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机管理知识

危机管理知识

危机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危机危机管理知识管理危机生命周期

[分类号]C931.2

1 序言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频繁发生的危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头号大敌。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政策环境的变化,质量管理的疏漏,竞争对手的攻击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事故,危机随时有降临的可能。近些年来,大家耳闻目睹了一些知名企业因偶然事件处置不当而迅速“非正常死亡”的现象:三株集团在“常德官司”中轰然崩塌;巨能公司因过氧化氢指标事件从人们的视野中黯然消失;三鹿被“三聚氰胺”送上绝路……但是也不乏有效处理危机事件、在危机中茁壮成长的企业:美国强生公司泰诺药片中毒事件中受到了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同情,企业的声誉不减反增;肯德基顺利通过“苏丹红一号”的考验。面对变化莫测的环境和危机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惨痛教训,高层管理者开始将危机管理提上日常管理的议程,不断寻找控制风险、治理危机的有效方法。

有效的方法需要理论的支持,对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文献[1]、[2]、[3]从不同视角研究危机管理,文献[4]、[5]将知识管理融入到危机管理中,成为危机管理研究的又一次进步和飞跃。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看,对危机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 企业危机的生命周期与知识需求

2.1 企业危机及其生命周期

企业危机是指一个实际威胁或潜在威胁到组织的事件,它威胁企业的安全或使企业形象、产品信誉遭受不利宣传,使企业陷入危机边缘。动力学系统中的“蝴蝶效应”可以有效地类比企业危机,家乐福超市怎么也想不到论坛上一个小小的帖子会给企业带来如此大的麻烦。由此可见,企业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复杂性、动态变化性等特点,这些特殊性质使它成为企业的灾难,如何应对危机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企业危机通常遵循特定的生命周期,很多学者根据危机从酝酿、爆发、缓解到消失的过程研究并制定了企业危机的生命周期。Fink(1986)是目前已知文献中最早采用医学术语描述危机生命周期的学者,他认为危机依次可以划分为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四阶段,提出危机管理重在预防的观点;Mitrpff(1993)认为危机管理分为五阶段,分别是信号侦测、准备和预防、控制损失、恢复和学习。他强调危机管理是促使企业从危机冲击中恢复之策,指出衡量危机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恢复企业正常运转的速度。从过程论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企业危机的生命周期分成如下六个阶段:正常发展期、预防期、爆发期、处理期、评估期和重建期。

2.2 企业危机生命周期的知识需求

2.2.1 企业正常发展期与预防期的知识需求 在危机发展的生命周期中,没有越过爆发点之前的管理以预防为主,危机知识的获取和存储成为首要任务。危机知识的来源主要有:现有知识库中的知识、外部环境的知识和所创造的新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征兆信息、危机历史信息、干预成本信息、认知信息、环境信息、预案信息、知识化和智能化信息。其主要的知识管理工具是搜索引擎和知识地图。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这些工具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建立针对不同根源、不同程度的企业危机预警机制和系统,能定期、定点对处于潜伏期的各种危机事件进行科学预测。

2.2.2 企业危机爆发期与处理期的知识需求 由于危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加上媒体、网络等的快速传播特点,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的危机瞬间蔓延。环境的压力要求企业快速做出治理决策,危机知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为企业有效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决策者利用危机管理知识库中的显性知识和危机管理专家自身的隐性知识,可以使决策更科学有效。因此,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如何获取。笔者通过对危机案例分析,发现危机处理系统中主要危机知识包括:情景信息、资源信息、方案信息、战略信息和损害信息。危机专家系统、论坛、群件、blog、数据挖掘都是获得这些知识的工具和途径。

2.2.3 企业危机评估期与重建期的知识需求危机解决后,需要用专业的知识对事件处理的绩效进行评估。这个过程中要收集危机损害信息和管理信息。其中损害信息包括财政损失、生产损失、形象损失和客户流失等,管理信息则包括危机处理过程中危机管理部门和机构的责任、好的管理流程、方式方法及一些经验教训等。可以通过商业智能、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知识仓库等工具进行知识合成和创新。

3 基于知识需求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

在深入分析了企业危机管理各阶段的知识需求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需求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架构。

该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危机管理组织层、危机知识资源层和危机知识管理流程层。其中危机知识管理流程系统是根据企业危机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活动内容和知识需求来设置的功能子系统,在危机知识管理流程中会积累大量危机数据和信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经过进一步的发掘和修正,可通过危机知识资源系统,在不同的危机管理主体之间充分共享,并通过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来实施危机知识管理流程。

3.1 企业危机的知识资源系统

知识资源系统包括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以及储存各类危机知识、危机管理知识的知识库。其中,危机专家组存储的知识主要体现为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是内隐于专家大脑的直觉、经验、智慧和技能;而危机知识库存储的是企业危机的显性知识,它是危机管理的知识资源的核心。

3.1.1 专家组危机专家组由危机管理专家、生产技术专家、公关代表和消费者代表等组成。企业在危机处理中离不开专家的智慧与力量,专家背景的多样性,对危机的解决有积极意义。这些专家具有不同的学识、经验、技能,他们在危机管理的不同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危机管理专家往往直接参与到危机决策中,生产技术专家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起到决策支撑作用,对危机管理提出有益的建议;公关代表为公司挽回公众形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消费者代表往往作为危机管理的监督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危机处理的效果。从形式上看,一些专家进入危机管理小组,他们在危机决策中发挥实际作用,有些是与危机管理小组保持密切关系的外部专家,他们为危机管理小组决策、危机执行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或技术指导。因此,危机专家包括了参与决策的专家、提供建议的专家和危机执行指导的专家。在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中,需

要建立一个充分详细的专家地图,内容主要包括各位专家的专长和联系方式,以便在危机到来时快速地联系有关专家。

3.1.2 危机知识库危机知识库是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通过建立危机知识库,可以将危机知识积累和存储起来,为危机知识共享与传递提供有效的输入、输出渠道,为实现危机知识的交流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危机知识库系统通过危机知识表示、利用和获取技术,来实现危机知识的检索并满足应用的需求。它按照一定的知识表示方法,如基于规则的知识表示、基于逻辑的知识表示、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表示等,来集中存放关于一般危机及管理知识、案例知识、危机经验知识以及危机管理的方案知识。由于危机知识具有时效性,因此危机知识库必须具有动态更新的功能,以保证知识库内危机知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 企业危机的知识管理流程系统

基于企业危机生命周期的过程特征,企业危机管理系统可以分为危机预警子系统、危机处理子系统和危机评估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由于知识获取方式和用途的不同,在企业危机的知识管理流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危机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子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相互衔接,融合成了企业危机的知识管理流程系统。

3.2.1 危机预警子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通过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企业可以监控和预防危机。危机预警子系统不仅包括正常发展期建立的知识库,还包括危机知识库。该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见图2。

危机研究模块通过学习和收集获取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知识丰富知识库,为危机管理做好知识资源准备;通过培训、教育、实战演习或者专家交流等途径,把知识库中的知识转移到相应的员工身上,培养企业员上的危机意识,增强员工识别危机的敏感度;通过危机的预处理方案研究,明确危机管理小组的组成成员分布和具备的专业知识,针对不同危机源的危机准备不同应对资源;通过知识创新,企业还可能从危机知识中发现新的产品或更好的产品流程,转危机为商机。

危机管理小组、危机预处理方案和危机应对资源共同构成了预控系统,预控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在危机还没有真正爆发之前将危机之火扑灭。在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中,预控系统承载的知识也将存储到危机知识库中,为危机的降临做百分之百的准备。专家根据知识库中的知识制定危机指标,将危机知识库中的危机信息与危机指标比较进行危机识别。它和危机信息系统一起构成危机报警系统。准确的报警系统能使组织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并将危机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危机处理人员。

3.2.2 危机处理子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 当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危机管理决策者应立即启动危机处理系统,竭力排除危机。危机处理子系统包括三个功能模块:危机控制、危机治理和危机公关。

危机预警系统获得危机信号发出危机警报并公布危机信息,这三个模块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协同合作、消除危机。知识管理流程主要体现在转移和利用两个环节。首先,企业应及时进行危机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及时将系统化的危机知识在内部进行交流、共事,使每位员工对危机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明门自己的职责。控制系统主要任务是分析危机的产生根源,详细了解危机已经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掐断传播途径,使危机不再恶化。治理系统要结合专家的智慧和原有知识库里的备存信息,排除危机因素和潜在危险,对危机已经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进行挽救或使其最小化。与此同时,公关系统应及时根据其原有的关系网或通过建立新的关系网,主动和外界(包括受害人、公众、媒体、政府)沟通,最大程度缓解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公司形象。由于危机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知识获取工具,不断获取最新的危机知识,并充分利用这些危机知识。

3.2.3 危机评估子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危机评估子系统主要包括危机绩效评估、危机学习和企业重建。危机绩效评估主要工作是对刚刚过去的危机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评估。企业首先要建立一套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包括危机损失、危机成因、沟通速度、决策准确性、处理成效。其中危机损失包括资金、产品、人员等有形资产损失和公司形象、顾客信誉度、员工士气等无形资产损失。绩效评估的目的:一是检验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为预防下一次危机提供信息。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结果都是最宝贵的知识信息,对企业下一阶段的学习和重建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对这些知识的信息挖掘和数据分析具有实际价值,将这些知识存入知识库也是必然。

危机学习根据危机绩效评估中的结果,分清本次危机处理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对于有效的管理措施和从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分享危机处理过程中一些好的方法,把专家的隐性知识通过学习与交流同其他员工分享,并尽量转变成显性知识存入知识库。同时对于原知识库中错误的、过时的知识进行更新,存储新的危机知识。避免知识的浪费和流失,为下一次危机提供宝贵的经验知识。

企业重建,是指在企业排除危机因子之后,通过修正一些规章制度,改进一些流程结构,调整一些人力资源,提出危机管理的优化方案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危机不仅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机会,转危为安、变危机为商机、变危机为契机是经历灾难之后企业的最大收获,是企业危机管理的最终目标。

3.3 企业危机的知识型组织体系

危机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

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

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二、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

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制定科学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制定科学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可以细分为机构的设置和预案的制定两个方面: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预案的制定是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软件。预案的制定,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

三、总结

危机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有效对策

近年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企业因危机冲击而产生的的衰退、破产、倒闭的事例也层数不穷,而面对危机时,因为合理有效的危机管理策略,把危机转化为机遇,让企业的发展上一个台阶的企业也不少。如今,民主意识深入人心、大众传媒高度发达,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面临着广阔的舞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成熟稳健地面对与管理公共关系危机,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回避的课题。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危机管理体系已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分。

一、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避免或减少危机的发生或者危机事件的危害及损失来达到组织正常运作的目的,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过程的一门管理科学。危机是由意外事件引起的危险和紧急的状态,它具有意外性、紧急性和危险性三大特征。危机是危机管理的对象,它的三大特征决定了危机管理的三大特征,即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

二、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危机预控

危机管理的一大关键是在危机爆发之前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也就是进行危机预控。就目前我国的形势和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危机预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另一

方面是增强危机意识。

1.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在我国危机意识普遍不强的基础上,危机体制才会不完善。人们有了危机意识、危机识别能力和进行危机预控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就势在必行。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有以下观点:

(1)建立常设性的危C管理部门。不管是在政府还是在企业,都应该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这样管理人员不会因为其他的业务而无暇顾及一些“小问题”。有了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相应的预警机制也就建立了起来,有人专门负责可能出现的危机,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危机爆发的可能。

(2)对于危机管理部门要权责明确。在危机管理部门内,不能简单的去管理或者学习,要做到权责明确。针对每个企业不同的行业或者区域,进行细分,每个不同行业或者区域的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责。

(3)危机管理部门的人员要有充足的资源。危机管理部门不能只是一个空壳,需要相应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资源。这就需要政策,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4)要确保危机管理的执行力。危机管理知识的宣传、部门的设置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都要确保其执行力。危机管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需要贯彻实施的政策,所以在危机管理相关事项的进行中,都要确保每一项政策的执行力。

(5)加大危机管理的研究工作。危机管理部门的人员还要有专门从事危机管理研究工作的,除了要学习危机管理知识外,还要多总结、多研究,找到危机的共性和个性,在以后的工作中争取能够更好的通过实例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2.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在我国,企业人员的危机意识淡薄,管理人员的危机识别能力也很低,即使有一定危机意识的人,因为觉得事小而不屑一顾。因此,建立了危机管理机构后,相关机构的人员需要加强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企业可以通过主动学习和加大危机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两种方法培养和加强危机意识。

(二)危机管理的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危机爆发后,公众希望看到的是企业屈尊认错与积极改正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真正要把企业置于死地。因此,企业应该时刻将公众和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采取合适的行动来切实维护公众和消费者的利益,这是获得公众,新闻媒体和政府的认可的关键。

2.真诚沟通原则。危机一旦发生,企业不要试图掩盖自己的过错,更不能扭曲事实。处于危机漩涡时,企业是公众和媒体的焦点。企业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公众的疑虑与不安。

3.速度第一原则。从管理的角度讲,危机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危机则是从少数人知道到多数人知道的过程。因此,企业在遇到危机时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断行动,与媒体和公众沟通,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危机的房屋,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

4.系统运行原则。危机公关的系统运作有利于及时发现、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评估、记录,向各个部门提供客观的、重要的信息,并上报决策层,从而开展有效的、严密的公关活动,加强与公众之间的协商对话,避免出现公众对企业的敌视现象,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新的信任与合作关系,进而顺利得解决危机。

5.权威证实原则。当危机发生后,自己称赞自己是没有用的。公司所的所有数据,都应该由权威机构进行认证,有了专家和权威机构的认证,可以让公众和媒体对数据信服,减少不必要的猜测。

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曼・R.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所以,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在中国企业中势在必行,正确的意识和策略将会为企业和消费者谋得真正的利益。

危机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一)概况及调研基础

山岳型景区是我国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研究也更加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以调研的方式,通过实证研究揭示目前我国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现状,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笔者根据中国旅游网中的A级景区名单,挑选出了符合本文要求的A级山岳型景区名单,并将这些景区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中原区、东南区、西部区、东北区,并在选取样本时按各个区域的一定比例进行配比。中原区:东南区:西部区:东北区的比例约为3:3:1.5:2.5。同时以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作为判断景区管理成熟度的标准,确认5A、4A级景区是管理成熟的景区,3A、2A、1A级景区列为相对不成熟景区。

(二)调研结果

本文以调查获得的资料为分析样本,将其中的定性资料转变为定量数据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研究。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电话调查表的结果分析如下:

问题一:你认为旅游景区是否存在危机?

在50个被调查的景区中,38个被调查的景区管理者认为景区存在着危机隐患,占总数的76%;12个被调查的景区管理者认为景区内没有危机隐患,约占总数的24%。需要注意的是,有危机意识的景区个数超过了景区管理相对成熟的景区个数30,这说明我国大部分景区的管理者还是有危机意识的。

问题二:是否听说过景区的危机管理?认为危机管理重要程度如何?

在50个调查的景区中,有22个被调查景区管理者听说过景区危机管理,约占总数的46%;28个景区的管理者没有听说过景区的危机管理,约占总数的54%,这说明超过半数的景区对危机管理的概念不清楚。

在对危机管理的重要程度的评价上,42个被调查景区认为景区的危机管理非常重要,约占总数的84%;6个被调查景区认为危机管理重要程度一般,只有2个被调查景区认为景区的危机管理并不重要,这说明大多数景区对危机管理的重要程度有着正确的理解。

问题三:所在景区有无关于危机管理的规定和措施?

96%的被调查景区有着危机管理相关的规定和措施。但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所谓的危机管理规定和措施大部分是针对景区内的安全事故或者突发灾害的预案和措施,这说明景区内还是缺乏系统全面的危机管理规定和措施。

问题四:有没有安排预防和应对危机的高科技手段?

占调查总数54%的景区内有预防和应对危机的高科技手段,46%的被调查景区还处于人工监控的阶段。这说明我国景区用于危机防范和应对的高科技手段还没有普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景区的高科技手段也只限于远程监控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是室外的摄像头,更加先进的3S技术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于景区内。

问题五:哪种对景区的危害最大?

对于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对景区的影响程度上,两者相差不大,50%的被调查景区认为是自然灾害,50%的被调查景区认为是安全事故。这说明这两种灾害都对景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内部和外部危机对景区的影响程度上,两者的影响程度各占一半左右,48%的被调查景区认为是内部危机重要,40%的被调查景区认为是外部危机,还有12%的被调查景区认为两者相差不大。

(三)统计数据及分析

1.景区等级与景区危机管理认知度的交叉关系。根据数据的交叉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景区的危机管理认知度与景区的等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危机意识方面,可以看出危机意识的普及率与景区的等级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景区的危机意识从2A级景区到5A级景区逐渐升高,A级景区的危机意识虽然是100%,但是由于这个等级的样本数偏少,可能使数据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这个数据也可能是由于新建的景区在管理上发挥后发优势,注重对景区各个方面的管理所导致的。

在危机管理重要程度认知方面,景区的等级与危机管理重要程度认知有着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随着景区等级的升高,景区管理者对危机管理重要程度上的认知度也逐渐升高。A级景区的危机管理重要程度的认知为75%,这可能是由于A级景区的样本个数太少,或者是新建的景区可以吸取其他景区管理的优势,建立更加健全的管理制度。

2.景区危机管理的成熟度与景区历史的交叉关系。根据分析可知,景区的成立时间与景区的危机管理的认知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成立时间在15-20年之间的景区对危机管理重要程度的认知度比较高,这一等级的景区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的一批景区,这些景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管理日益成熟,同时,这一批景区的管理者也是不断地吸取外界经验,快速地成长。

在有关危机管理的相关规定上,可以看到,超过90%的被调查景区都有着相关的规定和措施,当然这些规定可能是部分的、不系统的,但至少说明我国景区已经意识到建立相关危机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景区的成立时间与危机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普及成正相关,景区存在的越久,其相关的规定措施也就越健全。

3.景区危机管理与所在地域的交叉关系。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的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的重要认知度最高,但是这个地区的景区的相关的规定和措施、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最少,分别处于四个地区的最低点。中原地区对于危机管理重要程度的认知,相关规定和措施以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都是比较高的,这说明这一地区的景区的危机管理相对比较成熟。东南地区的景区对与危机管理重要程度的认知度最低,仅有36.7%,可见这一地区的危机管理需要加强宣传普及。

(四)开放性问题统计及分析

问题六:你所在景区有没有处理危机的好经验?

在对景区管理者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询问时,笔者了解到大部分景区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应急预案和安全预案,而这构成景区危机管理规定的主体。各个景区总结出的危机处理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预防为主的思想。大部分景区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并且把它贯彻到实际的行动中,他们认为“预防为主”的思想是危机管理的关键。

2.与当地的有关部门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一旦发生突发状况,保证其他部门的迅速协助,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一切。

3.健全的内部制度。健全的内部制度使得景区的危机管理有法可依,使景区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管理和运作,健全的制度是危机管理的重要保障。

4.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处理突发事件,这个小组在日常的管理中也是正常运作的。

5.定期培训演练。对员工进行安全或者突发事件的培训,定期进行演练,向景区员工宣传有关的危机管理知识,使第一线的员工能够起到很好的危机侦探、应变能力。

6.向游客宣传。景区的很多危机隐患可能是由于游客的疏忽大意,因而积极的向游客进行相关的宣传是降低危机隐患的重要途径。目前景区向游客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带队的导游或者是安全警示等标识牌等。

二、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有效对策及建议

(一)明晰景区危机管理的概念

通过电话调查发现,在50个被调查的景区中,半数以上的景区对危机管理的概念不清楚。在电话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景区的管理者对景区危机管理的概念与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相混淆。因此,景区要把危机管理同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区别开来,争取从管理岗位到基层服务岗位都能广泛地接受和理解景区危机管理这个概念。

(二)健全景区危机管理的相关措施

虽然96%的被调查景区有关于危机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措施,但是这些规定和措施却是不系统,不健全的。大部分景区的危机管理规定仅仅是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定和措施。因此,景区尤其是3A级以下景区要继续补充完善景区的危机管理规定和措施,确保每一个景区有一个系统健全的危机管理系统。

(三)有效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危机预防

在危机管理中,危机预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危机的发生有一个过程的,虽然它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是不确定的,但在危机孕育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预兆,如果能及时地检测到这些预兆,并且积极加以制止,就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损害。

在调查的50个景区中,54%的景区认为本景区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其实这些景区所谓的高科技手段仅仅是指远程监控,也就是室外摄像头技术,这说明我国景区用于危机处理的高科技手段比较简陋单一,并且应用不普及。

(四)加强危机后的创新工作

景区在遭遇危机,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是一个新的课题,危机管理的一个核心是“化危为机”。景区在发生危机之后,要及时观察市场需求,根据危机后的自身资源特色来寻找新的突破口,使景区能快速从危机的阴影下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景区创新工作的作用就相当重要。而目前景区的创新机制比较陈旧,无法有效地满足危机后的创新需要。

三、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调研小结

危机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媒体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46-01

1 企业应对危机不力的原因

现代企业都处在一个风云莫测的环境中,企业无法避免可能发生的产品、价格、人才、信息、财务、信誉等种种危机。我国企业在危机来临时,往往显得毫无章法,没有任何应对措施,致使企业受到严重损失乃至破产。其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危机防范措施、缺乏危机管理知识。

危机意识不够强,企业管理层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管理中,将管理的侧重点集中在提高经营收入和利润上,而忽视了对风险的预估和管理,导致在危机发生时缺少合理的应对措施、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强大的应变能力以及善后处理工作的缺失,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

2 加强危机管理,转危为机

危机虽然是无处不在的,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危机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危转化成机。

(1)营造一个氛围。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应该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的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这种理念应该是从上至下的,由企业高层发起并执行,对员工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和培训。使全体员工在认识上能上升到应有的高度。认清危机的预防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全员危机意识的提升才能真正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有效地防止危机发生。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员工掌握危机管理知识,增加全体员工对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及应对办法了解,提高危机处理技能和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和能力。

(2)建立一套系统。对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损失和影响的做法是避免危机的发生。因而,对于企业来讲,建立一套准确灵敏的预警系统,通过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和处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有效降低危机发生概率的不二法门。收集的信息主要来源有三处:一是及时收集公众对本企业产品和信誉的反馈信息,在现代社会,尤其要关注网络间的信息,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和动态进行严密的监测。二是随时掌握行业信息,尤其是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政策法规,研究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三是研究竞争对手的情况,尤其是要掌握市场占有率较高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动态,做到知己知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3)组织一套班子。成立企业的危机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可以将该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下属部门,中小企业可以成立危机管理小组,由企业高管牵头主抓,主要组成人员为公司高管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在危机处理中处于信息管理中枢,在危机发生时,所有的决策和人员调配都从危机管理部门发出。其主要作用在于:①处理预警系统报送的潜在危机,在对潜在危机进行有效分析后,确定相关处理策略和步骤;安排调配企业现有的人、财、物力,明确责任,落实任务。②在危机发生时,企业能找到负责部门和负责人,有针对性地执行危机处理预案,尽最大的可能争取处理危机的最佳时间,同时避免各自为战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③在危机过后,有专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处理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企业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危机的宝贵知识积累。

(4)完善一套机制。完备的危机应急预案、有效的危机控制、成熟的应对策略、妥当的善后工作是企业从容面对危机的有力武器。①在企业内加快危机应急预案的准备,可以借助外部机构的力量,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危机应对预案,同时可以吸取其他企业的相关经验,丰富和健全自己的应急准备。②在危机发生时,迅速掌握危机的全面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并找到迅速控制事态的最有效方法,进而预测事故危机发展的趋势,同时评估现有解决方案实施的效果及可能造成的影响。③主动、真诚、快速反应、公众利益至上是企业面对危机最好的策略。对内,将危机发生的全部情况及企业的对策告知所有员工,使员工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对利益相关方,诚恳、慎重地同他们接触,耐心、冷静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坦诚、公正地与他们交换意见,如果责任在自己,应主动负责并明确表示歉意,及时地沟通赔偿事宜,避免给人造成推卸责任、为本组织开脱的印象;对公众,企业要主动向新闻媒体提供真实、准确的消息,公开表明立场和态度,避免报道失真,同时企业应注意引导新闻媒体以公众的立场和观点来进行报道,不断提供公众所关心的消息、补偿方法和善后措施等。④良好的善后工作对转危为机至关重要,由于危机发生会形成聚焦效应,在危机处理过后,企业要有重整旗鼓的勇气,要有再造辉煌的决心,及时拿出过硬的产品或服务公开亮相,开展有益于弥补形象缺损的公关活动,挽回企业的声誉并培养一批忠实客户。同时要进行总结评价,评估危机预案的有效性、检查危机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审视全体员工在面对危机时的执行力以及与外部机构和媒体的沟通是否合理。

3 结 论

总之企业危机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影响深广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企业内外的共同努力,方能奏效。作为企业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企业危机管理方法和策略,使企业在八方风雨来袭之时也能从容应对、岿然屹立。

参考文献:

[1]麦基.企业危机防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3]郭标.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周春生.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畅铁民.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薛锦霞.现代企业危机管理及其应用[J].商业研究,2002(4):17-19.

危机管理知识范文第6篇

一、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员”

公共危机管理重在“防”,这样可以花少量的钱做大量的事。预防公共危机就是要及早善于发现和查找可能引起公共危机事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防止其蔓延扩散。地方政府要重视公共危机的预防,做好公共危机的“预防员”。

构建危机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充分暴露了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上的漏洞和能力的欠缺:被动式、回应式的管理,停留在亡羊补牢的层面,缺乏对危机的事前防范意识。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破坏性、突发性、不确定性、扩散性等特征,因此能否及早发现与控制公共危机成为政府能否及早采取行动、消除危机的关键。处于公共危机前沿的地方政府应建立一套能够感应危机来临的预警系统,提前发出危机警报,尽可能地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与抗危机能力,形成全民防御的文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公民的危机意识与抗危机能力是危机预警和防控的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氛围使得人们缺乏危机意识,对能够引起公共危机事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缺乏敏感性,以致漠视星星之火可能导致燎原之灾的公共危机的发生。地方政府要做好公共危机的“预防员”,就要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社会成员模拟危机情景反复演练,通过全民的危机教育、灾难自救培训、实地演习,增强政府与全民的危机意识和抗危机能力。

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做到有章可循。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加强地方性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为全国构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提供实践依据。

二、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员”

信息化社会中的客观信息非常重要,它是社会及其成员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使危机信息管理贯穿于危机管理全过程。

加强公共危机信息的过程管理。公共危机爆发前,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加强信息处理,以用于危机预警和危机防范。公共危机一旦爆发,地方政府必须对危机现实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掌握具体的地点、危害程度、扩散状况、所需资源等,以增强危机管理的针对性。建立具有知识库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和分析能力对危机管理决策进行支持,并集中专家资源,制定最有效的应急方案。提供监督和评估方案的执行情况,确立调整方案的流程。为避免谣言,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信任,及时公共危机信息。在公共危机结束后,信息管理工作进入到善后处理阶段,加强信息跟踪反馈,收集危机破坏方面的信息,做好危机损失评估工作,得出全面而准确的损失汇总信息,以提交上级部门和向社会公布。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完善危机治理预案,全面总结公共危机的经验与教训,加强地方危机预警工作。

与此同时,构建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方政府应急联动中心、地理信息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资产和后勤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为战胜公共危机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消防员”

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以及与此相连的紧急性要求地方政府迅速履行公共危机管理的消防员角色,即一旦危机事件形成或者爆发,政府应该快捷、准确、有效地控制危机。

快速反应,展现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应急能力。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管理学家福斯特将快速反应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特征。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主要领导亲临现场进行指挥,控制局面:同时快速开展紧急救援,实施控制隔离,紧急疏散居民,评估灾难程度,进行社会动员,向公众及时报告危机状况和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安全保障等,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坚持宁快勿慢原则,切忌拖拉敷衍,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机关报告,并通知同级机关,切忌因为事件对本部门或本地区不利就采取相应的隐瞒和遮掩措施;二是进行本地区全民社会动员,力戒全能政府思维和政府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作用;三是要依法进行紧急处置,避免。

四、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者

危机的结束不等于危机处理的结束,当公共危机被有效控制而趋于稳定并逐渐消除后,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重点应该转向对公共危机的善后处理。恢复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使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尽早地从危机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第一,有步骤地恢复重建与危机后果评估并行。公共危机逐渐消除后,为了减少恢复时间,减轻人们的紧张心理,地方政府应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使危机反应和恢复行为更加切实可行,有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于恐怖危机、骚乱危机及主要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危机造成的损失,由于与政府的监测、预警、预防措施不到位直接相关,政府有必要为此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社会或商业保险理赔也应及时跟上,这样有利于维护地方稳定,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危机管理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未确知理论;盲数;供电;危机管理

供电企业作为国家的能源基础产业,对安全问题历来十分重视,不断对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安全事故的成熟经验,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但总体而言,供电企业在危机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制,企业危机管理整体水平或体系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危机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大量存在而引起的,在危机评估过程中,精确性与不确定性形成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而未确知理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重点针对供电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危机识别与评估环节展开讨论,即应用未确知理论对危机评估过程提出一种新的评定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危机的不确定性和参评人员主观认识的未确知性,并将评定结果量化,使得对危机信息的鉴别、分析及危害评估更准确,能更合理地反映危机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一、未确知数理论

(一)盲数理论简介

首先,设R为实数集,R为未确知有理数集,G(I)为区间型有理灰数集。若存在ai∈G(I),αi∈[0,1],i=1,2…n,f(x)为定义在G(I)上的灰函数,且f(x)=α,x=a(i=1,2,…,n)0,x?埸{a,a,…,a}且x∈G(I)。若当i≠j时,ai≠aj,且αi≤1,则称f(x)是一个盲数,f(x)的阶数是n,称αi为f(x)的总信度,称αi为f(x)在ai点的可信度。

设盲数f(x)=α,x=a(i=1,2,…,n)0,x?埸{a,a,…,a}且x∈G(I),其中,a∈G(I),αi∈[0,1],i=1,2,…,n,αi≤1,则称一阶未确知有理数Ef(x)=α x=αx0其他为盲数f(x)的期望或均值。

(二)危机管理中不确定性量化的数学模型

一般来讲,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偶然性、危害性、传导性等特点,其不确定性是非常大的,但危机的爆发一般都有一个从端倪到发展、再到爆发的变化过程。本文引入盲数理论,将不确定信息量化,可以保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真实的传递,也便于监管者及时做出反应和应对,将危机的发生率降到最小。

不确定性的量化多采用专家意见法,即将专家们的意见用一个不确定性的量来表示。如用一个未确知数、灰数或盲数来表示。如评定某一对象X,就某一组因素A1、A2、……An综合考虑,首先经专家及有关人员评定,根据各因素的重要性让专家B1、B2……Bm以十分制给每一因素打分,为减少打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要求每位参评人员打出分值区间Cij,即为未确知有理数或灰数,Cij∈G(G表示未确知有理数集)。Cij(i=1,2…n,j=1,2…m)表示的是第j个专家对第i个因素的打出的分值区间。事实上由于专家认识的主观未确知性,专家的打分Cij大多是信息型未确知有理数或灰数。就Ai来说,它的打分为Ci1,Ci2,…Cim(i=1,2…n)然后确定每位专家B1,B2,…,Bm的可信度分别为α1,α2,…,αm,再利用公式计算每位专家的综合可信度a1,a2,…,am,我们将集合{Ci1,Ci2,…,Cim}中的实数从小到大排列为Cij1,Cij2,…,Cijk(k≤m),这时相同的数字只算作一个,于是关于因素Ai得如下盲数:Ai=fi(x),其中:

fi(x)a,x=Ca,x=C……a,x=C0,x?埸{C,C,…,C}且x∈G

而a,a,… ,a分别是打分为C,C,…,C的那些专家们的综合可信度之和,所以,X的不确定性量化值应为C=q1A1+q2A2+…qnAn,C称为评价对象X的不确定性量化值,显然C是一个盲数,它的期望值E(C)为一阶未确知有理数,且总可信度为1。显然E(C)就是专家意见的综合量化值。根据风险顺序数值的计算公式RNP=E(CA1)*E(CA2)…E(CAn),计算其RNP,然后根据RNP的大小,确定采取措施的优先等级。

本方法与传统专家打分法的区别是:若本方法专家打分表中所有Cij∈R(实数集),则本法实质上就退化为传统专家打分法,而本法中专家意见是未确知数,是传统专家打分法的推广,并且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做基础,因此,所得结果更为合理,更为接近客观实际。

二、危机的识别与评估

供电企业的危机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的三个模块:危机的识别与评估、分析与预防、控制和处理。危机的识别与评估主要是找出关键危机所在,本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危机的识别与评估环节量化,以实现预防危机和减少危机损失的目的。

(一)危机的识别

危机会给供电企业利益相关方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危机识别围绕供电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展开。本文从社会、环境、用户、所有者、伙伴、员工和供电企业七个维度展开,通过对六个利益相关方和企业自身可能产生影响的危机进行识别,识别的危机如图1所示,共识别危机14项,其中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危机有3项,分别是大面积停电、重要客户停电和重大活动停电;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危机2项:噪声污染和城市和谐干扰;对用户产生影响的危机有2项:客户关系重大纠纷和顾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危机;对所有者产生影响的危机主要是是财务危机;对合作伙伴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信用危机;对员工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员工健康安全危机;对企业自身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源危机、工程建设危电网运行危机和声誉危机。

(二)危机的评估

在危机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失效模型和效果分析法(FEMA方法),从危机的后果严重度、发生可能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对识别的14项危机进行了评估,形成了危机分级表。

评估采用调研的形式,由供电企业各部门对各危机的严重度、发生可能性和可控度进行1-10的打分。对严重度来讲,1表示危机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分值越高表示后果越严重;对发生可能性来讲,1表示完全不可能发生,分值越高表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可控度来讲,1表示完全可控,分值越高表示危机的控制程度越差。然后计算每项危机的风险优先数值(RPN),RPN是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可控性三者乘积,RPN的取值最小是1,最大是1000。数字越大,风险越高,采取措施的优先级越高。通过预防措施,减少RPN,降低风险。FMEA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风险顺序数RPN及其排序,使得对风险的定性评估向定量评估转变。本文根据供电企业危机评估的RPN的大小来衡量可能的危机事件及其等级,以便采取可能的预防措施,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减少事后损失,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供电企业危机评估算例分析

本文以某供电企业的社会危机中的大面积停电危机为例,综合考虑大面积停电危机事件的严重度、发生的可能性、可控度三个方面,采用10分制请每位参评人员对危机事件的严重度A1、发生的可能性A2、可控度A3的打分结果如表1所示。

将参评人员对每一因素的打分结果用一个盲数来表示,假定三个参评人员的可信度分别为0.7,0.8,0.9。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先计算其可信度的和为0.7+0.8+0.9=2.4,由此可以得到相应的综合可信度分别为:0.7/2.4=0.29,0.8/2.4=0.33,0.9/2.4=0.38,其和为1。

则供电企业大面积停电危机的严重度表示为盲数A1=f1(x)。

f1(x)=0.33x=[5,6]0.29x=[6,7]0.38x=[7,8] 0其他

大面积停电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表示为盲数A2=f2(x)。

f2(x)=0.38x=[5,6]0.29x=[6,7]0.38x=[7,8] 0其他

大面积停电危机的可控度表示为盲数A3=f3(x)。

f2(x)=0.33x=[3,4]0.38x=[4,5]0.29x=[5,6] 0其他

这样就把大面积停电危机三个维度的专家意见的不确定性进行了量化。显然A1、A2、A3都是盲数,它们的期望值E(C)为一阶未确知有理数,且总可信度为1,所以其期望值也是个实数,通过盲数期望值运算可以将盲数清晰化。

E(A)

=(E(A1)E(A2)E(A3))

=(6.556.454.46)

此时,

RPN

=E(A1)*E(A2)*E(A3)

=188.424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供电企业大面积停电危机的风险顺序数值RPN为188.424,说明大面积停电危机是在供电企业危机中是重要程度较高的危机事件,需要重点管理。

四、结论

本文以未确知理论为基础,针对供电企业危机管理的危机评估环节中存在的主观不确定性,建立了供电企业危机评估的盲数模型,并采用失效模型和效果分析法(FEMA方法),从供电企业危机事件的后果严重度、发生可能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分析,计算其风险顺序数值,进行风险预测,评估各项危机发生的概率,以此作为判定危机等级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某供电局危机评估为例,重点针对供电企业社会危机中的大面积停电危机的严重度、发生的可能性、可控性进行了专家测评打分,然后对打分结果进行清晰化处理,最后运用公式计算该危机的风险顺序数值。这种方法克服了以前危机评估中的主观性这一缺点,充分考虑了专家意见的不确定性,使得危机评估过程更加客观合理,增强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孟祥星,韩学山.不确定性因素引起备用的探讨[J].电网技术,2005(1).

2、赵庭红.盲数的BM模型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4(36).

3、王光远.未确知信息及其数学处理[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4).

4、刘开第,吴和琴等.不确定性信息数学处理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9.

5、钱维忠.我国供电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

6、田志宏.国际金融危机下电网公司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

危机管理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领导者;应急能力;危机管理

当今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并呈现出不断增多、传播较快的趋势,这些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国际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切身利益。在风险社会里,如何更好的应对和处理这些危机,成为政府工作的又一重要主题。作为政府管理的主体,地方领导者处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线,其应急能力的高低,关系公共危机中政府管理的优劣和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能否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深入分析公共危机中地方领导者应急能力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对策,对于提高地方领导者 “扶国家于危难,救大众于水火”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危机中地方领导者应急能力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领导者缺乏足够的应急知识

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突发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这是由于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决策中,随机性和机动权变往往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决策中,可以为所欲为,任意行事。地方领导人必须具有足够的应急知识和应急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危机决策。

(二)危急处理配套机制不健全

危机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局面,尽最大可能保护民众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健全的危机处理配套机制是地方领导者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判断,迅速反应的重要保障。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上,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危机发生时统一调度机构和临时处理机构运行不畅,互相扯皮甚至相互分割、各自为政,地方领导者的危机决策得不到及时高效的贯彻执行,延误危机处理时间,最终导致危机扩大化等一系列问题。

(三)应急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公共危机管理是国家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的重要方面,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也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国目前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程序和法规,政府的行为也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约束。比如在公共危机资源管理方面,财政部每年都有专项拨款,尽管每年都要进行专项检查,但一些部门却年年都敢挪用,有恃无恐。这与法制不健全、惩治不力密切相关。

二、地方领导者应急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危机事件往往是社会变革的促进因素,危机对于一个理性的、有活力的政府来说,能够成为公共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外部动力。“回应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开展积极主动的或渐进性的变革,那么,危机就有助于维持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善治的政府来说,提高公务员的危机治理能力已经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作为公共危机决策和处理的核心人物,地方领导者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升其应急能力。

(一)丰富内在知识——提高领导者应急能力的基础

丰富地方领导者的内在知识,无外乎两者途径:一是在工作实践中注重自我提升;二是建立健全公务员应急培训机制。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公务员应急培训机制,以公共危机为契机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各有关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在培训的过程中,要“讲”与“练”结合,最有成效地培训公务员的应急能力,提高其实战技能。培训结束后,还要对地方领导者的应急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并把成绩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之一。

(二)完善外部机制——提高领导者应急能力的关键

鉴于政府在整个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提高地方领导者应急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联动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近年来,通过对一些公共危机的处理,我们积累了一些危机管理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危机管理机制,然而在危机管理中人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危机预警不及时,危机决策不科学,应急联动机制运行不畅、责任追究未落实等。为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危机管理机制,保障地方领导者应急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另外,在公共危机情况下 ,如果没有专门的公共危机处理机构,公共危机的处理就会显得比较盲目和混乱,效率不高。因此,在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长期的、固定的危机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协(下转第12页)(上接第8页)调各个部门、地区和组织的协作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动员和调配尽可能多的的社会资源,进行管理、评估危机信息和危机风险,处理危机结果,筹划危机灾后重建工作;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在危机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

(三)健全应急法律法规——提高领导者应急能力的有效保障

系统的法律支持是实施危机管理的有效保障。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如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并不完整。应急法总的原则很好,但在具体规定中存在两个“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导致执行不力。两个“一头重一头轻”是指政府规定过重、政府责任过轻,政府权力过重、企业集团临时处置权规定过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力能力的不匹配,应该相应扩大一定的权力主体,如有关的企业、公民等,并明确规定应急机制中各个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等,使地方领导人的应急能力与其职责对等,确保有效运转。

(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领导者应急能力的有力支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坚实的技术平台和通畅的信息送达渠道对于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既是新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也是管理理念革新与发展的必然结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一方面能够构建危机管理信息库,建立健全应急交流和联动信息平台,不同的地方机关可以对各地发生的大小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交流,形成应急知识的流通机制和经验的日常交流和更新,达到不断提高公务员应急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危机信息监控体系,提高公民的参政程度,同时对领导者和公务员的危机处理过程进行监控,保证领导者和其他公务员应急能力的正确发挥。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Milli,Three Type of Pereeived Uneertainty about the Environment: State,Effeet,and ResPonse Uneertanty,Aeademy of Management Rview,1987,Vol.12,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