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问题讨论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下面我们从一道简单例题的解答入手,看看遇到参数时应该如何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例 若函数[f(x)=x+2x+lnx],求函数[f(x)]的极值点.
解析 因为[f(x)=x+2x+lnx(x>0)],
所以[f(x)=1-2x2+1x=x2+x-2x2(x>0)].
令[f(x)=0]得[x=-2](舍)或[x=1.]
列表如下:
[[x]\&(0,1)\&1\&(1,+∞)\&[f(x)]\&―\&0\&+\&[f(x)]\&K\&极小值\&J\&]
由上表知,[x=1]是函数[f(x)]的极小值点.
变式1 若函数[f(x)=x+ax+lnx],试讨论函数[f(x)]的极值存在情况.
解析 [f(x)=1-ax2+1x=x2+x-ax2(x>0),]
令[f(x)=0],即[x2+x-a=0], [Δ=1+4a](注意这里方程根的个数需要讨论).
(1)当[Δ≤0],即[a≤-14]时,[f(x)≥0],[f(x)]在(0,+∞)上单调递增,无极值.
(2)当[Δ>0],即[a>-14]时,解[x2+x-a=0]得,
[x1=-1-1+4a2<0]或[x2=-1+1+4a2.]
①若[a>0],则[x2>0.]
列表如下:
[[x]\&(0,[x2])\&[x2]\&([x2],+∞)\&[f(x)]\&―\&0\&+\&[f(x)]\&K\&极小值\&J\&]
由上表知,[x=x2]时函数[f(x)]取到极小值,即[a>0]函数[f(x)]存在极小值.
②若[-14<a≤0],则[x1<x2≤0],所以[f(x)]在(0,+∞)上单调递减,函数不存在极值.
综上所述,当[a>0]时,函数[f(x)]存在极值;当[a≤0]时,函数[f(x)]不存在极值.
变式2 若函数[f(x)=ax+2x+lnx],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解析 [f(x)=a-2x2+1x=ax2+x-2x2(x>0)].
令[f(x)]=0,即[h(x)=ax2+x-2=0](注意这里方程的类型需要讨论).
(1)当[a=0]时,作出[h(x)=x-2]的图象可知,
①[x∈(0,2), h(x)<0],即[f(x)<0],所以[f(x)]在(0,2)上单调递减.
②[x∈(2,+∞), h(x)>0],即[f(x)>0],所以[f(x)]在(2,+∞)上单调递增.
(2)当[a<0]时,因为[x=-12a>0, h(0)=-2<0],
①若[Δ≤0],即[a≤-18]时,在[(0,+∞)]上[h(x)<0],即[f(x)<0],所以[f(x)]在(0,+∞)上单调递减.
②若[Δ>0],即[-18<a<0]时,令[h(x)=0]得,
[x1=-1+1+8aa]或[x2=-1-1+8a2a.]
列表如下:
[[x]\&(0,[x1])\&[x1]\&([x1],[x2])\&[x2]\&([x2],+∞)\&[f(x)]\&―\&0\&+\&0\&―\&[f(x)]\&K\&极小值\&J\&极大值\&K\&]
由上表知,[f(x)]的减区间为[(0,-1+1+8a2)],[(-1-1+8a2a,+∞)],[f(x)]的增区间为([-1+1+8a2],[-1-1+8a2]).
(3)当[a>0]时,因为[x=-12a<0, h(0)=-2<0],所以[h(x)=0]有一正一负两根,解得[x1=-1-1+8a2<0]或[x2=-1+1+8a2>0].
列表如下:
[[x]\&(0,[x2])\&[x2]\&([x2],+∞)\&[f(x)]\&―\&0\&+\&[f(x)]\&K\&极小值\&J\&]
由上表知,[f(x)]的减区间为[(0,-1+1+8a2)],增区间为[(-1+1+8a2,+∞)].
综上所述,[a<0]时,[f(x)]的减区间为[(0,-1+1+8a2)],[(-1-1+8a2,+∞)],[f(x)]的增区间为[(-1+1+8a2,-1-1+8a2]. [a=0]时,[f(x)]的递减区间为(0,2),递增区间为(2,+∞). [a>0]时,[f(x)]的递减区间为[(0,-1+1+8a2)],增区间为[(-1+1+8a2,+∞)].
变式3 若函数[f(x)=ax-1x-(a+1)lnx],求[f(x)]在区间[2,3]上的最小值.
解析 [f(x)=a+1x2-a+1x=ax2-(a+1)x+1x2(x>0),]
设[p(x)=ax2-(a+1)x+1],(注意这里方程的类型需要讨论)
(1)当[a=0]时,作出[p(x)=-x+1]的图象可知,
[x∈(0,1), p(x)>0,]即[f(x)>0],所以[f(x)]在(0,1)上单调递增.
[x∈(1,+∞), p(x)<0],即[f(x)<0],所以[f(x)]在(1,+∞)上单调递减.
(2)当[a<0]时,解[p(x)=0]得,[x=1]或[x=1a.]
因为[a<0],作出[p(x)=ax2-(a+1)x+1]的图象可知,
[x∈(0,1), p(x)>0],即[f(x)>0],所以[f(x)]在(0,1)上单调递增.
[x∈(1,+∞), p(x)<0],即[f(x)<0],所以[f(x)]在(1,+∞)上单调递减.
所以[f(x)]在[2,3]上单调递减,
所以[fmin(x)=f(3)=3a-13-(a+1)ln3].
(3)当[a>0]时,(注意这里两根与定义域需要讨论)
若[0<1a≤2],即[a≥12]时,[x∈[2,3]], [p(x)>0],即[f(x)>0],
所以[f(x)]递增,所以[fmin(x)=f(2)=2a-12-(a+1)ln2.]
若[2<1a<3],即[13<a<12]时,
[x∈(2,1a)],[p(x)<0],即[f(x)<0],所以[f(x)]递减.
[x∈(1a,3)],[p(x)>0],即[f(x)>0],所以[f(x)]递增.
所以[fmin(x)=f(1a)=1-a+(a+1)lna.]
若[1a≥3],即[0<a≤13]时,[x∈[2,3]], [p(x)<0],即[f(x)<0].
所以[f(x)]递减,所以[fmin(x)=f(3)=3a-13-(a+1)ln3.]
综上所述,[fmin(x)=3a-13-(a+1)ln3(a≤13),1-a+(a+1)lna(13<a<12),2a-12-(a+1)ln2(a≥12).]
小结 在利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最值及单调区间等问题时,若函数中含有参数,我们需对参数进行讨论.
①若导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参数,需对二次项系数为正、负、零进行分类讨论;
②若需考虑判别式Δ,需对Δ>0,Δ=0,Δ<0进行分类讨论;
关键词:小组讨论;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79-01
由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时代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合作学习得到教育界的大力倡导与推行。如实施得法,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若组织不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组讨论法定位不准。随着课改的推进使合作学习的观念已深入基础教育中相当部分教师的心中,大家都在教学中力争体现这种教学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因为在课堂上,合作学了小组讨论外几乎没有其他形式。许多教学研究资料上也同样这样认为:只要使用了小组讨论法,便就是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其实小组讨论法与合作学习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被认为是与小组教学同质的,它是指“把一个班级暂分为若干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小组合作学习凸显的是对生际交往的重视,它重视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对话与沟通。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而小组讨论法主要发生在课内。若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等同,一方面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功效,另一方面会过分夸大小组讨论法的作用。
(二)小组讨论法在使用中缺乏实效性。小组讨论法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而在现实教学中,常常是课堂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学生的收效甚微。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教室里都是嗡嗡的声音,各个小组里,人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发言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此种情况是目前基础教育教学中小组讨论法使用现状的生动写照,虽然形式上很热闹,而实质上却没有效果。结果是为了使用小组讨论法而使用小组讨论法。
(三)小组讨论法在实践中被泛化。小组讨论固然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和界限。在现实的教学中只要上课,差不多就有小组讨论法,至少每次公开课是如此。当然其中不乏使用的好的情况,但它却给人一种印象:小组讨论可以适用于一切课程一切班级。实际上并非如此,小组讨论法的泛化现象正如前文所述,乃因为对其定位不准所致。
二、小组讨论法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法的利与弊。小组讨论法相比于班级授课制有自己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不足。要正确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必须对它的利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组讨论法的主要优点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组织领导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民主参与、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利于中后等生的进步。
小组讨论法的主要不足是:教学控制较难,各组的进度与目标很难一致;学习效率较低,各组内成员之间要交换观点与意见,费时较多。
(二)抓住时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正由于小组讨论利弊兼有,要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用,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教师要充分掌握合作时机,适时合作,既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又要加强指导。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自己关心的、有兴趣的、不懂的问题,特别是有关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示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遇到问题含有多解性时,应发动学生展开争论,训练多向思维,使学生的悟性、灵性得到解放。
(三)正确掌握小组讨论法的操作技术
1.分组方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如何分组关键在教师。45人左右的班级分组应以5至6人为宜,并根据学生个性、水平、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合理搭配,每小组男女比例近3:2,学习成绩高、中、低的比例为准2:3或1:3:1。这样条件均衡,优势互补,利于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组内要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风,使每个同学都敢说、敢想,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能帮助学困生释疑解惑,实现问题共解,过程共同经历,结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标。
2.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章可循,学生从听老师讲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要有一个训练的过程。训练时可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谜语、思考题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怎样合作,从中学会倾听,补充或否定;有分歧时,大家分析比较,归纳形成共识;小组之间的合作方式、方法,师生之间的合作要领、讨论目标也要训练。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应选的问题,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指点个别;各小组所选问题要精当,要着重商讨有广度、难度的问题,老师要点拨、组织小组筛选问题,深入探索,高质量地进行合作学习。
3.合理评价,鼓励到位
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责任,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注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是以精英培养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讨论法,在新课程实施中因师生互动、小组学习,被教师广泛采用。我在此仅把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应用讨论法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转变观念
教师要重视观念、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知识的占有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计划的执行者的角色。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角色必须发生转变,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机动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程的研究者和决策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合格教师。
教师在传统角色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进入“学生发展促进者”角色的教师,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上,要关注学生,心里有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角;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二、选择讨论法的依据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主观情况,进行周密的计划方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选择讨论法时需考虑以下依据:(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少,学习要求不高,学生容易引起误解;学习目标多,要求高,学生难以理解,这都不适合运用讨论法。(2)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内容不多,且有规律性,才适合讨论法。(3)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一般学生均适用讨论法,但基础差的学生达一半的不适合讨论法。(4)学习时间和效率的要求。讨论法比较适合教学时间充足、课时安排较多的课题。另外,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素养、教学方法本身特性、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情况。要结合各种因素,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再确定是否采用讨论法。
三、讨论法教学的课前准备
1.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精选问题。问题不宜多,以4~5个为宜,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余地。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道哪些问题是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在哪些问题上容易出现偏颇,在、哪些问题容易产生讨论的火花、哪些问题学生感觉比较难等等。问题太易,学生人人能回答,不用讨论;太难,都不会,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阅读,通过阅读使其在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当然这里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方法。有一次,我在听《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这里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没有错,关键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对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学生的时间会更多地运用在讨论上,而不是对问题的提出上。务必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对知识了然于胸,对于不会的问题要在课文中标出来。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就已知道,有所准备。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发言,该提出哪些疑难问题。
3.分组的准备。从学生基础、性格差异、男女比例等考虑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要使学生在本小组内感到愉悦、有帮手、有朋友、有“老师”。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此,组建合作小组之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照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促进小组内部的有效合作。
四、讨论过程
在课堂上宜采用“小组讨论——释疑解难——班级展示”的模式进行。先在小组内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巡回指导,深入到学生之中去,对卡壳的问题给予提示;善于发现新颖的解答思路,以利于在班级展示中有的放矢地指导;可以用暂停方法对问题做出修订和补充,学生在答疑解难中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提到全班讨论。最后,把各小组讨论的成果在班内展示,让有不同解法的同学上台交流,使学生体会讨论的快乐,激发起对其他小组解法的兴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能得以提高。
五、运用讨论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法的优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讲课,将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灌入”学生脑中,学生只有被迫接受.学生若想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必须死记硬背,除了课堂气氛枯燥乏味之外,教师还给了学生非常大的压力,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是卷面成绩.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于物理产生厌烦感,使学生放弃物理这门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堂讨论法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利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能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深入研究物理知识.课堂讨论法的活跃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热情,促使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现物理的魅力,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讨论法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需要研究探讨的物理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科学地进行分组之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将讨论依据、分析过程及分析得到的结果全部记录下来,最后整理记录的材料与教师分享心得.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物理素质得到提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
1.学习环境.在初中物理教学环境中无非有两种情况,要么气氛紧张,要么就是嘈杂伴随着混乱.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气氛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将课堂讨论法灵活运用到物理教学中,能使学生真正与教师的思路和课堂的气氛融为一体.
2.合理分组.运用课堂讨论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将每个小组的人数和人员进行合理分配,科学地进行分组.分组时要注意每组人员不宜过多,根据班级内全部人员总数,保证每组人数不超过五人,人太多会导致整个小组没有组织性,而人太少又会导致讨论过程进展缓慢.在分组过程中,要根据物理成绩进行合理分配,如每组中必须要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要任命每组中成绩相对较好并有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来带领组员共同讨论完成任务,以保证课堂讨论发挥最大成效.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节内容时,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本节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本节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树立了自信心,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如在本节课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7这一问题上,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反对;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要充裕、讨论主题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活动讨论法 思想政治 作用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的。这种创新能力就是在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法宝。知识经济向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尤其对我们基础教育而言,其意义就在于要求我们从现在就要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用实际行为在政治教学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着使用讨论法,初见成效。
一、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时?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①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③“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二、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主动参与者”。例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这一内容时我并不是像以往上课伊始就给学生灌输创建新集体的知识点,进行所谓教师工作“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机械的去识记,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轻松得愉快的去活动。先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讨论分析怎样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大家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阐明自己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课堂上敢于实话实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与学生讨论争鸣。如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关键词: 讨论法 高中语文课堂 实效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并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日趋理性地健康发展,教师多由以前的“满堂灌”转变为关注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是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灵活、热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目前讨论法在教师中尚存在颇多争议,有的老师不敢运用,觉得难以驾驭,事倍功半。如何才能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谈谈看法。
一、科学合理组建讨论小组
分组很重要。科学的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学生性格多种多样,能力参差不齐,有善于深度思考的,有偏重感性认识的;有富于创造的,有喜欢借鉴学习的;有乐于表达的,有相对腼腆羞涩的。教师在分组时,须对“学生资源”宏观整合,优势互补,让各组都讨论,让人人都活跃。对个别缺乏“火种”的“讨论贫困组”,要调动优秀人才“援助”。但当前不少课堂讨论,分组往往顺应座位“天然生成”,顺其自然,编座位时没有考虑到课堂讨论需要。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则群龙无首,冷冷清清,收获寥寥。
二、合理设置讨论问题
讨论要有质量,首先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是前提,是方向。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讨论半天,为讨论而讨论,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养成坏习惯,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
1.问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那些体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最具有讨论价值。如《失街亭》一课,诸葛亮究竟该不该斩马谡?这一类问题对于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性格、深入了解文章内容能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对那些不能突破重难点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自然是毫无实际意义,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应该选取能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分析、论证,研究、讨论,思维一下子动起来了,把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处。
3.问题难易适度。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思考或略加思索就能得出结论,自然无需讨论。同样,难度大的问题不宜让学生讨论,教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们虽然勉强讨论,但难以有成果,而且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挫伤学生思考、讨论学习的积极性。
4.问题数量适量。一堂课中,用于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精挑细选的,能激活课堂,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对问题不加筛选,抛出过多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自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产生厌倦感和思维惰性。于是胡乱敷衍应付,教室里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思考,没有交流,没有对话。
三、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讨论应该用在什么时候?简单地说,就是用在最有必要讨论的时候,用在“非讨论不可”的时候。
1.先思考后讨论。讨论是一种合作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首先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一定认识和见解的基础上。教师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学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现讨论冷场、中断,或者讨论质量低下的问题。而且,一些学生可能自己不动脑筋,等着别人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懒惰行为、依赖性强。
2.讨论应安排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学生大面积产生困惑,都急于想知道结论,这时求知欲望、思考动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很强烈。此时安排他们讨论,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时机。有些问题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挈全课、激活课堂的作用,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首。有的问题需要之前做出大量铺垫式的介绍或引入,学生才能认识到,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中。还有一些问题属于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属于整堂课中心的深化,这样的问题宜放在最后。
四、教师精当指导点评
讨论法固然要充分体现课堂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毕竟不够成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而应或点拨,或调控,或总结,要对课堂讨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引领作用。
1.营造氛围,鼓励放开。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和鼓励学生多维解读、个性化解读,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解、对传统观点质疑甚至挑战。舍弃条条框框,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讨论,让学生放得开。
关键词:病例讨论法;高职高护;病理学各论;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74-02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桥梁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为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笔者在高职高护专业病理学各论部分教学中尝试采用病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讨论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特征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通过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性研究,发现该教学法不仅能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病理学知识,还能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教学对象与方法
1.教学对象。随机抽取黄冈职院医药卫生学院2013级高护专业4个班共计160人。以2013级高护1、2班为对照组,共计80人;2013级高护3、4班为实验组,共计80人。4个班学生均为我校统一招生学生,4个班级均由笔者授课,学生年龄、性别比例、入学时间及基础课学习成绩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教学方法。(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教学的环节要求进行授课完成教学任务。如笔者在讲授大叶性肺炎等疾病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先讲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然后再重点讲授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最后讲结局和并发症。(2)实验组:病理学总论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各论部分采用病例讨论法。讲课前,先介绍病例讨论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病案,找出病案中病史、主要症状、主要体征、辅助检查等方面是否符合诊断。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自学相关知识。如笔者在讲授大叶性肺炎时,将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多媒体上。例如:患者,男,20岁。因高热,咳嗽4天入院。4天前因淋雨后自觉畏寒、自测体温38.8℃。口服阿莫西林3天,无好转。近两天感右胸痛,深呼吸时显著,体温波动于38.5℃~40℃之间,咳嗽渐剧,痰少呈铁锈色。体查:T39.2℃、R44次/min、P125次/min,BP 90/60mmHg,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四肢湿冷,脉细而弱,右胸呼吸运动减弱,叩右下肺变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辅查:WBC 20×109/L;X线示右下肺有一大片致密阴影,收入院治疗。住院后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第七天痊愈出院。分析思考:该患者的临床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根据病理知识解释主要临床表现。课堂上学生讨论时,可先让一名学生做主要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观点可争论。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互相讨论,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最后笔者做出小结。同意同学们的诊断:右大叶性肺炎。诊断依据有:病史方面符合诊断。患者,男,20岁。4天前因淋雨后(病因);主要症状符合诊断:高热,咳嗽,咳铁锈色嗽,右胸痛;主要体征符合诊断。体查:T39.2℃、R44次/min、P125次/min,急性病容,右胸呼吸运动减弱,叩右下肺变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辅助检查符合诊断。WBC 20×109/L;X线示右下肺有一大片致密阴影。
3.效果评价。病理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要想在临床工作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价值,病理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型试题的比重,重视病案分析内容的考查。其中可有完整的病例分析,也可有小的临床病理判断题或选择题,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度,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课程学习结束后,期末用同一试卷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为30道选择题,30分;2道问答题,20分;2道病案分析题,50分。考核时间为90分钟。
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病理学考核成绩分别按优、良、差3个等级评定,其中得分80~100分者为优,60~79分者为良,
三、讨论
1.病例讨论法的含义。病例讨论法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加强病理学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1]病例讨论法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2]。
2.病例讨论法的优势。(1)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病例讨论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高护专业学生急于接触临床的心理要求,将病例带入课堂,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学气氛活跃,让每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比如在学习溃疡病时,在精讲溃疡病的病理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对一个典型溃疡病的病案进行分析,并推断出该例的病因、病变、诊断及并发症等,使学生通过病案分析,对溃疡病的病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病例讨论法突破了“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授课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而且使教师与学生不断交流观点,交换意见,反复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对话增多,增强合作意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病例讨论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通过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互相提问,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的精神。(4)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病例讨论法将病例引入课堂,使病理回归临床,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使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不但获得完整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日后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应用病例讨论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病案选择要具有典型性[3]。笔者认为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案例的来源。案例必须有一个真实的来源。朱金生认为,案例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而不是一种“坐在椅子上空想的案例”。笔者根据临床资料选择既遵循教学指导思想,又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并体现该系统疾病特征的典型病案,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二是案例的内容。笔者认为案例难易要适中,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学习病理学。三是案例的评价。案例好坏最终取决于它的应用效果,在课堂测试中反映良好的案例才能运用于教学。(2)讨论题要准确,富有启发性。病案中提出的问题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而要根据教学原则的要求,多提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又能联系临床实际的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的讨论,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着眼于能力培养。(3)应处理好病例讨论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病例讨论法的采用,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方法的否定、排斥,相反要求在运用病例讨论法时,注意与传统讲授法配合,并结合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