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深化体制改革

经过省委省政府近20年的强力推进,贵州省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硬件建设,已实现跨越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有的学校硬件设施甚至超过东部。但贵州省的教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教育质量上。贵州省学生的高考及格率,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司法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方面的合格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等观念和制度的相对滞后,这就需要深化教育改革。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教育厅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方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确定了11个大项、81个小项改革任务。

2014年底,方案经省委深改领导小组审定后报教育部,教育部高度重视。今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复了方案,并指定贵州省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这是继上海市之后教育部批复的第二家教改方案。

创新推进机制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顽固的体制机制障碍,涉及深层次利益的调整。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总理强调:“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可见,改革之难,难在落实上,难在要动一些管理部门的“奶酪”。因此,要落实贵州省教改方案确定的81项改革任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有效的办法是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机制,争取设立国家教改试验区,或争取与教育部建立省部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8月2日,贵州省与教育部在贵阳共同签署了《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贵州省委书记、时任省长陈敏尔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分别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约。

协议的签定,体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办好贵州教育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国家对贵州教育的关心支持和绝不让贵州在全面建设小康中掉队的坚定决心。自此,教育部将国家教改试点单位由原来确定的“两校一市”(北大、清华、上海)调整为“两校一市一省”(北大、清华、上海、贵州)。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进一步完善省级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化建设体制机制、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强化国际化与信息化保障支撑、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七个方面深化合作。加快建立部省战略合作会商、年度政策清单支持、综合改革协作、改革经验成效交流等四项机制,推动贵州教育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经验。

在签字仪式上,袁贵仁强调:教育部各司局要大力支持贵州教育综合改革,助推贵州全面同步小康,为西部地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释放教育红利

在协议中,教育部承诺给予贵州省17项重大支持:

高等教育方面5项:与贵州共建贵州师范大学机制;支持贵州高校申报博士点;加大对贵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支持力度;支持贵州在高校布局、学科专业设置、学位点布局、招生计划、高校转型等方面改革;支持贵州扩大高校办学自改革。

基础教育6项:支持贵州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大对贵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支持力度;支持贵州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方式;支持贵州深化中小学校长、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贵州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支持贵州推进“义务教育体育多元化、高中(中职)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相衔接改革。

职业教育1项:支持贵州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对外开放4项:支持贵州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深化拓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推动贵州参与区域性教育合作;支持贵州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支持贵州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学术交流,并给予政策倾斜。

经费保障改革1项:支持贵州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协议建立了四项合作机制:

战略合作会商机制。成立省部战略合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协商重大合作事项。这为贵州省与教育部之间搭建了对话平台。

年度政策清单支持机制。允许贵州在改革上先行先试,实行“一授权两报备”制度。这是给予贵州省与上海市同等支持。“一授权”,就是授权贵州省做一些突破性的改革;“两报备”,就是事前报备突破性改革事项,事后报告实施情况。

推进改革协作机制。双方互派挂职交流干部,根据改革需要,联合创建改革项目平台。

改革经验成效交流机制。加强总结、加强交流、加强推广。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芬兰 不分年级制 启示

近年来,芬兰高等中学的教育质量跃居世界榜首,其中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吸引着众多国家教育人士的目光。在芬兰的高中教育改革方面最受关注的是“不分年级制”教学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芬兰模式”。

一、“不分年圾制”教学模式简介

早在20世纪60年代,芬兰便着手对高中教育体制进行改革。20世纪70年代初,芬兰全国基础教育事务委员会的专家考察了德国“不分年级制”的成人夜校,决定把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进到芬兰的普通高中。20世纪80年代芬兰开始在全国多所普通高中实验”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并对高中整个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自1994年起在全国的普通高中推行“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1999年1月1日,芬兰新颁布的《高中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高中都应实行”不分年级制”的教学模式。自此以“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芬兰高中教育创新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所谓“不分年级制”教学,是指学生不以年级为基础形成固定年级和班级,学生可以在服从学校基本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行选择课程和科目学习,在校学习时间可有弹性,一般可在2-4年完成,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学习5年。表1所示为“不分年级制”教学与原来分年级制教学的区别。

二、“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1.实行弹性学制

在传统高中,学制固定为3年,学生无一例外地要经过3年的学习才能毕业,除非由于某门课程没有通过而不得不留级从头再学。

不分年级的高中实行2—4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学习计划和安排等情况,自行决定完成高中教育的年限。学习进度快、成绩优异的学生2年可以毕业,学习进度较慢或学习兴趣较广的学生4年毕业。

2.按照学段和学程组织教学

芬兰自1982年开始按“学程”组织教学,一门科目按内容的数量和难度分为数量不同的若干学程。这样一来,十几、二十几门科目就可以衍生出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程。一个学程平均为38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一学年不再分为固定的两个学期,而通常被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一般持续6—7周,各学段最后一周为考试周。每个学段集中开设5—6个学程,学生在一个学段最多可以选择8今学程。这意味着一个学程每周有6—8节课,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该学段选定的学程。

高中实行按“学程”教学以后,对原有科目或科目群的学习要求也有了新的规定。学生每学完一个学程都要进行考试。如果某一学程考试没有通过,可以重新学习直到重考通过,学生才可以继续该科目其他学程的学习;如果同一科目有两个学程没有通过考试,该科目的学习就必须中止。一门科目的学习被中止以后,并不影响其它科目的学习。也就是说,不分年级高中不存在以往的“留级”现象。

3.实行个别化教学与学习

芬兰普通高中实行“不分年级制”,其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不同能力、爱好和发展要求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最大程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与学习原则。

芬兰普通高中的个别化教学首先体现在学生选课的个性化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内容、学习进度的快慢和科目学习的先后顺序,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甚至可以选择任课教师。一般只要有10名学生选修同一门课,学校就会开设这门课程。在学校不具备开设某门课程的条件时,学校允许学生到其他学校选课,并对其在外校取得的学习成绩予以承认。

选修同一学程的学生可以是刚入学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可以说,每一千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为增加灵活性和个性,学生还可以自学,在征得校长同意的前提下可以不参加随堂听课,但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参加考试。

4.建立学生管理与咨询制度

芬兰“不分年级制”普通高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与芬兰建立并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学生管理与咨询制度密不可分。芬兰普通高中实施“不分年级制”以后,各学校对原有的机构进行了调整,除保留原有的各教研室和行政办公室外,新增设了教导咨询办公室,建立了学生顾问制度、指导员制度和新生辅导员制度,以此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管理和指导新生选课等。转贴于

三、“不分年级制”的最新改革思路

芬兰高中以“不分年级制”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于2003年起草完毕,2005年开始执行的(《高中课程方案》对原有方案作了较大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对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多角度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高中教育的目标和基本的价值观

课程方案中强调尊重人类生命和人权;尊重人的生活权利、平等的权利,公正、民主和普遍的福利;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及批判和再评估;对人类文化的包容态度和国际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探索真理和广泛接受教育的权利,终身学习的态度这些基本的价值观。

2.突出地方在课程建设上的自主权力

新方案在课程的制定方面,针对全国设计而言只是个基本框架,其余权利则下放到各市,给予地方教育更多的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特色,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需求开设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各类课程。同时,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就意味着学校能够更多地按照自己的发展思路去建设。

3.进一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新方案要求必须由学生自己构建其知识、技能和世界观体系。学校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客观观察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新方案强调:合作、积极参与、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清楚地认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合作以及达成共识对拥有美好未来的重要性;清楚地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冲突;清楚地认识到芬兰和国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方案同时强调学生和家长拥有接受并参与教育的权利,其根本目的也是使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我负责的意识。

4.强调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咨询工作

为了应对”不分年级制”教学中无固定班级所带来的学生管理问题,迫切需要为学生个人、学习团体以及不同科目和进入大学等的学习提供指导、咨询。新方案强调对学生的指导、咨询工作的组织,包括对于学生个人的指导、咨询;对于学生团体的指导、咨询;对于不同科目的指导、咨询等。

四、“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的启示

我国普通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课程基本结构,以学分为基本的课程计量单位,增加选修内容,跨班级选课和短学期教学,建立选修课指导制度等改革,均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对“芬兰模式”的借鉴。因此,研究和借鉴芬兰课程改革经验及其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有助于促进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1.增强我国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适应迅速变革的世界,保证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满足人才多样化即受教育者成长的规格、层次、职业取向多元化的需要,因而要求课程应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应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成长的最佳课程模式;学校应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引导、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以保证学生的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

2.强调多样化选课制和选课指导制度

在课程多样化的前提下,如伺使课程编制适应学生的多种特性和需要是个分关键的问题。为了谋球多样化的课程得到有效实施,今后编制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芬兰课程改革中强调多样化选课制以及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这对于我国的课程实施与管理非常有启发。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特岗教师招聘数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中小学校宿舍接入全国系统”

“围绕研究贵州教育改革创新、质量提高、特色发展的重大问题,2016年11月18日,贵州省教育厅列出了14个课题面向全国招标。”

......

“穷省也可以办好大教育。”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贵州办好教育,要依靠改革。为了拔掉穷根,近年来,贵州奋力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施“两基”攻坚并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教育“9+3”计划和“4+2”教育突破工程成效明显,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快速发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以县为单位全覆盖。

基于“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贵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

系列顶层设计

为教育改革注入动力

2015年8月,《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标志着贵州教育综合改革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这个战略合作,获得了教育部与贵州共建贵州师范大学、支持国家部委与贵州共建有关高校、支持贵州发展博士生教育和申报博士点等在内的17项重大政策支持。其中,贵州省与国家有关部委共建高校总数由2所增加到6所,共建高校由本科拓展至高职院校,共建部委由2个增加到4个。

2016年1月,《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公布,并获国家教改办备案,这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家获备案的省级教改方案。方案涉及贵州省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综合改革的方方面面,涉及范围广、改革力度大。

同年10月,《〈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重点任务分解方案》出台,81项教育改革任务被分解细化,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

贵州还相继制定出台了近20项教育综合改革配套文件:《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实施意见》《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关于支持高校加快改革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贵州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等。

一系列顶层设计促进了贵州教育改革。全省教育领域民办教育专题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促成65个项目投资合作,总投资105.38亿元;圆满完成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各项活动,多所高校入围教育部实施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高职院校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和“西部地区人才特别培养项目”。

特色营养餐

温暖400万农村孩子

2011年前,在F州众多边远乡村的学校或教学点,根本没有食堂。为改善这种现状,贵州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营养改善计划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项目等紧密结合,以加强学校食堂建设为突破口,于2012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标。

2013年,时任贵州省省长陈敏尔说:“教育是治贫的根本,不把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搞上去,贵州还要穷很长时间,还要苦很长时间。”

目前,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贵州省87个县(市、区)近1.3万所农村学校。中央和省财政累计投入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20亿元,每年近400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2016年8月,贵州全面推进营养餐改善计划提质升级,使学生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营养”“吃得均衡”转变。并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1个县及10个极贫乡镇14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中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7年春季学期起,实现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5个县(市、区)84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全覆盖。同时鼓励非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开展地方试点。

“9+3”计划

一个穷省办大教育的决心

教育“9+3”计划为贵州贫困地区的孩子打开希望之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自2013年实施教育“9+3”计划以来,贵州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贵州基本普及15年教育和实现2020年与全国全面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建设快速推进。全省各级多渠道筹措资金150亿元,大力推进“百校大战”建设,完成各类建设700万平方米;清镇职教城和市(州)职教园区建设加快,19所职业院校入驻清镇职教城建设办学,入住师生7万人。

得益于教育“9+3”计划的实施,贵州省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得到巩固提高,全省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015所、学生宿舍403万平方米、食堂14955个、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2629个,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70%、30%。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以县为单位全覆盖,惠及400万学生。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说,实施教育“9+3”计划,体现了贵州穷省办大教育的决心,是用贫困型经济办小康型教育的一个创举。

扶贫先扶智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在路上

近年来,贵州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和努力。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44.8万余人,农村教师27.3万人,其中乡村教师近15万人。

在中职这一块,贵州通过“招聘转合”四个途径,开通了绿色通道。邹联克解释说:“招就是招考,聘就是聘用,转就是把普通教师转型成专业教师,合就是整合校内外资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教师进口的问题。”

2014年,中职师生置换研修与顶岗实习“点亮行动”正式启动。贵州每年选派老师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训2至3个月,为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优质师资班四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则来贵州顶岗,实现合作共赢。

特岗教师,是农村学校的一支重要力量。贵州特岗教师招聘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6年,共招聘8.8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占全省乡村教师总数的64%,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9%。同时,特岗教师的接转率达到90%以上。

贵州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施“国培计划”。2010年以来,贵州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4.58亿元,培训农村教师近40余万人,实现了全省农村教师国家级培训全覆盖。F州“国培计划”参训学员连续两年与的互动,获得了国家高度关注。2016年,贵州获“国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1.2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在2015年的基础上新增资金3400万元。

2015年,贵州出台《贵州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开展乡村教育家、乡村名师打造工程,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认证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县管校聘”和轮岗交流等改革举措。此外,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公租房12.93万套,惠及近20万人,争取国家资金45.8亿元。同时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惠及农村教师12万人。

教育精准扶贫

让农村贫困学子有学可上

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说:“要抓好下一代教育,决不能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决不能让经济困难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贵州把“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目标。

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向省内就读高中至本科阶段学校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并免除或补助学杂费,实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2015年12月以来,贵州有序受理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的资助申请,2015―2016学年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人数达到31.7万人,资助金额10.12亿元。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全面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四类学生学费。2016年9月底,贵州在全国率先完成普通高中四类受助贫困学生的统计、上报汇总和资金下达等工作,全省2016年秋季学期资助普通高中免学费21.51万人,资助资金1.23亿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学生因之受益。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正如《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所指出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赶超型,在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当前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矛盾。比如,如何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如何从外部、内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等等。

在此次会上,与会专家不避讳地将一系列问题摆了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会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纷纷“接招”。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难的问题,自2012年起,我国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效果“立竿见影”。但外界也曾对此举是否会带来的资格造假、“高考移民”隐患提出疑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回应,教育部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主任赵香兰教授的建议则是,随着电子学籍管理信息日益透明,可以使用电子学籍作为认定标准。

受益于上述政策进了重点大学,农村贫困学生却又面临“融入难、学业难、就业难”等适应性问题。赵兰香建议,高校要“适时调整理念,创新培养模式,给予专项生更多关怀帮助,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事实上,创新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所需,更是各大高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下一步工作思路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改革、协同育人,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提升能力、保障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这对高校自主办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张大良表示,高校办学自将从支持高校科学选拔学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聘教职工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在落实和扩大高校自时,张大良说,还应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问责机制,才能确保高校拥有的办学自用好管好。

作为扩大高校办学自的七个方面之首,如何“科学选拔学生”,是会上媒体关心的问题之一。王辉介绍说,浙江省和上海市两大高考改革试点迈出坚实的步伐,下一步将全面推动各地改革方案落地,按照“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全力保障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将在2014年举办的第九次东北亚名人会上公布。

此次《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选定的808个字中,有540个字在三个国家的写法完全相同。通晓韩语和日语的人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申淑子说,这些汉字都来源于中国的古汉语,例如日语中的“飲”字,仍保留了古汉语中“喝”的语义,还有“寿”“会”“精”等字,即便读音不同,在三个国家的字形和意义也大多相似。

保守估计,掌握共用字表中的文字后,80%的汉字招牌、简单汉字说明中日韩三国人都能看懂。人大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赵彤解释说,这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在特定的场合下,即使语言不通,人们也可以借助汉字实现简单的交流。一些韩国的跨国企业甚至在考虑将该汉字表的掌握程度列入晋升考核的标准。

目前,汉字表总表已制作完成,分类表正在补充完善,《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将在2014年举办的第九次东北亚名人会上公布。

(摘自《北京青年报》)

[运用点拨]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十分深远。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文化往来越来越频繁,汉语言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北亚诸国的关注。该素材适用于以“文化交融”“汉语推广”等为话题的作文。

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强调减负均衡公平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10月21日向社会公布了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并拟定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方案显示,英语的高考分值将会逐年下降,直至直接以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与此同时高考语文的分值将大幅提高。另外,优质高中下放到普通中学的名额将逐年加大比重,直至2016年的50%。

即将进行的这次改革可谓“大手笔”。

其实,从去年“禁奥”开始,北京市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多轮改革,今年年初又颁布了极为“严苛”的减负令,而此次即将进行的改革将是对这些政策的有力支撑。北京市教委相关领导指出,此次以中高考考试和招生为龙头的改革,在指导思想上主要强调的是减负、均衡和公平。

要通过试卷结构调整和试卷分值的变化以及招生方式的更加合理化,给全社会一个明确的信号,在各个环节为孩子减负松绑,传递减负增效的正能量。

同时,通过合理调配中高考招生计划指标,将更大比例的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按照公平公开原则直接分配给一般初中,让一般初中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有通道进入优质高中;将本科一批部分招生学校在京招生计划分一定比例定向投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增加这些地区升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数,从而加大学生在本地接受基础教育的吸引力。另外,此次改革特别强调题目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景和实验观察、自然体验,考查学生联系实际深化、应用知识的策略和学科素养,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繁难偏旧的试题素材。在高考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上,实行本科批次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兼顾了志愿报考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报考志愿的风险,给考生更多的录取机会。

(摘自《中国青年报》)

[运用点拨]一直以来,高考对我国的基础教育都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此次北京市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突出了母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引导各学校开展减负工作,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说,此次高考改革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宗旨。该素材适用于以“母语危机”“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等为话题的作文。

不以GDP论英雄

“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振聋发聩,深得党心和民心。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的引领下,各级领导干部在谋发展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推动我国GDP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也带动了民生明显改善。

但如同任何事物一样,GDP指标本身存在着局限性,“GDP至上”的观念更不可取。君不见,当站在“GDP总量世界第二”的高处回头看,我们在得到的同时又失去了多少?为了GDP数字的好看,一些主政者往往对毁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视而不见,有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留下一屁股烂账。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味醉心于GDP表面的华丽数字,伴随的可能是经济的不健康发展和百姓的不满意。

泱泱大国,人要吃饭,国要发展,这是现实情况。为官一任,要干成事,要出政绩,也是理所当然。但该怎么发展,政绩该看什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已成社会共识的情况下,如何真正遏制住追求GDP的冲动成为问题的关键。

“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等同于“GDP增长率是硬道理”。评价干部的政绩、考虑干部的升迁,也不能将GDP作为唯一的标准。当前,最需要改变的是以“GDP挂帅”的政绩考核体系。要改进考核的方法手段,衡量一个干部的政绩好不好、大不大,既看当前的发展又看为长远打下的基础,既看明面上的“显绩”又看易被忽视的“潜绩”,既看数字上的发展变化又看现实中的民意评价。同时,要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纳入考核体系,并占据更多的比重。

世易时移,审时度势,唯GDP论英雄的时代是时候终结了。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应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6篇

“十三五”开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上,需要教育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保障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这一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囊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核心素养体系将从整体上引导学校教育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环节的系统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时代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对核心素养的表现进行丰富和完善。

这一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在秋季学期正式启用。新教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

这一年,全国多省市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规划好了改革时间表和线路图。浙江、上海高考改革先行先试,为后来者探索经验、提供借鉴。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出炉,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升学考试与 “两考合一”;实行等级记分,淡化“分分计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中高考改革系统设计,以科学的评价引导教育健康发展和质量提升。

这一年,“互联网+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持续升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发教育场景革命、系统变革,成为推动教育创新、深度学习的重要力量。

这一年,国家层面综合施策,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全方位构建学生安全防护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7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常识。因此,学校教育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引入教学。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简要探析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信息技术;改革;高中;教育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随之面临包括教育方式、目的、内容等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加快新的信息技术与现有高中课程的整合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后,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电脑了解新鲜的资讯、制定工作计划、娱乐生活。“人人都要懂电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因此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即使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分析,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但是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讲解多数侧重理论而忽略的实践的重要作用。且教学方式采用教师独自讲解,不配合实践,照本宣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很少有亲自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学到以后工作学习中真正有用的经验,且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师资队伍问题。

教师资源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日益严格。它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既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又有实际的操作技能水平。但是,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现状却是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偏低,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不是对口专业,而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客串。拥有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计算机人才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种种原因,造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严重流失,师资队伍不稳定。

1.3教材问题。

教材使教师教授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的教材内容十分落后。与信息技术实际发展状况相差甚远。例如课本还在讲windows98系统的时候,windowsXP已经广泛应用很久了。教材内容明显与实际技术有差距。这使得上课所学内容过于老旧,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生自然也缺乏兴趣。且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主要围绕理论、技术方面展开,很少向学生宣传人文方面的内容。缺乏对信息安全、信息责任等方面的宣扬引导。以上种种原因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意义

2.1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生活在信息时代并且终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来说,必须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必然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使其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信息化进程,也推动了高中教育向着长远角度发展。

2.2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产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进行教育方式、思维、目的等等方面的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

3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建议

3.1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效率: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至浏览新闻、交流娱乐,大至科技研发,均涉及到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说,要想在当今社会生存,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势在必行。对此,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师资水平、设备等等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针对这种现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中方式:1、激发学习兴趣。高中学生充满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事物有极大的热情。因此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点,加以利用。如布置一些课堂任务等等,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产生成就感。同时,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学生课后接触到计算机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组织一些课后活动,将上课所讲内容与课后活动紧密联系,使学生娱乐的同时加深所学知识的记忆。如课堂学习了“网页制作”。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网页,评比出优秀网页作品等等。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班级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等方面的不同,所拥有信息技术知识多少不一。因此,课上的学,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且信息技术不仅是理论,还包含实际操作。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很难接触的这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实际操作,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则经常操作,日积月累,两者之间则有了较大差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

3.2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尽管学校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且其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但是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仍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重视。计算机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教授学科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承担起“科教兴国”的重任。2、及时更新设备。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普遍老旧,难以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设备的功能,不能让计算机设备变成装饰学校脸面的花环。3、提高教师待遇。当前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待遇低,造成师资流失严重、队伍极其不稳定。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保护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安心在岗位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4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基础教育中所以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它的加入给高中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动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以此重大改革。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信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理性的看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在探索中向前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创造更为辉煌的明天。

作者:毛子茂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冬.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和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

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试;教师;生存困境

“素质教育”一词已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非常流行的词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对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特别是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现如今的教育,出现了原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演变成现如今的“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由于学生成绩不理想而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沉重压力,致使教师的生存状况陷入窘境,造成教师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特别高中教师要面对是高考升学,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精神压力。加之,高中教师较低的职业收入,同样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压力。本文拟从教师平日工作过程中入手,浅析一线高中教师目前的生存困境,这对丰富教师职业发展以及教师幸福感方面的理论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实践基础,同时,为有关部门制定教师教育改革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应试”目标下,繁重的教案、教研“拷贝”恶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教师备课要求“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备”的完成最终要落脚于教案。教案对教师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成果,凝聚着自己知识、实践经验和教学细节的积累,有利于培养教师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然而,目前高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拷贝”倾向,特别是教案的书写。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多是搜集别人已经加工好的现成知识,然后自己通过“拿来主义”对知识进行简单和重复加工,再对知识进行“搬运”,最后美其名曰“自己的教案”。更有甚者,直接把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搬到课堂上。长此下去,教师根本不能真正彻底进行教学反思,不能真正深刻体会知识之间所蕴藏的必然联系,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思维,也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同时,高中教师科研往往脱离自身的教育实践,抄袭现象严重。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应试教育下,考点与教学重难点步调不一。因此,教师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研究教学、科研,而是忙于每天用“鸟枪法”搞题海战术,从而分散教师精力,导致一些不正之风产生,给教师生存造成无形的压力。

二、“模式教学”扼杀了教师的自主创造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都要求教师集体备课,这不仅能够保证备课的质量,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特别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是一条快速成长的“捷径”。大家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交流对各自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但大多数教师都是流于形式,无“备”而来。这种集体备课看似尊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却最终走向教学模式化。所谓“模式教学”一般先由教研组长主持,全体本学科教师集体听课,对主讲人本节课进行评析、矫正,最后每位教师按照“模板”进行复制。特别有些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完全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根本不考虑该教师所教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水平,全部一刀切。长此以往,不仅降低了教师个人自主创新性,同时也阻碍了与学生之间真挚地交流,无形之中给教师造成困扰。

三、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教师工作的“机械性”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表面看似反映的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状况,但也是对教师生存状况真实写照。目前,学校教育管理行政化和权利主义倾向现象严重。学校整个工作中心就是统考和联考,全部都是围着分数转,教学目标狭隘,教师忙于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忙于大搞专项训练与题海战术。同时,学生分数高低、升学率与教师奖惩、晋升、调动等挂钩,造成教师不得不“自私自利”,脱离教研组的教学总体布局,而私下单独搞一套。这就变相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使教师变成改造学生的“机器”。同样,教师也饱受应试对自身摧残之苦。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职称计算机、继续教育等考试,浪费了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不仅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加重了其经济负担。

四、较低的职业收入使教师“入不敷出”

梁启超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足见国家的富强要靠教育。而祖国未来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虽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教师也是一般人,也需要衣、食、住、行等必要的物质生活满足。有研究也发现:月收入高的教师比月收入地的教师在自我价值方面上高,表明教师幸福感与工资收入呈现正相关(R=0.975)。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只有在物质需要达到一定水平之上,才可能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然而,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教师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给其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

综上所述,教师的生存困境亟待解决,刻不容缓。只有解除教师生存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其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则“国之幸甚,百姓之幸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