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致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论众的参与。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借鉴国外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加强政府引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应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要搞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要建立生态工业园,或其他形式的企业共生模式,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形成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 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第2篇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绿色建筑的未来走向已经非常明确。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绿色建筑的发展逐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绿色建筑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绿色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加以发展。第二,绿色建筑应以低碳社区和生态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认识到建设行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影响,将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不仅考虑到人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办事,最终实现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都能够保持与自然平衡发展,实现降低资源消耗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更舒适、健康,保持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2.1积极引导和培育绿色建筑市场

我国的绿色建筑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原因主要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市场调节失灵,现有的市场经济不会将产品的环境费用计入总成本中,不能充分地反映绿色建筑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因此,政府就必须加大调控力度,通过适当的干预纠正“市场失灵”的状况,可以通过对绿色建筑进行补贴或对非绿色建筑征税等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弱点,如盲目性、自发性和高度竞争性等,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就必须通过法律、行政、道德等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和干预,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2.2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

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这限制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推广机制和评价体系,以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实现绿色建筑“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的发展目标。要通过激励性政策与强制性政策并举的方针,实现绿色经济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政策体系。

2.3科学认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发展绿色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节材、节水、节地、节能,起到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间,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于绿色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用较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同时考虑到各种节能技术的兼容性,必然会增加各项成本开支。由于绿色建筑考虑到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时,也必须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看待成本增量。增量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为提高产出量而增加的成本。根据增量成本的理论,绿色建筑可以在其生命周期内,起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有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其效益完全能够弥补建设阶段的增量成本。

2.4保持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使经济与环境更加的协调。经济和环保的双重目标要求现代建筑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政策不合理等,限制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政府的调控功能,适度地对建筑市场进行干预,使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保持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第3篇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在全球达成共识,研究绿色经济与林业之间的关系可促进林业的稳定、高效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经济的内涵,探讨了林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及挑战,阐述了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成果及展望。

关键词:

绿色经济;林业;机遇;挑战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7]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J].林业经济,2013(1):36-41.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绿色发展道路可持续性发展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它是技术壁垒的形式之一,目前已成为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常常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要求的环保标准而拒之门外,这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国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种影响将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从这一层面上,绿色贸易壁垒的确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的“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绿色消费”,因为这种消费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可。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潮流,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它将使我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向绿色发展道路。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现实中,世界环境危机和能源紧缺问题已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随着“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和消费者“绿色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都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用“绿色意识”来制造环保的“绿色产品”,以“绿色制造”来提升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如何让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方向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发展观念正确与否。随着中国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目前在许多方面也呈现出难以持续的迹象: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生产率过低。这也就说明了我国企业环保意识较淡薄,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因此,要确立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观念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从而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第二,我国要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国家要建立统

一、规范的环保认证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促进环保产品认证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从而,迫使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第三,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我国的企业也必须认识到ISO14000认证的重要性,让外部竞争的激烈性变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道路,就是指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

如何走向并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呢?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大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有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与绿色发展道路背道而驰。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中,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取舍,并对其他行业进行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质量和竞争优势,走绿色发展道路。同时,要大力发展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从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新晨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金融 绿色经济 促进机制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这标志着我国走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推进我国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全球都在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方向前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枢纽,对绿色经济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

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第一,支撑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到绿色经济需要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增长,刺激区域经济增长。新兴环保产业从开发与研制,到投产与产生效益,需要很长时间,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和金融支持,才能形成新兴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资金流向新兴绿色产业,支撑新兴绿色产业发展。

第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绿色经济要求必须对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进行重组改造,促进自主创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使其转变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产业。这些重组改造与创新都需要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引导资本流向绿色改造,进而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实行绿色经济。

从能源结构的角度来看。据中国统计年鉴,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地域辽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等新能源蕴藏丰富,而利用率却不足10%。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我国将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增加新能源的比重,改变中国以燃煤燃油为主的能源结构。绿色金融融资与资源引导,将增加新能源开发利用上的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限制并逐步减少煤生产与消费的投资,逐渐改变目前燃煤燃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为主的绿色能源结构。

从绿色经济的主体来看。第一,政府作为其强有力的后盾。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作为主导,对于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大项目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这不是政府所能承担的,需要引入资本市场的力量,引入绿色金融,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即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用。第二,规范、引导企业良性发展。绿色金融通过扶持与限制企业经营行为,影响企业资金流向绿色发展,加大企业环保技术创新,解决企业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因素,规范、引导企业良性发展,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第三,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绿色消费作基础,否则在市场调节的现代经济模式中,绿色经济只能是空谈。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信贷、保险等方式提高绿色消费的比重,使消费模式更趋向于节能环保。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社会各界对绿色金融虽有认识,实际执行时缺乏内动力。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目前,社会各界对绿色经济有一定认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对“绿色”的执行完全靠外力,缺乏内动力。尤其是有些地方政府的一些官员为追求短期政绩,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考虑。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引进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由于政府部门带有的这一不确定性①,以及企业总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造成在没有硬指标等硬性规定情况下,企业也是对“绿色”投入和投资能免则免,能拖则拖。加之,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易造成各地对统一政策的执行力度不一致。在这种大环境下,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考虑,也缺乏相应的绿色金融创新动力。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效率不高。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融资渠道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导致了的融资结构过于单一,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承载量,削弱了金融体系的弹性。同时,正规金融多是对国有及大型企业融资,虽然民间资金规模十分巨大,但目前找不到合法、安全的出路,造成中小微企业融资无门。虽然近两年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有偏向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较之前的确有些转机,可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全靠政府的力量还是非常单薄的,造成政府有“惠”而实不至企业。只有金融市场真正建立起良好有序的市场机制,企业融资难才会得到真正解决,金融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目前,相当多的中小微型污染企业为正常的经济利润都融资困难的情况下,要其为了生态利润融资,企业的抵制情绪是显而易见的。这时,希望通过对这些数量大、涉及面广的中小微污染企业实行融资制约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了。

绿色金融制度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第一,绿色金融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投资、监管等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各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没有具体化,具体实施中无法落实,缺乏可操作性,实践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高层次立法。②

第二,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没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环保部门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影响了金融机构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要求及执行效果;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环境信息使用的情况也没有很好的渠道向环保部门反馈。另外,环保部门的核查制度不健全,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监管不到位,致使一些公司融资后没有环保约束,所融资也不用于环保项目。同时,环保部门也没能对这些公司建立相应的违规档案,金融机构无从获取这些信息就,对于那些不是上市公司,或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更是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成本高、收益低,存在较高的风险。

第三,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的发展时间短,对绿色金融业务缺乏经验和技术,缺乏专门人才和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使得仅有非常少的银行参与到绿色金融中,且绿色金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信贷。此外,融资方式主要集中在流动资金和项目贷款上,金融衍生品非常少。

绿色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的促进机制

以绿色经济发展为导向助推内动力。针对目前社会各界对绿色经济的认识,需要以绿色经济发展为导向来助推绿色金融发展的内动力。对于地方政府官员,不能再用GDP来衡量政绩,要改用绿色GDP来评估。政府确定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企业须坚定不移的执行各项具体环保指标的硬性规定。大环境的良性互动,使得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发展信心满满,这时不再需要政府牵头,政策指引,金融机构本着自身利润最大化原则,也有足够的内动力去发展、创新绿色金融。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第一,积极改善银行为主体的单一融资结构,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第二,把银行的行政主体改为市场主体,把行政约束改为市场约束,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下,充分调动金融资本的积极性。对正规金融而言,要通过进行机制创新、改进服务、创新品种来适应市场变化;对非正规金融,通过产权的多元化和独立,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机构。第三,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提升金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健全绿色金融制度,完善相关标准。第一,完善绿色金融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有关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的指引或指导意见,但没有形成完善、系统、具体的法律保障体系。要绿色金融能健康、良性的发展,必须尽快制定一整套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尤其是要具备具体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使得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具体化,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环保部门在环保核查和信息披露上要尽快跟上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完整的企业环境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降低风险。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金融机构通过环保部门获取有效的企业环境信息,同时,也反馈最新的信息至环保部门,让环保部门及时更新信息和处理相关问题。

第三,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首先,需要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投资信托公司等各金融机构都参与进来;其次,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发展绿色房地产类信贷产品、绿色汽车信贷产品,环境改造债券、气候衍生证券,绿色基金产品,环境污染责任险等;最后,建立高素质绿色金融专业队伍。我国才刚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对于既懂环保又懂金融的人才稀缺,须尽快培养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在金融机构挑选业务、学习能力强的骨干去国外培训绿色金融知识,或者由环保部门对其培训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还可以通过聘请国外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指导、培训。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经济系】

【注释】

①成思危:“绿色金融支撑绿色经济发展”,《低碳世界》,2012年第12期,第14~15页。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第6篇

自《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甘肃省实施的节能计划改造财政奖励项目和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项目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2.5亿元,节能1.94×106t标准煤,节水5.57×107t,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渣7.9×106t[12]。

2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法、随机抽样形式进行。问卷的编写是以兰州市为例,在查阅已有资料、咨询专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涵括了5项内容:个人情况、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程度、公众获取循环经济知识的途径,政府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分析。

2.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本次问卷调查从2012年5月上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对兰州市高校、社区、企业、车场及其他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内各类人群进行随机调查。为提高问卷调查的客观真实性,此次问卷调查采用未记名的方式,以更好地反映出共众参与意识的真实状态。在随机发放的300份调查问卷中,回收了289份,回收率为96.33%,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达95%,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条件。有效信息录入后,使用软件Excel、spass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指标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和比率等。

2.2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性别比例大致相当,男性占52.98%,女性占47.02%。年龄结构相对合理,18岁以下的占8.07%,19~35岁之间的占57.89%,是调查对象的主要年龄段;36~50岁的所占比例为19.65%,51~65岁的占10.18%,65岁以上的占4.21%。在职业上,公务员和企事业干部占7.37%,学生占27.37%,是所占比例最多的人群,企业员工占15.44%,农民工占10.88%,企业管理人员占3.16%,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占8.07%,离退休人员占3.86%,自由职业者占10.18%,其他占13.68%。从学历看,小学占6.67%,初中占16.49%,高中占18.25%,大学占49.82%,研究生及以上占3.16%,其他文化程度的占5.61%。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结果分析

3.1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认识

从问卷中可看出,有65.32%的调查者听说过循环经济,未听说过循环经济比例为34.68%;对于“绿色消费”概念有62.46%的人勾选“听说过”,有37.54%的人选择“没有听说过”;就“清洁生产”一词而言,70.53%的选择“听说过”,29.47%的人选择“没听说过”;对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这一概念,有50.88%的人“听说过”。问卷表明听说循环经济的人占较大比例。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5个问题,表1为统计结果。从表中可看出75%的人对循环经济的作用都看好(包括看好和很看好),说明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比较认可。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是否在进步”,有40.00%的人选择了“进步”,有4.91%、24.56%的人分别选择了“没进步”和“不确定”,说明公众对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多,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对“甘肃省自然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调查中,有63.51%的人选择了“利用少部分”;在“甘肃省的环境质量处在全国的什么位置”中,81.40%的人选择了“处在平均水平较低的位置”,对这点的认识还是比较准确。通过对不同类别人群(了解循环经济、听说过循环经济和未听说过循环经济)对参与循环经济相关活动(非常愿意、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愿意和完全不愿意)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27.14,显著性为0.0001,说明居民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相关活动。

3.2公众对参与循环经济的认识分析

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认识的题目设计了3道题(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个人参与循环经济对其“影响较小”、“影响很小”和“没有影响”的人数比例为92.64%,普遍认为对循环经济影响最大的为政府部门,其中选择“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的人数比例为85.97%。这表明甘肃省公众自觉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相对不高,公众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和产品循环利用的观念尚未普遍形成,且对政府、企业的依赖性较强。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中,公众参与行动的开展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还有公众认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行为主体是企业,对于个人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的认识不够深刻,会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通过对不同群体对循环经济影响的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63.61,显著度为0.0001,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个人、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3.3政府部门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度分析

表3是公众认为政府重视程度调查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项调查里投否定票的都在60%以上,大多数人认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比较到位,但并没有较好地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传统发展观中政府部门主要看的是GDP的增加,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绿色GDP,各级政府部门忽略了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时的重要性。

3.4政府部门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看出,在对“政府对可持续消费的宣传影响大小”调查中,只有30.88%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这说明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在调查“为可持续消费提出建议”时,有50.74%的人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大致概括为:发挥示范及引导功能;及时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积极参加绿色消费活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消费行为;加速绿色物流渠道的建设;抵制消费主义;提高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4对策探讨

以上分析可看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获取循环经济知识形式不够多元化,对政府及企业有较强的依赖性,政府部门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与法规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信息公开不够及时,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引导影响较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公众积极深入的广泛参与。对目前甘肃省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4.1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度

以全国其他先进省、市为参考,制定甘肃省资源综合合理利用、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当地具体的产业结构,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如分类制度,废旧电池回收制度,对废物回收采取奖励措施;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4.2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媒介,采取新闻报道、专家访谈、专题报道、公益广告、知识竞赛、宣传挂图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加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宣传,着力强化对资源能源节约,物质循环利用的意识;深化资源多次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宣传。

4.3加强政府引导

加大支持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力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倡科技创新,积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村镇和生态示范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生态补偿的具体办法,调节生态环境受益者与生态环境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新的技术和管理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综合化增长模式,建立如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卡伦堡生态园(丹麦,1970年)等类似的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农场,使各园区内企业间相辅相成,发展良好,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4.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强化;责任;绿色林业

收稿日期:2011-07-25

作者简介:李兴福(1963―),男,广东平远人,主要从事林业的管理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36-02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由于森林、草原、湿地遭到破坏性的开发,使绿色植物的覆盖率锐减,荒漠化、沙化严重,水资源匮乏,沙尘暴等问题严重影响北京的生态环境。生态差距成为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脆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没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制定国土资源保护开发规划时,将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纳入重点保护范围,确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综合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国家规划,在国土资源保护规划中,明确规划了森林、草原、湿地恢复保护开发建设的目标,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经济发展、建设战略层面上改变经济发展方向,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建设绿色林业重要的保障是强化核心责任,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责任制目标和相应的考核目标,提高了森林保护,生态恢复,林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绿色产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林业生产建设中的责任机制分析

2.1 提高认识是推行核心责任建设绿色林业的重要的保障

目前我国对环境保护,绿色经济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林业、草原、湿地保护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毁林、毁草、毁坏湿地、牺牲环境和资源、保障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绿色经济认识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

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森林植被优化了国土生态安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改善了城乡面貌,优化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业态提高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绿色经济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要形成一个人人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对绿色经济,环境友好,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保障的认识。

2.2 加强制度性建设,强化绿色林业建设责任

2.2.1 建设绿色林业目标管理责任制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存发展的根基。发展森林资源,优化林地结构,依法保护,提高林业科学管理水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是当前首要目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各个地区编制林地保护建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法律依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明晰产权,落实经营主体,稳定林地权属和用途,是建立林业生产发展责任制的法律依据。依法依规落实石漠化、沙化、工矿废弃地、生态重要区域陡坡耕地、沙化耕地退耕还林,积极补充林地数量,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的保障。无论是原有还是新辟的林地都要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范围,实行严格的管理,加强法律、行政、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保证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2.2.2 建设森林保护责任制

我国林业资源匮乏,国家对一些过伐区实施生态林封山育林保护措施,加强林业生态保护,科学发展林业资源,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森林保护责任制,关键是要管好两件大事,一是森林火灾的预防,二是盗采盗伐的监管,需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这两件事都离不开领导和群众的参与,离不开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建立首长负责有专业人员和专业队伍组成的森林管护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实行专防和群防相结合的护林防火防盗体制,全面落实森林防火预防和扑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森林火灾;强化森林限额采伐管理,规范林地保护措施,打击盗伐林木的犯罪行为。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有的生态被破坏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可能恢复的,发生这种不可逆的损失,让人痛心疾首,保护好、管理好有限的森林资源,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

2.2.3 建立恢复性生产和开发性生产目标责任制

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已经不在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概念阶段,有向低碳政策、低碳贸易、低碳金融、低碳立法、低碳文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我们还缺少话语权。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暖的低碳生活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中华民族“天人和一”的传统理念,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减少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林业资源在生态文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展林业生产,符合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生态国家的愿望。植树造林是一项劳动条件、环境艰苦,劳动周期长的工作,要促进林业建设的大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生产目标责任制,改变那种“年年修路路不平,岁岁种树不见树”的被动局面,建立严格的投资考核制度,实现投资和效益的统一,促进林业生产建设的大发展,提高我国绿色GDP的比重,把握低碳经济的主动权。

2.2.4 建立养护、防治目标责任制

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养,是说对森林的养护和病虫害防治,是有效培养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上海近2万人的林业养护人员养护30万亩林木,实现林木虫害“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早治疗”,构建了林木安全的养护体系。事实证明,建立养护、防治目标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统一的管控体制,建立林木防护专业队伍,是培育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林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支专业队伍,以科学研究为依托,采取自然的,生态的和无害医药等各种有效措施,管好林木,管住林地,巩固造林成果,保证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推行核心责任建设绿色林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完整的责任制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可有效地构成了一个强大森林生态安全网络。

2.3 明确责任制的主体

林业生产的风险主要来自森林火灾和林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违规采伐的人为灾害,这种人为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处理建设和林地保护的关系,过渡地侵占林地和权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规超伐林木以及时有发生的权力主体侵害权属主体的违规采伐的事件。无论是战胜自然灾害还是战胜人害,都离不开对人的管理,离不开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敬业精神。强化核心责任,首先要产权清晰,明证言顺地进行林业管理和生产;同时是义务清晰,实行营管分离,国家林业管理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惩治林业生产违反行为,用好的制度管住人,才能有效的管理林业生产,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林业生产部门实行责任中心管理,责任中心是指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林业部门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责、权、利相统一的高效合理的林业生产、管理机制,使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协调发展。林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林业管控体系,实现区域林木管理全覆盖。建立区域性防控网,组织自然灾害防控,灾害扑救等区域协调工作;加强对林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根据区域性特点,组织科技攻关,建设区域特色林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律,加强对林木采伐、更新、扩建的审核批准,依法保护林业生产等。要实现林业大发展的宏伟目标,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敬业精神责任心。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涉及到林地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管理智慧和坚强的意志,意志的坚定来源于责任,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和深厚的情感。责任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奖罚分明,以强大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敬业精神。

2.4 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绿色经济的民族意识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入发展,绿色经济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生态林业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物链和生物能量平衡对人类是多么重要,人们追捧旅游,认识负氧离子对人重要同时提高了对林木花草的热爱。生态文化,生态伦理道德观和生态意识,生态责任观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伐一棵树、毁一片林地草原都要反复掂量,形成人人注重环境质量,人人爱护林木资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的民族意识,为落实林业管理责任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3 结语

现代林业建设在经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林业生产建设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强化核心责任建设绿色林业,培养各级领导、职能部门、一线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 构建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的主要问题,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忽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面对这种现象,要求我们构建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和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认可,各国将积极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体系。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即绿色GDP核算,它是在原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入环境以及资源的核算,构建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实现国家经济核算结果、数据的真实、可靠,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1]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只有环境得到保护,经济才会实现真正的发展,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扣除对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破坏性影响后,所得到的国民经济的总量,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真实反映,是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共同进步的重要指标。

二、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绿色国民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认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专家、学者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贯彻落实不够到位。由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到核算体系中,而以往大部分领导和官员只关注经济增长,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从而形成诸多阻力。除此之外,由于绿色国民经济的范围比较广,核算涉及到的资源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在目前的核算过程中,只是对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核算,还有许多方面的内容被忽视。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不完善

当前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其中主要体现在环境成本的计量上。环境成本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治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消耗的资本总和,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经济发展是不同步的,所以在计算环境成本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很难明确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因素[2]。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尽管有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从整体上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且不同国家、地区的核算制度、规范等也有所区别,很难找到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工作时,核算不全面,结果不真实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对于明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环境问题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三、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树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念

为切实的落实、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要工作就要树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念,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明确环境核算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顺利开展。树立正确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念,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转变以往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真正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建立健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采用实物方法和货币方法进行核算,实物核算方法主要注重实物的计量,它是表示资源的流量与存量,可以提前预测出资源使用的数量以及污染的程度,提前采取解决措施。货币方法就是利用货币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核算,它主要是对资源的外部成本进行研究。为了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利用货币方法对来评估恢复环境的所需的费用。虽然这种货币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对国民经济的核算具有现实意义。[3]

(三)完善环境统计的标准

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构建完善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要有完善的环境统计标准,来实现高效的环境问题统计。首先应对自然资源进行统计,自然资源主要有地下资源:土地、石油、煤等,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等,以及水资源。其次是生态环境的统计,主要有土地、森林以及水,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时,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效益,二是环境的耗损,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例,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主要有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而耗损主要有对森林的砍伐、破坏等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统计,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防治,明确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以及对人类健康、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明确防治环境污染的费用。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比较复杂,为提高核算效果,应加强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核算的内容、范围以及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科学的评价。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经济核算评价体系,因此要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经济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评价结果真实准确,能够集中的反映核算的结果和问题。

(五)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应制度

要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建立完善的核算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政策、法规,为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在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中加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定环境的审计制度,完善绿色国民经济的协调机制,对经济核算的方法、范围以及环境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更加真实、科学,准确的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四、结束语

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要努力完善各方面的措施和认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牛文元.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J].环境经济,2011(3).

[2]牟宗翠.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考[J].上海统计,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