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行的退休制度

现行的退休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退休年龄;延迟;弹性退休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但在这期间,退休年龄要求却一直没有变化;而且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高于男性(高庆波,2009;崔世良,代群,赵飞)。可见,延长女性的退休年龄也在情理之中。相关数据参见表1。

认为延迟女性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我国老龄化压力的学者,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可以促进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与劳动权,消除性别歧视(刘小楠,2012;温光裕;徐巍,2010)。二是,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可以减少养老金收支缺口,从而能够有效应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郭文臣,2006 )用数学方法测算出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后,将对女性退休后的养老金产生实际影响,同时国家可以增加对养老金筹集5-10年,同时减少对养老金支出5-10年,减缓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

综上所述,是否该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延迟女性退休年龄是否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的老龄化压力?现阶段延迟女性退休年龄是否妥当?

一、现行退休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1、不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根据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专项报告,到2010年,四川省人口预期寿命为74.75岁,接近全国水平,男性为72.25岁,女性为77.59岁。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来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3.01岁。[2]而现在我们所执行的是近30年前的退休政策,这持续了几十年一成不变的退休政策显然不符合时展的要求。

2、现行女职工的退休政策将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07年-2011年,五年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是47.19%、48.16%、49.63%、50.36%、50.89%,保持一个很高的比例。[3]男女投入的教育成本是相同的,但是女性比男性提前五年退休,不利于女性人才的培养。

3、现行退休制度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支付压力的巨大挑战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后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金水平将直接与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的长短以及退休时间挂钩。女性退休时间早,领取待遇的时间长,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际,现行的退休政策势必面临养老金的巨大压力。

二、延迟女性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延迟女性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分析

1、对个人来说,有利于维护女性的平等权

女性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新的养老体制的推行,现行退休年龄在保护女性平等权利方面越来越失去其合理性,原先的保护和照顾更多地转变成了对女性的机制性歧视,客观上损害了女性应有的平等权利尤其是体现在对女性经济权益的损害上。

2、对企事业单位来讲,有利于维持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在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情况下,人们较之于上代人工作的时间缩短,领取养老金待遇的时间增加,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减弱。

3、对国家来讲,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基于退休人口与退休年龄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退休年龄愈早退休人口越多。女性的退休年龄推迟,意味着养老保险的缴费人数增加,增加了养老金的收入,减少了支出,对于维持养老金收支平衡有重要意义。

(二)延迟女性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1、预期寿命的延长是延迟女性退休年龄的前提条件

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已经从1990年的70.47岁增加到2010年的77.37岁,增长了7岁多,较男性的72.38要高出很多,目前女性50/55岁的退休年龄较之预期寿命已经是一个比较年轻化的年龄。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可以延长工作时间,在丰富自己生活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社会的认可是延迟女性退休年龄的环境保证

目前,中国女性5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这个年龄的女性正值工作的壮年,有经验,有能力,到2011年,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已经达到50.89%和36.13%,在知识经济时代,延长女性的退休年龄可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3、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延迟女性退休年龄的法律保障

2005年8月28日,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7条规定,“各单位在执行国家退休制度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歧视妇女”。虽然这一法律并没有对妇女具体的退休年龄作出规定,但是,这已经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为相关法规条例的修改提供了法律依据。

4、国际上已有的先例为我国延迟女性退休年龄提供了借鉴

在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是规定男女同龄退休,日本是65岁退休,新加坡是62岁,韩国、菲律宾和香港是60岁,泰国、印尼、印度是55岁。1980年7月17日中国正式签署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各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在就业方面对妇女的歧视,以保证她们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享有相同权利。

四、延迟女性退休年龄的措施

(一)立足于我国国情,稳步推进

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应充分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布,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分步骤分阶段的进行。同时,要充分考察我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及不同群体的市场供求状况,在进行总量分析、区域分析等基础上,验证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谨慎决策。

(二)继续完善法律法规,用法律来保护妇女的权益

女性“一刀切”式的退休规定在事实上损害了一部分妇女的现实权益,有违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要根据形势发展,就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出台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女性争取退休的平等权利提供法律保障。

(三)推行弹性退休制度,给予女性自主选择权

弹性退休制度的实施,可以采用分阶段提高退休年龄、分领域提高退休年龄、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等方法,将社会劳动领域分类,脑力与体力劳动者、安全工种与危险工种有所区别,劳动者根据自己的身体与经济情况,自主选择是否继续工作。

注释:

[1] 数据来源:《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6期

[2] 四川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3]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陆建民 《处级女干部60周岁退休:从提案到政策》[J].2012年4月

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延长退休年龄 人口老龄化 弹性退休

当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三年延迟一岁,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的政策信号后,关于延迟退休的热议又再次升温。

一、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是指一个国家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口的平均寿命及劳动力供应状况等因素,对劳动年龄所做的上限规定。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的提出最早是建国初期政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体力劳动占很大比重。人们的预期寿命相对较低,卫生医疗条件也相对落后,这一法定退休年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相符。现在沿用的是执行《国务院颁发(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其中法定退休年龄我国的规定为: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1]较之前的规定没有明显的变化。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医疗水平明显改善,退休年龄设定明显偏低的弊端已经凸显。

二、延长退休年龄的动因透析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社会政策,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新世纪的中国与建国初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双重变化,再加上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来势汹汹的老龄化浪潮,都对退休年1龄的2设定产生巨大的冲击。延长退休年龄是目前很多国家形成的共识和正在推行的改革。我国与发达国家具体的国情又有很大的差距,未富先老现象使我国延长退休年龄改革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1、各行业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及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性,一刀切的退休缺乏弹性

不同职业对劳动力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要求不同,其从业人员的职业衰减期和职业巅峰期也有差异,一刀切的退休政策造成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而对于高级知识技能人才,其所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相对较长,初始工作年龄相对较高,[2]一刀切的退休政策使其工作年限相对缩短,造成教育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双重浪费。

2、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我国60岁的人口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65岁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881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根据预测,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3.56亿,约占总人口的24.3%,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重。

3、人均平均寿命延长

建国初期,我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40岁,女性为42.3岁,人口平均寿命较低。所以依此制定的退休年龄也比较低。而现在,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2岁,理应延长退休年龄。

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退休人数300万人,而缴费人数与退休人数之比已经上升到3:1,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达到高峰,城镇养老负担系数大幅提高,从而导致养老金支付范围扩大,同时,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导致支付期限延长。退休年龄的制度安排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的内生变量,合适的弹性退休制度设计可以达到延长退休年龄的效果。

三、弹性退休策略是延长退休年龄的有效尝试

推行延长退休年龄政策不能操之过急,要经过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采用渐进策略,在中长期内逐步调整,出台一系列的的配套措施。起始阶段可以实施选择性的弹性退休策略,之后逐步推广,切忌短时间内大幅度延长退休年龄,或不分产业结构和劳动强度,一刀切式的延长。

1、硬性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向弹性化过度

国家应出台各个行业弹性退休政策指引,由企业根据劳动者所从事的岗位以及自身的情况,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决定退休时间。要因人、因事、因岗位、因区域来定,如医生、法官、检察官、教师、蓝领高级技工、一些高精尖领域的特殊人才,应本着双方自愿原则,放宽退休年龄限制;而对体力劳动者特别是从事重体力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其本身工作性质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损伤,可以由企业根据劳动者的整体情况小范围地调整,从而保障这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退休机制,逐步由退休年龄法定化向弹性化过渡。

2、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试点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2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我国老年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从养老与就业的博弈来看,目前采取全面延长退休年龄政策还不合时宜。只有在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达到峰值后,才是全面延长退休年龄的最佳时期。目前要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实行弹性退休政策,为未来的平稳过渡作准备。2009年,上海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工作的意见》 提出了“允许高技能人才延迟退休” 新制度根据这一文件,上海将建立适当延迟高级技师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机制,对企业在聘的高级技师,在企业需要、本人愿意且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可适当延迟领取养老金。上海市采取的退休年龄“柔性延长” 弹性退休政策,就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这种不搞“一刀切” 的退休政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延长退休年龄的一种有效尝试。

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提前退休现象

由于我国的退休制度的不完善:替代率高、退休审批制度执行不规范,再加上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为摆脱自身经济负担激励中老年职工提前离开工作岗位,导致提前退休日益普遍。给养老金支付造成巨大的冲击,退而不休的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劳动力市场相对于延长退休年龄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周期而言,有效控制目前普遍的提前退休现象可以起到显著地政策效应。抑制提前退休可以控制退休费用的不正常增长,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以及对在职劳动者产生的负面影响。可采取的手段有对低于标准年龄退休者制定减额支付养老金政策和标准等。[3]

4、统一女性法定退休年龄,为进而统一男女退休年龄做准备

20世纪50年代,我国规定退休上限为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而2008年的调查表明,我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74岁,女工人的退休年龄是50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是24年。但我国养老金制度设计的女性领取年限是十年,可见,制度为女工人所承担的养老压力远远高于男性(男性的平均领取年限约12年)。笔者认为,取消女工人与女干部的退休年龄差别,统一女性退休年龄为55周岁是合理可行的。并可以为统一男女退休年龄做准备。

最初规定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低,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这种政策选择主要基于女性的生理特点、身体条件等情况,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状况、精神和心理需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提高女性退休年龄以统一男女的退休年龄,尊重和保障女性权益,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统一男女退休年龄消除了年龄歧视和退休政策上性别不平等,落实了男女在各种社会权利上平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人人平等;一方面延长女性高级专门人才的退休年龄,充分发挥女性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有助于增加女性收入,提高女性年老时物质生活质量和水平。[4]

5、试行弹性退休制度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试行弹性退休制度过程缓慢,在推行过程中也将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试行这个制度,鼓励一部分人延长退休年龄,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延迟退休一个月,养老金就相应增加 0.5%,以便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制度中来,同时还可以抑制提前退休。

总之,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延长退休年龄很难快速实行,这还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作为策略选择,试行弹性退休制度更容易让人接受,不失为一种稳健、有效的尝试。它为我国退休制度的改革提供相当价值的具体经验。只是现在最关键的问题相关部门在制定弹性退休制度时要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并且要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尽量给广大职工带来更大的福利,从而被他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王纯.延长退休年龄 应对人口老龄化[J].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17期

[2]樊明等著.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第3篇

一、引言

最近几年,退休制度改革在我国引起了广泛讨论。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继续沿用旧的退休年龄标准显得不合适。第二,自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转轨以来,由于未解决好转轨成本,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养老基金面临很大的支付压力。延长退休年龄通常被认为是缓解养老金支付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第三,出于对劳动力短缺和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忧,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低工资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以上理由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考虑,并未考虑微观个体的感受。各种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反对延长退休年龄。正因为如此,我国退休制度改革陷入僵局,停滞不前,亟待突破。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2008年11月6日表示,国家在明确最低退休年龄基础上研究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将建立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的计发办法,遏制不合理提前退休现象。财政部将理性安排财政支出,建立合理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从劳动经济学理论来看,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两者密不可分。养老保险制度是影响个人退休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个人退休行为也会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所以,要研究如何改革退休制度,绝不能忽视其与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影响。其中,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影响个人退休决策或行为是一个关键的基础问题。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激励程度,本文只关注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因为:一方面高质量的微观个体数据在国内不易获取;另一方面,许多影响个体退休行为的因素是外在的,比如健康状况、家庭构成等,与退休制度改革关系不大。

二、文献回顾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年长工人的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些国家也迅速发展,日趋完善。在这种背景下,国外学者对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研究。代表性文献主要有Diamond和Hausman(1984)、Gustman和Steinmeier(1985)、Hausman和Wise(1985)、Burtless(1986)、Coile和Gruber(2000)等。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利用各种估计方法和微观数据,考察了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养老金财富及变化等关键变量对个人退休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基本都发现以上变量对个人退休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Stock和Wise(1990)创造性地提出利用“OptionValue”模型来研究养老金对退休行为的激励效果。“OptionValue”模型不仅考虑了不同退休年龄所带来的工资收入和养老金待遇变化,还考虑了闲暇和工作的正负效用,个人根据效用最大原则选择退休的时机。

由于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实现精算中性,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工人延迟退休将面临隐性税收(ImplicitTax)或者隐性补贴(ImplicitSubsidy)的情形出现。换句话说,如果考虑到个体具有前瞻性,那么养老保险制度内含的隐性税收或补贴将对个人的退休决策产生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养老金的隐性税收(补贴)角度去研究对个人退休决策或行为的影响。Feldstein和Samwick(1992)在当时养老金计发办法下,计算了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收入水平的个体所面临的边际税率,并分析其对退休行为的影响。Gruber和Wise(2004)研究了养老金和提前退休计划所包含的隐性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EricFrench(2005)通过分析指出社会保障的税收结构和养老金收入是美国62~65岁劳动者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主要针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养老保险制度背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研究来看,也发现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存在显著影响。IrineuEvangelistadeCarvalhoFilho(2008)运用巴西农村劳动力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领取养老金会增加劳动者退休的概率和减少劳动供给时间。Euwals等人(2010)利用荷兰的数据,发现减少提前退休的养老金待遇以及减少隐性税收都能够有效促进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在国内,由于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很难获得,有关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汪泽英和曾湘泉(2004)利用2000年42个城市企业参保职工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现行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激励职工按法定年龄退休,而不是推迟退休年龄;在条件允许时职工更趋向于提前退休。陈凌和姚先国(2000)定性分析了人们退休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法定退休年龄、退休保障、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状况、重新就业的法律政策环境。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方面研究了我国微观个体的退休行为。比如,封进、胡岩(2008)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的提前退休行为。结果表明,失业或下岗可能性越大的个体提前退休的可能性越高;健康状况是女性提前退休的一个动因,但并不是男性提前退休的原因;对女性而言,子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更有可能选择提前退休。由于与本文的研究并不直接相关,所以不再详述。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影响程度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200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水平、缴费年限挂钩,新制度究竟会对个人退休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回答好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此外,Filer和Petri(198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人的工作特征对个人养老金积累和退休行为有显著影响,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重复性劳动的个人所获得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较高,容易导致提前退休。所以,本文将通过测算不同行业代表性个体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和边际隐性税率,以此反映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不同行业个体退休行为的激励程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三、基本概念与测算公式

根据前人文献,本文通过测算不同行业代表性个体在不同退休年龄的养老保险替代率(RR)和边际隐性税率(MITR)来反映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激励程度。边际隐性税率反映的是个人延迟退休所面临的隐性成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反映的是个人退休后养老金收入相对于工作时收入的替代程度。根据国发[2005]38号文,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对于1998年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新人”,只要缴费满15年,就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水平和缴费年限挂钩。这意味着,如果个人选择延迟退休,那么退休当年其所能获得的养老金待遇将会增加。但个人延迟退休意味着缴费年限增加、领取养老金的年限缩短,所以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个人的养老金财富(简写为PW)如何随退休年龄变化还有待考察。从已有文献来看,养老金财富的变化是影响个人退休年龄选择的重要变量之一。我们参考B?rsch-Supan(2000)的做法,定义养老金财富(PW)为生命周期内养老金(PEN)减去养老保险缴费(c*W)的期望净现值。#p#分页标题#e#

四、数据来源与基本假设

根据2003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文将在以下九个行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业①中分别选取一位代表性个体进行研究。因为本文的测算是依据国发[2005]38号文的最新制度规定,所以我们假设这些个体在2006年其20岁时参加工作,60岁退休,80岁死亡②,2006年个人缴费工资水平等于其所属行业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并假定其未来工资水平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等于所属行业1998-2007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率。此外,本文还假设未来全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率等于1998-2007全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率。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过的1998-2007年全国以及九大行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率(1978=100)显示,全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率为9.47%,金融业最高为13.6%,建筑业最低仅6.10%。在所列举的九大行业中,有五个行业的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分别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6年全国以及九大行业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显示,全国为21001元,最高的是金融业39280元,最低的是建筑业16406元。在九大行业中,有三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分别是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从历史情况来看,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低工资和低工资增长率的行业有两个,分别是制造业、建筑业;高工资和高工资增长率的行业也有三个,分别是采矿业、金融业、教育业;高工资增长率和低工资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低工资增长率和高工资的行业有三个,分别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根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对各变量在基准情形下的取值如下:社会统筹缴费率cs1为20%,个人账户缴费率cs2为8%;正常退休年龄为60岁,对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m为139;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年实际回报率i为3%,养老金调整系数ρ为0.8。此外,不同退休年龄所对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是不同的,见表1。

五、测算结果分析

作者在Excel里运用VBA编程,测算了各行业代表性个体在不同退休年龄下所能获得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以及延迟退休一年的边际隐性税率。在现行的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下,从养老保险替代率指标来看,在退休年龄相同的情形下,缴费工资且增长率低的行业替代率高,缴费工资且增长率高的行业替代率低。在正常退休年龄60岁的情形下,养老保险替代率最高和最低的行业分别是建筑业(169.3%)和金融业(13.7%),差距十分明显。并且,随着退休年龄延长,绝大多数行业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也随之提高。金融业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其收入及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受到缴费工资上限的保护,其缴费年限延长所增加的基本养老金被快速增长的工资水平所抵消,所以金融业的养老保险替代率随退休年龄的延长变化不大,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2。如果从终身养老金财富角度来看,个人越晚退休,所获得的养老金财富越少。所有行业情况都一样。这说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力供给有消极负面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可以更直观地从边际隐性税率这一指标看出。表3反映的是各行业代表性个体延迟一年退休的边际隐性税率。不难发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负激励作用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别。边际隐性税率最高的是收入最低的行业———建筑业,边际隐性税率最低的是收入最高的行业———金融业,前者是后者的7至8倍。

以60岁为例,如果个人想延长工作一年,前者所面临的边际隐性税率为6.54%,后者为0.79%。从各年的平均值来看,边际隐性税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教育、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金融业。越是工资水平低、增长慢的行业,其边际隐性税率越高;越是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行业,其边际隐性税率越低。作者还进行了折现率的敏感性分析,基本结论相同。所以,综合考虑养老保险替代率和边际隐性税率,不难理解:在我国,工资水平低、增长慢的行业的职工比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行业的职工更倾向于提前退休。综上所述,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下,个人延迟退休会导致养老金财富减少,边际隐性税率为正。因此,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存在着普遍的负面激励作用,即增加提前退休行为出现的概率,而且这种负面激励作用存在着很大的行业差异性。这些发现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结论与启示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测算九大行业代表性个体在不同退休年龄(55~65岁)退休时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以及终身养老金财富现值,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不同行业代表性个体延迟退休的边际隐性税率,得到以下结论:工资水平低、增长慢的行业的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比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行业要高,有些行业比如建筑业,甚至超过了100%。对于绝大部分行业来说,个人延迟退休能够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但从终身养老金财富现值的变化情况来看,个人越晚退休所获得的养老金财富越少。这对于所有行业都一样。越是工资水平低、增长慢的行业,其职工延迟退休的边际隐性税率越高;越是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行业,其职工延迟退休的边际隐性税率越低。所以,从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和边际隐性税率来看,与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行业的职工相比,工资水平低、增长慢的行业的职工更倾向于提前退休。

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第4篇

我国目前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当然,这个年龄的确定是根据建国初期人们的身体状况水平来的,那时候人活七十古来稀,所以这个年龄限定是合理的。然而,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极大的改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延长不少,再加上在一段时期里人口的膨胀发展,中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的比重相当庞大,因此,面对这些新出现的状况,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人们在其未丧失劳动力前退休不仅给国家养老金的发放带来负担,更是对社会人才的一种浪费。除此之外,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流失,而且在这股资源流失的同时,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养新生力量,可能获得的效果还没以前的好。“维持原来的退休年龄规定,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期的缩短,劳动力可能处在人力资本高峰期退休,这既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同时也会转而抑制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由这些不难看出现行退休制度的亟待改革,同时也验证了延迟退休政策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二、延迟退休政策的可行性

延迟退休年龄,简称延退,是指国家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早在2008年11月,人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就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在2030年前,职工退休年龄将延迟到65岁。

基于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也是顺理成章。同样,对于延迟退休的可行性,也有以下三点依据:

(一)国内外退休制度的对比

自20世纪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老年男性劳动参与率低、劳动供给减少、实际退休年龄降低,受到了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的关注。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先后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甚至有的国家还多次提高本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以美国为例,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进入老龄社会后,1950年、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1%和12.4%。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规定只有年满65周岁的退休职工才能领取养老金。其后随着国家国情、政治理念等的不断变化影响,退休政策也相应改变。现如今具体情况如下:(1)1924―1937年间出生的人口,退休年龄为65岁;(2)1938―1942年间出生的人口,退休年龄在65岁的基础上,每晚出生一年,其退休年龄增加2个月;(3)1943―1954年间出生的人口,退休年龄在66岁的基础上,每晚出生一年,其退休年龄增加2个月;(4)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口,退休年龄统一为67岁。同样的,在德国、英国等其他国家的退休年龄也普遍是在60岁以上,并且会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提高到65岁及以上。与他们相比,中国的退休年龄就略显年轻,但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汪泽英认为“决定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收入状况、历史文化等基础条件不同于发达国家,‘特别我国人口总量巨大,劳动力中近期供大于求’,因而无法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从国际上看,多数国家面对人口老龄化、金融危机、基金财务危机、金融风险加剧等严峻挑战,调整社会保障政策,除提高缴费率、降低待遇水平外,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退休年龄,增加个人责任,减轻政府负担。”我国目前的社会问题日渐尖锐,过多的老年人口让国家养老金不堪重负,通过与发达国家退休制度的对比,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颇多,而且退休年龄也的确年轻。对此,参照国际普遍做法,我们需要提高退休年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让老年人发挥余热。

(二)人口寿命的延长,健康水平提高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事业也获得长足的发展。医疗硬件设施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声称2011年,中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6岁,建国初期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状况也不复存在。加上我国“菜篮子工程”等的发展,我国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健康水平也得到改善。寿命的延长以及更强健的身体使得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过去60岁的老人在工作上的确力有不逮,但是现在他们其中绝大多数人仍然处于事业上升期,若是在此时让他们强行退休,或许有点可惜。

当然,人们寿命的延长也意味着国家要付出更多的养老金,这对于国家财政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延迟退休政策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无疑扮演了救星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延迟退休是一种国际趋势,而非我国特色。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更多的还是要转向技术型企业。就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短期内还是有较大的就业压力的。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长远来看,可能会面临工厂招不到工人的窘境。而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能够让更多的工人延长工作时间,给工厂新、老员工的交替有个缓冲期,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除了能够保障足够的劳动力之外,延迟退休更大的作用在于可以保留有经验的老员工继续留在企业发光发热。一个企业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依靠人才。或许老员工在精力等方面比不上新来的人,但是他们所拥有的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若在劳动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延迟退休,能够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众所周知,每一个企业都会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为了使他们能够早点了解工作流程,培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即使如此,新员工在工作中还是会犯下一些错误,给企业带来损失。通过延迟退休政策保留下老员工,可以在实践工作中给予新员工培训,这样既减少了培训需要的花费,也避免了一些工作上是损失,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生产,推动社会发展。

三、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前提

尽管我国在养老基金上出现了缺口,急需延迟退休年龄来缓解国家财政负担,但是目前来看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在进行此政策的实施之前还应满足以下前提。

首先,国家要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使得就业形势好转。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下岗工人也处于社会边缘化,一旦延迟退休年龄,势必导致更多的失业人群。因此,要想实施好延迟退休政策,国家必须增加就业岗位,引导人们自主创业,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减少失业人群,缓解存在的就业严峻问题,以免激化社会矛盾。

其次,还应尽最大程度消除就业歧视。现在人们的就业观念大大改变,跳槽、离职等已不再稀奇,许多人看不起一些服务性工作,不愿意参加体力劳动做蓝领工人。如果退休年龄延后,一些这种单位的人或会选择离职去找新的工作,甚至直接失业。所以社会要全面消除就业歧视,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每一个工种,无差别就业,保证每一个工作都后继有人。

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退休政策;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24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3-037-1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当期征收的养老保险费和所需支付的养老金存在一定缺口。在此背景下,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案被提出并得到热烈讨论,本文也就延长退休年龄进行简单探讨。

1 外国退休年龄立法借鉴

世界上多数国家把退休年龄规定为60~65岁,并规定雇员在达到退休年龄退休以后,方可领取退休金。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发达国家老龄化日趋严重,当年养老保险明显入不敷出。美国在1975年当年出现赤字15亿元,到1982年当年支出超过收入122亿元;英国从60年代后期到1983年,社会保险由14亿英镑的盈余变为115亿英镑的赤字;而在意大利1985年社会保险总局的赤字就高达38亿里拉;于是,许多国家对本国社会保障不得不进行改革。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有一相似点,就是普遍提出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

2 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职工也没有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1993年我国政府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为每一个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但是由于之前没有资金积累,大量已经退休或者将要退休的职工的账户实际上是空账。现在政府每年筹集的三四千亿元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都用于保证现有的3600万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潜在财务危机,促使许多国家考虑适当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以缓解日趋尖锐化的矛盾。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劳动者退休期限,相对延长就业期限,抑制急剧上升的养老保险费用支出;退休年龄的适当延长可以缓解养老保险资金供求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增大纳费人比重,其效果可视同降低养老保险的纳费水平。否则,国家势必负担巨额的养老保险费用。

3 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提高或部分提高现行退休年龄,将延长老年劳动者的就业期限,这又势必使我国业已存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趋尖锐。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的预测》研究报告,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格局近几年不会扭转,从1990年到2000年劳动力供给将净增6845万,平均每年净增700万人。一个需认真研究的现实经济问题是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压力趋于紧张,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可能出现的超常规模的富余人员或失业人员,教育产业化后,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此外还有退伍转业复员军人以及向城市转移大量农业人口等。现行的退休政策都难以维持,社会上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现象,作为一项缓冲的政策措施,为年轻劳动力让出就业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若不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断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将引发劳动力供给的大规模增加,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养老保险的负担似乎可以减轻,然而却加大了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的开支,政府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而且还有可能加大,引发社会矛盾,造成政府信任危机乃至社会不稳定。

4 我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4.1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存在调整的空间

我国现行退休政策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职工55周岁,对特殊工种职工退休又放宽五年期限。这一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定依据主要是根据我国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人均寿命也从建国前估计的35岁左右提高到1990年的70岁,在世界各国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我们知道,人均寿命的长短是影响退休年龄高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人均寿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显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较50年代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未来面临的十分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偏低。较低的退休年龄与继续延长的人均寿命必然会加强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费用负担程度。如果适当延长退休年龄,通过缩短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期限而适当减轻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将具有重大政策意义。而我国现行的较低水平的退休年龄,将对养老保险运行机制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4.2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

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教育普及率不断上升,青年的就业年龄普遍推迟,更多的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业年龄的推迟使得社会和个人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期也相应延长,为社会和个人收回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可能。基于这一认识,人均寿命的延长不但为提高退休年龄提供了生理上继续就业的客观基础。而且社会重视人均寿命延长本身的经济价值,又是提高退休年龄,协调社会的政策基础。因而它为我国适当提高退休年龄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5 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方式

诚然,社会上关于是否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论不休,基于此,如果要延长则需得找到正确方式,可以平衡各方利益。此处对可行的方法进行探讨。

5.1 退休与养老金分开

退休年龄的确定直接影响了就业压力和养老保险支付能力这两方面,提前退休有利于解决就业,但造成了养老保险支付的压力。推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但是增大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两者是一对不可兼顾的矛盾。而社会上只要达到退休年龄就可以领取养老金的习惯做法,使得解决这一矛盾更加困难。那么把退休同领取养老金分开也许能既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也缓解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一个合理的退休年龄应该是兼顾就业压力和养老金支付能力,实现一种平衡或者是均衡,这种方式有利于达到这种均衡。

5.2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人口方面的诸多特殊性及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决定了似乎不宜继续实行结构单一的退休政策,而应逐步过渡到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弹性退休政策。弹性退休政策的基本内容拟包括退休年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退休方式具有弹性,退休收入具有某种伸缩性。

6 小 结

退休政策问题影响深远,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退休政策应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相协调,并将其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中,统一协调,构成一个重要有机整体。并且这是应宜早考虑并研究实施的一项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 林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财经科学,2002(5).

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第6篇

随后,人社部相关官员在多个场合对外表示,出台弹性延迟退休的政策方向是大势所趋,现在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消息称,由于养老保险金缺口巨大,中国拟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退休制度改革大势所趋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最早是1953年修改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即男60岁、女50岁。1958年又明确为男60岁,女性工人50岁、女性职员55岁。

这项政策到目前为止执行了将近六十年,当初制定政策的政治经济背景早已时过境迁,再加上国家关于退休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年代尚没有考虑到现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对目前现有的退休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与之相比,我国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有关政策实施并没有多长时间。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型确定其资金来源和保障方式。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以减轻企业负担”,“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相结合”。1997年,我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

退休政策与社保政策之间迥异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两者之间的“交流”日益困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现行的退休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中国财政的最大隐患,也成为货币政策的长期威胁并影响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并称,养老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公共财政最大的隐患。

在这种背景下,“弹性延迟退休”这一构想浮出水面。既满足了个体的选择权,又彰显出政策的灵活性的“弹性延迟退休”被部分人认为是对现行退休政策和社保政策改革的一次谨慎而有效的尝试。

养老金资金缺口众说纷纭

目前,我国养老金存在资金缺口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是究竟养老金缺口有多大,需要多少资金来弥补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认为,中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不大平衡,养老金缺口“确实非常大”。但对于缺口具体有多大,陈文辉并没有给出具体数字。陈文辉透露,近十年来,中国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经测算认为,我国养老金缺口截至2010年年底达1.7万亿元。而早前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估算,最乐观的也认为缺口将达到三万亿人民币。

在今年6月中旬,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人联合公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但是这份关于养老保险和退休年龄的报告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人民日报》随后以“中国养老金不会缺口18.3万亿元”为题关注此问题。报道认为,近年我国连续8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各地支付状况都很好。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这份报告的估算数据过于“夸张”。

有关经济专家认为,实行弹性延迟退休政策,有其合理性和现实需要,然而,这一政策遭遇众多的反对声音,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民众对养老金账本的基本信息缺乏了解。养老金政策调整要考虑民众的利益诉求,需要想方设法说服民众,通过详实的数据,解答民众心中的疑惑。

社会老龄化加深养老困局

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人口红利”并非是“免费的午餐”。在“人口红利”之后是社会日益凸显的养老负担。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011年以后的30年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

一般认为,养老问题本质上可以还原为劳动力问题。中国的养老金缺口一直在不断扩大,有限的财政补贴无法跟上其扩张速度。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现在之所以并没有发生现实的支付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还不是很严重,人口红利还能够支撑一段时间。

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推迟退休年龄可行性相关性

一、延迟退休年龄的原因

1951年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1953年修改后的《劳动保险条例》对退休年龄的规定未做变动。195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中,把女干部的退休年龄延迟到55周岁。这一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人口普查公告,我国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6%,国际老龄化标准为10%,显然,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同时,由于我国的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已延长至75岁。再者,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受教育的时间较长、工作时间较短。如果按照现行的退休的年龄,必然会造成人才的损失以及养老负担的加重。因此,延迟退休年龄必将成为必经之路。

二、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我国已展现出了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因素,那么延迟退休年龄到底是否可行,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弥补养老金亏空。这个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适时延迟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延长人们缴纳养老金的时间,增加养老金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缩短人们领用养老金的时间,减少养老金的支出。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其次,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了长足的提高,平均健康寿命越来越长。所以,退休年龄只要是在健康期内做出调整不会对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再加上多年的工作经验及业务水平,及早退休势必是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受教育的时间一般较长,如本科应届毕业生开始工作的年龄为24周岁,可以工作36年,研究生为26周岁,可以工作34年,博士为29周岁甚至更晚,最多能工作31年,如果为女性,那么工作的时间就更为短暂,如果采用现行退休制度,则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技能,造成人才的一种浪费。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充分利用并开发人力资源。

最后,有利于减少社会养老压力及自我负担压力。从老年人口抚养比来看,我国现在面临的家庭模式为“421”即一对要抚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同时,我国采用的养老金模式为部分基金积累制,而我国的养老金账户严重亏空,因此,现行的养老制度是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无法承受的。而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将老年抚养人口的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人口,以增加劳动力人口,同时减少老年抚养人口来降低老年抚养比,减轻社会养老压力。从自我负担压力来看,自我养老主要依靠个人的劳动收入和财产作为自己的养老支持,这就要求劳动者个人在工作期内为自己今后的养老进行如储蓄等必要的准备。如果采用当前退休年龄,生命期限中工作年限相对较短,这就意味着储蓄期的缩短,进而导致老年人消费能力的降低,自我养老压力的加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推迟退休年龄成为必然。

三、退休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出在目前国情下,延迟退休是可行的,但是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来说,退休年龄的修改将对其自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因而笔者在此对退休年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首先,作为职工本人,对推迟退休年龄持反对态度,有时候在企业工作时领取的工资甚至没有退休时领取的工资多,同时,由于企业不景气,会出现内退、退养的方式,使部分员工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因此,人们想及早纳入退休队伍。推迟退休年龄会造成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不希望推迟退休年龄,由于近几年来,养老费用的不断提高,企业感觉压力很大,欠缴养老费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企业甚至不招收新的员工,而去返聘退休的人员,从而降低成本。如果推迟退休年龄,则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

最后,增加年轻一代的就业压力并引发社会矛盾。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至少在未来30年内还不可能出现劳动力人口短缺的情况。因此,就业形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十分严峻,如果推迟退休年龄,企业就会减少对新劳动力的吸纳,同时,也将引发劳动力供给的大规模增加,使年轻一代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推迟退休年龄似乎可以减轻了养老保险的负担,但却加大了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的开支,政府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而且还有可能加大,引发社会矛盾,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四、结语

从宏观上来看,就业供求关系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多少。事实上,退休人员所占据的工作岗位往往不是新增劳动力可以替代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脑力劳动者及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的劳动者来讲,退休后发挥他们的余热,对于创造社会效益、创造就业岗位还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在我国,有些人提前退休但并没有真正退出劳动力队伍,“退休返聘”的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因为社会上对这种人才有需求所以才能找到工作岗位。同样,延迟退休年龄会使得养老的缴费相对降低,不会对职工与企业造成巨大影响。因而很多学者提出“退休年龄的延长是小步渐进的,对职工本人、企业以及年轻人的就业影响非常有限”。

综上所述,当前在我国现行国情下并不适合在短期内直接修改实施推迟退休年龄,采用弹性推迟退休年龄的养老方案即先从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着手,再逐步缓慢地延长男女退休年龄,避免出现短暂性的社会波动。同时推迟退休方案出台后会有缓冲期,大约经过几年的过渡,再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这也是符合我国目前基本国情的。推迟退休年龄是关乎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改革,其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因而政府在推行改革措施时,需要慎之又慎,本文仅在此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不足处还望各方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徐博.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北京:新华网, 2013.

[2]车丽.“渐进式”的四层含义.北京:大河网, 2013.

[3]姜春媛.解决养老“双轨制”.北京:人民网, 2013.

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退休年龄;就业;养老金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61-02

退休年龄调整是近20多年来大家一直关注的话题,展开的讨论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围绕缩短或延长退休年龄,第二块是围绕改变“一刀切”的法定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政策。其实,调整退休年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相反,它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种观点是鼓励提前退休或反对提高退休年龄。鼓励提前退休的观点是在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针对当时国有企业改制的难点,即在职的国有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如何分派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鼓励提前退休的政策,具体方案是距离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经本人申请,可以提前离退休。企业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愿意将他们推向社会。近年来,针对日益高涨的提高退休年龄的呼声,一些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近期处于黄金劳动年龄的人将保持较大比重,当务之急仍是解决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2000年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养老保险“空账”问题的日益凸现,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缓解这一困难。那么,针对中国目前的状况到底应该如何面对退休年龄的调整问题呢?退休年龄的选择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下文将一一展开。

1 退休年龄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政府确定退休年龄主要考量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均寿命。人均寿命的延长、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定有助于工作年限的延长,并且区分性别和工作性质实行差别退休制度。②养老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的完善对于退休人员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政府财力是否强大,养老金是否能及时足量发放。③人口年龄结构。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为保障适量的劳动人口成为政府确定退休年龄的重要因素。④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为缓解就业压力,不得不推迟就业,提前退休。

从劳动者个人来讲,抛开政策性规定外,选择退休年龄也会有自己的考虑。比如自身财富状况、退休后的收入状况和经济压力、工作性质和劳动环境、工资率、健康状况、配偶及家庭情况、休闲偏好等。当然,政府在确定退休年龄时,除了考虑宏观层面的因素外,劳动者个人因素也应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仍然沿用20世纪50年代职工退休制度的规定,即男职工满60岁,女干部满55岁,女职工满50岁。对于提前退休,国家规定:男职工满50周岁,女职工满45周岁,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提前退休即病退;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有毒有害身体健康工种的工作,男职工满55周岁,女职工满45周岁,可以提前退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产生了变化,老龄化的加速等种种原因,对退休年龄的调整也提上了日程。本文将就目前呼声较高的推迟退休问题,做两方面的分析。

2 推迟退休的积极方面

2.1 人均寿命的延长为推迟退休提供了基本前提

人均寿命的延长为推迟退休提供了生理基础,并且许多老年人表现出较强的再就业欲望,希望极大地实现其晚年的经济价值,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也符合老年人心理需要。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当时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0岁,女性为42.3岁。但是,2011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男性为71.3岁,女性为74.8岁。继续沿用原来的退休年龄制度不反映当前人均寿命大大延长的事实。而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在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向66岁、68岁、70岁发展。

2.2 推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

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3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据估算,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虽然各方统计数据不一,但是,养老金缺口所带来的压力已经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承认。推迟退休将有效克服当前养老金预支问题,大量本应退休的人员不拿退休金,反而仍然在缴纳保费,为社保输血。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推迟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使人们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时间延长,另一方面又可以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缩短,以缓解目前养老保险所面临的“空账”困难。

2.3 推迟退休避免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还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 由于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许多退休人员仍然有热情继续工作,于是出现退休即再就业的普遍现象,避免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推迟退休可以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平台,作为熟练工继续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为企业节约了新人培训成本。根据李红岚在《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可行性分析》中通过数据模型预测了中国企业所承担的养老保险缴费率越来越高,成为中国企业的一大负担。但是文中研究也表明随着退休年龄的延长,缴费率呈下降趋势,退休年龄延长的幅度越宽,缴费率越低,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发展,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2.4 推迟退休年龄对总体就业影响不大

即使有压力,但若为了当前就业压力而维持较低退休年龄,会给将来养老金的支付带来巨大的基金压力,老年人就业和年轻人就业也并不存在绝对的替代关系。中国就业压力大并不是出在老职工占着岗位不退休上,根本原因是人口基数庞大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因此,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规模,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门路,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而且,由于推迟退休,一部分本应发放的养老金推迟发放,这部分资源可以集中起来创造就业。

3 推迟退休的消极方面

3.1 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不足以匹配推迟退休

观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规定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的国家和地区最多,有64个,占38.32%;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退休年龄一般都规定在60岁左右。世界主要国家不乏将退休年龄定在60岁以后,但是这些国家人均寿命都比中国高,其中也不乏人口数目小、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推迟退休符合这些国家国民身体素质条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中国人均寿命仅在世界占中等水平,而且就目前而言中国仍处于劳动力充裕的水平。

3.2 推迟退休不是解除养老金缺口的良药,仅仅是在饮鸩止渴 假若将中国女性和男性的退休年龄都往后推迟5年,我们看到在最近5年养老金压力明显解除,并且账户上基本保持只流入,不流出。但是,5年之后呢?压力将卷土重来,由于这一批退休的人员工作年限增加了5年,他们所要求的退休金比原来更多。而且在以后更长的时间里,退休人员的工作年限都更长了,要求更高的退休金,由于退休年龄推迟5年流入不流出的结余将会很快被越来越高的退休金而消耗殆尽,养老金缺口重现,这时是不是又要推迟退休呢?显然不现实。解决养老金缺口,推迟退休不是良方。德国、法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基本实行的是男65岁、女60岁退休的制度。但在欧美国家和地区,90%以上的退休者不单纯依靠领取政府发放的那块基本养老金来养老。这些国家还有一个非常发达的保障老有所养的辅助网络。比如,美国在税收政策上实行间接的财政转移,支持养老金制度;德国则是每年要拿出几百亿欧元支撑其庞大的养老保障系统运转。而发展中国家,实行延迟退休年龄的就较少。这和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配套制度、物质和生活条件、就业形势都有直接的连带关系。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别,不能照搬和硬套。

3.3 推迟退休将加剧年轻人就业

中国每年离退休人员最少在600万人左右。如果延迟退休,那么,每年将吃掉600万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岗位。同时,现在每年我国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员在2400万人左右,而每年真正能够实现就业的仅为10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将有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之严峻非同一般。而且,这种就业严峻形势将会延续相当长时间才会逐渐出现拐点。就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第一位的任务,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之根基。在我国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情况下,为了所谓的养老金缺口就贸然延迟退休年龄是得不偿失。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推迟退休无疑在一时间给社会猛然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在劳动力市场化的今天,势必造成劳动力工资的下降,这对于增加劳动者收入也是不利的。推迟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增加退休工人的工资收入、缓解养老基金缺口、缓解国家财政支出压力,但也可能会严重影响就业,使年轻人就业更加困难,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矛盾更加突出,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其带来的副作用远远超过退休基金的缺口矛盾。所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就业形势,推迟退休年龄的时机还不成熟。

4 结 论

以上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变量:就业与养老基金。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为了缓解养老基金的压力,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因此,持有何种观点主要看就业形势与养老保险“空账”问题在各位学者心目中孰轻孰重了。而退休年龄与就业形势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一项政策建议的提出需倾听与这项政策利益最为相关的群体的声音,即那些即将离退休的人群的意愿。①推迟退休要注重弹性和自愿原则,给予劳动者足够的人文关怀,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②推迟退休要深入调查研究,细致区分,区别对待,分级施政,严禁“一刀切”。③多渠道解决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包括多方筹措养老资金,完善养老金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凌,姚先国.退休、养老和劳动力供给决策[J].中国经济问题,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