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微生物的认识

对微生物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生物技术;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a)-0159-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广度的多交叉融合性和深度的多层次进展性,因而起着生长点的作用,成为沟通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如何围绕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使踏入生物学大门的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较整体和广泛的了解,初步掌握涉及微生物形态、结构、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等方面的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较为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开阔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成为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1 把握微生物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广博而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工艺技术过程,受到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以生物医学见长的高级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基于此开展了如下工作:

1.1 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重要载体和沟通桥梁,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一本优秀的教材除了能够全面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外,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愿望,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面对庞大的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及有限的学时,选择一本内容精炼、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专家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及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适合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即全国优秀教材——周德庆先生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为基本教材,代替原来的《医学微生物学》,该教材作为普通微生物基础课教材,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一个牢固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热点和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深厚基础[1-2]。同时,推荐沈萍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作为参考书,鼓励学生参阅一些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如Talaro等编撰的《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Lansing等编撰的《Microbiology》等,使学生广泛的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1.2 突出重点和难点,扩大知识面

微生物学以微观世界生物为研究对象,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微小、肉眼看不见,不易形成感性认识,而且微生物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相对抽象,这就决定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散乱,很多学生初次接触这门知识反映“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学习有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使学生既弄懂教学重点,又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3]。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涉及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课上重点介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结果特点,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课后自己进行比较总结,熟悉染色的过程,进而得出不同的染色结果产生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课堂吸收率,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本科生,遵循注重知识点内涵的诠释,也注重其外延拓展的原则,使学生既获得现有教材知识,又开阔眼界,重点介绍成熟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最新理论、技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扩展知识面。

1.3 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构建认知网络

微生物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个知识结架构的紧凑性,各章节间高度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网,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会清晰呈现知识脉络。例如“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章,首先与学生共同从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才能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既有利于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4]。

2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是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课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建立无菌观念,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因此,我教研室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优化,既保留了微生物实验中传统的革兰染色等内容,又侧重开设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改善实验安排,使分散的实验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系列实验,老师在每堂课前和课后都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和下次实验布置。例如对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实验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无菌操作,又涉及细菌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实验及生化鉴定等内容,各个实验内容紧密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微生物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也清楚的认识到前面实验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以后实验的进行,从而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点面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细菌人工培养法等基本技术,又对细菌学实验的基本流程有了总体的概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采用自学-讨论-讲解式教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教研室根据大学生自身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尝试采用以“自学-讨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每章给出1~3个思考题,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参考书等资料,对问题进行准备。其次是课堂讨论环节,以自学为基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深对自学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可促进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最后,在自学和讨论基础上的教师讲解过程主要围绕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学说、理论的提出、推演和完善过程,学习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学习前人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客观、严谨的科学作风[5]。例如,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Luria变量试验、Newcombe涂布实验及Lederberg影印平板培养法,介绍这些著名学者实验设计之巧妙和方法创新之独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4 开展“微生物学自主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微生物学综合素质,是每位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积累中,我教研室尝试了在已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实施“微生物学自主实验”,主要开展了:“酸奶中乳酸杆菌的分离、计数及鉴定”、“市售鲜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及方法比较”、“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植物提取物对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等实验。这些内容是游离于正常实验教学计划之外的,通过查阅文献,学生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每周1~2次。这样既赋予了学生课外活动专业特色,也增加了课程实践的趣味性,避免了课程实践在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方面的局限性[6]。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课外的实践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给其提供了一个自己动手、展示创新性和才能的平台,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并加以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丰富了课外生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微生物的实际培养、观察、分离和鉴定及应用,增强了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努力求索的积极态度。

以上教学方法的尝试,符合 “三个面向”的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能够适应市场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燕飞.二十一世纪的微生物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6-27.

[2] 邓百万,陈文强,彭浩,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7-10.

[3] 曹雅明,吕昌龙.把握免疫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1):628-629.

[4] 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312.

[5] 孙卫民,田野苹,曹雪涛.自学-讨论-讲解式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1):528.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第2篇

在教学中,要克服微生物学理论课脱离药学工作实践和实验课脱离理论指导的弊端,就要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和实验教学理论化。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不仅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学科理论内涵,而且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实验教学理论化是在实验室、生产现场等实验场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技能,使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化和实验教学理论化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实践化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具体事实材料检验理论,运用理论思考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都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都属于实践教学环节[1]。笔者在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药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使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体现药学专业特色,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提高实践技能。

1.1问题讨论式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绪论教学中提出微生物学与药学有什么联系,药学专业为什么要学微生物学2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1)微生物制药;(2)药物可以杀灭引发疾病的微生物而治疗疾病;(3)微生物可以污染药品,被微生物污染的药品不但治不了病反而致病。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学理论学习与药学工作有密切联系,从而自觉学习理论知识。

1.2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式教学如学习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时,让2位学生分别扮演药剂人员和患者,进行角色扮演学习。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把对人体消化、呼吸道及体表皮肤存在微生物的认识与职业岗位实践相联系,不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且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1.3拓展应用式教学应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行为和药学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最终提升其职业素质。如教授肠道杆菌知识后,让学生讨论肠道杆菌传播途径是什么,为什么食品、饮水卫生学检测要检测大肠杆菌,口服药品为什么要检测大肠菌群?使其在今后的药学工作中重视肠道杆菌的污染和传播。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知识理解,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密切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实践,既保证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实践技能,最终提升职业素质。

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理论化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士、药师工作。若要胜任此项工作,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理论知识。高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食品卫生物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科学,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加工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制造出种类更多、营养更全面的新产品;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延长其货架期[1]。该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广,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实用性、操作性强,而中职中专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且逆反心理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课程有些难度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我作为一名刚开始讲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新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有一些思考和体会,希望广大老师批评指导。

一、学生“说”代替老师“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课堂上学生几乎不说或很少发表言论,学生说得最多的时候就是回答教师的提问,其实,学生还可以向老师发问,还可以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进行讨论。例如:食品微生物学的第一次课“绪论”,教师和学生平等,师生共同发表言论,阐述自己所知道的微生物发展史、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这样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共同迈进了食品微生物学的世界。

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在以前的“教师讲,学生练;粉笔、稿纸加黑板”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靠的是语言、姿态和板书;学生则呆板、单一地学习的食品微生物教学模式,结果教学双方都只能高付出,低回报。再到传统的板书加挂图的食品微生物教学模式,也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信息量。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微生物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个体微小,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往往感觉其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所以需要使教学手段灵活化、多样化,才能增加课堂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瑞士的教育学家裴斯洛齐说:“感官印象是一切识的基础。”因此,食品微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Flas、PPT课件、高清晰显微照片、视频、相关网络声像资料和新闻报道等CAI教学软件,可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形象化[2],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如在讲授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的方式时,若简单地给学生画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看图记忆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四种方式的特点,即浓度梯度、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物质在运输前后结构是否发生改变,让学生填表,教师补充,学生很容易混淆,记不住。又如T偶噬菌体的增殖过程部分,以往都结合挂图讲解,这样比较费时费力,学生还不一定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运用Flas、视频、相关网络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比喻引发学生联想,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联想和思维。比如在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部分中,采取根据形态讲结构、联系结构讲功能、按照功能讲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菌基本结构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我们联系同学们最熟悉的生活实际举出这样的例子:一个细菌细胞就像一个鸡蛋,细胞壁相当于鸡蛋的蛋壳,细胞膜相当于鸡蛋的蛋壳膜,蛋白相当于细胞质,蛋黄相当于拟核。细菌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类似于鸡蛋硬壳与蛋壳膜关系,即细菌的细胞壁保护细胞膜,如同鸡蛋的蛋壳保护蛋壳膜,如果失去了蛋壳的保护作用,蛋壳膜就容易受破坏。同样失去细胞壁的保护,细菌细胞膜易受影响。这样讲形象逼真,与现实生活贴得较紧,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书本知识。

四、教学形象具体化,激活学生形象思维

在讲授抽象的理论时,应该尽可能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和模型,通过对各种形象、具体的事物和模具的观察及演示,激活学生形象思维。把学生原来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食品微生物学主要讲解了微生物在食品生产、贮运及销售过程的利害影响,但由于微生物的自身特性,我们很难使只有显微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的细小生物形象化,宏观化。虽然多媒体已经在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与具体实例联系更加紧密,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借助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实现形象化教学。例如:讲授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时,我们将一些常见的面包、酸奶、酱类、酒类等发酵食品带入课堂,并且通过与实验紧密结合,制作发酵酸乳,深化学生对微生物利用的认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乳,品评自己的劳动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再如讲到微生物与食品变质时,我们将一些发霉的橘子、发霉的面包、变酸变臭的米饭及罐藏食品等带入课堂,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观感性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

五、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及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等。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如在讲授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时,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学习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同时结合实验资源,比如在物理因素里用到酒精灯、紫外灯、超声波等,在化学因素里用到75%乙醇、0.1%新苯扎氯铵、碘液等,在生物因素里主要用到抗生素。为了具体体现这些因素到底对微生物有何影响,可以加入实验,分别让这三组同学用上述的物品进行灭菌操作,最后取样,经过培养,具体观察同学们的灭菌效果。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而且学会了怎么利用这些因素进行灭菌操作,更复习强化了微生物的接种和培养等操作技能,一举三得。

以上是几点在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思考和体会。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6.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沟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20-01

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临床医学微生物检验获得了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因此,在现代医疗工作中,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越来越依赖医学微生物检验。但随着微生物检验项目增加,影响检验标本及检验结果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2]。故加强临床医生与微生物检验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临床实践与检验诊断紧密结合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及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经验,旨在说明加强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选择检验科微生物学检验人员7名,其中,男2名,女5名,年龄在22-55岁之间,平均为(39.5±2.2)岁;同期临床医生55名,其中,男28名,女27名,年龄在28-48岁之间,平均为(33.2±2.9)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验操作规程规范化、提高临床检验及诊疗质量的根本保障,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全程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可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原学诊断信息,确保临床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2 建立检验与临床沟通制度 应定期开展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由微生物学科室医生定期向临床各科室咨询检验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相关意见和建议,并随时处理临床医生对于相关检验项目所提出的建议,及时予以咨询、答疑和反馈,并定期进行汇总和评估。制定微生物科参与临床病房巡房、危重及疑难病例会诊制度[3]。此外,微生物检验医生应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根据检验结果向临床各科室诊疗措施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将检验数据转化成为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信息[3]。

1.2.3 组建临床沟通小组 组建临床沟通小组,积极主动地与临床进行沟通交流,可将各科室分配到各个专业沟通点,定期由各专业主管对相应科室进行重点沟通可意见询问,同时详细填写沟通记录表,并由定期科主任与各专业主管召开临床回馈信息讨论会,做好记录和存档,并及时将讨论结果回馈给临床[4]。

1.2.4 加强检验培训和学习 医学微生物检验项目与各类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密切关系,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仅应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还应积极主动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微生物检验相关资讯和服务,而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应定期组织微生物检验人员的检验专业培训以及相关临床疾病知识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知识和技能[5]。同时,应加强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研究的最新动向、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成果等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检验效率和质量。

1.2.5 构建沟通平台 充分利用短信、微博、网络技术等建立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的信息化沟通平台,也可定期组织召开座谈讨论会、专题讲座、查房、墙报园地以及简讯传递等形式,增强医学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并及时更新相关的检验知识[6]。建立专门的网络留言薄,及时将微生物检验以及临床相关信息共享,以便医生、护理人员、同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动交流。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协助临床各科医生正确进行微生物检验报告的阅读以及分析,以解除其对于检验资料的错误认识或者疑惑,协助其及时、正确地判别检验报告中的各类信息,并正确地理解报告中较为罕见或者少见的菌种,分析其临床意义,并准确判断药敏实验结果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支撑[7]。

1.3 观察指标 统计实施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沟通交流前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P

2 结 果

实施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策略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显著提高,而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显著降低(P

3 讨 论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主要是分析和检验各类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指标,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而各项标本均是由临床医务人员所采集,标本采集的规范性以及准确性均对检测结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遵循技术操作规范及检验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对检验人员以及临床医生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往往只是阅览检验报告,护理人员则负责将检验单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而对样本留取注意事项缺乏详细的说明。此外,检验人员往往只是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检测,对于检验异常结果缺乏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当临床科室对于检验科提出质量问题时,未及时进行解答,从而无法及时纠正相关问题或者及时纠正检验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变异因素。应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责任、指责等,而应及时补救工作,以免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在临床诊断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疾病变化、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判断。而实验室检验指标参考范围的设置,均应由临床医生以及检验人员沟通和相互配合,方可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的合理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健全微生物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检验与临床沟通制度、组建临床沟通小组、加强检验培训以及构建沟通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沟通之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达80.8%,较此前的34.6%显著提高,而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仅为3.8%,较此前的15.4%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检验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全面、先进的技术支持,而临床医学的发展又可促进微生物检验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更新,促进微生物的快速发展。加强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临床更加科学地收集完整、合格的标本,确保检验前质量控制效果,并更好地判断和利用检验结果。与此同时,加强两者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微生物学检验更就具有针对性,使微生物检验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最终提高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彪.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276.

[2] 陆德胜.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3,(11):157-157,164.

[3] 洪继波,陈海泉.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0):5491-5492.

[4] 曹慧玲,史恒芳,李岷等.浅析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9):1194-1195.

[5] 花南霞,陈翠.加强微生物室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21):2670-2671.

[6] 刘文阁.临床微生物检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9):152,154.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 微生物检验 不健全 深化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品安全以及成为政府以及广大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人们日常讨论最多的话题。在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当中,由微生物所造成的食品污染已经成为了各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随着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被媒体所曝光和报道,微生物对食品安全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不论是在食品的加工、包装还是制作的过程当中,对可能会造成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因此,对食品的微生物进行检验日益变得重要。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是对食品卫生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对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卫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个相关的部门要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重视起来,保障食品市场的安全稳定和人们身体的健康。

一、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检验的关系

在食品的生产、流通、存储、食用的各个环节当中都能保证食品对人们的健康有益,能够满足人们食用的要求。食品安全与微生物之间有着既密切又复杂的关系。在制作面包、饮料等发酵食品时,我们需要利用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为我们服务,这些微生物是对我们有益的。但是,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微生物是有害的,它们侵入食品当中,既污染了食品,有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如霉菌、细菌等。这些有害的微生物无孔不入,存在于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当中。

二、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认识。

食品微生物检验不是随意就可以完成的,要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需要由受过专门陪训的工作人员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

1、微生物种类多,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较高。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由于食品微生物的多样性,导致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逐渐加大,例如:食品工业需要用到的微生物、由食品进行传播的病原性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畜中毒的食品微生物等等。要对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进行检验,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接受检验的细菌数量不断,但是对检验的干扰性很大。

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所检验到的细菌,多为在食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由于不恰当的操作而产生的,这些细菌多为非致病性微生物。在食品的冷、热加工中,一些微生物受到了损害,导致受检的菌株不容易被检出,给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带来了困难,干扰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需要及时、合理。

食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每天都有大量的食品上市。为了保证食品新鲜,一般是在食品生产加工完成之后,立即进入市场,以供需求。因此,在食品检验中要尽快地获得检验结果,以确保食品安全。由于不可能对每一件食品都进行安全检验,因此,在进行样品的采集时,要做到方法合理。

三、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以生产企业自行检验和政府检验部门抽查检验为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检验部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变得更加重要。但是,在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我国制定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不健全。

当前,我国食品工业的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有很多,但是,这些检验标准大部分是在多年前制定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传统的标准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以及办法进行过相关的修改,但是,这只是九牛之一毛,对大部分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未作出改进。虽然我国制定了食品检验标准,但是我国所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起点较低,因此,不能很好的和国际接轨。

2、当前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和方法方面,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国家。因此,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方法还有待于提高及改进。

四、改进我国微生物检验现状的对策。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团结稳定。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因此,我们要加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力度,健全和完善微生物检验的机制和方法。

1、深化食品微生物检验部门的改革。

我国具有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资格的部门众多,每个部门都行使自己的权力,不进行沟通。每个部门又都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很难正常开展。因此,为了加强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验,就需要深化食品微生物检验部门的改革工作。在进行食品的微生物检验时,要做到各个部门合理分工,各司其责,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进行检验时,要做到检验标准的统一,以保证检验的公正性、科学性。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检验科; 微生物感染; 感染因素;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158-02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院感染一直如影随形,而微生物检验科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各个科室送来的标本,在病患高度聚集的医院中,微生物检验科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科室,聚集着各种病原菌,这里不仅包括病患的痰液、血液、粪便、尿液等多种分泌污染物,还包括具有放射性、腐蚀性、强酸性等多种化学物品[1]。现阶段,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像禽流感、肝炎、SARS、艾滋病等各种高危传染病肆意横行,导致医院微生物检验科出现细菌感染的危险几率逐渐增加。本文对引发医院微生物检验科出现细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展开回顾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市13家医院中微生物检验科工作人员共109名,其中男50名,女59名;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29.3±4.9)岁。共有10名工作人员出现感染现象,感染率为9.2%。

1.2 分析感染因素

1.2.1 缺少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检验人员缺少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没有责任心,存在医院感染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思想,甚至一些管理人员也缺少医院感染认识,很少投入精力到医院感染预防中。

1.2.2 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微生物检验科室的检验人员通常只注重检验室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不注重自我保护,在检验各类细菌标本时,经常不带防护眼镜、手套、口罩等保护设备,并且经常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食、化妆、饮水等。工作过程中,没有关闭离心机盖或是关闭离心机盖后,立即将检验标本取出,在空气中生成大量气溶胶等有毒物质,为检验人员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1.2.3 检验人员缺少洗手习惯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检验人员往往和病患之间有着密切的接触,双手很容易被污染,倘若消毒不及时就会产生交叉感染。有研究资料显示,检验人员和病患接触后双手携带细菌的几率为100%[2]。

1.2.4 检验报告被污染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检验报告很容易被检验标本或检验人员的双手污染,在交给主治医生与病患时也使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一些医院甚至没有打印原始单就将报告发出。

1.2.5 实验室环境被污染 微生物检验室的布局设计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没有划清界限,一些实验室没有良好的通风环境,甚至没有通风口,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进而引发院内感染。另外,缺少消毒设备,也会引起院内感染[3]。一些医院因管理制度不严格,病患及其家属能够随意出入检验室,这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几率。

1.2.6 细菌储存不当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细菌一般都是致病的,如果存储不得当,会使检验室出现感染,最终引发严重后果。

1.2.7 处理废弃物的方式不正确 生活垃圾经常和医疗废弃物混合放置,处理不清,一些时候甚至将医疗废弃物放入生活垃圾中,还有些时候将没有处理完的医疗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中。

1.2.8 缺少对检验科清洁人员的知识培训 在选择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清洁人员时,医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对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清洁人员缺少院内感染知识的训练,导致清洁人员不了解院内感染知识,或是了解的很少,最终引发院内交叉感染[4]。

2 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导致标本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缺少对院内感染的认识、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检验人员缺少洗手习惯、检验报告被污染、实验室环境被污染、细菌储存不当、处理废弃物的方式不正确、缺少对检验科清洁人员的知识培训。通过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后,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3.1 做好检查工作

医院应指派专人担负微生物检验室控制感染工作,对实验室中病原菌的保存和使用、微生物实验室的防护安全、实验室中废气与废水的排放等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5]。

3.2 提高检验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医院与微生物检验室应组织检验人员经常学习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加强检验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以便做好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3.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微生物检验室中的检验人员都需要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学习《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室消毒技术》、《院内感染管理》等有关知识,每月进行一次知识考核,以便提升检验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知识水平[6]。

3.4 防护措施

进入微生物检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一定要使用防护措施:(1)在检验室中进行的一切操作都需要佩戴手套,一旦发现手套出现破洞情况,应立即更换手套。(2)进行检验前应洗手,每检验1例病患应替换一次手套;抽取静脉血液后,要马上将针头放入利器盒中,当针头超过利器盒3/4时,要将利器盒关闭,并无害处理[7]。严格禁止在用过的一次性针头上套冒;手指不能直接与用过的针头相接处。(3)在接触体液、血液有可能大面积飞溅的病患身体时,检验人员应佩戴具有隔离作用并且能防渗透的衣服。(4)检验过程中应保证光线充足,避免被各种利器划伤。(5)确保检验室中空气的流通,并对检验室经常消毒,以防细菌在空气中传播。(6)不能重复清洗或使用一次性手套,手套摘除后应立即扔掉,并且在上洗手间前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都需洗手。

3.5 报告单的检验

在微生物检验室中应建立报告单发放制度,以便确保报告单不受污染。最好能由专人发放,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院内交叉感染。

3.6 实验室环境

划清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之间的界限,为检验标本配备安全柜,并且保证室内具有良好通风,以便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几率。在微生物检验室门前贴上危险标签,标明微生物的安全级别、危险因子、负责人的电话与姓名、进入与离开检验室的一般流程和特殊要求。不能随意将与检验室无关的物品带入。日常清理、消毒检验室时应严格遵循院内交叉感染流程进行。

3.7 储存菌种

在检验室中储存菌种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并安排专人保管。

3.8 处理检验室中的废弃物

在处理医疗废弃物之前,需要认真检查废弃物的外包装,确定没有渗漏、破损等其他缺陷。严格遵循《医疗卫生组织管理办法》、《医疗废弃物处理条例》等相关规章制度,无公害处理医疗废物。将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开处理,固体医疗废物在处理前应先消毒,然后再集中焚毁;液体医疗废弃物在处理前应先消毒,然后再排放。

3.9 完善管理制度

微生物检验室内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各种规章流程,规范检验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定期为检验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并将体检结果存入档案[8-9]。

综上所述,通过制定相应控制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医院微生物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生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李毅本,胡冰冰,董立文,等.手的消毒与医院感染[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11,14(9):221-222.

[2]郑黎明,熊春莲,刘和录,等.检验科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9):687-688.

[3]梁国明,刘云,尹建春,等.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67-168.

[4]朱庆华,金雨琦,范秋萍.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处置与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16(17):852-853.

[5]王菊英,雷静月,陈丽萍.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710-711.

[6]邢亚威,杨兴肖,刘志广.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1882-1884.

[7]刘传玲.检验科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2570-2572.

[8]陶蕊,吕文静.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6):135-137.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生物、协同作用、育种、指示作用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微生物无时不在,它曾经带给我们巨大的灾难,但也是我们忠诚的卫士;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我们对它的认识也愈加科学和量化。在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微生物将是我们净化自身生存空间的重要武器;尤其是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定向构建的基因工程菌将发挥出它巨大的潜力。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特点

节约水资源,降低能耗和成本

利用有益菌群原液可以大大缩短曝气时间,提高效率

有效处理污水中的重金属,消除毒害

抑制病原菌,消除异味,改善空气质量

多功能混合菌协同作用处理污水

许多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可以净化废水,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大多是对自然生长的微生物群体加以驯化,繁殖利用,对污染物的降解水平较低。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一些特定的有毒废水或成分单一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已选育出具有较高降解活性的菌种,并进行纯培养后用于废水处理,已初步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但单一菌株的降解处理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一种多功能混合菌协同作用处理污水技术,人工筛选,混配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群落,各种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用物质及其分泌物质,成为微生物群体相互生长的基质和原料,通过相互间的这种共增殖关系,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微生物系统,发挥多功能作用。

EM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制剂,主要代表性微生物有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四类。研究表明EM对生活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好氧条件下对COD的去除效果优于厌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用生物膜和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都需要藻类与细菌等微生物形成一个共生系统,其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并分解一部分污染物,细菌主要起分解、氧化作用。有报道利用光合细菌和螺旋藻共同处理啤酒废水及黄泔水,利用光合细菌将高浓度有机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无机的氮和磷后养殖螺旋藻,旨在进一步净化废水中的有机质和利用无机N、P,同时获得高蛋白的螺旋藻,达到废水资源化的目的。

总之,发挥多功能混合菌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微生物的育种手段

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等。其中诱变育种带很大随机性,并且筛选工作量大,因而其成功率较低,所以在基因工程菌的研制中应用很少;现在的育种方法以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主,它们定向较为准确,效率高。目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方法有以下几种:

降解质粒转移;

质粒分子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影响微生物生存状态的因素

系统的BOD负荷、营养均衡情况、溶解氧含量、原水的PH值、水温变化等,都可能对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冲击,影响甚至抑制其正常生长,从而削弱其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从我厂的运行经验来看,BOD负荷对活性污泥的影响非常大。2013年春季时,我厂进水COD基本上保持在在250—350mg/L之间,进入雨季后,由于雨水大量流入,使进入污水厂的原水COD指标偏低,个别时候仅有120mg/L。进水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可出水指标却未见好转,相反还出现了下滑趋势。污泥的沉降性明显减弱,出水SS增高,严重时可在二沉池见到少量浮泥。后来通过投加营养物质,调整活性污泥的有机负荷以及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比例,才保证了系统处理效果的稳定。

另外,系统中的溶解氧含量也是—个相当重要的指标。溶解氧偏低时,好氧微生物的生存需求难以保证,即使能够存活,生存状态也大多不健康,更严重的是会诱发丝状菌的大量繁殖,造成污泥膨胀;而溶解氧偏高时,一是浪费能源,经济上不可行,二来也存在着因过量曝气造成污泥解絮的隐患,所以必须随时监测系统中的溶解氧含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才能保证系统处理效果的稳定。溶解氧指标因处理工艺及原水水质不同略有不同,一般说来,曝气池出口处的溶解氧应不低于2mg/L,从我厂的运行经验分析,曝气池出口处的溶解氧在1.5~2.5mg/L时,处理效果都比较稳定。除了BOD负荷率及溶解氧外,PH值、水温的突变也会对系统造成冲击,活性污泥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5,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其生存;水温最佳范围在20至30摄氏度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活性污泥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代谢机能就会相对差—些,超出极限温度时,代谢活动将会停止。极个别时候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以上各项指标都在合理范围内,但污泥活性突然发生变化,污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这往往是因为有毒物质流入带来的影响。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离子和各种难降解的有机及无机污染物等,这也是在日常检测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个方面。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指示作用

微生物在调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指示作用。通过镜检,根据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可以确定该活性污泥的优劣。其指示作用有以下几方面: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其处理效果较好时往往是优势菌种;如果大量鞭毛虫出现,而着生的缘毛目种类很少时,表明净化作用较差;大量自由游泳的纤毛虫出现,表明净化作用效果较差,出水浊度上升;若主要出现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时,则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酚类去除率在90%以上;根足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在生活污水处理中,若有累枝虫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在印染废水中,累枝虫常作为污泥正常或改善的指示生物;在石油废水处理中。出现钟虫是处理效果较理想的表现;过量的轮虫出现,则是污泥要膨胀的预兆。

结论

利用微生物治理污水是今后环保产业的主攻方向。有益微生物应用于污水处理,总体来说是一项十分复杂、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

参考文献:

对微生物的认识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微生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学好微生物学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为使学生跟踪发展前沿,全面提升学生对英文的使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应推行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并应加强在教学体制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学习好微生物学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1]。微生物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为使学生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提升学生对英文的使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从2004年开始进行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实践

1.关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本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牢固微生物学基础,培养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的能力,为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学术交流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微生物形态、生理、生长、遗传变异、生态以及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关系5个方面。在内容的选取方面,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为基础,结合J. Nickllin等主编的Microbiology(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以及笔者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带回的该校微生物学讲义内容,既照顾到国内微生物学教学的传统体系,也同时吸纳了国外同类课程的长处。

2.教材的选用

2004年实施双语教学之初,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为了应急,以J. Nickllin等主编的Microbiology为教材,但是该教材的内容和教学体系毕竟与我们现行的体系存在差异,因此,教材的使用效率比较低较,只有部分章节被利用。另外,原版教材价格较高,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于2005年着手自编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吸收了国外同类教材的优点,紧紧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同步,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另外,我们将教学内容和课堂笔记融入教材,使教材同时起到教学参考书和笔记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以划代记”,省去记笔记的时间,集中精力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与该教材配套的参考书有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和J. Nickllin等主编的Microbiology。

3.关于课堂教学

授课之前布置预习作业,督促学生对授课内容和专业词汇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去听课。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随机调整,一般课程开始阶段英文使用频率低,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逐步增加英文的量,减少汉语的量,在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则全部采用英文。全部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内容绝大部分是英文,在多媒体制作时,尽可能多地采用表格、图片、动画等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多媒体课件上载到校园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看学习。一般,在用外语授课以前,用汉语将授课内容梗概做以简单描述,使学生在基本理解专业知识原理的前提下再花大气力用外语授课,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教学内容和专业词汇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下答疑和辅导,学生可以基本消化和掌握授课内容。

4.关于双语教学研究

在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必然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抱着一个探索和研究的态度去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创新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高等教学中双语教学的规律进行专门的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双语教学的实践先后主持了4项双语教学项目的研究和建设任务,通过教学项目的开展,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起到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作用。

二、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虽然我国高等院校中多数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在高校中也存在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针对双语教学的鼓励性政策较少、对双语教学的投入远小于实际需求,与双语教学相配套的改革措施少、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等。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双语教学是让学生精通掌握外语的有效途径,要想彻底打破我国外语教育中“投入多、产出少”以及“高分低能”的尴尬僵局,双语教学无疑是一条可以借鉴的成功之路,双语教学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我们必须在这一点上统一认识,坚定不移地推动双语教学的进程。当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到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们应避免盲目乐观和急于求成的思想,要脚踏实地地推进工作,充分预料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直至取得成效。

2.双语教学与现行教育体制在一些方面存在冲突。

双语教学与现行外语教学的冲突。在高校教学计划中,双语教学科目所占的学时数一般与该科目正常学时数一致,由于学时的限制,双语教学很难达到“制造语言环境、用外语熏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常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如果大规模开设双语课程,在强调双语教学的同时,势必会在学时分配、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与常规的外语教学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应该协调两者关系,考虑适当扩大双语课程范围并增加学时[2]。

学生外语水平与双语教学的冲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普遍较差,多数学生应付日常的外语会话尚有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难理解双语讲授的学科理论知识。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灵活机动的方式去实施双语教学,比如,可以采取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对外语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实施双语教育。而对于外语基础差、不能适应双语教育的学生不宜勉强,应对其实施普通的母语教育[3]。

硬件条件不足与双语教学的冲突。我国高校中的各种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都是为开展汉语教学而设置的,而开展双语教学所需要的教材、参考资料、音像资料、教具等条件几乎很少有现成的,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自己创造条件,开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教师所付出的劳动远超出一般汉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孙群,吴羽纺.“微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课堂实践及评估[J].高等理科教育,2005,(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