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结合的认识

工学结合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学生管理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企业开始向产业化分工和生产技能结构化、专门化、深加工化的发展。因而对劳动力已不再是单纯体能与数量上的追求,而转移到更加注重对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和现代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这种变化也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必须贴近生产实际,结合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能够“工学并举”,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打造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的毕业生。

工学结合就是一种实现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面,提高技能,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而且通过在企业中与企业员工和领导之间多沟通,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

工学结合在我国虽说起步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著名民族实业家和职业教育家周学熙提出的“工学并举”,又有国外的德国“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北美国家的“合作教育”,但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工学结合”比较晚,现在还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

1.现有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工学结合的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

工学结合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很快转变角色,能够接受新的一种身份即企业员工,作为员工就应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完成相应的岗前培训和生产任务。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只是认为我是去企业打工,尤其所去的工学结合的企业不能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或者提供的工学结合的岗位是比较单一枯燥,上手快,可以尽快上岗的岗位,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就不会重视工学结合,会出现旷工,经常请假等现象,并将工学结合看作可以获得工作报酬的方式,不是将其看作自己提高技能的方式,今后就业的敲门砖。

1.2 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中企业和学校之间沟通不畅

工学结合期间,学生一直在企业实习,企业对其进行管理时,但是介于学生的身份,相比之下比普通员工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不会像考核普通员工一样,考核工学结合的学生。作为学校方面,虽然派驻了老师在企业,但是不能深入企业一线,也只能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不能全面及时的对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情况有详尽的了解,与企业之间沟通较少,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

2.建立良好的学生工学结合管理制度

2.1 与学生、家长、企业沟通,做好工学结合的准备工作

在开始工学结合之前,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工学结合管理规定和工学结合考核评定办法,通过班会课、家长会的形式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有关工学结合的目的、内容、管理办法等等,从而使家长和学生配合学校工作,从心里上真正认识到工学结合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在于学生、家长沟通的同时,也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和相关的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协议,协议的内容要涉及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岗位、工作时间、酬劳以及工伤保险等相关内容,以保障学生的权益。其次让企业提前到校对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其产品,所提供工学结合的岗位的要求,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制度等等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企业设置一个“职业体验日”,让学生去企业跟随相关岗位上的师傅进行半日的职业体验,让他们对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有个的初步的了解,以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工学结合。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使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让学生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往。

2.2 与企业保持消息畅通,做好工学结合的过程管理

在学生工学结合管理中最难的还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出现难点的原因:第一,学生所在的地点不是学校而是企业,在企业中学生是分散到各个岗位上,不像在学校中学生是相对集中。学校的负责老师要找到学生比较困难。第二,学生在企业可能需要倒班,不是所有学生均是常日班,有可能有学生会是晚班甚至夜班,这样由于学生的作息时间不一样,学校的负责老师很难掌握学生实际的班次。针对以上两点原因,学校和企业要做到保持消息畅通,要做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严格请假制度

在学生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中要规定学生要请假必须通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和学校的负责老师,并附上相应的假条或者证明。以确保学生的出勤率。

2.2.2 企业反馈与学校巡查相结合

学生的岗位定下来后,学校要求企业及时反馈相应的岗位表,学校的负责老师应该到现场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表确认学生是否到岗,以及是否因特殊原因换岗位等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校的负责老师最好是每天至企业巡查一次,并且利用吃午饭、休息时间与学生交流其在企业中工作是否不适应,与他人相处是否融洽等等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工作体力精力上不适应,觉得干不动思想动摇的时候,学校的负责老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他们排忧解难。

2.2.3 构建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的网络平台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的网络平台,将学生的考勤、日常管理,信息反馈,工学结合日志、工学结合小结以及相关的考核的都登入该平台,做好学生工学结合期间的所有的信息登记,企业和学校均可登录该平台,对学生工学结合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由此更加完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的制度

3.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

工学结合作为一门课程是要求进行考核的,并且要将考核的成绩计入高职学生的成绩单中。由于这门课实践性较强,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所以采用的考核方式也是不同的。

3.1 学校、企业共同参与考核

学生在学校、企业的共同监督下,完成工学结合这门课程,所以考核也由这两方共同制定考核内容和方式。企业根据企业的管理制度、从出勤率、生产产品的产量、次品率以及师傅、班组长等相关管理人员的评价意见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给出一个总的评价。学校方面学校负责老师根据巡查情况以及学生每天所作的工学结合日志以及最后的工学结合小结,对学生进行考评给出一个评价。最后将这两部分评价按照企业综合评价为60%,学校综合评价为40%的比例分配,得到一个总成绩记录在学生的成绩册。通过学校、企业共同参与考核可以使该考核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的情况。

3.2 针对工学结合全过程考核

考核要针对学生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即学生在企业中更换岗位、出现操作错误、未按操作要求工作、参与企业的各类比赛等等均要做详细的记录,并且将这些均量化考核,纳入最终考核中,不是以最终的一次终结性考核为准。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学生,给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面试素材,可以让企业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虽说现有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将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做的更加到位,更加完善,让工学结合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培养职业素养的一个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巧东,蒋志城,江平,杨乐克,谢萍华.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 工学结合 问题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1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现状

从1991年国务院最早提出工学结合,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首要任务,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在尝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一方面现有的探究大多基于操作性较强的工科,作为语言类的商务英语专业,在此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实证研究很少;另一方面,在振兴产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调查中,商务英语专业排在前列。因此,作为一个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但又切实需要依托工学结合来培养实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其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值得深入探讨。

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

2.1 学校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学业考核等方面应采取促进工学结合的举措

据调查,教育界和企业界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的执行情况认可度不高,认为他们还是把工学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教育界和企业界众数均为4(基本同意),而且教育界选择此项的人数超出了一半(57.6%)。由此看来,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而若要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则必须有一套有别于传统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整合优化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考评方式、实训实习及就业等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2.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自身在参与、指导学生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59家不同企业的观察、调查和走访,其中91.3%的企业认为应重点考核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商务英语实践的能力,而同时89.4%的企业普遍认为商务英语专业专任教师在工学结合方面普遍存在缺乏企业经验或实践经验。这充分说明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且稳定性差。

2.3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工学结合中满足行业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方面尚需提高和完善的职业素养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职业意识上,很多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来实习的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企业正式员工,因此会出现随意的请假与旷工现象,对待自己的岗位工作也是不够努力认真。其次是他/她们的工作能力问题。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基本都是些理论知识,商务英语专业又不同于其他技术类专业,所学内容只是语言上的表达与运用,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甚至是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能力与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进入角色,工作中也容易出现失误,从而无法很好的满足企业行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

3 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面临问题的可行性操作途径

3.1 依据行业职业标准及岗位需求制订可行性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的设置应依据行业职业标准及岗位需求,以任务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基础,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以此来树立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可采用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整合课程结构,把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与实

践性。

3.2 学校应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技能教师短缺,这严重地制约着学院的发展,因此加强“双师型”甚至“多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刻不容缓。建议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多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培训实践的机会。比如,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在科研和任务管理中丰富及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实践能力。参照发达国家实施工学结合的经验,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是创业餐厅聘请行业专家来指导经营管理,切实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鼓励教师参与餐厅经营管理广工作,在科研开发和服务管理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

3.3 采取双/多证书、双身份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尤其对于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讲,单纯的语言能力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多一种证书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和方向。而对于高职院校,如果把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专业学习的必修内容,并在学校建立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或鉴定站,是双/多证书教学模式的不错选择。要适应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从新生入学时开始做起。可由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自主选择―企业选择学生、学生也可选择企业。这样学校就可以依据行业职业标准及岗位需求,以任务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基础,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具有了“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身份。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双重身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的重

要性。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文件,国家教育部,2006.

[2] 廖建华,刘慧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

[3] 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4.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思想政治;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统一思想,明确发展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学要素都具有动态性,正因如此,思政课教学局面十分复杂。在工学结合的形势下优化高职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

一、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教育者的变化

在过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都是学校的专职或者兼职教育、学生的辅导员。而在工学结合的新形势下,除了专兼职教师与辅导员之外,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员以及企业中的每一位前辈,都成为思政课的教育者。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学校的环境相差较大,学校的教师与企业员工对学生的辅导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错误的思政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就是顶岗实习,认为思政教育责任也在企业。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重视经济利益,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不管不顾。

(二)学生的变化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他们还是企业中的职工。学生需要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企业会像要求其他员工一样要求学生,需要定期考核,需要加班。与企业相比,学校的生活较为单纯,人际关系简单。总有一些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生活,会与领导、同事发生矛盾。学生的思想波动大,会影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优化方法

(一)加强高职思政教学思想的转变

在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全面认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传递给学生。学生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足,很容易使其走向歧途。教师可以开发多种方法向学生传递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组织一个专项讲座,在讲座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解决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解工学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有效进行角色转换,对未来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教师也要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转变自己的教学心态,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要明确自己的思想政治教学职责,建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心态。不再一味地管理学习,而是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

(二)加强高职思政教学内容的转变

更新思政教学内容,是让思政教学跟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步伐的实践。在工学结合的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政教学的内容也应当摆脱传统课本的限制,将企业文化与职场素养内容融入进来。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工学结合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也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a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政教学中突出职业道德素养,关注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真正意义,并将其落实在企业实习中。除此之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开发企业文化,让学生理解企业中的灵魂,帮助学生建立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契合的价值观,有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将企业需求与思政学结合在一起,用思政教学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三)加强高职思政教学方法的转变

更新高职思政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思政教学方法,让思政教学的作用得以发挥。在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下,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多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集中一切有利于思政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手段,改革思政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这个情境最好来自于企业的工作实际,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体会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在讲解诚信时,设置他人在工作中贪企业小便宜的情境,让学生做出反应,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提前经历一些未来可能遇见的问题,规范学生的行为。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无缝对接

1 引言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学中面临着工学脱节的问题,影响了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严重缺人,招不到合适人选。即使学生被企业录用了,也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技术领悟能力。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知识到能力,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无法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工学结合则从实践到理论,其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教学一体化。

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具有能满足实践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的重点是如何为学生构建结构合理的团队,将企业文化和团队协作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使学生通过做企业真实的项目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开展项目实践。

2 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将工作过程引入到教学中来,在模拟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如何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工学结合的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或校内实践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3 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 通过“威客”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

威客的英文Witkey是由wit(智慧)、key(钥匙)两个单词组成的,也是The key of wisdom的缩写,是指那些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体现经济价值。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威客”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毕业后正式进入企业积累工作经验。

(3) 与企业合作办学,将企业或学校做为实训基地

学校与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例如东软集团)合作,引进优质课程资源(软件开发项目和企业文化),与合作公司共同商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的内容将授课任务分配给企业和学校分别承担。在时间安排上采用3+1(即3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合作公司从事开发实践)模式或2+2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2年在合作公司从事开发实践),留给学生到公司实战训练的时间。另外也可进行长、中、短期多层次的工学结合,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多形式的工学结合。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除学习和锻炼动手能力外,还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遵守职业道德、深刻认识职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对软件行业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学到相关领域知识并对其自身的能力及自身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发现与认识。这样,可以使自己能更正确地做好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更早地实现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4) 与培训机构合作,去培训机构培训或构建校内培训基地

目前,许多大四的学生毕业前会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通过开发实际项目及系统培训,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但这样不仅管理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对学校的各方面发展也不利。因此,也可以考虑将学校作为企业培训基地,在学校资源(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实际的项目)不足的情况下,考虑与专业培训机构或与企业共建校内培训基地。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而且学校也可以通过建立培训基地提升知名度,并可取得一定的收益。在这一环节中,做好培训计划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让培训机构介入在校学生的实训或课程设计,采用培训机构提供的实际案例或实际项目,在学校老师和培训机构教员的共同配合下完成对学生实训及课程设计的辅导工作。

(5) 吸收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教师每年都可以申请到各级别的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让学生随时得到动手能力锻炼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让学生全程参与从立项到开发直至结题的整个过程,这样使学生对项目的立项至项目的结题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每个重要节点应提交的阶段成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发展。

4 结束语

我们对以上提出的工学结合的几种主要途径进行了实践。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强IT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技能

职业教育是多年来的老话题,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发展也是我们职业教育者经常讨论的题目。具体到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哲学思想?我们如何在工作过程中及具体课程上系统化地发掘方法、开发方法、使用方法?工学结合如何进行课程开发等?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论和解释。本文将从工学结合的概念、内涵,进行工学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等方面,特别是从哲学观和教育学层面上,着重就“经验与策略”、“技术与技能”、“定界与跨界”等3个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与阐述。

一、工学结合的概念及内涵

“工学结合”的“工”是指什么?有什么意义?

工学结合,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描述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也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工学结合强调将工作过程引入到教学中来,在模拟的或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如何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开展“工学结合”,首先应该摒弃一种观念,就是把技能型人才与熟练工人混为一谈。技能型人才称之为师,熟练工人称之为匠。从字面上理解,“师”,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如老师、教师、师傅等;或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如技师、医师等。“匠”,即有专门手艺的人,如木匠、瓦匠等。匠和师的主要区别在于思维对环境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变动和转化。匠是一种经验主义和执行者,只会被动地、机械地去接受和适应。师是一种创新主义和实施者,是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发现和创造。匠者是靠一种熟练的眼光和手法去处理和完成事情,不会去对环境所产生敏感的感觉,是一种势能。匠者是一个听取命令的执行者,一个经验者。师者则是靠一种灵活的思维和感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事情,会对环境信息产生强烈的感受,并能从这种信息里获得灵感,是一种动能。师者是一个策略者。

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术,它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技能是技术的彰显。也可以这样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的技能,也就掌握了什么程度的技术。

技能与知识也不同。例如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等,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授;而技能必须亲自学习,并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技能对肢体和眼、手的感觉、触觉、视觉的协调能力要求很高。

熟练,解释为熟知并做来顺手,熟悉后就会形成习惯,进一步做得更好、更自然。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描述熟练,如: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

“工学结合”中我们要注重师的培养。即对“经验与策略”、“技术与技能”应该清晰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会消除我们对在学生进行培训、实训过程中一些现象的困扰,明确实训的目标。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应该以过程式知识为主,成熟式知识为辅,并应该掌握好三条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对应的是学科体系;情境性原则,对应的是行动体系;人本性原则,对应的是社会体系。科学性原则主要传授关于成熟式的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情境性原则主要传授关于经验和实践的过渡性知识;而人本性原则,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把科学性原则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情境性原则所获得的实践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工学结合则从实践到理论,其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教、学、做”一体化。

另外,企业对人才的工作经验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只能通过工作才能得到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三、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

只有正确认清了“工学结合”概念及内涵,才能为后继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确定方向。分析筛选典型的有意义的工作任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识及职业成长特征分解学习领域成为主题学习单元,完成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过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方向和思路,给我们理念提升、方法创新等方面带来新的气息,不仅对于指导课程开发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进一步推进了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电工基础;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052-0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培养模式最初称为“合作教育”,其定义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①后来将“合作教育”改称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②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创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程,从发达国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运作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极为显著。这种模式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除了其切合实际的教育理念外,更得益于来自教育、产业、政府等多种要素组成的支持系统的支撑。在我国,199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重新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近几年,为促进学生就业,职业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支持系统的要素短缺,使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得不承担提高职业素养之外的补偿性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然,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这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对工学结合本土化的探索,也是为了弥补支持系统要素的不足,其主题与国外相比应有一定的扩展与延伸。而这种扩展与延伸的一个方面就是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基本思路是:专业课程的逻辑主线是实践活动,教材应按照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进行组织和编写;知识由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引出,是实践的附属;在课程的内容上要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

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对《电工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过程,按照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对电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按照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基本思路,对《电工基础》课程做这样的梳理、扩展和整合,整个课程在框架体系上的知识节点或知识域按照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能力拓展这样一条线索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理论体系的相对完整

按照“知识由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引出”的课程改革工学结合基本理念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改革,从表面形式来看,似乎与“项目式教学”相似,但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项目式教学”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将课程知识点以项目需要而引入,而在完成一个项目时,难免会将课程的理论体系打乱,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论体系有较全面认识。按照“知识由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引出”的课程模式,其教学内容和过程是根据劳动者初次进入工作岗位开始,按照其在岗位上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由浅到深将课程知识点引入。在内容编排上以实际工作操作技能为中心,以过程逻辑为线索展开的、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的有机组合,做到“工作过程系统性,理论知识整体性”,即突破了“学科本位”的框框,又不打破该课程的理论体系,解决了“应该怎么做”(经验),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原理、规律),是情境化的实际操作经验知识与普适化的课程系统知识的有机结合,把课程的理论知识连贯的和完整的传递给学生。这是课程改革中工学结合的关键。知识体系是有前后连贯性、整体性和逻辑性的,知识难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适当降低,但连贯性和完整性不应打乱,应该给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较好掌握课程知识,而且从“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能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行“一体化”教学,注重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在《电工基础》课程按照课程改革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梳理和扩展整合,更突出工作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训单轨进行,使教学过程做到所谓的“做中学、学中做”。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过程,不应是简单做做学学,而是让学生在由实际工作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设置工作情境、提出问题,引入知识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实施操作,体验工作过程,认识和掌握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工作基本技能,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专业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按工学结合的理念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可以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业实践、贴近工作实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电工的操作按规章要求,需要两人以上协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情景,以2-3人为一组完成每一个操作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从中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边学边做,特别是在“能力拓展”模块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平台,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判断能力和责任心,变得更加成熟。

总之,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电工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注释:

①美国职业协会1946年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Cooperative Education:A Manifesto)。

②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文秘 工学结合 实施路径 障碍 对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校学习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时代升华与特色所在。

做为文科特色鲜明的文秘专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高职院校的兴起同步。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术界对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建构;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学者们对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多元构建、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改革措施,但对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路径中的现实困境与改革对策研究颇少,仍需深入,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一、当前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路径的主要类型

(一)校内半工半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教师在完成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之后,利用校内各处室的资源,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这些部门的办公室、档案室,协助办公人员完成各项秘书工作。学生在办公室、档案室的工作纳入教学管理,给予学分。这种模式因为管理方便、岗位足,被很多学校采用。其优点是教学组织比较容易,学生能得到较好地指导;其不足是企业与学校工作性质不同,学生在校内各办公室掌握的技能不一定适用于企业。

(二)校内“教学企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文秘专业成立校内“教学企业”——秘书事务所,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事务所组织架构成员,参与事务所的日常管理,通过事务所来对外承接项目,开展专业与企业的合作,从而实现培养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1、根据合作项目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教学和培训工作;2、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并获得报酬,专业依托项目促进课程建设和开发,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多方共赢。3、以项目为中心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寻找适合的专企合作项目有一定的难度,适用范围颇受限制。

(三)校外基地顶岗实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专业学习的学期中,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四至五周的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并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岗位职责。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来自校内和校外双方教师的指导。专业与合作方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和要求改进教学工作。该模式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学会为人处事,快速成长,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发展专业技能。其不足在于顶岗实习时间有限,对实操技能的培养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可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有限,必须与十几家或几十家单位联系才能满足一个班学生的顶岗实习需求,加大了管理难度。

(四)校外预就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大三最后半年,由专业统一布置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计划,学生通过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的相关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工作,学生完成实习后,基本上留在这个单位就业。这种模式被很多院校采用,它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就业相连,为解决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途径。但这种模式加大了管理难度:因为自主联系,每个学生的实习时间前后差别较大;另外,在实习期间,学生有几次择业现象,实习单位的多次更换,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及时跟进,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二、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中的现实障碍与成因

文秘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毋庸置疑,还存在着障碍其深入发展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

政府在工学结合的支持系统中居于主导者的地位。从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来看,都是依靠立法来规范教育体系和相应管理体制,并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修订。在我国,虽然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以红头文件的方式确认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地位,以及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这一观点,但总的看来,缺乏可操作性法规,不利于校企双方、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组织、校企与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由于缺乏动力的合作机制,企业往往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学校难以灵活地的根据企业变化调整课程与教学。企业与学校“两张皮”现象严重,工学结合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企方未能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

学校与企业是工学结合实施的两个教育主体,相对于校方(专业)积极主动而言,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企方消极被动,一头“热”一头“冷”现象明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工学结合中收益不大,即使不参加工学结合,也可以获得技能型人才,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院校两个人才资源地。同时,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设备和设施不仅有生产性作用,而且还有教育和培训作用,没有认识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因此,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企业以需要低廉劳动力为主的多,真正给学生按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辅导的少,企业技术含量密集程度不高,学生不能从中学到重要的技能。#p#分页标题#e#

(三)学生存在主客观的消极因素

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培养对象,其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和积极性是工学结合能否取得实效的基本动力和前提条件。通过调查显示,文秘专业的学生普遍能认识到工学结合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特别是在专业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中,因为学生会被分配到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的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上进行实习,学生主观上会对实习单位、实习岗位进行比较,进而产生所从事的岗位不如其他同学的岗位好,或是没有自己预期的那样好的认识。在实习中,存在挑选岗位、要求换岗、甚至消极怠工的不良现象。在客观上,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未能获得合理的报酬,容易产生自己是低廉劳动力的想法,工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工学结合教育的质量与声誉。

(四)实训基地的规模难以形成

从市场调研的反馈情况来看,80%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文秘专业人才只有1—2人,对于秘书这种非行业化的专业来说,在量上很难满足动辄几十上百个学生集中实习与辅导的要求,文秘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形成规模,一次顶岗实习学生少则到二、三十家多则到四、五十家单位,由于过于分散,使专业指导教师到各实习点上的指导次数有限,不利于深入开展。

三、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的保障措施及改革策略

(一)政府尽快出台可操作性政策和法规进行引导和监督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者的作用,加快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与监督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首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明确工学结合中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的定位、义务与权利。如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工学结合管理条例》、《实习生社会保障条例》等。其次,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优惠政策与实施细则。如通过税收减免、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引导企业投资、捐资,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再次,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学结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组织机构,统筹一定区域内工学结合的信息、制度审定、课程开发,定期对本区域工学结合的实施进行监督评估,及时总结工学结合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并加大宣传与报道,使不同学校与专业能够共享与借鉴。

(二)企业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参与主体作用

企业是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动机,高职院校的教育行为实际上是对企业要求、即市场要求的主动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既可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无逢对接。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有:1、直接参与专业内部的管理与决策,企业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及市场规律的供需变化,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资格证书考试等等;2、直接选派优秀在职人员为学生授课、讲座,加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3、定期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来企业实习,并给予专业详细的信息反馈;4、投入资金或设备,与专业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培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5、直接捐资,为专业办学提供帮助。

(三)加强教育与管理,使学生成为工学结合的合格实践者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产品——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能否胜任专业岗位工作,是否有较强的职业再生能力与学习意识,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成败。因此,首先应对学生加强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目标,自觉将学习目标和工作目标、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保持一致。其次,在由专业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中,应着重做好下面三阶段的工作:

前期准备阶段。专业先将顶岗实习的单位名称、工作岗位性质、工作内容与要求、工作地点、待遇等信息予以公布,然后学生报名申请实习岗位,接着由实习单位进行面试,择优上岗,最后由实习单位做岗前培训。这样做,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如愿,但信息的公开透明,学生的自主选择与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上岗后的攀比与心理失衡,能够平衡有限的工作岗位和教育资源。

工学结合实施阶段。此阶段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工作环境中的员工,又是教育系统中的学生,必须同时严格遵守企业与学校双方的规定与要求。对学生的指导也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实习单位委派的指导教师两部分构成。校内专业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检查,调查企业各层面对“在岗”学生的真实反映,认真听取学生对岗位工作的想法和建议,当好学校和企业双方信息反馈的桥梁,协助专业解决学生顶岗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效果评价阶段。效果评价包括两个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和专业总结表彰。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三个方面: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企业对学生的工作评价;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此阶段各种表现的记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结束后,专业要及时总结顶岗中的成功经验与问题教训,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对工作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彰,激励其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四)拓展合作渠道,打造“专企社政”深度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必要手段。文秘专业具有鲜明的文科特色,如果单单将合作的目光放在企业上,而企业的文职岗位有限,在实际操作上必然产生局限。文秘专业应拓展合作渠道,打造专业与企业、社区、政府合作的“专企社政”合作新模式。建立社区、企业、政府和专业四方共同分享教学资源的机制,明确企业、社区和政府与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共同负责实训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基层部门在办学方面的政策引导、企业、社区在市场发展、办学资源投入、技术发展、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各自优势。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文秘专业为例,近三年来我们在探索“专企社政”的合作途径上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建立了全线通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企业型基地)、广州市档案局(政府型基地)、广州市三元里街道办事处(社区型基地)等15家可稳定接收大批量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搬到了企业、社区、政府部门里,将教学场所放在真实的工作场所,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同时,又以“服务社区”为“校企社政”合作方式实施的亮点,先后与6个广州市成熟社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引导教师在纵横向教科研课题的开发,工学结合教材编写、社区专项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迈出了“高校师资进社区、优质课程进社区、专业服务进社区”的文科专业工学结合新模式探索的实质性步伐。#p#分页标题#e#

(五)整合资源,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

高职文秘专业在建设校内、校外基地时,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学校内相关专业共享实训基地。同一学校内的不同专业可根据课程设置和专业群的建设,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文秘专业的会议实训室、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语实训室两专业可以相互共享,文秘专业、社区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社区型实训基地可以相互共享。

2、校际间的文秘专业共享实训基地。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之间要厘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针对校外实训基地难成规模的现状,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共享校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有的单位不是不愿意较大批量接收学生实习,而是认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不长,对学习单位的工作开展收效不大,如果不同院校的文秘专业都能跟同一单位展开顶岗实习合作,将不同院校的学生错开时间进行安排,不仅能解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而且对于文秘专业优选校外实习基地进而进行规模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结合产业机构调整,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集中资金投入建设一至几所文秘专业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以广州地区为例,教育局、财政局可投入财政支持,选取广州地区某一所高职院校中的文秘专业作为牵头,建设区域型共享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将本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技术水平新、设备数量足、功能全、实训岗位多、教学环境职业化、组织管理企业化,实现与各类院校资源共享、与企业资源共享,以及通过师资培训辐射周边,实现省际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资源共享,大力促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开展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演林.构建开放式多元联动长效机制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J].教育与职业,2009(1).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跃、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焦名海,刘颖.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阶梯分段式 工学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政策要求非常明确,但是工学结合搞了多年,却仍停留在书面协议上。为了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创建学校的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尤其是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预期目标――“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方向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两段式(在校学习、顶岗实习)教学,重新规划为工学结合(交替)、教学做一体的多段式教学,即:基于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特点,实施“学校专业理论基础学习―企业见习―学校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综合实训―学校专业技能学习实训、考证―企业顶岗实习”分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中学生在企业实践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见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企业综合实训,借助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技术经验;第三阶段:顶岗实习,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岗位劳动锻炼,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增强就业经验。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被科学地分在三个学年,采取三种组织形式,分三个目标组织实施,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怎样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缩减企业上岗培训时间和成本,为企业培养所需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并完善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目标主要是由学生在3年时间内,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的分段交替中完成。

二、积极实践――“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关键

首先了解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2011年,笔者通过3个多月的时间,对本省30多家企业和本校机电专业近百名毕业生进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了毕业生就业岗位分类及岗位能力

要求。

然后与企业交流沟通选择确定了1~2家机电企业为进行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单位。学校机电专业部与两家机电类公司本着“互利共赢” 的原则,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并共同制定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方案》。

2012年4~6月,机电专业部安排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开始实施第一阶梯即第一阶段的工学结合。三个班的学生分别在两个企业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每个班教学实践时间为2周。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5~6个学生,企业为每个小组安排1名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通过这一阶段短时间的企业实践,使刚进校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岗位形成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某企业实践时,我们主要熟悉变电站各种测量控制柜的制作“组装”调试等内容。实践内容从周一到周五,一组为参观企业安全教育、学习识图、了解元器件名称、性能和使用范围、照图样组装模块、上机柜配线、检查、检验调试、组装、包装出库,另一组为下料、折边、数控冲孔、柜体焊接、打磨、电镀等。

2012年10~11月,机电专业部实施第二阶梯即第二阶段的8个星期的企业实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以深化理解学校所学知识、强化操作经验、提高学生技能为主。实习期间,企业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位师傅,一对一指导实践。通过这一阶段教学实践,学生们都熟练掌握了从柜体的下料到焊接组装整个工艺和内部安装、扎线、调试、包装的整个工艺,以及空调、冰箱等的工作原理和安装工艺。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每天在师傅指导下学习实践,记下实践内容和心得体会。通过“厂内教室”,企业安排技术人员给学生集中授课。每天学生组内评、师傅评、指导老师评,最后进行总的考评。每周还对学生进行书面和实践考核。最后公司对实践中积极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分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

从2013年6月开始,上述班级学生就进入为期一年左右的第三阶梯即第三阶段教学实践,也就是最后的顶岗实习。学校招生就业处和专业部一起组织挑选出100多家优秀企业,让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进行零距离的就业实践。

企业反馈证明,参加“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班学生,在企业的稳定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三、多方合力――“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保障

1.学校发力

在每次学生到企业实习前,学校及机电技术应用项目组均要制订周密的活动计划,明确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责任。为了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每个实践企业选派1名专业教师担任领队,代表学校协调与企业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管理。每天早晚,老师带队到企业和回住宿地,早饭在旅馆统一吃,午饭、晚饭在企业统一吃;晚间由老师负责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吃住费用和接送费用都是由项目建设中财政经费预算支持的,因此解决了学生的吃住问题,学生和家长都很满意,使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

2.企业给力

企业为每个学生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传授指导。企业还为每个学生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企业为带队老师参与生产实践和现场管理提供机会,使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3.制度有力

为顺利实施“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部制定了《学生校外教学实践管理办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校外教学实践的纪律规定》以及实践学分考核评定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每天写教学实践日志并给指导师傅签字和每周的书面或者现场考核,从制度层面保证校外教学实践跟学校内日常教学的全面结合。企业领导对车间及各位指导师傅也进行指导学生方面的管理考核。这些制度都准确有力地保障了工学结合的落实

实施。

四、多方共赢――“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成果

通过实施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都获益匪浅。

1.学校受益

完善了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施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修订了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涉及学生课程安排、学分考核、教师配备、经费保障、考核规定等多个方面。这为以后进一步完善“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

效益。

2.学生受益

学生对机电专业的企业生产从初步感性认识上升到了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学生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师傅的教和自己“动手做、动脑想、动口问”,使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将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较为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企业实践获得了更多专业技能,提高了专业岗位适应能力,这对他们回校后的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有了很大的帮助和触动。学校的课堂理论学习结合到企业的生产实际后,学生才体会到了书本知识的重要价值,进而学习更加认真。学生维修电工中级工考核的通过率明显提高。

3.教师受益

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很少,特别是一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阅历,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跟不上企业要求,无法对学生在企业生产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因此我们的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践,提升了实践操作技能,深化了理论水平,回到学校以后教学能力有了更大提高。

4.企业受益

保证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满足了企业长期、稳定的用人需求,而且员工队伍稳定,利于管理。而且学生开始不拿工资,企业用人成本明显下降。这些参加实践的学生到企业就业的比率明显提高。

五、体会思考――“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