算规范的方式分析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与会计核算规范期间,可以通过加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宣传,引入会计核算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及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等方式,发挥会计制度管理的价值,提升会计核算的效果。

2.1加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宣传

财政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政策的宣传,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均能够积极学习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政策,且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管理现状加以分析,了解传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与新事业单位管理之间的差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需要及时分析新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于原本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之间的拆,而良好的宣传与培训活动能够使新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实施。事业单位需要加强财会人员培训工作,了解新制度内容以及精髓等,掌握新旧制度的差异,且在执行期间对各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旧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式,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能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深刻反映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新事业单位需要全面提升会计制度宣传的重视程度,进而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管理的质量与财务管理的水平,降低财政资金管理期间的风险,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2.2引入会计核算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

新事业单位需要积极引入会计核算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果[5]。事业单位需要在收付实现制为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各类经济业务核算方式的分析,注重成本与资产的核算,且需要注意事业单位发展期间是否存在债务变动问题,为现代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事业单位需要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将本单位资产进行细致清算,保证账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基于新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分类核算,将财政补助与非财政资金的收入进行规范化处理,保证新会计政策的有效执行。新旧制度的衔接期间需要注意单位中各项资产的清查,且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对财务补助收入支出资金和非财政补助结转及结余等内容进行分类计算。基于新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中相关要求进行细致分析,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

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改善传统会计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与财务管理形式的转变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事业单位需要在全面了解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基础上,通过加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宣传,引入会计核算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及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等方式,切实发挥现代新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应用的价值,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在提升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也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降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期间不良问题发生率,且预防事业单位财务危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志君.新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纳税,2017(36):71.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净资产;核算与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年1月1日执行,这是财政部配套财政预算改革,该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统一规范。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亮点之一是对净资产核算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并在科目设置及业务内容有重大变化,给事业单位净资产核算和管理带来较大影响。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把事业单位净资产划分为基金类净资产和结转、结余类净资产两大类,对净资产进行了分类管理,可以避免相互混淆,合理使用,更清新准确地归集了净资产的构成和用途

1、基金类净资产是指具有专门的来源及规定用途的财务资源,需要设立才能存在。主要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

“事业基金”为非限定性基金,用途为弥补单位收支差额及单位自列课题;“非流动资产基金”为限定性基金,体现非流动资产占有;“专用基金”同样也为限定性基金,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无形资产购置等。

2、结转、结余类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根据资金来源可分为“财政补助结余”、“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

“财政补助结余”用于上缴、经批准动用结余,可留归本单位使用;“财政补助结转”用途为转入下期继续使用;“非财政补助结余”用于转入结余分配;“非财政补助结转”用于职工福利与事业基金。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不同来源的资金收支结余结转情况进一步细化,加强结转和结余管理的要求,明确口径充分体现了财政科学化及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1、新制度增设了“财政补助结余”、“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新科目,同时相应地取消了“结余分配”等旧科目。结余改为结转和结余,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重新界定了各项结转结余的范围,明确了各项结转结余之间的关系,突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随着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在内的一系列公共财政改革措施的实施,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很多环节的管理制度发生很大变化,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需要加强对这部份资金的管理,并根据不同资金的不同性质及特征,采取具体的管理措施。

2、“财政补助结余”和“财政补助结转”主要核算财政性资金收支,“财政补助结余”处理须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结余资金不能参与结余分配,须结转下年或者退回财政。“财政补助结转”核算中应注意符合财政结转资金的管理要求,转入下期继续使用结转资金应分项目管理,可分为“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

3、“非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主要核算非财政性资金收支,“非财政补助结余”主要由“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两组成部分。新制度下只有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最终转入“事业基金”。若事业单位当年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为正,第一步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二步上缴上级结余,第三步按照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按照新的财务制度,职工福利基金计提属于结余分配范畴,按照可供分配的非财政拨款结余不超过40%的比例提取),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第四步按照规定提取其他专业基金,第五步将余额转入事业基金。若事业单位当年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为负,则由事业基金弥补,特别要注意事业基金只能用于弥补事业亏损,经营业务亏损不予结转至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非财政补助结转”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以满足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管理要求。

三、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增设非流动资金基金等科目,取消了固定基金等科目,相关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

1、增设非流动资金基金科目,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价值在购置取得或发生相关支出时形成,折旧、摊销、处置时冲减非流动资产价值,重大变化在于非流动资产基金是对应非流动资产设置的基金,因此它与非流动资产科目间存在对应关系,一般与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净值相等,它的增减总是伴随着对应的资产净值的变化。如果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这类特殊情况,在租赁期未满时,其固定资产净值与其对应非流动资产基金金额不相等。

2、对外投资核算与管理的变化,取消“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设“非流动资金基金-长期投资”,影响净资产项目仅为长期投资,如果有以货币资金取得长期投资需减少事业基金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对外转让或到期收回长期债券投资本息时,应当减少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并增加“事业基金。

四、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加强和明确了“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的管理,对“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净资产核算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1、“事业基金”核算与管理应当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不能用于弥补经营亏损,可以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目前事业基金管理不严格,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事业基金“蓄水池”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和支持事业发展“蓄水池”作用,必须加强对事业基金的核算和管理。

2、“专用基金”核算与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不能混用专用基金。“专用基金”具有控制和专用的特点,管理和使用得当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设置专业基金是事业单位拓宽资金渠道的客观需要,既要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又要符合改革和加强财务管理的要求。

结束语:我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净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合理合法合规,可以大幅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有效性,真实完整反映本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状况,确保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金完整性和安全性。(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参考文献: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会计制度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财务管理是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目前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了财务管理的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因此国家又出台了新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事业单位应按照新准则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财务管理是影响事业单位的运行和发展重要因素。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特点:(一)资金的来源比较广泛。事业单位获得的资金来自于多种渠道,有同级财政部门的各类拨款、上级部门的非财政补助、利息收入等其他收入以及一些经营性的收入等。这些不同的资金来源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通常会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进行分类核算和管理。(二)财务管理为公共事业服务。事业单位通常从事的主要活动是为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提供服务,因此其财务管理要为事业单位的服务体系提供支持和保障。(三)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汇聚了高学历人才。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一般是脑力劳动,汇聚了较多的高学历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并推动社会的进步,是我国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要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功能。

二、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虽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逐步建立起了管理体系,但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很多的漏洞和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首先,财经法规、纪律、制度的执行力不强,财经纪律松弛、违规违纪现象突出,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处理问题仅凭习惯经验。其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普遍不完善和不及时,与新的财经法规和制度衔接不好,与单位情况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相适应。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不便于执行,直接损害到财务管理的权威性。无法对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向进行准确地反映。(二)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还很不完善。预算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事业单位主要强调预算编制,而对预算的执行与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执行预算时比较盲目和随意,不能严格按照预算规范执行,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或改变资金的开支范围或用途,对资金使用的情况未能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监督。(三)对资产的管理还比较混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很多事业单位对资产缺乏有效管理:1.对资金的管理。有的事业单位未能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出现一人兼任出纳和会计的情况,未分离岗位职责,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发生账外账现象。2.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有些事业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时未能定期进行清理和盘点,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率;有些单位则缺乏资产出入库的管理机制,造成了资产的流失。(四)监督机制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对财务监管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事业单位由于其公益性的特点,工作重点往往侧重于年度考核,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完善。同时由于对事业单位的部分领导和管理人员缺少有效的约束和监督,财务信息混乱,导致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出现,影响了事业单位正常履行其职能。(五)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会计素养。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财务知识陈旧、财务观念落后,且缺乏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意识,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架构,会计核算的方法严重落后与时展的需要。还有一些非专业人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基本的专业财会知识,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法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

三、根据新会计制度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完善财务制度,这样才能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财务制度,才能使各项财务活动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有序开展,促进财务管理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事业单位应根据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按照国家财政部的统一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二)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管理。国家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对预算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比如在核算基础和会计目标方面,要明确财务管理要求并充分体现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会计核算不仅要符合预算管理,还要给猪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根据新的财务管理规则,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要兼顾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发挥预算对事业单位实现正常运行的保障作用。(三)事业单位应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事业单位要以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对会计核算的各项要素真实反映其结果和实际情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新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对会计信息全面性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以此为指导原则,将各种经济业务以及各种事项全面纳入财务核算中,保证财务信息完整可靠,对事业单位财务的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的反映,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四)事业单位应加强资产管理,明确管理责任。事业单位应根据新会计制度,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1.设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事业单位应设置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并将管理资产的所有权限全部交给资产的管理部门,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部门必须由事业单位的领导直接进行管理。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结构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资产的管理部门应以定期或者随机抽查的方式清点或核算事业部门资产状况。2.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处理事业单位资产账务。财务部门是处理事业单位资产账务的主要负责部门,需要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编制总账以及明细账,同时严格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事业单位日常的财务项目。3.业务部门对单位资产有使用和维护权,但使用前必须报批。事业单位的业务部门使用事业单位的资产前必须想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部门申请,在使用资产的过程中要对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资产的价值。业务部门还应及时将使用单位资产情况向资产的管理部门汇报。业务部门只有使用和维护事业单位资产的权力,而没有对单位资产进行处理的权力。4.事业单位要提高利用资产的效率。事业单位应改革落后的资产管理模式,全面动员和协调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工作,对单位的资产进行全面的统筹和分析,以有效提高利用单位资产的效率。事业单位应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全面详细的了解本单位资产的情况,并由资产的管理部门统筹运用单位的资产,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产,从而让单位资产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减少资产的浪费,也能够有效防止资产的闲置或重复购买情况的发生。(五)对财务报告制度进行完善,并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新规定,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会计报告体系,应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决算报告应当包括决算报表和其他应当在决算报告中反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事业单位应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新的财务知识,更好地了解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财务工作能力,以实现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其他企业单位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事业单位的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为事业单位改革财务管理制度指出了发展方向,促进了现有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事业单位应积极引入新准则,对财务管理进行规范,解决目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事业单位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桦.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OL].现代交际,2016(05):53-54.

[2]孙毅.关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3):109-110.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核算管理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继承了原有制度中实践效果较好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旧系统不能满足事业单位需求的加以规范,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的管理、核算以及折旧。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占较大的比例,核算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都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因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有了新的处理办法。

一、新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一)固定资产核算的现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在购置时一次性记入当期支出,账面反映的就是购置时的原价,无法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比较“宽松”,没有严格的依据,造成提前报废或低价处置。现行的制度规定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适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有些事业单位业务混杂,分不清经营性与事业活动,导致费用分不开,成本核算不清晰。由于事业活动不采用“权责发生制” 进行成本核算,购入的固定资产没有相应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因此不利于从财务报告中了解更多信息。

原会计制度中没有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入账价值不随使用而改变,在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资产方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这样不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不能看出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的信息。实际情况,一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更新快,虽然外形完整,继续使用,但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其使用价值大大降低。

(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根据成本核算的需要,在事业单位中可以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损耗报废,整个过程严格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传统购入固定资产付款后,记账,有时收到固定资产却未能及时付款。权责发生制,是以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时间为标准,款项记入其他应付款。这样运用权责发生制,就可以将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等五大类,各类固定资产性能、使用年限均不相同,一方面可以按照各大类采用分类折旧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其使用寿命内分摊成本。文物和陈列品这类固定资产一般不发生损耗,不计提折旧。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种类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分类计提折旧,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法;图书类折旧年限难确定,可不提折旧直接计入当期成本;房屋类可采用年限平均法。这样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分期核算成本并计提折旧,将其予以资本化,有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单位内部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致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按照规定执行。多数单位存在无明细账、无卡片账、账物脱节、账实不符等现象,固定资产的领用报废台账记录不全,增加资产时只记经费支出,不增加固定资产,有的甚至直接在帐外。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办理不齐全,没有在账面上直接反映,无法认定其实际价值。一些房屋等固定资产不做价值评估,不报上级管理部门,擅自将资产转让变现转入“小金库”。负责固定资产的专门人员没能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点工作,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管理机制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管理机构,有的是财政部门管理,有的是国资部门管理。就管理职责而言,部门之间权责不分明,缺乏各部门之间协调统一。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来看,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意识淡薄,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心不强,任职调整时,只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对资产的移交没有严格规定,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财务人员有时也会有意无意的记错固定资产账目,对其属性不了解,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三、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管理制度化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程序,从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到处置、报废。建立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制作保管卡片,登记各部门领用情况,运用会计电算化的财务软件,采用先进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各部门加网系统中,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还要建立一套清查制度。按照规定,事业单位要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年终进行全面清查,保证账实相符。盘点过程中,资产在使用部门的无论是否入账,都要登记在册并且上报资产管理部门,经盘点后核实确认。盘点结束后,对盘亏、盘盈的资产,要摸清原因,对需要报废的要填制报废单由上级部门审批方可报废。

(二)管理专门化

在单位专门设置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部门,并由专人负责入库、出库、使用、登记等管理。使用部门则是按照性质划分为财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是要各部门之间联手参与管理,协调合作,明确岗位责任制,确保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管理部门负责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使用部门要遵循统一领导,责任落实到个人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培林.刍议新财务规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J].财政金融,2013

[2]董维亚.浅议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J].会计师,2013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是不以生产经营和赢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机构。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不以生产经营和赢利为目的的、政府投资兴办或社会投资创立的社会公益性单位,它的财务特性是合理的费用耗费,以合理的耗费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从管理内容、管理要素、管理层次上设计更能适应新形势的体系。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单位的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内部控制系统尚不完善。内部审计是组成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但有些事业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的岗位,但却安排一些不懂财务和审计的人员来担任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些事业单位甚至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岗位,这使得内部审计监督质量没有办法得到保证。一些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除了存在正常利益关系以外还存在其他利害关系,使得主管部门监管功能缺失,放松了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由于对事业单位缺少了有效的监督,导致了一些事业单位出现很多违规现象,也导致了单位中的领导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财经法纪观念淡薄,财务管理信息失真问题日益严重,这都不利于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

(二)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1、基层事业单位受人员编制、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对预算编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表现为预算编制时间仓促,预算编制程序简单,审批不严谨,程序缺乏规范性。事业单位未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力可能,逐项计算编制,编制预算时未按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要求,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

2、预算编制脱离实际,虚报、冒报,单位并没有根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及本年度事业计划和财务收支状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单位本年度各项收支的预算建议数,接受“两上两下”的审批,而是以同级财政部门界定的具体财政补助上限加上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和支出为标准编制预算,经费安排上缺乏可靠依据,预算编制数据脱离单位发展实际,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

(三)财务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

1、财务人员兼职太多,事业单位有明确的人员编制限制,由于职能设置、工作分析、人员配置等管理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一部分人员闲置、一部分人员多职兼任的问题,造成财务人员兼职太多太杂,任务重;如果编制人员中有几人不能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就会导致财务工作人员任务重,财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出现财务问题在所难免。

2、财务人员本身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学历层次不够高,专业技能水平欠佳,没有参加相关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资格证,知识缺乏及时更新等。因此,工作仅仅停留在账表处理等日常事务上,按部就班,长此以往,责任意识淡薄,使得单位财务工作不能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国家是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公共事业单位自行经营和管理。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事业单位一般对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表现积极,对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研究相对不足,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资金使用管理薄弱,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少数单位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适应环境,树立新观念,观念影响行为的方式,财务体制的变革需要与管理观念的更新相配合,否则,即使再好的制度设计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运用。面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形成“效益观念”,即以绩效为导向,树立开放意识、效益意识。既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那么,克服被动等待、一味依靠的思想就应该被遗弃,走积极开创新局面的路子,这就成为观念创新的重要方面。如事业单位中的高校如果能够具备效益观念,就会多方广开财源,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二)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1,提高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单位领导对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根本保证。单位领导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提高法制观念,增强执行《会计法》的自觉性,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加强对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层层落实责任,使会计基础工作真正得到落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地位,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教育干部职工理解、支持、配合会计人员的工作,为财务部门实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6篇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技经费会计核算

我国按照会计核算主体不同,将会计核算分为预算会计和企业财务会计两大类。其中预算会计是由我国各个政府财政部门的总预算科组成,而行政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包含与其职能相关的预算执行部门财务专业会计。我国的会计主体都在遵守不一样的会计制度。在这同时,我们事业单位是遵循1998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科研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财务的核算工作,对当前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更加有效的提出改进的方法,进而达到地科教事业单位的资金高效利用,我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有力的保障与措施。

一、当前事业单位科技经费存在的问题

往来存款在核算中的一些问题,首先应收账款是事业单位存在的流动资产,具有很大的可支配性。这要求我们财务核算符合准确性与及时性的准则,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往往存在先为职工和企业支付货款,后拿发票冲账的情况,这便在冲账当期增加了费用,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产。在当期也虚列了很多资产,支出也逐步减少,使事业单位当期的财务报表不能真实的反应单位的财务状况,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另外,我们事业单位的科技经费在财务核算中一般会将一些收入类的项目不做入账处理,而是需要将其列在应付账款中核算。同时,又有许多单位经常对应付款项作为一个调节收支的科目核算,进而达到转移、隐瞒收入的效果,减少了财税的监督与税务支出。事业单位科技经费在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与企业有很多不同,科研事业单位的财政目的是以最终的研究成果为主要目标,所以事业单位科技经费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目标,所以科研所里的经费在短期内很难见效。我们科学院也是公益性的,所以它们没有很大的创收压力,国家对其监管的力度也不是很大。在实际的管理收入中,我们会存在很多条款不明确的现象,资金不充足,资金使用率低,等等。由于事业单位的创收意识不强也导致了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我们科研院的压力和我们国家财政负担。事业单位科技经费在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对科研所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科研设备,其来源一定是我国的财政拨款与专用的科研管理经费购置。同时,科研所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的大量问题,经过总结主要存在以下的方面:有在会计核算中虚增资产的现象,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在核算的同时,一般将全部的固定资产核算在其中,按资产总值进行核算,并没有考虑设备折旧等问题,导致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最后清算都是按账面原值来核算,违背了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原值,影响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不符,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账面价值与实际更加不相符,从而增加了事业单位科研设备的净资产。

二、事业单位科技经费核算体系的建设

事业单位科技经费目标的建设,我国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对单位的计划课题和安排都是一种契约关系,可以更好的确定科研经费使用的责任。要求课题组对委托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进行会计汇报,委托人也根据汇报结果对其所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评估,为此,我们提供了受托人的科技经费管理的情况及相关的财务信息,因此我们成为了科技经费的相关目标的完成情况。我们经费的财务管理系统应该对主管部门及课题组的相关负责人提供一定的收入、经费支出的以及经费使用状况与相应的结余的财务信息。事业单位科技经费的对象选择。科技经费会计核算的对象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财政资金科研专项经费;二种是研究整个项目的全部经费,其中包含财政专项科研经费补助和非财政专项经费资金投入。我们可以从全部成本与课题研究的角度看问题,与预算和其他财务对象保持一致,对全部的经费使用过程来记录。

三、事业单位科技经费的管理

事业单位科技经费没有按要求做预算,没有按相应的目标做相关的政策与经济合理化预算。预算的总工作量与项目结构和工作性质不匹配,不符合国家的财经制度与专项科技经费的使用范围。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要和相同的科研活动支出相匹配。主要体现在直接和间接的费用的核算准则不清楚,会导致一个支出项目在其他项目中重复的列出资金的现象,使我们的预算缺乏合理性,多部分是任意而为,在调查不出脱离课题的结果,由于对实物的造成虚假列支;没有很好的执行了我国经济管理制度,造成了虚假预算。事业单位科技专项经费体系不完善,主要指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事业单位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或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已经制定的体制。一方面体现在,缺少很少的项目管理相匹配的体制,在预算编制、经费的审查和相关课题的验收中缺少系统的和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可以设备的购置缺少一定的要求,也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和使用维护缺少制度性的约束,造成了很多的浪费和相应的资产损失。事业单位专项科研经费没有制定和执行相对应的标准制度,使支出更加主观性,不利于项目的有效管理。

四、结束语

我们事业单位相对应的,科研产品以“在建工程”核算,我们对科研事业单位研究的产品进行合理的探讨。这种模式更加科学、完善的研究出实际的科研成本,更加客观的运用基础的科研结果。使科研结果更加细化,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对科研单位专项经费使用状况的了解。事业科技经费的精确核算,同时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对科研单位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对科技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管理,同时也需要加强科技经费财务核算及税务管制,以确保科研结果的健康可续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环境的变化,必不可免会有各种规章制度的交替。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中,科研单位的经济环境与法律环境的变化,要根据新的环境变化来改变旧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修订),2013年

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8篇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逐渐完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当中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事业单位资源分配不规范、资金利用率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事业单位资源分配不规范、人均资产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事业单位之中,资源的分配还不够科学合理,这就导致了人均资产有着较大的差距,并且使得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因为历史原因,事业单位所配备的公务用车、用房、办公用品等等国有资产在不同级别、不同单位、不同地方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有的事业单位没有相应的资源配置规范制度,这就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资产配置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导致有些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能发挥出每部分资金应有的作用,无法最大化地体现事业单位的职能,甚至有部分事业单位之间相互攀比,对于一些办公用具重复购入,一味的追求高配置、高标准,使得超编以及超标配置的情况频频发生,这就让单位资金的利用率严重降低。

2、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用率较低

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虽然我国已经落实改革开放,但是由于一部分历史原因,有些事业单位还是属于“粗放型”运营。我国事业单位大多都较为重视分配,而不注重资源管理,这样就使得单位资金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现了资产闲置、无偿租借以及低价出租等等情况。另一方面,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部门之间共享水平还相对较低,资产的使用率普遍不高,并且资产浪费以及损失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管理水平不高,没有较为规范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资产在有偿使用的时候,效益不高,资产利用率偏低。

3、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轻监管、重分配”的情况,有的事业单位资产没有很好的财政监管,并且没有被纳入财务管理系统当中。一部分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情况较为混乱,并且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没有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其运行方式也不够标准,导致事业单位的收益不断流入部门或者个人手中。而事业单位的运行经费以及资产损失却全部是由国家来支付,这就让国有权益渐渐的被侵蚀,损害了国家以及纳税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账目不够清晰,致使事物与产权管理出现混乱,让房屋、土地等等一些国有资产价值没有根据市场准则来进行计量,账目出现了“失实”以及“失真”等现象,且对于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账目混乱。同时,国有资产的使用以及处置审批程序与权限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这就使得国有资产极其容易流失。

二、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的重点

1、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当下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与国外事业单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事业单位想要有效地解决因为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造成的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要利用包含信贷、货币以及金融等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另外,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还能够帮助我国有效处理抑制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非常容易出现的生产性过剩问题,并且用多种多样的就业渠道和就业需求来保持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和谐,将经济管理作为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但在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事业单位行政干预职能的发挥会影响到各种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被事业单位所制约,导致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事业单位目前行政管理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易使权力向市场化转型。

事业单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体,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有效发挥需要建立和市场经济需求相符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需要在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条件下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找到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

2、打破垄断现状,加强市场监督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体制构建还不健全,这也就是出现垄断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应将打破垄断这个问题当做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的重点,经由市场监督来实现打破经济市场当中所出现的垄断情况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当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垄断现象会导致行业市场提供的一些成本价格没法准确地反映出市场供给关系的变化,这样的市场价格将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进一步影响市场参与者对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通过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市场垄断没法经由市场自我调节来进行消解,但是有效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就可以将这个难题给解决掉。在国内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事业单位在解决市场垄断现象,落实市场监管的时候,需要扮演仲裁人的角色,依靠法律的手段来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另外,事业单位需要和中央政府机构相互配合,将一些和国家有关法规有矛盾的行政管理条例进行改善,站在经济管理角度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性以及公平性,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从事业单位收支分配入手,优化社会资源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经济收支分配和增长不平衡发展共存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审批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事业单位急切需要构建一种法治型经济管理体制,来强化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让经济发展来推动事业健全,将事业健全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经济管理去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对此,事业单位就要加强审批授权制度的强化力度,在这一前提下促进事业单位的行政许可职能转变为行政服务职能。此外,事业单位需要扶持一些经济管理体系相对健全的机构与组织,明确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方式。事业单位在执行行政决策的时候,务必要体现民主性以及透明性原则,让社会公众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的规范化。

三、结束语

伴随经济的迅速腾飞,我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世界经济接轨,对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当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控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指中央政府职能要从本质上进行转变,还包括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的市场环境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要尽快转变,为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打下基础,实现为市场主体服务的目标,让我国经济保持稳定与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克华:关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2(9).

[2] 刘素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2(26).

[3] 朱丽惠:财务报销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4] 赖玉燕:浅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1(8).

[5] 周进:关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思考[J].投资与合作,2012(12).

[6] 孙慧颖:论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中伦理秩序的政策结合[J].财经界,2013(2).

[7] 王宏伟、王洪宽: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黑龙江垦区财务制度建设情况总结[J].中国农垦,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