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讨论法的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 案例法 演示法
装饰画是以一定材料、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夸张、变形、概括和修饰等手法绘制而成的图画。装饰画的理论知识包括装饰画的起源与发展;装饰画图案的变形技法,造型、构图、色彩设计;装饰画的技法,在这些理论知识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用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演示法这些教学方法。
一、讨论法
讨论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知识、想法、观点。讨论步骤:1. 介绍:把讨论的目的和方法向每个小组做出说明;2. 讨论:小组成员就讨论话题发表意见,互相交流;3. 结束:由各小组对讨论结果作总结发言,老师最后总结。
在装饰画的起源与发展中,讲述了有国内装饰、国外装饰、大师作品的风格流派,国内装饰包括彩陶时期、青铜器时期、汉代画像石、宋代陶瓷时期、唐代壁画、剪纸、年画;国外装饰有古埃及壁画、古希腊瓶画、日本浮世绘、非洲木雕;风格流派包括:洛可可风格、分离派、野兽派、立体主义风格、巴黎画派、超现实主义风格、抽象风格,在讲解这些理论知识时,先讲述一种最早彩陶时期的图案风格特点与当时时代的结合,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时期或流派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上网收集资料,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离题太远,及时指出,保证达到讨论的目的,最后每个组请一位同学讲解自己这一组的意见(每次讨论后请不同的同学发言,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如果讲解有错误,老师及时进行纠正错误,进行补充,如古埃及壁画,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屏幕图片,直观了解古埃及壁画图案的特点,1. 人物的造型特征:人物脸是侧面,眼睛是正面的眼睛,上身呈正面,四肢呈侧面。2. 人物服饰美、人物大小位置的安排反映了当时的古埃及严格的等级制。3. 壁画画面有象形的文字与图案结合等等,通过讨论法,能激发学生思考,对讨论的问题印象更深刻。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写成剧本,要求学生在剧中扮演特定的角色,目的是让学生演练接近真实生活的状况,如何处理实际问题,表演结束后进行讨论,让学生给建议,分析怎么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角色扮演法步骤:1. 准备:写大致的内容;2. 介绍:选出愿意参加演出的学生,其他学生充当观众;3. 表演;4. 结束:将结果与课程的教学目的结合起来。角色扮演法至少需要2人进行表演,在装饰画的分类中有植物装饰画、动物装饰画、风景装饰画、抽象装饰画,对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室内环境中,客厅沙发背景墙、餐厅背景墙、书房、卧室一般摆放什么类型的装饰画,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老师扮演业主,学生扮演家装设计师,业主家装修完后,各个空间需要装饰,咨询业主:“我家是现代风格,在客厅、餐厅、书房、卧室都需要摆放装饰画。” 设计师:“您家沙发是什么颜色,客厅贴的什么图案的墙纸,客厅的面积,层高,帮助你选择是摆放多幅还是单幅装饰画,装饰画规格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室内色调风格考虑装饰画的色彩与风格。”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三、案例法
案例可以介绍在制作装饰画过程中怎么绘制,绘制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案例法步骤:1. 介绍案例;2. 分析案例;3. 总结。通过实际的操作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了解装饰画技法,如:纸浆画、沥粉贴金、沥粉画、嵌丝画、粘贴画、漆画、砂画等,将每种技法所需要的材料,制作过程播放给学生观看,并对每一种技法的重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要点,如纸浆画有三个步骤,分别是1. 构图,将自己喜欢的图案绘制在画板上,注意画面简洁饱满。2. 将卫生纸泡好后与丙烯颜色搅拌,然后填进画好的图案中。3. 可以在画面上制作肌理效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制作过程,更直接,更清晰,一目了然。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老师在课上首先将制作方法操作一遍,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操作一次,学生遇到其他问题,老师及时辅导解决,在课堂上指导教会学生,演示法步骤:1. 老师演示,讲解重难点;2. 每位学生操作;3. 老师总结。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一、从理论上高度认识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节奏”感。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如讨论前的预备,促使学生主动把握教材,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讨论中,学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对史料加以甄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中与其他同学观点的互补或交锋,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重在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观点要真正得到个体情感、态度上的认同,必须经过个体主体的比较、权衡及选择过程,而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提供一个讨论话题,学生往往会对这种讨论话题表现得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认真地去理解别人的思想,把握别人的情绪、情感,当讨论出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大都表现出冷静、忍耐,明白一个人只能用理由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用情绪语言来强迫别人接受。驳斥对方观点时,又需要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表达既不伤害他人的感情,又具有说服力。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高尚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讨论,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讨论式教学
1.讨论法的关键是命好题。“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我在设计讨论命题时始终遵循命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命题的范围涉及高考动态、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等热点问题。而且命题设计在多角度和新颖性等方面做了创新,让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从而开拓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如今年中日之争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学生表达了对日本的强烈不满,有的学生甚至追打辱骂拿索尼手机的同学……为了使学生更有理性,不感情用事,在上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你有什么想法?”这样一个命题,让大家交流。对于这样一个敏感话题,很多同学有感而发,必须用战争方式解决、必须韬光养晦、用外交途径解决、由联合国解决……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不知不觉深化了认识,课堂也向着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前进,也使学生更加理性。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设计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命好题是讨论法教学成败的关键。
2.讨论法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充分的准备。我在课前预习环节事先公布讨论话题,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要点。我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例如,在上《河州民俗文化研究》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河州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但不深刻,却兴趣十足。为此,我组织了一次“河州民俗文化之旅”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六个调查团队——回族婚俗了解组、宁河秧歌观赏组、回族建筑调查组、河州名人追踪组、河州花儿收集组、河州花儿创作组等,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书、采访,主要是实际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以便上课时各组交流,分享成果。这次合作学习后,河州花儿,宁河秧歌,龙华会,蝴蝶楼,醉春风(谢晋在宁河的吟诗)竟成学生的热门话题,有位学生收集整理的河州花儿受到普遍好评。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上必修三《电影与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外观看张艺谋的有关电影,电视剧《大秦帝国》,然后我也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的形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影视知识展示组”“影视魅力表演组”“影视观点挑战组”“微电影剧本编写者”等环节,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特别是关于影视的激烈讨论,或犀利的言辞、或幼稚可笑的言语,都带给我以极大的影响,让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只有用这种讨论方法训练学生,才会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及情感,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才会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
关键词:授之以渔;方法;分析问题
一、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开始
1.阅读方法
我们的政治教材一般以一课为一单元,一框题为一堂课的内容。因此每讲一单元之前,我们应引导学生预习整课的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课的知识结构,初步了解各框、各小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详细讲述每框内容时,就要先让学生把内容细读一遍,初步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然后再精读,这一环节就要注意教学重点和难点,捕捉知识要点。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的预习情况,我们可灵活安排课堂的阅读量。
2.圈点批画
政治课本中的黑体字就是关键词,就是基础。可以说抓住黑体字就抓住了全文的重点。此外,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也比较重要。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基本内容。同时,把有疑问的重点标记出来,在老师讲授时重点听。
二、教导学生要学会边听边记
1.听的要点
一是听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二是听教师对知识点的分析与联系;三是听教师在应用观点时的方法和思路;四是听总结;五是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的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相同的,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二是不同的,要学会辨析,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当然若能自圆其说更好。
2.记的重点
一是记提纲;二是课本中没有的延伸性质的内容;三是记不明白的内容;四是记对老师的讲解产生的疑问;五是记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三、引导复述讲解
对政治问题的解答,我一贯注重自圆其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教材内容加以复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小结整堂课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提高认知能力。在这个环节,辩证法的运用会非常有效果。问题不辩不明,道理越辩越明。
四、诱导学生对问题条分缕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观着眼于“人”的主动发展与全面发展。“学生成长”被公认为衡量教学成效的最重要标准。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就是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在执教语文的过程中,尝试优化教学以下四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及学习激情,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氛围中,能顺利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优化语文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标要有阶段性、层次性、系列性、可操作与可检测性。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不可割裂,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但并不对等,也不是简单拼装组合。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其次要抓教学重点问题。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
二、优化语文教学方法与方式
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型、内容、对象等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为主,多种方法教学方法或方式配合使用。这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率,也标志着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征。
目前合作教学方式就是以集体教学方式为主,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这种互动合作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
采用分组合作互助、共同学习的方式,可以优化课堂交往活动的形式,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氛围,使学生个性得以借助教学中介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使他们在主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再如:讨论法,又称议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集体组织形式,围绕某一论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借以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烈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
如,钱梦龙老师上《愚公移山》一课时,学生曾就“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明显地分为“笨派”和“不笨派”,双方各执一端,热烈争论,钱老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依据,以理服人。结果,学生通过愚公“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三个方面论证了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的道理。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愚公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影响语文教学方法选用的各种因素,选用切合自身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
三、优化使用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即现代教学技术(幻灯、录音、语音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音像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情境,是让学生自我感悟与自主体验的纽带。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更从情境中看到了“隔膜”的文本与自己的联系,从中获得了自主的情感体验。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导入新课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新授课文更加直观,让板书设计更加美观实用,练习形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教学生动形象,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作用,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我们制作了一段动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体会“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练读人物对话,为动画配音。在动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练读兴趣盎然,扮演自然到位,充满了人情味、趣味和生活的气息。
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这些结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四、优化师生关系
在教育领域里,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教育教学,对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增进班级团结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师生关系的发生、发展,不仅表现在认真上课上,还应十分注意课外的师生交往,重视“感情投资”。在教学中只有注意处理复杂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安全、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师的教学才会被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才会使教和学两方协调的发展。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二、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伤寒论;多元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71-03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课之一,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专著之一。《伤寒论》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课程,要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将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理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运用,我们认为对学生辨证论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目标和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背的模式是不行的。因为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在反复学习、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提高。有鉴于此,我们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探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
一、中医高等院校《伤寒论》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伤寒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进行了系列研究。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经典著作,被誉为“经典临床学”,贯穿着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认为将中医经典理论的教学落实到临床,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切合本课程的特色。以“教书、教人、教心、教已”,以人为本,立体、开放、互动为教学理念,借助网络为平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多媒体形式再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现网络学习的互动。
2.变革教学理念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以往重条文字句意义讲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重六经辨证论治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从而为学习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奠定基础。
3.重视临床教学的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以全国继续教育项目“经方高级研修班”为平台,邀请全国名老中医进行讲学、教学查房,举办“名医查房实录”、“经方班讲座”,并结合全国重点专科的专家查房进行视频实拍。主讲的教师及专家都参与拍摄设计,对病区见习、临床带教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整理组织,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过程与效果。加深对原文理解,变深奥枯燥的经文为具体可见的活生生现实。
4.积极倡导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引入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心得写作、命题论文、调查问卷为形式,重视知识、技能、专业思想、医德等综合素质培养与训练,也以此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注重伤寒论学习兴趣和方法培养。
5.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探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
二、《伤寒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目前《伤寒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如下:
(一)完善《伤寒论》传统式教学法
以原文为基础进行讲解,是《伤寒论》传统教学的主要形式。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原文进行逐句分析,明确字词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领会《伤寒论》原文精神,这是掌握《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先决条件。在分析原文时,一定要结合成书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很多原文即是当时医家临证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仲景的临床辨证及用药规律。通过仲景原文来解释某些疑难字句是理解《伤寒论》原文的重要方法,即所谓“以经解经,以文释文”的分析方法,只有“以仲景文释仲景义”才不会偏离仲景的本意。另外,适当引用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注家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向学生展示《伤寒论》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在讲解方药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仲景组方配伍的规律。《伤寒论》共计112方,而“组方严密,构思精巧”是仲景用方的特点所在。针对每一味药物,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思考仲景为什么要这样用?从而理解每味药物的功效以及不同配伍组方的适应证。通过对原文的层层剖析,使学生逐渐领会仲景原文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当然在分析原文的过程中,要注重的学生的启发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结合设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原文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中。对于教材中有争议的条文,历代注家的观点不一,这时要求教师要联系临床实际加以分析,给学生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解释,尽量做到不偏离原文的精神,也符合临床实际。
(二)建立《伤寒论》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认为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选择主要考虑这么几个方面:①教学内容中主要者;②可对相关汤方证起到鉴别作用,具有举一例而通数例的作用;③适合本科生的水平和知识结构,内容太难或太易均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解决,并提出问题。二是班级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不超过40人,如人数多可采用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作大组交流总结。此外,可采用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案例教学,不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大班进行,占学时少,因此,可在整个教学中穿行。PBL教学法具有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的作用,从而可有效地提高《伤寒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学有所得,得而有思,思则有进。我们自2009年以来,开展了部分本科生《伤寒论》PBL教学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
(三)建立《伤寒论》病案讨论教学法
1.病例选择。在课前通过在历代名老中医医案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其与学生较为接近的病例,例如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等,记录其主诉、发病、治疗经过及临床表现。如:
【桂枝汤证医案】王某某,女,50岁。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请说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许叔微医案——桂枝汤证】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
病案与《伤寒论》条文结合,紧贴各证的审证要点,便于学生分析和学习。
2.教学安排。在课前先安排学生预习相关章节,并将病案提前告知学生。学完该章节后,在课堂将选择好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围绕其四诊、辨证论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同时将学生在病案讨论中的综合表现和个人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列入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20%,改变过去以课堂笔记评定平时成绩的方法。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依据所学篇章理论,从理、法、方、药拟出治疗方案,并与病例已有的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差失。在讨论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激励学生,注意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模糊不清或错误的概念和观点,教会学生怎样利用学过的中医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确定立法,选择方药,把枯燥的古医籍条文与临床病例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病例讨论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对《伤寒论》方证的审证要点、治法、方药、临床应用有了一个全面掌握,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讨论的形式。病案讨论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病案讨论中,学生必须围绕所给的病案,应用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主动思考,并有条理的予以表述,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可以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伤寒论》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是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诊疗之间的桥梁。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理论与临床诊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和临证思维能力,克服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单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学习习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为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基础。病案讨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在病案讨论课前,应认真备课,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强的引导、组织能力等。同时要加强本学科中西医理论、临床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解答学生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和临床诊疗水平,为以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立《伤寒论》归纳比较教学法
《伤寒论》内容广博,辞深理奥,初学者难以把握重点和要点,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归纳总结、分类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伤寒论》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可以对症状、类方、类证、煎煮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太阳病篇汗法禁例九条原文,后世称为麻黄九禁,可概括为“咽、淋、疮、衄、血、汗、寒、尺脉迟和尺脉微”。运用这样歌诀化的文字,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伤寒论》教学中,针对常见症状、方证、及治法,进行类证比较、类方比较、类法比较等,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仲景的辨证思路和方法。
(五)建立《伤寒论》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伤寒论》授课过程中亦不可少。以传统方法讲解原文之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文涉及的理论问题,并最终通过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伤寒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而当今教学中,重课堂理论讲解而轻临床实践体验的弊端长期存在,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不足。
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本节课讲解的方证,提出涵盖核心知识点的问题,涵盖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问题的过程应层层深入,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探究性。科学的设置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
(六)实施方案?摇技术路线图
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首次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集中于《伤寒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解决了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同时解决了多元化教学方法之间在同一门课程教学中的协调平衡发展,这是本课题的特色之一。
2.构建了递进式学习、训练、强化提高学生辨治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本课题的《伤寒论》课程教学体系,基本贯穿本科生的学习期限。从初始接触中医经典概貌,树立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作为导入,到全面学习掌握和实践,最后结合临床学习,重点提高。整个体系呈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连两头,两头促中间,以实现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3.模拟临床的教学手段引入,PBL讨论式方法的引入,《伤寒论》方证辨治训练系统的引入,“中医历代名医医案”的引入。初步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研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将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机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之间进行较好的衔接。解决好的临床见习机会和提供见习条件。
参考文献:
[1]郑洁萍,邓煊东,郭晓群.以多元化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师生多元化智能[J].成才之路,2007,(02).
[2]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0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焦楠.中医学专业长学制培养目标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论坛.中医思维是中医人才培养关键[J].光明中医,2008,23(12).
[6]邢玉瑞.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
[7]姜建国.论《伤寒论》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2).
[8]梁华龙.刍议“经典著作”与“中医临床基础学”[J].河南中医,2000,20(3).
关键词:windows基本操作 因材施教 兴趣 个人指导 实践
Windows基本操作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虽然学习起来比较简单,但要想用最短的时间把它学好,也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我们工作。笔者从事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十几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浅见,现与人分享。
一、要因材施教
不同年龄段、不同素质的人对电脑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适合这个群体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对于年龄比较大的群体(35-55之间),他们的反应能力不快,所以一定要控制讲课的进度。尤其对于鼠标的初步学习,有些年龄比较大的人双击和单击总是练不好,尤其是双击,很多学员老是把双击变成两次单击,所以要加强他们对于鼠标的操作。我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多采用练习法。具体的练习方法是让他们上网看新闻。既有趣味性,又能把鼠标的操作练好。一般通过2-3天就能练好。而对于年轻人,他们的反应能力较快,鼠标的操作几乎一节课就能掌握。所选择的练习方法可以简单一些。甚至不用练习也行。
二、要注意教学媒体的切换
对于社会上的群体,由于已经脱离了学校的一段时间,对于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物有点不习惯。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时多有困倦现象。所以可以适度切换媒体的形式。一种媒体连续使用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Windows基本操作的教学可以使用的媒体形式主要有黑板、大屏幕、服务器―客户端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法、目标任务法、演示法、练习法等,要注意这些方法的使用时间、节奏,充分观察学员的状态,以便于及时实现切换。常用变换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讲授法。利用这种方法能让学员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知识,教师的主导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应用学员已有的知识或从生活经验中找相应的实例作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化。如学windows操作系统基础时,将创建新“文件”比作新的“练习簿”,把“复制”比作用复印机复印材料,把“移动”比作“运货”;在学Excel时,将“工作簿”比作会计的“账本”,“工作表”比作账本里的“账页”,把“单元格地址”比作一家一户的“门牌号”。通过比喻,抽象化具体、复杂变简单,使枯燥乏味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之容易理解和接受。目标任务法。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任务。教师在设置目标时,多留给学员尝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员自主地探索,发现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充分体现以学员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如,在学习字处理软件word时,让学员按一定要求用word图文混合排版,对图片大小、位置,文字字体、字号、颜色美化,充分体现图文并茂的特点。使学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及时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疑问,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员的需求,通过实践使学员体会到完成任务后获得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演示法。示范性操作演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操作技能的要点,使学员自主实践时少走弯路。演示操作同步练习法,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学员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窗口的移动、窗口的最小化、窗口的恢复等。实践证明,学员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积累了知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操作能培养学员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讨论法。学员讨论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学习形式。讨论法比较适合于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知识性论题的教学,例如,信息技术课中的多媒体作品制作、信息社会伦理道德、信息文化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小组讨论法的教学中,学员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员交流协作等能力。但由于学员相对比较自由,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讨论过程中的导向作用,确保学习按预定方向进行。
三、要充分调动起学员学习windows基本操作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又是其他各育的归宿和保证,在素质教育中要突出德育的功能,强化德育的效应。而发挥德育教育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因此要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做人。而思想品德课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手段,是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的精华。
其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任务之一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怎样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根据几年来担任思品课教学,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刚认识社会又缺乏社会经验,有些事自以为是,实际上对人对事有时缺乏正确判断力;他们模仿性强,同时又有很大可塑性,易于接受外界影响,正是“嫩枝易弯也易直”。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做到抓早抓小。抓早就是要思品课教师认真上好每年级的思品课,要从初一年级抓起,时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教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各方面能力,忽视思品课教学,为考试而教学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抓小就是结合思品课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使学生明白对错,分清荣辱,使学生心灵不受侵蚀,保持纯洁健康的品质。
2.目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的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每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比如,初一学生思想开始活跃,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教学中可多采用讨论法、辩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从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形成的,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教学要点是为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必须讲清的几个主要之点,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5.材料要生动形象。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6.讲明观点。讲清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是品德课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把观点讲准确,把概念讲清楚,把道理讲充分。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等观念。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道理在哪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止学生养成盲目服从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