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县城龙翔广场旁边,建筑面积4790平方米。本着立足县域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现状,主动探索,锐意进取,努力在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发挥作用,推动全县校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对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检查的通知》(赣教基字[2012]71号)要求,严格按照检查内容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隶属***县教育体育局,为县教体局内设股级事业单位,立足于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中心的运作围绕服务于学校、服务于青少年学生。制作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标志。

二、项目管理情况

(1)人员编制:本中心现有在职教师8人(编办核编人数5人),自筹资金外聘特长教师3人。

(2)运行经费:县财政每年下拔50万元;利用开办学习、培训、活动班形式还收取了一定费用,活动中心运作正常。

(3)制度建设:本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合理,规范的制度,如:党风廉政建设类:民主生活制度、中心事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类:主任(副主任)职责、教师工作职责、会议制度 、考勤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安全工作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值班管理制度、值班人员工作职责、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安全事故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安全工作防控措施、安全事故应急制度、晨检制度、学生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治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卫生保洁消毒制度等并将各类资料编制成册。

(4)师资管理:本中心有专任教师8人,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5人。中级职称3人,小教一级职称2,其中有特长的教师中音乐1人,舞蹈1人、美术1人。中心实施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将教师的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安全等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量化打分;对聘用教师按“常规教学管理规范”进行考核,并与效益和工资挂钩,科学的进行考核评价。中心注重常规管理,抓实任课教师、辅导教师、行政人员的岗位考核情况,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尤其是常规教学的管理,坚持做到每日有记录、每周有小结、每月定期汇总、学期末综合考评,并根据考核成绩进行奖励,做到优胜劣汰、优质优酬,充分调动聘用教师和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中心的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有效完成。中心注重师资培训,坚持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并组织全体教师听专题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三、设施设备:

中心有自然博物馆、太空科学馆、科技与生活、生命与健康、探索与发现、儿童乐园六个展区。有常设展品100多件,展品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能源、材料、海洋、农业、交通等多项学科,形象地诠释科学道理,以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方法,激发青少年对自然、人类和科技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青少年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殿堂。

科普仪器:日月地运行仪、天文望远镜、数字万用表、微型手电钻、组合工具、雨量器、蒸发器、各种温度表、气象专用百叶箱、风向风速表等。

教学设备:电脑、扫描仪、多媒体投影机、数码相机、视频演示仪、电视、录音机。

图书资料:图书室藏书主要为青少年科学探索、智力开发、学习资料、世界遗产、名人、名著以及农业、工业科技类等书籍,共计2000多册。

主要展品:电磁树、脚踏发电、魔蛋、赫兹振荡器、跳舞的磁液、人体导电、回旋加速器、手续电池模拟、静电跳环、心脏构造与工作、肺的工作。

四、活动开展情况

科技馆至今共接待了5.6万学生参观。举办了一次海洋科技展览活动,并开展了广泛的群众科普宣传活动、还对青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参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

1.专任教师缺乏。现有师资水平不能完全保证校外活动的正常开展,活动中心无更多的经费聘请兼职教师,加之城区内各种培训班多,所以活动中心办各类培训班十分困难,难以形成规模。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改革;“三重一高”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27-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都在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但是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本科教育内涵建设,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力构建了“重基础、重能力、重技术和高素质”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在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重一高”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理论课程体系整合,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推动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对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实践体系重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落后。在实践教学过程,由于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和更新相对滞后,存在着重理论传授轻工程实践、重专业知识轻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造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培养不匹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另外,校内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教师把大部分实验项目的操作方法、步骤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指定的要求进行实践操作,学生缺乏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任务落实不到位和教学时间短,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

2.实践教学硬件平台建设不到位。当前我校实践教学设备相对老化,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不高,多流于形式,学生的校外实践以“放羊”式完成任务,不能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急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教师中具有“双师型”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就业,教师结构也不太合理,造成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学校又很少为教师到企业进修锻炼创造培训条件,教师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参加企业工程实践的专门训练,因此导致了教师难以胜任工程实践指导工作,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另外企业导师的聘任与管理,缺乏体制机制的创新。

4.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与体系建立不健全,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在校内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中,只要学生全部签到就能及格,很少有学生不及格,而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校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中,缺少校外工程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和管理制度,而学生对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如果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校外实践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力,关键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行“3+1”培养模式。所谓“3+1”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经历中3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和校内相关实践学习任务,在企业完成一年共计32周的实践教学任务,根据企业实际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好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培养方案、培养要求和培养规格,共同指导完成企业实践教学任务。要实施好“3+1”培养模式,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并要求实践教学条件具有企业生产实际背景,能模拟工业企业现场的实践环境,而且要建设与自动化卓越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中心,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平台;其次要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和目标,整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自动化专业企业实践教学标准、行业标准与实施方案,将企业工程设计项目纳入毕业设计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包括校内实践和企业工程实践的质量保障体制机制,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考核与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标准,搭建校内外软硬件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具有我校“重基础、重能力、重技术、高素质”的“三重一高”模式的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应充分考虑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加强,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整合更新,并按照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符合国家通用培养标准、行业培养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原则,实施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化教学体系。首先要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包括加强校内实验室硬件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条件开放、建设具有工程技术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其次是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具有“三重一高”特色的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创新应用训练―工程应用训练阶梯化“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学生通过不同的阶段分层次、递进式培养。该模式突出能力培养,将创新教学贯彻于整个过程之中,并密切跟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始终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五、实施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

构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新体系,实施“三重一高”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达到培养目标,关键是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是否得到落实,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要的保障体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1.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根据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和实施标准,加强校内实验室硬件建设,增加面向卓越计划的专业实验室硬件经费投入,实施校内实验室设备、时间和器件开放,提高实验室设备使用率;引进与卓越计划相关企业的人才资源和生产设备,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合作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合理使用我校电气控制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工电子省级示范实验室平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搭建具有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项目设计、毕业项目工程设计、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等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编写合理的企业实践教学教材,并将自动化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融合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减少认识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按专业培养方向,设置相应数量的工程性和创新性实践项目,实验室采取全开放和网络化管理,建立电子元器件库,为学生在校内完成电子产品实物制作实习提供平台,学生可在校内完成实物制作,由专业指导老师设计与工业背景相关的小课题;将企业的工程项目纳入到日常实践教学中,在企业设置自动化卓越计划专业多个方向的企业平台课程模块,包括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楼宇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模块,形成具有产学研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实习内容进行答辩和模拟考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在企业工作背景或锻炼经历的教师才能承担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班的教学,从学校分配来的专业教师须到对应企业顶岗实习工作一到两年,提高新进教师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跟踪自动化专业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型企业决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和参加企业项目设计开发。通过多项措施并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自动化专业卓越教育计划培养的实施。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在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制订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的学生课外培训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实习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学生自主项目管理制度、教师的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六、总结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培养工程教育领域高质量人才的必经之路,我们将以“校企合作、过程监控、师生共同参与”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突出工程过程特色,紧密围绕学校“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前瞻性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服务学校和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吴才章,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011,(12).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培训机构招生对象及培训内容

塔城市规模最大的四所机构中,小天鹅活动中心培训对象是中小学生,不存在其他学员人群,开设的培训内容为舞蹈培训;天韵少儿艺术团是面向中小学生,主要开设舞蹈培训;曼哈顿健身活动中心主要是分时段进行不同的人群培训,周一至周五进行成人培训,周末则主要是针对学生;杰帝是比其他三所规模要相对小些,是一所舞蹈类的培训机构。综合性培训机构分为培训内容的艺术综合及培训内容兼具学科性质的综合性。比如,曼哈顿是一个综合性的培训机构,它的培训不仅仅只是针对青少年,其中更大一部分的是成人培训。瑜伽培训、形体培训、瘦身健身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春蕾培训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培训机构,它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生,进行学科类培训及艺术培训。

二、培训机构的师资现状

(一)师资基本情况1、教师来源。通过调查了解,塔城市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源主要是艺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文工团演员、业余文艺爱好者三大类。师资来源途径不一,并不是由相关专业毕业生和具有教师资格的人来担任。2、教师学历及专业。塔城市艺术培训师资力量整体不高,机构间差异较大。从事艺术培训的教师来源不一,专业、学历水平不同。通过调查发现,艺术专业的人员专职从事培训工作的人数不多,大部分为兼职工作。从学历来看,高学历,如,研究生及低学历大专以下都为0,在学历上没有出现太低的情况,也几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3、教师年龄及培训教龄。目前塔城市艺术培训机构中的年龄趋向年轻化,通过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人数只有两人,占总人数的3.5%。

(二)机构对师资的管理情况1、教师聘用情况。对教师的选聘、任用制度不规范。招聘教师过程简单,比如,教授舞蹈的教师,让他们跳个舞,或者看看他们的毕业证书。机构与受聘教师间并未签定合同,只做口头上的约定。未建立教师档案,对教师的学历、工作经验、工资要求在选聘中以个人简历的形式做初步了解。针对教师教学的情况,如,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专业程度等并未做进一步的了解。对于教师的管理,在聘任的时候,会让教师填写一份简历。在教师任教的期间,除了关注教师的考勤外,其他的管理则相对较少,如,教师的再发展及再培训是较少做为管理内容要求的。2、教师教学管理情况。对于学生在培训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给予的关注、评价、鼓励明显不足。他们认为课堂组织教学是学校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他们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那么对于中小学生每周只进行一次的课外艺术活动来说,给予较高的要求往往会适得其反,或许根本收不到效果。

三、中小学生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的管理情况

(一)培训机构监管情况1、政府监管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非法张贴广告招生、无证私自挂牌的艺术培训机构充斥着市场。塔城市艺术培训机构共12所,其中只有两所机构是合法的挂牌机构。一所是公办性质的机构(群艺馆)由政府管理,另一所是曼哈顿健身中心,它由工商部门批准挂牌。其他的10所艺术培训机构均为自行悬挂广告牌。2、业内监管情况。据调查了解,目前塔城市并没有专门的培训业内监管。培训机构没有行业协会,各个培训机构间的联系比较少,同行业间管理无序,行业内部没有管理规范。

(二)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制定情况1、内部事务管理制度。目前培训机构管理者一人兼具多职的情况存在。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卫生管理、考勤管理、教学管理都由管理者一人承担,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规范条文。2、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如,机构管理者并未建立学生档案,学生管理停留在安排课及学生学费交纳方面。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 独立院校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民、独、优”的新模式、新机制和特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已经明确改革方向,约占全国50%的大学本科院校需要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独立学院首当其冲,这为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新的课题。

1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情况综述

1.1独立学院发展迅速

2003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截至2015年5月,独立学院共计275所,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0.77%,其在校生超过300万。

1.2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独立院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将教学的各个环节均纳入严格的监控体系中。母体高校严格把控教育教学质量大关,监督教学投入力度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母体高校较为优秀的管理经验指引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3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特色办学初见成效

在新的发展阶段,独立学院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加快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设特色专业,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成立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

2当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所处的困境

2.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教学计划几乎都是申办学校教学计划的翻版,专业门类设置如出一辙,其课程体系与母体学校的课程体系无区别,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与独立学院的学生情况并不契合,最终无法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另外,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许多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重理论、轻实践,严重偏离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2师资队伍建设缺乏

独立学院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外聘老师,主要是由母体学校或其他公立院校聘请的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另一类是专职老师,主要是学校自行招聘的专职教师。外聘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其还要承担母校的教学工作,投入精力十分有限。而专职教师大多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 教学经验少,在未进行系统培训之前,就直接走上讲台。甚至,有的独立院校由于建校时间尚短,办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出现招到什么老师,开设什么专业的窘迫情况。

2.3教学管理分工不清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仍采用陈旧的管理理念,存在着岗位分工不明、一人多岗的现象,效率低下。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责任心缺乏的情况。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未进行专业的培训,也是导致教学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2.4教学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于多数独立学院对教学质量监督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部分规定如督导查课、领导听课流于形式,未得到严格执行。同时,独立学院缺乏完备的奖励机制,缺少内部竞争的动力,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使得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3我国独立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路径探析

3.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确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政策规定,独立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从而进行教学改革。

(1)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推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范式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范式转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与经济结构和产业需求相适应,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态,利用便利的网络平台,采用慕课、微课等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改变过去老师“填鸭式”教学,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2)促进校企合作,吸引校外企业进驻学校,建立校内众创空间。过去,我国高校广泛建立校外基地,这使得学生将精力过多放在校外,考评标准很难界定。校内众创空间可以将实践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同时,众创空间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也加深了学生与企业的联系。

(3)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兼顾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建立特色专业,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让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3.2建立多元化教师队伍

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范式的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指引作用尤为重要。与传统教学范式相比,教师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拥有更高的素质,具备更高的水平。首先,建设自己独具实力的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专职老师的培训体系,对专职老师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改研究,最大程度激发老师的创造力。对于新入职老师,采取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形式,帮助新教师融入岗位。其次,聘请其他学校优秀的老师,以优厚的待遇和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任教。最后,聘请企业中优秀的经验者进入校内众创空间,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3.3建立高素质高效率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工作,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整体链条上的重要支点,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建立一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队伍。一是合理设置人员,分工明确。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机制,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将人员的职责分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细化和调整,根据工作性质和个人经验特长,合理细化工作任务,改变过去一人多岗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在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树立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加深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解。同时,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修,使他们掌握并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在日常工作中广泛使用。

4建立和完善教学监督体系

独立学院应当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全面的监控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教学中心地位,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聘任、考试和考风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纳入教学监督体系之中,细化量化检查、督导和评估的标准,摒弃形式主义,落实教学监督的每一项规定。同时,优化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包括学籍管理系统、排课系统、教室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使全院教学管理工作做到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

5结语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大批独立院校被改革的浪潮吞没。独立学院若想在与公立院校或其他三本院校的竞争中幸存,必须坚定向应用技术型转变,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推进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以评估为契机力促独立学院提高办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 赵志红,马鹏媛.独立学院现状分析及发展机遇[J].大学教育, 2013(23).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焊接专业;职业院校;建议

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职业院校“瞄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的办学方针,以质量为生命线,把内涵发展作为主旋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专业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为基础,思想建设为保证,改革发展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分析焊接人才需求状况与专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适应现代焊接技术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具备良好学习习惯、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高薪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加强焊接专业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根本,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品牌、特色专业。要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抓好名师队伍建设与团队建设。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现有青年教师为主,多种形式外聘高级人才为辅,积极培育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逐步建立一支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较强,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业教师队伍。

(1)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实施“送出去、引进来”战略,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为了更好地加强焊接专业的学术水平,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加强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接轨,提高自身的水平,根据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有计划、有目标引进具有高学位或高职称的焊接专业人才,并定期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为提高学术团队素质,定期外派中青年教师到相关大学和企业进修培训、顶岗实习,以更新知识,掌握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强化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焊接专业团队的建设,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外聘高校名师和地方企业、技术部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补充的开放式、地方性的专业师资队伍。

(2)通过科研条件的改善,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注意培养专业课教师成为教学、科研全能型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承担较大项目及其它重要课题的能力。

第一,继续深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鼓励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各位教师的科研项目组合。

第二,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申请各种教研基金和科研基金,学院将提供配套资金,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并为专业教师创造与社会结合的实践机会,组织教师参与有针对性横向实践课题的研究与开发。

第三,坚持以年度科研工作量任务的方式促进科研学术建设,鼓励并要求专业教师撰写有学术水平和价值的论著、研究报告等。

(3)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专业建设的后备力量,对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院将不断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使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选择本专业的专家、专业带头人对青年教师从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予以严格指导和教学督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尽快使青年教师融入到学术研究团队中来,促进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4)探索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使教学梯队的结构更加合理。要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使梯队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5)完善自我教育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推行以实体教研活动和网上教研活动为依托的新型教师自我教育和完善举措,借助网络的优势,构建教师内部的知识体系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学习型团队氛围。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以教研活动为平台,激发、强化教师的发展动机,使之由内隐的潜在状态变为外显的活动状态,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直接动力,将提升自我变为自发的、自觉行动。

2、实训实验条件建设

焊接专业直接面向企业一线,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刚性指标,能力培养体现教学的主导目的。高薪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能力培养是重要的内容,而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就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1)在现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更新改善校内实训条件,不断引进先进焊接设备,完善和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能百分之百接纳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有效保证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在实验室建设层面,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金相实验室、焊接实验室、力学性能实验室。

(2)坚持校企联合和共建,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践条件。通过本专业与地方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共建关系,在企业中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学生强化能力、训练综合技能的实践平台,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多种形式的实习基地,逐步过渡到学生毕业实习以在车间顶岗实习的形式为主,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尽快适应就业需求;此外,坚持主动与高层次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在社会中的应用,大幅度增强专业点建设与发展的能力。

3、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为专业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教学服务中创造一流的教学管理,为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1)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教学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

(2)本专业在严格执行校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积极参与校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使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要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配套,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教学工作的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和特色化。

(3)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全方位加强教学管理。为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包括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室教学与设备管理、考试管理、实习管理、教学竞赛及评奖管理、学风管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依。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切实保证。

4、结语

职业院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着重强调的是其对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所必须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获得,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与职业岗位的“零对接”。为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型焊接专业人才,就要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的优质资源,加强焊接专业自身的建设,这样不仅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焊接专业人才,也能不断完善焊接专业的自身建设,从而把焊接专业建设成为“依托行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的具有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特色鲜明的和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焊接专业。

参考文献

[1] 岳燕星.高职高专焊接专业课程教学探究[J].职业教育,2011,(18):105-106.

[2] 沈序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9(3):1-3.

[3] 康建文.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构思及其实践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1,(1):61-62.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院校 系级 教学管理 创新

[作者简介]方海燕(1977- ),女,安徽安庆人,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17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52-02

高等学校的法人教学管理者支配和引导学校中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和走向。系(院)级教学管理者连接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也是教学管理的最终执行者,他们对教学管理创新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成败。

一、系级教学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当前高等音乐院校的编制特点,教学管理基本按校、系两级运行。学校主要通过教务部门以宏观管理的方式,行使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挥权和调度权。系作为二级教学管理机构,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教改思路,立足于本学科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进行具体的专业教学与组织管理。系级教学管理不仅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涉及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任务分配,以及学生的资格审查与注册、教学组织与管理、成绩考核与归档、学位评定与授予,还涉及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协调等保障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音乐院校由于其自身教学特点的要求,专业设置差异较大,专业门类划分较细。系级教学管理还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单位,如艺术中心、专业教研室、乐团、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研究所等。各系是音乐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特定的职责和目标,直接影响学院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二、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随之进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方式改革、艺术实践活动组织等相关管理工作日渐增多,诸多与高等音乐教育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是管理人员管理观念落后,无法体现艺术专业特色。某些系的教学管理工作以该系正常运转为目标,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思维方式,管理方法沿用老一套的方式,经验主义、教务主义依然盛行。由于忽视音乐院校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感受性、审美性的培养,系级管理机械化、统一化,没有体现音乐院校的多元化、多样性特色,抑制了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规范性。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直接服务于师生,最应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但部分院校的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或照搬学院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或根本无规章制度,造成管理随意混乱。此外,部分院校的系级管理还存在工作分工不细致、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被动、缺乏统筹规划、互相推诿等情况。系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的岗位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三是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干部素质不高。系级教学管理的负责人大多是教学和艺术表演或创作的一线专家,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创作和演出任务,容易重教学、轻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秘书就成为全权处理全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人选。有些教学秘书还要兼任辅导员、行政秘书,工作强度较大。大多数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人员为年轻的艺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此外,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职务晋升困难,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在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专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容易出现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不安心工作的情况。管理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系级教学管理的一大问题。

三、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根据艺术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人性化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调整,这也为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是提升音乐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任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者能够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要将管理理念、管理资源和管理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审时度势,突破常规,转变观念,以教学管理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质量工程”的全面深入开展,以适应快速更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演方式。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音乐院校的师生大多具有情感丰富、思维敏锐活跃、标新立异等个性特征,这使得艺术教学也带有明显的感彩和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教学模式不局限于大班课堂讲解,更多的是在专业琴房进行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此外,还有演出、音乐会、艺术观摩、比赛、大师班讲座、音乐节、田野采风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音乐院校师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特点,遵守艺术教育的规律,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进行人性化、弹性化管理,为师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完善系内管理体制,明确岗位职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必备的教学基本文件、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管理办法等。音乐院校的规模虽小,但各系的专业种类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管理上也呈现出对象单一、内容繁杂的特点。音乐院校的专业课程以技法课为主,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模式;必修课以艺术实践课程为主,在课堂教学以外发挥了重要作用;主科考试的形式比较特殊,以舞台表演为主。音乐艺术类的教学档案,如音乐文献、乐谱、乐器、音响等都有其特殊的存留方式。因此,各系应根据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适应本系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便于操作,易于实施。系级管理应依据各项管理制度,对系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等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权限范围进行细化,使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分工明确,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总之,建立健全系级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秘书的作用。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在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系主任是龙头。系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精通教学业务,还应有较强的管理和领导才能,能够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带领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于提高系级教学管理水平尤为重要。首先,要注重教学秘书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学秘书除了要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语言素质和科研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外,还应针对音乐专业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模式的特殊性,掌握相应的音乐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单位的专业特色、教学规律、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从全局上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其次,提高教学秘书的待遇。在职称评定时,对工作量大的教学秘书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在岗位晋升上,将业务水平高、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学秘书提拔到院级教学管理队伍中;允许教学秘书承担少量的教学任务,使其更好地领会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拿出专门的培养经费,有计划地选送教学秘书接受先进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为他们提供进修交流、学习考察的机会。这些措施都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系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在实现办学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系级教学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促进管理模式的优化,从而有效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2]秦丽萍,芦坤.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2012(8).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专业建设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67-02

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准确定位,走内涵、特色、科学发展的路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了引导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现结合本人近年来在民办高校的工作实践进行探讨。

一 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的目标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的有效途径,让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牢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富有特色的实践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构建素质与能力并举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加强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再通过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和推进课程群的建设,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课程体系的动态建设,不断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来调整课程体系。

3.建设教学、科研、行业能力协调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

对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内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逐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员结构均比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精干、高效、创新、敬业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4.建立递进式、不间断、层次化的专业人才创新实践体系

构建人才培养的校内创新实践体系和校外实践创新体系建设。校内创新实践体系支持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校外创新实践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能支持多层次的产、学、研活动。通过有效地创新实践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5.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积极探索具有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能融课堂教学、课程实验、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以教学模式的创新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 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的方案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社会和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调整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聘请行业专家、专业人士、专业骨干教师、学校相关领导等人员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2.构建素质与能力并举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对专业人才的目标工作岗位群进行分类,并详细分析工作岗位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明确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

第二,构建民办特色精品课程群。首先,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其次,带动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再次,构建起具有民办特色、符合课程体系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精品课程群。

第三,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上突出实用性与适用性。要选择适应课程体系以及对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教材,并根据行业发展,及时更新教材。

第四,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科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等方面的调整,以保障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第五,建设并完善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实验教学、在线交流、电子课件等,旨在拓展师生交流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建设教学、科研、行业能力协调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

第一,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引进有较强科研能力、有较强实验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把校外专家和行业翘楚以兼职教师的形式引入到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之中,使专业特色建设紧密依托行业实践。

第二,加大专任教师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通过参加省内、外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签订“传帮带”协议,定期开展行家指导和讲座,加强专任教师的科研能力。

第三,建立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一方面聘请实践能力娴熟的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并通过“师徒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专业实习指导老师。鼓励教师到实践中去增加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加快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结合重点专业和骨干专业建设,遴选和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设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奖励专项经费,制定和完善考核管理办法。

4.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第一,在现行校级、院级、系级(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及考核制度,加强基层管理。

第二,保障制度的实施,及时对现行制度的执行进行总结。对制定的各项制度应保障其顺利实施,对现有的和新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运行进行总结,及时了解制度实施的效果,以便及时更新完善。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高度重视、重点扶持专业建设工作,在切实做好专业建设规划、科学评估和理性自查的基础上,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方案,大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上便是我校专业建设实践经验的简要阐释,希望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康、熊璐.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内江科技,2010(1)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校外实习 人才培养 制度建设

1 独立学院学生校外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学生校外实习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适岗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校外实习活动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1)开展校外实习工作有利于凸显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通过校外实习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使实践锻炼更贴近社会实际,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凸显独立学院重应用强实践的办学特色。

(2)开展校外实习工作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社会评估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核心指 标是毕业生的执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实践性教学是独立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校外实习这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从来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3)开展校外实习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通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实践训练的做法。

(4)开展校外实习工作有利于让学生尽早认识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通过校外实习工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业务实践,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企业运行情况,比较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毕业后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达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 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下发展起来的,由于采用了新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不仅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根据市场需求,很多独立学院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通过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办学力量,由于其历史短、经验欠缺、资金紧张、师资队伍不稳定和独特的生源特点等原因,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外实习实习基地数量不足,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多方面的合作。受资金、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独立学院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同时,由于高校和实习单位社会角色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以及知识产权和技术保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校企之间很难就学生实习工作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尤其是办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实习单位热情不高,导致高校与实习单位关系不稳定,学生实习缺乏深度和广度,实习质量不高。

(2)校外实习基地针对性不强,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外实习基地数量的不足直接导致各专业在安排校外实习工作时捉襟见肘,没有办法完全按照实践教学的预定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单位,专业实习工作方案不能完全实施,导致学生在校外实习工作中专业针对性不强,很难接触到实质性的业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大打折扣。

(3)校外实习工作缺乏“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实习。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组成一部分来自举办方高校,一部分是从其他高校聘请的退休教师,多数是学校从各大高校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师资队伍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这样的师资队伍老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而年轻教师不论是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且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不稳定。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在指导校外实习工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实习前的培训还是实习过程中面对实际问题时的指导,往往力不从心。因此,独立学院急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校外实习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过程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对实习基地的管理、校外实习运行管理、校外实习的监督、考核和实习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的动态过程管理常出现缺位现象,缺乏相应的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和措施,指导教师疏于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实习目的不够明确,不能严格按照实习计划执行。由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实践指导经验不足,学生实习的针对性不强等因素,导致校外实习过程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很多实习仅是从形式上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却没有从实质上完成实习教学内容,实习质量不高。

3 独立学院加强校外实习管理的主要措施

校外实习的管理是指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者通过制定实习计划、组织实施、配备人员、加强领导、进行过程控制等措施来协调高校、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从来实现既定的实习教学目的的过程。针对独立学院在校外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唯有通过创新管理方法,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达到实习教学目标。

(1)更新办学观念,明确办学定位,提炼办学特色。独立学院要进一步明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认识到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有全新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显得日益重要,家长在教育上希望通过子女大学教育获得应有技能,不仅能够适应特定职位要求,还能满足创业的需要。独立学院在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一般重点本科学校相比,在技能培养方面则没有办法与专科教育竞争,要想生存就必须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基本理论、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使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20%,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探索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校企共建,形成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独立学院应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研究制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形成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良性机制。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针对企事业单位不同时期用人需要,将校外实习与企事业单位临时性的用人需求结合起来,达到互赢的效果。要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基金,保证实习基地实习教学各项建设需要。要加强校企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或开展讲座;同时学生可以定期到实习单位参观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了解相关工作。

(3)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内培外引,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在学校内部选拔各专业素质较高的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校内外专门培训,取得行业从业资格等措施,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同时,从其他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专职或兼职任教,承担各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不断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