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感悟力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突出了高中语文教学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特性,为培育更加全面优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在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生活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形态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机会越来越少,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传统文化修养不高,在知识方面表现为对所学的名句名篇了解甚少,在生活方面则表现为对一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节日意义不清,尊老爱幼这样的传统美德被抛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待客礼仪、称呼礼仪对学生现代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既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又能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纠正那些不良文化对他们心灵的侵蚀,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文化素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其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作品的精华,帮助学生形成乐观而平和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知识,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认识文化、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而形成更加健全与高尚的品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加强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诵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中不乏经典之作,很多优秀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性,包括尊重师长、热爱国家、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他们在押韵的读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可以获取更多的人生哲理。其中,诵读古代诗词作品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教师示范与学生跟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由通读与全班齐读的做法,根据所选作品的内容来灵活进行诵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朗读古代诗词时,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基础的朗读节奏和诗词韵脚,既要掌握诗词阅读的停顿大规律,按照一定的诗词朗读原则来有感情诵读,又能在不同的朗读韵律间感受诗词特有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共鸣。

2.2以背诵为基础,加深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尤其适合古代文言文或诗词的学习,要想达到学生出口成章的目的,就需要对名家诗篇进行一定的背诵积累,通过背诵训练不仅是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是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功底,对应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适当运用背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较大,对于古代诗歌或文言文的背诵,应该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教会学生通过联想或理解方式来提高背诵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背诵优秀文化作品的潜质,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经典学习当中。

2.3开展语文特色活动课,将传承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能更好的展现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演讲、征文或辩论赛的形式,增强传统文化教学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近距离的体会“德、仁、孝”等传统文化元素,坚定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文明的热爱。比如,以《荆轲刺秦王》教学为例进行分析,这一叙事散文比较适合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在积极准备教学道具、背诵台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古代英雄人物的气概,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第2篇

《论语》中,主要包括了治国思想、为人之道两方面内容,《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因此,中学生通过学习论语能够了解传统礼节、礼仪,对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奉为经典的社会秩序有所认识与了解,对传统文化的源头、面貌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另外,《论语》的文风与句式较传统古文更加生动与简练,更加适合学生古文的学习。而且,《论语》具有一定的场景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代入感,进而促进学生古文水平的提高。

高中论语教学应当肩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社会现实不容否认,传统的伦理道德、传统的文明礼仪甚至传统文化中高尚的精神文明思想,正渐渐离我们远去。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在现代人繁忙的社会中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亦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新生代的年轻人,在社会大染缸的熏陶下,对传统的文化当然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大一部分高中生学生认为《论语》这种老古董没有用处、与现代科技社会脱节,且在高考试卷上所占的分值亦微乎其微。这些都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开展。虽然国家对传统文化进行影音、文字等保存工作的强化,但是传统文化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作为一个国家、名族的基础,传统文化传承是保持民族特点、保持国家特点的关键。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促进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论语》的教学就必然要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作为我国2000多年的文化主干《论语》的哲学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论语》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通过《论语》中的思想体会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我国人文发展历史。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以时代背景为基础,针对《论语》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更多的历史文明。

高中《论语》应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目标

组织教学《论语》选读的教学重点绝不是在于字词句的落实,而是在于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论语》选读这本教材中,编入了十五课《论语》的篇目,其中教学大纲又规定了十课为主要的学习篇目,这十课的内容分别是:《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先富后教,均贫富的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这十课内容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大方面,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对于这十课内容,教师应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探究并了解其思想内容,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选择地批判地吸收。例如:通过《为政以德》篇,了解的是孔子以德为政,先富后教的治国思想。而德政的思想与社会现实已存在很大的时代差距,学生只需了解即可,《沂水春风》篇,亦是如此。通过《克己复礼》篇,了解的是孔子提出的礼治思想,仁与礼的关系。这是封建社会统治百姓的伦理道德基础,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学生也只作了解即可。而《诲人不倦》、《知其不可而为之》、《高山仰止》篇,不仅是认识了解孔子个人性格的重要篇目,其中的思想精神高尚品格,如举一反三、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不懈等精神亦是值得当代学生学习的。《君子之风》、《仁者爱人》、《周而不比》,其中固然有与时代不合的因素,但像忠恕之道、重义轻利、交友有度等传统美德,正是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积极发扬的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思想,已不是简单的伦理道德,而是上升至哲学思想的高度,应趁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人处世之道,发扬传统文化之思想精华。总之,在现代高中《论语》教学中,应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展《论语》教学。通过教师教学内容、进度的科学设计使高中《论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现代高中生传统文化了解、理解与传承的目的。高中语文教师自身应认识到《论语》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了解《论语》教学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明确《论语》教学对学生传统文化了解的重要性。以《论语》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此为基础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基础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另外,在高中《论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与《论语》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传说等荣誉《论语》教学中,以此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流传。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第3篇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是浙江省一级幼儿园,以义乌历史名人“骆宾王”命名,地处以宋朝名将“宗泽”命名的宗泽路上,同时又毗邻繁华的国际商贸城,是一所文化底蕴相当丰厚,但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幼儿园。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实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一、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吸引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注意

1. 传统园所文化――熏陶

骆宾王曾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咏鹅》,这首诗将鹅在水中的模样描述得形象生动。我们为了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园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吸引幼儿注意,创设了一系列有关宾王传统文化的环境。如在一楼大通道,我们将骆宾王和鹅的形象印在墙面上,并在一旁配上诗歌和注解,每次孩子们经过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念起这首诗,看着图就能理解诗歌的含义。在大型玩具旁,利用废旧的可乐瓶,和孩子们一起塑造出大白鹅的形态,用来种植孩子们喜欢的植物。

2. 传统艺术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将这些艺术瑰宝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我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二楼大通道上创设了一个文化长廊,将最具传统艺术文化特色的“琴棋书画”融入其中,整个文化长廊包含了戏曲工坊、编织工坊、剪纸工坊、天书吧、茶艺吧、弈棋吧等。让幼儿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在游戏和操作中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统民间文化――渗透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和主动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游戏为途径的自主学习活动。我们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对适合幼儿操作学习的民间文化内容进行筛选和挖掘,将传统民间文化渗透进班级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别样的民族风情。我们在区域里投放了颜料和白色脸谱,幼儿可根据戏曲中的人物特点画出脸谱。幼儿还可用毛笔和颜料,在画纸上体验水墨画的创作。我们还在区域中投放了剪刀和彩纸,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用剪、贴、撕等方法进行创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会发现将纸用不同的方式折叠,剪出的图案也会不同,他们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剪纸的乐趣。

二、提供丰富的民间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感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

《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将民间游戏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其中。如在语言活动“有趣的汉字”中提供汉字卡片,玩文字配对和词语接龙的游戏;在综合活动“四大发明”中提供吸铁石,尝试制作指南针;在“中华美食”中提供特色美食,玩角色扮演游戏,等等。

2. 在户外活动中融入民间游戏,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我园老师集思广益,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许多民间体育器材,并将它们投放在户外活动场地上,如用竹筒和布做成龙头和龙身,孩子们可用来舞龙舞狮;用废旧纸箱做成小动物张大嘴的样子,孩子们可以玩赶小猪;用木板做成小推车,孩子们拿来运东西;用木棒做成小木马,孩子们可玩骑木马和跳格子……

3. 在亲子活动中加入民间游戏,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纲要》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因此,我园在举行的“大手牵小手,运动乐翻天”运动展示活动中,请家长们提供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结合地域特色,选择了集竞赛性、游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24个民间体育游戏,如独轮车、滚铁环、转陀螺等。让家长们重温了童年的美好回忆,更让孩子们了解了如今已不常见的民间游戏,体验了传统民间游戏的乐趣。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节日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熟悉传统习俗,养成优秀传统美德,还能让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中为老师和长辈送上祝福,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中,使幼儿对诗词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第4篇

马克思•韦伯说:“对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进行分析是解构分析的一个主要方法,通过分析呈现出这两个对立面事实上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是流动的,而不是两个严格分开的类型,得出通常的结论是:事物的这些分类实际上不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解构主义正是以这样的形式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解构主义的浪潮下,公共艺术也呈现出解构主义的特征,实践着这一思维方式。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在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其时代性、文化传承作用以及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隐喻功能,使民众产生心灵交流,凝聚他们的集体记忆,起到沟通历史、现在和未来以及承载文化记忆、分享社会经验的作用。

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用解构主义的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不是让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而是让文化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流动。学生面对传统文化,应该具备一种开放、融合的精神,用宽容的态度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新的审美体验,促进文化传播。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要秉承解构主义这一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获得审美体验。如,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可渗透解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传统装饰纹样,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传播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纹样的“意”,强调创造是建立在“意”的基础上的,而“意”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不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还是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精神的深刻理解是获得民族性创意的基础。正如为了画光而画影,解构重构的对象需要以民族精神为依托,这样才能表现出公共艺术的民族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拆解传统纹样入手,再重新构成具有现念的公共艺术作品;应引导学生以反观的精神解构与重构中国传统纹样元素,从而使各种传统艺术呈现出破土而出的生命气息,使传统纹样具有现代感和民族性。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解读、提炼、重构传统色彩,让现代公共艺术作品通过传统色彩传递传统韵味,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

教师在公共艺术专业的日常教学中也应渗透解构主义思想,让学生深刻理解解构主义在公共艺术中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创造作用,从其他国家优秀的公共艺术入手,借鉴其解构、重构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公共艺术中解构主义的哲学思想,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解构与重构,并进行艺术实践,以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在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中运用解构主义思想是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教师应顺应艺术思潮的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中引导学生寻找沟通的可能性,在传统中创新,在多元中取舍,充分运用传统艺术的养分,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第5篇

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学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其强调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教学是对广大初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学承载着育人的重任,只有语文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才会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不可推卸的重任,即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一、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考试的考点上,教学和家长关系的都是学生成绩,枯燥的课堂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习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语文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欠缺和文化功底的不足。另外,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存在很大差异,对于鉴别区分传统文化的优劣还有不足之处。现在中学生的道德状况,往往是表面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实质上却主观能动性不足;对别人的评价上慷慨正义,等到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就选择退缩。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偏差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现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适量增加传统文化元素是十分必要。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弘扬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需要

道德建设需要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建设需要讲诚信,讲责任的社会氛围。近年来,中国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足以显示中国人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道德水平大大滑坡。道德缺失成为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只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树立道德观念,大力弘扬爱国主意思想,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学生,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赃枉法、恶劣腐朽的道德顽疾,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

(二)弘扬传统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极其重视中国伦理道德。孔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的话,意思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促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共同生存,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矛盾显现出来,更加需要中国传统道德的支撑。我们要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发现儒家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积极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更好地被全世界所认识。

(三)弘扬传统文化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文化里,教育的本意就是人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隐藏着诸多引人至善的精髓。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中学阶段正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并促进学生主动、快乐的发展。

三、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以语文课堂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语文知识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有价值的文章或者古诗,通过启发式教学,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寓教于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的魅力,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对现在的影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合理的平台。

(二)开设传统文化讲座,提升语文的导向性作用

教师应根据自身知识掌握的特长,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讲座。讲座的内容以教师选择为主,大致包括儒家思想、传统美德、民风民俗、诗词歌赋等等。只要是教师精通的都可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在讲座上丰富知识,提升认识。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使理论结合实践,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发挥语文的导向性作用。

(三)诵读经典文章,学习古人传统文化思想

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经典文章和古诗,都是古人流传至今的精髓。中学生要多学习古诗文,领悟古人的思想感情,借鉴古人的生活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都进古诗文,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从教学方式上找到突破口,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其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让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传统文化的道路前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扩展思路的好帮手。

(四)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的。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举办文化沙龙、交流大会、古诗竞赛、民风民俗介绍等等,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语文知识,丰富实践活动的意义,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可使中学生在交流当中学会尊重、宽容、和谐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理解;作用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与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等教育知识,而由于在早些年间我国的文化学习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从思想到实践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排除与替代行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逐渐封闭起来,这也是我国各地西洋学校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阶级层面的人群对中西文化有了新的分析与判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被全面重视与传承,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必然的。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理解现状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与改革的变化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防、科技、工业以及教育等各领域中也得到了重新认识,并经由多年的传统文化应用实践证明,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收藏与发扬意义,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引导中国更好的趋向于文明、文化方向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建设文化大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鉴赏,是通过各种运用与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与领悟所得,而所有的行动都是建立在能够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往往存在很多误区,因而在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流于形式,缺少真正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引导,这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淡薄,作为传统文化发扬的主体,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而如何才能正确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如何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发扬精神

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栋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未来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学生的发展是需要应用广泛的知识所培养的,知识是铸造人才的基础与手段,因此在学生受教期间,知识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非常重要。学校承载着教育知识的主要任务,教研中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挖掘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合,并将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则需要教师能够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能够真正的明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解与认知,则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开创新的教育领域与新的教育方式,改善受传统教学方法与方式以及教学教材内容与题材而左右的思想意识,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沧海一粟的地位进行改善,提高传统文化内容的覆盖面,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加强对文化的探索与挖掘精神,不断对文化进行质疑-解析、怀疑-肯定的转变过程,不断在解决问题中吸取文化精髓与营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文化理解、热爱精神以及发扬意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二)教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发挥而形成,是为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的施教主体,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已经呈全国普及的发展形式进行,这使得教育界的传统专利特点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因此教师在人们的理解中也出现了不一样的认识。在新环境、新化中教师应该重新制定职业地位与界限,正确确立职业、立场与地位,不断提高自我职业素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责,满足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与厚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清楚地自己不仅是一个爱与知识的教育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自身要提高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学习精神,只有壮大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解与掌握能力,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教育献于职业中,才能在教学期间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提高自我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空间。

(三)做好传统文化的引导者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当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的明确要求。但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是很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肤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对尊师重教的思想却越来越淡薄,甚至有些学生对教师还存在很大的负面情绪,这是不利于教师教育引导的。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学会育人,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使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期也能生根发芽。具体表现在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时,结合典故学习,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古圣先贤的优秀品质和做人智慧,从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 传统文化; 教育渗透

一、高职语文融入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十分广泛,尤其是学生喜爱的影视产品,由于诸多作品对于原著的改变过大,促使学生对原著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产生严重偏差,渗透进高职语文的传统文化,需要将历史以及神话故事等进行全面还原,引导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文化氛围,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促进学生建立高雅的兴趣爱好,远离低俗缺少意蕴的艺术氛围。在优秀的文化陶冶下,学生会形成骄傲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在未来发展中这些学生会成为祖国建设的主要支撑。

(二)对学生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现阶段,诸多的价值观念入侵,外来的文化思想在不断地对我国的学生造成影响,使许多思想价值观念未完全建立的学生,向着错误的方向进行发展,学生只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将外来诸多的不良文化引以为豪,忘却中华优秀的美德,许多优秀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三)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与追求,在学生时代,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希望在社会中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得到充足的回报,实现人生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后,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高贵品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展望未来发展,明确自身的定位,建立合理的理想目标,在不断进取的同时,让前进道路变得平稳,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有助于激发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学生

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就不用时时督促,会带着兴趣完成自主学习,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文化就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岁月积淀下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课本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只要有一位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就会逐渐带动身边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会由个人扩大到整个集体。学生只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探索传统文化的欲望,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推动力,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成为高素质人才。传统文化,古来经典,名人传记都在告诉学生各种生活和学习的道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引领其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自己身为华夏儿女而骄傲。

二、高职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依旧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分数”为主,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所以缺少传统文化的渗透,甚至从根本思想上就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度,以至于学生也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特别薄弱。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实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但传统文化的培养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面临教学压力的增加,时间和物资的大量的投入等情况时,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就停下了脚步。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恢复传统文化,并为此投入了许多教育滋养,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完善。但是在资源大肆投入下,却依旧将传统文化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没有亲身体会过传统文化的氛围,只是一味的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传统文化输出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法让学生真正热爱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的具体措施

以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价值较高,为了可以更好的在课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里更好的实施下去,并且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高职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从而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人才,因此对于社会上所需的人才,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按照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外,高职语文教师自己本身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只有自身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程当中,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渗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并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因为大多数的传统文化内容历史久远,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高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增添传统文化知识,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直观的展示出传统文化内容,并进行知识拓展,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出更多相关知识,如《出师表》,通过文章能够迁移出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传统知识,将零散的知识与文章背景结合,这样丰富知识、拓展内容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渗入到语文课堂的要求。

(二)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学习

诸多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历史的积累。将这些文学作品应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习优秀作品,认知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可以吸取到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实际的高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应只将文字和语言教授给学生,还要引领学生了解到文章中更加深层次的意境,充分分析认知到文学作品中含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内容,并让学生加深文化印象,研究古人优秀美德与精神,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学习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延续,同时,使学生在文化中得到更高的精神能量。

(三)应用经典传统文化,建立学生品格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分析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展,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再受教材的制约,而是同样的知识点,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方式来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外,还要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阅读,了解更多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中古人具备的优秀品格,借鉴古人的优秀思想与为人品格。通常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淘汰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优秀文化所含有的保家卫国,驱除鞑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前也是值得学习与借鉴。针对这些优秀文化素养的文学诗句与作品,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诸多伟人的优秀品质,并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品格。为强化学生的品格建立,教师应时刻引领学生学习经典传统文化[2]。

(四)创新高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语文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无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情况,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不应仅用口述的传授方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文化重点充分的提出取出来,并进行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点,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声音视觉等多重感染下,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还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技术专业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全面型人才,仅仅拥有着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更多的往往是品质较高的人员,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技能可以慢慢学习,而品质无法重新树立。因此,在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念的高职学习时期,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精神品质培养,让学生在全面进步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有着更高的社会竞争力。此外,学生是未来发展建设的主要支撑点,必须了解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将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先充分了解教材中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与未来的进步方向,最后在实际教学当中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重要精神,促使高职语文教学在愉悦的环境中,传授给学生重要的传统文化。

(五)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素质

实践活动主要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与纪念价值,传统节日反应着从古至今的人们生活信仰,是传统文化主要部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学作品更加繁多。不过现阶段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大部分节日正慢慢消失,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让一部分学生丧失民族自信,对中华传统节日不甚了解,却对西方的文化节日侃侃而谈,导致学生更加愿意去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等。其中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传统节日的不重视。教师应将中华传统节日向学生详细讲解,院校对节日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节日当中,增加民族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学生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习俗。由于我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且,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各个民族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中华文化。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十分贵重的精神财富,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满族的狩猎大会,以及赛龙舟大会等,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少数民族习惯,在院校中定期举行相关的文化活动,尊重文化习俗。最后,应传承优秀的礼仪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华文化十分注重礼仪,留下许多礼仪文化,其中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并制定了相关准则,促使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礼仪意识极度缺乏,在教学当中也缺少相关的知识介绍,致使学生娇生惯养,不懂道理,在进入社会中,极易触及法律底线。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传统礼仪进行讲解,促使礼仪文化进行传承,在步入社会后,学生能够尊老爱幼,谦恭待人,进而建设文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3]。此外,还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目前,各种思想文化争相斗艳,面对其他文化的影响,一定要建立民族自信。在高职语文授课中就应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授工作,将诸多的文学作品以及创作背景引入到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将其传承下去,同时,让学生了解今天的繁荣来之不易,在诸多困难的时期,几代人不畏困难建立起现阶段的生活,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从容的观看外来文化,并为成为中华民族而骄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文化传承十分重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传承优秀文化内涵,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祖国建设奉献出力量。学校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内容相结合,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历经岁月沉淀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2).

[2]程小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10).

对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传承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祖先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对此,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吸收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笔者在对传统文化教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教材、课堂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探讨。

一、以语文教材为立足点,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语文教材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只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总体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人为本”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都是“以人为本”的典范。如《论语》《孟子》中所体现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儒家思想体系影响着古代许多名人,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易中天曾说:“做学问用儒家的好,实实在在;做人用儒家的也好,堂堂正正。”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这并非是消极的人生观,蕴含着一种朴实无华的辩证思想。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他在逆境时用道家思想来抚慰自己。其实,不论道家,还是儒家,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渗透着对美好社会、人生的向往。

中华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传统下来的礼仪文化是闻名于世的。《礼记》就是一部以礼仪制度为主题的著经典。《论语》中的“人人不知而不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太丘与友期》中的“诚信”以及《鱼我所欲也》中“善”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材中还有很多爱国的思想情节,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思想远不止这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从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

二、将课堂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教师要花费力气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及教学课型,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呈现。首先,应激发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古文难懂,许多学生都害怕学习古文,对其敬而远之。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古文,应该先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如讲《红楼梦》,让学生直接阅读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先把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再把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刘亮等人讲解的红楼诗词介绍给学生,吸引他们去读“红楼”,这样就更加容易了。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我们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精华。许多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义,背诵起千古名句来,琅琅上口,但如若问其涵义却不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诗句中优美的文字与诗的意境联系起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直”“圆”两字用得恰到好处,而如果将这两个字改为“白”“红”或“立”“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古诗文的好奇心,迸发学习的激情。

利用分点分项法,也能提高中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文学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在对古代人物的理解中,一定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如三国中的曹操,可以从“可爱的奸雄”的角度来分析,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可爱”,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奸诈”,又有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英雄之举”,逐项逐点分析,就能对曹操这个人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可从“娇美的女子”和“刚健的英雄”这两点来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她。

比较阅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阅读《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观。柳宗元“见水清鱼乐而乐,感石潭寂寥凄寒而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志向高远却无法实现;欧阳修将忧愁寄寓于山水之间,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然后“与民同乐”。另外,还有儒与道之争,唐诗宋词中现实与浪漫、豪放与婉约之别,都是可以比较阅读的,这样必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课外,将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现给学生

央视栏目“我们的节日”每逢佳节都会举办诗文朗诵会。在其带领下,随之而来的诗文朗诵潮日渐升温。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学校也可以开设诗文诵读班,让学生积极地诵读古典文学,从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教学视点,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果只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拓展和开设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可以先易后难,先让学生读一些现代作家的品评,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在阅读后再向他们推荐《论语》《三国演义》等古典书籍。如此种种,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有:结合教材举办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结合本土特色举办乡土文化活动;开设“古诗文兴趣班”,以爱好古诗文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掀起古诗文学习的热潮。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课堂。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