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26-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最悠久、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胚胎工程等几大领域,在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农业、食品业、医学行业等[1]。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学好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对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笔者在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以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生物技术是指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其他类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对生物体或生物原料等进行加工或改造等,目的是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先进的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对生物体的改造是指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或加工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使其能够生产出对人类有利的产品[1-2]。

2 教学现状与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6年开始招生,2006年成为品牌专业,经过了16年的专业建设,首先于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开设36学时的动物胚胎工程课程(专业选修课),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36学时的理论讲授明显不足,于2005级学生中更改教学大纲,内容上增加了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理论教学增加到54学时,并增加18学时实验教学,课程性质首次转为专业必修课,并创新性地更名为动物生物技术,当时整个生物领域还未出现命名为动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直到2009年5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技术》,至此这一新课程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可参考。笔者调查了部分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有11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调查的农林院校中(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都开设《细胞工程》课程,目前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与《细胞工程》相近课程《动物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

3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3.1 教学思想与目标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掌握一种主动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成为富有知识和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的一人一课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力争紧跟各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督导组专家听课、评课,同时不定期开展自评和互评及学生评教,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材建设与改革

根据调研,笔者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蒋思文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技术》作为教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最新热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自行编写部分讲义,以文本形式拷贝给学生,并推荐其阅读中外文的优秀参考书。

3.4 课程内容改革

动物生物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也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着这一新兴学科的知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做好与其他课程交叉内容的增、减和衔接。在课程内容上,首先介绍绪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概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性别控制,胚胎分割,嵌合体;其次,介绍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基础;最后重点介绍细胞核移植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5 教学方法改革

3.5.1 利用重大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如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让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失去活性,培养出研究价值极高的“基因敲除”小鼠,为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有了这些动物模型后,人类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治疗各种遗传病的新疗法,彻底攻克遗传病就为时不远了,这一成果使得他们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爵士,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的先驱者,因创建了“体外受精技术”,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门课程的讲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课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更丰富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于像动物生物技术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许多知识都处于动态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1]。

3.5.2 跟踪学科科研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因此,在应用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动物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有意识地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由日本的2位科学家于2006年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Cell》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体细胞去分化,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成果的研究者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也已日趋明显[6]。

3.5.3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文化,使其融入其中,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适当增加专题讨论会,通过学生准备ppt演讲等形式,一改以往整节课教师讲、学生记,缺乏沟通的模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7]。

3.5.4 优化多媒体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有限的课时,着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对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等手段,从国外引进和下载原版图书和动感图像,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效率,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例如,细胞融合,精卵受精,细胞核移植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坚持适度运用原则和有机结合原则,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且结合使用板书、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喜欢学习[2]。

3.6 考核方法改革

首先,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将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重视实践、将重视成绩转变成重视课堂教学,今后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总成绩,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实践考核成绩,让教师、学生都能重视实践;其次,增减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等作为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体系,即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中成绩和40%期末成绩[9]。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因此各个高校要建设好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已迫在眉睫。课程组立足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身特色,通过分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3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注重该门课程特点,围绕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及考核体系,逐步完善优化动物生物技术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10]。

5 参考文献

[1] 王伟霞,李福后.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5.

[2] 周欢敏.动物细胞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蒋思文.动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朱海英,苏娟,訾晓渊.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107-109.

[5] 李淑芳,徐春厚,雍艳红.动物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5-67.

[6] 刘锴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32.

[7] 代建丽.植物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6):23,37.

[8] 张一春.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医学院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用最符合实际的立场来理解和探究当代医学物理所涉及到的专业问题。方法:利用教学内容、方式及策略的有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结果:在教育过程中,重点是提高了学生有目的的进修,而且可得到明显的成绩。结论:怎么利用当代教学理论对医用物理学教学模式实行变革,是目前我国当代医学高校物理老师务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探究方向。

关键词:医用物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1.引言

生命科学的探讨在非微观、性质上的状态诠释步入到微观、量化上的实质探究,医用物理学科是目前众多医学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课程,不过,教学过程大部分偏重内部系统的完善,可对生命科学本身比较忽视,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误解,以为这个学科只关注探究低级物质状态,无法分析高级物质在非静止状态出现的生命表象。学生兴趣的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促使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在本质上终结这种老式教育模式。

2.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医学”特色

当前,医学高校所选用的物理学科书籍内容偏向于传统理论系统,但是在医学实践运用上关系不大,导致“医用”优势匮乏[1]。最合适的医用物理学科书籍须有完善的知识系统,同时还需要充实当代医学领域内的常识,比如“多普勒效应”这一章节,举例说明多普勒诊断仪器检测血液流速等,在叙述理论的同时,也可以让大家明白理论知识在医学学科中的运用,借此提高对当代物理知识的了解,关联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更能体会当代科技的魅力。

综上,在教育变革当中要强调物理学科对于当代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以前、现今还是未来,学生都会感受到医学的进步与物理学科的推动是紧密关联的。依据笔者在医用物理学科的实践体会来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下面的几个观点来变革。

2.1升华绪论课 调动学习积极性

序论课程可以说是研究医学物理学科的始端。从那些刚走进高等医学学院的学生角度来看,他们面对“研究物理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将物理学科学习好”的疑问不知所措,这个阶段就要将序论课程的意义表现出来,最大化的激发他们研究医学物理学科的兴趣。

突出学生在教育阶段当中的重要地位,目的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老师传授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促使学生发挥自身在研究医用物理学科上的主体地位。医用物理学科和试验课程的教育其实就等同于利用医学物理学科新学识与实践相结合,再次建立差异观点间的合作,促使新交流方式的形成,推动医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化和层次化,真正达到更适用的目的[2]。为达到这个目的,仅仅依赖老师的灌输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让学生明白医用物理学科在医学各领域内的关键作用,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使用各类设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从而突显学生主体的重要性。

2.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习物理学科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物理学基础理论,锻炼他们严谨的思维模式,所以在序论课程上要注重两方面内容,使用更详尽、灵活的事例来体现物理学基础理论在当代医学的关键作用,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科的重大作用。物理学科在原理及技能上的贡献能够推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步,同样,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进也可以为物理学科引导新探讨内容,两种相互推动、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3.教学方法多样化

老式教育方式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轻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及教育,所以,在教育当中要重视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实质,让物理知识和医学现象联系在一起。为推动教学模式成功改革,强化了实施多样化教学,通过实践表明,多样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爱好与新思维的形成。以下是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实际体会及体现方式。

3.1多样化教学法的实施情况

3.1.1以收集到的临床案例为线索,贯穿课程

这种方式可以将多样化教育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让学生可以将效仿当局者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来,了解物理基础理论及秩序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总结。

3.1.2以科研成果为项目,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研究课题时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主观分析能力从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从中只是帮助和指引。不过这种方式消耗时间多,组织性复杂,因此要适当选择运用,可以少量进行,否则就无法达到教育任务目标。

3.2多样化教学法实施的作用表现

3.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按照心理研究分析,在学生培育智力的阶段,假若进行不断的被动灌入,会导致灌入知识的过于充实,可能会让学生在教育当中表现出“厌食症”[3]。通过多样化教育,可以在某种情况下改变学习的作用,达到影响学生学习心态的目的,让他们结束被动的学习状态,去主动的寻找、汲取学识。

3.2.2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多样化教育通过事例来解释一些笼统繁杂的观点、原则,或者表达某些比较全面系统的问题。利用这种多变的手段,摈弃老式教育中的呆板教育,激发学生利用一些吸收的学识及才华去发掘、探索和解答事例中的疑问,同时在解答这些疑问的进程中更好的进步及得到新的知识。

4.改进教学手段

当代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运用,课堂教育已经不是只有老式黑板和粉笔,利用当代的教育方式进行物理教育是当前的潮流,因此,医学高校物理老师应顺应时代变化,增进自身综合实力,并在教育思维上将多媒体教育与老式物理教育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医学的体会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医用物理学科不是为了提高分数,而是为了在未来的医学行业内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课件属于多媒体教育的一个介质,可以表达出生动、灵活的效果,从而真正刺激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多运用这种教育方式,可达到提高课堂信息内容和教学效率。

5.结语

医用物理学科是生物医学专业内的重点,它推动医学的进步并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对解释生命现象起源有着重要作用和帮助。因此,改革教育方式不仅是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性的物理学科学识,更是为了在这场教育方式的变革当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先进科学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若利用医用物理学科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思维能力的改变,让学生慢慢形成科学的思考方式,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更实际理性的探讨当代医学本质,故而,医用物理学科的教育效果才能够彻底表现出来,从而彻底完成教育改革的目的,物理学科与医学学科得以结合、延续性进步,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数理学院)

课题号:南华大学教改课题(2013XJG01)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3篇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不但有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学科,还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种类似的学科,更有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等高科技学科。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比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而除了技术操作层面的知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还要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因此,这是一门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学科。针对社会上流传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四不像”处境——“当生物老师比不过师范毕业,进工厂比不过化工专业,去药厂比不过制药专业”的看法,杨院长给予了否认的态度。在他眼里,生物技术广泛的课程涉及工业、医药、食品、农业、林业、微生物、发酵各个方面,也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因此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基础更广泛、就业选择面更宽、可塑性更强。

2生物技术专业就业

根据记者的调查,仅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2010年毕业生便约有75%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有的人选择留校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人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有的在环保、商检、药检、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如今的毕业生,还可以去高科技生物医药类的公司,如果自己创业,国家还有优惠政策和创业资金。我国政府正在从不同层面大力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化示范,都有政策、财政以及税收等不同方面的支持。其中,一些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找到了令人艳羡的“归宿”。有的在医药器械厂当了医药代表;有的去了生物医药公司从事发酵工艺有关的工作;有的进了事业单位技术监督局,有的进了中科院研究所从事有关DNA测序、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工作等等。

3就业故事

去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小刘称,自己目前在石家庄某药厂做药厂质检员,虽然药厂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效益还是不错的,她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今年药厂打算送她继续深造,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毕竟做这一行,小刘说,上升空间非常大,而且实用性也很强。只要对自己及所学的生物技术有足够的信心,在大学期间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就会有广阔的发展平台。

随着社会对生物科学行业需求的增加,国家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行政事业单位也设置了一些关于生物技术的岗位。此外也可以选择去中小型企业做医药代表、化妆品工程师,从基层做起。

4化妆品研发工程师:时髦,但不等于化妆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化妆品不再只是舞台上表演所需的东西了,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化妆产品,过去人工合成单一的化妆品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这么大的化妆品市场需求要求化妆行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开发、研制、改进、改良化妆品配方。去日化公司做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绝对算千万个女生心目中的“白富美”工作之一。这种职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使用符合化妆品安全标准的日用化工原料,进行化妆品配方研发并组织试产,测试其作用机理及功效。而不同于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畅想,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实际上是非常严谨的,包括:负责化妆品原材料的测试、开发以及测试方法的建立;根据开发计划进行新化妆品的配方开发和研制工作,进行新化妆品的配方稳定性、包材相容性测试,以及微生物竞争测试;总结新化妆品的开发经验,改善老化妆产品配方,提高化妆品品质;组织新化妆品试产并制订相关标准操作规范、化妆品检验规范,指定化妆品内控以及化妆品原料的检验指标。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对从业者的自身技术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化妆品工程师这份职业就很有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学的专业课与日常实践上。首先,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奠定了他们充分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化妆品工程师从植物中提取天然无害物质作为化妆品的原材料;无机及其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能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改善老化妆产品配方,提高化妆品品质,持续改进化妆品性能;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就业能够让他们从事微生物竞争测试,提高产品效能。更不用提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中度过,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符合化妆品工程师职业技能的要求。生物技术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从事化妆品工程师,工作第一年可拿到月薪5000元左右,待积累更多经验后月薪可达10000~20000元左右。

5生物技术专业:从业者道德先行,再谈技术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人高兴,有人担忧。然而在这个领域,关于人类胚胎学的研究始终受到法学界、社会伦理界、社会学家的普遍批评,他们强烈呼吁禁止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从业者来讲,就务必做到恪守基本的伦理道德了。

首先,与其他科研类专业相同,生物技术的从业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道德素质。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会在本世纪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对人类产生重要的影响力。但是从业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坚守住固有的伦理道德,比如面对一些克隆杂交、基因重组的技术手段,我们要适可而止,不能够让这些相悖于自然规律的成果危及子孙后代。然后,从业者才能够谈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例如组织培养、PCR扩增技术、蛋白质的分离及提纯、色谱分析等等的生物技术。此外,从事不同的工作不仅要看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性格因素,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性格沉稳、细致、内向的人更适合从事技术研究、项目研发;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或销售工作,不仅要细致耐心,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更加适合开朗外向的人。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4篇

科研经费收支是哈佛大学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在学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哈佛大学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方面可以看出。从资金来源看,2008年哈佛大学总收入超过34亿美元,其中,除了为世人所称道的捐赠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4%)之外,资助科研经费收入与学生收入(20%)、其他收入(20%)并驾齐驱,约占总收入的19%。从资源运用看,科学研究支出也占据了重要地位。2008年哈佛大学科学研究支出占总支出的l7%,仅次于教学支出(34%),与机构支持支出基本持平(18%)。从学院来看,在哈佛大学15个学院中,医学院、公共健康学院和文理学院是获得科研经费最多的三大学院。如2008年,医学院和公共健康学院的科研经费分别占哈佛大学全部科研经费的1/3,文理学院科研经费也接近全校的1/5。在这3个学院中,医学院和公共健康学院是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学院,其所涉及的健康科技、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事关民生大计,不仅是新科技革命爆发以来最为前沿的科学领域之一,更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条件下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全球进行产业振兴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近1O多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尤其是美国卫生与健康服务部(DHHS)持续聚焦这些学科领域,提供的研究经费增长非常迅速,也使得医学院、公共健康学院成为哈佛大学科研经费最多的两大“诸侯”,不仅占据哈佛大学全部科研经费的70%还多,并且在本学院运营总支出中分别占据了40%、72.3%的超高比率(见表1)。而2008年从文理学院独立出来的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科研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高达46.0%,也进一步佐证了高科技发展在美国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医学院和公共健康学院略有不同,文理学院是一所兼具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使命的元老级学院,包含哈佛学院(本科生学院)、文理研究生院两大主体(原有的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已相对独立),是哈佛大学最古老的学院,更是哈佛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重视本科生教育与质量,注重基础科学与研究,是哈佛大学370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办学传统:一方面,本科生一直是哈佛大学这所私立大学的“衣食父母”,而以通识教育为特点的本科生教育也是哈佛大学常保不衰的一块金字招牌;另一方面,注重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不断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推动科学进步与技术应用,不仅体现了哈佛大学的真知灼见,而且也迎合了美国国家崛起与发展的需要。

二、哈佛大学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

巨额的科研经费得益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在哈佛大学多元化科研经费来源中,美国联邦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这所老牌私立大学科研事业的推动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他各项来源也是哈佛大学科研经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联邦政府机构

联邦政府机构是哈佛大学科研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哈佛大学科研经费增长的主要源泉。2008年哈佛大学科研经费收入的80.1%来自联邦政府机构的投入,而且,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投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情形,1995—2008年,哈佛大学研究总经费增长了3.16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资助的经费增长了2.67亿美元,约占研究总经费增长金额的85%,其年均增长率达到6_3%,几乎是非联邦科研经费年均增长速度的2倍。其中,美国卫生部不仅是资助哈佛大学科研经费最多的联邦政府机构,而且是资助哈佛科研经费最多的单个组织。哈佛大学获得的联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航空航天部和能源部等五大部门,这些部门资助的科研经费占到了哈佛大学所有联邦科研经费总额的77%以上,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对健康科技、生物医药、空间开发利用等新科技的高度重视。而在这经费资助最多的五大部门中,尤以美国卫生部对哈佛大学科研经费的资助最多,2008年美国卫生部资助的科研经费接近哈佛全校科研经费的2/3,其资助总额与1999年相比翻了一番,同时,美国卫生部提供的科研经费也远远超出来自基金会、州政府、公司、研究机构的科研资助,俨然是哈佛大学科研经费来源的第一大“股东”。

(二)非联邦研究基金

首先,基金会组织提供的科研资助对于哈佛大学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哈佛大学,非联邦科研经费仅占全部科研经费的近20%,远远落后于联邦政府提供的科研资金。但在另一方面,在四大非联邦科研经费来源中,基金会长期占据半壁江山,以在全部科研经费中占12%的优异表现坐稳了哈佛大学非联邦科研基金的头把交椅。2008年,由各类基金会提供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81.4百万美元,在非联邦科研经费中所占比例更是高达近62%(这个数据较1999年增长了1O个百分点),并成为哈佛大学所有科研经费来源中仅次于美国卫生部的第二大“股东”。哈佛大学这些基金会“股东们”主要是一些著名的基金会,如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andMelindaGatesFoundation)等,其中,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罗伯特•伍德•詹森基金会连续多年是哈佛大学非联邦研究经费支出中提供最多经费的赞助者。

其次,积极融人全球,注重与外国政府或外国公司开展积极的国际合作,使得国外研究经费也成为哈佛大学科研经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表3显示,哈佛大学与世界多个国家的政府、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大学机构等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这些国家从英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富庶的发达国家到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到塞浦路斯、博茨瓦纳、尼日利亚等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遍布世界各大洲,其科研活动国际参与范围之广,合作伙伴之多,科研经费增长之快,足以显现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学府在全球的影响与作用。窥一斑可知全豹,哈佛大学科研经费的国际化来源,不仅体现了科学知识作为造福于人类发展的共同财富是无国界的,更反映出哈佛大学顺应美国主导世界的国家利益需要,其全球意识、培养“世界公民”办学理念主导下的国际化进程已走得相当深远。

三、哈佛大学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

源源不断的科研经费供应、不断增长的科研经费支出,为哈佛大学确保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为保证科研经费获得的可持续性而积极开展的经营、募集与培育等卓有成效的管理,更是为哈佛大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优良的管理环境。因此,科研经费管理是哈佛大学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哈佛大学管理体系隶属于学校财务管理系统(FAD④,FinancialAdministration),在该系统中,赞助项目办公室即OSP(OfficeForSponsoredPrograms),是学校主管科研的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学校科研财务政策,对学校所有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提供专业化的资金拨款管理、优良的客户服务,有效地协助哈佛大学研究与学术团队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活动。

(一)管理组织

OSP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管理有序的“四部七队”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哈佛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OSP工作由主任全面负责,并向上对学校首席科研监察官负责并汇报工作。OSP下设四大部门:科研项目管理部、成本分析与执行部、财务服务部和行政事务部。其中,科研项目管理部专职管理除公共健康学院、医学院外其他学院(主要是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经费,配备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质量评价与业务流程、合同与谈判4支工作团队;公共健康学院、医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则由财务服务部具体负责,兼有现款管理职能,并相应配备3支工作团队。上述7支工作团队均由拨款、合同等事务专家和高级财务分析师、普通财务分析师组成。在科研项目管理部、财务服务部之外,成本分析与执行部专门就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与使用状况进行适时财务分析与监督;行政事务部则具体处理OSP正常运行的日常行政事务。

(二)管理方式

OSP对科研项目经费实行专人负责的全环节、全过程管理。从管理环节来看,OSP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环环相扣,囊括了寻找资金(findingfunding)、申请(preparingaproposa1)、立项(settingupanaward)、项目管理(managinganaward)、结项(closingoutanaward)等全部环节,并就每一环节都规定了详尽的内容要求、明确的业务程序,还提供了大量相应的指导信息。例如,就寻找项目资金而言,OSP不仅要及时搜集联邦机构、基金会等校外机构或组织的大量信息并通报科研人员,而且要配合密尔顿基金等哈佛大学社区赞助人、学校教务长办公室等部门完成校内竞争性科研资金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并协助被提名人办理立项拨款前的一系列相关手续。就项目申请而言,OSP要协助申请人完成申请案,规定并审核申请案必备的组成部分: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封面、摘要、目录、研究计划陈述、预算及理由、其他信息、简历、其他支持条件、主要参考文献、选购图书单)、赞助人具体信息、大学基本情况说明书、学院院长或研究中心主任批准表。在申请阶段完成之后,OSP将积极促成科研项目的立项与拨款,并在“立项与赞助人拨款前——赞助人拨款后——现款到账后”这一全过程中承担全部的合同谈判、财务分析与管理、质量保证等科研管理责任,每一项任务都做到由专业人员专项负责(见表4),在这个过程中,OSP强调对学校科研人员相关权益的维护,并通过协助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确保经费赞助人的利益与未来的持续投入。

(三)管理理念

OSP根据成本管理原则实行成本管理,将项目科研经费预算划分为直接成本(directcost)与间接成本(indirectcost)两大类。直接成本通常包括科研项目参与人员、研究助手的薪水以及以占薪水一定比例来计算的附加福利,还有项目所需的设备、物质、日用品、出版费用、差旅费、顾问费用以及分包合同费用等。间接成本(相当于国内大学的科研管理费用)主要包括设施与管理费用(F&A,FacilitiesandAdministrativeCosts)和成本分摊。设施与管理费用包括科研所需设施的使用和折旧费、水电费、绿化物的种植与维护费以及科研所须承担的必要的大学行政管理费用,“包括学院和大学行政人员为科研所做的工作,科研辅助人员服务费,以及图书馆、网络中心各项服务费等”⋯;而成本分摊则包括那些不是由赞助者造成的项目费用。由于间接成本并非总是能够精确计算,其提取的一般做法是参照直接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在哈佛大学,间接成本的提取比例由学校或学校的科研机构根据本单位的情况自行决定;同时,根据科研经费来源的性质不同,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分配比例也有不同。如2008年哈佛大学非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比例约为9:1,而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比例则约为7:3。旺显然,哈佛大学对联邦政府提供资助的科研项目提取的间接成本远远高于非联邦政府资助项目。

(四)管理软环境

OSP不仅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而且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管理团队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水平。在政策制定方面,OSP政策手册涵盖了哈佛大学科研政策概要、缺席管理、预支款管理、利益冲突、成本分担、成本转移、联邦拨款的行政管理直接费用和办事员薪水支出、直接费用、设备管理政策、差旅政策等众多管理规定,所有规定均可在网页上找到。与此同时,OSP还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在线培训资源。一是建立起为期一天的“科研项目管理概论”讲习班,授课内容涉及科研管理的基本信息、项目资金的运转周期以及为今后使用提供的资源和联系;二是开设了在线课程:提供科研项目管理概论、科研管理制度规定、成本原则、直接成本等课程的在线教学;三是提供各类报告和工作指南在线资源;四是建立技术情报处理系统和工具等网络在线培训课程,从而将定期当面授课与方便快捷的在线学习结合起来,使得科研管理培训不仅随时随地即可进行,而且是人人均可获得。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科研经费对哈佛大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积极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医学院、公共健康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来说,科研经费更具有主导性或决定性的意义。哈佛大学科研经费主要由联邦科研经费和由基金会、地方政府、外国政府、公司、大学机构等提供的非联邦科研经费构成,反映了学校科研活动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行业需要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OSP全面负责,构建起“四部七队”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坚持成本管理理念和专人负责、全环节、全过程管理,并营造出规章制度完备、管理技能与服务水平优良的管理软环境。哈佛大学在争取科研经费、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合理管理与使用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985工程”高校,积极争取并合理使用政府拨款、争取社会办学资金、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利益、国家发展战略和人类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在自主创新、构建国家创新型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获得国家科研拨款的主要来源。哈佛大学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中央政府的科研拨款始终是高校最稳固、最丰富的科研经费来源,尤其是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更新与大学学术科研的联盟,离不开国家政府部门的主导与推动。为此,急国家之所急,积极致力于科技创新,这是国内高校争取政府科研拨款的前提。

第二,积极探索科技发展前沿,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抢占科技制高点,是高校提高科研经费筹措能力的坚强后盾。哈佛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之所以能获得巨额的科研经费,依赖于这些学院走在了本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拥有一支一流的师生队伍。鉴于此,国内高校要苦练内功,高度重视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健康科技、节能环保、智慧地球、航天等高科技和基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要通过夯实与提升这些学科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来争取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第三,大力培育校友关系,面向社会,努力拓展与省市等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是高校科研经费增长的必然趋势。在科研经费的争取方面,国内高校一直注重国家纵向科研经费的获得,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科研实力与水平,而对来自校外的横向科研经费、国外科研经费的争取不够重视,管理也不够严格规范。实际上,横向科研经费的多少反映了高校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水平,而获取国外科研经费状况也折射出学校国际化水平与科研国际影响力。在这个问题上,哈佛大学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5篇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实施方案  1

为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学生求职能力,进一步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及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学院计划举办20xx年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体本科生及研究生

 

二、活动时间

 

20xx年7月1日-20xx年6月30日

 

三、活动内容

 

1.“就业大讲堂”系列报告会

 

为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学业目标,学院计划针对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系列报告会,届时邀请生涯规划专家,企业HR,优秀校友与分别与各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行业现状,明确自身定位,提早规划,尽快行动。

 

2.“职通未来”简历大赛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简历制作水平,帮助学生尽早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学院计划面向20xx级学生举办简历大赛。本次比赛将会对全体参赛学生进行简历指导,评选获奖者将推荐参加校级简历大赛。

 

3.求职能力提升辅导班

 

学院邀请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向求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提升服务。包括就业市场分析、就业政策、就业流程及改派手续,求职者个性特点分析、求职简历、面试礼仪、面试技巧,求职目标设定、就业心态调整、基层就业项目,求职陷阱回避、就业压力疏解。

 

4.生涯团辅小课堂

 

为了帮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角色转换,明确学业目标,学院计划利用暑期面向一年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明晰自身定位,提高适应力。

 

5.暑期企业参观实习

 

为进一步促进校企融合,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共同培育生命科学行业人才。学院将与多家就业实习基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实践,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拓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建立校企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合作关系。

 

6.“一对一”生涯咨询

 

为帮助学生解决职业选择和求职择业过程中各种难题和困惑,学院计划利用“启航生涯体验式辅导工作室”团队,面向学生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辅导。

 

四、工作要求

 

1.各班级积极宣传、动员广大学生参加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各项活动。

 

2.各项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详见附件1。

 

3.各活动负责人要及时跟进相关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创新活动形式,确保将活动各个环节落实到位。

 

4.活动结束后,请各单位做好活动的总结和宣传工作。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实施方案 2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教职成〔2018〕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使职业指导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大赛背景】

 

中职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求职经验和自信心不足的现象。同时也有一部分同学拥有自己的创意,却没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作为学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成才观,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的创业、择业、就业能力,精心策划本次“规划人生,成就梦想”职业规划设计大赛。

 

【大赛目的】

 

通过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的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全面认识自己,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实施方案】

 

主办单位:招生安置办公室

 

协办单位:学校团委

 

大赛时间:2018年6月

 

一、参赛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二、竞赛内容

 

“职业生涯设计”方案评选。

 

大赛要求选手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出“职业生涯设计”方案(方案必须包括确定个人志向、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机会或前景评估、职业的选择、确定职业生涯路线、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个人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六个方面内容,方案标题自拟,要求具备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和持续性),并由评委评选出12名优秀方案参加现场展示决赛。

 

有关“职业生涯设计”方案包括六个部分:

 

1、确定个人志向: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志向是事业成功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进行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生涯规划最重要的一点。

 

2、自我评估和生涯机会评估:自我评估是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因此,自我评估是生涯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通常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分析内外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环境因素评估包括组织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3、职业的选择:通过自我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做出选择。

 

4、确定职业生涯路线:在职业选择后,还须考虑向哪一路线发展。即是走行政管理路线,还是走专业技术路线,向业务方面发展等等。

 

5、设定职业生涯目标: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它是在继职业选择、生涯路线选择后,人生目标的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佳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6、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在确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这里所指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大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如何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

 

参赛选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设计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围绕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提出可以完善自己,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后,由于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在此状况下,要使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对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通过外部的环境分析和内在的素质分析,找出威胁实现职业目标的因素,并提出若干解决方案。

 

三、评分细则

 

1、清晰性:是否正确准确了解个人特质,考虑目标、措施是否清晰、明确(15分)

 

2、变动性:设计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目标或措施是否具有弹性缓冲性(15分)

 

3、一致性:主要目标和分目标是否一致,目标和措施是否一致,个人目标和组织发展目标是否一致(15分)

 

4、适应性:目标是否符合被个人个性、兴趣特长和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是否能对个人产生内在激励作用(15分)

 

5、适时性:目标时间和时序安排是否妥当,顺序是否合理(10分)

 

6、可评估性:设计是否具有明确时间限制或标准,能否随时掌握求职的执行状况,能否为设计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10分)

 

7、持续性:设计是否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景,拟定生涯设计的每个发展阶段是否连贯全面地考虑到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10分)

 

8、创新性: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职业生涯选择是否有时代气息(10分)

 

四、评奖办法及奖励办法

 

评委根据选手“职业生涯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选手场上表现进行综合评审,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及奖品。

 

五、参赛须知

 

1、所有参赛者均需准确、完整填写“参赛报名表”,填写不完整或填写错误、内容虚假等奖不被接纳,由此而发生的任何争议将由参赛者自行负责。

 

2、所有参赛作品概不退稿,请自行保留底稿。

 

3、参赛者必须是参赛作品的原创作者,并保证其拥有该作品的合法著作权。

 

4、获奖作品如发现有抄袭、盗用、作弊等不法手段,即予取消其参赛资格追回奖励。

 

5、参赛者若违反本规则的任何条款,主、承办方有权立即取消其参赛资格,或取消其已获得的奖项并要求返还奖品,同时保留进一步追究损害赔偿的权利。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公司融资;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中间性的投、融资工具,其市场体系的繁荣和发展将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金融风险的化解。而我国的可转债市场无论是在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上,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可转债的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品种,投资者在获得一定利息收入的同时,还有可能因为转股而获得较高的资本利得,并且可转债对降低成本也有独特作用。我国资本市场一直存在着股权融资比例过高、投资品种匮乏、金融创新困难等问题,需要尽快推出债券类和权益类的金融产品并完善相关交易市场。因此,可转债融资对于我国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本身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我国证监会近日规定,允许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转换债券以满足部分“大小非”的资金需求,舒缓“大小非”减持对二级市场构成的压力。

一、可转债市场现状

2007年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及股票市场波动,为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经历了一波股权融资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渐将融资触角伸向债券市场,尤其以可转债市场备受青睐。2008年年初迄今,公告拟发行的可转债规模已超上千亿元,是2007年发行可转债规模的数倍,充分说明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但可转债作为国内证券市场上一种较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目前,可转债市场还存在几个问题:

(一)发行公司的数量还不多,融资规模与资本市场规模相比还偏小。据统计,沪深两市截至2007年11月底发行上市的可转债共53只,总发行额度585.05亿元。而2007年仅一年我国通过IPO所募集资金就达到了4,771亿元。这是我国可转债市场无法与之比拟的。截至2006年9月美国可转债市场规模已达2,600亿美元,占据全球可转债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全球可转债市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因此,近年来我国可转债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可转债市场存在很大差距,与股票相比在规模上还没有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融资工具。

(二)已发行可转债企业的行业分布不平衡。国外,可转债发行主体早已发生变化,由大企业转向高成长、高风险企业。由于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利率比债券利率低),又容易受到投资者的欢迎(有风险规避作用),高风险、高成长企业(如IT和生命科学行业)特别青睐可转换债券这样一种融资方式。而我国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多为传统行业的优质企业,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这样,虽然能保证可转债良好的投资价值,但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可转债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作用。

(三)可转债的发行条款设计趋同,每家可转债条款设计大同小异。一览众多发行企业的可转债发行条款,可以发现基本雷同,如低票面利率、无限向下修正条款等。在可转债发行条款设计上,往往向融资者的利益倾斜,并未充分发挥可转债这一创新型金融工具的特性,严重阻碍了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正如我国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注意比较各种方式的优劣及与企业特点的适应性,在设计可转债融资条款时,也应与公司特性联系起来,真正凸现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

二、可转债理论研究

(一)国外理论研究。国外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有不少学者对于可转债融资的普遍现象已做了理论模型的研究。其中绝大部分模型认为,可转债的价值在于能解决由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给投融资带来的问题。本文将它们归为两条主线:风险模型及信息不对称模型。

1、风险模型。风险模型强调可转债的作用为能够解决风险转移和风险度量问题。Brennan和Schwartz(1988)提出,发行可转换债券一般具有公司投资人喜欢追求风险、公司本身风险难分散或公司投资政策难预测的特性。当公司运营和财务风险高时,发行标准型证券的融资成本就比较高,因此公司将选择发行如可转换债券的混合型证券。Green(1984)提出风险转移假说,指出当公司采用正NPV投资决策或采取的投资策略可以使财富从债权人转移到股东身上时,公司股东财富可提高,这将造成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成本,完全发行权益型证券可能导致经理人过度专权的成本,损害股东利益。Jensen(1986)和Stulz(1990)提出,财务杠杆可以限制经理人过度专权,从而降低经理人过度专权的成本。

2、信息不对称模型。以信息不对称为框架的模型主要是以Mayers和Majluf(1984)的框架为基础,但各个模型的假设和实证意义都不尽相同。Constantnides和Grundy(1989)提出,在允许回购的条件下,可转换债券可以通过信号无成本的解决逆向选择问题。Jung、Kim和Stulz(1996)将成本因素加入Myers和Majluf的模型中,提出当经理人过度专权的成本存在时,经理人可能为了追求个人目的而伤害到股东权益,因此当公司的投资机会价值高时,经理人自主能力的成本就会比公司的投资机会价值低。除此之外,Jung、Kim和Stulz(1996)探讨了经理人过度专权的成本和负债的成本双重因素作用下,投资机会价值的变化对企业最优财务杠杆的影响。Stein(1992)在后门权益假说中,提出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权益型证券的替代品。Lewis、Rogalski和Seward(1999,2003)综合上述理论,并沿用Jung、Kim和Stulz(1996)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Black-Scholes评价选择权的基本假设下,以累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N(d2)来估计可转换公司债的预期转换几率,并探讨了企业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决策动机。

(二)国内理论研究。相比之下,虽然近年来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但我国可转债融资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国内的理论研究热点集中在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研究和可转债发行的条款设计上,如郑振龙、林海(2004)及马超群、唐耿(2004)等;实证研究则集中在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股票价格效应上,如王慧煜、夏新平(2004)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告后,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显著上升;回归研究表明: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与发行公司的公司规模、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以及宣告期间重大事件的公布呈显著正相关;黄建兵(2003)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上相关证券:同一公司的股票和可转换债券、A股和B股,两者价格行为的相互影响;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可转换债券解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性。张永鹏、丁时勇(2004)对可转换债券发行与赎回进行了博弈分析。王春峰、李吉栋(2003)构造了一个可转换债券契约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创业者通过转换价格向风险投资者传递项目的状态信息,可转换债券的这种信息甄别功能可以减轻风险资本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三、结论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

非免费师范生是指在全国除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以外,由其他地方性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需缴纳相应费用。这些地方性师范院校分布在各个省市,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后备人才。与之不同,自2007年起,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Free normal education)。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学费免除,住宿费免缴,并补助生活费。更重要的一点:保证就业。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显著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由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出,受此影响,非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就业上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该群体就业存在的问题亟待社会关注。

一、教师需求量与求职人数的差异日渐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适龄学生的数量不断减少,尤其是有的农村乡镇学校学生往往不足以成班成校,各中小学对于教师的需求量也逐渐下降,在职教师的数量接近饱和。相反,求职人数日益增多。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人,较2013年增长约28万,在“最难就业季”的窘迫境况上更是雪上加霜。年复一年的扩招,有的大学生培养过程变得单一松散,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缩水,大学文凭不再“值钱”,大学毕业生成了庞大的、“微不足道”的待就业群体。

二、有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经不起考验

(1)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学家说过,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最好是成为源头水。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即是辅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可见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大学的专业性学习,是对中小学知识的补充、强化和升华,而大学的学习氛围相对宽松和自由,校园内外到处是各式各样充满诱惑力的活动。相对于专业课程的枯燥和实验的烦琐,“不挂科”成为有的大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专业课学习中进行深入探究的人数在减少,专业知识不过硬也就成为常态。虽然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实力之一,但毕业生往往达不到其要求。

(2)教学技能稚嫩。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每一个毕业生在入职之前几乎一直以学生的姿态在学习,要站到讲台上把教材的内容完整而具体地传达给学生并能让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实属不易。师生关系的处理、教材内容的有的放矢、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教学规律的熟练把握、课堂管理等都是一个教师需要不断摸索和反思才能把握的,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历练、缺乏经验,在教学方面尤显不足。

(3)基本能力欠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同样有所要求,例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职业道德、学习潜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等。在求职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美的简历、出色的自我介绍、大方得体的仪表、合理的礼节做基础,更重要的是展示个人的综合素养。许多一头雾水的毕业生在求职时长时间无法捉摸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应聘过程中屡屡碰壁。同时,求职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许多条件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在遭到拒绝后,难以走出失败的阴影,甚至不愿轻易再次求职。另一方面,在大学里表现相对较弱的毕业生则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久久不愿参加招聘。可见,心理素质好坏也会影响就业成功与否。

三、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影响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入读。除了就读期间各项补助之外,还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就业上由相关省级政府统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教育岗位,确保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换言之,每一个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必须安排就业。在这个所谓“最难就业季”上,这一政策无疑为免费师范毕业生服用了“定心丸”,不论他们学业好坏、教学技能高低,最终都可以成功就业并且享受教师编制。大量的招聘会为免费师范生量身定做,免费师范毕业生甚至成为了用人单位招聘简章中的最低“门槛”,同时还有部分招聘单位将“985、211”院校列为招聘要求。然而,这些政策却对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求职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切实提高非免费师范生就业率是当务之急。

四、转行困难,就业平台短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学学习,促进了人才专业化发展。而师范类大学的课程中多数为专业课程和教育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主要产业链脱轨。在就业时由于专业的限制,一般只能选择中小学校、教育培训学校和教辅编辑等职位,在无法实现专业对口就业的困境下要想投身其他行业显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古有韩愈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育工作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民教师是特别的职业,教师的编制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也就是老百姓心中的“铁饭碗”,其工作性质稳定甚至吸引了大量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极力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在编教师。可以预见,经过四年师范教育熏陶的大学毕业生对教师岗位的渴望。

五、有的缺乏投身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

求职过程中,在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中,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就业机会相对更多,然而就业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条件艰苦动摇了求职者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一方面,私立学校生源不稳定随时面临下岗,工作压力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造成教师待遇低下、生活艰苦;教学设施落后、资源匮乏,不仅影响教学水平,也会阻碍教师的个人发展;异地生活,远离亲人也是一大考验。如此一来,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都缺乏坚守山区教育的信心,无法深入同等岗位。

综上所述,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就业存在的问题复杂而多变。想要切实解决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合理有效的非免费师范生就业环境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付义朝,付卫东.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工作生活满意度及其影

响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3(7).

[2]郑军,黄江涛.教师流失严重学生数量减少[N].达州晚报,

2013-3-30.

[3]李玉兰.2014年272万大学毕业生能否马上有工作[N].光明日

报,2014-2-20.

[4]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4.

[5]孙绵涛,楚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当代

教育论坛,2008(6).

[6]董声,张燕晓.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再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