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1篇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myopia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shan city to provide basis to make further intervention measures.Method: 1932 students in two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ere selec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it included 1036 pupils and 896 junior school students,all of them were conducted visual inspec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Result: There were 1009 students suffer short-sightedness.The detection rate was 52.22%.Patients with mild myopia were 658,which was 65.21%;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myopia were 220,which was 21.86%;patients with high degrees of myopia were 131,which was 12.93%.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pupils suffered short-sightedness was 41%;incidence rate in one to the fifth grade in primary school was respectively 24%,32%,42%,49%,60%.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sufferd short-sightedness was 64%;incidence rate in six to nine grade was respectively 62%,65%,65%,69%.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rate of myopia is high among the investigated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and in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rate,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ffective prevente the myopia.

【Key words】 Rushan cit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yopia; The prevalence rate;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Health Supervision Institute of Rushan Municipal Health Bureau,Rushan 264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8.021

近视眼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逐年增加,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1]。我国学生现阶段近视率为60%左右,位居世界第二,近视眼已成为危害我国学生健康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还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因此,防治近视眼是当前社会学校卫生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2-5]。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市中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病情况,笔者于2014年 5-6月对乳山市中小学生近视状况进行调查,为制定近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及时遏制近视的继续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乳山市各2所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入组标准:出生时为足月顺产且体重大于2500 g;能配合完成视力检查及问卷调查,排除有严重躯体和精神疾患、其他类型的屈光不正及可能影响视力的全身系统疾病;家长和学生知情同意。入组者共1932人,其中小学生1036人,初中生896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调查前首先由研究者向入组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问卷由入组者独立如实匿名填写,并当场收回。视力检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2名眼科主治医师完成,调查内容包括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两方面。

1.2.2 调查工具 (1)采用统一国际标准的5 m“E”字形对数视力表,在上午8∶00-11∶00和下午14∶00-16∶00对入组者双眼裸眼视力进行检查。检查地点应选择光线明亮的教室内,取坐位,入组者距离视力表保持5 m的距离,灯箱摆放的位置应使视力表中5.0这一行与被检查学生的眼睛保持在同一高度,辨认速度不超过2~3 min。(2)自制问卷调查表:包括入组者的年龄、年级、躯体健康情况等。

1.2.3 视力判定标准 依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检测细则”要求,两侧视力均不低于5.0者为正常视力,凡有一侧视力低于5.0者为视力不良,4.8~4.9为轻度视力不良;4.7~4.4为中度视力不良;4.3以下为重度视力不良[6]。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了1932人,其中小学1~5年级1036人;初中6~9年级896人。年龄范围为6~17岁,调查出1009人近视,近视患病率为52.22%。

2.2 近视情况年级分布 从小学到初中,随着年级的增加,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见表1。

表1 中小学生近视状况调查表

年级 受检数(人) 近视数(人) 近视率(%)

小学 一年级 252 60 24

二年级 172 55 32

三年级 206 87 42

四年级 186 91 49

五年级 220 132 60

总数 1036 425 41

中学 六年级 223 138 62

七年级 235 153 65

八年级 228 148 65

九年级 210 145 69

总数 896 584 65

2.3 中小学生近视程度分布 1009名近视的学生中轻度658(65.21%),中度220(21.86%),重度131(12.93%);425名近视的小学生中轻度302(71%),中度119(28%),重度为4(1%),轻中度构成比为99%[(302+119)/425];584名近视初中生中轻度245(42%),中度286(49%),重度53(9%),轻中度构成比为91%[(245+286)/584],说明中小学生近视构成主要以轻中度为主,且中、重度比例逐渐升高。

3 讨论

当眼睛的调节功能静止时,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因此不能呈现清晰的物象,将此现象称为屈光不正[7]。常见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视,而近视是最常见一种屈光不正。本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近视眼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小学总发病率为41%,初中总发病率为65%,这与国内外有关研究报道一致[8-9]。近视发展趋势已相当严峻,已影响到学生终身生活质量,在上海新增加的失明患者中,近视眼因素导致的已经成为第一位,如此高的危险性必须正视[10]。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2篇

北京市教委规定,全市所有中小学将在学校课时、作业量和考试评价等方面量化减轻学生负担。8条新规包括: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规范考试和评价工作,严格禁止违规补课,严格教辅用书管理,严格各类竞赛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要求。

北京市提出,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周在校总课时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均设定上限,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初中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5个小时。严格规范考试评价,小学除语、数、英每学期期末可举行一次考试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初中每学期仅可组织期中和期末两次学科考试。严禁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学生教辅材料必须在市教委公布的目录中选用,并由学校免费向学生提供。坚决禁止学校组织或参与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不得统一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学科竞赛,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小升初入学依据。

北京市首次明确提出,将对落实学生减负措施不力的区县或学校进行追责。

上海:建10个学生体质监测中心

上海在徐汇、长宁等10个区县建成的10个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近日陆续投入使用。

据了解,这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均配备专用测试教室、综合测试室、数据处理机房、办公室以及标准化、自动化测试器材,并建立了由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专职队伍。

2013年,上海市教委还将在其他7个区县各建设1个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逐步形成政府监督、专业部门指导、学校重视、家长配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干预服务机制。

江苏:建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

日前,江苏省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江苏省明确,今后该省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总数的15%进行交流,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一般不超过两届。

意见提出,今后江苏的交流人员将包括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员。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在同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须在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间进行交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提拔任用前,须有在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直接提拔至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职。

城镇学校教师竞聘高级岗位,申报特级教师,申报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评选市级以上综合表彰奖励,均须有2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或任教的经历。今后,江苏在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将向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倾斜。

意见明确,这一规定将在2015年前全面实行,目前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推开的原则,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各地要将义务教育学校和校长流动情况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责任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

山东:打破特级教师终身制

近日公布的《山东省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办法》将实施特级教师综合考核评价制度,特级教师从事有偿补习或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考核不称职等,都将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

山东规定,特级教师每3年评选一次,在职特级教师总数一般控制在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5%以内,重点是在教学第一线上的教师。特级教师所在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于每年年终组织实施对特级教师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3个等级。经考核不称职的,令其限期改进。申报评选特级教师中弄虚作假,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有其他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经两次考核不履行规定的特级教师职责等,也将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

重庆:试点校长教师异校交流

近日,重庆市出台文件指出,从2013年起试点全市各级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和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城区和农村学校之间、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交流,领导干部交流时间5年以上,教师3年以上。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领导干部在同一学校任职10年以上、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9年以上的,原则上应进行交流。交流教师的考核结果与学校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校级领导的提拔、续聘、绩效考核挂钩,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分配挂钩。对校长、教师交流期间的工作,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同时确定为“不合格”者,一年内不参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河南:郑州开通中小学生专用公交

河南省郑州市近日出台《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根据该办法,郑州将在城区公交覆盖地区建立沿线公交与中小学校的挂钩联动机制,在中小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开通专用公交车接送学生。

郑州市《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办法》鼓励和扶持县(市、区)探索校车管理新模式。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结合自有财力,或统一购置校车,成立校车管理公司,在公交不能覆盖的农村边远地区,利用校车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也可以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公司)提供校车租赁服务。城区学生专用公交开通运营后,有关部门将在公交车站安排安全乘车协管员,指导学生安全乘车。

此外,该办法规定每季度必须对接送学生的社会营运车辆负责人和校车驾驶员进行一次校车安全培训;学校每月对驾驶人和随车照管人员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安全教育。

新疆:每年两次检测中小学生视力

从即日起,全疆中小学校“防近”工作开展情况、学生视力检测及近视眼发病率控制情况将纳入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检查内容,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新疆要求各地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要按照要求,对现有学校的卫生设施设备逐一对照检查,保证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施配备符合相关卫生标准。每年在学生体检时进行第一次视力检测后,5―6个月后再进行一次。

(以上信息均选自《中国教育报》,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部分大学校训如出一辙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211工程”各大学的官方网站时发现,不少大学的校训相似。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

“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

打住,别再进行媒体公关了

――冯雪梅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河南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的悲剧发生后,当地政府开始应对“负面新闻”。先是禁止教师接受采访,声称“讨论这有啥意义”,后在当地媒体刊发《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赞扬”文章,紧接着,又着手进行“救人英雄”的宣传。当地政府对学生被砍事件的处理方式,引发舆论不满。

徒劳的“遮丑”,不过是自欺欺人。与其将功夫花在公关上,不如正视问题,妥善解决。错了,就道歉;错了,就担责;错了,就改正。不管是媒体还是民众,都不会得理不饶人,只是希望事件能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希望政府能够尽心为民,公职人员能够恪尽职守。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某个地方政府或官员出丑,而是改变现状,推动问题的解决。

有毒文具就是孩子们的“塑化剂”

――李慧翔在《新京报》上撰文指出:近日,网上“修正液3分钟毒死小白鼠”的实验视频引发热议。其实,修正液中苯含量超标,已经是个老问题了。

在发达国家,学生用品多实行安全标志制度,如美国“艺术与创造性材料学会”对儿童美术用品的无毒认证。但在我国,违反国标的低劣产品仍大量充斥市场。按说,2008年出台的强制性国标《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已经对修正液等涂改制品做出了严格的限定。但显然,有些地方,“不符合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的学生用品,将不得在市场上销售”已成了一句空话。

酒鬼酒的塑化剂成分DBP超标了2.6倍,瞬间成为众矢之的。如今孩子们手中的修正液苯超标多达近7倍,在封闭的教室中难免有慢性苯中毒的风险。难道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还不如“酒鬼”们重要?

20名女大学生举报267家企业招聘歧视

――近日,北京、上海等地20名女大学生向各地人社局、工商局集中投递举报信,举报267家企业涉嫌性别歧视招聘信息。该活动的参与人之一、即将从西安一所大学毕业的李麦子认为,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中还是经常会看到“限男性”的信息。

大学生支教遭遇尴尬

――日前,媒体报道,新疆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在爱心助教活动时遭遇尴尬:

本以为去助教的学校都是土砖房,缺少专业教师,孩子们对艺术、科技充满渴望的眼神……但没想到原来学校的配置很好,师资齐全。且学校对大学生的“小打小闹”式的助教不认可。

奖学金怎变“抽大奖”

――4万元奖学金采取“抽奖”方式产生,且只能作为冲抵车款的“买车基金”,用于将来购买本公司的汽车――长安汽车公司在北京某高校的捐资奖励形式,实属“创新”之举。

这一“创新”之举,是一次不错的品牌营销,让即将走进社会的高校学子,对于这一品牌有了深度认知。在笔者看来,该企业的宣传目的,大过从学生利益出发、捐资助学。而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企业都是匿名捐赠,不会试图从捐资助学中获得什么回报。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3篇

摘要: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担忧。据此,本文阐述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并从家庭、应试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成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体质健康;应试教育;矫治策略

一、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现状:

1、肥胖率日益攀升,超过世卫“安全临界点”

与1985年相比,2010年我国7至18岁学生肥胖率增长了7.9个百分点,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率已达14。2%,城乡学生的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安全临界点”(10%)。

2、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

与1985年相比,2010年我国小学生50*8往返跑,初中、高中、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的成绩分别下降了8.2%、10.3%和10.9%。中小学引体向上最大降幅达到40.4%。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

3、视力不良检出率攀升,位居世界前列

2010年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0.9%初中生检出率为67.3%,高中生为84.7%,我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已位居世界前列。

二、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

1、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主要问题是: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现状,牺牲了青少年体质为代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指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仅有42.7%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3节体育课,73.5%的高中生每周上2节体育课,这与中央文件规定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2008年,某省会城市的2000余所中小学校,400米标准田径场仅有38块,比例不足2%;各级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短缺,诸多省市缺额达1/5以上;加上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不高,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体育课的质量与效果也大打折扣。

2、体育教学模式僵硬

“达标考核” 模式借鉴的是前苏联的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学校体育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了,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专门为了达标而设置体育课,这是体育教育的一个误区。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睡眠不足

根据抽样调查5886个学生,有超过1/10的小学生和超过1/3的中学生正在受到睡眠不足的隐性伤害。睡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干,睡眠不足将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引起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造成健康隐患。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影响身心及智力发育,发生各种慢性生理疾病,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不好动、兴趣不广泛等表现。心理上的反常表现也会影响睡眠,导致入睡困难,形成性循环,就是造成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隐性因素。体质下降。

4、家庭方面的原因

受“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他们只重视孩子的智育,轻视孩子的体育,只重视孩子的营养,轻视孩子的锻炼,从而使孩子在家里的生活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小太阳始终难以见到“太阳”,譬如,在平时,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本想放松一下,玩一会儿,然而大多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便让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做各种各样的作业,在假期,许多家长也不让孩子放松休息,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体育活动,缓冲一下本学期的紧张的学习所带来的身心疲惫,而是,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辅导班”,继续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从而使孩子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因此家长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是造成“土豆”和“豆芽”长成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造成“小胖墩”、“小眼镜”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矫治策略

应该从5个方面入手改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1)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大教育行政干预力度,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作业负担的标准,普通高中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列入课表,同时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确保学生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2)是增加投入,建议国家设立全国阳光体育建设工程,并采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财政配套的办法,体育彩票净收入一定比例也可用于学校,提高中小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器材装备水平。(3)是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好体育教师岗位编制的统筹安排,做好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和骨干体育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或支教。(4)是进一步推进体育考试制度,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5)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营养,由政府牵头为学生营养午餐制定相关政策、制定营养标准,切实解决学校食堂工勤人员编制问题,提高学生餐饮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董俊.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报,2008,31(34) :3-4.

[2]樊雅民.浅析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及对策[J].山西科技,2009,30(05):4-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式化;提高;青少年;体质

Putting the Formal an End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ctually

CHENGCong-cong1 YANG Shun-li2

(1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

2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Henan Zhengzhou 450007 )

【Abstract】 Applying documentary metho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nd hav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Japa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s that there exists formalism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o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 it must put the formal an end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ctually.

【Keywords】 formal, improve, adolescent,constitution

1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翁的《少年中国说》把希望都寄托在少年身上,但是现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降到了近20年最低水平,原因何在?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在找问题,查原因,但现在,这种趋势还在蔓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对中日两国政府应对学生体质下降状况的措施及具体执行情况的对比,发现固然影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却被忽略,即执行的形式化。鉴于此,笔者提出:要杜绝形式化,以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多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均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1〕。

就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专家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非我国独有,而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有的专家则认为是教育体制的影响;有的专家从学校体育角度入手,认为是实施学校体育过程中,在多种压力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剥夺了学生的体育教育权利。具体而言,国家教育部杨贵仁司长认为:学生肺活量的下降、肥胖比例增加是学习压力导致,体育锻炼不足,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问题,加上家长营养知识不够,也加剧了学生肥胖的发生;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杨潘顺则认为是新课程标准在淡化体育教育;南京师范大学顾渊彦教授则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可谓是众说纷纭。

其实,作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被我们忽视了,即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要明确按章办事,现在有很多政策,问题是没有很好的执行〔2〕。

3 日本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措施

日本在战后初期,由于物质贫乏使得国民营养不良,体质状况低下。为此,日本政府实施了全国性的增强体质的规划,进行“一天用一次煎锅运动”,提出“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至今这些计划仍在进行中。

同时,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完善的体质测试制度和管理体系也让人叹为观止。早在明治12年(1879年)至今,日本积累了1898年以来100多年的本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资料,特别是在1964年开始实施体力测定后,日本中小学在每年4月开学一个星期后进行体力测定,测定结果根据文部科学省的颁布的评价标准计算得分,并计入学生的健康登记册。而后,学生在分析自己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锻炼计划和努力目标。〔3〕。上述做法踏实有效,非常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学习。

4 形式化的具体表现

4.1 对课标理念的认识不足

2001年启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也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然而较多一线体育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只从表面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并没有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标理念提出的背景,结果造成课改中依然存在“放羊式教学”,另有一些体育教师为避嫌,提出了“科学放羊”这一名词,还美名其曰“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在课改中,很多体育教师模仿日本的“快乐体育”进行教学。但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日本关于“快乐体育”的内涵。他们认为:不给学生运动量、运动强度,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活动,这就是“快乐体育”,而忽视了“快乐体育”的本质,省略了学生“由苦到乐”这一重要过程的转化。结果造成他们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倾向于那些娱乐项目、个人项目及球类项目,剔除了那些可能会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但又对学生体质有很大帮助的体育项目。这种“浅、易、轻”的做法,一方面使得体育课出现了“游戏化”倾向,违背了体育课的本质;另一方面则使学生身体承受的运动负荷很小,而过小的运动负荷,又使得学生机体得不到良性的应激反应,长期以往,学生不但不能保持原有的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质和身体素质的下降成为必然〔4〕。

4.2 制度建设的缺位

4.2.1 课时安排的形式化

2005年8月19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明确指出:“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事实上,许多中小学的体育课“严重缩水”,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不进行体育活动而是观看体育幻灯片、电视片或观看老师的讲解、示范,敷衍了事、走形式等;或者体育课干脆不上,让位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或者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前或初三、高三体育课直接被取消。还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初三、高三的体育课,只在课程表上有所显示,却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完全是“聋子的耳朵――摆设”〔5〕。

4.2.2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形式化

新课标提出,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教学实际进行内容的选择,但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师为避免课上出现伤害事故,不敢给学生增加运动量,甚至不按课标施教,取消自认为有危险的体育运动项目。一项调查显示:因为担心体育课学生受伤,担心家长为“宝贝”向学校提出高额索赔,半数学校收起“跳山羊”和“跳马”,99%的学校封了攀登架、爬杆爬绳和秋千,有的学校甚至不敢搞长跑运动……体育课逐渐“空壳化”、“休闲化”、“走过场”〔6〕。

4.2.3 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化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场地、器材、安全事故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基本上不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一项调查显示:以体育活动为课外娱乐的中小学生仅占21.3%,超过六成的中小学生是以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看书作为课外娱乐活动〔7〕。

4.2.4 学生作息时间的形式化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学生每日的学习时间: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中学阶段双休日补课是家常便饭,为了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中国孩子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8〕。以至于国务委员陈至立2009年8月13日-8月17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上,呼吁所有与会人员:千万不要再给学生补课了!

4.2.5 场地、器材配备及体育经费设置的形式化

按照国家办学条件规定:中小学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为3平方米,有400米跑道的学校可容纳1000名学生,可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优质资源学校至少容纳了3000名学生,超过规定的学校学生容纳量的1倍到2倍;此外一些学校还挤占挪用甚至出租体育场地,使原本就不足的体育场地更加缺乏。

据相关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人均体育经费为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元得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育课,即使在东部某经济发达省北部5市的初中,98.7%的学校也没有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占17%〔9〕。

4.2.6 体育师资配备的形式化

体育教师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路人。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及自身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但现实是:很多学校的体育师资严重不足,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配备标准,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尚存在大量非专业的兼职体育教师,这将很难真正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3 评价力度不够

4.3.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有效评价与监管

众所周知,政策制定得再周全,如果缺少监督机制和督导制度,或督导无力,那都是“白搭”。很多学校常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为了体现领导政绩,一个系统的上下部门合力欺骗上级的检查,一方面是对公布的数据显示出本校或本地区的各项指标都达标,而另一方面却是学生体质的下降。有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专人管、有专人抓,但具体怎么管,怎么抓,是做表面文章,还是脚踏实地地干,对此缺少监督和督导。

4.3.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监管的形式化

有调查显示,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如果上级检查,多是造假数据〔10〕。同时,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多次修订测试指标评价得分的变化趋势上看,从1982年以来均是降低标准。这种形式上的降低也没能有效地阻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4.4 对一线体育教师培训的形式化

一线的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作为最了解学生情况的人,却因受所处教学环境的影响,相对缺少课改意识。为提高他们对课改的理解程度,国家往往采取逐层对他们进行培训的方式。但往往是培训时间较短,仅为一周;同时,培训教师为我国或各地市相关领域专家,然而很多专家已多年不接触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了,所以,他们的培训能否解决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这种培训难以满足一线体育教师的需求,对真正提高他们对课改的认知水平意义相对较小。

4.5 体育观摩课的表演化趋势

体育观摩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知程度。但在课改中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上的观摩课,只是从形式上迎合新课标的需求,而不考虑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很多人在看完体育观摩课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假”、“太假了”!因为生活中场地、器材几乎不可能这么完备;体育教师也不会如此精心地准备这么一节课;学生也不会这么配合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然而很多学校就是用这样的表演欺骗了检查部门,欺骗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5 结语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过程中,执行的形式化是一个主要原因。鉴于此,希望相关部门在落实国家政策时,能够把学生长久利益放在首位,杜绝一切形式化倾向,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教育部办公厅. 教体艺厅函〔2005〕6号)〔Z〕. 2005年11月7日.

〔2〕增进青少年体质座谈会发言摘要〔J〕.体育与科学, 2007;28(2):3-6.

〔3〕夏书红.日本学校体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P65-68.

〔4〕邓伟锋.由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反思体育课程与教学〔J〕.江苏教育,2007;7-8 :106-107.

〔5〕何志文,陈玮君.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思考(之一)――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调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6):13-16.

〔6〕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7〕古维秋.从学生体质下降反思我国学校体育教育〔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2):90-92.

〔8〕李敏,张大超.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C〕.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编.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选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8-122.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385-02

【关键词】 公共卫生工作;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组织目标

1 公共卫生的职能

关于公共卫生的定义很多,目前WHO采用的是耶鲁大学Winslow教授在80多年前提出的定义[1]:公共卫生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力量,高效率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并能发挥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其工作范围包括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进行个体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健康地出生和长寿。

在传统的公共卫生职能中,传染病防治是最重要的内容。解放后,我国采取“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建立公共卫生系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计划免疫,迅速地控制了常见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病增加,各种环境危害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现代公共卫生更加关注健康危险环境和健康危险行为,重视人群健康保障、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其主要职能集中在人群健康监测和分析、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同地区人群间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训等方面。

2 学校卫生的工作目标

吴仪副总理在200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卫生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学校卫生工作的对象是各类在校学生的公共卫生问题。广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接受教育的阶段,学校卫生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和学业圆满完成,而且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从而达到保护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标。

3 学校卫生面临的问题

自1990年《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我国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2]。但随着社会发展,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出现,学校卫生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1 学校卫生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学校卫生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有些地区的基层卫生防疫机构没有专门的学校卫生人员和工作经费;有些学校不仅缺乏校医或保健教师,同时现有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基础卫生条件较差,导致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突发事件。

3.2 预防性卫生监督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投资增加较快,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学校大量涌现。但是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对于新建校舍选址、建筑设计、教学和生活环境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并没有同步加大工作力度,有些学校的硬件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缺乏切实保障学生卫生安全的基本条件。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许多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仍然存在问题,如食堂卫生设备简陋,管理不规范,食物中毒发生后报告不及时,影响了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防制。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和食物中毒。2006年9月以来,全国就突发多起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些事件90%发生在中小学,60%以上发生在农村中小学。

3.4 学生常见病状况不容乐观 总体上,我国对于“视力低下、沙眼、贫血、营养不良、蛔虫和龋齿”等学生常见病的防治成效显著。据上海市2002年的统计数据,100%的学校开展了学生视力低下和沙眼普查;96%的学校开展了贫血检查和矫治;97%的学校开展了营养不良和肥胖的防治工作。但是全国的学生健康监测数据表明,城市学生视力低下居高不下,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相当严重;城市学生肥胖症及超重比率也在逐年增加。

3.5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持续增加 2002年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包括中专、技职校)没有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占49.30%,不能正确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占31.20%,高中生(包括技职校)中曾发生婚前的占2.4%,其中使用的学生仅占1/3。

2005年6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在哈尔滨举办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儿少/学校卫生论坛”,根据此次论坛发表的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吸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心理行为异常、网络成瘾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近年来持续上升,这不仅对青少年本身造成各种身心伤害,而且对社会和谐也带来危害。

4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现代公共卫生的职能出发,我国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理顺学校卫生管理机制、规范学生健康监测分析、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整学生常见病防制策略、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力度、探索学校健康教育新模式、促进学校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卫生人力资源质量”。

4.1 理顺学校卫生管理机制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我国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测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各级疾病防制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学校卫生工作,为学校提供疾病防制、食品卫生、健康教育等技术支持,协助学校落实各项卫生措施。

4.2 规范学生健康监测分析 规范学生健康调查和常年健康监测分析,使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健全学生健康检查制度,有条件的学校每年组织1次健康检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至少做到入学与毕业时的2次学生健康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进行生长发育、常见病等监测分析,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防制措施,如提供咨询、确诊和治疗服务,改善环境不良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3 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按照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指定专人作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联络员,完善食物中毒和传染病流行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有

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校传染病防制方面,要进行学生疫苗接种证的查验和实施疫苗补种,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管理,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厕所卫生管理,改善学生宿舍卫生与通风条件。在食物中毒防制方面,要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的监督,培训分管校长、卫生保健教师以及食堂从业人员,加大学校食堂改造力度,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加强食堂卫生管理。

4.4 调整学生常见病防制策略 调整学生常见病防制策略就是要扩大常见病的监测范围,增加有关成年期疾病早期防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伤害(车祸、溺水等)等监测项目,并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监测。在贫困的乡村地区,传统的“六病”监测,特别是对沙眼、贫血和蛔虫感染的防治仍然需要加强;在城市发达地区,针对当前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持续增加的现状,重点则要放在近视、肥胖、伤害的一级预防上。

4.5 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力度 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做好学校卫生设施的预防性卫生监督。要开展学校卫生设施现状调查,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对于学校的卫生室、教室、课桌椅、照明灯、食堂、厕所、饮水设施等,实施公共卫生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建筑设施的卫生质量。

4.6 探索学校健康教育新模式 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

国外学校的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如日本的小学至高中都开设有“保健体育课”,系统讲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我国2001年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健康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不再作为一门课程设置,而是将其内容分散到其他学科之中。小学阶段健康教育被分散到社会、科学、体育等课程;中学阶段则分散到历史、社会、科学、生物、体育等课程。因此,学校卫生必须探索有效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学校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特点,从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出发,开展多种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可以设立“爱牙护牙、用眼卫生、平衡膳食、食品卫生、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预防艾滋病、伤害”等专题。

学校健康教育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的健康教育活动。如采用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板报、广播、录像片、专题讲座、绘画、图片展、辩论赛等形式。

学校健康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发生,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7 促进学校卫生信息化建设 为了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和学校卫生工作状况,必须促进学校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卫生信息化方面,要加强学校卫生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在“学校卫生疾病综合监测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块中,应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教室、食堂、饮水和厕所等环境卫生状况,学生生长发育监测(体检),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监测,学生伤害监测,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等内容。

4.8 提高学校卫生人力资源质量 学校的校医室(卫生室)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层单位,校医(保健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健康检查、监控学生常见病,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监督学校环境卫生、防制学生传染病,检查学校食品卫生、防范食物中毒发生。

提高学校卫生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是加强对广大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2002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南大学相继成为国家级学校卫生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已对全国学校卫生工作者近1 000人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素质教育与健康新观念、学校卫生管理及任务、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及心理卫生、合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生常见传染病管理与预防、学校卫生科学研究方法”。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3/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2—0157—04

作为具有农村户口和农民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长期流动、不稳定的工作性质,以及各种政策的限制,使得农民工常常与老乡结伴务工,或者夫妻结伴务工,将年幼的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看,无法举家进城,因此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民工背后,是被迫留在乡村、缺少亲情关爱、渴望家庭温暖的孩子。留守儿童作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关于全。2011年5月31日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超过5800国留守儿童的确切人数,目前缺少最新的统计数据万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可以想见,随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现在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这一数字。由于缺乏亲情沟通,相当多的留守儿童性格自闭、孤僻,迷恋媒介交流。在留守儿童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他们合理地利用媒介,学会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学习和生活必需的信息,以及理性地解读媒介信息,是摆在教育学者和传媒学者面前一项相当现实的课题。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情况,并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评价,在这些实证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用的资料来源于作者于2011年7月在河南省许昌县4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选择许昌县作为调查地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劳务输出大省河南省,许昌县的劳务输出人数近几年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而在许昌县苏桥镇的丈地村、禄马村、西村、杜寨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其外出务工人数总和占据了许昌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如丈地村,因耕地面积较少,且很多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而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所以村里本来就少的耕地中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基本上是靠天收。为了生计,村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留守儿童40多人。许昌县的这4个村庄由于有较多、较集中的留守儿童,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并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样本。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种运算能力是构成逻辑思维最为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自7岁之后儿童便进入了发育人类理性的萌芽期。鉴于此,在问卷调查工作中,本研究将问卷发放的对象确定为6岁以上的儿童,即受访者年龄段为6~16岁。采用代填问卷法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80%。100名留守儿童中,男童31名,女童69名,均为当地中小学生。

深度访谈工作中,采用开放式访谈方式,共访谈留守儿童6名,监护人4名,当地中小学教师4名。其中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主要涉及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对监护人的访谈主要涉及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以及他们是否干预或指导了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中扮演的角色。

二、研究发现

(一)电视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核心角色

电视媒介在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你平时接触(使用)最多的媒体是”,85%的留守儿童选择了电视,另有15%选择了网络,选择广播和报纸的留守儿童人数为零。通过对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在许昌县的这4个村庄,只有各村村委会订阅了一份报纸(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各村小学订阅了一份《小学生学习报》,由班主任带到课堂上作为课外辅助读物给学生讲解,学生没有自行阅读的机会,所以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报纸媒介。在村里,广播则很少见,仅有少数老年人闲暇时收听广播的评书、戏曲类节目。电视媒介的普及,则得益于近几年政府的“村村通”工程及“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村村通”工程及“家电下乡”政策惠及到广大农村的家家户户后,现在每个家庭都有一台电视机,且有不少家庭在屋顶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俗称“电视锅”),因此电视成为留守儿童最容易接触到的媒介。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电视接触和使用情况,本研究考察了他们的使用动机和内容偏好。

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使用电视的主要动机为获得消遣娱乐,将电视作为获取新闻与信息渠道的仅占17%,位居第3位。由此可见,追求“愉悦”成为留守儿童电视使用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对观看“愉悦”的追求,折射出这一群体与同龄人迥然不同的境遇:缺少温情的生活环境,代际沟通困难等。

在内容偏好上,超过2/3的留守儿童更为喜好轻松、幽默、搞笑的动画片、青春偶像剧、综艺娱乐节目等,偏好新闻与实用资讯类信息的不足1/3。留守儿童在电视内容上的偏好,与他们的使用动机是一致的:对观看“愉悦”的追求,使得他们有意无意地远离新闻和实用资讯,而转向能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不快乐的娱乐消遣类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视媒介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非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了解社会的窗口,而是他们获取精神慰藉和力图逃避现实的工具。

这一结论,通过深度访谈得到了印证。如留守儿童小娇的父母离婚,她先是跟着母亲生活,但自2009年母亲去北京打工当保姆后,她就一直住在年迈的姥姥姥爷家。现在读初中二年级、已经15岁的小娇这样描述她迷恋湖南卫视播出的青春偶像剧《呼叫大明星》的:“喜欢小美,他是我看这部戏的动力,他长得真的很帅,从《无间有爱》就彻底迷上他了,他好帅!”另一位10岁的小学四年级男孩晓军,父母均在江苏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爷爷已经去世)。他说,自己喜欢动画片《蜘蛛侠》是因为“幻想自己能变成蜘蛛侠”:“蜘蛛侠是超人,视力非常好,手指有吸附能力,能够像蜘蛛一样在墙上行走,爬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想当蜘蛛侠,具有超人的能力,这样谁都不敢欺负我了。”

(二)网络已成为留守儿童获得消遣娱乐的工具

除电视媒体外,网络也是留守儿童接触较多的媒体。问卷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平均每周上网2次,平均每次使用网络约33分钟。上网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人电脑(53.8%),其次是手机上网(35.2%)和网吧上网(11.0%)。网吧上网的人数比例虽然不多,但我们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网吧上网的留守儿童多为迷恋网络游戏的重度使用者,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工作者的关注。

为了获知留守儿童更为具体的网络使用情况,研究者考察了他们对各类网上活动的偏好程度。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

与对电视媒体的使用相似,留守儿童的网络使用亦呈现出较强的“愉悦”追求。在四类网上活动中,留守儿童最为偏好网络娱乐,如通过网络收听、收看网络音视频等,其次是网络游戏。留守儿童对这些网上活动的偏好,表明网络同电视一样,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未起到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仅仅扮演了一个提供精神慰藉的角色。

(三)留守儿童媒介素养:亟待提升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媒介使用者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的内涵除了正确地使用媒介,还应包含理性地评价媒介和积极地参与媒介。如果说媒介使用基本意味着单向、被动的信息接收过程,媒介评价则显示出使用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处理与加工(如赞同、质疑或批判),而媒介参与则更进一步:不仅接收、处理信息,而且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诚如霍布斯所言,媒介素养就是从基本的能够使用媒介到思考分析、再到利用媒介参与创造的过程。在已经获知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基本情况之后,本研究在考察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时,侧重考察他们的媒介评价能力和媒介参与意识,即媒介素养的后两个层面。

在媒介评价的测量上,本研究着重考察留守儿童对新闻真实性问题的评价。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让受访者就如下问题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1)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新闻不都是真实的;(2)网上的新闻不如报纸上的新闻真实。以上两个题项构成的量表信度值为0.583。

在媒介参与的测量上,本研究着重考察留守儿童是否具备主动参与媒介信息生产的意识。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让受访者就如下问题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1)看见交通事故我会主动给媒体打电话;(2)发现身边非常看不惯的事情,我会向媒体投诉;(3)我会参与报纸征文、广播电视节目讨论或录制;(4)我会对感兴趣的话题在网上发帖/转帖/回帖;(5)如果有媒体准备对我进行采访,我会主动配合。以上五个题项构成的量表信度Q值为0.665。

留守儿童的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水平如表4所示。

“媒介评价”得分来看,留守儿童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以及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在真实性表现上的差异有一定的把握。从“媒介参与意愿”得分来看,留守儿童亦有一定的媒介参与意向,即他们有可能在遇到新闻事件时会主动给媒体爆料,或者参与报纸征文、广播电视节目讨论,参与网上的话题讨论。但总的来说,留守儿童的媒介评价能力和媒介参与意愿并不算高。

三、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诸种原因,电视成为多数留守儿童接触的唯一媒介(其次是网络)。再加上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关怀和监护人的有效指导,大众传媒并未在他们身上充分发挥信息传递和社会认知的作用,而更多地以情感慰藉的工具而存在。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当媒介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触角和延伸,成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对这些生活在偏远乡村、缺少亲情沟通的孩子们进行有效干预,培养他们正确地利用媒介获取生活和学习必需的信息,并学会理性地对待和评价媒介信息,更进一步地主动参与到媒介信息的生产之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便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在西方国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媒介素养教育经过80余年的发展,已经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被一些国家纳入正规的中小学教育课程,并逐渐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内。而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则刚刚起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亦刚刚开始。自2007年4月以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起成立的国内第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已经与复旦小学和同济小学开展合作,在这两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2008年11月,辽宁渤海大学媒介素养宣讲团与锦州市的两所小学合作,开展了短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在长春市的西五小学选择10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开展了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实践。这些试验与尝试,多在城市展开,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留守儿童们,亟待被纳入媒介素养教育对象的范畴。本研究认为,针对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可尝试开展探索性、实验性的区域行动,待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具体的实施思路与方法如下:

首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通过他们来指导和影响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除了家庭外,学校是他们成长的第二课堂;除了父母之外,教师是他们的第二位导师。当父母远离了他们之后,教师就成为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依靠。教师的言与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乡村中小学教师多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有些地方还由一些高中毕业生担任临时的代课教师,他们自身对与媒介和媒介使用有关的知识所知不多,其中仅有极少数人能够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查找专业资料。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培训,是一项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其次,尝试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媒介产业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些州如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纽约等州就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1—9年级的课程体系之中,目前美国所有的州都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不同的形式融入1—9年级的课程之中。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当媒介已经成为儿童成长的第二课堂,并在教育上有可能进一步边缘化家庭教育,甚至逐步动摇、威胁、瓦解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时,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纳入正规教育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可以独立的课程存在,亦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出现在相关学科中。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仅在于使留守儿童学会操作媒介技术和自觉抵制媒介不良信息的影响,更在于使留守儿童正确理解媒介内容与高效接收资讯,培养他们的质疑、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成长为媒介化社会的合格公民。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7篇

一、建章立制,强化体卫管理。

1、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长为主管,教导主任、儿童教师、总务主任共同参与的体卫工作领导班子,将体卫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计划,尤其将田径传统项目、篮球、乒乓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儿童工作,并把体育工作业绩列入年终考核内容,使之步入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之路。确保了日常体育教学工作和各项体育活动及训练落实到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2、我校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为深入贯彻中央7号文件,我们对学校体卫工作每学年都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制定好相应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期末进行总结。为把工作落实处,我们每学期都召开体育卫生工作专题会议,具体讨论学校工作主题、系列活动及经费落实情况,做到专款专用。

3、学校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授课(每周开足3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等)。我校严格遵照执行“阳光体育运动”、“三课两操两活动”的体育规定,以学校作息时间表为依据,组织学生参加早晨的早操和晨锻,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几年来,我校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从未间断过。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特点,适时更换活动内容,由于形式多样,深受学生欢迎。由于我们一贯坚持,学生体质较为良好.

4、我校群众体育的开展方面也做得很有特色。每年举办春、秋季两次运动会,开展冬锻长跑活动,校运动会、冬季体育系列比赛等大型体育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田径、篮球是我校历年来的体育特色项目,在县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具有参与率高,涉及面广等特点。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达到了锻炼身体,锻炼意志的作用。

5、搞活体育传统项目训练。

篮球、乒乓球是我校传统项目,在加强日常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传统项目的课余训练。从科学选材到梯队建设和训练,分工到人,层层落实。从兴趣出发,激发队员训练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训练的源泉。从特长入手,充分挖掘学生运动潜能。在训练中必须采用针对性原则,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努力使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训练中,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系统训练。在训练中,能抓住学生的特点,认真制定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竞技水平逐年提高。近几年,在全体师生积极努力下,我校篮球、乒乓球代表队在县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比赛中屡创佳绩,团体总分名列前茅。

二、加强师资培训,购置必要的体卫设施。

1、我校一直把优化学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作为提高体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来抓,不断充实教师队伍,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按规定配备专兼职体育教师5名,(3名专职、2名兼职)。学校按规定在今年暑期中进行场地改造、配备体育器材和教学用具、用品等,并做好课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的安全工作。

2、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学校全面贯彻卫生工作《条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同时切实改善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着力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今年,学校在教育局的帮助下将投入100多万元的资金改建师生餐厅,对教室、办公室换窗、全面粉刷。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和食品、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及时对一年级新生进行预防接种查证验收。制定防近措施,学校定期开展学生的体质检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保健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眼操、读写姿势,并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卫生要求,关心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使学生的视力不良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学校还举行讲座、黑板报的宣传进行健康教育。学校能根据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特点,进行预防宣传教育。健康教育的时间以健康教育课和晨会为主。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健康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我校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建立卫生责任追究制度,由校长、总务部门有专人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校食堂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有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与措施,并有预案制度。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学校;大课间;跳绳;价值

跳绳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跳绳,跳绳内容丰富,花式多样,所需场地器材简单,学校可以充分将操场,篮球场等空地利用起来,只需一根跳绳就可玩出多种花样,并且,跳绳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

一、跳绳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年10月4日公布,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己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己经超过了三分之二,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不仅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影响其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竞争力及民族的素质。

儿童少年身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长期坚持跳绳可以推迟软骨钙化的年龄,使骨头的生长期变长,骨骼坚韧,发育均称,从而促进身高;上下有节奏的跳动还能促进脑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经常跳绳还会提高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的灵敏和反应速度,提高手脚等各肢体器官的一协调配合能力,促进儿童少年在耐力、速度、协调等方面的发展

跳绳是一项容易掌握、容易看到锻炼和进步的运动,快速的进步过程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运动兴趣,而这种自信和兴趣反过来又会促进练习者进一步去学习跳绳,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有利于消除安全的隐患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师生每天在同一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其组织复杂,大课间活动的场所相对教室而言是个开放的环境,而此刻学生经历了长时间学习后,已经很疲劳,对渴望己久的活动时间会放开的活动,如果学生不注意安全防范,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副面作用,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跳绳是一项安全的运动,它只需一根绳子在一块平整的空地上进行,当学生进行单人的跳绳活动时,相互之间没有身体的接触,集体跳绳也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即使跳跃失败或停顿,也不会有坠落、跌倒、冲突或被器具所伤的危险,并且可快可慢,可简单可复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跳绳水平来确定自己运动量、速度等,可以减少运动中的意外伤害。

三、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提升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其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

学生的心理、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定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的影响 ,而学校对学生施加的诸多因素中,文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而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提升不应该仅仅注重智育,而应该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在校园里面形成有特色的体育环境,不仅能丰富校园活动,还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景观。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精心组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提高。学校大力营造和培育校园体育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校园体育设施条件及学校传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形成有自己风格和传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体,而大课间活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最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形成校园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将学生们喜欢的跳绳在学校的大课间普及,人手一条绳,把跳绳变成学生的锻炼习惯,让学校处处洋溢着运动的气息,当跳绳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能很好的提升校园体育文化。

四、有利于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