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 教学途径

思想政治教学以社会主义政治、物质及精神文明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社会实践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终身思想政治素养。现阶段,人文科学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方向。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改变,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容,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政治、哲学等多方面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思想政治文化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得到正确培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要进行相应改革,实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开放式形式。教师要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逐渐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引入需要甄别,教师要选择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以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鼓励学生多交流,阐述自身观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化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途径

(一)强化传统文化教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活动,并将其与现阶段我党指导思想相结合,以体现文化传承。在此过程中结合并把握党的指导思想,令学生感知其历史性与传承性。例如,“水客载舟,亦可覆舟”强调的是民意的重要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出传统美德的学习。“二十四孝”主要表述了孝道和感恩等。近代史中的精神,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解放。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不但要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思想。“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表现的是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明确只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坚持下去才会取得成功。

(二)开展传统文化交流

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开展启发性开放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并组织学生交流体会,以锻炼思维,丰富感受。通过传统文化交流,学生会发现自身不足,通过相互学习弥补自己欠缺的东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借鉴能力。教师可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和展演,鼓励学生多收集传统文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摒弃单一的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培养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多元化教学,改善乏味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最终养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模式。通过传统文化的交流,学生不但学习了思想政治知识,还提升了整体素养,有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率提高。

(三)培养学生文化观念

思想政治教师要认清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逐渐积累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与同学交流,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将自身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总结,进而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知识体系。学生根据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我感知能力,增强传统文化意识。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引入传统文化语言和文化知识,使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知识有机结合。传统文化的引入使学生将自身经验与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感情,鼓励学生内省,逐渐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三、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交流,分析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将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终身文化观念和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潇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管理观察,2015(23).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新课改指出,应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以及爱国主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思想以及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保护了文化知识,而且传承了文明。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共同创造且共同享有的文化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也会形成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国家的根基所在就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社会。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的学习,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一)阅读国学经典,品传统文化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是国学。国学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学者,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研读与学习习惯,有助于初中生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挑选经典著作,也可由学生自主推荐,亦可以根据文章、季节等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语文教研组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诗词或经典文章的诵读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对诗词歌赋的赏析,让初中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神韵。

(二)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传承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逐步在人们心中淡化,绝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网络已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将视频、动画、声音以及文字图像等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听觉、视觉等)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教材制作成课件,并且可以将图片或者音乐等多媒体演示手段适当地插入课件中,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把各个方面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资料鲜活化,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学习的现实感与时代感。教师给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以及优秀的视听材料,使学生在了解经典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的真谛。随着人们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以诗词、成语以及汉字等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大众媒体,传统文化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组织初中生收看这类节目,并适当加以点评,激发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坚持知行合一,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弘扬应做到知行合一。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感知其魅力。第一,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就是传统节日。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所知道的传统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对屈原的缅怀等这些众所周知的习俗,语文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亲朋好友来了解更多的传统习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家乡名胜古迹,认知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活动,引领学生参观古迹、访问群众并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这些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学生道德素养得以提升。

三、结语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永存的支柱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扬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我国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76-78.

[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29-31.

[3]王剑.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J].课外语文,2014(10):95.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一、创新教学内容,传播仁爱精神

我们要推动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就要形成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正确认知,并将其融入高中历史课堂。在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是必然趋势。同时,还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教师要基于学生高中历史学科学习实情设计教学内容,使之与传统文化内容相融合。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的主导方向,形成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精准解读,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爱精神以及知行合一等思想融入历史课堂,完成教学内容的适当延伸。比如,教师可以探索“贞观之治”的成因为契机,引用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让学生谈谈“以民为本,休养生息”的积极作用。教师还可以结合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让学生体会在国家政治层面上,坚持以人为本、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文化认知

想要保证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堂,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模式。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受个人教学能力、教学观念的束缚,难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缺乏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应用,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中的融入。这些教师有必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学习更多的先进教学方法;要吸收更多的历史文化,提高知识储备,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策略让学生围绕课堂主题展开探究,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感知传统文化,践行爱国教育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内容构建和课程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视觉传达设计一般是基于平面设计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而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插画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 目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主要沿用了西方“包豪斯”平面设计的教学模式,以西方的理念和审美为基础。但民族文化的国际化是设计发展的必然,在中国的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仍未完全建立。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当前我国政治影响力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使得我们能够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饱经风霜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政府不断加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力度。而传统文化的复兴和西式设计观念的打破迫切需要从教育本源和具有民族文化力量的艺术设计人才来做起。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使得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视觉传达教学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创作营养,丰富设计意识、设计风格,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设计态度的塑造。为我国未来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真正走向国际,走在行业的前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促进我国民族设计特色的形成。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对教学思想的渗透

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教学引导和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纷繁的现代设计潮流中找到属于本土特色的设计方向,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崇敬。教师也应该充分学习和认识到只有吸纳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才能完整地建立起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完整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应先引导学生树立起用本民族语言来建立现代设计风格的学习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具体设计课程的学、创作等,就可以把对传统文化吸纳的学习逐渐变为自觉主动的学习。

2.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渗透

(1)首先在具体专业课程作业练习中结合传统文化命题,设置有关传统艺术或技艺研究、体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图案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中,让学生做关于传统图案的由来、内涵、形式原理、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调查,形成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在课堂发表,大家相互学习讨论,最后老师来做总结,让学生意识到美妙有趣的图形不仅是当代的存在,其实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运用的出神入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尝试结合传统技法来完成现代设计的创意方案,在大胆的尝试中摸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结合的方法,也使得课程作业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

(2)视觉传达设计是要服务于社会事务的,与社会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密切结合,因此课程学习与实战的结合不可分割,带领学生参与有关传统文化命题的赛事或项目等社会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事。用实践来验证学习的同时,让师生们可以在学校之外的领域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了解。师生们也能够由此将对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成果及时带入社会,服务社会,对中国本土设计风格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3)在高校的视觉传达课程学习中,应针对专业方向争取更频繁的文化考察活动,也可以请文化传承人、专业研究人员来校开设相关任选课、讲座、展览等互动活动,为师生创造更多直观学习与交流传统文化的机会。

3.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渗透。

按照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将我们一直沿用的西方现代设计教学体系与中式传统美学体系相结合,甚至更加重视对本民族设计的学习,以逐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比如在基础课程设置中,素描、色彩等课程是高考筛选美术生的必考科目,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基础,大学就可以缩减这类课程的比重;像国学、书法、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偶尔做为公共选修课出现,甚至没有,学生在接受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学到与本民族价值观统一的设计观念,自然也不会形成强烈的民族设计意识。因此务必将传统艺术技法与审美方面的基础课程纳入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优秀的设计人才创作出具有本土设计风貌的优秀设计作品,将中华文化风采借由视觉产达等媒介展现给全世界,影响世人的审美与价值观,影响民族的复兴。需要借助教育本源培养具有民族设计观念的优秀设计师;需要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习惯、节日、传统习俗等,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渗透能够给予初中生以良好的思想指引,使得学生能够回归传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完善语文教学中的环节,达到更好的教学互动,也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回归传统中获得更多关于语文学习以及人文方面的知识。

一、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面貌,从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遗留下来的各方面的民俗习惯和内容,是一种对祖辈们智慧等的继承。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民俗由于各种缘由已经改变或者消失了很多,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对其的深刻理解是对其进行保护和发扬的前提。

各国各族人民都有着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各种民俗活动和文化习俗,是一个地区的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生活风貌。民俗是依据人们的生活、情感等方面而激发出来的人文情感以及文化习惯。民俗增强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也使得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得到加强。也锻炼了民族个性,使得民族精神得到加强和历练。而民俗所关系到的内容是广泛的,它涉及到生产、日常生活、婚葬嫁娶等各个方面的民俗观念和活动。通过长期人们的实践积累,达到一种广泛的传播效果。

二、民俗文化对于初中生思想文化的培养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不断与各国之间相互融合,民俗文化也在不断被一些洋文化、节日所冲击,而正处于身心成长期间的初中生是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的,他们也不断求新求异,对一些传统的节日开始不那么重视。而一些中国的民俗节日更是逐渐被学生所淡忘,使得学生在成长阶段缺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其健康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一)通过了解民俗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基础,因为初中生对其的不断了解,能够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我国具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一步步的传承和发展中,许多在逐渐的消退,这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存在阻碍的。学生是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将来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的一代,而传统文化的丢失会造成其成长中思想文化的丢失,不利于其健康全面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通过参与民俗活动增加思考和思想内涵

民俗文化是有具体的民俗活动作为现实基础的,初中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民俗活动来加深对于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不断增加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人文内涵。民俗活动里有许多的讲究以及一些历史故事,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观察,能够让学生更近距离地参与到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中。

三、民俗文化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及内容中都进行相关的民俗文化教学,增加相关的游戏或者是对民俗文化的实践环节,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具备更加丰富的课堂内容,也能使得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热情以及促进其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积累。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应该摆脱以往沉闷或者是传统中对于语句、课文的死板教学,新的教学理念下,就是要不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在教学中融入进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具体案例以及学生的积极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丰富多彩,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扩展学生视野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起到丰富和扩展学生视野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广泛涉猎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民俗文化中具有的丰富内容和文化底蕴能够给予其良好的熏陶,让学生去了解到更多关于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具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三)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传统文化正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中,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相关民俗文化的教学和探讨,能够在新一代人的成长中留下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使得民俗文化不至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人彻底遗忘。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保留价值。新形势下,一些民俗文化在不断受到冲击,学生也更乐于去参加和了解一些社会新兴的事物,而对于传统文化处于淡漠的态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成长,而且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总结:

民俗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对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习惯、文化、节日等的总结。随着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国际交融,使得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语文教学中加入民俗文化能够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够起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一、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各大艺术院校专业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近年来日益火热的艺术类招生考试,催生了一批新成立的艺术院校与艺术专业,尤以艺术设计专业居多。但这些刚成立的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良莠不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设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出现了艺术教育水平与社会需求衔接不上的情况,且在某些方面同我国国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针对这种社会情势及艺术设计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应研究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甚至要打破生硬地搬用德国包豪斯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以及前苏联和日本等国的办学理念习惯,即止步于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陈腔滥调。

近年来,在高校设计艺术教学中,包裹中国传统文化外衣的“新中式”设计受到青睐,但作品多流于表面、僵化,成为无意义的元素堆砌。由于对传统文化理解的肤浅,更谈不上表达出传统艺术一向倡导的清新雅致、闲情野逸、意在笔先。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缺失意识需要得以纠正。

二、艺术教育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实践

1.艺术教育与理论教学

理论是指导性的,应先于实践,但我国的设计理论教育远落后于设计实践,目前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地集中于从设计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这类研究成果表现出两方面:一是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多偏向于设计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缺少纯粹的理论探讨,而关于设计的价值和意义,设计与人、与自然环境,以及设计的民族化与时代性的理论研究都相对较少。后者对于今天的艺术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本土设计如何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设计还有待研究与探索,但我们的立足点一定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艺术理论的研究应当秉持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在研究艺术理论的同时,应该不忘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意境”的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不仅仅包含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更应当拓展中国古典诗歌曲赋、民间手工艺、哲学以及中国历史的理论课程。

2.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综合型的设计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的设计人才,当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不仅要重视理论培养,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建立于对特有元素的了解之上,并在实践中加深印象,通过长期积累的艺术抽象创作,逐步形成个人的创新。我国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就是将中国水墨和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在巧妙表达出设计主题的同时,还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韵味,这种创新使他获得了国内和国外的双重认可。所以,应当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的巨大意义,从而获得创新行动上的自觉。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修养及其独有的地理风貌和时代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以致影响到人们今天的生活。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就是当下人类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早在1997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先生就提出“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以及自我创建。在艺术设计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就加强了教育转型的自我创新能力,催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及设计风格。可以说,不了解本国文化、不会独立思考的设计师只会一味模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创新载体,但这种文化载体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全盘回归。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取其精华,顺应时代,与艺术设计实践性相结合,总结出一套针对本国文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尊重本国文化、热爱本国文化,具有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设计师。只有这样,在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艺术设计才能掌握文化主动权。

结语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有效备课 有效课堂 教学反思

“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是高中政治课存在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实现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是目前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一位政治教师永恒的追求。

有效性教学有两重涵义:一是指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二是指有效率,即通过教学,学生可以用较少的课外时间巩固相关知识,达到新课标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的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四十分钟的有效性教学,教师在课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备课标研究课标。课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备教材。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搞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知识点,明确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还要根据课标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补,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再次,备学生。这是政治课有效备课的重要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做到深入实际,了解学情,明确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困难何在?担心何在?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走进学生的心里,找出学生的兴奋点,备出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有意义的学习,弄清楚哪些需要重点分析,哪些一笔带过即可。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有效的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师备课备得再好,也必须靠四十分钟的课堂展示出来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核心是关键。

(一)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主导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互动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要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高二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我先播放群星版的歌曲《北京欢迎你》的视频,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回忆片中出现的传统文化,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片中的水立方是否属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北京奥运会中经常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从中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形式、特点、作用及我们对待它的正确态度。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到学科理论,彰显了科学性原则;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彰显了生活化原则;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彰显了主体性原则。另外,教师还要舍去学生已知、易知的知识和熟知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说,能评析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评析。但教师不能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还要做好补充说明、归纳总结知识点的工作。教师不应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遇到问题不闻不问,缺乏有效引导和归纳总结,显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甚至会使课堂秩序走向无序。

(二)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政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规律》一课时,我让一名学生扮演荔枝果园的老板,部分学生扮演成卖荔枝的,另外一些学生扮演成买荔枝的,模拟市场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荔枝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荔枝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种荔枝以赚取利润还是砍树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样结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价值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以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激发学习政治的热情。例如在讲政治生活《国际社会》时,可以收集当时比较热的两国关系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在上复习课时,也要打破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如在复习文化生活第三、第四课时,我先展示了事例:“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复习本课的知识要点:“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传统文化继承问题上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现在人们也在反思,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哪些积极措施?在座的同学你准备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些什么?”这样通过对一个典型的事例的陈述,创设情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师生互动实施探究,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既复习了原理,又懂得了运用知识,还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反思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第一,知识目标。识记:(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3)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4)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理解:(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分析:(1)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2)明确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第二,能力目标。(1)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2)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的热情,坚持正确方法,反对错误倾向,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新课教学】

环节一:知识衔接,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师分析本节课在高考中的命题趋势,展示高考命题趋势:

命题立意:知识立意的题目逐步减少,能力立意题目逐步增加;教学目标: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将减少,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题目将增加;命题形式:选择题相对较多,非选择题一般运用图表、漫画、数字、案例等材料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高考分值:4分,若非选择题则在10分~12分左右。

环节二:创设情境,新课教学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板书)

情境一:赵本山的小品曾经是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压轴节目之一,他以自己特有的赵氏幽默带给人们许多欢乐,人们不自觉地把它当做春晚的一部分,当做一道精美的“年夜菜”,让人们发笑的同时思考社会。可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人们没有看到赵本山的身影,引发了人们对赵本山及作品的思考。

设问:赵本山的作品为什么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欢迎?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随机点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总结: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本人表演的幽默;另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的小品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让人乐在现实生活之中,可见,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实践。

联系《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中所讲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知识点,总结概括和升华。

教师归纳升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板书)

第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板书)

情境二:(视频)

中央电视台新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艺术设计简介。

设问:(1)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艺术设计获得成功的原因。(2)世博会中国馆艺术设计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师生带着问题欣赏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点拨。

学生回答:同学一、同学二。

学生总结:文化创新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教师讲解: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社会生活各领域变化,所以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教师归纳:面对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又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过程。(简要板书)

第二,正确面对外来文化(板书)

情境三:(视频)

东方卫视《可凡倾听》栏目采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者之一何占豪,探寻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过程。

设问:(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功的原因。(2)《梁祝》的成功给文化创新的启示是什么。

师生带着问题欣赏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点拨。

学生回答:同学一、同学二。

学生总结: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教师讲解: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

教师总结:在文化创新中,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简要板书)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板书)

从本节课第二个大问题“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衍生出第三个大问题“怎样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师互动提问,按照预设思路,达到得出知识的目标。

教师讲解:文化创新,意味着要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前行。

教师归纳:文化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四种错误倾向。(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