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

领导高度重视养老机构安全工作,制定下发了《县养老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集中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抓好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组织工作人员对全县25家养老机构开展检查,共检查出消防隐患15条,并要求各养老服务机构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目前发现的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同时认真落实养老机构的安全防范工作责任制,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为老年人营造安全稳定的良好服务环境。

二、突出检点,督促整改落实

认真开展隐患整改“回头看”活动,以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为重点,摸清底数,建立台账。重点对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灭火疏散预案建立情况、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员消防安全培训情况、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情况、消火栓箱、灭火器、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灯等设施配置运行情况,以及老年人寝室、活动室电气线路铺设、电气设备运行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个别老人有卧床吸烟的习惯,立即进行耐心教育,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对个别工作人员表现出来的麻痹大意思想,积极引导,从根本上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对个别单位存在用电线路,消防设备老化、台帐不够齐全等现象,当场责令整改。我们还就养老机构落实24小时值班巡查制、领导带班制及门卫保安配备等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要求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协助厅领导处理机关日常政务工作;协调各处室和直属单位工作;承担综合调研工作;制订厅机关工作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及有关重要文稿;负责厅会议组织、公文审核、文电处理、机要档案、秘书事务、接待联络、机关财务、保密保卫、后勤保障,以及厅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政策法规处

制订劳动和社会保险立法计划、负责草拟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规范性文件;依法行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险监督检查权,指导和监督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建立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负责处理劳动和社会保险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负责普法工作及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咨询工作。

(三)计划财务处(基金监督处)

编制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统计和信息工作,统计公报、信息资料及发展预测报告;制订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管理及其网络的规划、规范、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管理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经费、专项经费和国际援助、贷款项目;会同财政部门制订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制度并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提出审核意见;制订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网络,查处基金管理的重大违纪案件;认定投资机构运营社会保险基金的资格,认定有关机构承办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资格并对其承办的补充保险基金实施监督。

(四)劳动工资处

制订劳动关系调整基本规则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实施规划,审核在杭省部属及部队属单位集体合同;制订全省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和外来劳动力调控计划;负责特殊招工、政策性安置和调配工作,按分工拟定“农转非”政策;参与省级劳动模范的评定工作;制订企业职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女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组织实施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率挂钩政策,负责省属企业工效挂钩工作;制订并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政策、工资集体协调规则、最低工资标准、行业工资收入调节政策和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政策;审核省、部属企业的工资总额和主要负责人的工资标准。

(五)就业和失业保险处

综合管理全省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就业及失业保险工作;制订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政策,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制订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划和职业介绍机构管理规则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和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办法;制订全省就业服务事业规划和促进劳服企业发展政策并组织实施;按分工管理境外人员入境就业和公民出境就业工作;制订全省失业保险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基本政策并组织实施;制订失业保险费率确定办法、基金征缴和调剂政策、待遇项目和给付标准;研究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和稽核办法;负责管理失业人员疾病、生育、死亡等有关待遇。

(六)培训处

根据国家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制订实施办法;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订职业技能鉴定规则和实施办法;负责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人和社会劳动者技术等级考核工作;制订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竞赛的规则和实施办法;负责管理企业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综合管理全省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承担省技工学校招生办公室工作。

(七)仲裁处

制订劳动仲裁规则和劳动争议处理政策;负责全省劳动争议仲裁员的资格培训、考核、认定工作;负责对全省劳动争议处理行政机构的监督、检查、业务指导以及对乡镇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的工作指导;负责劳动保障来信来访、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负责在杭的省、部属和部队属单位的劳动合同鉴证工作。

(八)养老保险处(省社会保险委员会办公室)

制订全省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制订基本养老保险费率确定办法、基金征缴和管理政策;负责养老保险调剂金的管理使用;制订个人账户管理政策和养老金计发的待遇项目和给付标准;研究完善中央行业在浙单位养老保险政策;组织实施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办法;负责调整城镇职工疾病、非因工死亡待遇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和非因工伤残职工的待遇政策和给付标准;负责调整精减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负责省、部属单位职工缴费年限的认定和退休审批工作;制订补充养老保险的政策和办法;承担省社会保险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九)医疗保险处

制订全省医疗保险的基本政策、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制订医疗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政策;指导全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负责管理基本医疗的药品、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及支付标准;负责实施定点医院、药店的管理办法及费用结算方法;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收费标准调整工作;研究制订省直单位、在杭部属单位职工医疗保险改革方案,负责实施省本级离休人员和子女统筹医疗管理办法。

(十)工伤生育保险处(省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制订全省工伤、生育保险基本政策、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制订工伤、生育保险费率确定办法、基金征缴和管理、待遇项目和给付标准及因工死亡供养直系亲属的待遇政策;指导全省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负责管理全省工伤认定政策和办法;指导全省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和因病、非因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程序的鉴定工作,负责省部属单位和行业单位职工的劳动鉴定和市地申请的劳动鉴定复鉴工作;承担省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十一)农村社会保险处

制订全省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订农村养老保险费用筹集办法、待遇项目、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研究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和经办机构的管理规则;负责农村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十二)人事教育处

负责厅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和劳动工资的管理工作;参与审核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导成员的任免;拟定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干部教育的规划、计划;负责劳动保障系统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负责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比表彰工作;负责厅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十三)驻厅监察专员办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广州市土地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辖11个区,全市常住人口约1336.82万人,户籍人口约840.60万人。广州市集中了大量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广东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医疗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集中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全国一流的医学专科,每年吸引来自省内外和港澳、东南亚地区的大量需求者。

截至2014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749家,其中医院224家(公立医院15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45家,拥有医疗床位7.70万张,全市卫生人员14.8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2.1万人,全市总诊疗人次1.38亿人次,住院人次253万人次,预计2014年全市卫生总费用715.40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5496.60元。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养老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的通知》(穗府办[2013]30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办法的通知》(穗府办[2013]27号)文件精神,我市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在内设置独立的医院或护理院;规模较小的可按标准开设医务室;周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的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为老年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奠定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我市坚持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实现街道全覆盖,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提供医疗照护支持奠定基础。一是为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我委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实施《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将老年人列入重点人群,引导更多居民到基层就诊。各区均成立了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制定辖区工作方案,并积极推进。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个,占中心总数的81%。二是按照《广州市社区卫生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规范(试行)》要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设置家庭病床。2014年,全市共建家庭病床4785张,医生巡诊49342人次、家庭出诊15253人次

,护士巡诊68524人次、家庭出诊24852人次。三是密切配合民政部门,鼓励各区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开设家庭病床的方式与区侨颐园养老院实现医养结合,以定点服务的方式与社区养老(长者饭堂)相结合,定期派员上门开展健康教育和管理。萝岗区联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居家养老示范中心推行社工+医生+康复师的服务模式,根据长者身体特性设立独立的健康小屋和康复理疗室,对长者整体情况进行统筹管理。广州市养老协会、天河区珠吉街养老院今年6月在珠吉街举办“医护养三模式经验推广会”,对该运作模式予以肯定,将适时推广珠吉街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支持医疗机构提高老年服务能力。一是支持老年专科医疗机构和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等相关科室建设。截至2014年底,广州市共有63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临终关怀科,46家医疗机构开设了老年病专业,438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有广州市老人院医院、广州友好医院2家老年专科医院,广州友好医院护理院、广州天河珠吉护理院2家护理院,可以为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二是加强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实施2013-2015年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培训项目,选取了10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康复治疗师培训医院,对全市118名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人员(包括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开展了为期12周的康复医疗技术培训,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的全员培训工作。继续重点推进康复医疗体系双向转诊试点工作,逐步建立上下级康复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和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实现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不足,人才缺乏。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人力、人才匮乏的困境,尤其是全科医生不足,工作强度非常大。全科医生待遇偏低,职称晋升困难,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人才容易流失。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

(二)尚未理顺医疗保险定点工作,部分“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服务内容、家庭医生式服务项目没有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是相关服务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护理院、医务室等医疗机构,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二是鼓励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部分一级医院,与邻近的养老机构进行有机衔接,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三是继续加强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临终关怀、康复医学等相关科室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医疗机构开办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养护院等养老服务。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没有“书记”的门牌,没有沙发、茶几、老板椅,更没有证书与奖杯的展示柜,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尚少梅,就在她那张和同事挤在一起的标准办公桌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补缺口,投身大课堂

护理队伍上的数量与素质上的缺口,一直是中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难题。今年中国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至少在500万人,以至于养老院的门槛越来越高,有的公立养老院排队排到了100年后。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有限,养老机构风险极大,很多养老机构怕担责任,甚至把生病的老人拒之门外。凡此种种,出路在哪里?

原本在基础护理领域已经颇有成就的尚少梅从2006年就开始主动关注这个问题了。当时她承担了教育部重大立项课题:护理干预提高痴呆患者及其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后才发现,诺大的北京城居然找不到人来完成方案。

当时的老年护理队伍多集中在医院和养老院做护工,他们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而且对城市老年人身体和心理护理上的特殊需求没有深入的认识,一旦有机会随时准备离岗。尚少梅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不只是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的难题,还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短板。中国亟需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教育工程,这里不但要有资金有管理有组织,还要有课本、有实际的操作练习。

“这是不是我们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事儿?”反复思量后,尚少梅觉得医院要走进社区,护理也必然要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建立一个养老护理的教育体系,是自己专业的延伸,更是中国亿万老年人的需要。从此,已经身兼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主任和学院党委书记的尚少梅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讲台,主动投身养老护理的社会大课堂。

有课堂就要有教材,尚少梅首先想到了日本。日本在上世纪中期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也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在2010年的一次出访中,尚少梅不仅实地考察了日本养老院的管理模式、服务制度、理念和设施,详细了解了护理人员的收入、培训和技能水准,更发现了日本集十数年养老服务经验的大成之作《老年人实用护理技术手册》一书的价值。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从专业的护士到经过简单培训的护工甚至是老年人的亲属,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详细的护理知识和方法。通过与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协会的沟通,尚少梅在我国第一届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把这本书引进国内,并立刻以国内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实际水平出发,编写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手册教材。

而且光有教材还不够,中国的特点是90%以上的老人都居家养老,尚少梅就想方设法地把养老护理知识向家庭传播。她主动找中央电大合作,把纸面的教材做成覆盖全国的视听节目,今年还计划把相关知识碎片化,在手机上、Pad终端上做成可看可学的内容向社会推广。国家的投入也印证了尚少梅的学术敏感,民政部已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拨出专款用于培训养老护理员,2010年拿出1500万元、2011年拿出2000万元、2012年拿出3000万元来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养老护理人员的缺口正以百万级的速度在减少,预计到2015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可以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尚少梅的教材来的正是时候。

“在身体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老年人和家人可以通过自学实现自理,老人身边的家属和保姆也可以成为合格的护理员。这就是我在这个研究方向上的理想。”自己所有的付出在经济上鲜有回报,但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尚少梅觉得很值。

立规矩,渐以成方圆

国内养老机构难以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疏于管理,质量难以监控。

2008年,尚少梅主持和承担了北京市卫生局委托“北京市护理院设置规划”项目和其后的“北京市康复院、护理院试点工作项目”,重点解决难以居家养护的老人的康复和护理问题。为此尚少梅考察了海内外很多优秀的护养型养老机构,她发现,在众多的规章和管理方法背后,模式的确立和标准的制定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此她应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之邀,主动承担了《老年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项目。这是一个极为庞杂的项目,不仅有文献研究和现状调研,还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养老服务现状,从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和需要的角度,提出中国自己的护理理念、评估技术和具体的护理服务方案。

整个研究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的地方比比皆是,尚少梅不惜“动用”自己的行政和教学权职,挖掘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邀请留日医疗经济学博士谢红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王志稳副教授与护理学院的骨干教师、博士生一起攻坚克难。

第二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召开之即,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出炉,中国养老服务的规范管理与质量监控正在路上。

老人老,以及吾之老

尚少梅是北京大学自己培养起来的第一批护理专业研究生,是中国护理学逐渐形成体系、开设博士点的见证者。虽然身在象牙塔,但她经历了中国几代护理人不断攀登的过程,尤其老院长段丽萍的话她始终难以忘怀:北大的研究既要深入最基础的领域,也要与社会积极沟通,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保有一定的影响力。北大护理学院对老年人护理模式的研究在中国首屈一指,正得益于尚少梅团队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积累。

除了学术追求外,尚少梅对老人们还有份别样的爱。在与各种病患和受护理老人的接触中,尚少梅在精心组织一次次俱乐部活动和认真阅读了一份份调查问卷后,已经获得了老人理解与信任的她,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强迫自己刻意地与老人们保持距离,一方面是避免太多感情的投入会影响学术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担心关系太近了,项目的结束会对老人的心理带来无法弥合的伤痛。

她的一个研究生拿来一份88道题的问卷请她审定,她看也不看退回了:问卷超过了老人承受能力。在团队出发前,她总是不忘叮嘱:和老人说话语速要慢,音量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老人不愿意接受问卷、参加活动一定不能强迫……在她最自得其乐的基础护理学的课堂上,她也总是对那些不太自信的护理专科学生说:“虽然我们的工作注定是依附在医生身上的,但我们的服务的对象,离我们的距离是最近的,在某些时刻,我们将发挥病人子女都难以替代的作用。”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当今社会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积极探索其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已成为该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开设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共同承担学生教学工作和企业员工培训任务,创新教学方式,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完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老年服务与管理;校企合作;合作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52-03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生于1999年,是在中国老龄化社会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公共事业管理类新型应用型专业。因此,积极探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已成为该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够准确把握涉老企业的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共30所,且多为近两年设置,专业办学经验欠缺,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培养的人才层次定位与现在涉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经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各类涉老机构急需具有顶层设计能力的管理团队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养老护理团队,但当前高校培养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偏差。另外,根据当前养老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各种涉老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多是针对养老机构的人才需求,而对当前涉老企业重点发展的居家养老项目需求兼顾不够。

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涉老企业与高校双方资源的综合利用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办学基础雄厚的高校一般都会建设老年养护实训室、按摩室等相关的实训设备,但是这些训练大都在虚拟的情况下进行,与实际操作还有很大差异,且该专业毕业生要对老年人进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医学护理。但当前大学生与老年人的接触机会、了解渠道等比较少,很难真正掌握对老年人的养护技能,因而涉老企业的设施设备资源、老年人群体对该专业学生来说尤为珍贵。另外,涉老企业的良性发展必然需要既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社会学知识,又具备老年保健、老年养生、康复等老年学知识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在涉老企业的护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一般由30~50岁的中年妇女组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少受过专业教育,难以保证服务质量。涉老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很少具备老年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机构管理、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背景,急需进行相关培训。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人才储备较多,师资资源丰富,具备对涉老企业培训的条件。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在涉老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师生能充分利用涉老企业的资源,高校也能成为对涉老企业养老护理员、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的基地,发挥高校的人才聚集优势,实现涉老企业与高校的双赢。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让学生更快更好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环境相对学校来说比较复杂,在校企合作的涉老企业进行的实训、实习等活动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考验,涉老企业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训练场。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促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自己成为工作实践的主体,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学生在涉老机构接受涉老机构人文环境的熏陶,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经过努力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遭遇的挫折,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此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涉老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培养工作热情从而提升就业能力,这些都必然会加强涉老机构对学生的认可度,从而促进选留毕业生或推荐毕业生到兄弟单位就业,最终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当前,因高校用人机制、教师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比较少,基本上都是“从高校到高校”,行业实践技能缺失。通过校企合作,让专业教师到涉老企业挂职锻炼是扩充教师行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快速高效的手段之一。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

笔者在实际工作经验中初步探讨总结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六个可行性途径:

对合作企业深入调研,共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建立起来,同时,开展护理、养老、养生、保健等方面培训的机构也逐年增多,但是很少机构会去研究养老机构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因而也就很难有一整套合理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应通过校企合作,对涉老机构进行大量的深入调研,根据各养老机构的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社会发展趋势、社会观念等的变化,养老模式也会随之改变,应通过校企合作,不断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根据合作企业需要,开发开设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 作为朝阳产业的老年行业,人才的缺乏将是影响其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吸引人才、储备人才就要从培养人才的源头做起,开发开设校企合作的特色课程。可把开发开设企业特色课程作为校企合作协议内容之一,依据企业需要并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师资源共同开发开设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发展规划等方面企业特色课程。通过企业特色课程的开发开设,一方面,实现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历史、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方向等,提高企业对毕业学生的吸引力,做好企业人才的提前开发与储备。

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场所可以从学校扩展到合作企业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在教室或者模拟实训室中难以获取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场所从学校到企业的扩展。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经常到老年公寓、养老中心、福利院等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进行见习、实训等相关方面的活动;学生可在合作企业通过观察、交谈与实际动手操作等方式,发现和积累相关知识及各种实操技能。另外,企业相关的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可以对整个过程参与指导,并对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教师的现场指导、总结等发表观点与看法,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优秀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模式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规格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训练有素的专业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一个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班级;为激励订单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置奖学金,获奖学生优先被聘用;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增强实操技能;订单班学生寒暑假可以在企业上班,增强学生的企业归属感。通过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预定了就业岗位,就会感到学有所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为企业培养理论和技能都很强的专业人才的同时,提升学校的就业率,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学生教学任务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 一方面,针对当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实,可以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企业员工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鉴于当前涉老行业服务人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以及涉老机构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的实际,学校教师可以按时按需走进企业,对企业员工在职业道德、前沿专业知识、心理咨询等方面开展各种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完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我国办学历史比较短,做理论研究的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员工又大多没有理论总结能力,因而很多课程都还没有合适的专业教材,例如,“老年产业管理”课程是顺应当前老年产业大发展趋势而设置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国内还找不到较合适的教材。学校专业教师应该与企业合作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同时参考国外相关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料,并根据高职教育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双方的各自优势编写出相应的教材讲义。

对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的思考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要坚持学校主动性原则 长期以来老年服务一直以公益事业、慈善活动等形式存在,工作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扶助对象。从本质上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工科等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利益之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要更多的是出于学校、行业双方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爱心奉献精神。再加上当前企业对高校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功能认识不足以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社会认知度及接纳度低等多种原因,学校应该主动向老年产业类企业寻求合作,主动为其着想,主动汇报学校教学情况,主动为企业服务,以赢得企业的支持。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在很多高校都在实践中,且很多都是浅层次的,难以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的利益难以协调,难以实现双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具体来说,首先,学校与企业双方都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与爱心奉献精神;其次,要遵循学校与企业双方利益共享的原则;再次,在校企合作的互动过程中会建立起一定的人际情感,双方都要加以珍惜并用心维护和巩固,以感情为纽带的机制将更加持久。

加强校企的深层次合作才能有效促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还不够成熟,但是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见习、实习、员工培训等基本层面的合作。需要共同合作积极探索行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探讨行业的前沿话题,积极引领行业发展。因此可以考虑在行业准入体制、行业标准制定、共同承担研究课题等方面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强化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纽带,促进老年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型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声望低等因素的影响,当前还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都比较低。必须要大力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途径探索,将专业的发展与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面对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俊浦.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5-40.

[2]黄岩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2012(2):18.

[3]侯晓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2):144.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综述

据民政部近日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位居全国第三。然而江苏省的养老服务类人才的供给却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需求水平,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呈现流失严重,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较差的总体状况,因此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江苏省乃至全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江苏养老服务产业人才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江苏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单一

江苏省目前开办养老专业的高校有8所,在数量上领先于其他省市。但是多层次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该行业发展的水平提升,然而江苏省除了高校有养老服务专业的培训,并没有其他相关培训机构。

2.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高层次学历进修途径匮乏

本科及以上学校对养老服务类专业不够重视,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100多所院校中仅有四所本科院校,均在江苏省外,同时养老仅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而不是专业名。由此可见,在江苏省内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最高学历进修只能到达大专,没有其他途径提升。

3.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尚待专业化

目前江苏省高校师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及丰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然而本科以上没有养老服务专业,所以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必然不是该专业的学术背景,同时社会工作人员也没有学历进修途径,因此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尚需加强。另外由于养老相关杂志数量较少,对养老类专业的教师职称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4.养老服务人才市场紧缺与少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相矛盾

目前社会上急需养老服务人才,但是各个高校却面临着该专业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场景,有的学校甚至由于招生困难而撤销了该专业。这种矛盾局面主要是由于养老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低下而造成的,这种社会观念古来就有,想要扭转局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急需政府出面进行引导。

三、对策与建议

1.架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学历教育方面,江苏省教育部门需要建立一个从中职一直持续到硕士学位多层次培训体系。在继续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大鼓励应用性本科设置相关本科类专业,并开设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养老服务研究方向。

非学历教育方面,教育部门应该鼓励现有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职业人才的培训课程,并支持有条件的涉老服务机构对外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建设,规范非学历教育机构培训方向。

2.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首先,通过构架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具有更高的专业对口性。其次,教育部门还需要为任职教师提升职称创造很好的环境。目前我国的教师职称体系的评定重科研,重文章,所以政府需要鼓励高水平养老服务类杂志的创办,同时科研部门也要加大对养老类科研项目的政策及资金倾斜,从而让养老专业教师有更大的专业提升空间。

3.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在我国将老人留在身边随时照顾已然成为大家默认的一种养老方式。如今专家研究指出了其弊端,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方式,然而并不被现有的社会接受,从而衍生出的养老服务人员自然也不能获得非常高的社会认可度。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人员工作强度高,相比收入却是微薄,不仅如此,一线的养老服务人员还要面对社会中关于其是否真心服务老人的质疑。

以上的就是造成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想要彻底改变该现象,本课题组认为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养老服务就业的财政补助

政府可从资金上支持养老服务专业的学员和培训机构,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及留下来就业,以此来加快地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比如昆山民政局慈善总会就专门设定有“养老专用人才服务专项资金”,每年额度30万,专门给予昆山就业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然后就在他毗邻的苏州市,则是全省对养老服务财政支持力度最小的城市。所以每年从昆山登云学院毕业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都留在了昆山就业,少有人问津苏州。在有资金倾斜力度的基础上,社会人士就会跟随政府的导向,改变他们认为养老服务是个低端无前途职业的影响。

(2)加大养老服务专业的宣传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对养老服务专业进行宣传,告诉大家养老服务专业的优势及将来的发展前途,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不再排斥养老服务专业,并能对其作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3)提高职业资格证的水平

正如前文介绍养老服务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很少,另外名称的拟定方面也有待商榷,比如“养老护理员”更名为“养老护理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增加和考核水平的提升对养老服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加大涉老服务机构中高层的理念教育

涉老服务机构的中高层领导能否正视岗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并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是让所有专业工作人员安定工作的重要因素,降低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失率必然能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社会定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养老产业调查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15-2020).中国报告网.

[2]吴玉韶,党俊武,主编.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

[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

[4]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3).教育部汇编,2013.4.

[5]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4).教育部汇编,2014.4.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Leonid Hurwicz理论;PPP模式;养老机构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人口老龄化,2010年末,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总人口136072万人中,有13161万老年人(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67%,而60岁以上人口则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面对政府资金不足与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实,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体系,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从字面上看,就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思。主要是指政府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以合同确立的,为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公私合作,实现公共部门职能的同时也可以为非公共部门带来一定的利益。在养老机构中引入PPP模式,能为缓解养老支出压力与引导民间金融提供一个新思路。然而PPP模式的引入有利亦有弊,因此在研究PPP模式的应用时,应该就其应用的机制进行科学灵活的方案设计和创新。

二、 “非自营自偿性”养老机构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

(一)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现存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四二一”家庭结构越来越多,人们对养老的态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进入养老院成为多数人的选择。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等现象逐渐突出,养老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体系最重要的部分,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晚年归宿,也是敬老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养老机构从所有权看,可分成两类,一是公办,二是民办。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后,我国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都有了一定的增长,但由于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时间普遍较晚,经验少,在现实运行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存在诸多问题。

1、“少”:养老机构数量不足

虽然各地养老机构的数量有一定增长,但总体上数量仍然显得有些匮乏。有数据显示,全国养老机构只能满足1.59%的老年人需求,从世界平均水平看,显得十分低下,国际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2%到3%。

2、“穷”:资金来源有限

非自营性非自偿性养老机构主要依靠财政收入修建,但由于其自身的非盈利性质,缺乏有效的收费机制使得其收益不容乐观,政府每年财政收入有限,对于需求量大而回报周期又极长的公共设施,无法给予充足的自给支持。

民办养老机构运营的资金主要靠收取入住老人的费用,少部分可以以其他业务收入缓解财务困难。由于民办养老机构认同度不高,民间即使有资本,也不太愿意投入民办机构。此外,民办养老机构相比于公办机构,还面临土地使用是否廉价,税费是否优惠,基础设施费用是否减免等问题。

(二)“弱”:服务水平不高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机构,如果运营资金不够,就容易导致服务水平的低下。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采购保养,技术改进,管理者费用支付,以及日常的维护费用,等。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设施简陋,设备技术跟不上,管理水平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此外,资金缺乏则不能提供好的工资薪金条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大都只是简单培训后便开始工作,并不具备专业护理知识。

(三)“贵”:入住收费高

据学者调查统计,养老机构平均每月收费都在九百元左右。生活自理者平均八百元,从五百到两千元不等,大部分收费在五百到九百之间;生活部分自理者平均九百元,从七百至两千元不等,大部分在七百到一千之间;完全不能自理者平均一千零七十元,从八百到一千四百元不等。这笔费用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四)PPP模式的优点

1、理论层面的优点

PPP打破了传统的只有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局面,充分利用了民间资本,其本质不是竞争,而是更偏向于合作。政府与民间资本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合作,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政府实现自己的职能,而非公共部门则在实现目标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品牌形象。PPP模式应用的一般为公共商品,公益性质较强,但PPP模式可以使双方取长补短,结合后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调动民间闲散资金、加强政府与民间的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改善公共设施条件以及实现帕累托最优。

2、应用于养老领域的优点

第一,扩大融资渠道。这是PPP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这一功能在解决公共设施基础项目建设上尤为突出,可以大大改善因政府资金不足而出现的烂尾等现象。例如,BOT(PPP其中的一种模式:建设-经营-转让),先由民间资本自己建设,在一定时期内特许经营,直到收回资金以后,再转给政府。通过PPP模式运作,调动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将极大解决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二,有效利用新型管理服务等技术,提高养老行业效率。民间有巨大的创造潜力,且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会创新管理服务等相关技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回报。

第三,创新养老机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处理好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的关系。在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PPP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公私合作,通过这种模式,引入民间投资,吸引闲散资金,实现政府职能的同时,也能给参与的民间企业带来好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

三、 Leonid Hurwicz理论下PPP模式引入养老机构的方案设计与创新

(一) Leonid Hurwicz机制设计理论的含义

Leonid Hurwicz机制设计理论中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最优经济机制。即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

在进行方案设计与探索时,本文是以Leonid Hurwicz机制设计理论为基础,对PPP模式引入养老机构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提出设计和创新建议。其中,在激励机制设计中,主要探究绩效和定价机制的构建,从而使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能充分使用社会资源,平衡政企双方职能,为目标受众提供合理的服务价格与优良的养老服务;而在风险管理机制设计中,则侧重于风险控制管理的制度设计,以期能改善信息传递渠道,提高信息真实有效性,从而合理减少政府方的财政支出风险与企业方的运营建设风险。

(二) 激励机制设计

1、绩效及权益比例设计

根据项目融资与投资项目评估理论,将PPP模式引入“非自营自偿”性养老机构的权益结构设计原则应为:第一,合理设计和调整第一大民间资本股东股权比例,尽量实现民间资本联合体中各股东短期或长期的投资目标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第二,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新型管理服务等专业技术,提高养老行业效率。民间资本巨大的创造潜力和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大大减小了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的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使得私营企业的实际利润可以达到预期,从而减小财政收支矛盾。

2、 股权机制设计

政府和“非自营自偿性”养老机构的合作应主要以BOT模式为主。即政府不参与项目公司的组建,社会投资方负责筹集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资金和营运流动资金,拥有项目完整产权,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资,运营管理。政府给予项目建设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营运补助等扶持政策。在法定期限结束后,项目公司将项目无偿转移给政府或指定机构,最后由政府机构根据市场化原则通过对社区老人提供服务以覆盖运营成本并实现盈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空白与配套设施的缺乏以及PPP模式下生产经营起步困难,导致公私双方谈判、审批周期过长的问题。

3、 价格调整机制设计

PPP项目投资周期一般较长,而其模式基本构建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激励机制的定价问题上需要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来平衡公私双方的利益。PPP模式需要价格调整机制来弥补投资人由于通胀或资本性支出上升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现行CPI指数,可考虑设定3年为收费定价调整期以完善在非自营性非自偿性养老机构引入PPP模式的定价、绩效和风险管理机制,并使PPP模式与养老机构的融合实现优势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三) 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理财和现代契约精神是PPP运作的基石,而契约精神的实质就是法治。在PPP搭建的平台中,政府与市场、社会都是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彼此合作,所以政府必须转变其职能并依法履约,避免。为保障各方主体权益,合同的达成又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同时,为避免法律空白带来的改革创新中的政策风险,必须加快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步伐,增强投资主体的信心。

2、建立科学审慎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控是PPP模式运用的重中之重,由于养老服务业的特殊性,其面临诸多方面的风险,而在众多风险之中,应着重把握两大问题:一是为项目提供信用担保或有限担保而引致的或有负债要进行有效管理;二是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隔离商业风险向公共财政风险的渗透。与此同时,养老服务收费的指导价或最高限价政策可能带来社会认可度低进而导致供给失衡的市场风险,项目负责人应该从技术上对此担责,以动态成本基于市场价格机制测算合理的定价区间,既保证合理的资本回报率也能保证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

3、不断创新PPP模式的应用方式。PPP模式的具体应用不可能一成不变,当今社会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建议在对已有养老机构的改革中应综合考虑多样化的风险因素以对其分类处理。第一,对已有养老机构可以采用购买服务和租赁的方式,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效率质量。第二,对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的“非自营自偿”养老机构,可以在原有以项目公司为载体如BOO、DBOT、DBFOT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在具体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转让中实现风险分散和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关鑫.PPP模式在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养老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养老 改革

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8]10),国家决定在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先期开展试点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配套推进。这意味着几十年来事业单位由国家统包统管的制度将被打破。这次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新的试点方案与企业职工目前推行的方案基本上一致,一旦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那么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可能整体上会有所下降。这将涉及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及单位财政等相关问题,也就是一项对职工和单位都非常敏感的改革。因此认真分析这项改革的紧迫性及可行性,充分估计改革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使改革能得以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养老制度改革的紧逼性

目前,普通高校的养老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在普通高校工作的在编工作人员中(编外人员即临时工已按企业养老办法参保),只有占人员比例很少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参加了养老社会统筹,而对占人员比例绝大多数的教师、管理干部以及固定工人采取的则是过渡时期的处理办法,即单位部分不参保,个人部分由单位代扣,退休后返还全部代扣的养老金,由原单位负担全部退休费用。这给单位的财政造成一定的负担。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的逐步形成,普通高校退休人员人数逐年增加,占所在单位在编人员比例越来越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普通高校退休人数的迅速增长,这个比例还将继续提高,普通高校退休费用不断增长的现象越来越严峻。从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原则来看,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在法律上对养老保险的运作管理没有作出明确、详细、严格的规定,使得具体操作中存在主观上的盲目性,造成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差异较大。因此,对机关事业单位(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实行改革势在必行,这将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养老保险改革启动资金问题。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启动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启动时间越晚,资金缺口越大。按照《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个人工资总额的8%。根据上述规定,高校养老保险要移交地方管理,退休人员至少要补交10年养老保险费,其中单位部分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8%(省属单位缴费标准),个人部分为个人缴费工资的8%,在职人员人均至少要补交8年单位部分的养老保险费(个人部分已从1994年开始扣缴)。

2、社会公平及平稳过渡问题。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的养老金都主要由政府财政支出,企业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并无太大差异。1998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后,企业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差异仍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时至今日,企业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差距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存在一个公平的问题了。在当前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新的试点方案与企业职工目前推行的方案基本上一致”,这不可能不引起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疑虑。

3、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问题。尽管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并且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然而,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纳入社会统筹以后,谁来承担退休人员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重担,已成为众多企事业单位的同声呼唤。众所周知,现阶段退休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大多数退休人员依附于原单位、仍属“单位人”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单位为主体,自主管理本单位退休人员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除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实现社会化发放外,其他与人事有密切关系的后续管理等相关服务仍然没有摆脱“单位人”的管理模式,因此,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

1、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高校现行离退休制度,尽快构建社会化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调整国家、学校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有利于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和积累,提高高校教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建立健全的高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改革高校养老保险制度要充分考虑高校的性质和特点、资金有限和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实情,兼顾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保障教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又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

2、高校养老保险制度要充分体现高校教师的职业特色。高等学校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单位在财政经费来源上是统一的。高校教师担负着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双重责任,要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教师资格的认定、聘用与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务员的色彩,带有“准公务员”的性质。此外,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工资福利政策是与我国国家机关单位工资福利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家公务员的养老保险改革特色,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我国教师养老保险体系,充分体现高校教师的职业特色,保障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3、形成多支柱、多层次的高校养老保险特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形成多支柱、多层次的特点,坚持国家、地方、高校、个人共同负担的多支柱体系;坚持公共养老金、教师年金、个人储蓄等补充养老保险的多层次取向,即在保障公共养老金给付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和高校自身的财力情况建立教师年金制度,年金基金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考虑退休后一次性发放;同时鼓励教师增加个人养老储蓄或参加商业人寿保险,逐步形成公共养老金、教师年金、个人储蓄和商业人寿保险三层次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体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教师年金制度的构建。

4、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给付和调整机制。改变现有退休教师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养老金给付实行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额挂钩。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项合计替代率约为60%为宜;考虑到教师年金制度的建立,总的替代率预计达到80%―90%为宜,以保障退休教师的养老生活待遇水平。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基础养老金正常调节机制,寻求确切的调整依据,规定明确的调整参数,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避免养老金发放平均化。

5、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减轻高校财政负担。减轻高校财政负担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拨款的增长,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缩减学校财政的支出。第二,精简机构,定岗定员,实行财务刚性预算。第三,转化高等学校校医院职责,探索高校辅助护理保险制度。

四、高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第一,社区居家养老轮廓初现。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解决机构养老服务较少、内容单一、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许多城市已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开展温情服务、援助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康乐服务和维权服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第二,养老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为增强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地充分挖掘社区人才资源,采取政府补贴与个人承担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展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第三,高校或设养老课培养人才。在稳定、规范现有为老人服务队伍的基础上,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养老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业务课程。

五、完善养老制度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养老工作的关心与扶持。市政府要进一步支持社区养老工作;给予社区养老事业以财政、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加大对社区养老工作的宣传力度,树立社区养老工作的先进典型,努力做到“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章”,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扩大全市养老基金总盘子,调动创建社区养老积极性。第二,完善、创新社区养老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做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增加保障性条款,切实扶持社区养老机构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社区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把社会养老院提供的家政、医疗等服务扩大到社区,把社区每个家庭串联起来,坚持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具有区域特色的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相结合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第三,加强社区养老的信息化建设。社区要利用信息科技为手段,构筑由民政、公安、文化、卫生、劳动和保障等部门参与的覆盖全市范围的老龄信息网络,使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沟通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社区要建立与完善老年人照料体系,设立服务热线和重点群体联系人制度,及时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周全、便捷的服务。第四,社区养老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一是主体社会化,即社区养老资源的社会化。政府应动员、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以出资购买、长期租用、房产置换等形式,转变为养老服务设施,让社区参与管理,对社区居民开放。二是客体社会化,即社区养老服务对象既要以社区为主,又要面向社会,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受益面。三是队伍与管理社会化,即成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养老援助中心、党员义工站等组织。第五,社区养老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要切实加强涉老职能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养老工作应实行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教育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家政、养老等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工作,政府要从高等院校选拔相关专业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定期分批选送社区工作人员到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培训。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养老工作的质量和专业水平。第六,社区养老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应通过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财政投入同时,提高政策吸引力,采取社会集资、公益募捐、包干分红、投资入股等方式拓宽社区养老的融资渠道。要扶持和鼓励私企、外商、社团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的养老工作,实行“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市场运作模式。努力建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宏艳、王强:关于企业年金解决已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的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6(10).

[2] 汪孝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难推进”现象[J].中国经济周刊,20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