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 论我国租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启示 谈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分析 基于规范经济学视角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性质、目标和功能 论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国际化路径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现行会计准则比较 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及差异 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试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论我国资产类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差异 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法律环境缺失及完善措施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框架下利得、损失的分析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执行的问题研究 对我国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思考 我国保险会计准则构建模式的国际化借鉴 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研究 试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熊竹.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3]冯淑萍. 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 2003,(02) .

[4]李慧萍,高璐. 英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3,(03) .

[5]陆德明,李红霞. 金融危机与国际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 1999,(09)

[7]孙鹏云. 我国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景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01) .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摘 要 小型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营主体之一,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极重的位置,其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关系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小型企业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在实施会计制度标准时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种问题对小企业的经营产生了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因此,经济界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探讨为小企业制定合适的会计准则问题。本文通过简单讲述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分析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及优化问题。

关键词 小型企业 会计准则 必要性 制定及优化

小型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其企业的会计制度实施问题,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型企业的发展。小型企业在实施会计制度时,经常面临着颇多的困难,这些困难致使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落于一种非常低下的处境。因此,目前各相关部门都加大了对于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制定问题的研究。本文接下来通过简单讲述小型企业单独制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优化等问题。

一、小型企业制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经济力量都开始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日益增加。而小型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一个主要的经营群体,其经营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但是,就当今时代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而言,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一直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整个市场换环境下的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普遍呈现出一种比较低下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标准将小企业定位为经营规模小,且不对社会责任做出承担,既不属于某企业集团母公司也非其子公司的一个经营群体。这个经营群体的工作人员比较少,经营管理结构也非常简单,对于企业的管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其经营权和管理权是合在一起的,这就使得小型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市场统一的会计准则在小型企业中的应用,远无法达到大型企业的灵活自如,这就将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一种极大的负担中,从而延缓了小型企业的发展。

由于小型企业在经营规模、经营管理方式、管理设施建设以及经营管理人才等方面,皆不如大型企业正规,小型企业在实施通行的会计制度时,往往就会产生一种无法协调的问题。这种无法协调的问题,使得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不到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失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比较随意的情形中,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推动小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其财务管理问题,成为小型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必要措施。

二、小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优化对策

小型企业作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对市场的发展壮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使小型企业获得健康发展,就成为一种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从各方面的要求来看,小型企业单独的会计准则的制定都成为一项不可避免的工作任务。本文接下来就简单谈论一下小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以及其优化对策:

(一)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原则

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时,首先要从大的方面实现国家对于会计准则制定的统一规划,使整个市场环境下的小型企业能够按照统一的特殊标准实施会计工作,这样可以通过对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进行一定的监管,从而充分地推动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落实。再者,会计准则的制定,还必须严格落实对于小型企业的界定问题,尽量使整个市场环境下小型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都达到合理的规范,促进小型企业对于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再者,对小型企业进行会计标准制定时,还必须做到针对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特色的不同,实现对于小型企业不同行业的会计准则规范制定,使每一个行业都有切实可以的会计标准。此外,国家在制定小型企业的会计标准时,还必须将会计标准的时效性考虑在内。相关人员要随着小型企业整体发展规模的变化,对其会计标准进行一定的调整,实现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制定与国际和时代的接轨。同时,在为小型企业制定会计准则时,地理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每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都不一致,针对发展程度的不同,实施对于小型企业不同的定量和定性,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会计准则制定原则。

(二)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制定优化对策

针对小型企业制定的会计准则,并不必须要在整体的会计制度模式下,另外制定一种独立的准则,还可以在现有的会计制度及准则下,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一定的简化,使会计准则实现针对小型企业的量化与定性。因此,在制定小型企业的会计准则时,可以从现有准则的体系出发,在每一项会计准则后增加一项符合小企业发展的准则,使小企业在行使自己的标准时,也能够在大的企业会计制度标准下行事。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简化原则是要从简便易行出发,在减轻小企业的会计工作负担的前提下,使小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规范。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小型企业会计准则时,还可以将之作为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中一个部分,使关于小企业的会计准则和其他的会计准则形成一种并列的状态,这样同样能够保证小型企业在大的企业会计制度下实现自己独有的经营管理。

三、结语

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群体,推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整个国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努力研究小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争取制定出适合小型企业发展的良好的会计准则,以推动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对中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纳税筹划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3).

[2]倪海红,王辉,张善红.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的制度设计的发展.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 行政事业单位 问题 对策 核算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和运用,在保留既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调整,并同另外经济事项的出现相搭配。然而,新会计准则在实施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值得科学探讨,以便尽早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新会计准则不管在编制过程中考虑的如何周密,在实际执行中均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下面对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做一番深入探究:

(一)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的关注度不足,直接来源于法律规范的惩处力度不够,这也同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性质密切关联。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性存在是不以获得利润为基本目的的,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所设置的。尽管经过数年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不仅依靠相关财政的扶持,但财政款额的划拨依然是事业单位经费的重要来源渠道,这就导致一个局面的出现: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员薪酬或职位变动同该单位的绩效所形成的正相关关系不够明显。换言之,绩效的高低并非判断事业单位工作得知的主要指标,那么,财务会计处理的关键水平就会相应的下降,事业单位在实施新会计准则时也以规范性作为首要准绳,当新规则遇到新问题时,这样一类固定方式便难以察觉缺陷,当事业单位落实其余规定时,会计准则的实施就无法取得优先权。

(二)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行政事业单位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分行业、分系统的会计处置形式,会计处理的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铁道部门在推行会计准则后仍仅认可系统颁发的会计从业证书,这明显是不合乎规范的。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偏重于大规模上的指引,针对若干微妙问题缺乏参考依据。

技术支撑的另外表吸纳形式则是会计软件,会计已大步迈进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今会计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针对会计软件的合理设计已相对成熟,但新会计准则在维持同企业会计准则大致相同的过程中,依然具备相应的特殊性,会计软件的开发及大力运用直接关乎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时长及实际水平。

(三)对应法律规范保障不到位

会计准则从明确实施步骤到执行到位,给企业腾出了相对充裕的时间。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组织框架较繁琐的个体,同时拥有数量可观的职员。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工作方方面面的调整势必引起事业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尽管在积极安排各部门职员学习新会计准则,但在求稳心态的影响下,执行会计准则时,相当数量的单位管理人员依然保持观望的态度。对于普通事业单位来讲,在约束及惩处机制缺失的情形之下,大约要在新准则颁布后三个月内才开始对广大职员开展专门培训,显然不合乎规定。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正式生效,然而,推迟实施的后果如何、推行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均未得到系统的评估。为此,全方位推行极有可能会出现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长此以往,使新准则丧失了实施的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准则的有效对策探讨

尽管新会计准则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中依然暴露明显的问题,但毋庸置疑,会计准则的颁布推行是一种进步,预示着未来一个时期,会计处理的一体化和指标化的大趋势。下面就来论述实施会计准则的方法及措施:

(一)合理选择会计核算基础

就当前来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通常运用收付实现制,在运营过程中采用权责出现制,这样一方面可分析预算实际落实的进度,及时查看预算定额;另一方面,有助于监督和反映国家预算的落实状况。然而,伴随我国预算控制的范围、会计环境以及控制目标的剧烈改变,收入实现制会计基础的缺陷及漏洞日益凸显,集中反映在:无法客观地考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责任;另外,未能有效地提供未来资金流向的动态信息。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在迈向21世纪后,在国际范围内均普遍运用权责出现制的会计基础,其根源在于该制度有助于深化会计责任,增强财政政策的透明度,增强政府管理效率,削减财政支出成本,为单位提供受托责任精确的会计动态信息。

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通过汲取和借鉴别国经验,运用修正式权责出现制的会计基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现有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依据制度原理,对预算会计项目进行有步骤、有侧重性地明确和计量,进而形成相对健全、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

(二)改进会计报表

作为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动态及相关业绩的综合性报表,财务报表是供应财务管理信息的有效平台。完备的财务会计报表有助于会计目标的顺利完成,也利于监管部门对政府会计工作进行细致监管。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运行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可从下两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要增设现金流量表,目前,完善的公共部门财务报表通常包含:财务业绩表、财务情况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净资产管理表等。其中,现金流量表可反映报告阶段内事业单位资金流入的来源、资金开支服务的项目以及资金余额。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所制定的会计报表中,尚未有现今流量表,无助于单位管理阶层制定出台决策,为此,事业单位要增加现金流量表,使之充分地反映货币资金的运转情形,并揭示投融资所出现的货币资金波动。

其次要合理布局资产负债表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可积极学习和借鉴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所有方权益”的框架结构,依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平衡机理,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支项目分别删除。

(三)财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会计准则的落实

财政部门不但是会计准则的编制方,更是对事业单位落实新会计准则的监管方,为此,首要的任务便是加大对会计准则的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会计准则的宣传,尤其要使广大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员熟知会计准则推行的重要意义,及时有效地改变工作方法,在新会计准则推行后,财务部门更是要借助于网络、报纸等媒介资源,使全体利益相关方熟悉会计准则的具体运用,减少实施中所遇到的阻力,开展有效的技能培训,对教育培训的效果及时作出科学评估,积极引导和安排不同机构、部门之间开展必要的互动沟通,加深对会计准则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财政部门应尽快编制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落实方案,把具体的实施时间细化、具体化,使执行的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单位内部,把最终的评估效果及时告知相应单位,处理新、旧会计准则的衔接任务,避免交接盲点。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各类问题,接着就行政事业单位推行新会计准则给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以便于增强会计准则推行后的工作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封扣琴.会计核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研究――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J].当代经济,2010

[3]赵晓梅.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4]魏淑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8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报表合并;问题;对策

2016年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进行了重新认定,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第六条中明确提出了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即:“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重新认定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扩大了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这其中包括了母公司可控制的子公司和实质上能够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不属于子公司)以及特殊目的主体等,在极大程度上强化了母公司掌控公司决策和经济效益的权利。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重新认定进一步保证了企业合并报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有效防止了经营主体通过选择合并对象来扭曲会计信息现象的发生,为企业主体的权益相关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财务报表依据,有效维护了企业母公司的权利和利益,推动着企业的稳步发展。然而当前各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针对合并报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一、合并报表的基本概述

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中明确其合并范围既能保证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能有效遏制扭曲企业会计信息事件的发生。合并报表中合并范围的确定作为报表合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企业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我国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干预影响,会计准则对合并报表的认定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推进会计准则的实施,就要从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做到重新认定。

1.合并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七条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其与国际会计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规定(大多以拥有多数表决权的权益性资本或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作为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母公司对所有子公司享有报表合并权利,除去“按照破产程序已经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已经宣告破产的子公司”、“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母公司不能再控制的子公司”、“实质上能够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不属于子公司)以及特殊目的主体”等。尽管新会计准则对报表合并的范围已经做到了系统的认定,但由于我国各企业本身具备的复杂性,尤其以国有企业为甚,在当前企业体制尚不规范,子公司体系庞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全面系统的财务报表合并存在着巨大的难度,因此对其合并范围的认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合并的方法。合并报表一直是财务会计实务中的一大难题,在当前实务处理中主要有业主观、主体观、母公司观三种处理方法,其中母公司观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中业主观强调的母公司与子公司间属于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认为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之间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主体观重视的法人财产权,认为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认为母公司与子公司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母公司观是业主观和主体观的综合体。此外,根据当前人们的不同认识,合并的方法还可分为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和新实体法,其中购买法是指企业购买一个公司就必须承担起所有债务;权益结合法是指用股权来交换经济资源;新实体法是指合并企业后将企业看做一个全新的企业,所有事务都从零开始。

二、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企业体制和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再加上新会计准则尚不完善,企业进行合并报表时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企业新会计准则》中第八条明确规定:“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这就规定了母公司对可控制子公司及非子公司的投资公司的控制权,只有满足母公司享有控制权的公司,都需要进行报表合并,尽管在合并范围上进行了重新认定,但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合并方法和计算方法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导致企业在对同一业务进行合并报表时无法完全以同一合并方法进行处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合并报表的有效性、正确性。

2.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存在的问题。新会计准则着重对合并范围进行了重新认定,但对于合并方法并没有明确定义,比如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从而未能对企业合并报表起到引导规范作用,导致许多企业在合并报表时采用不适合的合并方法,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3.公允价值对财务的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对两类合并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如果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即属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存在复杂性,而新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来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导致了财务报表与公允价值之间出现偏差,给财务报表核算带来巨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着企业合并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会计政策的统一问题。新会计准则要求母公司统一子公司的会计政策,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影响,许多母公司无法对所有子公司实现统一会计政策的调整控制,这也就造成了实质大于形式的现象,导致合并报表出现问题。

三、完善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报表存在的相关问题,要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对其进行完善引导,应该从上述四点着手,以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1.明确合并的范围。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中对合并范围的认定,要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充分分析我国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重新认定合并范围,比如针对非营利性组织是否纳入合并范围需要明确,对于一些资金亏损、债务负担大的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范围也要进行明确。也就是说,进一步明确合并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围绕企业长远发展来考虑,明确实质控制的标准,从而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会计报表合并方法进行补充。当前会计准则未能对报表合并方法进行明确定义,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报表合并方法,比如对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进行具体划分,并对两种方法的用途和适用范围进行定义,以此来对企业会计核算和报表合并进行引导规范,才能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3.建立健全公允价值系统。新会计准则没有对公允价值进行明确定义,也没有规定公允价值的计算运用方法,因此要建立健全公允价值系统,尤其在企业制定应对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公允价值的运用,通过内部健全完善公允价值系统来对财务管理进行引导,并采用灵活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报表合并。

4.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要求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统一的会计政策,以确保财务报表合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强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管理,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巨大困难,因此需要母公司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通过严格要求和建立健全惩处机制来强行推行;此外,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监督人才来对子公司进行管理督促,才能确保会计政策是否贯彻落实到位;再者,加强母子公司间的沟通交流,定期开展财务审计核查来对子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核评价,采纳子公司建议的会计政策,灵活会计事务处理方法,才能不断完善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母子公司报表合并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对于合并报表进行了新的规定和认定但由于我国企业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当前会计准则对于合并报表并不具备完全的适用性,因此需要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政策来应对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才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推动会计准则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秀玉.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财务审计,2014,12.

[2]郭晶.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蔡财务研究,2012,01.

[3]梅淑先.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2009,01.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新会计准则颁布的背景和意义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对会计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做出理性决策,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会计工作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科学决策、加强经营管理、推动合理分配、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作用。有利于促进、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和引进来”,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的投资环境,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会计的现代化水平。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准则存在较多差异,并且形式上也是以会计制度为主,而不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国内外不同会计标准存在的较多差异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会计信息的质量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我国会计法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及时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既保留中国特色,又体现了国际趋同。然而,在取得重大进步同时,亦有不尽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界定方面不清晰。

新会计准则表述缺乏完整性。以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表述为例,新准则中只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做了要求,而缺乏对固定资产明确的金额规定。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给不法企业进行非法利润操纵以可乘之机。即可以在企业经济效益较好时,将本应计入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非法在当期一次性列支;而在企业经济效益较差时,将不应列入固定资产的支出违规列入固定资产。可见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中明确的界定其数额的必要。还有,在资产减值方面,新准则虽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有所制约,但仍忽略了对可转回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审计监督,容易使一些不法公司在通过流动资产减值项目进行主观利润操纵方面有机可乘。在债务重组部分中财务困难的界定方面,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及其指南有关对债务人发生的财务困难的说明,缺乏对资金周转困难与经营陷入困境的界定,也没有明确的财务指标的数额规定,有碍对企业发生财务困难的确切认识,给操作处理带来困难。在合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面,新准则以控制作为标准来判断并决定某一企业的合并,不再有股权比例的具体要求,也没有具体操作指南,容易使兼并企业偏于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而不屑效益差的企业。

2.会计核算无所适从。新会计准则有的表述模糊欠具体在有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存货界限的条款中,新存货准则称“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或投资陛房地产等”,“相当长”的字眼较为模糊,不易实务操作,容易导致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生。还有,新准则关于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的规定,准则缺乏两个阶段划分界限或标准的规定。显然,在缺少界限或标准的情况下要清楚地划分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此外,在非货币利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新准则没有明确规定计量方法是依据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使会计核算无所适从。

3.会计人员专业判断比较困难。新准则实施以来,还暴露出缺乏可操作性的弱点和不足,给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带来一些困难。如新准则所列的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这些条件和标准缺乏明确具体的表述,判断与操作都比较困难。又如,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界定商誉为一项资产,至少每年年终进行资产减值测试,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这一规定可以确保现存商誉减值和企业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如何操作缺乏详尽的办法。鉴于商誉性质的特殊性和我国的实情,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程度的测试操作有一定困难。

4.企业财会人员适应能力差。新会计准则体系是规范会计行为,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绳。随着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及其内容的大幅度创新,给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改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一些会计实务的原则性处理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一些财务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造能力;一些政策的把握需要熟知全面的经济法律知识。特别在新概念、新观念的引入和运用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建设,才能适应新准则的实施需求。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任何规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计准则也有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地完善的过程,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化,有待于不断地进行修改与充实。就目前看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改进。

1.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新准则要求企业会计人员要对资产减值迹象等作出判断。然而,仅靠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资产的质量状况的掌握,减值准备的科学计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基建后勤等资产管理部门建立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同时,就各类资产状况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有效防止资产减值现象的发生。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置于单位领导的管辖之下,缺乏对内审重要性的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缺乏力度。限于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对新准则的理解领悟能力,大大削弱了新准则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控制作用。必须尽快建立我国企业内部的要素与风 险控制机制,实现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评估与应对等全面控制,以及财务、战略、经营风险管理全覆盖。并致力于企业内部责任体系的构建,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确实提高企业内部监管质量与效果。

2.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学习与理解,加强业务训练,可以采取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方法,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全面了解掌握相关经济法律及行业法规,使会计人员逐步胜任新准则的实施工作。并加强职业道 德教育,坚持原则,严格自律,涤除狭隘的本位意识,以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判断经济业务,确保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确定等重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强化创新意识,转变观念,善于创新,使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制定新会计准则实施细则。鉴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会计人员素质较差的实际国情,建议就《企业会计准则》的操作所遇到的疑难和问题,制定出台一个详细具体的说明和操作细则,诸如公允价值的计算、资产减值损失的测试、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方面关于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的划分、非

货币利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作出详细的指导性规定。并不断扩展延伸新准则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操作的灵便和正确程度。

4.进一步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我国特定的国情和会计环境决定了会计准则的中国特点。但还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尽可能缩短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以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为例,较旧制度相比,新准则虽然给会计人员较大的判断余地和范围,但

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更加具体和全面,且具有较强 的操作性。不妨吸取国际会计准则之长,补我国新会计准则之短,使资产减值会计环节更趋于科学规范。

5.建议加强会计准则学术性研究。会计准则的完善与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待于从理论上创新与突破,研究与把握会计准则的标准及质量特征。建议会计学会、期刊、院系等强化会计准则的学术研究,针对我国会计准则执行中的不足,改进暴露的关键问题,也可以组织就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课题进行探讨,为

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6.相关软件及时配套跟进。新会计准则体系创新幅度大,较原有规定有较大的变化。有的计量模式甚至较原有模式有很大突破,这样一来,旧的会计软件就未免落后,难以继续履行工作。所以,建议软件的配套性更新紧跟形势,全面创新,以适应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操作需求。

四、结束语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资产越来越大,效益和权益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内控也越来越重要。会计准则的变化必须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甚至会形成促使相关管理部门、利益单位也随其变化的因素,会计核算都会有很大差异,与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并不完全吻合,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与会计准则充分对接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美俊.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2009,(02):95-96.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6篇

由于许多国有企业改革滞后,资产资本结构不合理、监督失控等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致使国企出现亏损,会计信息失真。本文从分析国有企业改制中资产与财务管理以及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引语

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规范、合理地处理好其中资产与财务管理问题是核心,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职工等多方面的现实利益,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无论是从国有企业改制的微观和现实目的,还是从其宏观和长远目标来看,资产和财务管理问题都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实质问题,十分重要。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资产与财务管理的依据和内容

国有企业推行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公司制改建必然触及作为出资者的各级政府的既得利益,并对国有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制政策,其中涉及改制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的规定是运作实施改制的重要依据。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施的主要内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资产处置。一是核销不良资产。二是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三是处理账外资产(土地、无形资产、隐匿资产)。

2.债务重组。要分别债权人,协调实施各种形式的债务重组,改善改制后企业的资本结构。(1)金融机构。一是争取核销呆坏账,相应增加改制后企业国有资本独享的资本公积,甚至就可与其他投资者共享,以吸引投资。二是实施债转股。三是分解、落实债务,允许分块改制。四是修改债务条件。(2)业务客户。对于截留收益不转账、3年以上未偿还债务等隐匿资产应转增国有净资产。对于战略伙伴或关联企业的债务可以创造条件实施债转股。(3)内部职工。新规定几项结余不得转为职工个人投资。

3.资产评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确定改制后企业国有资本时,考虑可将评估增值作为国有独享资本公积,不折算为国有股份,不参与分红。

4.资本重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充分考虑改制后企业资产结构、质量和收益水平、承继的债务、经营特点、资金需求、融资能力、渠道、风险、成本等情况设计更为合理的股本结构和资本结构。应积极吸纳、融合个人、社会法人甚至外商的增量资本。企业经营者和内部职工也可以采用增资扩股的形式持有改制后企业股份。

5.财务控制。无论是控股还是参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都应以加强财务控制为基础,完善改制后企业法人治理机制,并维护国有资本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由经营公司持有国有股权,派出包括财务总监在内的产权代表。二是与改制后企业实行财务、资产、人员、机构、业务等各自独立,由派出的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等独立参与全过程的产权管理、资本金管理、收益管理、资产运作和财务监督等。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四是尝试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三、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力促保值增值目标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围绕建立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新机制,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有关制度和规定。二是细化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方法。组成专班,深入现场,征求有关部门及专家咨询组意见,对各出资企业经营业绩、履行社会责任、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情况进行了现场评判和计量。三是量化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按照前三年考核指标实际完成平均值,并参考新增投入后增长因素,综合确立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技改投入总额等目标值,并根据企业实际,确立任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三项指标。

2.国企总会计师应急需提高自身素质。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求我们总会计师要更加关注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新准则要求我们作出职业判断。正确的职业判断不仅仅是对一些会计处理而言,更深层次是正确的职业判断离不开金融知识、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大量信息、企业所处竞争环境和企业本身生产经营过程的相关信息。这对于传统上较为关注会计核算的总会计师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认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是一场从现行较为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向先进的国际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式的悄悄巨变。

3.要充分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准备。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国企会计思维和实践将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又绝不止于这些方面。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对于国企的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技术层面我们要评估新会计准则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事项上处理的差异,认真学习和按照第38号准则即: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相关的追朔调整,做好起初的衔接工作。为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在自身做好会计人员培训的同时,希望财政部尽快出台工作指南,以利于我们开展工作。同时,我们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理上的变化,它对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制度和体制也将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要有相关的应对措施或做出必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郝德俊 李平:国企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 北方经济, 2004, (10)

[2]王烨 赵殿斌:构建和谐社会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特区经济,2007,(9)

[3]李瑞喜: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南方论坛.2009,(9)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际会计;会计准则;发展及对策

    Abstract: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s unceasing endeavor, accounting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harmony activity has made th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e 1990s, specially in the 90s's latter half. For all this,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ordinated had still not achieved the globalized goal.

    key word: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 Accounting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73至1989年为制定主体准则阶段;1989至1995年为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 1995年起至今为制定核心准则阶段。这样,对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研究可以分两个时期进行。

    (一) 1990至1995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回顾

    拉尔森(Robert K. Larson)和凯尼(Sara York Kenny)在1999年利用Coopers and Lybrand(C&L)(1991,1993)和Price Waterhouse(PW)(1995)两家国际会计公司所公布的对35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实践的调查资料,对国际会计准则在这些国家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有关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协调状况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1993年为例,在上述调查对象中,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具有高度一致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9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法国、德国与日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适度的协调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6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而中国的会计准则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程度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那些实行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高的协调性,而那些实行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方面上唯一的例外国家是荷兰; 其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之间有某种契合关系。在那些奉行微观经济主义(即主张自由主义)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较高,而在那些坚持宏观统一主义(即强调政府干预)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相对较低;其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与1993年相比,1995年各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均有所下降,这主要缘于在1995年IASC“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计划开始生效,该计划旨在将原来国际会计准则中所许可的备选方法大大缩减。这样,各国会计准则所表现出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总体看来,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段,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呈现协调质量下降的趋势。

    (二) 1995年至1999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分析

    1995年7月,IASC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IOSCO)订立协议,其核心内容是:如果IASC能在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会计准则(Core Standards)的任务,并得到IOSCO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时至今日,IASC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然而IOSCO尚未决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其主要的障碍来自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早在1997年,SEC的主席列维特(Levitt)就曾发表一份声明③,强调国际会计准则要想获得普遍认可(实际上主要是得到美国的认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必须包括现有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2.必须高质量,即能导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资人有利; 3.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FASB在1998年底对外一份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之设想”(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etting :A Vision for the Future)的报告④,其中认为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应具备以下特征:1.与现行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南一致;2.避免可选择的会计程序或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3.必须提供不含混的、可理解的信息;4.能够严格的加以解释和应用。依据SEC、FASB的标准评估IASC的核心准则,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地方不符合上述标准。在核心准则中,有一些准则包含有备选的处理方法,有一些准则包含有与IASC或者FASB概念框架不一致的规定,还有一些准则没有提供必要的指南以确保可理解性并避免模糊性。如此看来,核心准则得不到IOSCO的通过便是一个自然的结果,IASC期望以核心准则协调统一各国会计实践的努力暂告失败。

    尽管核心准则计划暂时受阻,但国际会计准则却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采纳与推行。首先,欧盟(EU)非常支持IASC及其准则。1996年,欧盟一份报告认为,除少数情况外,国际会计准则与欧盟指令具有可比性;1999年,欧盟宣布在缺少欧盟指令的情况下,允许欧洲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例如,欧盟第4号与第7号指令缺乏对金融工具作出有关的会计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0年,欧盟宣布最迟不超过2005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遵守国际会计准则,同时,欧盟还指出,它不再打算制定欧洲统一会计准则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而只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使用进行监督,当发现存在不符合欧盟特点的缺陷时,才予以干涉。1999年底,Price Waterhouse Coopers对总部设在欧洲17个国家(包括欧盟15个国家、瑞士和挪威)的509家跨国公司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法律修改后,大多数欧洲公司愿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次,亚太地区有关国家和地区也普遍接受或采纳国际会计准则。1996年澳大利亚主动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并成为IASC的拥护者,而日本证券市场也开始接受国际会计准则,日本通产省和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均表示支持IASC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在亚太地区支持IASC准则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中国。我国在1992年第一次向IASC派出代表,1997年正式成为IASC的会员,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IASC的理事会会议。我国一方面积极支持IASC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盖地的研究(2001年)表明⑤,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等的期末计价、收入确认、借款费用的确认、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租赁、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建造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或有事项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或基本一致。总之,由于IASC具有广泛的国际代表性、权威性,因此,目前除美国、加拿大⑥等少数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能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制定机构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国际会计准则。

    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IASC开始了重塑该机构的宏大计划,并在2000年5月通过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章程》,完成了对该机构的重组工作。新的组织架构仿照“FASB模式”,并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大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美国与IASC长期以来的对立局面,对于推进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工作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美国介入程度的逐渐加深,也使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IASC的独立性、公允性开始发生质疑,从而给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

    (一)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并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各国会计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国际间会计信息可比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可比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海外筹资成本、充分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我国现在是IASC的会员国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ISAR)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代表国之一,这为我国逐步介入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国际论坛,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之林的应有地位。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 广泛、全面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工作,从形式参与逐步过渡到实质参与。所谓形式参与包括派驻代表到理事会工作、列席理事会的有关会议、对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等;所谓实质参与是指亲自参与准则的制定工作。目前,许多成员国呼吁理事会应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换国家会计问题予以立项,该提案得到理事会的高度重视,这为中国实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提供了契机。作为经济体制成功转换的代表,中国在转型经济会计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拥有不可替代的发言权,理应在该准则的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与有关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并保持高效、畅通的联络机制。我们可以和那些法律体制、文化背景或经济发展水平等与我国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正式的会计事务沟通渠道,彼此分享准则制定的经验与不足,并在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当中逐步建立战略性同盟关系,以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力量对比格局。

    3. 积极主动参与咨询委员会(SAC)的工作。中国目前是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讲坛,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交流、有效沟通,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鉴于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国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或修改现有会计准则的时候,应充分学习、借鉴、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是加快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目前,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准则的理论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集中表现在尽管1992年出台的基本会计准则已经难以承载准则之准则的使命,但我们至今尚未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其后果之一就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应有的稳定性。截至目前,在已经公布的13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我们已经对5项准则进行了修订。我们认为,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已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准则执行的监管力度。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准则的执行比制定更重要。为此,有关监管机构应对准则的执行效果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和来自实践中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评估,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评估中发现的属于准则本身的漏洞或缺陷,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准则制定机构,通过修订、完善准则,尽可能降低其负面影响; 如果属于执行主体自身的问题,则应依循有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处罚力度,通报、吊证、罚款、行政处分以及刑事处罚五管齐下,使其知难而退。

    三是处理好原有准则与新准则的过渡问题。在每一项新准则出台之后,如何解决新旧准则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决策后果,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可规定一个过渡期(1至2年)。在过渡期内,会计主体应同时提供新旧准则下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评估准则变动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则变动的负面效应。

    (四)会计协调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们自身的利益。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全球一体化的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从本质上讲,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涉及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保留与让渡,涉及法律体制的延续与调整,涉及文化传统的融合与排异,涉及准则制定成本与准则借鉴成本(包括大量的学习、培训成本,支付外国会计师服务费用和咨询费用等)的比较与权衡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而绝不简单表现为一个技术环节。这就提醒我们,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一定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一味国际化。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整体素质、会计监管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结构等,有选择地安排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进度,本着先急后缓、先试点后推广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与此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应根据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用户的主要类型、用户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等,有选择地借鉴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在内的一切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并注重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对有关准则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创新,以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化。

    主要参考文献

    1.Robert K.Larson, Sara York Kenny. The harmo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Progress in the 1990S.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spring 1999.

    2.Coopers and Lybrand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ummaries: A guide for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 1993.

    3.Flower, John. The future shape of harmonization: The EU versus the  IASC versus SEC. 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997, 6:281-303.

    4.Price Waterhouse (in Europe)。 Financial reporting - an international    survey.1995.

    5.项怀诚。深入贯彻《会计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会计研究》2001年第7期,3-6.

    6.冯淑萍。积极参与,推动协调,为我所用《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3-5.

    7.葛家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未来《会计研究》2001年第8期,3-9.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中型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问题

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离不开会计工作。而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按照规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进行。会计准则是否能够带动企业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则需要扎实有效地执行。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准则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准则执行的环境条件是否有保障,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条件;三是执行者本身的态度、能力和执行方式。本文将探讨第三个方面,分析大中型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大中型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受各种经济目标趋动,存在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

很多企业为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利润指标或是融资需要,虚增收入,少列费用。有的企业为了偷逃税款,则虚列费用,隐匿收入。还有的企业为应付不同的部门,则准备多种报表,为不同目的向不同部门(银行、税务、财政、主管部门)提供不同报表。

(二)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

就目前来看,大中型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强。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不具备会计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一旦新标准需要落实时,会计从业人员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组建的时候多以家族、亲友等关系为依托,聘任会计人员时大多从亲友圈中来选取比较听话、自认为可靠的人,忽略能力的考核,从而在应对复杂的经济业务事项时显得困难。

(三)会计工作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健全

在大中型会计准则执行中,会计工作基础薄弱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企业会计账目设置不规范、脱离实际,原始凭证不规范,用假凭证或“变通”的凭证入账,记账方式不符合要求。同时,未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或制度未严格执行。如:会计机构设置混乱,总账、出纳、核算等岗位职责不明确,资产清查不彻底,授权和执行职能未分离,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时过度随意以致流于形式等。

(四)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不到位

一是表现在各检查部门协调不够,重叠监督、重复检查。浪费了资源,效果也不明显。二是执法不严,处罚力度小。企业违法成本远远小于违法获得的不当利益。三是社会监督力量没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行业受市场竞争所制,降低审计成本、省略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合谋串通的行为屡有发生。

二、大中型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优化策略

(一)健全法制和监管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应当加强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督[1]。首先,在法律上,要完善法律法规,使违法犯罪者不仅要受到刑事处罚,还要追究民事责任。迫使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尊重法律,尊重准则。其次,健全监管机制。政府各有关部门,包括财政、审计、税务、证监会要增进沟通,开展联合执法,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第三,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和指导,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范审计行为。

(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准则执行环境

大中型企业的会计准则未得到有力执行,一个原因就是管理当局的权力没得到制约。必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有效监控公司管理层。对独立董事建立约束和考核机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通过以上措施达到限制管理层随意操纵会计报表的目的。

(三)加强会计从业人T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要主动进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准则及执行必要性的认识;第二,建设一批合格的会计人员队伍。在选聘阶段,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好选拔工作,既要重视能力的考核,同时也要注重素质的考核,从而为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队伍[2]。对现任会计人员,要强化能力培训,加强经济学、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的学习,提高职业素养。第三,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指导。准则内容庞大,核算要求高,企业可聘请会计事务所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四)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强化内部控制

一是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统一规范会计操作流程,确保各类会计凭证的规范化。二是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的内控制度并切实有效地执行,通过制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三、结语

大中型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有效性关系到企业会计工作质量,要想提高会计准则执行的有效性,企业就必须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全面抓好会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