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机管理的培训

危机管理的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危机意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将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风险,也没有对风险没有加以重视,最终会产生危机并严重得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危机管理的概述

1、建筑工程施工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指的是企业依靠危机预警、危机监测以及危机处理的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减轻危机产生的危害,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转危为机的管理过程。将危机管理意识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分析可能会遇到各种潜在危机,从中挖掘危机的实质,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消除后,不断地总结教训和经验,并对该危机管理体系加以完善的整体过程。由此可见,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建筑施工能够体现出危机管理的特征和发现危机所在,更好地树立危机管理意识,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机内涵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风险,而一旦风险得不到控制并累积形成集中性的危机,最终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施工中要明确建筑工程的危机内涵,并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防止任何危机环节发生,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1、使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危机管理氛围

作为企业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企业精神氛围是环境氛围的精神动力,是企业发展长盛不衰的保障,然而,不管是物质载体还是精神动力,必须在其中注入自觉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都能够通过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全体成员的日常影响而遍布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环境范围的作用。使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危机管理氛围是实现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的前提,只有在建筑施工管理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氛围,才能切实地将危机管理落到实处。因此,为了为氛围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应尽可能地在各种文化设施、建筑设施等地方体现出危机管理意识。例如:通过悬挂危机管理的条幅、设置危机管理的标语、口号等。此外,不能将危机管理意识只停留在口号上,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整体精神风貌,将危机管理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中,责任到人入,使他们知道时时处处树立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2、转变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管理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管理效率低下,也没有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要真正实现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应先从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开始,从根本上转变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管理技能,还必须对危机具备极强的敏感性,善于把握危机管理,杜绝危机的发生,并转为危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使广大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危机管理知识,使他们处理危机的技能和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得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此外,建筑施工管理相关责任人员必须重视沟通的作用,还要求企业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不同部门或者企业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渠道必须畅通,确保每一个人都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施工企业更有虚心地接受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地转变管理理念,从而有利于危机隐患的消除。

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重视危机的预防工作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出发点,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的危机管理也应该以以防为主,逐步建立与完善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一个预警准确、灵敏性强的危机管理系统,最终体现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监测是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通过实时信息监测,对于各方面的信息进行随时搜集监测和及时的分析处理,一旦发现危机因素立即将其消除掉,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一般情况下,危机预警机制中信息的监测与收集工作应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1)善于调查市场动态,随时收集社会各界的反馈信息,及时监测容易导致危机的各种因素;2)及时鉴别、分析、分类各种收集到的信息,并作出科学的预测,探讨其中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及其危害程度;3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进行研究和适当的调整,切实地提高自身危机管理能力。

4、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实现危机管理的必要条件,因为,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的主体,他们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只有提高他们的安全施工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危机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人的管理时安全管理的前提,要不断提升整体安全业务素质,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训练.增强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相应的安全施工准则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使得工程施工人员的行程趋于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所以,必须从源头开始,抓好骨干的前期安全培训工作,通过骨干的安全培训来形成给下级一个示范作用,组长以及工程项目负责人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进行的现场培训指导,将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上企业的重要议程。逐渐提升职工技术操作水平,强化生产运行单位的安全工作技术培养,切实开战群众行的安全技术演戏和竞赛活动。此外,还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律和安全技术标准来规范他们的施工,。在全面培训的前提下,提升人员整体素质,施工中严格按照我国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占星规定》等,强化职工在安全防护方面和安全危机意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随处可见,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出现施工事故,不仅影响了施工进程,还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需要将危机管理融入到施工管理过程中,重视危机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责任到人。从而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阻碍计划实施的危机因素得到有效根除,规避和防范危机的出现,最终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宾,郭金涛. 浅谈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6)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信;危机管理;危机预警;危机管理系统

一、危机管理与我国电信业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一直处于独家垄断经营的时代,我国电信业曾被认为与“危机”、“危机管理”等无缘。然而,随着我国电信业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和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加入WTO后电信市场将陆续对外开放,我国电信业的生存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所面临的制度风险、资本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随之增加。尤其是开始于世纪之初,并持续至今的全球电信业危机,其延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之惨重,都以活生生的实例向我们证实和警告:电信业对危机没有绝对的免疫力,危机防范和管理不可缺少。

危机管理起源于西方管理学中的“救灾式”管理,是针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想何时发生,而一旦发生就会对企业经营造成极端危害的各种事件的管理。企业危机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经营危机、信贷危机、信誉危机、财务危机等。危机管理相应地包含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由于企业危机具有突发性、严重危害性、不可预测性、舆论关注性等特点,因而,加强危机管理,及时、科学地处理危机在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目前而言,我国电信企业的危机管理应侧重于“事前管理”,即在企业管理中引入“危机”的概念,通过对企业发展中的内部微观环境和外部宏观环境,以及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初步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危机管理系统,以求使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健康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电信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

1. 通过实施恰当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电信企业全体成员的危机管理意识是建立危机管理系统,进行危机管理的前提。

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将危机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这些理念包括一系列有助于防范、管理和成功应付企业危机的行动和管理步骤。事实表明,没有危机隐患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企业的危机何时发生,在何处发生,发生什么,往往事先很难预料,因此,危机管理不仅是企业主管和某个部门的职能,而是要求全体员工都要参与的事情。一方面,全体员工都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意识,就会大大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即使在危机真的发生了,也比较容易组织大家按照企业的危机管理制度,利用非常手段,避免危机事件给企业带来更大损失。而对于电信业来说,就是要从电信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教育,使之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预防危机。

针对电信行业特点和电信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情况,做好危机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和技能,是增强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电信企业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总公司和各下属省级子(分)公司在人员素质、资产质量、管理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实现整体战略的需要,必须由总公司集中组织规划,开展危机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工作应制度化,开展之初可以聘请社会上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同时应注意逐步培养各企业自己的培训人才,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培训队伍。

2. 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这是我国电信企业危机管理系统构建的关键所在。我国电信业应将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具体来看,电信业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电信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中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委员会,负责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做好人员和组织机构方面的准备。企业发生外部危机时要想平稳渡过,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机构与队伍来专门进行处理,而没有危机管理部门就不能保证企业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措施。危机管理委员会的总职责是:全面、清晰地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为处理危机制定有关的策略和步骤;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在危机发生时,对全面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鉴于电信业的行业特点,我国电信企业危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应注意既要包含管理型人才,又需要有技术性人才作支撑;既需要有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又不能缺少能够踏踏实实协助危机管理委员会内外信息传播与沟通工作的人才。通过在各级子(分)公司设立危机管理机构,可以协助电信企业逐步培养一支危机处理的专业队伍,以便既能在危机爆发时救企业于水火之中,又能在平时为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发展服务。

(2)建立电信企业良好的信息搜集和评价系统,这是进行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影响企业经营的信息有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两类,其中外部环境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政策、各种市场、竞争对手、供求信息、消费者等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内部经营信息则主要是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市场等发展变化的生产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该系统不仅要全面搜集以上信息,而且还要对所得信息做出及时、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根据分析结果找出电信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引起危机的先兆,如经营不善、技术发展滞后、战略决策失误、财务危机等因素引起的企业人、财、物管理运营方面的相对失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和控制危机,促使电信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3)建立电信企业科学的危机预测和警报系统,这是进行危机管理的前提。该系统应能对企业经营各方面的风险、威胁和危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预测企业危机的演变、发展和趋势,为管理者进行危机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另外,该系统应根据电信企业的经营特点,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并确定每一指标的可接受值与不可接受值。当经过科学的评价,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突破了危机警戒线时,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以及用什么方式发出警报。

现在国内的绝大多数电信企业的评价指标还是基于上级公司下达的统一的考核指标(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给各省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这样的考核指标体系被人为分割成按各个部门的考核指标,部门间的指标缺乏沟通和有效的联系。另外,很多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在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无法反映出来,例如客户满意度,员工素质,企业运营效率等等。因此,笔者建议,借鉴韩国3大电信公司的做法,引入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的管理方法,通过对财务(Financial),客户(Customer),内部运营(Internal Proc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 Growth)等4个主要方向的考核,全面、科学地评价企业的运营,为危机预测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4)建立危机预处理系统,预先制定危机预处理方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电信企业危机的性质同样包括物质、金融财务、意识形态和管理等方面。虽然危机性质各不相同,但企业危机管理原则与目的是一致的。企业要想摆脱危机步入正轨,就必须预先制定危机处理方案,以确保危机到来时能够处于主动地位,避免和削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使危机变成机遇。企业危机预处理系统的建立应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预测的目标积累与预测目标相关的背景情况及有价值的信息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模型法等)制定预处理方案对预处理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5)力求使电信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制度化,把危机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企业自我诊断,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开展危机预测,并通过分析危机信息,制定危机预防措施。

3. 建立电信企业较为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危机处理系统负责在危机爆发后,为减少危害和冲击,按照危机处理计划和应对策略对危机采取直接的处理措施。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企业危机出现后争取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明确的行动,尽早地阻止企业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电信这一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正常运行的行业而言更是如此。持续至今的全球电信业危机,其爆发固然是根源于电信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然而,其持续时间之长、造成的后续影响之大,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信业界一直以来漠视危机管理,以至于当危机出现时显得措手不及,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危机转变为发展机遇。(2)分析危机成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危机,设法消除危机造成的消极后果,并努力促使危机化为转机。危机处理对策包括:指定适当的公关人员担当企业的独家发言人,以对事件做出公正、全面的报导,并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利益;设立迅速、统一、公开的信息方式,危机一旦发生,危机管理部门应迅速率先由企业发言人向媒体、公众及企业内部员工公开事情的过程,这样既为公司树立了坦率的形象,也给危机的状况定下基调,避免使公司处于被动地位;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配合媒体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3)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其一是物质后果,包括危机直接造成的财富、设备等损失,以及危机间接造成的连锁损失和处理危机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二是人身后果,主要是指危机中发生的企业员工丧亡的情况。

4.总结和恢复系统是危机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危机的发生总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因而,危机过后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是必要的。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电信企业危机总结系统的工作程序一般可以包括如下3个步骤:(1)调查,即对危机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等全部措施进行系统的调查;(2)评价,即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力求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3)整改,即对危机系统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提出整改措施,,交由企业相关部门逐项落实。此外,危机过后,企业要在对危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正视自身弱点,修正发展计划,尽快地恢复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朱建军等.企业危机管理的三个过程.企业活力,2001,(6).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第3篇

一、企业管理“知与行”的背离表现及问题

(一)理念和行为缺乏,不知不行

“不知不行”,主要指对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认识,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信息掌握不当,导致相应的经营管理行为缺失。一是“竞争”意识淡薄,缺少危机感。在基层,一些管理层面人员在社会竞争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中,并没有产生紧迫感,这是一种缺乏竞争与自我竞争的表现。只看眼前利益,不具备危机意识。二是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意识及使命感欠缺,缺乏理念,更缺乏执行的积极性,更不会用辩证的方法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念与行为缺乏,当然无法实现“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背离的最严重表现。

(二)执行力不强,知而不行

知而不行,指一些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理念,但缺乏具体的行为跟进,想的多、说的多,没有行为落实或没法行为落实,提出一些惊人的标语口号,或者引入一些新潮的经营理念,但缺乏相应的行为措施,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使企业经营管理流于形式主义。太多的标语口号、形式主义、高谈阔论,是企业管理不善的一个主要根源。

(三)理念与行为不统一,知行不一

企业的管理理念,必须是已经转化为员工行为习惯、行为准则、行为方式的价值观,才能在实践中,顺利进行。也就是说,有了良好的理念,必须有高效的行为跟进,否则,就是知行不一的问题,导致理念与行业出现差错,或执行不力。如一些管理者在未理解贯彻上级精神,其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信息未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不能站大局角度思考,却盲目行动,按主观观念执行工作,导致理念与行为不统一。

二、企业管理“知与行”背离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员工理解管理,创新管理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也是企业的动力。在现代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知道管理,而且,更要树立创新理念,除应紧抓必要的培训工作以外,应通过各种渠道,如企业报、宣传栏、员工手册、标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员工,理解管理,创新方法。这方面,海尔的宣传和管理很成功,如海尔的理念海尔只有创业没有守业,海尔的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海尔的质童理念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等等;每一项管理理念,都给企业的人员提出了要求和标准,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值得借鉴和参考。

(二)紧抓培训工作,让管理者懂管理、会管理

培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有效的途么;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面临的机遇的挑战无处不在,而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的主要力量,是人才。因为,我们的企业应树立良好的人才理念,加大员工培训力度,让员工在“知”管理的同时,更“懂管理、会管理”。针对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针对企业内不同层级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分门别类,分别对待。对于高层管理者主要进行管理理论、决策和领导能力以及最新科技知识的培训;对于中层管理者应注重对其技术知识和协调能力的培训;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则应主要培训其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生产管理方面的能力;对于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应通过培训使之掌握最新专业技术知识及一定的基本管理理论等。通过对所有员工进行管理创新方法、职业技能、责任感、忠诚度的教育培训,真正懂的管理的新理念,掌握管理的新方法。二是要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培训工作。我们的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意识。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培训,教员工认清危机的巨大危害,以及提高危机意识的必要性,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市场有危机,以及其它的各种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管理“知与行”的良好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是将文化制度化,把企业倡导的理念价值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重要途径。在一个企业中,价值观与制度的脱节往往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价值观与制度是否和谐同一就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要实现两者的和谐,重点要抓好文化制度化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管理理念转化为制度,体现价值观的精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知与行”的良好氛围。“知与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制度的严格执行为中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文化制度化”使管理的价值观与制度保持一致,将“知与行”的工作进一步深化。

(四)建立健全执行力监察制度,监督管理“知与行”

对企业要实现良好有序的管理,必须实现由随意化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转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设,为管理“知与行”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重点建设执行力监察制度,对有关执行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强对部门管理者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结果与奖罚力度,让勤勤恳恳为企业做出贡献、创造效益的员工能得到应用的奖励;让缺乏责任感和任命感、企图混日子并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的人员得到应有的惩罚,为执行力施行提供有效保证。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第4篇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着一些层层的危机和阻力。这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也是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这就使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任何一个企业出现了危机都会对内部的人力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人力资源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在危机产生之前做好准备和预防的工作,争取在危机发生之前就能有预警,将企业危机发生的概率及时降低到最小。除此之外,人力资源还有利于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帮助管理者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危机化险为夷。

一、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产生的因素

1.人才逐渐市场化,对管理要求更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才逐渐市场化,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一些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哪个企业能够率先吸引到高素质人才,那么它的企业发展就迈出了领先的一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企业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竞争的激烈。

2.知识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时代的来临对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21世纪的是信息的时代,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知识型、信息化的人才。在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身影随处可见。这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更重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企业内部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扩展了企业的视野,有利于了解当前的市场态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3.企业内部人员对人力资源产生的影响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工资待遇、保险待遇、岗前培训、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要做出科学的规范,不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还从侧面上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利润,一举两得。在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方面,企业要根据每个个体的价值进行考核,不能出现遗漏,不断推行人力成本会计的机制模式,合理化、科学化的进行人力调配,促进人才的合理化消费,确保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有序的运行。

二、人力资源危机的识别

企业必须做好对人力资源危机识别的工作。对内部产生的各种显性或潜在的人力资源的危机因素要进行及时、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把握危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度,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应对策略来对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还要注意建立专家小组,来对企业各种实时数据进行系统性采集、分析和整理,一旦发现潜在的危机因素,要立即召集各部门人员分析讨论,针对危机类型来做出合理的分类。企业可以采用故障树的分析方法来对人力资源的危机进行组织划分,按照因果的顺序对危机事件进行逐一的分层细化,相关人员对得出的研究结果进行仔细的记录和总结。企业的管理者要分析每一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危机因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模式从计划式经济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过渡,其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社会变革,比如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障人们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对企业的人力成本也增加了负担。(2)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还不够完善,企业管理者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企业内部机构的资源配置,产生了诸多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现象。(3)除国有企业外,大部分的私人企业都以高层的管理者为主导,这就产生了一些领导主观意识的错误决策,或亲戚职员裙带关系等。这从侧面也加剧了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成本过高的问题。(4)体制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已趋于成熟,但是体制的存在依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编制内外的人员无论从工作种类、劳动量还是薪资待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生产积极性。

三、企业对人力资源危机的预防策略

1.企业要定期制定出人力成本控制规划

企业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目标,以面对不断变化的内部的经营管理需求。正确的人力资源策划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果,避免人力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有效的发掘人力资源整体人员的素质和潜能,人力资源规划应估计两大方面,一方面,要立足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根据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供给分配、结构质量和层次进行详实的分析,确保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规划制定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进而有效的将规划进行执行和落实。另一方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企业还要注意各项事务性工作的规范化,保证其辅助规划行使过程的高效化和智能化。

2.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的招聘流程

企业在进行岗位招聘时要全面分析所招岗位的性质。一种情况是一些岗位无人在职,不招聘新人就无法弥补岗位空缺,另一种情况则是岗位空缺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空缺,一些工作欠缺的地方可以通过加班、工作设计等方面来解决。所以企业必须对招聘的岗位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避免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招聘人员方面,出来常规的岗位招聘人员之外,企业还可以考虑雇佣短时的临时工来解决岗位的突发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招聘等于应急,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工作外包的形式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其他公司的相关人员来完成,验收合格后再付给相应的报酬。

3.企业要加大岗位培训力度

(1)岗位培训一直以来都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进行岗位培训之前必须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培训需要,接下来的环节就要按照以下三大流程来进行:第一,企业必须对各个部门的任务职责进行全面分析,对“我们需要什么人才”有一个具体的答案,在根据招聘人员的专业素养、品格特点、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筛选,最后将筛选出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第二,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员工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充分了解自我,尊重职员对自我能力的分析和把握,让员工对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以及工作上与他人存在的差距进行自我审度,再将员工平时的工作能力和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该人员是否符合岗位工作的要求,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职员进行跨岗位的工作调动,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注意岗位培训的质量。目前,不少单位都存在岗培训流于表面的问题。岗位培训必须进行深入推行,才能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在培训方面要根据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制定出科学的进修方案,注意理论联系实践,保证培训人员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的预测和防范工作对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不断完善内部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的运行经营效率,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其次,企业要不断深入人力资源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人才进行相应的培养,以便企业内部整体实力的提高。最后,企业的管理层要树立好危机意识,立足于企业整体,一旦发现可能导致危机产生的潜在性因素时,一定要及早的分析,及早的解决。从源头上避免企业危机的产生。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营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让优秀的人才能够人尽其才,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新福.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迈克尔·比尔等.管理人力资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0 引言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降薪裁员等人力资源的被动调整举措波及大多数行业,很多企业甚至没有来得及加以调整就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目前,金融危机的余波虽然还未远去,但经济分析人士和企业家普遍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得到缓解,经济正在处于复苏阶段。复苏意味着挑战、更意味着机遇。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必须摆脱金融危机时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做的被动调整,尽快制定适应实际经济状况的管理策略,实现本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

在金融危机中,多数中小企业被动地采取了裁员、降薪、消减培训等措施,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支出,以求勉强渡过危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些临时性措施也给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困境,甚至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1.1 “无序裁员”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人才风险。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不得不大幅度裁员。实践证明,在企业订单缺乏,业务量锐减的情况下,保留过多的人员是一种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企业实行裁员计划是降低成本、缩减开支的一条捷径。很多中小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对员工进行裁剪,甚至对某些项目组进行整体精简,导致在缩减费用的同时,也给企业后金融危机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许多隐患。大规模裁员会在留下来的员工中引起恐慌,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性;更会使企业在危机结束后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企业不得不匆忙间去招聘和培训新人,又会造成人工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资金本就不十分充裕,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匮乏,再面对新增人工成本时就会更加难以应对,将导致人力资源短期内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1.2 “大幅减薪”使企业市场吸引力面临挑战。降薪是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又一重要措施。在金融危机中,有的中小企业全员按照统一比例降低工资,有的企业采用增加“无薪假期”的方式减少员工的工资支出,有的则通过缩减员工的各种福利、津贴和补贴的方式变相降低员工的薪酬。虽然调整薪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危机面前改变的仅仅是薪酬总量,而很少有企业顾及整体薪酬结构的调整,必然会打击高绩效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员工对企业的前途心存疑虑,进而对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这种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扩散,造成企业在市场上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更加难以同资金充裕的大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的竞争。

1.3 “削减培训”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削减甚至冻结了员工培训。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优势很大程度就在于人力成本的有效利用,在于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装备更新提高每位员工的人均产出效益。企业被动减少了培训,必然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员工的素质得不到提升,生产率降低,企业的利润必然受到影响,这种匆忙应付危机的短期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调整使整个企业的培训几乎处于停滞,也成为中小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走出发展困境不能回避的难题。

1.4 “劳动关系紧张”使企业发展面临生死考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普遍通过上述裁员、降薪、削减培训等手段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企业的劳动关系也随之更加敏感。企业裁员、减薪等很容易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到企业内部的和谐。即使在没有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劳动关系也普遍趋于紧张。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整个经济大环境中,业务量迅速下滑等外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造成企业内部氛围紧张,员工普遍会感觉不知何去何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重塑企业信心,培育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 中小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机遇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如前所述面临着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困境。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危机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依然面临着很多的人力资源调整的机遇。这主要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目前的经济形势所决定:第一,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相对于大企业能够很快地进行制度调整,重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小企业一般产品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在金融危机中存活下来的企业一般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强,因此虽然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只要策略得当,就能够比较快的对人力资源加以整合和调整。第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数行业不景气,人才流动加剧,某种程度上说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在更大的人力资源市场图谋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罗所需的人才,并且通过此阶段的调整对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造。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开发利用人才的价值,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是中小企业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制胜法宝。从某种意义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正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调整的最佳契机,中小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弥合金融危机创伤,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策略

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可以从观念更新、技术改造、文化塑造等方面着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3.1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科学用人。“以人为本”应当成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面临着生存危机,很多企业不得不裁员、减薪,没有顾及员工的基本需求,对企业自身发展也带来了困境。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应当发挥自身规模小、适应性强的优势,合理使用人才,既要防止人才超高使用,又要防止人才凑合使用。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始终把人才的需要、人才的自我实现、人才的管理环境以及对人才的激励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大规模调整岗位、调整薪酬时,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激励机制,既要在经济方面满足员工需求,同时还要在精神需求上下功夫,保证员工的自我目标实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3.2 改进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一是在“选人”方面,中小企业要以前瞻性的思维,抓住机遇,尽快启动人才储备计划,在市场上充分挖掘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二是在“育人”方面,做好内部培训基础工作,丰富培训方式,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培训的内部转化,确保培训效果。三是在“用人”方面,讲究薪酬策略,基本薪资水平和中、长期激励计划相结合,激励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同时优化薪酬结构,合理地控制金融危机余波的风险。四是在“留人”方面,实施全面的绩效管理,关注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并形成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如在考核中将绩效结果与员工薪酬、奖金、晋升、培训机会等紧密联系,加大绩效考核结果与之相关联的程度。五是在“裁人”方面,积极采纳“可替代裁员”措施。即使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也要谨慎裁员,让员工充分了解裁员动机、缘由、补偿力度等信息,理解企业行为。

3.3 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对人才资源进行整合,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为企业发展服务。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很多员工选择留下来只是把企业当作了一个避风港湾。如何保留主流团队、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营造企业凝聚力都是迎接经济复苏前的重要储备。企业应该抓住后金融危机这一培养员工忠诚度和归宿感的良机,培育企业核心文化,抓住老员工的心、培养新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应该结合本行业特点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员工健康心态,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晓鸣.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科学管理[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3.

[3]金学惠,任现增.金融危机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

[4]叶迎.论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J].大众商务.2009.4.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 心理危机 管理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获得了进入大学的机会,接受大学的教育。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面对机遇和挑战,成长和压力,在每个阶段,心理危机悄悄走近每一个成长中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心理的危机,是大学生面临的任务,也对高校的管理者提出了要求。

一、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心理危机管理起步比较晚,现在都还属于一个新兴产生的学科,很多研究都属于起步的阶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危机事件的管理中,对其中的心理影响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管理的认识相当不足,甚至存在种种误解。很多大学生认为心理工作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甚至是心理有疾病的人进行的,羞于谈及心理问题,自然也缺乏主动去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忽略心理危机教育的问题,与心理危机相关的课程相当地少,甚至很多高校根本没有开设任何与心理学、心理危机有关的课程。高校也没有开展任何实战的训练项目设计,例如针对性的训练和演习。学生和老师对心理危机完全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管理的模式都是“事后弥补型”而不是“事前防控型”。在整理心理危机管理体系中是不完善的,缺乏了预防,预警等环节,缺乏平时的教育,培训,演习等相关的内容。一个危机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危机解决的时间以及困难性。其实很多危机是可以在萌芽状态得到控制的,而目前这种轻危机前,危机中,而只顾危机后的做法,使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流于形式,往往就会使高校的管理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二、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体系建构

心理危机管理和其他危机管理一样一般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所以我们建立高校心理危机体系,相应的也应分为危机发生前的早期预防体系和危机预警体系,危机发生时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及危机发生后的危机后处理体系。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早期预防体系

心理危机的预防非常的重要,因为进行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要加强预防性管理,即在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防止危机的爆发。由于高校的学生在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方面有非常显著的相同的特点,而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活动每个学年都基本相同,因此,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共同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会对他们产生哪些影响等都是可以预测的,都是可以进行预防性管理的。比如:大一的新生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大三,大四毕业班的同学存在的就业中的困扰,焦虑等问题。往往在这些时期,学生的心理上会出现迷茫困惑、动荡不定的情况,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开展预防性的危机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建立高校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就是要在尽可能早得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冲突性、危害性的危机事件并能尽可能的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有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体系,可以有效的防止危机的产生,扩散。可以把危机扼杀在摇篮的状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可以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后果。所以,在高校建立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体系很有必要。

(三)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当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了重大的危机,如暴力冲突、自杀、灾难性事件等,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要能及时、有效的自觉自动的运作起来,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协调运作,积极的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危机干预,同时对当事人有关的人或人群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判断、心理危机的评估、心理危机预案的制定。

识别危机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危机已经进入了较高的阶段,如果能及时处理的话,整个危机局势仍可以转危为安。危机识别和判断的程序为:在某一危机彻底爆发之前,各个方面会不同程度的反映出一些迹象,即引发危机的各种矛盾正在不断的形成和积累,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学校的管理者和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及时的识别和判断危机,正确在问题的孕育阶段控制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对危机时间会有自然的一种应对反应,这种反应并不是经过充分的思考的,是即时性的。这样的自然应对反应下采取的措施,结果都是不太理想,不全面的。而且这种即时性的反应一般都无法适应学生,老师和管理者由于危机带来的心理变化,无法满足当事人,当时人群长期的心理干预需要,所以,我们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所制定的应急处理计划,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的目的是为了让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各个职能部门可以保证有序,迅速,有效协调的开展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这样可以使损失减少到最低。而预案的制定是在识别和评估了事件的危险性,类型,发生过程,后果及影响的基础上的,预先对人员,设备,物质,行动等作出具体的安排。这样的方式可以很有效的减轻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当事人或者人群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心理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不仅关乎每一个高校学子的安全,还牵动这万千的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涉及到每一个高校学子年轻的生命,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体系建构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更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军,朱金卫.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机制的建构[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建筑施工;应用浅谈

建筑施工是一个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还具有一定安全风险的工程施工项目。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直接影响到施工管理和施工的质量。危机管理意识是一种通过树立危机问题,对危机进行预防、控制和解决的措施,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1.1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机问题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总会由于一些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造成施工管理工作出现一定的问题与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自然灾害、来自社会政治与经济上的一些社会灾难,尤其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地球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一些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这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另外由于工程自身的原因也会导致一些危机的产生。比如说由于施工管理工作不严导致施工人员伤亡,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需要通过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保障施工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如果对于这些问题视而不见的话,就会导致危机一直延续下去,进而对施工的质量、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及时的解决这些危机,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1.2危机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危机管理意识是一种通过树立危机问题,对问题进行预防、控制和解决的措施。危机管理意识对于预防和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能够从根本上把偶然性的危机问题直接转变成必然性的危机问题。所以形成一定的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取得更好的危机管理效果。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机管理主要是针对施工过程中一些隐秘性危机进行控制和解决的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建筑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危机出现,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保障建筑施工的进度和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危机管理措施,是树立危机管理意识的良好表现。

2.加强危机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2.1增强危机管理意识的普及,创建良好的危机管理氛围

良好的施工氛围是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而一个好的施工环境最起码就是要保证人员的安全。因此要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应用到危机管理意识。而要真正把危机管理意识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中,首先就是要让施工人员了解危机管理意识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在施工工作中创建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氛围。具体的方法有,张贴一些有关危机管理的标语、口号等,向大家分发一些有关危机管理的书籍,悬挂危机管理横幅等。另外所有施工人员在工作时要保持良好的工作面貌,使得危机管理意识能够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中。施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等。

2.2注重危机的预防,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

在建筑施工中,对于危机的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在危机没有发生前能够有效的预测到然后进行相关的警示工作,随时面对危机的到来。对危机进行预防也是危机管理意识的真正作用。那么为此就要求建立一个灵活性很强,预测的准确性也很精确的危机预警机制。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就是信息监测,在危机发生时能够通过信息监测收集到相关的危机问题内容,并且通过信息资料的显示,对危机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使危机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另外,对于危机预警机制信息的收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企业资料的信息收集,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危机管理;第二,要及时的听取和收集社会各界人士提出的对于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相关反馈和评价。对于这些反馈和评价不能放任不管,要对其进行调查收集管理,做好相关的记录。通过对这些反馈和评价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能够思路广阔的分析出导致施工管理危机的内在因素并且及时的解决这些危机;第三,对于危机预警机制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分析,对其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全面考虑在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危机种类,了解他们的危害程度以及危害的范围,根据各自的危害类型对其进行及时的预防,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把损失降到最低。

2.3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机构

任何一种管理的实施都须要有相对应的管理机构还实现。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建立一个危机管理机构来执行它的管理工作。在危机管理工作中,危机管理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危机管理机构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危机问题进行分析处理,还能够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其实,危机管理机制也是一个跨部门的管理机构,危机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些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在危机出现时,他们能够及时的拿出危机处理工作程序,合理分配危机处理专项人员,对危机进行有效的处理解决。而就算没有危机出现,危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也要通过危机预警机制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危机预防工作,对随时出现的危机问题都能够很好的应对。危机管理部门建立的要求是需要建立一个工作效率高、执行能力强的部门去执行管理工作。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增强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他们预测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危机管理意识的作用,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2.4对于施工人员要加强安全培训

施工管理的工作重心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时要注意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有《安全生产法》、《建筑卫生安全条例》等,通过法律来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培训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可以开展相关安全知识讲座活动,利用现达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媒体宣传,还可以开办一些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等,通过奖励的机制来引导施工人员关注安全。另外在培训的过程中最好能够进行现场指导,把员工带到施工现场一边讲解安全规范一边实际操作。总之,无论是哪种培训方法目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施工安全问题也时常发生,因此把危机管理意识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危机管理意识可以保障建筑施工过程中避免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施工质量,增加了建筑施工的经济效益。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危机管理意识将被广泛应用与施工管理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丁宾,郭金涛.浅谈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6)

[3]郭建.现代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社会资本

课题项目:2010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101),课题负责人:杜稳灵,课题组成员:王肖蓉、邹娜、刘树君、王华、冯建生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公共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廊坊市流动人口多、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危机事件频发的危险极大,因此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廊坊市采用的主要是传统单一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处理公共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公众参与,但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制度并不完善,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论证。

一、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公共危机,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公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组织和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事件的全面系统过程,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

(二)公众参与的定义、形式。公众参与,是指包括公民个体、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社区和媒体等在内的广大公民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径,有节制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从而达到预期参与效果的过程,其重点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参与机制,促使危机事件的解决。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全社会的所有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它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的行为,也是现代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

公众参与的形式:(1)意见参与:表达意见以影响政策。如关键公众接触、召开公民大会、举行听证会等;(2)以物质形式参与:通过捐款、捐物或出资的形式实现;(3)行为参与:参加某种社会团体或某种社会劳务,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公民调查等;(4)组织参与:如成立咨询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形式。

二、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廊坊市“京津走廊”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发达、人口流动大等特点,再加上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趋势,希望通过调查问卷,使人们提高对危机应对的关注。当灾难突临时能具备更多的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经过近1个多月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回馈信息,对廊坊市公众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及能力上,有了初步了解。

目前,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单位的应急预案中涉及对公众的组织和宣传教育;参与方案评价;部分人员参与应急演练、灾后捐助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等有限的领域和层面。廊坊市的应急管理能力比较低,表现为:廊坊市多应急处理,少应急管理;多单兵作战,少综合体系;多政府运作,少社会动员;多内紧外松,少公共沟通。因此,就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廊坊市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工作还很多。

三、廊坊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的梳理,对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公众参与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廊坊市93%的人认为近些年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能明确知道其范围的只占36.7%,能明确知道预警信号级别的只占56.7%,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根本不能分辨出什么会产生公共危机以及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有46.7%的人认为防灾教育应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但真正接受过相关防灾宣传的占56.7%,进行过相关防灾演练的占46.7%,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近一半人员未接受过相关的防灾宣传和相应的演练,而且会使用灭火器的人只占26.7%。可见,公众的危机意识及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连自救都成问题,更别说互救、互助了。

(二)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廊坊市有关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尚无明确法规规定,仅是在一些应急预案中涉及到对公众的组织、宣传教育。在公众参与危机治理的程序、渠道、方式上,尚无具体的规范指导。目前,廊坊市的相关法规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在参与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人身、自由限制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司法救济渠道的相关规定也无从寻找。

(三)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廊坊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手段还相对落后,信息汇总方式单一,信息获取能力仍较差。据调查,廊坊市公众对于类似于市长热线、媒体投诉等方式的结果认为无效、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下文的占63%。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等现象仍存在,应善加利用新闻媒体的信息传递、监督以及沟通手段的功能。

(四)社区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危机预防、危机监控和相应的危机应急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廊坊市的社区危机应急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据调查,街道办事处中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几乎形同虚设,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认为居住地无应急组织机构的占半数以上,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则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互救工作。调查中发现,即使设有应急管理机构的,也无固定编制,发生突发事件时多数是从当地武装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社区内应急机构的工作职责、权限不明确,仅在宣传栏、公示栏进行宣传,对公众参与没有明确的参与形式、内容上的规范。

(五)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完善。据调查,近87%的人在发生危机事件时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但80%的人对成为志愿者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程序根本不清楚。那么,当灾难来临时,即使想成为一名救助者都无从下手,结合调查,公共危机中志愿者管理主要出现如下问题:

1、志愿服务缺乏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志愿者管理制度。廊坊市的志愿者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管理工作并无完整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关于志愿者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都没有明确规定。

2、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志愿者缺乏有效的组织。志愿者参与的临时性和组成的多元化等特点,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志愿者进行有序的管理,致使志愿者的组织工作易出现混乱局面。

3、志愿者活动资金不足。志愿者的资金来源有限,多源于外部捐赠。志愿活动多是义务的,但避免不了资金消耗,因此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活动的发展。

4、志愿者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廊坊市的志愿者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及在校大学生,多数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对应急处理知识、方法的了解有限,且缺乏系统性。

四、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

1、广泛进行警示宣传,塑造公民应急文化,增强危机意识。公民应急文化,即培养一种公民在危机中应有的社会意识和观念,也就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及因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宣传专栏、举办培训班、发放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建立应急宣传网站等形式,进行应急科普知识宣教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维护公共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

2、组织民防培训,开展演练,增强公民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整体对抗能力。组织公民开展危机救援训练,培养公民应对危机的实际能力,把训练中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廊坊市应积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让公众看到参与的实际效用,感受到公众意见对立法或决策的实际影响。如: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中引入公众参与,肯定公众的主人翁地位。

(二)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公众参与制度是利用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参与性所形成的自治愿望,来组织社会成员参加各项公共事务。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而言,法律规范体现的是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嵌入,它以正式制度的形式消除个体之间的不信任,可增进合作的发生,从宏观上对行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廊坊市要从根本上实现公众参与有效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在立法方面对公众参与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明确公共危机时期政府、社会、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公众参与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法律的角度,对公众参与给予保障。在充分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其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规范其行为。

(三)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机制

1、建立健全综合预警信息机制。气象、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做好突发灾害事故的预测、预警、预报工作。

2、推进信息反馈监督机制建设。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充分整合信息系统资源,拓展信息回馈渠道,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以便提高政策的效果性和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性。

(四)建立社区组织的危机应急机制。社区组织的危机应急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预防、监控,以居委会(村委会)为自治核心充分发挥其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以减少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参与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制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和制度,明确社区参与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第二,健全组织机构。如,组建民兵应急救援队、社区安全巡查队等。第三,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内进行广泛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

(五)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第一,推进志愿者管理法制化建设,为志愿者服务提供立法保障;第二,发扬志愿者精神,培植志愿者文化;第三,开展志愿者定位和培训,尤其应包括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雅静.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