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仅可以规范了社会秩序,而且降低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失灵、政府管理失灵的影响,导致风险社会应运而生。因此,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当前社会大环境,制定并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从而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缓和和调节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进行分析

风险社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贝克提出,当时处于工业社会背景下,从《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书籍中,贝克以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并将其看作是当时工业文明下的一种社会危机,之后对风险社会有了初步的定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逻辑性和扩散性,二是风险社会将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行的各个领域,它关系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目前社会运行的现状了解到,风险社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受到政治、经济、生态或者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均会引起公共危机,这种情况下,一旦风险社会真正到来,会影响到人类的主观意识、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等,在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时,导致风险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而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它具有传播性的特征,例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发生危机时,各种媒体信息平台下就会迅速传播,且这种传播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复杂的公共危机,使得政府政策失灵、市场机制失灵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是由管理失灵造成的,从更细的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这种危机可能是由于政府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认识,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处理,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很难从根源上消除,势必会影响危机管理的成效。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及行为模式不符合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馆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选择出不同的策略,难以保证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能够有效消除,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分辨公利和私利,根据自身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决定会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二)“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的影响

新形势背景下,很多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采取严防死守的办法,以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具体进行,这种治理思维仅仅在短时间内具有明显的成效,维持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很难长期达到危机治理效果,这种带有“人治”色彩的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势必会影响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解决。

(三)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不够重视

在受到现行官僚体制影响下,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足,发生市场失灵时,便出现了有组织不负责的状态,比如说:公共危机到来时,一味出台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对制度的操作性,无法发挥制度的效应,最终导致风险社会危机局面更加复杂,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又比如,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这种执行能力的欠缺难以应对复杂的危机局面,最终影响到公共危机的解决。

(四)政府管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垄断式的管理方式,具体将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应用到危机管理中,缺乏辅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无法得到有效应对,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构建新型体制,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不仅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负面影响,通过了解上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机的重视,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制度体制等方面,以多元化的应对措施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失灵现状,确保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因此,下文具体探究了如何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策略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防止矛盾的激化。

(一)政府管理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

新形势背景下,要求政府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从被动式的治理理念转变为主动式的治理理念,提高风险警惕,具体可以从三大方面具体实施: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达到对危机管理的预期效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治理危机时,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有效的危机治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树立周期理念,任何一个危机的到来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周期理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针对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联系,在相互配合下,建立各地政府的协商机制,以便对不同危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实现危机预防和处理,将危机损失降低到最小,促使社会正常运行。

(三)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了解更多有关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以便出现市场失灵时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提高执行能力和应对能力,更有效的解决风险社会危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局面,降低和减少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协作”治理体系

针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建立“协作”治理体系,打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提倡全体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来,通过市场合作、社会合作更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从而降低和防范风险。

结束语

总体来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矛盾的激化,就必须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治理和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但是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使得风险进一步恶化,引起公共危机的扩散,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文中从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危机重视度、建立协作体系及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开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从而推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体国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建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09).

[2]茹梦丹,姬熊华.风险社会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南方轮刊,2015(03).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第2篇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危机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研究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

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总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处理与公共紧急状态有关的危机事件。主要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建立有效的国家对危机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为应对危机,应当建立健全包括预警和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同时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由于危机事件现实的或潜在的突发性和危害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纳入日常的管理和运作中,使之成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当作是临时性的应急任务。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建立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指的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危机态势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及时评估各种灾害的危险程度,并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危机预警系统是指组织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可能早地发现危机的来临,建立一套能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并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关系的系统,通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危机来临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危机采取行动。

预警的任务是在平时进行监测,收集信息,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处理分析,发现某些指标达到预警系统的临界值则需要发出警报。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传递报告系统,保障对信息的及时准确地监测、科学合理地分析处理和畅通地传递。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做好信息监测,将对危机的监测常规化,纳入日常管理中来;在此基础上将所收集到的可能提供危机事件信息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并做出预测和决策,做出是否需要发出预警报告的判断,以便发出及时、准确的预警报告,提高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警觉,作好应对危机的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减少危机造成的危害,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快速反应机制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因此,应当强化对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建立一个常设的、相对独立的用于协调危机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综合协调机制,使我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

法律保障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通过制定法律,可以对危机管理中应急机制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定,维护政府在处置危机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危机一旦发生,由于其自身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如果指挥决策机构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后果很难设想。系统的法律支持是实施危机管理的有效保障。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尚不完整。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机制中各个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等,确保其运转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加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仅仅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应当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如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决策 信息管理 云技术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的不断演变以及各种技术的突飞猛进,旧有的稳定的秩序也纷纷被打破,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爆发的高峰阶段。各种公共危机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伤害都是惊人的,2008年南方雪灾以及同年5月的汶川地震、2008年9月爆发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玉树地震、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灾害、2013年天兔台风肆虐、2014年佛山工厂爆炸事故等等都是公共危机的表现形式,而处理这些危机已经成为了政府所必备的能力。

在这些危机的处理过程中,需要政府能够及时地做出正确决策,任何的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危机的损害加大,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正因如此,危机管理的核心自然是危机决策,而作为危机决策的基本前提条件和重要的数据支撑,危机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部门的公共危机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上述背景之下,对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机制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是公共危机信息的收集、处理、沟通和反馈需要遵循的基本的规则或者规范。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危机信息收集机制。危机信息的收集,是整个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基础和前端,只有建构起常态化、规范化的危机信息收集机制,才能够确保各项政府危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数据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

公共危机信息的收集需要经历三个基本的流程:第一步,信息收集,由专业的信息收集人员采集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相关信息,完成信息的初步采集工作;第二步,信息组织,由专业的信息组织人员,对信息收集人员所采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与分类;第三步,信息入库,将上述已经完成了信息组织的数据和信息,按照不同的公共危机类别、严重程度以及时间进行存储,建立起信息索引①。

危机信息处理机制。危机信息处理机制是指危机信息处理专员或者相关专家,根据信息处理技术,对上述的危机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机制。其基本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危机信息处理机制示意图

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指公共危机信息需要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机制。事实上,不同的社会主体对于公共危机的反应、认知以及其所掌握的相关危机信息程度是不同的,同时公共危机对不同的社会主体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危机信息只有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才可能实现危机信息的有效流动,而政府决策部门也才可能获得最为客观的危机信息,并且据此作出危机决策。

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公共危机信息的反馈机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之中,政府的危机决策制定并且实施之后,社会会对该等危机处置的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并且反过来对公共危机管理活动施加影响,而政府则能够基于该等信息对自身的公共危机决策进行改进,从而提升危机处理能力②。

服务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建构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构目标。关于服务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整体框架设计,本文在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构方面,首先选择将公共危机划分为危机预警阶段、危机应对阶段以及危机恢复阶段三个基本的阶段。文章的服务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构,也以此作为依据,分不同的阶段来进行信息管理。

首先,在危机的预警阶段,政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危机信息,并且对这些危机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借助于大数据挖掘,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爆发风险的可能性,从而根据预设的参数触发预警机制,对公共危机或者可能爆发的公共危机进行及时的处置,尽量地减少损失和伤害。

其次,在危机的应对阶段,需要及时收集危机爆发过程中的实时信息,便于政府决策部门更好地掌握危机当前的爆发状况,以及已经采取的措施所收到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是否相吻合,便于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科学、合理、及时地做出危机决策,或者对已经做出的危机决策进行调整与优化,以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再次,在危机的恢复阶段,政府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尤其是根据统计的危机信息,对公共危机已经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据此对相关的资源进行调度,确保各项资源能够与危机的爆况或者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应该根据相关的数据与信息对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学习,总结经验教训。③

本文基于上述的具体目标,结合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管理现状,运用信息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构建了政府危机决策的三个阶段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详见图2所示:

图2:服务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整体框架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政府工作

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面前,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人、财、物的损失,控制危害与影响的程度政府会采取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终止危机事件,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一系列复杂的工程,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协调有力的应急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此目标。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并且今后一段时间会长期处于新常态阶段,这就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作为基础。而现实情况是各种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问题始终是持续的挑战。煤矿事故频发,道路交通事故层出不穷,食物中毒公共卫生风险始终存在,地区恐怖活动的威胁也日趋严重,加之地震、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之大,应急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很高的目标。

虽然长期以来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客观的讲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第一,缺乏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意识。

应对公共危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中显现出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准反应不快、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的根本就是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全体的危机和应急管理意识淡薄。而这种意识的淡薄,就会对危机缺乏真正的认识,工作中忽略预防的环节甚至存在侥幸心态,这就会在危机到来之时准备不足错过解决问题的良好时机以至产生比危机本身更严重的后果。

第二,缺乏合理、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一个合理、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政府职能划分不清、分割严重的大背景下,危机到来之时,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容易产生互相推诿的情况。有些情况下即使收到中央统一的命令,出于各政府部门分工负责与自身利益化的驱使,就会产生高成本、低效率以及反应速度慢等严重后果。

第三,缺乏健全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面对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我国在立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没有明确规定出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责、权力与义务。而应急管理过程中依法行政还有待于加强。在强调法治型政府的当下,无论是面对正常状况还是突发事件都应将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此外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行为监督方面的法律也有待补充。监督方面法律的欠缺,无疑会影响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与完善性。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加强政府及全社会公共危机认识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政府部门首要应该转变观念提高公共危机处理意识,日常工作中就应做到有所防范有所准备,应负责地承担起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尽可能地减轻危机带来的影响,提高公共危机处理效率。政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应大力加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培训与教育,潜移默化中产生观念的改变。此外社会公众力量也应树立应急管理主体参与感,为政府开展工作起到互补的作用。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进行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的知识与技巧的传播,使公众自发地参与其中。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的强有力的职能部门作为领导核心,建立综合化协调运行的应急管理体系。将相关职能部门集中管理,改变部门间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指令统一领导并理顺各方职责与义务,加强跨区域的资源整合避免资源浪费,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综合化、系统化水平。

第三,大力开展并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建设工作。

为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与恰当性,必须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法治型政府理念的不断加强这一点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虽然我国也先后制定了一些关于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它始终是比较笼统、模糊的概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但具体细节操作、职能和权限的规定仍是比较简单的。因而今后的工作重点始终是加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明确各个相关部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与操作程序,将各个部门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撑。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法治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要不断提高面对公共危机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始终将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健康作为关键,在保障好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提高综合国力,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金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机制的完善[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 李敏.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

[3] 陈静,周峰.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进展及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4] 张维平.政府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第6篇

(一)风险的普遍性。

现代社会风险的广泛存在是人类在走向现代化和迈向全球化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共同问题,是一种普遍性的团体反应。在全球化的趋向下,整个世界正在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地球村”。任何局部性的风险或突发事件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快传导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在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现代风险社会事实上已成为贝克所说的世界风险社会。

(二)风险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与传统社会对比,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是极其复杂,难以控制和预测的。风险的来龙去脉已不再是单单的线性关系,经常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情形。风险爆发的具体时间几乎是无法精确预测的,或是一刹那间发生,也有可能是延迟出现或反复出现。正如吉登斯所说,对于人造风险,历史上没有为我们提供前车之鉴,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风险是什么,就更不要说对风险的精确计算了。

(三)风险的人化性。

传统社会危害首要来自物质匮乏和自然灾害等外部性危害,好比饥馑、贫苦、疾病等。而现代风险社会中的首要风险是人化性风险,最主要包含三种范例:“一是人为风险,即这种风险纯粹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如环境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二是社会化自然风险,即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风险,如沙尘暴、温室效应等;三是制度化风险,即由社会制度本身的漏洞、不合理而导致的风险”。

(四)风险的破坏性和高危性。

现代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传播速度极快、扩散性极强、破坏性极大。它所造成的的破坏性有时是局部性的,或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发生,有时甚至可能是全局性的;它的发生可能是周期性的,也可能是连续性或继发性的,但不管怎样,它一旦发生蔓延,轻则造成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重则将导致社会恐慌,国家倾覆,甚至是社会解体。风险的高危性根源于我们对那些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知之甚少,正如吉登斯所说,“严重后果的风险拥有一种特殊属性。它们包含的危险越多,我们对于所冒风险的任何真实经验就越少”。

二、风险社会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具有高风险的社会转型期,具备了风险社会的很多特征,作为风险社会的实践性后果,近年来由各种风险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多,政府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困境和挑战。

(一)大众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管理理念落后

危机意识和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长期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宣传教育,公众对突发事件没有准确的认识,基本的应急经验也不足。同时,政府的危机管理观念比较滞后,对危机管理认识不足,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在于公共危机爆发后的应对和恢复,而忽视对危机的预防和预测,这主要体现在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缺位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危机预防预警机制。

(二)公共危机信息流通不畅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危机事件的及时上报和危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是公共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报告制度却不标准、没有详细的规定,缺乏一个顺通敏捷的应急信息呈报体系。有关部门并不明确大量信息中哪些需要上报,何时上报,向谁陈述。对于信息上报不及时或有误,也缺乏相关处罚管理规定,这样更纵容了信息流通不畅现象的存在。此外,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往往会出于各种目的对一些危机信息采取封闭、掩饰和隐瞒等做法,这就导致信息流通不畅,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大打折扣,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爆发或错过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三)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来看,主要在两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一方面,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的关于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如自然灾害方面的《防震减灾法》,公共卫生方面的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安全事故方面的《安全生产法》等,但这些立法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且大多是单行法,只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对于许多并发型、复合型危机却束手无策,急需一部综合性的紧急状态法律来解决;另一方面,组织体系不够完备。目前的危机管理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行政设置,通过建立临时工作小组来应对处理危机事件,缺乏独立和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导致在危机处理中各部门通常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工作缺乏必要的计划性、协调性和延续性。

(四)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不完善

现代风险社会中,因为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综合性、灾难性等特点,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经无法快速、灵活、有效的应对,这就需要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最大可能的吸收社会各种力量,使危机处理具有更大的高效性和灵活性。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使得政府往往对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缺乏足够的信任,忽视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没有给非政府组织和公众提供充分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空间和制度保障。

三、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相应对策

风险社会下每一次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处理都是对政府的重大考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针对上述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的分析,具体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一)健全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增强对公共危机的预见性

转变危机管理观念,强化危机意识是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关键。政府应明确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在于平时,而不是等到公共危机发生后才忙于紧急应对,还应明确管理的目标是“利用少许钱防备,而不是花大量钱医治”,防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方式。因此,必须建立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一是政府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同时还要通过创作通俗易懂的防灾减灾科普材料进行宣传和教育,坚持日常的应急演练,强化公众的应急技能。二是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危机识别和监测体系,实时搜集、分辨剖析和处理各类信息,对导致危机的关键因素和危机征兆进行持续的监测。一有险情发生,当即发出危机报警,同时宣告进入突发状态,并采取应急办法,力图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完善信息管理机制,提升危机信息管理能力

当社会发生重大公共危机时,如果信息流通不畅,公众会出于对危机的恐惧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而产生心理紧张和恐慌,甚至会发生群体性的骚乱,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一是健全信息上报机制。严厉限制险情上报的准确时限,接到下级呈报的相关部门应立刻组织人手对呈报事项举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对瞒报、缓报、谎报、漏报的部门和个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二是确立危机信息剖析和公布机制。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应建立规范的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并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公布真实信息,以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共同应对危机。

(三)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增强危机管理的法制性和权威性

第一,尽快制定一部公共危机法。该部法律应该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制定,能够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危机事件,并且详细规定危机状态下不同政府部门应对危机事件的相应职责和权力。同时,还应明确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保障政府充分、有效地行使行政紧急权力的同时,也要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不因紧急状态的发生而遭到侵害。第二,成立危机管理常态化的综合协调机构。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相互合作。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具有权威性、决策性、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统一安排危机处理相关事宜。在地方层面上,成立隶属于中央公共危机管理常态化综合协调机构的执行机构并邀请各界专家介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常态化危机管理机构体系。

(四)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提高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风险社会下,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理各种危机事件,需要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营造全民积极参与危机管理的氛围。一是,加强党委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其在权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的调配能力,保证短时间内完成社会动员以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二是,把非政府组织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之中,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能、权利和责任,并且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协调作用。三是,大力鼓励公民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通过支持和发展壮大各类社会组织,如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和社区组织等,为公民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提供平台。

四、结论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乌鲁木齐;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治理体系

由于乌鲁木齐市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元文化下的民族与宗教问题、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得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危害性呈严峻趋势。在民族地区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控制难,其背后往往隐含着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等方面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其他地区相比,对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值得特别关注,因此构建并完善民族地区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新疆地区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疆地区各大中城市的公共安全,正随着安全环境的变化,从以军事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传统安全,向包含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地缘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安全的转变。[1]目前在新疆地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各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1、自然灾害

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干燥,地质结构特殊,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洪灾、旱灾、风沙灾害等。新疆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有:1993年在南疆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旱灾;1993年在阿勒泰等地发生的雪灾;2003年在喀什地区巴楚发生的“2.26”地震造成268人死亡,4000人受伤,经济损失达13.7亿元;近几年发生而且比较突出的是2008年和田“3.21”里氏7.3级地震, 2014年于田“2.12”里氏7.3级地震。

2、事故灾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规模迅速加快,生产流程不断复杂化,加之部分管理者的管理不科学,缺乏危机意识,各种安全事故灾害不断出现。2005年阜康“7.11”特大矿难,死亡人数达83人,这是新疆地区城市历史上最大的矿难。此外,近些年来各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仅2014年乌鲁木齐市发生立案交通事故598起,死亡199人,伤638人,财产损失35.54万元。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疆地区城市比较多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动物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等。近年来新疆地区城市地区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南疆普遍存在的传染性肺结核疾病,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2008年3月新疆地区城市科信学院麻疹疫情,以及日益严重的艾滋病疫情。2008年,乌鲁木齐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87例,比上年同期上升4.02%。就整个全区来说,截至2014年年底,新疆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555例,新增3411例,死亡8102例。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伴随着新疆地区城市地区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由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加之境内外“”的渗透,各类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国家和新疆地区城市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些年来,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与“”有关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其潜在发生的风险愈来愈大,已成为当前新疆各级城市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

二、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新疆各级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法制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公共安全教育等都开始走上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为人所重视到逐步重视的过程。尤其是在2009年“7.5”事件后,新疆各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缺陷得以充分显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乌鲁木齐市委、人民政府在事件后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乌鲁木齐市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特别是针对社会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1、乌鲁木齐市政府部门应急办公室(指挥部)的角色定位尴尬

作为一个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正式部门,政府应急办公室(指挥部)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其权限和职责的有限性,在危机到来之时,使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公共危机发生之时,往往需要政府主要领导来负责,由各部门相关领导参于,成立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或指挥部这样的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危及决策和领导指挥。在危机事件处置完毕后,该机构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样,办公室(指挥部)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非常尴尬。

2、公共危机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深化

乌鲁木齐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公共危机宣传教育活动,简单化和泛化现象严重,各部门偏爱发放传统的宣传单来教育群众,但单页内容空洞,形式不够新颖,致使危机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公民的危机意识未能很好被培养出来。乌鲁木齐市相关部门虽然也进行了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四进”活动,但活动的效果一般。

3、应对公共危机的预案工作不扎实,缺乏操作性

乌鲁木齐市的预案建设表面上工作都已落实到位,但实际上“纲领性”、应急预案数量较多;预案中本级别本地区的特殊性不足,照搬上级机关制定的预案现象严重;预案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修改;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的预案数量太少,特别是这类预案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联合,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协调。

4、社会参与度不高,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不充分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政府有责任,公民有义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在日常开展的危机教育活动中,乌鲁木齐市市民对危机应对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不高,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此外,由于乌鲁木齐市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所改观,但其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模式来进行社会动员,这种社会动员模式在应对单项危机事件时的能力比较强,而对复合型危机事件的应对就显得比较低效。

三、建立并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案三制”体系

从2005年开始,乌鲁木齐市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自上而下、统一行动,从应急预案建设入手,建立和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格局。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案三制”的起点和重点。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2]从2004年《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以来,乌鲁木齐市政府针对多种行业,制定了多项专项应急预案,已形成了一个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整合化是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目前,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设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在全市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架构和工作格局。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方面,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3]在应急处置机制方面,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在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方面,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特别是做好第一时间的简要信息,及后续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

法律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目前,乌鲁木齐市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不断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并结合各行业等实际情况出台了《乌鲁木齐市防雷减灾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办法,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并通过对大量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四、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思考建议

1、建立系统、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治是建立城市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没有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高效能的城市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因此,完善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必须改变现有的法律对政府外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不够重视的现状,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使其承担起相应的公共危机应对职能,形成应对公共危机的强大凝聚力,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供给,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4]

2、建立一元化的危机管理中枢指挥体系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指挥中心,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应对危机的一元化中枢指挥体系。要加快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指挥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和运用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

3、建立严格高效的危机管理信息支持体系

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各个环节和节点进行全天候监视,对危机事件处置前后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收集、信息,保证信息在整个体系内安全、畅通无阻地传递,从而提高城市危机管理体系面对危机事件的响应速度,增强体系的整体性和联动性。还要十分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政府和社会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的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5、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及网络信息系统

加快建立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公共危机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通过监测和评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风险,把可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畅通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包括共享安全信息库,完善网络监控机制,优化信息机制。[5]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强化各区域、各部门的共享与合作,使信息的得以迅速的覆盖,认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与进展,在短时间里快速响应,达到优化决策,降低危害程度的目的。

6、开展有效的社会公共危机文化教育

要开展以社会学、心理学、危机预警与响应、危机应对等主要内容的危机文化教育,强化社会各类成员的危机意识,增强危机安全防范意识,达到有效的控制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知识和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利于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五、结语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当前新疆地区城市特别是乌鲁木齐市这样的首府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城市突发问题时,始终存在着由于经济发展差距、文化差距、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如果没有被正确的认识、输导、处理,很可能伴随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而掀起更大规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文章以非传统安全观的视角来分析当前时期乌鲁木齐市面临的公共安全威胁,提出应建立成熟的危机管理核心,即“一案三制”体系。并且对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注 释】

[1] 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20-025.

[2] 丁文喜.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98-107.

[3] 唐钧,陈淑伟.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J].探索,2005(4)74-77.

[4] 石路.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与防范机制[J].贵族民族研究,2007(01)45-49.

[5] 苟君厉.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应急机制的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7-10.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范文第8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中航空运输业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逐渐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减少了运输的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几年,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航空运输方面出现了重重危机,航空运输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事故的发生,使得航空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威胁,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航空企业相关的危机问题、原因,对航空企业的危机管理作出了相关的探讨,希望能够推动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

目前在我国航空企业发展上,已经根据出现的危机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模式,以此来对航空企业的危机进行处理。所谓危机管理就是在危险出现的紧急时刻,相应人员能够作出及时的应对和处理。而航空企业所说的危机管理,是指在航空方面出现危机的时刻,航空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航空企业较好地进行危机管理能够提升航空企业的危机解决速度,从而降低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促进航空企业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航空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变相导致了一些管理机制相对更新速度过慢,在发生危机时没有应急机制应对。比如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航空企业发展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发生。近些年,我国航空运输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但管理体制的更新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国外的一些航空企业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建立了危机管理体制,及时应对危机事件,将对航空企业的伤害降到最低。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给航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如果航空企业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所产生的负面舆论将影响航空企业的发展。此时,就需要应用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在媒体报道之前采取措施。在我国,一些航空企业没有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时也没有将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因而导致了危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没有实践意义,在航空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应对。

(二)没有全面的了解公众信息

航空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相关人员没有及时接收到大众的信息,因此在航空公共危机的处理上,就需要航空企业要充分掌握大众信息,在危机发生后能够及时地了解公众信息,稳定大众情绪。我航空企业,有的没有接收公众信息的渠道,有的则是相关人员接收到信息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接收公众信息的不全面导致更多负面的社会舆论的产生,催化航空危机事件发酵,影响航空企业的发展。

(三)处理危机,流程过多

在我国航空企业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航空企业往往需要备齐各种材料才能予以公布,在对外消息时流程也比较多,因此就出现了当大众看到报道时,危机已经发展到难以应对的局面。即使航空企业制定出相关的危机管理措施,但是处理危机的时间已不是最佳的了。航空企业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时,应相应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及时作出危机应对。

二、新媒体视域下改善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航空企业危机事件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在当前新媒体视域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改善航空企业的危机管理:

(一)建立全面的危机管理体制

航空企业是一种公众企业,并且属于一种特殊的运输服务性质的行业,一定要保证与普通公众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突发危机事件时,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对企业形象或其品牌造成恶劣影响,而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以及影响深度等一系列难以预测的方面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减少事件对企业形象的损害。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在危机发生时往往能够应付自如,其关键原因是其有一套制度化的危机处理机制,从而在发生危机时可以快速启动应对机制,全面而井然有序地处理事件。因此,我国航空企业也应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熟的危机管理培训制度,逐步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拒绝侥幸心理

由于旧的危机管理体制的影响,侥幸已经深入一些航空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内心,导致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一个企业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存在侥幸的心理,面对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就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伤害,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所以,在媒体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杜绝企业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其对危机事件的管理意识,以获得公众认可,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尤其是对于航空企业的这种高危企业来说,更要杜绝侥幸心理,这样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有可能将伤害降到最低。从另一方面来说,危机管理做得好,有利于航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三)保持与新媒体的良好关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在于,其是通过网络,包括微信、微博以及QQ等节制进行传播。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有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丰富、传播面更广泛和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等一系列的优势。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接收的信息大概百分之七十是来源于网络,来源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三十。这样一来,新媒体对于企业来说,就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公众都能够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互动,造成企业的负面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企业一定要与新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减少负面信息的输出。航空企业更是如此,如果发生不可避免的危机事件,并且没有很好地控制负面消息的传播,就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严重者可能导致企业走向没落。反之,我们可以控制负面消息在新媒体方面的输出,把公众舆论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利于保护企业形象不受损。

三、举例说明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作用

新媒体对于企业的作用有很多,它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树立企业的公关形象,更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危机管理更是十分重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十分迅速,交通运输业发展日新月异,航空企业更应该注重公共危机管理,及时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保障企业良性发展。因为,如果应对不当,极易使企业形象受损,陷入公关困境。例如2006年,媒体爆出车祸少女拒载事件,当时由于海南航空企业的相关规定,“不能乘运担架、病人以及高危旅客”,导致15岁少女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被迫截肢。当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海南航空企业被告上法庭,遭到医药费以及精神损失费将近百万的索赔。但是,对于海南航空企业来说,它们最大的损失并不是赔偿的医药费以及精神损失费,而是公众形象受损以及社会舆论的谴责。除此之外,还有东航“返航”事件,在东航“返航”事件发生后的十几天里,对此事件的报道将近百篇,网络媒介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现如今,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更是不可低估。在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这类高危的企业,更要加强危机管理方面,尽最大可能降低负面社会舆论,维护好公司的公关形象。例如我国国航对于拒载智障儿童这一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就充分降低了它的负面影响。国航对这件事的处理十分得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且及时致歉。这样一来,既维护了公司的形象,更进一步保障了自身的利益,所以在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危机管理是航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可以说是成幂指数增长的,所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航空企业这类高危的运输类企业来说,由于该企业的危机事件发生得十分频繁,并且预防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更应该大力加强其危机管理的能力,减少对企业负面信息的流出,及时通过新媒体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且向社会公众道歉,维护公司形象。这样一来,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帆,贾刚.航空企业组织管理预警指标及其因子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0).

[2]朱新艳.国有航空企业飞行员流失的预警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9).

[3]孙宁莉.航空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4).

[4]张腾.精益管理是低成本航空运营成功的关键———美国西南航空企业运营管理案例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