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第1篇

“有时我不上心,是因为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人物。粉丝那么少,我做的这些不会有人知道,也没有多大影响,谁会看得那么仔细,总觉得错一两个字也没什么关系。”Mark说。接手公司微信以来,粉丝增长缓慢,阅读量也难得到提升,每天找文章—排文章—发文章,日日重复,Mark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微信公众号粉丝数据by刘建亮

Mark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根据刘建亮的调查结果显示,64.37%微信公号粉丝在1万以下,76.15%的公众号运营者工资在5000以下。新媒体编辑这个新兴岗位,目前在工作范畴、薪资待遇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的未定阶段,因此存在待遇良莠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

但这并不代表新媒体编辑就是个没有前途的职位。根据Lagou提供的真实薪资数据,新媒体编辑一职的应届生平均薪资为3569元/月,1-3年工作经验的平均薪资为6651元/月,3-5年为10787元/月。

在拉勾网上的新媒体运营职位(部分)

这里的薪资是全国所有大大小小公司的平均数,在一些重视新媒体运营的企业,一个普通的新媒体编辑年薪可达30W以上。万达曾公开招聘新媒体编辑,只要2年以上新媒体经验,年薪超过30W。

Mark所做的推送微信只是基础工作,操作熟练之后,他还可以协助推广、制作传播计划、与其他部门对接、撰写原创内容等一系列工作。他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不同企业新媒体编辑的发展前景和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所做工作可能截然不同。

Lagou对比了两家公司新媒体编辑的工作内容——壹读的Lean和月薪3000以下的Arron。Lean先后在报社、腾讯做过编辑,一年前跳到壹读专门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用一天的日常工作和节奏作对比,他们有明显的差异。

Lagou发现,不少新媒体编辑的工作仅限于微博微信、段子鸡汤,互联网时代常上网的人多少都有点网感,这样的新媒体编辑可替代性太强。

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需要集整合、编辑、创新、推广、传播能力为一身,业务涉及线上线下,掌握全方面的技能。这样,你在做新媒体过程中所学到的编辑、推广、运营能力,可以移植到任何其他平台和岗位上去。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

标题

在每天层出不穷的新闻中,迅速抓住热点,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并根据自己的产品需求、受众特点来包装这个热点,挨热点的同时又要传达出自己的平台的价值观,也就是小博所说“要做有调性的微信号”,才能留住粉丝。

有很强的整合能力

作为新媒体编辑,大多数情况下整合编辑要多于原创,快速全面地搜集材料,判别资料的真假与优劣,从众多纷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爆点,整理出最吸引眼球的部分,达到出其不意引人注目的效果。

有一定的文采

对新媒体来说,文采不是最重要的,可能有时一个有看点的标题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文采是基本的需求。你运营的新媒体是什么风格,什么水准,直接由你的文采决定。

对产品和用户有理解

要想吸引粉丝,留住粉丝,首先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在这之前,明确自己的产品受众是什么,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思考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基于此,再考虑用户的心理、爱好、特征,不断改善自己的产品。

懂传播,会推广

怎样能涨粉,什么标题能引爆朋友圈,什么样的传播形式最有效,都需要新媒体编辑去了解、摸索。

新媒体编辑还需要会排版、PS、设计、H5,最好还要能视频剪辑、前端代码编辑等一系列技术能力。当你可以独自制定传播计划,负责公司的线上传播,甚至能组团队带人的时候,你离30w就不远了。

新闻集团副总裁让·那瑞赛提说过:“当30%~60%的观众现在都在移动端看新闻时,新媒体编辑的角色地位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里,企业对新媒体编辑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对优秀新媒体编辑的渴求尤甚。

Lagou提供几点建议

➤1.慎重选择平台你到什么样的平台做新媒体,它的企业文化、平台价值观等,会直接影响你个人的价值观和格调。选择平台,就是选择一种价值观。

➤2.多学习,多创新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跟不上脚步就只能落得被动。沉下心来学习,不断通过别人的成功案例来改造自己的内容,不断创新,才是立足之道。

➤3.不要只做一个执行者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东西。在工作中形成的运营思维模式,换到其他行业同样受用。

➤4.团队很关键新媒体绝不是一个人能做好的事,找到靠谱的团队,一起作战,才是做好事的前提。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第2篇

媒介融合的产物

在说手机播客之前,先提一个概念:超媒体时代。超媒体时代是建立在诸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互联的新传播方式。这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传播阶段,将是人类能够对媒体发展实施有效控制,媒体运营严格恪守规则,传播秩序和谐的时代。

随着这一概念的深入,中国的传媒业迎来了一个新的转型阶段,媒介的融合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于是出现所谓的媒介价值“碎片”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

2006年,融合成为网络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经历了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及网络终于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从各自独立的产业状态逐渐发展为大媒体产业。手机播客应运而生,手机播客是手机媒体和网络播客进行渗透融合的产物,手机播客可以理解为以网络手机(主要是3G手机)为制作、接收和播客节目的载体,利用无线互联网,接收和播客信息的一种新型的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

手机播客的优势

手机播客是网络播客和手机媒体融合的新产品。他整合了网络播客和手机媒体的优势。除此之外还发展出自身特有的新的优势:

背景产业稳定。手机播客以互联网络和通信两大产业作为背景,其发展前景是建立在网络宽带和移动通信市场的高速增长和高度融合基础之上的。

操作更加简单。使用手机这一多功能载体,大大简化了媒体的操作难度。手机播客只需要使用手机这一个设备就可以完成从拍摄到传播的各个步骤,不需要使用其他辅助硬件,也免去复杂各类软件的使用,省去连接数据线的麻烦,在硬件设备上有了很大的简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媒体朝着更加多功能、人性化和易操作性方向发展,操作将会越来越容易。

信息交流反馈的方式多样。“手机播客”相对传统媒体,具有多向互动的传播优势。一是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二是与网站的互动。受众可以用“手机播客”在线接收或者下载节目。三是与受众的互动。“手机播客”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利用手机直接通话交流。“手机播客”可以利用多媒体特性,链接不同媒体的受众群,传者与受者一律平等,促使不同媒体之间的受众进行多向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手机播客通过手机的运用习惯,变小众传播到“一对一”的个人传播模式,就是通过点对点的传播,达到传播的目的,而每一个手机都是一个点,点对点到面到体的一个发散型的传播模式,进一步细分市场,细分受众。手机播客达到了分散传播的最大化效应。

难以跨越的沟壑

手机播客在整合了网络播客和手机媒体优势的同时,没能很好的克服这两个基础元素的劣势,所以横在手机播客发展之路上的是几条很难跨越的沟壑。

第一条是内容的鸿沟。现在是“内容为王”的时代,而手机播客将在内容上遭受双重打击,第一重:单纯的复制网络播客的内容,但是网络播客内容鱼龙混杂,恶搞成风。在网络中,强大的资源共享功能,使播客拥有丰富的节目资源。但是丰富的资源中,也混杂着更多的内容隐患。第二重:绕开网络播客已有的内容,自力更生,制作属于手机播客自己的内容,但是“手机播客”缺乏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

第二条是法律鸿沟。法律、政策缺失。由于是新事物,所以在探索中的播客仍没有得到相应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播客节目的流行传播以及下载过程都必然会涉及一个版权的问题。前不久,美国传媒巨头维亚康姆公司正式YouTube,称YouTube大量且故意实施了版权侵害行为,在国外尚且如此,何况是在法律制度相对不完善的国内,版权更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条是资费鸿沟。手机上网流量和信息费居高不下,彩E、彩信、无线上网一般采取用户包月订购或者按计算流量等方式销售,每月的费用一般为5―20元不等。如包月的“手机报”只提供报纸的精华内容,用户如需了解版面内新闻的全部内容,还需要单独上传指令下载,每条短信价格为0.5―1元,这样的收费标准相对于普通报纸并不便宜。

第四条是技术鸿沟,也是手机播客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手机终端的制造技术问题;二是手机播客发展所依靠的运营商的技术问题;三是手机播客服务提供商的技术问题。

目前,手机信息存储量有限、屏幕小、待机时间短且在室外充电不方便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手机媒体的普及。同时还存在带宽问题,虽然目前我国加速发展3G技术,但是现在的通讯网络带宽依然有限,这意味着在接收过程中会耗费很长的时间,甚至出现缓冲或干脆无法收看的可能,这些不利于手机播客的推广,最后受众将因失去耐心而失去信心。

对于手机播客的技术运营商,中国目前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手机媒体”的发展必将受制于通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上办网络媒体不同,没有电信运营商的允许,SP是无法自己来做“手机媒体”的,但运营商企图垄断“手机媒体”,这将是未来“手机媒体”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移动运营商出现问题的时候,服务商的日子也不好过。它们面临的是手机泄密的问题,出现手机泄密不光是技术问题,其本质是这些服务提供商缺乏“媒体品质”。而这些提供商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中一些根本没有媒体资质,如果它们成为手机播客的主力军,手机播客必定会像垃圾短信一样遭人唾弃。

前途猜测

媒介融合应该是指在数字化的媒介生态之下,就传媒对于社会施加影响的作用方式而言,一贯以来的由一个单一媒体所实施的“全程传播”的服务模式正在逐渐走向衰弱。媒介的融合,其实意味着媒介功能的交叠,这种交叠使不同媒介在完成某一共同性的功能目标上实行分工成为现实。它要求每一个媒介专注于自己的功能特长面,收缩自己的功能外延,以功能外延的缩小换取服务内涵的专门与擅长。因此,未来传播媒介市场竞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自己视为是全部传播手段所构成的传播体系中的一分子,执着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的市场战略。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第3篇

本次国际论坛以“亚太电视产业中的融合与创新”为主题,聚焦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来自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信、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加坡新传媒集团、英国广播电视台及法国电信等机构的代表都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来自埃森哲、东芝、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国内外知名公司也作为本次论坛的赞助商参与了讨论,对IPTV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标准选择,以及广电运营商的商业模式等热点话题作了深入分析和沟通。同时,中国的广电及电信设备供应商如何面对更加残酷的竞争、外资机构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等话题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

本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以下称卫视传媒)就IPTV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朱亚立先生。

卫视传媒: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国办2008年1号文件,公布《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文件中提到,广电部门可以涉及到电信分支领域,电信部门也可以进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请您分析一下,这个文件对IPTV在中国的发展,数字电视在中国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朱亚立:广电行业的发展,政策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埃森哲在国际上也参与了其它国家类似的融合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行业之间壁垒的打破,融合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从去年开始,国家对行业的支持不光体现在文件上,在实际操作中,有几个城市已经开始调动广电和电信的资源,启动了IPTV业务,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IPTV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回过头来,最重要的工作还得由企业来完成,也就是电信商、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看他们是否真的可以打破原有的模式,根据国家政策给我们的指导来实现产业的融合。我觉得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模式融合,是一个更为艰难的工作。其实行业政策和国家给行业体制上的指导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

卫视传媒:您曾说过五年后广告将会成为IPTV主导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详细谈一下?

朱亚立:在未来的3到5年,广告仍然是IPTV主导的商业模式。原因在于,IPTV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新的体验模式。就像当年互联网进入我们的视野,运营商也是采取免费加广告的模式推进的。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IPTV需要创新的模式,不仅要突破有线电视和电视传统渠道,还要延伸到手机、互联网领域,这就要求IPTV运营商一定要给终端消费者更多自由尝试的机会。企业如果要盈利,策略和重点还是会放在广告上,这不是科学推断出来的,是埃森哲通过调研全球很多的企业家及其客户,从他们未来3到5年企业发展策略中分析得出的结论。一个创新的业务模式,刚进入市场时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并配以大力的广告宣传来进行推广,IPTV非常符合广告运作模式。 IPTV融合手机、电脑、电视为一体,所以对终端消费者的信息了解更全面、更详细,广告也就更有针对性。在IPTV上做广告,比在线广告、电视广告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集三种不同的渠道于一身,对客户的了解更为透彻具体,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的广告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卫视传媒:大家都知道网络媒体资源非常丰富,IPTV的应用推广和包罗万象的网络媒体是否存在对立竞争的关系呢?

朱亚立:我觉得大家对IPTV的看法不一样。作为埃森哲来说,我们对全球的很多案例做过分析,最初IPTV是经过传统的电视渠道在上面加载一些IP的功能和协议来实现的。IPTV从欧洲乃至全球的发展来说,其概念涵盖范围非常大,它把网络融合在自身发展当中,并不是仅代表某种技术方式。它更是把电视、网络、手机、通讯组合在一起,使自己更加完善。中国现在正努力打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壁垒,但是国内出于各种顾虑的考虑,现在并没有实现各行业真正充分的融合。也许再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大家会发现一些顾虑是不必要的,行业间的融合会使电信厂商变成真正的全业务运营商,我们互联网的企业也会介入电信的增值服务,大家都在为对方带来商机的同时,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收入,实现的是双赢甚至多赢,其实IPTV的发展给行业带来的融合大大胜于带来的行业冲突。

卫视传媒:人们对IPTV发展的认识和这个行业的融合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您认为会很漫长吗?

朱亚立: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并不是很漫长,我们知道,当年电视机的普及用了很长的时间,但互联网的普及却非常快。我相信IPTV的普及也会很快。原因我已经说过,消费者有这种行业融合的需求,而且中国的需求尤为强烈。我们调查过程中所有的指标都显示,中国年轻一代的用户,对行业融合的需求呼之欲出。中国现在3G的标准马上要启动了,4G我们也有很好的基础,中国也有自己的标准,随着这些能力的建设,这个产业会呈现加速发展的状态。

卫视传媒:中国目前IPTV用户才100多万,相对中国电视用户数来说并不多,国外的用户也不是很多,您认为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是价格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还是因为政策或其他的原因?

朱亚立:中国用户是100万多一点,是因为发展初期行业之间需要协调,并非业务模式存在问题。IPTV在国外的普及率及增长率是很快的。原因在于欧洲的行业融合非常充分,很多的运营商都是全业务的,企业间的并购是非常充分的,比如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可以收购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也可以收购有线电视运营商。IPTV要想真正实现快速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就是行业间的充分融合,还有就是从政策模式上、技术标准上尽快到位。我相信中国的发展瓶颈现在是存在的,但所有的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都在努力协调,设有一个“门槛值”,一旦标准到位了,企业意识到位了,中国IPTV的发展速度不会逊色于国外。

卫视传媒:既然您认为IPTV的赢利模式主要靠广告而不是收取月租费,那么现在像网络电视和IPTV模式上相似,在广告定位、用户群互动方面,IPTV怎样发挥其优势进行竞争呢?

朱亚立:月租费也还是IPTV的收入模式,但在策略层面上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月租费的可扩展性是非常小的,比如明年的收入不会比今年的收入增长太高,就像手机一样,用户一旦习惯了固定消费额,月租费就很难再增加,IPTV在固定的月租费、固定的模式基础上,运营商只能通过增值服务和广告来增加收入。现在从整个企业策略来看,在未来的五年广告还是第一位的。您刚才也提到了新兴媒体和视频体验,他们已经为IPTV的概念、模式先期做了很好的验证,但它们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们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电脑来操作的。现在苹果出现了iPhone,可以浏览YouTube,我觉得大家的感觉会非常好。如果通过电视也可以浏览YouTube,对运营商来说,会非常渴望进入一个全业务的IPTV模式拓展自己的营业额,这已经很好的诠释了企业的策略。

卫视传媒:随着IPTV的发展,用户对于内容多样性的需求会大大增加,您认为未来几年内容提供商的竞争会出现怎样的格局?

朱亚立:从我们对06、07年的趋势调研来看,IPTV的平台差异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厂商运营模式优势。对内容多样性的需求也在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企业策略来说,还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IPTV的主要工作和资金投入,还是实现行业的标准融合、渠道融合,怎样把内容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放到三个不同的平台上去。通过内容供应商的网站,比如像华纳、迪斯尼,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来浏览。再通过和沃达丰合作,手机实现同步浏览。和有线运营商等都可以实现合作,它现在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尽可能弱化冲突。如果IPTV的标准和渠道融合模式都已成熟,内容就会上升为一个比较关键的竞争点。所以说,IPTV的运营模式,在渠道融合的基础上要进行内容差异化的运作,和现在的电视业是异曲同工。我们在今年美国的电子消费展(CES)当中,看到了现在产业的发展趋势,美国的内容商和技术商、设备商之间的策略联盟,显得非常密切。在各种标准和模式都成熟时,内容服务商将会扮演价值链中关键的角色。

卫视传媒:刚才我在会场上听到您对IPTV做了一些设想,我觉得非常好。我想知道埃森哲公司将计划如何去帮助这些企业实现这些美好的设想呢?

朱亚立:埃森哲通过大量企业成功案例的分析,提炼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我们认为有四个关键因素:策略、运营、内容、技术。我们为全球很多运营商、媒体商提供服务的时候,首先要帮他们制定策略。“术业有专攻”,我们谈到的未来趋势,企业并不是全部能实现的,我们要看它的优势在哪里。电信运营商和有线电视运营商、媒体、内容服务商,它们的优势是不一样的,我们先期的策略是从不同的点切入。策略明晰了,我们接下来要帮它们做的是技术平台的融合,比如计费、服务保障、开通、业务流程模式的设计。这些到位后,我们就看它应该做什么服务。我们建议采用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欧洲,我们帮客户做方案,并不是一年就全部实现。我们会制订三年的计划。第一年实现IPTV增强型的服务。比如可以做更多的点播,可以加入更丰富的电子导航、更多即时通信。第二年做一些互动商务、内容的分享,用户把它的内容可以下载到电视,实现互动体验。第三年实现全面的融合。我们会帮企业制订几年策略,一步步的引导他们去实施。我们已经和国内、外很多运营商进行合作,我们提炼的这些策略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的。但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把我们这些策略融合在一起兼有,“专攻”是未来的趋势。大家都有不同的渠道,最终可能是殊途同归,向一个方向发展。

卫视传媒:我们做过一些调查,相对于IPTV的技术和政策,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许会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习惯使用电脑的用户和习惯看电视的用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让那些看电视的人养成IPTV的使用习惯,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以您对国外用户的调查,普通的电视用户,从不接受到接受的周期用了多长时间?

朱亚立:对IPTV来说,它的用户群总的来说包含手机、电脑、电视的用户。具体到某一个企业来说,要先定位不同的用户群。对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说,他们的起始用户群肯定是以看电视为主的消费群体,如果谈到YouTube,或者是一些电信运营商,由于宽带优势,可能定位的用户就是互联网用户。所以我们会建议企业,对不同的用户群推广IPTV服务,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针对电视用户群,企业的策略可能是推出更多的点播节目、更丰富的电子导航、平面的内容等,同时我们可以针对欧洲用户增加一些互动服务,把电视的用户群引导到手机、互联网上去。这样有线运营商就可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更好地留住这些客户。对电信运营商和电信增值运营商来说,像YouTube这样的企业,他的用户群起步时肯定是互联网的用户,他们要制定的策略是把自己的内容传到电视上,通过电视来收看。我相信,电脑使用人群,如果能通过手机浏览YouTube或者是回到家通过电视观看YouTube,他们也愿意去尝试不同的方式,因为电视可以更好地和朋友、家人共享,这样可以扩大电脑用户的社交范围,这样对于电信运营商和电信增值服务商来说,也就把自己的用户带到其他的渠道。我认为,最终能在IPTV产业里领先、胜出的企业,一定是能把自己的用户扩展到更多渠道的企业,这些企业必须把客户固守的习惯延伸出去,同时把其它成功的商业模式应用到不同的商业模式上去,这也是一个用户融合的过程。

卫视传媒: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全球传统的电视运营商经过整合,已经形成大的媒体集团了,比如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等等。行业的融合和企业并购的整合趋势已经形成。现在IPTV的出现,会形成很多小的运营商,并且会细分出很多小众收视群体,用户可能要添置若干的机顶盒,来接收到不同渠道传来的节目,是否会又形成是一个大乱的局面?

朱亚立:我在这里先澄清一下,您所说的行业的融合和企业购并的整合,这是针对传统企业而言。同时新兴的企业会不断地出现,又整合进去。IPTV也好、媒体产业也好,都会面临被整合的趋势。但是我刚才说的业务模式,即使对一个大企业来说,也会不断地细分客户群,针对每个客户群都会有不断的业务模式。我们会看到,将来的趋势可能是一个大企业集团,但是会包容一个个细分用户群。一个比较大的企业集团,在增强实力的同时,也要保持活力,必须把客户不断细分。在现在这种趋势下,不可能将所有的客户同等看待,客户群的细分是不间断的,而且业务模式会越来越多,业务模式的差异化和用户的细分,不代表产业标准和产业的割裂,产业会从电信、有线电视和内容,不断的融合,最终变成一个大的产业价值链,但是在里面会涵盖很多已有的运营模式,可能会包含更细分的客户群,比如同样是年轻人,会变成大学生,大学生又分为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又分不同的年级。我们电信、媒体行业已经在做不同的尝试了,已经开始这样的划分。

卫视传媒:如果用户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求了,那么这个产业相对来说会发展很快,所有的供给会很快发展起来。反之,如果用户没有需求,就需要企业或政府引导需求,这种局面就会使该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刚才您说,IPTV是因为用户有这种需求才会刺激企业投资。但是我们自己做的调查显示,是企业希望提供服务给用户,而不是用户现在有需求。是厂家在找卖点、找市场的机会,推出服务引导用户。不知道您在国外的调查是怎样做的?最终显示怎样的形态?

朱亚立:我们所做的调查和您的说法不矛盾。可以看到,现在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可以固化到一个具体服务上的。我们谈到的需求,就是大家的体验模式。用户希望可以掌控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模式。比如希望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手机、电视、互联网可以有视频的体验,这是一个行为的改变。我们刚才也谈到,这不仅是一种行为的改变,更是新一代人群对未来生活的感知。这样的一种方式,对产业会有一个引导。但并不是说现在的用户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服务?用户需要怎样的增值业务?这需要行业人士去引导客户。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是企业和用户互动的结果。我们很难说是用户定义了我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也不是企业告诉客户这就是你希望要的服务。这个问题是两面的,企业在做尝试,我推这个服务你觉得好不好?用户在互动的过程当中,也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互动过程。我们针对全球100多家媒体行业的CEO,以及全球的用户做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做出了以上的推论。

卫视传媒:回到埃森哲本身,作为一个调查公司,是一个相对中立的调查公司。我理解,您不是一个IPTV的倡导者,而只是作为一个第三方,独立的调查IPTV市场。同样也会调查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的市场。现在来看,IPTV产业有了发展,卫星、有线电视行业也会发展,将来是否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三者融合在一起?这种趋势可以在您的调查当中体现出来吗?

朱亚立:我需要解释一下:首先,埃森哲是一个管理咨询公司、技术咨询公司,调查只是我们提供给客户服务前,我们自己内部所做的准备。在全球,我们的咨询工作涉及所有的行业。埃森哲是现在全球最大的咨询服务商之一,我本人负责的这块领域,我们叫通信和高科技、多媒体行业。我们在这个行业,为全球了大量的主流电信运营商、多媒体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服务,我们和他们有大量的互动。我们的一些感知、体验、知识,是在企业长期提供咨询服务当中积累出来的。调查是我们的一部分,大量是基于我们管理经验、咨询经验获得的。您刚才谈到三个行业,最终是融合的趋势还是各有千秋?通过我们服务这些企业和我们了解到它们的策略,大家是希望融合的,因为只有充分的融合,才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可以为各自的用户提供真正优质地服务,通过不断的细分客户增值服务项目带来利润。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的CEO、企业策略层面来感知,他们希望这个行业是朝融合的方向前进的。

卫视传媒:您评估过我们国家政策的走向吗?卫星电视应该是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由于政策的门槛,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很不乐观。IPTV门槛很低,几百万就可以做个IPTV的项目,而且政府很难管理。如果政府有这样的困扰,我们很担心政策不会放开。目前,IPTV的运营牌照只发了四张,国内的政策是否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放开?您对政策有怎样的评估或者预期。

朱亚立:我们没有对政策做过评估,说实话,对中国的政策研究、分析也没有做过。我们在国外做的时候,企业和政策是充分互动的过程。行业内的企业做到足够大的时候,而且在市场里面通过不断的运营,能够引发出用户的真实需求时,企业就会到政府部门游说、沟通,让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有所改变。我相信,在中国未来的过程中,随着企业的一些尝试,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后,中国企业和政府互动也会在比较好的状况下发生。中国目前IPTV的商用,还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包括刚才说的电信、3G也在开始,4G也在研究,随着企业的模式逐步明确,商业模式的逐步明确,企业和政府的互动,借鉴国外的经验会逐步开展,在良性的状态下启动。但是企业必须证明这个行业是有生命力,你的商业模式是有竞争力的。

卫视传媒:我们是媒体,希望在舆论上有积极的气氛来刺激这个行业。

朱亚立:对,埃森哲更多是看企业实际在做什么,您也看到了不同的企业在做不同的尝试,从我们的观点来看,确实没有一家企业能真正地说出IPTV的完整运营模式怎样,未来的赢利怎样,后台是否到位了,在中国还没有真正一家企业可以做到比较成熟的状态,其实企业有时候看看自身也可以知道原因在哪里。

卫视传媒:从最开始的维纳斯计划,TCL尝试过、盛大也尝试过,UT斯达康损失的钱更多。那么多实力雄厚的人都退下了,接下来会是什么公司再敢试牛刀呢?国外是什么样的公司做?是否可以举一些例子。

朱亚立: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刚发展的时候,也烧了很多的钱。对于很多新生事物暂时的困境都是正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就会摸索出完整的商业模式。在国外,从欧洲来说像意大利电信、沃达丰,这些运营商在IPTV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亚太区包括韩国,从美国来说(Comcast),在IPTV的运营过程中都表现出积极的姿态。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第4篇

从外交官到打工者

一位对生活感性,喜欢挑战、喜欢追求新鲜生活的人,顾明。正因为喜欢挑战也造就了她丰富的个人阅历。记者:看您的资料之前是在复旦学法语,后来又去了礼宾司工作,再后来是去美国,然后加入法国公司工作,这些安排是自己以前就想好的吗?这些经历对未来的工作生活有何影响?

顾明:“我的英文一直很好,但对法国优美的语言和内涵丰富的国家充满了好奇,所以我选择大学里尝试法国文学;在没有人愿意离开上海去外地工作的年代,我放弃上海户籍,因为遥远的让我向往不已,去美国是在一天之内决定的事,因为爱情,从来没有想过也不在乎从一个年轻外交官的舒适优越到一个海外打工留学生的大幅度跨越是怎样的一种落差。而去法国公司为一本著名的时尚杂志工作则是机缘巧合,本来是有志成为一名出色的编辑的,但结果阴差阳错做了管理,成功地运营了多本国际名品时尚杂志。在事业顶峰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的世界好像变得灰暗了,激发了抛开一切再次踏上旅途的冲动。

当我的心再次安定下来准备重返职场时,奢侈品电子商务让我看到了一道崭新的风景,于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个行业。没有计划,没有预谋,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一切都取决于灵感给予我的冲动和激情。虽然很多事情似乎没有特别的关系和逻辑在其中,但是最大的因素在于对生活的热情。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想到转行?从做媒体人转变成管理者身份,您觉得当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呢?

顾明:其实在媒体的时候也是做管理者的工作。不过这个结果也是阴差阳错。当时的法国出版集团需要在中国有一个人帮他们去推动编辑内容,协调中国版对国际版内容的整合。但是当时的时尚媒体氛围还是相当保守,国内合作方不是很愿意法国人派人来介入内容。于是我转到了商业合作,更多地和广告商打交道,更多从事市场营销和广告销售的工作。对于一个媒体来说,内容第一重要,而媒体的商业管理概念却不像今天这样广泛为人了解。那个时候很多媒体只知道做内容,却不懂得如何去让杂志盈利。所以我是无意插柳柳成荫,转到商业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经营媒体。虽然不是我原来的职业选择,但却又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作为一个管理者,我有机会可以全面了解媒体的整个运作,从内容到运营,要赚钱必须每

奢侈品电商运营及特色

记者:您觉得当前奢侈品电商的境况怎么样?

公司的运营模式和特色是什么?

顾明:我们相信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远未达到一个饱和状态。一线国际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实体发展,随着地域的不断扩大和开店费用的不断增加,将会面临瓶颈,之后需要依靠渗透率很强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平台来持续长尾的发展。而同时一线市场的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模式随着物流和支付方式等基础设施,以及各方面服务的健全而更有信任度,使得一线市场的奢侈品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品牌的专卖店外,具有很好市场口碑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必将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都将预计中国的高端奢侈品网站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优e网立足市场,有三方面的前提:第一个高端定位,优e网在各个品类都坚持营运一线品牌,以高消赞人群为目标,以提倡精致生活品质为宗旨。第二是客户至上,在所有的高端奢侈品网站中,目前只有优e网是把实体作为商业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目的是把电子商务的服务从后台推到前台,让奢侈品客户享受到更好的体验。第三是团队。优e网的团队具有很强的优势,从管理层,到商品,到技术,都有为奢侈品行业工作过的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起步时对市场的把控就可以比较准确。

记者:公司是否考虑过“傍大款”(融资)?有什么条件吗?

顾明:天下无免费午餐。“傍大款”的想法会让自己迷失方向。优e网的宗旨是做成一个优秀的奢侈品电商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欢迎和我们有着共同远见和价值观的投资者一起合作,但是前提是必须尊重优e网的长远目标。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第5篇

腾讯科技在6月全面开启微博在线科技V论坛,每期邀请三位业界大佬,纵论互联网江湖。将覆盖、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热门领域,关注移动电商、移动开发者、社交网络和创业投资方面的最新热点,本期聚焦“社交营销的价值和前景”。

SNS关系链推荐是最好的广告

郑志昊认为,基于社交平台上的海量用户属性,SNS营销和社交广告系统能更精准的分析出客群特征,在广告中引入真实好友关系链,社交广告能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的场景。

王秀娟表示,在传统媒体上是加大曝光量,在社交媒体上是先做品牌及产品的消费者洞察,把想传达的创意,对应到一个能产生共鸣的消费者通用行为需求上,让最有消费动力的用户先参与,再去影响他朋友中的潜在消费者,再去对没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去做触动和告知。

“SNS营销的核心是社交关系带来的口碑和传播力。”董本洪指出,善用这个核心点可以实现传播的量变与质变,达到品牌建设甚至电子商务的目的。

以下为互动实录:

王秀娟: #SNS大家谈# hi,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和PETER,CHRIS一起讨论社交媒体营销的话题,谢谢大家这么踊跃的提问

克里斯董: #SNS大家谈#大家好,我是im2.0 CEO克里斯董,很高兴和大家交流社会化营销。

cici: #SNS大家谈#请问sns营销核心价值是什么?

郑志昊Peter:对于社交广告和SNS营销核心价值的陈述也可以借鉴Facebook COO沙里尔?桑伯格提出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用户触达广,精准相关度高,用户参与度高,社交场景丰富。

小天: #SNS大家谈#SNS该怎么赢利,出去传统的广告收入,怎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营收?

郑志昊Peter: SNS的主要盈利模式有,1.直接的增值服务的高端会员模式(premium service). 2.开放平台共赢和收入分成,3.直接的自主游戏运营(包括整合平台体验的游戏)。4.社交广告。5.泛电子商务的佣金,提成和返利。

郑志昊Peter:(接前面回答)不管是哪一个商业模式都需要很有耐心的投入和深度的打磨,才能真正的把收入模式融入在用户价值当中,而不是以牺牲用户价值的方式换取短期的收入。

Nara蜜: #SNS大家谈# SNS营销模式是如何突破传统营销模式的瓶颈,成为企业首选的营销方式的?与传统营销相比,它的优势有哪些?

郑志昊Peter:基于社交平台上的海量用户属性,SNS营销和社交广告系统能更精准的分析出客群特征,在广告中引入真实好友关系链,社交广告能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的场景,所以我们认为“更精准,更友好”是社交广告的价值特点。

Celine: #SNS大家谈# SNS营销跟传统1.0时代比起来,是不是对广告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克里斯董:在2.0时代,用户希望与品牌有更深的互动,他们是主动参与参与的发起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他们对企业的活动创意、参与流程体验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王秀娟:是的,社交媒体的营销,不仅对创意的要求更高,对社交媒体的产品技术的深度使用包含接口对接的需求都更高

姚蓓蕾: #SNS大家谈#能谈下微博营销和sns营销的区别嘛?感觉现在sns不像前两年那样热了,倒是微博的热度越来越高,微群,从某种程度讲,将社交变得更专业。您觉得二者可以共存嘛?

郑志昊Peter:都是Social Media的范畴,都有很好的用户价值。理论上微博社交广告通过对微博用户数据的解析,通过用户属性,比如年龄段,关注内容,粉丝关系,用户与粉丝的互动等进行精准定位,商家可通过微博、投票、位置、评论、关注、分享等互动方式投放广告,最终达到精准营销,并提高广告转化率。

水墨桫椤: #SNS大家谈# IM2.0在互动营销领域攻城略地的速度很快,请问你们是如何做的?你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质吗?

克里斯董: im2.0希望以创新带来营销效果,而创新要靠策略、创意与媒体平台的无缝整合。以和腾讯合作为例,我们来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团队、一流的创意及品牌人才,能共同掌握各产品的特性和用户行为,把最有效的Idea植入并发挥。

王秀娟: #SNS大家谈#社交媒体的营销最SEXY的方法论,是赚取媒体,也就是说能引发用户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自传播,这个体系下的效果如何监控呢

克里斯董:社交效果体系监控基本分三个纬度:1.由投放广告带来的触发,2.由用户互动带来的传播及后续互动行为,3.品牌粉丝或潜在用户的积累。目前,这三个纬度都可以在平台上做有效持续的追踪。

郑志昊Peter:腾讯社交广告非常注重效果的衡量,对APP安装和收入转化,对电商的成单转化率等能够衡量的分析都给出了实时的分析,在能够获取到的数据和分析范畴内,智能的帮助提升社交广告的精准定向,广告主对此非常认可。以电商为例,韩都衣舍通过QQ空间社交广告推广和社区关系链传播,ROI超过业内平均2倍。

王秀娟: #SNS大家谈# Peter,现在QQ的社交产品很多,有QQ-ZONE,QQ微博,微信等,现在相关之间打通,实现整合性的营销渠道能够实现吗?

郑志昊Peter:这也是腾讯社交广告和社会化营销平台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也正在技术能力层面,在数据挖掘层面,在广告资源方面逐步的实现打通,整合性的营销渠道是可以期待的。

克里斯董:是的,腾讯产品资源的整合可显著提升社交营销的价值。

孔令鹏: #SNS大家谈#请问在国内电商企业中,社交营销占到的比重应该是多大,企业应该将社交营销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对待,如何将社交营销和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王秀娟:电子商务企业目前的营销方式更多的传统的方法,即点击转化购买,考核的KPI是CPC,ROI,客单价等,这种方法比较落后,驱动力是打折,抓的有明确购物愿望的消费者,而社交媒体可以更贴近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设计互动情境和流程,激发消费者的潜在购买需求,把用户的潜在物欲在好友中间去传播

张小白: #SNS大家谈#近期的几个优秀案例让人有目共睹,im2.0确实做到了注重实效,且很全能。王秀娟(@susanwang0517)克里斯董(@kelisidong)您如何看待在mobile端有效实现SNS互动及多次传播?

克里斯董:手机本来就是为社交而生,所以社交落在移动平台上更加应用强关系及地理位置的整合,腾讯的微信就是深具潜力的产品。将来移动端可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对各种商业应用尤其是零售业帮助很大。

王秀娟:社交媒体的传播重点要设计传播模型,这个模型正向扩散的口径越大,引爆的效能就越高,通常希望模型在20度以后都是放大式的几何倍数递增的传播形态

未白: #SNS大家谈#听说大街网已经开始有市场营销的案例了,作为一个从招聘网站起家的公司,你们是怎么升级这个能力的?

王秀娟: LINKEDIN,大街这种BSNS的商业体系会更为系统和完善,是同时TO B,和TO C的,BSNS和微博,人人这些通用SNS不同,不是资产做大了,再表层的设计营销体系,而是从一开始对用户的营销体系设计中就有无数的TO C,TO B的营销应用接口

Nara蜜: #SNS大家谈#大多数人理解的比较直接、传统的SNS营销思路是直接把SNS网站当作一个普通的媒体来投放广告。但实际操作上看,这种做法低估了SNS的营销潜力,您认为SNS营销真正的核心是什么?

郑志昊Peter:确实是需要把握住一些核心特点,需要理解社交广告资源是优质的有场景化的广告资源,这里有精准聚焦目标用户,这里能够关系链助推广告转化。潜移默化的打造出“好友的推荐是最好的广告”和“符合用户需求的营销是有用户价值的营销”,这都需要平台与广告主不断的探索和挖掘。

克里斯董: SNS营销的核心是社交关系带来的口碑和传播力,善用这个核心点可以实现传播的量变与质变,达到品牌建设甚至电子商务的目的。im2.0在QQ空间的DELL存钱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透过朋友的相互支持完成品牌的传播任务获得购买的优惠,实现品牌和消费者的双赢。

王秀娟: #SNS大家谈#社交媒体营销的5种大的形势,social ad,social app,social video,social CRM,social platform最有效的形式是?最好的联动方案是?

克里斯董:大体而言,可以social platform为基础,以social CRM为长期目的,以social app呈现表达品牌理念的互动形式,以social ad和social video作为触发及覆盖的武器带动5S联动,达到最深最广的传播效应。

郑志昊Peter:可能比较难对比每一种方式而分出伯仲。社交广告有优势,比如丰富的用户画像和精准的定向,比如强大的Viral病毒式的传播,而完成这个优势的闭环,必须有对用户的深度理解(数据挖掘,CRM),对场景(App,video,feed)的良好把握,所以可能说“能够做到营销的真正闭环最好”。

Nara蜜: #SNS大家谈#随着社交型媒体的兴起,不仅让消费者拥有了交友互动的平台,更让企业有机会设立品牌主页,产品信息,与消费者互动,给消费者个性体验。作为大街网这一高速发展的社交网站的CEO,您是否认为社交模式将为SNS营销新的王牌?

王秀娟:我认为传统的点击营销模式会越来越弱化,最终会变成SOCIAL媒体引爆的初始冷启动的一个营销入口

王秀娟: #SNS大家谈#目前社交媒体营销,广告主都很赞同并且渴望有所作为,但是这些媒体的最大化价值实现。需要对媒体本身的用户的传播的路径设计的非常到位,要深度懂媒体懂产品,这块的瓶颈如何突破呢?

克里斯董:广告主要打破以往的思维,不再只重视单纯的创意表现,而应该寻找一个能掌握WEB2.0产品和平台技术的营销合作伙伴,完整有效的把控互动产品设计及用户体验,才能最大化实现媒体的价值。

Celine: #SNS大家谈#用户体验是互动营销的重点,如何能真正的全面覆盖用户体验,实现品牌和用户的深入互动?

王秀娟:扩大传播的用户规模是结果,在传统媒体上是加大曝光量,在社交媒体上是先做品牌及产品的消费者洞察,把想传达的创意,对应到一个能产生共鸣的消费者通用行为需求上,让最有消费动力的用户先参与,再去影响他朋友中的潜在消费者,再去对没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去做触动和告知,我们有个模型叫1,9,90。

贺学威: #SNS大家谈#今天看到一个戴志康的文章,里面有提到SNS营销重点还是在好友关系的传播,但是现在互联网活动中分享的往往都是无效的信息,甲方总是想抓大抓全,所以腾讯在好友关系这个点上是否有很好的案例可以去教育客户呢

郑志昊Peter:多家知名APP开发者,电商网站已真实体验QQ空间社交广告。Zynga,恺英等社交游戏公司,蘑菇街,美丽说,京东商城,珍爱网,韩都衣舍等电商网站都获得了不错的推广效果。

Celine: #SNS大家谈#很多企业业主都很关注微博,IM2.0怎么看待微博营销?

克里斯董: im2.0的观点,微博是社会化营销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正经历一系列重要的改变:1.由C2C转向B2C,2.由媒体属性转为平台属性,3.由EPR到Engagement。换言之,营销价值开始随着用户基数扩大而增加。

迪凯特: #SNS大家谈#在社交营销的发展浪潮下,传统媒体门户网站是否会在营收增长预期大大降低,甚至被市场抛弃?

克里斯董:门户代表付费媒体(Paid media),社交媒体代表赚取媒体(Earned media),两者交互运用以产生最好的营销效果,未见得是绝对的取代关系,但任何广告主都想要赚取媒体,所以社交媒体在营销策略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成为首要的考量。

王秀娟: #SNS大家谈#目前社交媒体营销,广告主都很赞同并且渴望有所作为,但是这些媒体的最大化价值实现。需要对媒体本身的用户的传播的路径设计的非常到位,要深度懂媒体懂产品,这块的瓶颈如何突破呢?

郑志昊Peter:这个可能真的没有万灵药,需要从现有的成功案例和体验中提炼和学习,每个领域各有特色,国内的分别属于不同领域的恺英,美丽说,蘑菇街,珍爱网,招商银行都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结合SNS做出成绩,国外的Obermutten小镇和Kia汽车的facebook案例也很典型,大家可以学习。

王秀娟: #SNS大家谈# QQ现在的社交媒体营销体系对公司和广告主有一个合作系统规划吗,我们看到新浪微博在广告主之下设置了一些深度的营销合作伙伴,譬如专门运营PAGE的,专门做APP的,专门做数据的,等等

郑志昊Peter:是的,在产品和运营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公司和大的广告主可以更深度的参与到社交广告和SNS营销的运营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功的player在数据运营,认证空间和微空间的运营,在App营销等方面上开始发力和做储备。

张智勇: #SNS大家谈#微博运营方,对目前的各种微博营销,典型的例如花钱买转发,是支持还是反对?

王秀娟:这种方法根本不会有大的作为,微博引爆靠的是消费者需求洞察,并且基于洞察做出能引发传播的应用和活动,并且跟微博平台提供的各种产品功能深度对接,买粉丝买转发的弱智方法不会有长远之道,也不会形成气候的,当然媒体还是应该设置机制,避免这种灰色的破坏生态链的行径

Nara蜜: #SNS大家谈#游戏,作为SNS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越发的赢得广告主的青睐,但最常见的方法往往是简单的道具植入,im2.0趣多多项目作为游戏SNS植入的成功案例,是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将趣味原则、利益原则、互动原则、个性原则有效的结合的?

克里斯董:感谢大家对im2.0营销作品的关注,im2.0的观点是游戏是可以引导大多数网友作深入互动的路径。由于我们有完整的游戏制作能力,所以在发展策略时可以从0开始,去寻找最能表现产品特性的创意题材,连接用户的需求和洞察,制作最精美的游戏来打动消费者。

仰天: #SNS大家谈#社交广告对区域行业有什么吸引力?

郑志昊Peter: SoLoMo是未来的大趋势,Local和区域性的服务行业这块很大的市场,非常看好社交广告领域。有些服务价值链条长,需要对地理,商家等信息较强的整合能力。这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落实,又要避免走弯路(欺诈,不真实,服务质量不保证)。国外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案例,例如本地化团购。

kimsung-金星: #SNS大家谈# QQ空间的社交营销思路跟Facebook是否一样,特色是什么?

郑志昊Peter:有两点相对的优势,一个是丰富的用户画像和精准的定向,另一个是强大的好友传播。腾讯产品线非常广,用户基数相对较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用户的理解,丰富的用户画像,帮助我们精准定向到广告最匹配的人群。

郑志昊Peter:广告主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精准定向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学历、兴趣、状态、付费能力、上网场景等多纬度属性,最大化发挥广告的效果。另外一个是基于好友关系链的社交传播能力。

郑志昊Peter:例如传播能力这一点对APP开发商尤其有效,通过安装Feed、分享、邀请、FreeGift等多种传播渠道,一个广告带来的有效用户,能为APP带来多重的传播价值,带动更多的好友加入,最终形成N次放大的广告效果。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第6篇

那么,新标准是什么?又如何来衡量?

“我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城市台如何摆脱困境的思考。行政等级的存在决定了,不同平台的媒体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也不能获得同等的收获。只有激烈竞争的市场才有公平的市场原则。”长沙市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曾雄,正是基于这一要素,提出以人才、资源、节目制作经验等长沙台已经具备的优势资源为依托,建构面向全国市场的节目制作实体,走制播分离的道路。

在曾雄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利好,以及文化消费和市场环境不断向好的大背景下,金融资本正在为蹒跚学步的传媒企业注入发展的催化剂。几乎同时,伴随视频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电视台对外合作的开放程度大大加强。基于对市场发展前景的乐观判断,曾雄团队一方面加速推进了上市计划,一方面发力于节目内容的创新研发和版权销售。目前中广天择传媒年营业额达2亿多元,利润3000万元以上。

事实上,早在2007年,长沙广电就成立了面向市场运营的节目制作公司——湖南长广天择传媒有限公司。这个市场主体一开始便被赋予了各种想象。2013年11月8日该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天择传媒)。从“长广”到“中广”,天择传媒的事业和他的名字一样,从偏安一隅走向全国。

客观评价,在中国传媒娱乐业的红海里,中广天择传媒并不是一艘代表行业发展的超级航母。但这艘靠“士气红利”牵引的战备舰,正在朝着既定的方向快速前进。

从建立之初的合作台不足10家,到现在联供网规模超过120家,并成为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北京卫视等一线卫视平台的合作首选,实现从地面平台向卫视平台跨越式发展,中广天择传媒只用了六年时间。

2014年,这家公司更是火力全开。仅在一月份,就有江苏卫视《超级女兵》、北京卫视《私人订制》、山东卫视《烈火雄心》三档节目开播,与新浪网联合制作新型网台互动真人秀的项目《百万粉丝》已全面启动,《超级女兵》也与爱奇艺PPS合作网络独播。

随着《超级女兵》和《烈火雄心》的推出,中广天择传媒开始全新运作模式。从赚取节目定制的劳务费到收取节目自主研发的版权费,曾雄和他的铁杆兄弟们完成了从产品代工到产品研发的华丽转身。曾雄说:“未来,我们的综艺大片都将以版权为核心运营,自主研发、自主投资、自主制作、自主销售,并联合相关方开发产业链。”

显而易见,来自长沙的这群电视湘军,目标是做引控渠道的内容提供商。而他们的自信来自于融媒体时代内容先行的大势。

通过大屏制造品牌内容,借助小屏扩大影响,多屏互动共振、针对多终端的二次创作将成为中广天择传媒未来创新传播的常态。由此,围绕版权核心资源进行多终端运营的天择模式将逐渐明朗。

种种迹象显示,中广天择传媒变身国内一流视频内容提供商的梦想,正在因为节目内容播出平台的拓展、销售领域更加全媒体化、产品研发等一点一滴的细节,渐行渐近。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第7篇

网络电视一度兴起于校园。

2005年二三月间,教育网用户发现网络上有两种基于P2P流媒体的软件―CoolStreaming和PPlive,只要安装这些只有几百K的软件,就能够通过互联网收看电视节目,这让平时不方便看电视的在校学生感到很兴奋,亲切的把这种软件称为“网络电视”。而上述两种网络电视软件的作者当时也都是在校的学生,分别是就读于中国香港科大的张欣研和正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的姚欣。

现在,网络电视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校园。

“我喜欢在上面看NBA和世界杯足球赛,也有一些其他电视上没有的节目。大部分时间都在晚上看,不过像NBA比赛,总和我们有个时差,只能上班看。”PPlive上的用户如是说。

一时间,国内从事P2P流媒体技术的公司涌现出150多家,除去少数做技术支持的,多数公司寄希望于网络电视这种新媒体平台。坊间预言,“如果未来几年有一家网络公司超越了Google,那么这家公司必定出现在网络视频领域。”更有人传言Web 2.0的热钱有一半都投向了P2P流媒体技术。

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MYSEE 24岁的CEO高燃这样展望未来:“依托于P2P技术,互联网将迎来视频时代,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互联网,是一个从文字变成影像,由主导型广播式变成个性表达、互动参与,由固定变成随时随地的互联网。”

内容黑白灰

很多年轻人对网络电视兴趣就在那些本地电视台上看不到的节目:比如最新的电影和MTV,而这些多数没有版权;像中国港台的某些综艺节目甚至还不允许在中国内地落地,更不用说版权问题了。

突破“”的网络电视很容易吸引到大量观看者,但只能活在阴影之中。这些厂商或者保持低调、讳莫如深,或者用其他方式加以遮掩。如光芒国际于2005年推出的“磊客中国”,这个基于P2P的个人娱乐社区以磊客为概念,强调用户个人行为,淡化版权问题。

不用为版权买单,不但没有帮助这些P2P企业节约成本,反而带来更大的压力。没有成本导致不同的平台内容趋同,缺少特色和用户黏度。企业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内容创新上,而是提防监管,一方面谁都不敢做大,枪打出头鸟;另一方面少数人暗地举报拆台,都有致命缺陷。

在用“非常手段”吸引用户的同时,大多数厂商也在努力走上常规道路。光芒国际透露,他们正在和央视、上海文广等一些电视台接触,并且已跟华谊兄弟、银汉传播、戴尔英语等内容制作商结成合作伙伴。51TV副总裁王肖自称是国内正版签约量最多的P2P视频网站,实际情况是他们背靠思华科技,这些多是思华科技在IPTV上积累的资源。

然而,无论各家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在商业模式都没有确立的情况下,预先大规模购买版权绝对不是这些小公司能承担的。天方金码(CCIPTV)的总经理杨金钰表示:“版权费是很难承受的,即使凭央视的实力,也不可能完全买下NBA的所有转播权或者购买所有最新影视的播放权,对其他公司就更难了。”此前有业内人士提出内容商应尽量降低版权费,与P2P厂商和运营商一同把市场做大,然后再分享利润,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也有一些另类厂商凭借与传统媒体的良好关系,坚称只做正版。如UUSEE在其平台上集成了央视节目,尤其是充当央视和教育网社会大型活动的独家直播平台,在内容上少了后顾之忧。但当其他P2P平台上充斥着非法的海外节目时,UUSEE在平时缺少吸引力。

“作为我们PC端的网络电视来说,其实是给传统电视做了增值服务。因为AC尼尔森在中国做数据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 PC端的用户和传统电视端的用户重叠性非常小,也就是说长期上网的人不怎么看电视,长期看电视的人可能很少上网,所以我们等于通过网络,增加了电视台的覆盖率,提升了电视台的收视人群。”UUSEE运作公司―北京时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曾值认为,这是传统电视台愿意和他们展开内容上合作的重要原因。

可是,既然这些人长期不看电视,如何提起他们在网上看电视的兴趣,愿意在网上看电视的人比例有多大?与其说UUSEE愿意给传统电视做增值,不如说他们因为拥有这一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帮助央视内容在海外落地,这无疑有种种好处,给未来加分。

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缺乏吸引力,海外节目又没有版权,自己做节目呢?光芒国际已组建了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并且推出《娱乐星主义》等节目。光芒国际COO吕春维告诉记者,在内容制作方面他们还会不断地探索网络电影等一切新形式。同时,这些公司也在鼓励和收集网友的原创内容,这是既有版权保障,成本投入又低的“好方式”。

但就在去年,广电总局收紧了节目制作政策,而民间的海量内容更是鱼龙混杂,危机四伏。

博弈规则底线

当用户通过PPlive看NBA时,PPlive赚了广告费,NBA却没有版权收入,电信宽带不仅没有拿到分成,还要承担大流量压力。作为内容源头的传统媒体,作为分发渠道的电信运营商对P2P的诉讼、封杀声不断。

无论产业链上下游如何挤压P2P,庞大需求的真实存在是P2P生存下来的绝对理由。P2P产业旗手,学者侯自强说:“2004年6月是互联网历史上的分水岭,视频流量首次超过了音频流量。这表明巨大的无形的P2P共享网络正在被用来分发电视节目和电影。”

传统媒体正在和P2P企业确立利益分成规则。UUSEE已经同央视旗下中视网络签订了4年的内容合作协议,同时拥有北京电视台、FM974电台的内容。MYSEE和湖南卫视、新浪展开合作,更多的采取了技术换内容的方式。这种看似节约了大量版权经费的策略,无形中加重了对内容提供商的依赖。

不同于UUSEE、MYSEE,千橡对于热点的娱乐和体育节目,更多的采取版权买断方式。目前千橡的版权提供者包括央视、上海文广、国家地理、探索频道等电视台以及华谊兄弟等多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在版权签订的细节上,千橡也明确把广告、无线、付费等不同的版权分开来签,千橡董事长陈一舟表示:“我们只签具有明确盈利方向的内容版权,不会盲目购买,版权还是太贵了。”

和内容商谈判的关键不是分成比例,而是谁能主导分成。

电信运营商,尤其是铁通这样的小运营商是封杀P2P的急先锋。他们的网络和中国电信互联,带宽价钱非常高。使用P2P的时候一旦出网,就会把接口堵死,不仅网内流量增加,还得多交对接的钱。所以才有铁通和长宽要封BT。

虽然光芒国际辩解,P2P只是把原本浪费掉的上行带宽充分应用而已。但实质问题在于电信运营商不可能对每个客户的带宽需求做到100%,只会算一个最高峰值以减少设备和线路的投入。而大数据量的涌入打破了这个平衡,直接加大了运营商的网络压力,这就像银行遭遇“挤提”,随时有破产风险。增加带宽的成本对所有的运营商来说都很高,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P2P给运营商带来了用户,但不受限制的P2P可能会毁了运营商网络,所以运营商一方面高调打压P2P赢得时间,缓解压力;同时在少数地区尝试和P2P的合作,控制P2P。去年12月,贵州网通推出以P2P为基础的视频点播业务,其合作方是上海网用的SNS软件。不过,网通在南方并非主流运营商,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进地方公司采用新技术,而在他们的优势市场,试点新技术也会相对谨慎。

贵州网通P2P项目负责人表示:“上海网用和别的P2P都不同,它考虑到要符合电信网络的基础安全特征,其次要考虑不能乱用算法,把电信网络的堵塞掉。这两点,除了SNS外,我们都看不到其它的P2P技术提供商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平衡为王

“什么部门都管,但谁也不知道该怎么管”。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陆耀儒说,网络电视方面的监管目前只在广电总局方面,文化部主要负责网吧和游戏内容方面的监管。而广电总局社管司的有关人员说,对于P2P流媒体这一块,如果涉及到版权的问题应该找新闻出版署,其他的应该按照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39号令)执行。39号令规定“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而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按照规定都没有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资格。

对P2P网站的监管是政策真空。这与当年的互联网有着相似的政策背景。新浪因为善于平衡各方关系,成功的圈出商业门户网站的生存空间。新浪总编辑陈彤在《新浪之道》中坦陈,商业门户网站涉足新闻和信息传播,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担负媒体的责任,而且基于当时的大环境,“互联网应该是最自由的”这一认识被业界普遍认同。但门户网站随着自身影响力的增加,确实感受到了作为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在中国传播环境下运作,也必然要适应国家有关法规的约束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光芒国际这样的P2P厂商也专门设立了政府关系部门,在努力跟广电总局、信产部等有关政府部门沟通,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来规范、监管和审批,为自己取得一个合法的地位。去年年底,P2P流媒体行业还成立了自己的产业联盟,希望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使整个产业规避政策风险。

谁能够成为P2P时代的门户?有人在核心技术上潜心研发,有人在狂热的吸引用户群,有人坚守传统内容,有人倚靠高额投资大手笔运作,不同的路径选择逐渐清晰。

UUSEE靠部署更多的服务器和拥有海量带宽来保证用户收视的流畅、清晰。在刚刚过去的央视春晚网络直播中,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UUSEE动用了 4G带宽。以北京网通骨干网100M独享带宽为例,一年大概需要100万人民币。“其实说实话就P2P技术本身,没有谁领先谁不领先。”UUSEE的曾值说。

PPStream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谁都可以盖体育馆, 但是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不是谁都能建的。”PPStream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上海众源网络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的张洪禹认为,现阶段P2P流媒体技术里还存在着先发优势,“在P2P流媒体的第一梯队后面,一直有一批做P2P流媒体的团队在追赶,这里面甚至不乏出道很早的人,但实际上国内高端P2P技术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

PPlive在网上的用户数和影响力都很大,为了继续保持用户数,PPlive极力追求内容的新奇,但版权上却没有保障。也许它希望像百度一样,只要拥有足够的用户数,就有了谈判砝码。

做新媒体运营的前景范文第8篇

“新版财新网有不变,有变;不变的是财新团队一以贯之的新闻专业主义,变的是更好读的财经新闻,更具颠覆性的视觉体验。”新版会上财新网总编辑王烁如是说。

正如财新传媒的自述,新版财新网定位于“原创财经新媒体”,秉承原创传统,引领媒体创新。融通桌面与掌端,延揽图文并视听。

“无论是优化我们的web网站,还是加大我们的视听元素,落脚点都是适应新媒体要求。”财新网副总编辑康伟平表示,作为第一梯队的财经媒体,财新传媒提出“全媒体•公信力”,全媒体是业务发展方向,公信力是生存之本。

在全媒体浪潮之下,不断融合新媒体,并在融合之中实现自身的进化,开辟新市场才是王道。康伟平强调,全媒体的核心是要从传统走向新媒体,但走向新媒体不只是指网站,更包括前景广阔的移动终端市场。无论是新版财新网之变与不变,还是财新传媒的全媒体战略及其未来赢利可能,都可见这种思路。

现实,充满变革;未来,充满变数。内容与技术正不断融合,这种融合将给财新网及其所在的财新传媒带来新的活力。

“我们会秉承自己的定位,在技术不断更新推动之下,热情拥抱各种改变。”对未来的探索与挑战,康伟平充满自信与自省。她表示新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并不简单,但她们已做好准备,并充满信心。

新版财新网:条改块 更立体 全原创

9月22号,新版财新网上线。这是财新网自2009年上线以来第一次大改版。为什么财新网此时有如此大的改版?

财新网副总编辑康伟平认为从自身角度而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大环境而言,终端和技术的不断演进也提示应该改变。具体来讲,一方面,原来的版式已有些局限;另一方面,财新网已运营一年多,财新网的发展壮大提出新的要求。截至2011年8月底,财新网月PV超过3000万,月UV超过700万。财新传媒要适应iPad等终端的发展,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必须不断进行市场扩容。

从“财经新闻进行时”,到“原创财经新媒体”,对于新版财新网定位的改变,康伟平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移动互联,即新媒体,这是最值得重视,又需要投入的方向。二是坚持原创传统,走精品路线,这代表了财新网一贯的理念。为适应新媒体发展,财新网无论在版式上,还是内容架构上都有了比较新的改变。

一、条改快:更适应移动终端

据康伟平介绍,这次改版有个重要调整,即:“条改块”的模式。改版前版式基本属于“条块结合”:既有头条要闻似的更扩展的展现方式,也有标题密集型版块。“用手指去点标题是很困难的,如果是区域肯定更好”,康伟平表示做这样的改变也是适应现今移动终端的阅读习惯,即对用户指端的体验优化。

二、更立体:突出图片和视频

财新网此次改版还加大了图片的比重,这也吻合“更好读的财经新闻”。“图片有自己的语言,对读者的吸引力也不是文字可以取代的”,康伟平介绍,其内容编辑方针相应做出了调整,基本要求每篇文章都要配图。

改版另外一块是突出视频业务。康伟平认为视频的作用是业界都非常认可的,因其有力地传递信息,也很吸引受众。新版财新网更充分运用视频业务,将此业务做得更突出、更立体。这样调整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了更适应新媒体播放展现”。

“你可以一边去看新闻,一边去听视频,杂志不可以做到,但pad端的产品或电子杂志可以。”相比于做“海量东西”的资讯网站,康伟平认为财新网有条件并更适合去做这样的匹配。虽然图片及视频成本相对高一些,但这样的形式吻合财新网定位,对原有内容也是很好的补充和呈现。因此图片和视频是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投入。

三、全原创:恪守专业财经新闻

“‘原创’是我们的特色及立足点”,康伟平认为,很多传统媒体做网站有这样的共识:拼量拼不过门户,门户做的是拿来品,其本质是几百家媒体为其中一个媒体服务。财新网此次改版突出原创。“全原创是品质和精读的保证,是我们的特色”,康伟平强调,财新网的内容基本来自于自采。

据悉,目前第一财经、21世纪等专业财经网站纷纷开始吸纳自身体系之外的内容。做财经新闻的专卖店,还是做超市?是个问题。财新网如何看待不同的选择?康伟平形容这就像超市和专卖店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渠道需求。超市做得好的有其道理,有其资源禀赋和先天优势。相比之下,财新传媒一直在做专卖店,其经验和长处确实就是原创。她认为现在要放弃根本去做一个大而全的超市,走非原创的集纳式路线,不是现在想做就做得到,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

康伟平举例道:“现在财新网日产新闻百余条,哪怕原来日产新闻几十条时,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在很有限时间内,提供不用海底捞针、甄别挑选的财经新闻。通过财新网,用户能把一天的财经新闻大事要事尽收眼底,且能看到财新网的新闻解读。”

日产新闻百余条,并不容易。2007年,康伟平尚在财经网任职,财经网实践“刊网互动”,康伟平也带领内容团队经历过编辑记者适应网站运营的艰难期,后来终于逐渐形成顺畅平稳的内容生产输出体系。

现在,对网供稿也已成为财新传媒旗下纸媒编辑和记者日常的工作。“大家有共同的理念是要保证财新网的品质,保证这个团队在内容生产上的始终如一性。而编辑记者有了网站,不断跟踪热点事件,可增进平时积累,很好地保持行业素养。”

4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2011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女士获选。《时代》周刊评语称:“胡舒立于2009年创办财新传媒,现已将其发展成为中国杰出新闻报道的典范。”

“恪守专业财经,精研观点资讯;博取信息素材,重构传播形态。唯质朴形隽,求历久弥新。”有此领路人,有康伟平这样一群扎根纸媒又积极开拓新媒体的高层,财新网乃至财新传媒“恪守专业财经新闻”的理想不是空洞的。

全媒体:网站+移动终端+社交平台

“现今的媒体市场已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正如康伟平所感,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领域已成为各大品牌竞相发力的新市场。康伟平在采访中透露,作为最早一批在iPad上推出客户端的传媒集团,财新+的产品一直保持不断创新,年底将推出新iPad版本。该产品将提供专为iPad用户定制的移动财经媒体,融合更多互动,更精彩的内容及体验的创新。

2010年3月,iPhone应用程序在苹果商店上线,同年12月底,iPad应用程序上线;2010年8月,Android系统应用程序登陆GOOGLE MARKET;黑莓应用程序于2010年12月登录黑莓World。截至2011年8月底,财新+下载量目前已超过20万。

财新传媒在移动互联应用方面实施“三大三小”战略。据财新网业务发展及市场总监戚娟娟介绍,所谓“三小”,是指手机终端,包括Apple、Android、Blackberry三大平台,是财新网的延伸;“三大”是iPad、联想的乐Pad和三星的平板电脑,是杂志的延伸。财新传媒的网络和杂志内容已部分进入手机、iPad、Kindle电子书等移动通信设备。

从更新频率上来说,最新一期杂志应用于每周一零点定时上架,与纸质杂志保持同步更新,拥有支持内容分享等功能。同时康伟平表示,目前的iPad版本并非财新满意的版本,现在伴随着网站改版,财新+已经开始重新规划iPad应用程序及其它移动终端产品,新版将更加突出交互,更匹配终端,同时提供更多互动方式及富媒体效果。

2009年胡舒立成立财新传媒,并于2010年1月11日正式推出财新《新世纪》“改刊纪念号”及财新网。从纪念号版权页可见,该刊加强了在新媒体方面的力量,成立“网络编辑部”,运营部设置了“新媒体业务发展及市场总监”、“网络产品中心技术总监”、“视频编辑”等职。而今,除纸媒团队(《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比较》《财新英文周刊》)对财新网的支持外,财新网专职的运营团队已有70多人。

该团队运营包括财新网在内的多种新媒体产品,比如SNS社区“思享家”、新媒体平台“财新+”(移动互联网产品)以及其它衍生产品。

“新媒体不仅仅是介质的改变,不是简单从PC端到手机、pad端等。应该意味着非常多的改变,包括跟读者充分互动,提供更多角度和全方位的传播,包括视听、图片等各种产品,带给读者更多元的内容和体验。”康伟平表示,像“思享家”这样把纸媒社区经营好的并不多。她认为传统媒体在内容制造上有先天优势,但在互联网应用上属于后起者。

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财新传媒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思享家”就是此方面的探索代表产品。作为一个以实名制为基础的社交网站,“思享家” 汇聚了大量有真知灼见的专业人士,提供点滴、日志、相册、辩论、活动、分享等功能体验,满足用户对阅读、交流、商务、休闲多方面需求,网友们可以共同在此分享财经、时事的专业看法,建立和维系高价值的人脉关系。

财新英文网站(english.省略)与财新网同期上线。《财新英文周刊》则早自2010年2月开始以电子杂志形式发行,今年开始在香港发行印刷版,主要针对该地区的金融专业人士和引导舆论的领军人物。财新传媒希望两年内将《财新英文周刊》的读者数量增加至3万。

未来赢利点:广告 数据库 视频

那么新媒体如何赢利?财新传媒也在积极进行尝试。众所周知,财经类媒体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通过新媒体实现收费阅读、乃至赢利的一类媒体。国外的《经济学人》等刊的发展情况证明了这一点。

康伟平认为收费之路是可行的:“我相信有一点是不变的,大家永远愿意为了一个好东西去付费,关键是你的东西是否足够好,另外你能不能及时获得大家的认可。”同时她也表示,收费模式也需要市场有一定的成熟度。《新世纪》周刊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收费应用程序,每期收费0.99美元。该应用可免费试读编辑推荐的部分精华文章。

目前阶段,财新传媒新媒体广告收益“令人满意”。在众所期待的数据库营销方面,康伟平认为财新网有条件也应该去做这方面的开发。财新网目前已开拓了“数字新闻”等产品。她认为数据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记者长达十年对一家公司的跟踪报道,对于梳理一个行业的脉络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很多信息可以挖掘。目前该块业务财新网已经启动。未来能否靠此块业务产生营收,怎么去创新赢利模式,目前还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