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思维教育

孩子思维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孩子思维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思维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灵活思考;启发教学;举一反三;愉悦教学

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寻求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还是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是活跃的,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教育者更需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加以引导。

一、引领启发学生灵活思考

教育者在给孩子教学时采用诱导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灵活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也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

小学生的思维是很灵活的,对于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其中有些想法可能很不符合常规甚至很有个性。教育者不能随意否定他们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引导孩子怎样才是最适合的。这种创新型教育法可以激发头脑风暴,打破传统教育对孩子思维的遏制,让本来活泼的思维遨游于天地之间。

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更为重要。对于一种题型,学生若掌握了其普遍规律,那很多相似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与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的运算是一个道理。教育者结合课程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愉悦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的思想单纯,教师上课时不要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尽量让学生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愉悦不代表兴奋,过度兴奋亦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无法全神贯注。所以,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看似简单,却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不可忽视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思维、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学习就像盖房子,地基打牢固了房子才能盖得高、盖得稳。孩子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更好地学习。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了,对现在和以后的学习都有着根本性的帮助。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仅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影响其以后的学习生涯,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孩子思维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幼儿语言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语言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1.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于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2.提问缺乏目的性,直接表现为不会提问

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需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可以考查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即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3.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在生活经验提升的环节问及孩子的感受,老师往往很难把握,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4.提问缺乏层次性,幼儿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有的教师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习惯。

5.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教师和幼儿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只有对提问进行巧妙的设计,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提问的应有之效果。有效性提问应遵循以下5条原则。

原则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应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培养幼儿思维品质。

原则2: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提问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得出答案,这类问题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兼顾全体幼儿的成长需要。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提问,要有难度上的层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提问: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孩子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孩子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原则3:提问要有递进性,引发幼儿层层思考。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系统思考能力。

原则4: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原则5:提问要有多样性,从内容到形式要有新意。单一性的提问,孩子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即为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提问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鼓励孩子通过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让师幼关系和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孩子思维教育范文第3篇

一、认识“错误”——留得残荷听雨声。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由于孩子比较内向,或是自信心不足,不能忍受缺陷;或是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专注力不足。现在的孩子比较浮躁,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没有橡皮,下笔会更谨慎。”这是自然的结果。当我们做事没有依赖时,自然会多几分细心。宁静才能致远,逼孩子静心思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错了也不白错,好好欣赏,看看从中能学到什么?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总习惯地认为是“粗心”。其实不然,往往是因为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

不用橡皮,孩子写错了就可以把错误留在作业本上,这是孩子思维的档案,错误没被涂掉,教师通过每一个铅笔留下的修改痕迹,都能看出孩子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哪里出现了问题,教师都会一目了然,然后帮助孩子在第一时间纠正他的思维错误。不用橡皮可以促进孩子做作业仔细认真,但这并不等于不允许做错题,做错了还可以重做,只是把错了的留下,不擦掉,在下面重新做出正确答案,这样逐步使孩子养成专注、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画圆,当布置孩子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时,由于课前借走了孩子的橡皮,孩子们没辙了,各种错误呈现得一览无遗。收集了一些孩子不圆和圆的作品,刚展示一幅不圆的作品,孩子们便都笑了。想想这样的“不圆”

是怎样用圆规创造出来的?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抢着举起手来。故意卖关子,继续欣赏其他两孩子的作品确实是圆的,但一大一小,怎么回事呢?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呢?孩子们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圆心”、“半径”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通过画出的圆进一步认识了圆和圆的特征。看来,对孩子画出的“不圆”、“大圆”、“小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这也是没有橡皮的回应,那真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二、剖析“错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孩子发表了一个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是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孩子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

备《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回想起自己以前在黑板上画圆时,经常画的不是很圆。为什么呢?可能是圆心滑动或是圆规两脚距离改变。“不圆”的作品不正是课堂中的生命体吗?不正突出圆的特征吗?是否应该珍惜?是不是不该随手擦掉呢?因而,事先计划好用圆规在黑板上画的圆不标准,不擦,也不急着重画,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为什么不圆”。这也就是对圆特征的再次理解。那如果孩子们的不圆作品呢?怎么也利用起来呢?因此想到了让孩子不用橡皮。圆的画法是应该教的,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学,但不应该一二三地灌,而应该让孩子自己“由误到悟”。

教学过程就是让孩子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虽然每一次学习的结果有对也有错,但他们的价值是一样的。“对”是一种进步,“错”也是一种进步,它起码可以证明某种想法或做法是不可行的,培养孩子的发现意识。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引领孩子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三、巧用“错误”——病树前头万木春

孩子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才能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人说“创新就是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合在一起打碎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孩子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孩子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帮助孩子突破眼前的障碍,让孩子体验思维价值,享受思维快乐。

比如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红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红的3倍?孩子们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孩子们陷入了沉思,被难住了。正当我准备讲解时,一位孩子说:“老师,我知道了!(25-5×3)÷3=4(年)。”教师里立刻沸腾起来。有的说:“不对,4年后爸爸31岁,小红9岁,31不是9的3倍。”“怎么回事?”这时孩子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有的举例,有的画线段图,还有的用字母表示,在课堂上出现了(27-5)÷2-5=6(岁)、(27-5)÷2×3-27=6(岁)等七种解法。我没有让孩子的错误溜走,把错误作为教育资源,让孩子的思维再现在大家面前。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以发展,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留住错误,深深地体悟到:珍惜当下的一切,差错也是一种资源。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孩子的错误作为一种新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孩子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孩子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领孩子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我们要就错因势利导,那么,良好的教学契机就不会错过,孩子就会获得思维发展的空间,就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孩子思维教育范文第4篇

一、用什么来盖房子

在故事中孩子已经认识了三种房子。从这个问题开始,比较适合小班孩子的发展水平。

师:我们住的房子是用什么(材料)盖的呢?

幼1:用木头。

幼2:用石头造的。

幼3:我看见是用沙子的。

幼4:小猪用草盖房子。

幼5我叔叔家用砖头盖房子的。

幼6:用柴铺的房子,小狗住的。

幼7:老师,我在家为小狗造了个房子,用箱子做的。

幼8:用水泥的,老师!

画外音:孩子用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知识进行思考“用什么盖房子”,虽然答案并非科学,甚至有些会偏题,但孩子在讨论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学习运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问题了。这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进步。

二、谁来盖房子

在《三只小猪》的活动中孩子看见小猪盖房子,便提出他家里的房子是爸爸盖的,因为爸爸是泥水匠。还有很多孩子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由此引发了一个小小的讨论活动。

幼1:我爸爸盖的房子。

幼2:是很多人造的,不是爸爸盖的。

幼3我们家的是泥水匠盖的啊!

幼4:是木匠师傅盖的啊,做门的。

幼5:是很多大人造的房子。

幼6:是很多叔叔造的房子,他们在干活。

幼7:小建筑师啊!(孩子可能联系到了活动区的游戏了。)

幼8:我爷爷盖的。(师:你爷爷是盖房子的?幼8:恩?!)

画外音:孩子的生活经验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的孩子很少在户外活动,对户外所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会让他紧紧抓住机会欣赏周围一切“新奇”的事物。孩子对于“谁造了房子”这以问题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愿意把自己看见的讲给老师和同伴听。孩子只是在看表面,或许还不能准确地说出答案,但他们已经开始思考、猜测、证明。孩子只是凭借他们已有的经验判断“谁”造了房子。有的孩子说出来时也有些底气不足,他们也在怀疑自己的答案。从另个角度说,这也是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积极意义: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三、怎么盖房子

这个问题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确实是个难点,但在这个讨论平台上,我们不必计较孩子回答的科学性,我们在乎的是孩子是否愿意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象,注重的是孩子思维的发展,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幼1:用砖头一个一个叠起来。

幼2:还有用木头做房子的。

幼3:砖头砌起来的房子。

幼4:用锤子敲的,还有大卡车拖东西来盖的。

幼5:要用吊车吊石头上去盖很高的房子的。

幼6:我以后要开挖泥机,然后来盖房子。

画外音:孩子的回答似乎慢慢随着他们的思路在往别的方向走去。即使我们没有从孩子的回答中找到确切的答案,可我们能不为他们参与的热情感动吗?

四、房子用来做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孩子的答案出乎我们的想象。

幼1:我和爸爸妈妈住的房子很大很漂亮。

幼2:三只小猪住,

幼3:大灰狼住的,他也要有房子啊!

幼4:卖衣服的,我妈妈的房子就是。

幼5:做厕所的,路边上有厕所的房子。

幼6:教室啊!

幼7街上也有很多房子啊!老师!

画外音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孩子们似乎陷入了困境,这个问题也许是孩子们没有去想过的问题。从孩子们的眼中,我看见了思考的痕迹,当然,还有一种对老师的信赖,对答案的渴望。虽然讨论没有前面几个问题热烈,但我还是很开心。我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尝试用这种积极的思考来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我已经看见了希望。

孩子思维教育范文第5篇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老师将它作为一种促进孩子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这几年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挖掘错误,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孩子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老师往往急于纠错,如果直接更正孩子的错误,而没有孩子的主动参与,效果往往不佳,若能抓住这些错误,作巧妙的引导和利用,就能进一步促进孩子深入了解所学内容,通过思维碰撞,感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的最好做法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而要首先肯定孩子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使孩子用一种愉快的心情去想问题,其次要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作为教师,必须从孩子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孩子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孩子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我在教学“千克与克”时,尽管已经用了许多的教具和学具引导孩子理解,但还是有孩子对这两个重量单位的概念不够掌握.瞧,一个孩子这样回答:“一个鸡蛋重50千克,一只大白鹅重5克.”我在无奈中灵机一动来个”兵教兵”请其他孩子纠正,并把理由讲给他听.听,这些孩子讲得多好:学生1:我的体重是32千克,一个鸡蛋肯定不会比我的体重还要多,所以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克.学生2:一个2分硬币约重1克,一只大白鹅难道只有5个2分硬币重吗?一只大白鹅重5千克还差不多.我就问:“那么这个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学生3:因为他不知道1克有一个2分币那么重,而1千克有两包盐重.接下来我又让孩子们通过掂实物感知,加深对千克、克的感知.前面这个孩子出现的错误,关键是他没有真正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问题找到了,错误自然少了.从这个教学例子中,不难发现,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也是调整教学起点的前提.

二、用“错”促学,引发思考

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应用题时,例题是:学校里栽了45棵柳树,比杨树多20棵,栽杨树多少棵?要求孩子自己读题,寻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有的孩子列成45+20=65(棵),有的孩子列成45-20=25(棵).出现这样的错误,我让孩子自己再认真读题,想一想柳树和杨树比,谁多谁少,求多的还是少的.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小组或同桌进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充分利用孩子的错误资源,促进孩子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记得还有一次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课件中有一道练习,我把算式“35+7=”的答案写成了“28”.在课上才发现,我就将错就错提问:如果答案是“28”,那么前面应该是什么符号呢?其实孩子没有学过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利用这个机会,不仅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使数学课堂加以延伸,孩子的思维也因此打开了.

课堂上错误资源是多种多样的,由孩子而起,讨论由错误而起.教师要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孩子课堂上产生错误信息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要学会通过错误信息解读孩子,分析孩子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要利用好这些错误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帮助相类似的孩子扫清认识上的障碍.总之,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不但能促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进程,优化教学,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引导孩子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利用“错误”,激发探究

在二年级表内乘法(一)的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每锯一段用4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孩子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正确解法,而是利用孩子的错误资源,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思考如果是自己锯木头会是怎样,也可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结果孩子们有的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还有的画图分析,通过各种形式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使孩子的潜能汇聚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孩子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错误,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孩子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孩子的错误资源,引导孩子主动探究.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孩子提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样的允许能很好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此外,老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可以鼓励孩子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

孩子思维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创新意识; 想象力; 审美学习; 观察与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115-02

在《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就指明了“构建面向21世界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共同保护孩子思维的创新意识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有着他自己的大胆想象,他不会像成年人,一般会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在学校教育中,保护孩子思维的创造性更离不开高素质、有先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老师。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有个小朋友在纸上画出方形西瓜,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哪有方西瓜!他的老师走到这位小朋友身旁,就问他:为什么西瓜是方的,孩子说,因为看到卖西瓜的人把圆圆的西瓜堆起来太麻烦了,如果是方的就不会滚来滚去。这位高明的老师能够倾听孩子的话,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特的创造力。值得关注的是:孩子的想象是天真的,但也是可贵的,目前在一些城市果真有方西瓜销售,在广州就有来自日本的方西瓜。我相信:方西瓜一定会受到大家的青睐,放在冰箱里既方便又节约空间。但是能想到这个点子,并且培育出方西瓜的人一定被人称“绝”,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创新性思维是被许多条条框框不知不觉地给抹杀掉了。在几百年前,有多少人敢大胆去想,能够和远方的朋友直接对话,能够坐在家里看世界,今天,不仅有了电话和电视,还能视频对话,就在五六年前,都会把视频对话看作是遥不可及。因此,当孩子大胆想问题时,应当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也许他的想象在不多久就可以实现。作为老师,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孩子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自我发挥。一个观念新,知识经验丰富和善解“童”意的老师,相信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的厚爱,这也是对我们新时代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它是萌发创新意识的原动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才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样,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来,他们终生受益。

在有些教学实践中,会看到有很多老师限制的条条框框,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不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等这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作画感到枯燥,继而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唯恐越雷池一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在课堂上,会调动学生尽可能的去想象,去发挥,去创意,给学生以开阔的空间,自由翱翔。

在美术教学中,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常常“异想天开”,如我在教授《美丽的天空》一课中,孩子看到弯弯的月亮,就会想象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看到圆圆的太阳,就会为它添上五官,让它笑容可掬;看到电闪雷鸣,就会想象雷公电母在争吵等等这些。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羁,但对儿童说来,正是其奥妙所在,正是他们纯真天性的体现。因此,要指导儿童作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我们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激励他们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硬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培养孩子随时随地的审美学习

孩子思维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幸福感;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

(一)“民威型”,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的任做出适当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积极乐观等良好的性格品质,孩子将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能做出合理判断,调节好情绪,逐渐形成幸福感。

(二)“绝对权威型”,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三)“娇惯溺爱型”,即“低要求、高反”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这种爱是缺乏理智和分寸的,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使是提出过分的要求, 父母也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但却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这一类型的父母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

(四)"忽视冷漠型",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极可能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工作繁忙、交际应酬多、业余时间少的父母身上,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一)强烈的好奇心:表现为好看、好问、好听和好动手。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由和亲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扩展到同伴的关系上。

(三)总体心理特征: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一)学前阶段,儿童是由他人的行为和动作引起自己思维活动的,所以在"民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容易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感知到幸福;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即孩子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孩子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回应,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参与讨论;鼓励孩子上进,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对其缺点和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二)"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学前阶段,他们的行为是受情绪支配的,所以在"绝对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通常不能以正确、积极阳光的心态去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无法感知到幸福;同时又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控制有余,爱心不足。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这属于高控制教养方式,在情感上父母倾向于拒绝和对孩子冷漠,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代替孩子思考, 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

(三)"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较强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儿童会缺乏创新能力,影响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形成一系列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像俗话讲“身在福中不知福”,父母总是非理性地给予孩子太多,渐渐地他们就会对任何东西都感到不满足,也就不会感受到幸福。

(四)"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还会荒废未来的学业,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儿童具有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形成自傲自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孩子本身完全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认为父母是丝毫不在乎他的,可能是放弃他了,孩子就会不自主地在内心里放弃自己,觉得很孤独,好像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温暖和煦的阳光,感受不到温暖,也看不到希望,仅存的一点幸福感也会因此降低直到感受不了幸福。

参考文献:

孩子思维教育范文第8篇

但没想到的是,不少家长也跟着“脑筋急转弯”转了起来,而且还把它当做培养孩子思维,特别是独创性思维的材料,就像本文中的小王一样。他认为,创造性的思维,就是“反常规的思维”,而这种“急转弯”式的练习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可以“训练一个人全方位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于是,在儿子“牙牙学语之时,便开始向孩子传授他那非常规的思维特技”,诸如100-1不等于99,而是等于0;1-1不等于0,而是等于2。他希望通过这种练习,让孩子有反向思维、独创思维的能力。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脑筋急转弯”转的都是什么弯:

1-1等于几?不等于0,而是等于2!――我说的1-1不是1“减”1,而是1“捡”1;

100-1等于几?不等于99,而是等于0!――我说的“减”就是拿掉,把“100”里面的1字拿掉,不就只剩下“00”了吗?

树上有10只麻雀,开枪打下了1只,还有多少只?不是9只,而是一只都没有!――所有剩下的麻雀听到枪声不都吓跑了吗?

思维的作用就是解决问题。细心的家长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脑筋急转弯” 练习,其实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比如,问题A:“10只鸟减去1只鸟还剩几只?”问题B:“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你在思考问题A,而我问的却是问题B!不告诉你真正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有“脑筋急转弯”练习的根本所在。没有“问题”,还能有什么思维可言?如果把问题直接提出来,“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恐怕所有的孩子都不会说错。就是说,所谓的“脑筋急转弯”,真正转了弯儿的,不是“脑筋”,不是“思维”,而是“问题”。既然思维没有“转弯”,又如何能得到训练呢?因此,拿“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孩子的思维,不但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会让孩子形成分不清常规的问题表述习惯,以及“指鹿为马”、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习惯。

本文中小王的儿子,“脑子灵,反应快”,思维的品质看来是相当不错的。但由于小王长时间的“真传”,这孩子已经不愿意面对和解决真实的问题,以至于上了小学做算术题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成了一名“少见的差生”。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惋惜。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和如何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我们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了解,还没有达到把握其内涵和特质的程度,只能作些外延描述。从活动结果上看,创造性思维指有新的创建的思维;从思维方式上看,创造性思维往往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深度的收敛性;从人格特点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许多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主动精神的支撑,等等。

其实,即使是对一般的思维活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限。有人说,心理学将是21世纪非常热门的学科。为什么热门?因为它还有许多荒芜的领域需要开发。心理学家常常把人脑称为“神秘的黑箱”。任何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人类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其实还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