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第1篇

危机管理理论产生于经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外交决策理论等多个学科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出现了有关企业危机管理政府行政危机管理国际重大危机事件管理方面的著作80年代后,美国政治学界所谓“政治学新革命”的兴起,增强了政治学研究者解决现实社会危机的责任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研究方法的更新,使学者们有能力利用计算机等工具,构筑全新的危机分析框架学者们开始超越对单个危机事件的分析,而走向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综合研究,从而将危机管理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90年代以后,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危机管理的研究范围和重点也有所改变国家之间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一国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虽然仍属危机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大大上升,成为新的研究重点美国《危机管理》作者菲特普曾对财富500强的高层人士进行了一次调查,高达80%的被访者认为,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危机,就如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美国微软公司早就提出“微软公司距离破产只有10个月”,小天鹅公司实施末日管理,张瑞敏要求所有的员工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危机意识

现代危机管理理论认为,政府企业甚至个人都面临着危机,危机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和个人都要有意识地参与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危机的管理要强调“治理”的理念,使危机管理成为一种实现了分权分层次分目标的多元化系统管理;危机管理过程要重视各部门的协调和信息共享现代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必须要学习危机管理,进行危机管理

二在危机中立足:银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危机风险日益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金融市场运行规则的调整转变,信息披露的公开和透明,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居民对国有银行的行政职能色彩要求和商业化经营的冲突,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各种突发事件对银行的不利影响,加上银行业自身固有的脆弱性,使得国内银行机构面临着空前的营运危机,使得危机风险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风险增加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的进行,国内银行资产质量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潜在风险仍然较大,银行经营的市场化基础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二,金融竞争的加剧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以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挑战中资银行,以及各种非金融机构的崛起,金融经营的同质化和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国内银行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必然与日俱增,愈来愈多的突发事件与潜在风险将难以规避其三,社会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导致的经济金融危机给银行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严重的恐怖袭击“非典”危机等,都迫使商业银行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其四,我国现在还没有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存款客户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其他国家高,一旦出现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恐慌和挤兑其五,诚信环境缺乏,社会信用意识薄弱,借款不还的情况远未改观,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二)国内银行业危机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1.缺乏危机管理意识银行及银行员工很少对其面临的危机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没有充分认识到银行危机将会越来越频繁,危机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危机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没有明确和清醒的认识,危机意识严重缺乏

2.缺乏危机管理的经验银行由于不重视危机管理,致使银行机构,不管是从总行到基层行,还是从高管人员到一线员工,都缺乏危机管理经验如2004年初,成都某国有银行,业务员为某客户办理完业务时,不小心将其银行卡掉在地上该客户大为不满,要求用卡取100次9分钱,再存100次予以报复直到该支行领导主任陆续赶到现场,赔礼道歉,其才同意停办每笔9分的取款业务此时,这笔“业务”已经进行了27次之多可见,对这次小小的服务危机,该行从经办人到行领导,除了赔礼道歉外,均无有效措施,极度缺乏危机处理的经验和技术

3.缺乏一套完整的危机分析评估处理办法和系统银行面临经营环境变化,为有效的开展业务和处理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处理系统但由于银行自身基础管理的薄弱和基本数据的缺乏,信息系统研发滞后,银行基本上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危机分析处理系统,有的银行从“非典”过后,才开始涉足这方面的领域,但对危机的认识还非常片面

4.缺乏专门研究管理危机的组织机构至今国内没有哪一家银行建立了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建行虽制定新闻宣传管理办法并由办公室牵头负责,对服务危机和负面新闻进行处理,但还远未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缺乏战略思考和执行计划

一方面由于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风险日益加剧,另一方面,银行的危机管理能力又严重不足,“爱立信倒戈”事件和高山盗款潜逃案,都给中国银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海发行”的倒闭则充分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危机性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在危机中立足,提高稳健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三危机细分:增强银行危机管理能力的基石

要全面地了解银行危机,需要对银行的危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以说,对银行的危机状况进行细分,是银行进行危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引发银行危机的各种事件和可能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和预防措施

银行危机管理按不同的标准具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危机形成的原因分为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内部危机是指银行系统内部产生形成的影响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的各种事件,如贪污挪用盗窃案卷款潜逃财务丑闻高管人员违法案计算机网络系统故障或漏洞等外部危机是指由于客户对银行服务态度效率服务手段的不满造成的投诉争吵冲突等;或是由于歹徒对银行营业网点办公区域内(含客户)进行的破坏抢劫等恐怖性犯罪活动;或是由于新闻媒体政府机关监管部门对银行违规经营等进行处分和不利信息披露等事件,如遭受抢劫内外勾结骗贷恐怖活动引发骚乱水灾火灾大规模疫情暴发,或者由于客户存款安全的问题引起客户的挤兑等

按危机的影响程度广度深度,可分为系统性危机和非系统性危机系统性危机是整体性的全面的宏观层面上的危机,有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等对正常的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秩序造成影响的事件,如利率市场化危机汇率危机经营管理危机大规模挤兑等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银行发生的局部的个体性的危机性事件,影响相对较小,如客户投诉重要客户流失经营政策引起客户质疑等如建行于2006年3月在人民银行调整房贷利率后宣布利率执行上浮10%的政策,引发业内外的质疑和批评,在舆论压力和竞争压力下,不得不调整政策—执行基准利率并对优质客户下浮10%

按危机产生的属性可分为人才危机和业务危机人才危机是由于人才流失引起市场份额的减少和客户的流失,影响银行的平稳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由于外资金融进入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速扩张竞争日趋加剧,银行的优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不仅人才流动的频率越来越快,而且人才流失也呈现出“集体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国有银行改革,大量裁减机构和人员,以及用人机制不合理,使得部分优秀人才流失业务危机又可称为客户危机信任危机发展危机,是指业务发展缓慢停滞不前,客户资源减少,市场份额下降,或者因为成本太高,核心盈利能力并没有随着业务和市场同比增长业务危机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具有综合性和较长的影响性,破坏力也比较强

此外,按银行危机产生的具体内容和领域不同,还可分为服务危机产品危机网络系统危机组织管理危机案件危机质量危机资本危机备付危机破产危机等

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危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些危机事件的爆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区分

四措施方法:银行危机管理的战术之策

银行采取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会有不同的效果,根据银行组织技术准备的充分情况和对员工授权的高低不同,可概括为五种管理模式:即救火式授权式集权式中庸式科学式(如图1所示)

救火式管理:对员工的授权低,组织技术准备差,出现危机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犹如消防车救火

授权式管理:对员工的授权较高,但组织技术准备差,银行只能处理一些服务层面方面的具有个别性质的危机,不能有效处理系统性重大事件危机

集权式管理:银行具有较充分的组织准备,但对员工的授权不充分,虽然可以处理重大问题,但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事事请示汇报,时效和效率不高,可能引发深层次的矛盾和危机

科学式管理:具有充分的组织准备和较高的授权,能充分发挥经营管理机构和员工的积极性,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能有效治理各种危机事件,是银行最优的危机管理模式

银行要采取科学式的危机管理并有效的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的综合经济金融改革,如加快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步伐,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整个银行系统抗击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的各项管理准备工作,应做好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处理和危机发生后的恢复总结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工作由于本文所讨论的重点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故仅对银行内部危机管理的战术之策进行分析

(一)危机预防:未雨绸缪

银行危机前的预防非常重要,预防准备工作的好坏和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危机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银行能否有效化解危机的重要步骤

1.加强危机管理文化建设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具有很强的调适和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危机管理文化建设,重点是强化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并对危机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加强危机意识就是要让每个银行员工明确银行危机存在的客观性,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性,以提高员工对银行危机的警惕性一是树立危机意识,将危机意识贯穿到银行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二是普及危机知识要让员工懂得,银行危机是可以预防预测的,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危机管理的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三是传授危机处理经验每个银行员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危机经验的多少,对员工积极主动有效地处理危机问题具有显著的作用四是进行物质储备,确保危机发生时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立即投入使用,避免危机升级

2.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和监控一是要高度关注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的不利于银行的政策,要在不利的政策冲击自身前拿出相应对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二是密切注意企业对银行的不利行为,包括贷款风险提前还贷客户资源流失等行为,如“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就对当事银行造成严重冲击三是认真分析各种投资渠道对银行的影响储户的投资渠道在当今越来越多样化,股票证券国债期货外汇理财等都已进入百姓生活,市场风险对银行机构的冲击很大商业银行应该做好市场调查,进行正确预期四是加强对竞争对手的研究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行为甚至影响金融秩序的事件发生,银行需要对竞争者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从容应对和自我保护

3.建立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各家商业银行应在总行一级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办事机构,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授权由办事机构负责收集信息,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测量,研究潜在的危机及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跟踪国内外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状况,针对不同的环境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确保领导小组在危机发生时,有领导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相机决策权力

4.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对危机发生可能性的一种预测和评估,主要是对银行机构风险积聚及可能的危险发出预警信号,用以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关键是建立一套能够涵盖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易于测量和计算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预警指标并确定不同的值域,结合《巴塞尔协议》中有关银行经营指标的规定,常用的预警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每个预警指标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大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通过定期给每个预警指标打分,然后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银行的危机度指数:

危机度指数=(∑每个预警指标的得分X该指标的权重)/100

据此危机等级预报一般将潜在危机等级设置为四级,它与危机度指数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等级较高的银行表明该银行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有可能发生银行危机,应立即采取措施化解潜在危机,力求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

5.建立危机治理应急预案海南发展银行1997年因挤兑事件而导致倒闭,除了自身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不足流动性缺口较大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对客户连续不断的挤兑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因此,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危机治理的应急方案,以做到在危机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转危为安

表3危机度指数与授权处理级别对照表

(二)危机治理:临危不乱

危机治理是危机管理的主要环节,事关危机银行的生死存亡危机治理不当将可能导致银行崩溃等严重后果商业银行在处理危机时,应本着快速高效诚信的原则,灵活的进行危机处理通常危机治理应包括五个方面:

1.危机评估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十分突然而且来势汹汹当危急情况发生时,银行机构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评估首先,危机发生地机构应将情况迅速上报上级行并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分析,按照表3的要求进行处理;其次,上级行要迅速召集银行相关人员听取危机事件的报告,力求全面准确;再次,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判断,确定危机的性质,评估可能的损失及后果,根据情况做出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2.如果危机达到一定程度,应组建或启用专门的危机处理应急机构或小组,该机构有权调动银行的所有资源,有权独立地进行危机管理的决策和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独立地进行危机的谈判和协调,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治理行动

3.制定危机治理计划并实施危机治理计划必须根据银行自身的情况来制定计划要包括危机处理的目标程序组织人员分工及行动时间表计划制订完成后,危机处理应急小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应急资金,调整业务经营政策补偿客户损失调整机构和人员,调动银行各部门提供处理危机的各种保障措施由于银行的经营建立在公众信心的基础上,因此人心安抚是危机处理的必要环节

4.进行“危机公关”危机公关是危机治理的重要举措,对治理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其任务主要是让社会各界了解事实真相,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他们的谅解和支持,为危机处理赢得时间一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媒体的关系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银行机构在危机爆发后一定要设法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借助它们的力量,将舆论导向引向对我有利的一面二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客户永远是上帝商业银行在客户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形象,时刻“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准则要求自己在危机爆发后,要敢于承担责任,切忌与客户争执三是正确处理银行与监管部门的关系,积极向当地人民银行银监分局等汇报和反映情况,必要时请他们出面消除客户疑虑,化解舆论纠纷四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发生危机时银行应尽可能争取政府的支持,以得到政府对自己有利的定论与实质性帮助五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内部员工的关系在危机爆发后,要稳定员工焦躁不安的情绪,向员工明确决策层的态度,积极动员员工化解危机,同时,还要适当建立内部问责与奖惩机制,在危机关头,奖赏对挽救危机卓有贡献的员工,严惩失职或有损银行形象的职员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有助于银行掌握化解危机的主动权

5.变“危”为“机”危机并非绝对的坏事,因为危机往往又是生机转化的开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如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所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仅仅将危机事件治理好,没有发生重大损失,只是达到了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银行还应该善于利用危机事件,作为提高品牌和社会形象扩大积极影响的一个机会,变“危”为“机”这是银行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营销运作为此,要求银行必须要在平时具备有较好的经营管理环境,只有与政府媒体等建立了长期的和谐的沟通联系机制,树立了“以客户和员工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理念,掌握了良好的危机处理艺术,善于通过不利事件发现有利的因素,并创造条件放大这种有利因素的效应,扩大社会知名度,提高客户满意度,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三)危机恢复:总结提高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管理财务危机处理

现代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处在一个高度开放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因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财务危机,培养财务危机意识,加强财务危机管理,进而有效地处理财务危机。目前,我国企业界对财务危机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对财务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的研究大部分局限在财务危机爆发后的事后处理方法上,还缺乏对企业完整的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分析,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1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1.1公共关系理论

著名公共关系学教授詹姆士·格鲁宁(JamesE.Grunig)将公共关系定义为:具备管理、沟通、组织、面对公众、全球化运作等功能,主动影响公众,为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协助组织更有效运作。公共关系理论主要侧重在危机发生后维持良好的组织与公众关系,树立积极的企业形象,有效地化解组织与公众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等。可以看出危机公关只是危机管理的初级阶段,是危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2危机处理理论

危机处理主要指事件发生后的一些技术性的措施,例如人员如何调配,记者招待会何时召开、会前准备、选择合适的发言人,善后的处理等等。具体体现为危机处理手册,较危机管理低一个层次。危机处理的作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适当的成本解决危机,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与消费者和公众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有效沟通,保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1.3危机管理理论

现在,危机理论发展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危机管理阶段,危机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信息的管理。企业要有效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威胁,就要建立一个危机决策体系,从企业组织结构到内控制度以及企业的组织文化都要做出相应改变。因而,全面的危机管理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恢复。企业更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事前的预防;高级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和亲自参与;预警系统的建立;员工培训;解决危机指导原则的制定;事后总结与教训的吸取等。

2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

2.1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建立

(1)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在财务危机爆发前的平常状态下,要成立财务危机常设机构,一般应该归属于企业财务部门。其要全面地负责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和维护预警机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风险评估,制定危机紧急处理方案,对财务人员进行危机培训等工作,启动财务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参与财务危机处理工作,并进行财务危机的善后处理。财务危机常设机构在财务危机发生后就扩大为财务危机处理专案小组,财务危机解决后恢复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正常工作。

(2)财务危机常设机构办公人员的构成。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所具有的复杂性对财务危机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该是对企业要有较高的忠诚度,因为财务危机管理的日常工作涉及到大量公司的机密或者危及到企业重大利益信息,只有保证管理人员的可靠,对公司财务危机管理信息能够保守秘密,财务危机管理才能顺利进行,所得出的管理信息才真实可靠。其次,财务危机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宽广的眼界和良好的综合知识。财务危机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综合的分析判断能力。财务危机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备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企业诊断方法和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的定性、定量分析。

2.2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目的:通过对财务危机风险源、财务危机征兆进行不间断地监测,能在各种信号显示财务危机来临之际及时地向组织发出警报,提醒组织对财务危机采取行动,在财务危机之前就缩小其损失范围和爆发规模。

(1)财务危机信息的监测。要建立能够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信息网络,这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确保将分散、零星的财务信息整合为准确、有用的信息资源并及时呈报给决策层,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的判断依据。

(2)财务危机信息的甄别和风险评估。对监测到的财务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财务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预警机制中还应该包括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管理系统。时间和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某种形式的优先注意权,通过风险评估,确认全部的财务危机源,并为其排列了优先等级,就可以考虑如何最好地管理每种财务危机源。

(3)财务危机预控。财务危机预控是指企业应针对引发财务危机的众多可能性因素,事先确定防范、应对措施和制定出各种财务危机处理预案,以有效地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财务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2.3财务危机管理培训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首先就要使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从思想上克服自满情绪,树立财务危机管理意识。突破管理的常态思维,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必须通过有效地财务危机管理加以预测、预防,化解或尽可能减少其损失。只有我们强化了自身的财务危机意识,才能在实际中真正重视财务危机管理工作。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演练,进行定期的财务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危机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财务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订的财务危机应急方案是否充实、可行。

2.4构建财务危机应对机制、制定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

构建财务危机应对机制是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关键内容,其基本目标是在企业一旦遭遇财务危机时,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以最快速度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准确地判断财务危机的性质、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并按照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果断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求将财务危机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制定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制定出应对方案,并估计采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为以后发生财务危机能有效地应对做好准备。不论针对哪一种财务危机,处置预案都要从分析可能的财务危机情况着手,策划应对的战略战术、基本政策和有效沟通的渠道,并分清先后秩序和轻重缓急,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安排,最后以书面形式作为正式文件,作为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行动指南。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应对预案及其备用方案,还必须进行反复论证和测试,必要时还要组织财务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以确保方案严密可靠。

2.5财务危机处理的基本程序

(1)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要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财务危机紧急处理机制,企业应将常设的财务危机管理机构扩大,成立专门的财务危机管理小组,负责财务危机控制、财务危机处理以及损失评估等工作。小组的成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观察、分析、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应包括企业领导人以及公关、管理、营销、技术等岗位上的负责人和专家,成员对企业要有一定的忠诚度。小组独立于各个职能机构,直接受企业最高决策层的领导。

(2)迅速设立、统一、公开的信息方式。财务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种传闻、猜测都会随之而来,媒介也会纷纷报道。这时,企业组织应指定新闻发言人,保证信息源头的唯一。在危机事件出现后及早举行新闻会,向企业内外公众介绍真相以及正在进行的补救措施,做好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使其及时准确报道。

(3)积极调查财务危机事件,对财务危机做出合理处理。企业在启动应急机制和统一对外宣传口径之后,就要立即深入调查财务危机情况,分析财务危机发生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实质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这是财务危机处理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针对财务危机中不同的对象,做出合理有利的决策与处理,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平息财务危机事件。

(4)财务危机善后处理。财务危机事件平息后,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财务危机带来的多方面损失。企业要做出相应的人事调整和组织机构调整、处理有关责任人、改变一些相关的策略或者方法。企业要尽最大努力恢复和重塑良好的企业形象,恢复重塑企业信誉,挽回公众信心。要针对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共关系活动,密切保持与公众的联络和交往。

(5)财务危机总结。对财务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找出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财务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归类,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分别制定修正方案,逐项落实到相关部门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财务危机管理内容。财务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它只是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挫折,财务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企业应将财务危机产生的巨大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自己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威智管理咨询公司.在危机中如何树立高端形象[J].上海综合经济,2003(6)

3范秋梅.中小企业危机管理预案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7)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第3篇

伴随着危机管理的研究,危机信息管理也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起来,危机管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概念的提出。危机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其中典型的案例是古巴导弹危机处理,爆发于1962-1963年的美国和前苏联;1966年前后发表在《大西洋论丛(Ⅱ)》的《危机管理:新的外交》是A.Buchan的著作,是最早写有关危机管理方面的论著。第二阶段,危机管理的初步探索时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指1966年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时代的论著遍布政府、军事、战争、能源、外交等各个领域,是一个研究的高潮。第三阶段,危机管理研究的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这是危机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研究高潮,在宏观领域的危机管理研究持续火热的情况下,微观领域的危机管理日益活跃,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二、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和现状

(一)危机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信息能力问题

如何任何和评估危机是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广义的危机是指:“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和已经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事件。”而狭义的危机仅指:“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事件。”企业面对危机的态度、应对方法的不同会导致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不同,最终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同,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企业毫无危机信息的意识,无法对危机做出应对的措施,在危机面前毫无办法,最终导致公司瓦解;第二种:企业对危机信息管理没有系统性,处于无章法状态,这样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导致企业损失惨重;第三种,企业的危机信息管理比较成熟,在应对危机时能及时对危机进行评估并且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效化解危机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附加值。

(二)危机信息传播过程和媒体管理问题

危机的产生是有一定过程的,不难想象危机管理也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从萌芽到爆发到消散,再到危机后重建。在媒体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信息来源多样化、传播多样化都加速了危机信息的传播。企业需要更好的掌握危机信息,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为企业危机管理的正确传播打下基础。

(三)企业危机信息管理人才问题

成功的危机信息管理是由人来完成的,人和危机团队是危机信息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危机信息管理需要危机管理的人才,或者是具备一定危机管理能力的人。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危机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下:第一,强烈的责任感和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这是指危机信息管理人员能够快速的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危机发生的前兆;第二,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承压能力。危机信息管理人员要能够在各种信息不足和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捕捉有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降低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自信且稳重,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信息管理人员在面对危机时要不急不躁,利用各种资源做出危及应对的策略。

(四)企业危机信息管理方法和工具

企业应对危机信息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方法主要有:快速决策分析、平衡记分卡、专家紧急咨询法、经营影响分析(BIA)、员工资源管理(CRM)或团队资源管理(TRM)等等;工具包括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网站、短信和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网络、广播系统、移动通讯等。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通过有效的外界沟通,满足大众的信息需要。

三、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的难点

(一)企业危机信息管理中的信息有限问题

第一,信息的不完全性。一是,指信息的滞后性;二是,指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导致经验信息的指导。信息的完全性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顾此失彼。第二,信息不对称性。危机发生后,由于个方面原因的限制,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只能在不确定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应对。第三,信息过载和信息不足并存。由于目前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危机发生后会有大量的信息涌入,但是真假难辨;同时,企业有用信息又严重不足,致使决策者难以做出决定。显而易见的,信息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其有限性只能减少,不能根除。

(二)企业危机信息管理体制问题

企业有效的、快速的应对危机,有效的管理危机信息,满足群体对信息的需求,这些都需要企业建立一个信息管理体制。危机信息管理体制要划分不同的组织架构,进行权限划分,各部门各司其职。总之,危机在来的时候不会给企业任何准备,企业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企业危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危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企业面临的第一位的问题。目前,国外的很多商学院设置了危机管理的课程,专业化的危机管理咨询公司也为企业提供抓也的危机管理方案,其中危机信息管理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危机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危机管理的练习难以深入。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处于转型期,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培养危机信息管理能力,这是大部分企业面对的问题。

四、结束语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第4篇

1.制订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园日常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制订出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形成规章制度,使幼儿园的基础管理有章可循。其中涉及到幼儿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玩具的安全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传染病预防的管理、教职工队伍的管理、游戏活动的安全管理、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出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幼儿成长的情绪关注、校车接送的管理、家长接送的管理等。例如《接送管理》中,规定幼儿家长必须使用接送卡接送幼儿,如果家长有事没办法接送,需要提前给带班老师做好交流,以免接送过程中出现问题。《户外游戏活动的安全管理》中,规定幼儿教师必须提前检查好活动场地、器械,清点幼儿人数,活动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幼儿,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清点幼儿人数。

2.加强监管,使制度落到实处。很多时候,幼儿园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但因为缺乏平时的有效监督,从而使制度形同虚设,最终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例如近年来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严重超载或车辆不合格造成的。上级主管部门存在监管的缺失,幼儿园管理者管理不善,有些幼儿园虽然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另外,还有部分幼儿园抱着侥幸心理,最终导致安全事故。

二、组建危机管理机构

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幼儿园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了有效应对,幼儿园可以组建危机管理机构,设立由园领导及各个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处理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由幼儿园领导(通常是园长)、分管主任、保教人员、保健医生、财务人员、保卫、后勤部门负责人。明确规定好危机处理小组的职责,主要包括:

1.增强教职工的危机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演习、讲座、图片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掌握必要的危机管理基础知识。

2.积极搜集相关的信息,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危机因素,例如某幼儿发生了校车事故后,要及时检查自己幼儿园的车辆安全情况,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境。

3.危机处理小组要认真考察幼儿园,组织小组成员对日常工作进行维护和管理,并监督各项措施(人力、物力、财力)的落实。例如幼儿园的大型玩具是否安全,幼儿的攀爬架是否有松动的现象等,一旦发现要及时整修,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4.针对幼儿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境,制订合理的危机管理方案,方案的内容既包括预防措施,也包括危机发生后的处理方案,做到有备无患。

5.危机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事,要全园参与,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危机处理小组可以根据幼儿园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进行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教职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培养其管理能力。

三、事先制定应急预案,以便从容应对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危机事件,幼儿园可以事先制订相关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以便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具体内容包括规定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危机管理的预算;危机信息收集、上报的措施和途径;幼儿园易发生危机和事故的处理方法;应对危机发生后幼儿园对媒体和公众的解释方面做出规定;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等。具体步骤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幼儿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幼儿园可能面临的主要危机类型有政府法律、政策的突然巨大变化;招生面临巨大困难;招生数量急剧减少;大范围对幼儿园不利的社会舆论甚至谣言的泛滥;大面积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爆发与大面积传染;火灾;恶劣的环境造成的人身伤害;建筑物毁坏造成的伤害;其他意外人身伤害;对幼儿园疾病处理方式的不当造成的危机;可能的性伤害;交通危害;玩具与设施危害;幼儿园的相互伤害;幼儿走失;其他严重的道德伤害;其他不可预见的危害等。例如《某某幼儿园火灾预案》中要分析幼儿园可能发生的火灾有哪些?包括电路老化、超负荷用电、故意纵火、雷电造成的失火、周围环境牵连、幼儿玩火、食堂用火不当等。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尽可能地细化,想到可能发生火灾的各种因素,因为想得越详细越能对这一事件进行有效预防。第二部分: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落实措施。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包括园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日常要定期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在梅雨季节到来前,后勤人员要检查幼儿园的排水设施,房屋是否有漏雨的情况;定期检查电路是否有老化的情况,及时进行更换,将危机管理纳入到幼儿园日常维护当中;成立危机事件报告机制,一旦发生危机,可以及时报告;建立幼儿园预警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通过广播、手机等设备传达到幼儿园每个角落;准备一份幼儿园空间分布图,并将公安、消防、急救、煤气等电话号码贴电话机旁;准备预防及应对危机事件相关的物力,如应急照明灯、灭火器、急救设备等;确定对外联络人员及新闻发言人等。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具体,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做到点面结合。第三部分:培训与学习。首先,通过危机管理讲座或者展览,让教职工初步了解幼儿园危机的特征、危机的种类等,积极主动地建立危机意识;其次,通过培训让教职工掌握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危机处理技能,提高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演习。如《某幼儿园火灾危机预案》中,可以通过火灾演习的方式,让教职工知道火灾发生时应如何自救,如何有序撤离等。第四部分:定期检查更新。制定了危机预案,不能常年不变。要根据幼儿园的发展变化和当前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更新。例如,预防火灾的预案中,要及时检查更新救火设备,如灭火器,检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等。

四、掌握危机处理艺术

尽管做足了一切预防危机发生的准备,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一旦发生危机,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必须采取的一切手段和策略,以恢复公众信任,重塑单位形象。

1.迅速建立快捷、高效的危机处理组织。根据预案,一旦发生危机,要迅速建立危机处理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管理,首先要对发生的危机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如该危机事件对幼儿及教职工的生命的影响有多大?对幼儿园的财产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对幼儿园声誉的影响有多大?是否危及幼儿园的生存?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

2.迅速着手处理危机。遇到危机要积极面对,而不能逃避。无论责任在谁,对当事人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并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尽量使损失降到最低,切莫急于追究责任。安抚好当事人及亲属的情绪,并隔离危机,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某幼儿园幼儿午睡时意外死亡,但因为幼儿园一味推卸责任,最后家长情绪失控,打砸幼儿园,使幼儿园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以倒闭收场。

3.做好危机公关。做好危机公关,对重塑幼儿园形象非常重要。因此,幼儿园要将媒体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战略管理中,幼儿园要安排有专人负责接待媒体,必要时要事先进行培训,以免人多嘴杂,说法不一,造成媒体报道失实。尽量多地给媒体提供相关资料,以免媒体无端猜测,造成更大误解。幼儿园要给媒体提供幼儿园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危机发生的详细情况,介绍幼儿园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尽量博得媒体的同情和理解,淡化家长是弱者的媒体心态,切记不要拒绝媒体,更不要使用“无可奉告”等官方言语,以免使幼儿园处于一个更加不利的位置。

4.沉痛反思,重塑形象。危机发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积极面对,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今后的管理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不论危机的责任是谁,幼儿园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认识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出危机发生背后的内外在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第5篇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2.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3.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 “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政府的社会职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危机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政府危机处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政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 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场危机可能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只有全社会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危机。只有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被动地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构建中国的社会民间救助组织,组建社会义务工作者队伍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5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不仅是对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 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的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们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预防。首先,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人文社会环境,建立社会的信任机制。当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应关怀、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而不是冷漠、猜忌与排斥,这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和身体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验,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危害比较大的危机,越会造成令人恐惧的效果。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惧。危机预防不仅仅是危机本身的预防,还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加强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

    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原有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坏,整个社会处于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措施不当,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民众对政府信心的减弱甚至丧失,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1.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人们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因此,危机发生时,公众出于对危机的恐俱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种流言蜚语的出现是必然的,封锁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隐瞒事实真相成为不可能。

    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危机发生时,政府应立即投人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我国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短时间内爆发并在较大区域内流行,与政府有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淡漠有直接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着报喜不报优的心态,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会丧失平息

事态扩大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政府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全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财务管理;措施

一、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近年来,美国发生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激烈动荡,部分基金停盘。美国、日本、欧洲各大央行不约而同,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华尔街乃至全球经济的“洪水猛兽”引起全世界各国领导人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究竟什么是美国次贷危机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它的威力竟然如此之大,不由得吸引我们来探讨一下。

所谓抵押贷款就是按揭付款,也就是分期付款。美国购物尤其是购买住房等高档商品,大部分是用抵押贷款分期付款。美国把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分为优级和次级。美国银行能够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位优级,把那些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次级,这个等级的消费者大都是信誉不佳者。多年来,美国经济因为不景气而采取向次级消费者大量抵押贷款以刺激消费拉到经济的政策。这可乐坏了次级按揭消费者,他们把自己的房产等财产抵押给银行,大量向银行贷款,进行消费或者挥霍。危机的发生源于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转差,美元利率多次加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次级按揭分子的银行贷款利率飞速上涨,最终使这些本来就没有多少钱的次级按揭分子的银行贷款利率飞速上涨,最终使这些本来就没有多少钱的次级按揭分子囊中羞涩,甚至还不起银行的贷款而将自己的财产抵押给银行。

二、次贷危机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

这场危机从萌发到爆发,无疑给我国国内企业带来了不少影响。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危机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放眼展望未来还要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在未来参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尤其是要强化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的能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管理和配置,从而迅速地做出科学决策。我们也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价值创造做贡献时,财务管理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它应该积极参与公司的战略制定、组织重构和战略的实施,必须具有对外界灵敏的反应能力。从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金融风险意识和财务管理上出现了漏洞,财务管理的松、假、差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公司、企业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财会核算有一定的虚假性,它虽然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但是却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许多财务人员的理财技能的低下也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由此可见,财务部门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次贷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财会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财意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应当逐步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财务机制,培养优良的职业技能。随时考察、跟踪、分析、预测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其特点,并建立相应的反应机制和运作机制,确保会计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由检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数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方面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入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胜任能力。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自学和参加专门的培训,以及组织专门的知识竞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2.必须转变理财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

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建立积极主动的财务决策机制,树立新型的决策意识,包括风险决策意识、综合决策意识和效益决策意识,通过财务特有的决策手段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量最大化,企业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研究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对知识资本的运作案列进行分析,制定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和提高相应的处罚力度,提高造假的成本,降低财务造假的几率。真正实现“不做假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相关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财务制衡机制。金融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财会部门除了自觉搞好规范化、表转化、制度化建设以外,还必须通过特有的核算和监督手段,去调节、制约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以及提高国家规范制度的稳定性,减少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观犯错的几率,按照制度办事,处理财务事项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同纪检、督察部门的配合,发现有违反财会制度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

3.加强企业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资金运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的中心是资金管理。统一管理企业运营资金,是健全集权型财务管理机制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通过企业总部统一管理财务资金,才能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部门在资金管理中合理筹资、调剂余缺、控制流向、确保回收的职能,才能保证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统一领导和有效监控作用,促进企业实现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实现企业资金的安全高效。

4.实行严格的预算考评管理

美国次级抵押房贷危机成为近期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演越烈的态势,很多国家被卷入。所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灵活、快捷、准确”的要求,“预则立,不预则肥”。对集权管理来说,财务预算是关键的一环。

5.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核算的应用

首先从企业自身的行业特征看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与生产实体产品一样,都是伴随着许多间接费用发生,而这些成本多半是与产量无关的。按照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在企业中,并不是差评耗费了资源并导致费用的发生,而是作业耗费了不同数量的资源,导致了成本的发生。这样方法的基本观点是,成本是作业所引起的,要控制成本和降低成本,必须对业务流程或作业的设计进行优化和重组,不能像传统成本会计那样笼罩的关注单位成本的高低。按照作业成本法的要求,必须对作业进行持续的改善。

6.逐步建立有力的财务监控和预警体系

首先进行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就是从复杂的经济过程中,选择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经济运行中主要方面的运行特征和各方面关系特征的财务经济指标,这些指标由现行会计系统提供。其次,要做好财务经济变量的预处理。运用数量分析法,对依据逻辑关系选择的指标进行筛选,经筛选后的财务经济变量作为特征变量。

四、结论

如何防范与及时化解金融风险,财会部门除了增强社会责任感,改善日常工作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理财技能,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资本市场,财会人员都必须积极涉足做一名理财能手,以此来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财务管理体制是否健全、财务管理内容是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决定作用。我们应从梳理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关系入手,互解债务链,使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趋向合理,减少资金阻滞,加强资金周转;及时调整债权债务结构,采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加强资金回收工作;有选择性地进行产权和股权交易,减低债务负担;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和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型企业制度。财会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探索调整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藉以迅速扩张企业可支配的资产存量,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改善资产质量,实现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作为全球经济共同体中的一员,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学习,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积极应对挑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战略管理 危机意识 战略

一、引言

企业战略是指导企业走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性、方向性的特征,正确的战略可以使企业对当前和长远的经营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但是,在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容易只注重采取进攻型的战略,忽视一直伴随着企业成长的危机。而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的时候,也往往只注重眼前危机的解决,忽略了战略目标。这样的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的,可以说,在当今发展与危机同在的现代社会中,把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相互结合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提出

对企业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联系,有以下学者对做出了相关研究:

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式”的基础上,朱延智提出了企业危机的结构理论。他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所处外在环境的变化,以确定未来较为有利的战略方向。可以说,这个理论将企业危机管理纳入了战略管理的范畴,提升了危机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我国学者赵定涛将危机管理概括为包括预防、识别、处理和评估的动态过程,认为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危机管理小组,以及危机沟通是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四个重要因素。其中重点指出,危机管理要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另有我国的张亚莉、蔡建峰、杨朝君等学者在对企业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内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与战略管理过程的整合模型,并提出了二者在整合时应该把握的若干原则。

基于对危机管理和战略管理关系的研究,又有学者提出了战略性危机管理的概念:在公司战略的制度性安排上,把危机管理列为公司战略的实施环节,从战略的高度将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和资源列入公司的战略管理的体系中。战略性危机管理的提出,使危机管理不再仅仅是策略层面上的管理。

这些学者都把危机管理和战略管理同时纳入到研究的关注点上,正是基于以上学者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结合。

三、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可能性

1.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可以使企业对当前和长远的经营环境、经营方向及经营能力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求得生存和发展;通过危机管理,可以避免和减少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危害,甚至把危机变为商机,最终还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从本质上讲,战略管理和危机管理都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目标。

2.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战略管理和危机管理都把环境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论制定战略还是进行危机因子分析,都需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各个影响因素,发现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 转贴于

3.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参与。相对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高层管理者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高层管理者可以为各层级管理者实施战略指明正确的方向。对于危机管理,Ian I.Mitroff把企业这个大系统分为五个层面,认为各层都有影响危机的因素存在,而最内层的高级主管心理是企业危机处理表现的决定变数,指出了高层管理者在危机处理中的核心作用。

4.有相似的组成部分。企业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都是持续的、循环发展的过程,都包括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这为二者在管理过程上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四、如何进行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结合

企业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结合,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

1.危机管理要有战略思想。很多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只顾眼前危机的解决,有些危机事件看似已经处理了,但会产生很多更严重的问题,比如,使品牌信任度降低,组织变得不稳定等,这些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在危机管理中引入战略思想,让高层管理者参与其中。高层管理者能立足于整个企业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进行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真正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2.战略管理要有危机意识。在进行战略管理时,要结合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增强战略管理的防御性,而不仅仅只是采取进攻型的战略,具体表现在危机意识应该贯穿于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企业战略制定阶段。此阶段在评价企业内外部环境时,不能只把重点放在利用企业的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以采取进攻战略上,而更要关注企业所面临的社会、政治、人员、产品、技术等各方面的威胁,找出可能诱发危机产生的危机因子,并制定出相应的危机处理备选方案。

企业战略实施阶段。在制定企业的战略实施计划时,要包括对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从人员和技术等各方面,分配相应资源给予支持。要对职工进行危机培训,提高职工的危机意识和解决危机的能力;要建立危机管理小组,使之在危机出现时可以迅速地投入到危机的处理中;要建立与煤体、公众沟通的有效渠道,以产生危机共识,取得公众的理解。

企业战略评价阶段。对战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反馈来的信息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修改原有的方案,尤其可以通过预警系统的建立,定期地模拟系统,做好随时应对危机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2):37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 急诊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01-02

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1]。

张成福[2]认为危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 威胁性。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者目标,当然其威胁程度视决策者的认知程度而定。(2) 不确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的不确定性。(3) 时间的有限性。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4) 危机的双重效果性。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

综合医院的急救中心或者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和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决定了综合医院的社会影响力。而目前一般综合医院的急诊危机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急诊护理管理者亟待将危机管理融入急诊护理管理之中,提升了急诊护理工作的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

罗伯特・希斯[1]认为,危机管理包括管理者和主管去考虑如何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应对危机局面、如何从危机中很快复原,包括: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前的准备、危机爆发时的应对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即PPRR原则。

1 急诊护理工作的特点

急诊护理工作环境复杂,突发事件比较多,护理工作难度大,易出现问题。一般病情危急患者多,急诊护理工作有时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容易出现差错甚至印发医疗事故;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疗纠纷较多,甚至急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常受到威胁,急诊科工作人员的承受的心里压力比较大,易造成医护人员难以安心工作。有的医院对急诊工作重视不够,危机管理意识薄弱,突发事件处理不当。

2 急诊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1)病人生活护理上引起的纠纷,包括饮食质量、排泄物清理、用物清洁、病房及厕所环境不良等原因引起的纠纷;(2)护理操作上引起的事故,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输血、给药、药物管理等环节上出现的问题;(3)医院对患者管理不善引起的纠纷,如病人自杀、无故离院、食物中毒、病人跌倒受伤或致残等;(4)院内感染造成的事故和纠纷等。

3 加强急诊危机管理的措施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预防与控制是最经济的办法,但是,事前是它总是往往被忽视[2]。究其原因是人们的危机意识的薄弱,不能居安思危,不能认识和预见到各种不确定性。因此,树立危机意识,有必要根据各种不确定性制定不同的策略,杜绝或者降低风险,形成一套危机管理体系。有了这种机制,当危机真的来临的时候,急诊护士才能做到沉着应对,急而不乱。

其实,危机与机遇并存,成功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将危机转化为获得成功的机遇”。每一次危机既可能是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良机。发现和培育这种“危”,捕获这个潜在成功的“机”。而让不良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危机管理反面典型[4]。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健全制度,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与流程包括:

(1)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事故防范意识的调查;

(2)每月对护士以及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有关防范医疗事故的专题教育;

(3)从医疗事故的角度来分析各病房存在的问题;

(4)以院内典型护理事故为实例,在病房例会上进行讨论,找出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5)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科的目标管理。

(6)年底总结,剖析护理差错事故,提出防范医疗事故、差错以及纠纷的方法与对策,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护理。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强化危机意识,重视风险意识教育,提倡敬业爱岗的自律精神[3] ,一旦发生护理事故,当事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等方面的责任,实际上,法律并不因为护士的工作辛苦而免其责任。因此,在病人权利日益受到尊重的今天,医院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对病人权利和护士自己义务有正确认识,加强护士特别是急诊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尊重病人的知情权”要求护士执行每一项护理操作前都要向病人解释清楚,并认真做好病情观察记录,避免发生护理纠纷时护士无力举证。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注意整体意识,根据医疗护理规范,各类人员齐心协力,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病房的方法,在排班上尽量做到人性化管理[4],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防止和避免护士工作时间延长而造成的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同时注意新、老护士搭配。经常组织全体护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各种仪器上均将操作程序写清楚,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美].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 年1 月,第二版,P256-258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21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